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中型灌区改造验收资料
大中型灌区改造、节水灌溉项目验收资料汇编目录
一、项目立项文件资料(可研报告、实施方案、施工图设计及概预算文本另附)
1、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批复文件(各级)
2、实施方案(初步设计及概算)申报、批复文件(各级)以及咨询意见
3、施工图设计及工程预算申报、批复文件
4、项目调整或设计变更申报、批复文件(如果有变更)
二、项目建设文件资料
(一)建设单位组织机构成立文件
(二)设计合同书
(三)工程勘测合同
(四)咨询合同
(五)工程招标、投标文件
1、招标申报材料(质监申请、招标报告)
2、招标公告
3、招投标、评标文件(另附)
4、中标通知书
(六)施工合同及廉政合同
(七)开工报告及开工令
(八)工程监理文件、资料
(九)工程质量监督检测资料
三、资金管理文件资料
(一)各级下达投资计划文件
(二)各级配套资金有关文件资料
(三)资金管理有关文件
四、灌区改革资料
(一)灌区改革方案
(二)灌区工程管护措施
(三)用水户协会管理资料
五、竣工验收文件资料
(一)建设管理工作报告(包括工程立项、建设管理、投资计划、工程内容、工程量完成情况、资金到位及使用管理情况、灌区改造效益、灌区改革情况、工程建后管护措施等)
(二)工程设计报告
(三)工程施工管理报告
(四)工程试运行报告
(五)工程监理报告
(六)工程质量评定报告
(七)工程竣工财务决算
(八)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告
(九)主要工程照片
(十)工程竣工位置图
(十一)多媒体光盘(另附)
(十二)市级验收意见
(十三)申请省级验收报告
(十四)省级验收意见、验收证书
(十五)固定资产移交协议书、交付使用资产一览表
竣工决算审计所需提供的工程、财务资料
1、建设项目的概(预)算编制资料及有权部门的批准文件;
2、建设单位成立批复文件及人员名单;
3、建设项目的合同文本和招、投标有关资料;
4、建设项目施工图、竣工图和设计变更等资料;
5、施工组织设计图;
6、隐蔽工程记录、吊装工程记录;
7、施工过程中双方签证资料;
8、工程量计算表;
9、主要材料分析表;
10、需找补材料差价的证明材料;
11、建设单位供料明细表;
12、建设项目设备、材料采购及入库、出库资料;
13、建设单位预付工程款、垫付款项明细表;
14、建设项目拆赔标准;
15、财务会计报表、会计帐簿、会计凭证及其他会计资料;
16、建设项目的内控制度资料;
17、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经济性质、纳税鉴定;
18、建设项目工程结算资料,工程预决(结)算书;
19、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决算报表和工程竣工财务决算报表;
20、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初步验收报告;
21、工程质监总结、监理资料(含监理人员名单);
22、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办法(试行)为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的验收工作,逐步使项目验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根据《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验收程序
1.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建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进行总结。经自查自验合格后,向省水利(水电)厅(局)提出验收申请。
2.由省水利(水电)厅(局)会同省计委选派3名以上熟悉工程技术的人员和1名以上熟悉基建财务的人员联合组成验收专家组(其中部分人员可以从规划设计院、科研单位挑选),对提请验收的项目进行验收。验收结束后,将验收总结报告及其它有关资料送省水利(水电)厅(局)复审,签字盖章。
3.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水利部对通过省级验收的项目进行抽查。
二、验收依据
1.《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2.灌区续建配套改造规划及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的年度项目《实施方案》。
3.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有关规定。
4.有关技术规范、规程。
三、验收条件
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验收要具备如下条件:
1.项目建设单位按照上级批准下达的计划和要求,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
2.工程建设项目经试运行或技术检测,工程质量达到了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
3.项目规划、扩大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批复文件、有关图表、财务决算、工作总结、实验报告等文件资料齐全,符合建档要求。
四、验收资料
验收时,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供下列资料:
1.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设计报告和图表等。
2.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水利(水电)厅(局),各级政府的有关文件、规定。
3.资金拨付文件、财务帐目、财务预算、决算报表、农民自筹资金帐目及投工投劳统计表、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
4.项目试运行报告、工程决算报告、竣工图纸、竣工报告和建设总结报告、工程照片及录像资料等。
5.项目所在灌区水费改革及转换机制具体措施落实情况。
6.效益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表。
7.定期上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水利部的《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阶段考核表》。
五、验收内容
1.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机构是否健全,各方面负责人是否切实负起责任。
2.项目是否按水利部农水司批复的建设内容和要求按期完成。
3.工程建设任务、效益面积是否全部完成。工程建设(包括工程的规划设计、材料、设备选购、施工、安装、运行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采用了哪些在当地有推广意义的先进技术。
4.项目建设资金是否按批复计划执行;各级配套资金是否按规定的比例及时、足额到位;资金使用、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有没有挪用、挤占等问题。
5.项目建成后其效益指标能否达到《实施方案》中确定的标准。
6.项目建成后,是否建立健全了工程管理组织,制定了管护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
7.项目所在灌区水费改革及转机建制情况。
六、验收方式
1.验收采取听取汇报、查阅文档、实地考察、征求基层干部群众意见、专家评议、综合评价等一系列具体环节来完成。验收组要在听取汇报和查阅文档的基础上,随机抽取部分子项目到现场实地考察,征求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请五名以上的受益群众填写《群众意见调查表》(附表9),并存入验收档案。
2.项目分“优良工程”、“合格工程”及“不合格工程”三个档次。按评分要求,由每个成员独立填写自己的《验收专家评分表》(附表10),相应各项取平均值填入《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证书》(附表7)。总分90分以上为“优良工程”,70—89分为“合格工程”,69分以下为“不合格工程”。验收小组要本着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提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综合性评价意见,小组所有成员均在验收报告栏内签字(附表7)。
3.通过验收的项目,验收意见中应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缺点和不足。对未能通过验收的项目,应帮助查找原因,提出补救建议。限期改正,条件具备时重新组织验收。
七、验收总结
验收工作完成后,验收组写出验收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验收工作概况;项目建设任务和资金投入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和抽验的分项目的工程建设质量、数量和工程效益情况;项目建设的具体做法和经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
八、文件存档
1.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设计报告和图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水利(水电)厅(局),各级政府的相关文件、规定;资金拨付文件、财务帐目、财务预算、决算报表、农民自筹资金帐目及投工投劳统计表、审计报告,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项目试运行报告、工程决算报告、竣工图纸、竣工报告和建设总结报告等由建设单位存档。
2.验收工作总结报告、《验收证书》及《验收专家评分表》、《财务报告表》(附表11)、《群众意见调查表》、《验收组专家名单》(附表12)、工程施工照片及前后的对比照片、施工录像等由省水利(水电)厅(局)存档。
3.验收总结报告、《验收证书》、专家签名的专家组名单、有代表性的工程照片及录像带等报水利部农水司备案。
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评分说明
一、建设资金(25分)
1.地方配套资金额度(10分)
满足与中央下达资金1.5:1的配套比例,并且是专项用于续建配套的基建投资(10分);满足1.5:1的要求,但非专项用于续建配套的基建投资(8)分;不满足1.5:1的要求,但差额部分已在下年度基建投资计划中预安排(5分);不满足1.5:1的要求,差额部分也未作安排(0分)。
2.资金到位时间(5分)
能按工程进度要求及时到位(5分);不能按工程进度及时到位,但对工程进度影响不大(3分);不能按工程进度及时到位,对工程进度影响较大(0分)。
3.资金使用管理(10分)
资金使用、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做??资金拨付文件、财务帐目、财务预算及决算报表、审计报告等资料齐全(10分);资金使用、管理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但规章制度不健全(5分);资金使用管理混乱,资料不全(0分)。
二、技术文件(20分)
1.项目立项文件(8分)
灌区总体规划、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设计说明书、工程预算报告、批复文件等资料齐全,论证充分,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采用在当地有推广意义的先进技术(8分);有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工程预算报告、批复文件,论证较充分,基本达到有关技术规范要求,采用的技术有一定先进性(4分);有项目可报告、初步设计、工程预算报告,无批复文件,论证不充分,不符合有关技术规范要求,未采用先进技术(0分)。
2.项目建设文件(8分)
实施方案中工程项目建设地点明确、内容详实、技术可行、工程量准确、概预算精确,工程建设过程的施工、监理、财务资料齐全(8分);实施方案中工程项目建设地点明确、内容详实、技术可行、工程量欠准确、概预算欠精确,工程建设过程的施工、监理、财务资料较齐全(4分);实施方案中工程项目建设地点不明确、内容不详、工程量不准确、概预算不清,工程建设过程的施工、监理、财务资料不全(0分)。
3.竣工文件(4分)
项目试运行报告、工程决算报告、竣工图纸、竣工报告齐全(4分);项目试运行报告、工程决算报告、竣工图纸、竣工报告较齐全(2分);项目试运行报告、工程决算报告、竣工图、竣工报告不齐全(0分)。
三、工程完成情况(30分)
严格按水利部农水司批复的内容施工建设,施工过程中能按《管理办法》要求及时填报阶段考核调查表,并保证项目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工程照片、施工录像等工程进度资料齐全(30分);能按批复的内容施工建设,按《管理办法》要求填报阶段考核调查表,主要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工程质量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工程照片、施工录像等工程进度资料较齐全(15分);不能按批复的内容和工期进行施工,不按时填报阶段考核调查表,工程质量问题较多,工程照片、施工录像等工程进度资料不全(0分)。
四、建设与管理机构(5分)
领导重视,由主要负责人组成组织协调机构,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各方面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工程建设保质保量按时完工,项目建成后,能及时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组织,制定管护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5分);领导重视,成立一般性工作机构,能协调各方面关系,保证资金足额到位,保证工程保质保量完工,项目建成后,能及时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组织,制定管护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3分);成立领导机构,但不能很好协调各方面关系,不能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不能保证工程保质保量完工,不能及时建立工程管理组织(0分)。
五、灌区改革(10分)
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灌区改革,改革力度大,并已出台相关文件。水费成本计算合理,基本达到按成本计收。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在农民参与管理等方面有新突破。(10分);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灌区改革,但改革力度不大。水费未达到按成本计收,但已出台有关政策促使水费按成本计收。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但没有新突破(6分);地方政府对灌区改革不积极,水费未达到按成本计收,管理体制改革没有措施(0分)
六、工程效益(10分)
工程建成后,输水能力显著提高,灌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增加灌溉面积、增加粮棉生产能力、节约用水达到批复的指标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10分);工程建成后,输水能力提高不大,灌溉条件有所改善,增加灌溉面积、增加粮棉生产能力、节约用水没有达到批复的指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显著(2分)。
附件:江苏省大型灌区验收汇总表
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证书
第二篇: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纲要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纲要
大中型灌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省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担负着城乡生活、工付业和环境供水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大中型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 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
一、大中型灌区现状
随着我省大型输水、调水工程的建设,自五十年代开始,兴建了大批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主要分布在京杭运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沂河、淮沭新河及沿江、沿通榆河地区。沿运、沿总渠、沿淮沭新河地区的大型灌区,以自流灌溉较多,引用江水、淮水为灌溉水源,辅以机电动力补水;沿江、沿通榆河及苏南地区的灌区多数为机电提水灌区。大中型灌区总面积4433万亩,耕地面积2694万亩,共有支渠以上灌溉渠道32871.4公里,骨干排水河道20938公里,灌溉保证率水田75%,旱作70%;渠系水利用系数0.5,灌溉水利用系数0.45,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夏熟以小麦为主,秋熟水稻面积较大,复种指数1.6~1.8。大型灌区的建设,为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和农业措施的配套,使灌区成为我省粮棉高产区及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建筑物老化、配套不齐。
全省大中型灌区大部分兴建于五、六十年代,建筑物至今已运行四十年左右,超过了预定的工程寿命,不少工程早该更新改造,尤其是机电站,长期带病运行,得不到更新改造,装置效率下降。同时,有些工程是“文革”期间在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条件下建设的,灌区规划和设计不尽合理,重水源工程轻内部配套,渠道及其建筑物配套不全,配套率低,全省大型灌区渠系配套率只有74%,建筑物配套率只有45%。施工中因陋就简,工程施工质量较差,先天不足,标准低。据调查,大型灌区的干支渠建筑物老化率达38%以上,10万亩以上灌区支渠以上建筑物老化率达40%以上。
⒉工程标准低,不能满足灌溉要求。
水情、工情、农情不断变化,导致水利工程不相适应。大多数灌区水源由原来单一的水源变成江水、淮水并用,随着向北调水增多,用水矛盾逐渐突出,淮水减少、水位下降,原先引水工程设计标准较低,引水流量严重不足;灌区下游尾部拦蓄工程配套不足,回归水利用率低。特别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用水周期缩短,高峰集中,渠道、建筑物过流能力不足,有些工程已成为“卡脖子”工程,用水矛盾日趋激化,原有工程愈来愈不能适应灌区灌溉要求。
⒊渠系水利用系数低,渗漏严重。
输水渠道线路长、断面大,渗漏严重,部分渠道布局不合理。灌区内总干渠或干渠多数长达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渠道断面大,再加上部分灌区内土质为砂土,沿途渗漏损失非常严重,砂土区仅干渠水头损失高达20%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数只在0.5左右。渠首工程不完善,严重跑水漏水,浪费水源。
⒋经营管理水平低,灌溉用水浪费严重。
有些灌区自成立以来,虽然在灌溉管理、工程管理上形成一套管理体系,但由于现行的水费标准偏低,水费征收政策落实不到位,征收制度不完善,以致经费紧缺,服务网络不健全,技术力量跟不上。乡一级服务功能差、活力低,村一级断线,使得灌区经营管理缺乏活力,计划用水和计量用水等一套科学管理方法难以推行。很多灌溉渠道和引水建筑物长期无人看管,管头不管尾、管点不管线、管线管不了面,跑水漏水现象严重。
三、改造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大中型灌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是国家拉动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巩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把灌区节水改造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改造规划的原则是:一是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灌区的生态环境;三是与灌区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国土规划、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农业区划等规划相协调。四是要为发展“二高一优”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五要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旱、涝、碱、渍综合治理;六是坚持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不断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实现灌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四、改造目标和任务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规划,根据近期工作与长远规划、整体与局部的有机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按照先急后缓,集中治理的原则,近期重点解决病险工程、卡脖子工程和节水工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经济、稳定农村、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十五”规划改造灌区水源工程1417座,渠系建筑物101837座,渠道16077公里,骨干排水沟6792公里。规划总投资43.5亿元。“十五”期间改造工程完成后,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左右,综合水分生产率达到1.0公斤/立方米。“十一五”规划改造灌区水源工程1404座,渠系建筑物146382座,渠道19202公里,骨干排水沟8760公里。规划总投资51.5亿元。改造工程完成后,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左右,综合水分生产率达到1.2公斤/立方米。
五、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
⒈重点实施引排骨干工程的配套改造。
由于灌区内灌排沟渠长期运行,淤积严重,过水断面缩小,引排流量不足,调蓄能力降低,部分排水骨干河道排涝标准偏低,有些不足三年一遇标准。因此,一是对灌区内引排河道进行改造,对严重淤塞的引水河段进行清淤疏浚,对引水流量不足的河段进行拓宽,增加引排流量,提高灌排标准;二是对灌区原病、老涵闸工程进行改造,兴建拦蓄设施,增加回归水量利用率;三是对灌溉泵站进行改造,提高泵站装置效率,增加提水能力;四是对渗漏严重的干支渠道进行防渗衬砌,提高渠系利用系数;同时制定节水用水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调度、分配水资源,以提高水的利用率。
⒉抓好田间工程配套改造以及节水灌溉
田间工程是灌区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发展,建设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农业的必要措施,是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的关键所在。田间工程改造以灌区改造总体规划和骨干工程的总体布置为基础,适应农业现代化及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要求,达到沟渠系统完整,灌排不越级,田块方整,田面平整,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按照江苏省近期农田水利建设八条标准,实行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全面配套。目前大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不足0.5,浪费严重,且随着灌区经济的发展,工业、生活用水量加大,灌区用水矛盾将进一步加大,因此,灌区节水改造十分必要。首先是搞好输水节水工程,推广应用防渗渠道和地下管道,减小渠道输水断面,降低渠系输水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节水、节地、省工、省时、增效的目的。其二是加强用水管理技术的推广。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相应的农技措施,改大水漫灌、浅水勤灌为浅、湿调控灌溉。三是推广应用田间装配式建筑物,提高田间工程配套率。
六、深化灌区改革,促进灌区良性运行。
大中型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使灌区走上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的道路。灌区节水改造和管理体制改革要同步进行,加快项目区水价改革步伐,尽快做到按成本计收。并要积极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经验,在支渠以下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鼓励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灌区管理单位要落实各种形式的经营管理责任制,加强内部管理,精简机构、分流冗员、降低成本,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第三篇: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办法
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办法(试行)
[发布日期: 2009-05-13 ]
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的验收工作,逐步使项目验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根据《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验收程序
1.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建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进行总结。经自查自验合格后,向省水利(水电)厅(局)提出验收申请。
2.由省水利(水电)厅(局)会同省计委选派3名以上熟悉工程技术的人员和1名以上熟悉基建财务的人员联合组成验收专家组(其中部分人员可以从规划设计院、科研单位挑选),对提请验收的项目进行验收。验收结束后,将验收总结报告及其它有关资料送省水利(水电)厅(局)复审,签字盖章。
3.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水利部对通过省级验收的项目进行抽查。
二、验收依据
1.《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2.灌区续建配套改造规划及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
3.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有关规定。4.有关技术规范、规程。
三、验收条件
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验收要具备如下条件:
1.项目建设单位按照上级批准下达的计划和要求,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2.工程建设项目经试运行或技术检测,工程质量达到了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3.项目规划、扩大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批复文件、有关图表、财务决算、工作总结、实验报告等文件资料齐全,符合建档要求。
四、验收资料
验收时,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供下列资料:
1.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设计报告和图表等。
2.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水利(水电)厅(局),各级政府的有关文件、规定。
3.资金拨付文件、财务帐目、财务预算、决算报表、农民自筹资金帐目及投工投劳统计表、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
4.项目试运行报告、工程决算报告、竣工图纸、竣工报告和建设总结报告、工程照片及录像资料等。
5.项目所在灌区水费改革及转换机制具体措施落实情况。6.效益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表。
7.定期上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水利部的《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阶段考核表》。
五、验收内容
1.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机构是否健全,各方面负责人是否切实负起责任。2.项目是否按水利部农水司批复的建设内容和要求按期完成。
3.工程建设任务、效益面积是否全部完成。工程建设(包括工程的规划设计、材料、设备选购、施工、安装、运行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采用了哪些在当地有推广意义的先进技术。
4.项目建设资金是否按批复计划执行;各级配套资金是否按规定的比例及时、足额到位;资金使用、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有没有挪用、挤占等问题。5.项目建成后其效益指标能否达到《实施方案》中确定的标准。
6.项目建成后,是否建立健全了工程管理组织,制定了管护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
7.项目所在灌区水费改革及转机建制情况。
六、验收方式
1.验收采取听取汇报、查阅文档、实地考察、征求基层干部群众意见、专家评议、综合评价等一系列具体环节来完成。验收组要在听取汇报和查阅文档的基础上,随机抽取部分子项目到现场实地考察,征求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请五名以上的受益群众填写《群众意见调查表》(附表9),并存入验收档案。
2.项目分“优良工程”、“合格工程”及“不合格工程”三个档次。按评分要求,由每个成员独立填写自己的《验收专家评分表》(附表10),相应各项取平均值填入《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证书》(附表7)。总分90分以上为“优良工程”,70—89分为“合格工程”,69分以下为“不合格工程”。验收小组要本着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提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综合性评价意见,小组所有成员均在验收报告栏内签字(附表7)。
3.通过验收的项目,验收意见中应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缺点和不足。对未能通过验收的项目,应帮助查找原因,提出补救建议。限期改正,条件具备时重新组织验收。
七、验收总结
验收工作完成后,验收组写出验收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验收工作概况;项目建设任务和资金投入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和抽验的分项目的工程建设质量、数量和工程效益情况;项目建设的具体做法和经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
八、文件存档
1.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设计报告和图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水利(水电)厅(局),各级政府的相关文件、规定;资金拨付文件、财务帐目、财务预算、决算报表、农民自筹资金帐目及投工投劳统计表、审计报告,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项目试运行报告、工程决算报告、竣工图纸、竣工报告和建设 总结报告等由建设单位存档。
2.验收工作总结报告、《验收证书》及《验收专家评分表》、《财务报告表》(附表11)、《群众意见调查表》、《验收组专家名单》(附表12)、工程施工照片及前后的对比照片、施工录像等由省水利(水电)厅(局)存档。
3.验收总结报告、《验收证书》、专家签名的专家组名单、有代表性的工程照片及录像带等报水利部农水司备案。
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评分说明
一、建设资金(25分)
1.地方配套资金额度(10分)
满足与中央下达资金1.5:1的配套比例,并且是专项用于续建配套的基建投资(10分);满足1.5:1的要求,但非专项用于续建配套的基建投资(8)分;不满足1.5:1的要求,但差额部分已在下基建投资计划中预安排(5分);不满足1.5:1的要求,差额部分也未作安排(0分)。2.资金到位时间(5分)
能按工程进度要求及时到位(5分);不能按工程进度及时到位,但对工程进度影响不大(3分);不能按工程进度及时到位,对工程进度影响较大(0分)。3.资金使用管理(10分)
资金使用、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做??资金拨付文件、财务帐目、财务预算及决算报表、审计报告等资料齐全(10分);资金使用、管理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但规章制度不健全(5分);资金使用管理混乱,资料不全(0分)。
二、技术文件(20分)1.项目立项文件(8分)
灌区总体规划、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设计说明书、工程预算报告、批复文件等资料齐全,论证充分,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采用在当地有推广意义的先进技术(8分);有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工程预算报告、批复文件,论证较充分,基本达到有关技术规范要求,采用的技术有一定先进性(4分);有项目可报告、初步设计、工程预算报告,无批复文件,论证不充分,不符合有关技术规范要求,未采用先进技术(0分)。2.项目建设文件(8分)
实施方案中工程项目建设地点明确、内容详实、技术可行、工程量准确、概预算精确,工程建设过程的施工、监理、财务资料齐全(8分);实施方案中工程项目建设地点明确、内容详实、技术可行、工程量欠准确、概预算欠精确,工程建设过程的施工、监理、财务资料较齐全(4分);实施方案中工程项目建设地点不明确、内容不详、工程量不准确、概预算不清,工程建设过程的施工、监理、财务资料不全(0分)。
3.竣工文件(4分)项目试运行报告、工程决算报告、竣工图纸、竣工报告齐全(4分);项目试运行报告、工程决算报告、竣工图纸、竣工报告较齐全(2分);项目试运行报告、工程决算报告、竣工图、竣工报告不齐全(0分)。
三、工程完成情况(30分)
严格按水利部农水司批复的内容施工建设,施工过程中能按《管理办法》要求及时填报阶段考核调查表,并保证项目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工程照片、施工录像等工程进度资料齐全(30分);能按批复的内容施工建设,按《管理办法》要求填报阶段考核调查表,主要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工程质量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工程照片、施工录像等工程进度资料较齐全(15分);不能按批复的内容和工期进行施工,不按时填报阶段考核调查表,工程质量问题较多,工程照片、施工录像等工程进度资料不全(0分)。
四、建设与管理机构(5分)
领导重视,由主要负责人组成组织协调机构,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各方面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工程建设保质保量按时完工,项目建成后,能及时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组织,制定管护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5分);领导重视,成立一般性工作机构,能协调各方面关系,保证资金足额到位,保证工程保质保量完工,项目建成后,能及时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组织,制定管护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3分);成立领导机构,但不能很好协调各方面关系,不能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不能保证工程保质保量完工,不能及时建立工程管理组织(0分)。
五、灌区改革(10分)
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灌区改革,改革力度大,并已出台相关文件。水费成本计算合理,基本达到按成本计收。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在农民参与管理等方面有新突破。(10分);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灌区改革,但改革力度不大。水费未达到按成本计收,但已出台有关政策促使水费按成本计收。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但没有新突破(6分);地方政府对灌区改革不积极,水费未达到按成本计收,管理体制改革没有措施(0分)
六、工程效益(10分)
工程建成后,输水能力显著提高,灌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增加灌溉面积、增加粮棉生产能力、节约用水达到批复的指标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10分);工程建成后,输水能力提高不大,灌溉条件有所改善,增加灌溉面积、增加粮棉生产能力、节约用水没有达到批复的指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显著(2分)。
第四篇:甘肃省大中型灌区晋级审定及奖励办法
【发布单位】82602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1990]84号 【发布日期】1990-07-05 【生效日期】1990-07-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甘肃省大中型灌区晋级审定及奖励办法
(试行)
(1990年7月5日甘政办发〔1990〕84号)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促使大中型灌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推进节水灌溉的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大中型灌区晋级审定,是对灌区晋级活动及成果进行的综合评价,以真实反映大中型灌区晋级成果为目的,以划分灌区标准为依据,通过对灌区晋级指标的考核,确认灌区等级工作。因此,必须做到严肃认真,数据准确,考核求实,定级公正。
第三条 第三条 大中型灌区晋级必须依据省水利厅《甘肃省大中型灌区划等晋级规划意见》(甘水办字〔1988〕第35号)规定的自流灌区六项、提水灌区八项技术经济指标,其综合指标的总分值和确保指标的分值,必须达到规定标准。
第四条 第四条 大中型灌区晋级评审工作,一般每年进行一次。三月份开始初评,六月份审定公布上的晋级灌区名单,并发给等级证书,给予奖励。
第五条 第五条 申报晋级必须有灌区晋级规划和完整的各项指标数据(其产量指标应有乡级政府的证明)。数据必须准确,不得弄虚作假。
第六条 第六条 申报晋级要在八项技术经济指标测算考核的基础上,组织专人对有关指标进行复核,写出自检自查总结报告和申请晋级报告,并填写《甘肃省大中型灌区晋级申报表》。
第七条 第七条 申请晋级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晋级措施实施情况;
(二)达标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三)报告附件(包括各项指标测定原始资料,财务决算表,油、电及物资消耗表,经济效益分析表)。
第八条 第八条 晋级申请报告、晋级申报表和自检自查总结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后,于三月份上报地(州、市)水利(水电)处(局)进行考核初评。
第九条 第九条 地(州、市)水利(水电)处(局)成立灌区晋级评审委员会或小组,负责灌区晋级的考核和初评工作。
第十条 第十条 地(州、市)评审委员会或小组要组织考核组,对申报单位的申请报告进行实地考核(现场检查)和测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一)各项指标是否达到晋级标准;
(二)提供的依据、凭证是否完整有效;
(三)各种计算方法是否符合规定;
(四)各项数据和资料是否真实。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考核要听取申请单位的申请晋级工作汇报,广泛征求职工群众意见,综合有关资料,写出灌区考核工作总结,并在申报表上填写考核意见,一并提交地区评审委员会或小组进行评审。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地(州、市)评审委员会或小组在听取考核组的考核意见后,要认真研究,提出认定灌区等级的意见,并写出书面报告,连同申请单位原始报告及资料一起,上报省水利厅评审委员会审批。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评审工作要严肃认真。坚持标准,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严守纪律。不准请客送礼,大吃大喝。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省水利管理局负责对地(州、市)评审委员会或小组提出的灌区晋级意见和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复查,必要时要到重点灌区进行现场检查核对,经复查无误后提交省水利厅审定批准。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批准晋级的灌区,由省水利厅颁发等级证书和奖状。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凡晋升为三等灌区的,除正常奖金外,每年发给职工相当于半月平均工资的奖金;晋升为二等灌区的,每年发给相当于一月平均工资的奖金;晋升为一等灌区的,每年发给相当于一个半月平均工资的奖金。正常奖金加晋级奖金超过三个半月平均工资的,要按规定交纳奖金税。晋级奖金在保持晋升等级的时期内,每年都可享受。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晋级奖金要在灌区管理单位内部,按多劳多得的原则适当拉开档次,单位领导或承包经营者的奖金可高于一般职工1―2倍。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每年所发晋级奖励基金,列入灌区当年费用支出计划,并在收取的水费和综合经营收入中支付。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晋级灌区必须严格执行晋级标准,实事求是,如有弄虚作假,除在一、二年内不得申报晋级外,已晋级的,取消其等级合格证,扣还已发的奖金、奖状,并追究单位领导或承包经营者的责任。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因管理不善等级下降的灌区,除停发晋级奖金外,还要扣罚当年正常奖金的50%,扣罚单位领导或承包经营者的全部奖金。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各地行政公署,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地区级灌区标准和审定、奖励办法,报省水利厅备案。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水利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加快节水改造 深化灌区改革
加快节水改造 深化灌区改革 把全省灌区建设管理推向新阶段
刘建明
(河北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
石家庄
050011)
摘 要:加强大中型灌区建设与发展是河北省缓解水资源紧缺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局面的重要举措,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在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多年来的灌区节水改造和体制机制改革实践取得了灌溉节水、农业增产、农民减负增收等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规模效益不显著等问题。加大投入、加快灌区节水改造、科学分析评价、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引导十分必要。
关键词:地表水;灌区;节水改造;改革 中图分类号:S275
文献标识码:B
河北省是一个地处北方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大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省内水资源紧缺,其时空分布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突出矛盾,水旱灾害频繁。农田灌溉对农业和粮食生产至关重要。河北省多年来依靠超采地下水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造成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源节流并重,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加强地表水灌区的建设与发展,努力实现节水、高产和高效,对缓解全省水资源紧缺状况、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支撑“三农”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引水30~40亿m3(占全省农业灌溉用水的22%以上),2实灌面积为64多万hm。灌区以粮食作物为主,兼有棉花、油料等其它经济作物。
1.2 灌区管理
灌区骨干工程由国家负责,并设专管机构,现有职工7500多人;支渠及以下的田间工程由群众自主管理或乡镇、村委会代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灌区的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很不健全。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各灌区实行了“包浇队”等浇地责任制,从1983年开始逐步推行经济责任制、干部选聘制、经费包干制等,加强了企业化管理,依法制定和完善了水费计征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灌区管理向生产经营服务型转变,从1996年开始探索推行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现已累计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1100多个,管理面积22多万hm2,参与农户50多万户,在明确管护主体、加强工程维护和科学灌溉、节水增效及水费征收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3 地位和作用
灌区建设管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集中体现在:一是为规模化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灌区粮食总产达610多万t(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0%以上),已成为全省粮、棉、油生产的重要基地。二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灌区所在地经济社会1 灌区现状及其作用
1.1 工程及用水
河北省共有大中型地表水灌区160多处(其中2万hm2以上的大型灌区有21处),主要分布于省境中东部和中南部,地处漳卫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及滦河等五大水系,涉及104个县(市、区)。灌区共有各级渠道7700多条、长度5万多km,防渗衬砌长度8500多km,共有渠系建筑物16.86万处座,渠系配套22面积70多万hm。灌区设计灌溉面积达160多万hm,有效灌溉面积120多万hm(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27%
收稿日期:2011-06-07 作者简介:刘建明(1967-),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灌区建设与管理工作。E-mail: 163jmliu@163.com。2以上)。灌区主要从水库和河道引水,近年来的年灌溉2 加快节水改造 深化灌区改革 把全省灌区建设管理推向新阶段 刘建明 的发展,灌区已由单一的为农田灌溉服务转变以灌溉服务为主,兼顾为企业、城市生活、生态供水等多元化服务。三是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了条件。灌区建设管理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在改善农田水生态环境的同时,直接美化了城乡人居环境。节水改造及其成效
为从根本上扭转全省大中型灌区基础设施脆弱、用水效率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河北省加大了灌区节水改造的力度。1998~2010年,共争取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1世纪首都水资源项目、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投资计划20多亿元(含需要地方配套部分),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近14亿元,完成砼113.45万m3,土石方0.30亿m3,钢结构安装0.27万t。有20多条骨干渠道恢复到了设计标准,新增、改造渠道1032.33km,防渗衬砌1406.54km,配改建筑物4105座。灌溉输水能力达到40多亿m3,实灌面积可以达到64.6多万hm2,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条件,年增粮食生产能力达130多万t。
在灌区节水改造的过程中,一是按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办法和规范规程的要求,抓实抓细各项前期工作,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概预算、灌区管理、信息化、监理等方面专家的作用,严把项目论证和审查审批关;二是搞好项目规范化全程监管,全面推行“四制”管理方式,在防渗断面结构设计、施工工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工程验收移交后,抓好档案资料管理,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落实管护责任;三是积极推进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改革,深化灌区内部人事、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制定了符合本省灌区实际的具体实施意见,按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行)》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行)》等政策规定,编制和审批了改革方案。根据《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加强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用水合作组织建设。还科学进行供水成本核算,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完善计量设施,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通过灌区节水改造与管理改革,一是灌排体系逐步完善,提高了灌排保障程度,优化了资源配置,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了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提高了安全输水能力,推进了参与式灌溉管理,减少了管理费用,降低了农民用水成本;
三是转变了人们的用水观念,减少了水事纠纷,改善了乡风,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四是修复或改善了农田水生态环境,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降低了农药用量,提高了农作物品质,推进了周边村镇的环境建设;五是锻炼了灌区建设管理队伍,积累了经验和技能,提高了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效益水平。主要存在问题
当前全省灌区面临灌溉水资源有限(甚至不断减少)、耕地面积日益萎缩、农灌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困难而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等诸多不利影响。要进一步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保障和支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给灌区的基础设施保障与支撑能力、自身建设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要,近年来,部分城市除开采地下水外,已将大量的地上水引入城市,挤占了农业用水,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日益减少,年灌溉
引水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60~70亿m
3,减少到目前的30~40亿m3。二是灌溉用水效率依然不高。灌区工程多数兴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程建设“先天不足”,多年来无力维修养护,尽管实施了灌区节水改造,但据调查,仍有40%以上的干、支渠及30%以上的建筑物老化失修,渠道防渗配套率为10%~20%,中型灌区的控制性建筑物和管理设施普遍缺乏。全省大中型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4左右,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显突出。
(2)是总体投入水平较低。据统计,已下达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投资计划仅为原规划的32.58%,而中型灌区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稳定的投入渠道。灌区节水改造需要地方配套40%~50%的资金,河北省是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省份,地方财力有限,且大多数灌区所在的市(县)多为农业市(县)或革命老区,水价难抵成本而灌区自身的经济状况较差,项目配套资金到位难,实际完成投资仅为原规划投资的19.13%,加剧了节水改造投入的不足,工程老化失修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据2010年调查,全省大型灌区待改造的渠道还有近3万km,需要配套改造的建筑物14万处座。全省大型灌区2009~2020年节水改造规划估算投资172.63亿元,中型灌区“十二五”估算投资29.73亿元,投资缺口很大,比照近年来的投资水平,灌区节水改造任重而道远。加快节水改造 深化灌区改革 把全省灌区建设管理推向新阶段 刘建明 3(3)是项目建设管理方式单一。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管理是按照基建程序进行,实施项目“四制”,前期工作程序较为繁琐,审批环节多、耗时长,对工程建设进度影响较大。灌区工程建设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种类繁多的特点,且多数属于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照搬基建程序操作多有不适,项目施工期除了受汛期和冰冻期的限制,还要照顾到灌溉季节的农田输水、灌溉和发电,黄金施工期只有每年10~12月上旬的2~3个月,而项目操作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致使项目投资不能尽快发挥效益。
(4)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乏力。灌区灌溉水资源的经营受各种不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很大,自身不能通过集约管理实现增收获益,而可用灌溉水资源的日益减少和低经济价值运行,环境生态和防洪保障等公益性部分(包括灌溉水源及灌排工程设施的占用)难以得到合理回报和补偿等,必然挫伤灌区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灌区体制改革涉及发改、财政、人事、社会保障、税务等相关部门,缺乏整体推进合力,造成改革滞后,“两定”、“两费”落实难,加上供水价格机制不合理、农民用水户协会缺乏运行经费和服务能力不足等等,都严重制约着灌区的发展。发展思路与建议
4.1 思路与目标
灌区发展涉及到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生态健康、社会和谐稳定等诸多方面,应从“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和谋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农业、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推进改革的要求,抓住农田、农业、农村和广大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环境用水这一主题,遵循区域水资源循环规律,谋求灌区(或县域)范围内水资源的科学调控与持续高效利用,大力推进科学用水、管水、保水和节水,逐步建立起富有时代特征的灵活高效的灌区建设管理经营体系。
4.2 措施和建议
(1)加强灌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彻底扭转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水平低的局面。一是坚持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建设同步推进,科学编制灌区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把规划作为引导灌区发展的重要依据;二是突出公益性或准公益
性特点,加大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投入力度,整合各方面资金,探索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三是加快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完善相关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加大项目的实施力度,加强协调并适当简化前期操作程序,尽快实现规模效益和整体效益。
(2)科学进行效益效果评价。着眼于灌区建设管理活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等各方面效益,本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尽快确立和完善灌区效益效果评价评估体系与方法。一是科学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并切合灌区实际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指标;二是确立基于系统化、模糊数学、灰色理论等方法技术之上的综合评判技术与方法,据此对灌区现状、水资源配置、未来发展及项目实施成效进行综合评判,进而作为编修规划、完善政策、科学决策、激励竞争的重要依据,引导灌区良性化发展。
(3)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是积极推行管养分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快落实“两定”、“两费”,妥善解决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二是深化灌区基层单位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三是在不断完善量测水设施的基础上,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在水价未达到供水成本之前,实施政策性补贴。
(4)依靠科技促进持续发展。一是围绕灌区管水、用水、节水,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现实生产力转化,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灌区改革与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用现代科技和管理理论充实灌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头脑,培养和造就现代化的灌区建管队伍,提升整体素质和建管水平,增强灌区发展的内在潜力。参考文献
[1] 刘建明,徐光.河北省十余年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回顾[J].河
北水利,2008,(10):15~17.[2] 刘建明.努力推进河北省农村水利的科学发展[J].水利发展
研究,2005,(7):33~36.[3] 刘建明.靠新机制引领和助推农田水利设施[J].中国水利,2008,(9):11~12.[4] 刘建明.搞好农村水利工作 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河北水利,2006,(4):11~12.4 加快节水改造 深化灌区改革 把全省灌区建设管理推向新阶段 刘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