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级专升本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新
2012级专升本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指导
2012-12-20
试题题型及分值:单项选择题20分,多项选择题20分,辨析题20分、简答题25分、论述题15分。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及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物质的唯一特性及运动、静止、时间、空间。
4、实践的特征、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点,发展的实质。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6、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7、质量互变规律,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8、辩证的否定观及否定之否定规律。
9、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10、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认识的本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两个基本条件。
13、真理、谬误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实践标准。
14、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一切从实际出发。
1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6、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其基本要素,生产关系及其内容。
17、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9、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属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与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三者的关系。
21、劳动力商品,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2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2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宪法的核心和原则。
24、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6、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标志、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与核心。
27、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宗旨,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我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28、“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
第二篇: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附:自学指导)
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成人)教育学院
编印
杭州师范大学社科部
二O一三年十二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G21002,G31001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72 学分:3 开课学期:
二、三学期 1.课程类别与性质: 公共基础课,必修课 2.适用专业: 适用于所有专业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公共必修课,是对学员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课程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员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员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把握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根本趋势;特别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1872年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的要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有关章节,《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孙正聿:《哲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
刘放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吴晓明:《思入时代的深处: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严书翰 胡振良:《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008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韩毓海:《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蔡海榕 傅德田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彩教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
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二、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6学时)
1.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学时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学时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2学时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学时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通过讲授绪论,使学员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明确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关系,从而领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信念魅力。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4学时)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6学时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6学时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学时 2.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从而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2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6学时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4学时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2学时 2.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从而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2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6学时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4学时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学时 2.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2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4学时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6学时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2学时 2.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0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6学时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学时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学时 2.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4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学时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2学时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学时 2.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学时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学时 2.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自学指导书
绪论
(一)教学主要内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文明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其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4.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二)本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2.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三)学习指导
1.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
2.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关系,明确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四)复习思考题 1.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研究对象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的()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2.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
A、自然科学的具体知识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E、唯物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E、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A、毛泽东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新民主主义理论 E、中国哲学 3.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各个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简答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如何体现?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1)D(2)A(3)C(4)C 多项选择题:(1)BCD(2)CD(3)ABCD 判断题:(1)对(2)错
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强烈的需求。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其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使物质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最根本的规律。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的结果。矛盾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质变和量变,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对立统一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呈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基本状态;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事物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或两种趋势。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事物的发展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是伟大的认识工具。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科学思维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二)本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哲学的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
2.教学难点:
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学习指导
1.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2.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从而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四)复习思考题 1.单项选择题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不同看法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D、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发展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状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4)承认联系就()A、必须否认区别
B、必须承认“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C、必须承认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D、表明事物之间没有质的差别(5)现实性是指()A、与过去的存在无关的结果
B、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C、个别事实和现象的实际存在 D、是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多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有()A、自由和必然 B、真理和客观规律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D、理论和实际
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3)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表明()A、否定就是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 B、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 C、否定是主观随意的
D、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因而它是绝对偶然的 E、否定就是循环(4)从起源上说,意识是()A、理念创造出来的
B、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社会发展的产物
D、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E、所有物质都有的 3.判断题
(1)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2)因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有量变必然有质变。
(3)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因此,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就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性?
(2)如何理解矛盾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3)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1)C(2)C(3)C(4)C(5)B(6)D 多项选择题:(1)ADE(2)ABDE(3)AB(4)BC 判断题:(1)错(2)错(3)错
简答题:(1)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性,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2)矛盾两个基本属性是统一性和斗争性,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然后分析对立、统一的具体表现及其辩证关系。(3)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思维方法。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产生、发展、目的、检验都依赖于实践。认识指导实践。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认识是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2.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坚持真理发展真理。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真理原则(真理尺度)和价值原则(价值尺度),价值和真理是辩证统一的。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
(二)本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作为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揭示;认识运动的两次飞跃及其不断反复性和无限发展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2.教学难点:
实践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性,以及认识的能动性。
(三)学习指导
1.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3.在实践上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四)复习思考题 1.单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A、矛盾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2.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它是()A、人类的纯思维活动
B、主体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C、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D、动物的本能活动 E、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2)认识的任务在于()A、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取得规律性的认识 C、达到理性认识
D、取得真理性的认识
E、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3)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A、人们的需要决定的 B、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C、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阶级斗争的需要决定的 E、理论的指导决定的 3.判断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3)错误认识不能反作用于实践。
(4)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群众意见都是正确的。
4.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怎样理解认识的发展?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1)B(2)B(3)C(4)D 多项选择题:(1)BCE(2)ABCDE(3)BC 判断题:(1)错(2)错(3)错(4)错
简答题:(1)从认识的产生、发展、目的和检验去分析实践决定认识。(2)从认识的两次飞跃、真理与谬误关系、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关系去分析。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认识是从谬误走向真理的过程;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形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它们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是对社会制度或体制的某些环节、方面进行局部调整。社会主义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5.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是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等。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2.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和历史的参与者,都对历史的形成发生着某种影响作用。
(二)本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教学难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三)学习指导
1.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力、科技的作用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
2.养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四)复习思考题 1.单项选择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指()A、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B、人类自身各种生产条件的总和 C、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关系
(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 C、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反作用 2.多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E、人与自然的矛盾运动规律(2)唯心史观的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否认社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 C、认为英雄人物创造社会历史 D、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源在于人们的思想动机 E、否认个人历史作用
(3)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 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C、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D、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 E、文艺、道德、宗教 3.判断题
(1)能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有效服务的上层建筑就是先进的上层建筑。
(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的规律,因此,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4.简答题:
(1)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如何理解科技的现代作用?(3)简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1)D(2)D(3)A(4)D 多项选择题:(1)AB(2)ABCD(3)ABCE 判断题:(1)错(2)错
简答题:(1)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去分析,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还是把双刃剑,要发挥科技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防止和解决科技的消极作用。(3)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第四章 资本主义形成及其本质
(一)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资本主义所有制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二)本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当代的发展;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新变化。
2.教学难点: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三)学习指导
1.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价值规律。
2.把握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四)复习思考题 1.单项选择题
(1)通常所说的“物以稀为贵”应理解为()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价值决定使用价值
D、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
(2)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A、剩余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
C、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3)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D、使用价值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A、大量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剩余劳动的生产 D、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5)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贱买贵卖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6)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物质资料的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剩余价值 D、不变资本 2.多项选择题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 E、科技已经决定所有社会劳动
(2)通过对商品价值量的分析,可以得出()
A、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复杂劳动只有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 C、简单劳动只能换算为复杂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 D、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E、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答案:A, B,E(3)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由基本矛盾决定的其他矛盾有()A、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 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E、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矛盾(4)对资本应该这样理解()A、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资本不是永恒的现象,它是历史的范畴,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C、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生产关系
D、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机器等,所以一切机器设备都是资本 E、资本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3.判断题
(1)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4.简答题:
(1)请简述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
(2)简析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绝对规律。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1)D(2)B(3)B(4)B(5)B(6)C 多项选择题:(1)ABD(2)ABE(3)BD(4)ABCE 判断题:(1)错(2)对
简答题:(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2)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然后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金融资本的形成及其统治是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
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的输出。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3.经济全球化及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动因、后果。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做出的自我调节的结果。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从历史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本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教学难点: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特点;经济规律和经济运行机制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新变化;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三)学习指导
1.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2.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四)复习思考题 1.单项选择题
(1)垄断的形成是()
A、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B、生产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2)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A、避免两败俱伤 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
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3)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A、国有企业的存在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5)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2.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E、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有()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中加入了更多非经济的手段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E、竞争真正消解
(3)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A、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B、生产的全球化 C、贸易的全球化 D、金融的全球化 E、政治全球化
(4)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理念是人类的普世价值 E、推进了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3.判断题
(1)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4.简答题:
(1)金融寡头如何统治资本主义?
(2)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有哪些新变化?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1)A(2)D(3)A(4)D(5)B 多项选择题:(1)ABC(2)ABCD(3)ABCD(4)ABC 判断题:(1)对(2)错
简答题:(1)金融寡头的统治主要是通过经济上的参与制、政治上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2)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表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作出的自我调节的结果。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2.列宁、斯大林对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形成苏联模式。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的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又一次历史性飞跃。4.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1.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4.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发展,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二)本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苏联模式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2.教学难点: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关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生命力。
(三)学习指导
1.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2.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四)复习思考题 1.单项选择题
(1)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
A、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2)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作用 D、国家政权
(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4)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E、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
(2)下列哪些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A、南斯拉夫 B、罗马尼亚 C、奥地利 D、匈牙利 E、法国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E、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3.判断题
(1)俄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让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
(3)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4.简答题:
(1)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1)C(2)A(3)C(4)C 多项选择题:(1)AD(2)ABD(3)BD 判断题:(1)错(2)错(3)错
简答题:(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二节 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2.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3.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4.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本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能否实现;“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2.教学难点: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客观必然与主观追求的统一。
(三)学习指导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2.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四)复习思考题 1.单项选择题
(1)“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2)“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4)自由王国是指人们()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5)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因素是()A、实现社会单一的公有制 B、按需分配
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D、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 2.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E、共产主义是一种幻想(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E、是从人的依赖关系走向物的依赖关系 3.判断题
(1)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2)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4.简答题:
(1)共产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1)B(2)B(3)D(4)D(5)C 多项选择题:(1)ABCD(2)ABCD 判断题:(1)对(2)对
简答题:(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现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一、判断正误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Y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Y
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Y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Y
5、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Y
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Y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Y
8、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N
9、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N
10、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相统一的。Y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Y
1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N(核心是国家政权)
13、时势造英雄。Y
14、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N(没有英雄)
1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N(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之间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1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N(劳动的二重性)
1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N(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8、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N(越小)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N(相对过剩)2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政党制度。N(国家制度)
21、普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一样的。Y
22、经济全球化也就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N
23、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N
24、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规定的市场价格,它的出现使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受到破坏。N(没有破坏)
2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Y
二、名词解释: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5、规律: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联系: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二章:
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第三章
10、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
12、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向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3、人名群众:人名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
1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1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6、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1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15、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16、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18、经济全球化: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第六章:
19、新经济政策: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20、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全体劳动者,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2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也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2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
第七章
22、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必然从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简述题: 绪论
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P23(具体以书为准)
(1)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指导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2)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 多元文化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3)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一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 信念,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4)青少年实现中国梦,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工厂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机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
4、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5、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正是深刻揭示了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社会规律,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
6、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生活,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P73-75)
A.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真理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不能成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
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二、真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具体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此,真理具有相对性。
B.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 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割裂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各走一个极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对待一切真理的科学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客观真理,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但同一切科学真理一样,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完善,所以又具有相对性,必须不断发展。
D.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反对只坚持不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化的教条的错误倾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必须坚持,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但马恩、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具体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看法不能被当成神圣的教条,随着时代条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变换,马克思主义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第三章
1、试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结合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一时反映的能动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个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联系实际,论述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意义。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式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体现我党不断深化经济体质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体质改革是基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通过改革有利促进我国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利于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协调我国的国内发展不均衡的发展局面。
3、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答案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章
1、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使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第二、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第三、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中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2、简述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二、劳动二重性理论,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为解决政治经济学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3、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4、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各是什么? 实质: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1、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等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有四种: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际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其产生的原因有: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用力量;
3、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用作用。
第六章
1、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33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P239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到了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
第七章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有哪些?P259-264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文档
马原复习文档
一、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时代条件,二时实践条件,三是理论条件,四是个人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马克思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形成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属于哲学范畴。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时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实践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什么是事物的普遍联系以及所具有的特点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7、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任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8、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9、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杨弃”,既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规律的含义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方面,也有其必然的稳定的方面。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2、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13、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什么是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2、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题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题改造客体的过程。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有哪些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5、认识的规律
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6、感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7、理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联系。
9、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10、认识为什么要回到实践
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二是理论只有回到时间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11、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需要哪些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12、真理的客观性的表现
主要体现在内容以及在检验真理的标准上。
1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个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15、真理与谬论的辨证关系
真理与谬论既对立又统一。
16、为什么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7、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认识来源于实践,而获得的认识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
四、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他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以及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及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6、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7、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矛盾,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重要动力——改革,科技等。
8、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有决定性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转化而成。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是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价值和使用价值辨证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5、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形式。
7、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8、价值规律的含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9、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0、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为剩于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实践意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1、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1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4、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5、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6、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实践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段生产的剩余价值。
1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8、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六、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什么事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主要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所以又叫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3、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后果:
积极后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消极后果: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有哪些新变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2012-2013 第 1 学期
1.2.3.4.5.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当代价值?
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4-39 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P40-42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P44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怎样? 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要 意义?P45-46 7.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P46 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P47 第一段 9.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是什么?P54 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如何?请联系大学生的实际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 观能动性。P57-58 参考答案:(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 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大学生要善于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充分发挥自 己的主观能动性,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根据客观规律正确选择自 己的人生目标,特别要在对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形式正确把握的前提下作出选择。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人生目标 11.怎样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64-66 12.怎样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8-69 13.试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P69 14.认识运动的总规律。P70-71 15.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P75-76 16.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P95-99 17.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意义。P100-104 18.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105-108 19.为什么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P105-108 20.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P123-126 2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联系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说明党对民生 问题重视的意义?P130-132
22.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及其作用。P141-142 23.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P144-145 24.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及其意义? P147-149
1
2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P158-159 26.资本家
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有哪些? P159-160 27.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 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P176、178
垄断及其产生原因,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是什么?P182-184 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P189 什么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P184-185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P194-197 联系中国实际说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P233-234(同时,注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是符合历史 发展规律的 P231-232)33.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 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P263P265-267 28.29.30.31.32.
辨析:
1、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参考答案:错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 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 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 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 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参考答案:错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 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具体 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 的二因素。
3、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参考答案:此观点错误。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资本分为不 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只有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 一源泉。不变资本只是将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 第四章微软垄断案 参考答案:
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和竞争的关系。虽然 垄断取代自由竞争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它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凌 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同时并存,竞争更加惨烈。
2
2、垄断之所以不能消除竞争,是因为: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赖以存在的客观基 础,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在垄断组织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还存在 着大量非垄断的企业,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始终存在。因此,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
,既存 在着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也存在着垄断竞争,即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 部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3、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具有了新的特点:竞争的目的不同,竞争的手段不同;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垄断资本的竞争双方都是实力雄厚、势均力敌 的垄断组织,这便使得竞争特别激烈,更具有持久性,竞争造成的破坏也更加严重;竞争的 范围不同。自由竞争主要发生在国内经济领域,垄断时期的竞争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第六章: 联系中国实际说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参考答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 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 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 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 势和客观条件决定的。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 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解放初期的中国,生产力水平很低。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 况的制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后,西方价 值观的影响等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 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第一章:樱桃与麻雀、中国绿魔——葛藤 参考答案:(1)从这两个案例中可见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樱桃与麻雀形成 了相互联系、制约的事物链。“中国绿魔”的案例说明,植物界同动物界一样存在着生命网,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被一种关系复杂的网联系在一起。(2)联系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 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 化。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 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 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 系。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理解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珍惜动植物、濒临死亡的动植物以及为 什么要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 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