第一篇:亚洲第一的香港科技大学特色专业介绍
亚洲第一的香港科技大学特色专业介绍
导读: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二十年间成为亚洲第一的学校,仅凭商科,工科部分专业成为一所世界瞩目的高等学府,下面长沙留学优亦教育香港留学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这所学校。学校位置:九龙清水湾
学校简介:香港科技大学(英文名: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一所高度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由理、工、工商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四所学院组成,为世界百强大学之一。优势专业:工程学院、商业管理学院、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等的专业。
香港科技大学设有内地招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嘉勉高考成绩卓越并在入学面试表现突出和扶助家中经济有特殊困难的同学。此类奖学金获奖者经由大学相关部门统一评定。专业特色大盘点
工商管理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香港科大商学院)虽然仅成立13年,但已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商学院。并于2004年11月被誉为“亚洲最年轻但最受推崇的商学院”,高度的学术评价不单使商学院成为本地学生升学的首选,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名扬海外,赢得了很好的国际声誉。香港科大商学院现已跻身于世界前50所最优秀商学院之列。课程特色主要表现在:
1、具有国际水平的师资,各个学系的140名教职员均来自不同国家,全部拥有博士学位;
2、每学年大概有250名学生获得出外留学的机会,这就是说,每3名学生就有1名有机会参加为期一个学期的学生交换计划;
3、定期举办国际商业案例分析竞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商业的兴趣,获得选拔的学生有机会代表学院与来自世界各地一流大学商学院的参赛小组同台竞技;
4、采纳和设立了大量公司实习项目、暑期实习、一年实地公司工作计划等,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5、采取商界导师计划,安排一名商界青年管理人员和一名学生建立6个月的单对单导师及学员关系,在这段时间内一起参与午餐聚会、正式会议、业务陈述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汲取实际营商技巧、商场知识和建立一套将来可以配合其事业发展的个人信念和人生观;
6、订立了一个为期三年的英文课程,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沟通技巧。
生物学
隶属于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是香港科技大学的著名优势学科之一,在遗传生物学、植物学、神经学和基因工程,还有海洋环境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别有建树,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给学院提供了大量的先进仪器和实验设备。这个专业最大的特色是: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需学习生物学的专业基本课程,把基础夯实,然后再选修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专门的学习和实验,主要是培养具有大量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生物学科专才。
数学
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成立于1991年,可谓是香港最年轻的数学系,但是却吸引了世界各地具有优秀才华的数学专家,研究包括各个领域,现今,已发展成了一个聚集众多数学文化的小阵地。在本科阶段有纯粹的数学、物理数学、应用数学、数学科学、统计和一般数学等6个专业。另外,同时主修其他科目的学生也可参与一些小课程的学习。学院还定期举行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报告会,让学生有机会一睹数学大师们的风采。
第二篇:香港科技大学创校二十年亚洲第一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二十年,亚洲第一
二十年,亚洲第一2011-8-11 18:50:59 来源: 南都周刊 浏览量: 2955 跟帖 2 条2011年,香港科技大学首次超过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东京大学等,成为权威的国际大学排行榜“QS亚洲大学排名”上的第一名。QS声称,卓越的研究质量和国际化特质是香港科技大学将其他名校抛于身后的两大武器。1987年,“第三间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筹备委员会会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98年,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在毕业典礼上致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8月1日,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核磁共振中心,刚刚完成一个项目的实验室博士后刘长东(左一)、在读博士郑招荣、博士吴清林(右一)和实验室的冯锐老师(坐者)。
香港科技大学环球商业管理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生高婧。她与朋友创办公司,致力于“大屏幕运算的人机交互”的研究开发,目前正处于研发阶段。
记者 _ 洪鹄
实习记者 洪沁
钟瑜婷
香港报道
摄影_ 桑田
回顾读过的三所大学,肖颐最怀念她在香港度过的那一年时光。之前她在南京大学念物理,主攻凝聚态方向,2006年大三下学期,她申请了香港科技大学的交换生名额。按照当年的排名,科大并非香港最好的学校,以肖颐的成绩她可以任意选择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相比后两所大学的悠久历史,成立于1991年的香港科大简直年轻得令人担心,并且规模也小,一共只有4个学院、19个系。
肖颐最终选择了科大,因为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科大已经将另外两所大学远远抛在身后。带她的导师张西祥博士,是科大2001年成功观察到全球最细、直径只有0.4纳米的单壁纳米碳管实验团队的成员之一,这项研究不但被《科学》杂志认定为当期重点发现,还被推举为当年的全球十大科技成果。
科大一年,被肖颐视为“学术生涯”的开始。她之前不承想到,作为一个大三学生,也可以跟着师兄师姐们出入实验室,堂堂正正成为研究队伍中的一员。和南大的硬件设备比起来,科大的实验室堪称梦幻,“拥有各种我们系以前梦寐以求的设备”。她所要做的,就是像周围的每一个人一样一头扎在里面,如同全世界只有这一件重要的事情。
“那是疯狂的一年。”肖颐回忆。她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变成工作狂,因为周围所有人都是。她记得一群人在茶餐厅吃饭,周围的每张桌子都在讨论实验进展,讲到饭菜全凉,匆匆几口扒完飞奔回实验室。记得那些刚刚从北美回港的老师,永远敞开的办公室大门,以及在咖啡桌边都不曾停止过的热烈争论。之后她离开香港,去了同专业在美国排名前十五的马里兰大学继续念凝聚态,依然常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但却不复在科大时那种浑身热血、异常兴奋的感觉。
如今回想,肖颐把那种劲头归结为年轻:一个迫切成长的年轻人遇到了一所同样迫切成长的年轻大学。
2011年,香港科技大学首次超过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东京大学等,成为权威的国际大学排行榜“QS亚洲大学排名”上的第一名。QS声称,卓越的研究质量和国际化特质是香港科技大学将其他名校抛于身后的两大武器。
有趣的是,在南都周刊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大多数科大人的第一句话都是“排名并不重要”:他们认为过度量化的指标无法衡量这所野心勃勃正欲迈向世界一流的学府的学术水平。
但现任校长陈繁昌认为,无论如何,对于这所今年秋天即将迎来自己20岁生日的年轻大学而言,这样的肯定已是最好的礼物之一。
“第三间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诞生于1991年,之前筹备5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回归已成定局,各方面的发展都需重新定位。而当时的世界局势是,高科技挂帅,全球经济正欲转型。时任香港行政局和立法局首席议员、港英政府里华人最高官员的钟士元,看到了这一趋势,认为应当为香港的转型抓住良机,建一所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
此时,香港科技大学后来的创校校长吴家玮还身在大洋彼岸。吴家玮香港长大,在华盛顿大学取得物理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西北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1983年出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成为美国华裔在学界“打破天花板”(指任大学校长)第一人。虽是香港人,吴家玮也喜欢称自己为“老保钓”,即70年代初海外华人留学生(以台湾为主)发起的声势浩大的保卫钓鱼岛运动成员。“老保钓”们的共性是,普遍怀有很深的民族感情。
在确定“香港科技大学”这个正式名称前,科大一直被筹委会称为“第三间大学”。而第一、第二的位置,自然属于港大和中文大学。事实上到80年代中期,港英政府创办了五所高等院校,除了港大和中大,还有90年代纷纷更名为大学的香港理工学院、城市理工学院和岭南学院。
拥有如此名目繁多的高校的香港,为何还要再办一间大学?
在吴家玮看来,高等教育之中,又有其精细的划分。当时的港大和中大,都是传统意义上学科众多、偏重教学的综合型大学。而香港理工和城市理工是针对社会需求、提供高级职业化培训和应用技术的“英国式理工学院”。岭南则是学习美国博雅学院的模式,提供小规模优质本科教育。
香港的高校,几乎已构成了一幅漂亮的大学版图,只是缺了最重要的一块—研究型大学。
世界级的一流大学无不是研究型大学,从牛津剑桥,到哈佛耶鲁。相比之下,后面这些美国顶尖大学的研究色彩更为强烈。所谓研究型,即重学术研究决不轻于重教学,提倡教研相长:以教学激发研究,以研究提高教学。
为何当时的港大、中大都没有走研究型大学的路子?吴家玮推测,这和英国对香港这座殖民地城市“传统商埠”的定位有关。“它培养的人才也都符合这一定位,用于科研的经费少得可怜。说到底,它原本就不希望你有独立的科学研究,不希望你发展高科技的。” 但以钟士元为首的华人高官在80年代末,已然看到了回归后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经济上他们预料到国家将会加快全面开放,香港以自由港身份扮演唯一通道的日子即将一去不返。而在人才方面,本地大量专业人才的外流,和汹涌的新经济形势间的矛盾正在形成。
香港,必须尽快有一所为自己培养人才的科技大学。
“并非说之前港大、中大就完全没有科研,但把研究型作为办学战略,科大一定是第一家。”吴家玮告诉记者。而战略影响接下来的一切:办学模式、用人标准、考核和升迁制度。
如何在香港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把一所新生的大学在短时间内办出高水准?吴家玮选择了筛选学科。一所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有上百个专业,科大却必须控制在二十个之内。
“科大由政府出资兴办,是一所公立大学。所以我精选学科的标准,首先就要看这个学科能否对香港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作用,更远一点来说,能否为国家做贡献。第二,我们既然要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那就看在这个学科里,我能不能找到在全世界领域里一流的、领军型人才。最后,我们是否养得起这个人。”
“所以按这样的标准,像核物理这样的专业,我们从一开始就自动放弃。二十年过去了,现在也是零。”吴家玮笑称。而在集中精力攻坚的纳米科技、生物工程等领域,科大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另一个奇迹是他们的商学院:会计系教授近年来在5份全球顶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全球第一;2010年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全球EMBA课程第一;今年,这座商学院的全球排名仅次于斯坦福商学院,名列第六。
文化:学术也要讲格调,讲趣味
像香港的大部分建筑物一样,科大的办公室并不宽敞。商学院经济系主任雷鼎铭的办公室同样狭小紧凑,亮点是窗外的碧海蓝天。夏日的香港,天气晴好。学生们都放假了,但雷鼎铭还是习惯性地每天来办公室“上班”。
雷鼎铭正在做一项关于香港女性生育情况的研究。“香港女性中,到四五十岁还没有小孩的比例非常高,这个年龄不生就是不生了。内地一些大城市现在还没有香港这么高,但也有这个趋势。”人们不愿生孩子,这对经济体系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本该投资在孩子身上的这部分钱不需要了,社会的储蓄模式就将被改变,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会更加显著。
这是个颇富趣味的研究,雷鼎铭特意找了本科学生和他一起来做模型。“前两年,找大三大四的学生参与做研究。今年干脆从大一开始。”年轻人的想法不容小觑,他的一个学生对他说,这个现象很奇怪,儒家思想普遍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现在在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东亚大都市里,却有最高比例的人选择“无后”。
雷鼎铭和吴家玮一样是科大“创校元老”。“1991年,我从明尼苏达大学回来,参加科大第一届招生。当时我就对高中生们说,这里是香港最好的商学院。”
雷鼎铭的骄傲来自于他对同仁的自信。“我们的第一批教授,后来轮次当院长的陈玉树和郑国汉,是伯克利的博士。金融系的陈家强是从芝加哥大学挖来的,还有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的徐淑英—她来到科大后做出了突破性研究,是专业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学者,现在当了美国管理学会会长。”
在科大,人人皆知吴家玮的一句名言:“一流的人带来一流的人。”要建一流大学,第一批人一定要选对。有了第一批一流的人,才能继续吸引一流的人来报到。
一流的人何以重要?在数学系励建书教授看来,最重要的还不仅仅是一流的人能做出一流的成果或教出一流的学生,“最重要的是,一流的人在一起能形成一流的氛围,一流的文化。”
首先是热爱学术的文化。他自认为幸运,从来未离开过这样的氛围。1978年,励建书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入浙江大学念数学。“沉寂十年,老师们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谁都是铆足了劲地教,学生也是铆足了劲地学。”纵然水平有参差,但他确定那真的是“科学的春天”。
“接下来,这个氛围还要讲究格调,讲究趣味。这种格调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在格调不高的学术氛围中,有人会用论文数量、经济效益等指标判定学术,而那样出不了好东西。”
在耶鲁念完博士后,励建书曾执教于马里兰大学,1998年加入港科大。“我们这一批不同于老保钓,但对国家的情结一直在,始终想回到熟悉的文化环境里去。”
有一点得到了励建书和肖颐的共同肯定:从马里兰到科大,或从科大到马里兰,几乎“没有什么需要重新适应的”。肖颐说:“科大除了课下还能听到粤语,几乎就是一所美国大学。”
在科大成立之前,港大和中大基本是按照英国大学的模式建立的。传统英式大学中,副校长和院长由教师选举产生,轮换频繁。每系只设一位正教授,兼任系主任之职,且多年不换。而美式学院里,副校长和院长由校长委任,相应地责任清晰、职权较大。每个系科中正教授、副教授与助理教授有一定的比例,副教授以上即获终身教职。
科大的创始人们皆从美国留学归来,毫无意外地将这套更为开放与透明的美式规章带到了香港。由于不按英国传统办事,还遭到了一些学界人士的批评。吴家玮告诉记者:“事实上,最后科大的校制,是主体为美式兼容英式的结果。”
比如美国对大学校长一般不设任期,“去留视校董喜怒决定”。考虑到初创的种种不稳定因素,科大在对校长的聘任上沿用了英国制度,五年一个任期,便于校长在任期间放手去干。而美国大学里副校长的委任全权交予校长,科大则采取了由校董和校长共同商定出由教授组成的副校长遴选委员会,再由该委员会选出副校长的制度。
“我们试图建立的是一套透明、公平、参与性强的遴选、监督和问责制度。让教授们增加对管理层工作的了解和信任。”吴家玮说。像所有研究型大学一样,科大推崇的是教授治校。
制度:保障和激励
什么是教授治校?是让教授们担任高级行政职务吗,还是让教授在学校里有最高话语权?
“教授治校,不是让教授去管行政、管后勤,而是让他们在学术问题上有充分的发言权。在科大,曾经有教授拍着桌子向校长叫板,但校长不能对教授拍桌子。当然,教授不是在跟校长争房子。”励建书笑了。
像美国的大学一样,科大的学术与行政是截然分开的两套体系,各有一个分管副校长。香港几所大学均实行与公务员挂钩的薪酬制度,对于教授来说,衣食已然无忧。而住房,科大采取的是按照教员级别分派不同大小的房屋给予租住并贴以房补,一旦退休,即要收回。
吴家玮担任校长13年,2001年退休。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还住在学校当时分的教员宿舍里,但房租是按市价付的。
“像房子这样在内地非常麻烦的问题,在科大,一个行政人员就搞定了,完全不需要出动哪个高层管理者。因为一切都有规矩,按照级别来,同级别的情况下再考虑年资、家庭人口,一算就出来了。”励建书说。
香港历来以制度化闻名。从薪酬、分房到升职、科研项目的申报、经费的审批,均有一系列严格乃至繁琐的章程。
比如要新聘教授时,应聘者从一开始就要与他所应聘的系里他的未来同事们“打交道”,由这些现任教授给应聘者打分,最终聘任与否,由包括助理教授在内的全体教员决定。这与内地主要由人事部门负责的聘任完全不同。
工作数年后是否续聘、是否晋升为终身教授?依然由教授们组成专门委员会决定。而新进教授如果7年内达不到终身聘用标准就得离开,与美国一流学校差不多,留下的人可能不到一半。
再如科研基金,可以用于出差、请人前来交流,但不能有一分钱用于吃喝。励建书说,香港的廉政公署太厉害,火眼金睛。所有钱的事情他们都管,没人敢在这方面跟他们开玩笑。
学术则是完全独立于行政的另一套体制。对应于行政系统的严苛,科大的学术制度却可用不拘一格来形容。史维,科大最新任首席副校长(即学术副校长),在担任这一职务之前,他在密歇根大学航空工程学系担任系主任。
“他没有做过院长,直接从系主任做了副校长。认识他之前,我对他没有观点。但我和他交谈了一次,我就知道这个副校长找对了。用我们的话说他是那种非常sharp的人,你的需要他可以第一时间理解,并且给予充分支持—资源上,情感上,态度上的。事实证明,他不仅学术很强,也是个非常厉害的行政人才。和这样的人共事你会非常服气。但如果是在一套拘泥的系统里,他几乎没有可能这么快走上来。”励建书评价。
大学不是象牙塔
科大创立之时,吴家玮曾和当时的几位副校长有过争论。他希望在学术和行政副校长之外,再设一位研究及发展副校长—把科研成果的开发带入大学的正统管理层,这是吴家玮在判断了香港环境之后自创的制度。
在当时,吴家玮的这一决定很难得到多数同事的理解。即使并不反对将科研成果转为实际应用,大部分教授也不赞成校方直接卷入其中。一位来自普林斯顿的教授对吴家玮说,大学就应该像普林斯顿那样,醉心于基础研究,等着工业界找上门来,投资开发。
在美国,这样或许可行。但对香港,吴家玮缺少这样的乐观。香港人没有耐心,假如科大不快点拿出些东西,他们很快就会质疑科大的存在价值,继而减少对科大的支持。而如果大学自己成立部门,抢先转移成果,以科技造福工业和金融。这样,工商界自然也会回报大学。
在反对的声浪中,吴家玮还是找到了一位支持者:时任研究中心主任的陈介中。来科大前,陈介中一直在加州理工大学的喷气推进实验所从事太空研究—研究直接用于应用,对于吴家玮想开展的事情,陈介中非常熟稔。
1993年,陈介中一出手就搞出了新鲜事:科大接下了第一笔大规模合同研究。政府正在大屿山建新机场,此地山陡风强,极其容易出现风切变。而风切变是飞机降落的大敌,曾多次引致航空事故,因而需要完全可靠的预测警报系统。
靠多年做系统工程的经验,陈介中让香港政府破天荒地没把这笔“大单”交给哪个外国顾问公司。科大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这个项目,交了卷,赚了钱。
“不对,”吴家玮自己纠正道,“学校不能叫赚钱,叫盈余。”而这笔盈余,科大用来继续开发别的项目。
“风切片”项目引起了社会的注意,使一部分人开始了解科大除了可以做学术教研外,还能为社会带来实用功能。而到如今,这套体系更为成熟:分管研究及发展的副校长之下,另有技术转移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等一批帮助教员转化科技成果的行政部门。
“这和中国内地很多大学的校办企业、校办工厂不一样。”吴家玮解释道,“科大的想法比较像美国:学校可以—但并不愿意直接从事商业活动。如果说在特别的环境下,也会开创公司,那也只是为了插秧,而非在商界耕耘。一遇到适当的机会,学校就会把公司脱手,而不是长期拥有,包括知识产权也会低价放还给外出创业的师生。”
但对励建书教授而言,以上这套看上去有点复杂的体系和他无关—他所从事的数论与李群研究,静静地躺在纯学术研究范畴,暂时看不出转化为任何轰轰烈烈产业的可能。
所幸,在这里,基础研究同样被支持。学术副校长史维告诉记者:“我们支持任何有价值的研究。有的领域很窄,可能全球只有几十个人在做,但他们的头脑非常出色,我们一样会支持。”
第三篇:院系特色及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系
大连科技学院电气工程系成立于2002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学科不断完善。现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6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
电气工程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超过95%。教师科研能力较强,近年来,主持(参与)了各级科研教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10余部。
本系具有较完善的专业实验、实践条件。拥有专业实验室18个,并与多家校外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电气工程系十分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13年,共有150名学生经过专业技能训练获得了电工维修中级职业证书,126名学生获得了可编程序设计师高级证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2013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取得辽宁省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飞思卡尔智能车取得东北赛区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本系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的继续教育,专门对考研学生进行考研课程的辅导,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考取研究生,分别被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交通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高校录取。
十几年来,电气工程系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在电气、电子、控制相关领域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7、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电气工程理论基础、电力系统运行和自动控制专业知识,具有电气控制系统、供配电系统和电气设备自动化的设计、安装及维修等能力,能够从事与电气控制、供配电系统及电气工程有关的运行、控制、分析、管理及应用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
原理、电气传动、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高压电技术、工厂供电、电气CAD、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工程基础等。
8、自动化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自动检测与信息处理、工业控制技术等理论知识,具备控制系统分析、开发及设计等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工业过程控制、楼宇机电设备及智能化系统、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发、信息处理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工业电器控制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工厂供电、检测技术与仪表、现场总线技术、工业组态技术、ARM体系与原理应用(A)、信号与系统(B)等。
9、信息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子与信息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具有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能力,毕业生可在信息处理、电子系统、通信网络、无线通信、计算机通信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系统设计、系统集成、生产制造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波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视技术、电子测量、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光纤通信、计算机仿真、天线原理等。
10、通信工程
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现代交换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移动通信、电子测量、多媒体技术、现代通信网、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光纤通信、计算机仿真、微波技术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通信工程相关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信息处理、传输、交换及通信网络基础、光纤通信、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能够从事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11、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具有轨道通信和信号等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营维护及应用开发和轨道交通运输生产、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以在客运专线、各铁路局、城市轨道交通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设备维护及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铁道信号基础设备、铁道信号运营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车站信号自动控制、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区间信号自动控制、数字信号处理、编组站调车自动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铁道信号远程控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等。
1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与该领域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可以在建筑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产品开发设计等工作。
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楼宇自控检测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技术、智能建筑环境学、安全防范系统、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布线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与应用、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电气CAD等。
第四篇:自动化专业特色介绍
自动化专业介绍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将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控制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工业过程控制与运动控制相结合,以工业自动化、过程自动化、电气及楼宇自动化为特色的宽领域专业。注重加强学生在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领域的控制理论、控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并适当强化学生在计算机及网络、电子信息管理等方面实际开发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 计算机软硬件都得到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并注重强化外语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对不断发展的新技术的适应能力, 专业强化学生的实践教育, 专门安排工程实践训练教学环节, 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培养。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为具有电工电子、控制理论、计算机与网络等较宽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工业自动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管理与决策的高级专门人才。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 微机原理及应用, 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 现代控制理论, 计算机控制技术, 过程控制系统, 数字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电机与拖动、PLC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仪表、控制工程、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等方面的有关课程,接受较强的基本实践训练,从而具备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适应性强, 社会需求量大, 毕业生可适应多种行业的设计, 开发和应用工作.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高科技公司、通信系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金融系统、政府管理部门、仪器仪表研究、厂矿企业、IT行业等就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高校教学、工程应用等方面工作。
第五篇:电子商务专业特色介绍
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特色
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探索,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首先注重“厚德”“做人”教育,其次是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逐步形成了创业教育、工学融合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以培养“懂经济与管理、能规划;懂技术与运营、能策划;懂责任与合作、能吃苦”,具有创新精神为目标,以“知识学习”转向“过程学习”为教学改革指导思想,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养修炼,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人才。
创业教育、工学融合教育是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教育。自2004年以来,电子商务尝试着进行创业教育,逐步由精英式创业教育转向大众化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风险意识、竞合意识、创业精神以及执行力。经过创业教育训练,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获得24项省级以上创业奖项,其中6项为国家级奖项。自2007年以来,电子商务尝试工学融合教育,通过引进企业外包项目、创业项目与专业教育融合一体,让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强化了创业教育、实践教育。工学融合教育着重训练学生的岗位业务能力、岗位管理能力以及培训能力,截止目前,专业可提供的岗位包括客服、网络编辑、图片处理、网络推广、技术开发、SEO、网络营销、数据分析等;营销管理与策划、市场运营、竞争性情报分析、人力资源与团队管理、财务成本预算与控制、技术维护与管理、广告招商与管理、招商引资与管理等。经过创业教育、工学融合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培养了一批批懂责任、能吃苦、专业能力强的优秀品质的电商务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