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时间:2019-05-14 04:2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其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事实,同时又引发、加剧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机器大生产反而使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残酷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而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在对前人的优秀成果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5、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A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 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 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B?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C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D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E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 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 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 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F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G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丛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第三篇:《中国社会保险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从经济角度论《中国社会保险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提纲:

一、中国社会保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社会保险现状

2、中国社会保险存在问题

二、中国社会保险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经济理论支持

(1)社会保险对市场经济的补救作用

(2)社会保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社保基金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2、基本案例说明

3、中国社保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负面经济效应及建议

1、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负面经济效应

2、对中国社会保险的建议

正文:

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并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这部包括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个险种的法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又一部支架性法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建设有重大意义。

纵观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从1951年2月25日颁布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至今60年,经历了建立、调整、停滞、改革与发展阶段,如今终于建立起了《中国社会保险法》这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律。回首这60年间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对于《中国社会保险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我们有必要做出深入的思考。下面,我想从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对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做出分析。

一、中国社会保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包括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险种。在一系列法律条文、政策法规的支持下,我国的社保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覆盖范围都包括了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以及事业单

位全体职工。但是,在社保的发展过程之中,仍然经历着从萌牙走向成熟的各种艰难挫折,中国社会保险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重视和解决。

1、中国社会保险的现状

我国的社会保险是由中央国务院统一制定基本的制度,全国各地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

执行。明确指出了企业按企业全部职工的工资总额的某一比例缴费,个人按个人工资的某一比例缴费,企业缴费与个经缴费相分离。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现状如下:

(1)“五险”参保现状:

到2010年底,我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57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57万人。企业参保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362元。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326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61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6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33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0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0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23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60万人。全国共计1.43亿人参加新农保,共有4243万农民领取了新农保养老金。此外,在社会化管理服务和社保经办机构的建设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

(2)社保执行与缴费标准现状:

虽然我国规定各地社保的施行必须符合中央统一制度的规定,但是当前全国各地除了极少数地区是按统一制度规定实施,大部分地区都是由企业按个人进行参保,个人全部参保人员构成了企业的缴费总额,同时各地又互有差异。我国各地区的社保缴费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地区的市户口与外来工实行不同的两种缴费标准。

(3)社保基金的管理现状:

我国社保基金以劳动保障部门行政监管为主,专门监督、内部控制、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有机配合。“养老、医疗、失业”的社保基金管理情况良好,但部分资金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一些地方未能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规定,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

2、中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从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保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支出总额进一步增加,保障项目逐渐丰富。但是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我们也不容忽略一个事实——中国社保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覆盖率不够,无法保障弱势群体

社保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的差距,同比增加的人数看似多,但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其实际的参保率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而“覆盖城乡”的要求效果也并不明显,广大农村的社保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而城镇的社保覆盖率也不尽如人意;此种模式无法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局面,对于弱势群体——农民工来说也极不现实;

(2)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偏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社保保险的待遇水平还比较低,企业在“五险”中的总支出总计为37.5%,而个人支出达到11%,这说明在我国社保费用中个人和企业的负担比例都很高,居世界前列。虽然我国的财政收入很富贵,但是用于社保保险的比例却不多,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社保保险层次单一,无法满足多层次需求

对于现今只建立了“五险”的社保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要保险的群体大而且层次复杂,所以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如新农村社保的建设,社区保险管理的建设等,这样才能适应中国社保发展的新局面和不断增长的新需求,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4)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不完善,手段落后

从现状中我们发现,我国社保的缴费标准不一,各地相距甚大,更是冲出部分群体的正常就业,无法为不同的人群提供相同机会的就业机会,引发地区间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而社保基金的管理也是漏洞甚多,缺乏监管力度,部分资金安全存在风险,管理不规范,违法犯罪的事情屡禁不止;

二、中国社会保险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经济理论支持

社会保险制度的经济效应使社会保险的产生成为一种历史必然性。

(1)社会保险对市场经济具有补救作用

虽然社会保险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基础,但是社会保险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润滑剂、维护与促进机制,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由于竞争的存在必然有其风险和矛盾的发生,而社会保险就是一项强有力的干预手段,来化解风险和矛盾;

(2)社会保险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社会保险对社会基金的征缴与发放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的两个直接决定因素——资本和劳动力。而社会保险则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维持了劳动力再生产,增加了国民储蓄,从而达到对经济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这一目标。

首先,社会保险避免了劳动者因遭遇风险和意外事件而陷和困地,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来源,维持了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开发劳动力资源;其次,社会保险减轻了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投资于子女及自身的教育,提高职业素质,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再次,社会保险通过资金收缴实现了资本积累;这些,都对于经济的直接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3)社会保险基金对经济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社会保险通过对社保基金的收入支出以及滚存节余的投资总量和投资方向来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

控。首先,政府根据国民经济的整体情况,通过调节社会保险费征收的范围和数量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其次,社保保险基金的支出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经济波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最后,社保基金历年来的滚存节余成为经济投资的积极因素,以此配合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投资。

2、案例说明

社会保险制度对于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不是空谈之说,我国社保险经由停滞期到改革与发展时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福音与美国社会保险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所起到的补救作用都是对此最好的说明。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陷入停滞,社会保险事务都陷入瘫痪状态。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动摇了“企业保险”基础,企业本身的经营风险使许多企业难以抵御职工可能出现的大额支出风险,难以保证待遇的兑现。新老企业之间的劳动保险方面的负担,不同职业风险之间的负担畸轻畸重。大量出现的“失业”风险也冲击着国有企业及职工,“劳动保险”失去了原有的风采。而社会保险改革则从“五险”开始,重建国家、企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探索新时期的社会保险模式,至今终于颁布了第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社会保险法》,解决了一些有关社保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也使我国人民享受更多权益,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美国20世纪30年代初遭遇的经济危机使美国大量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陷入**,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如果不是罗斯福总统力排众议,建立以社保险为主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的失业、贫因问题将持续加剧,经济形势将日益恶化、社会危机将日趋严重。也正是因为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险政策的推行,才使得美国能快速的从经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快速解决失业,稳定社会,复苏经济,走上世界强国之列的道路。

3、中国社会保险的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保险自1977年改革至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今后,我国的社会保险还将进一步完善,其发展趋势为:

(1)社会保险制度更加完备,各地社保实施与缴费标准统一规范,社保基金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杜绝违

规犯罪问题;

(2)社会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人均保险收益水平的不断提高并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对弱势群

体,保险权责不断强化,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不一的问题;

(3)社会保险的管理形式逐渐多样化,手段更加先进化、现代化和科学化。

三、中国社会保险的深远意义及建议

1、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负面经济效应

(1)对国家来说,社保开支过大,会造成财政赤字严重,导致一国经济实力下降、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

难以发挥;

(2)对企业来说,过高的政府开支会加重企业税收,使得生产成本增加,从而降低企业国际竞争力;

(3)对国民来说,社会保险待遇过高,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熟练技工提前退休,不利于

人力资本作用的发。

2、对中国社会保险的建议

对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负面经济效应的存在,虽然会对经济有一定影响,但是只要采取相应措施,严格把关,就能趋长避短,充分发挥社保的积极作用,把消积作用减到最小。特此提出我的几点建议:

(1)社会保险必须注意与本国经济实况联系起来,做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

完善,在依靠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2)适当提高社保的待遇水平,尽量减轻企业与个人承担的社保负担,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工作

效率,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关于退休制度的规定,防范因待遇过高而造成的提前退休现象的发生,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本;

(4)加快保险的创新步伐,大国发展健康保险、责任保险,坚持市场运作,政策引导,以服务新型城镇

化建设,适应21世纪动态经济的发展。

第四篇:简述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四、简答题

1、简述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3、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4、简述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5、简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6、简述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7、简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必要性。

8.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9.当今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转变?

10.当前我国党员队伍数量和结构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

11.怎样理解“三个代表”之间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

12.简述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精辟论断。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14、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大意义。

15、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涵义。

16、简述创新的科学内涵及其坚持不断创新对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意义。

17、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18、简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

19、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

20、邓小平为什么反复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

21、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联系。

22、简述邓小平关于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和意义。

23、如何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简述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26、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意义。

37、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28、怎样做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

29、概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30、怎样正确理解党的最高纲领与党的最低纲领的统一。

31、简述十三年的基本经验的重要意义。

3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33、试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原因。

34、为什么说农业是我国经济中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

35、我国为什么要进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36、本世纪前10年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37、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38.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39.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40.简述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

41.在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时,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

42.邓小平指出的近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目标是什么?

4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

4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5、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46.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7.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致性与区别。

48.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4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50.培养“四有”公民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二为”方向?

52.“双百”方针的内容包括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双百”方针?

53、简述“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54、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三个形成阶段。

55、“一国两制”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56、简述我国政府在处理和发展两岸关系问题中坚持的基本原则。

57、“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8、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关系。

59、简述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60、当今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和特点是什么?

61、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根本途径和保障机制是什么?

62、简述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63、简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64、为什么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

依靠力量?

6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

66、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途径是什么?

67、简述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68、简述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

第五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摘要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从生产实践的根本性、理论扬弃的催生、历史变迁中的哲变三方面探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B015文献标识码:A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诞生具有哲学史上里程碑的意义,正如恩格斯1888年《单行本》序言所说:“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的狂风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哲学家都大。所以,当《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批评文章来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时,我也就欣然同意了。”可见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历史光芒普照着哲学之路。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这个哲学脉络中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扮演了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产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哲学引产功能。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发展到临近革命高潮时期的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产生主要是科技进步和实业推动作为基础,在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状态下逼迫出哲学的摧枯纳新及其理论实践的碰撞中哲学的自我扬弃。生产实践奠基了哲学创新

恩格思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指出了生产实践对于唯物主义产生的重大现实意义。他说:“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呈现的迅猛进步。”从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看,任何一种新的理论产生都离不开人类实践活动的基奠。理论先行于实践,就像闪电先于雷声,但理论又离不开实践。因此,如果要为德国唯心主义终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寻找一个简洁的原因,“实践”这个词是答案了。

可以看出,每一门科学理论的出现都是要为社会生产实践服务的,而生产实践又往往是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点。实践检验理论的真理性从而验证交感着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及思维方式。正如: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莱茵河畔出现了许多工业城市中心,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进一步加强。正如恩格斯所说:“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这是恩格斯对近代哲学发展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刻概括和总结,从而揭示了哲学发展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符合了生产实践的要求,即科技和生产工业的要求。科技的发展本身就是对唯物主义光辉思想的确证,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同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相一致的。理论扬弃催生了哲学变革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按其本质来说是哲学上的两个对立党派,但哲学的碰撞总会相互作出宽容的吸纳,众所周知,黑格尔宏伟谨严的“绝对精神”的理论体系以及可以渗透万物的辩证法思维无疑还是接受了德国历史上诸位哲学大师的影响,譬如康德。可以说“黑格尔主义”仍然是在对以往哲学理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被扬弃的命运在“黑格尔主义”这里依然成立。只是因为黑格尔本身所具备的那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促使黑格尔的理论显得更为深刻而广阔。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深刻和广阔”为接下来的理论实践提供了更为广袤的土壤。正如恩格斯所言:“黑格尔的整个学说,为容纳各种极不相同的实践党派观点留下了空旷的场所”。“唯心主义也越来越加进了唯物主义的内容”,造成这种复杂现象的原因是唯心主义也作为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环节,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和唯物主义一起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同特定阶级之间的斗争相联系的。正如四十年代以后,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公开提出了反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费尔巴哈哲学就是德国阶级斗争进入这一新的阶段的产物。他的哲学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要求,预示了革命风暴即将来临,是德国资产阶级进军的号角。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发展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诚然,他从来不是完全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自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在唯心主义里,我们无可置疑的是黑格尔的哲学达到了由康德起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同时也在德国乃至全世界的思想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黑格尔主义”就代表着十九世纪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以至于甘斯在悼念黑格尔的一份讣告中写道:“哲学现在已经达到圆满的境界,人们认为它的发展只是根据它的题材按以往已经这样明确表示过的方式进行有创见的工作而已”。

但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出现是黑格尔学派解体的积极成果。在信奉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有些青年黑格尔分子由于反宗教的需要曾对自己的学说感到迷惑不解:一方面唯物主义把自然界看作唯一的现实,是本原;另一方面,黑格尔哲学则把思维及其思想产物即观念看作本原,而把自然界看作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在两种对立观点的面前,在对自己的学说不能解释的情况下,必然迫使新的观念来打破这种沉默的困惑。黑格尔曾把基督教称为“绝对的”和“完美的”宗教。“他认为哲学和宗教的内容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哲学把宗教用想象和形象的方式所领悟的东西阐明了”。然而,却正因为“黑格尔主义”中辩证方法的存在使得一些人们并没有选择围拢在黑格尔宗教哲学体系的周围,而是倾心于更加激进的思想方法。由此也就出现了所谓的保守派与激进派。尽管黑格尔生前似乎更趋向于保守,“他在体系上所花费的„艰苦的劳动‟倒比他在方法上所花费的要多得多”。但是,激进派的代表人物却偏偏来自黑格尔的弟子们,也就是所谓的“青年黑格尔学派”。这个表面令人费解而实际上符合逻辑的现象,向人们表明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一种理论,才能更为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的优点与缺陷,才有可能实现理论的变革与更新,也正是因为“黑格尔主义”的“左翼”与“右翼”在理论实践中发生的磨擦乃至斗争,促进了德国哲学分歧或分支的更加明朗化。历史变迁对其哲学的催动

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能忽视历史车轮的变迁对德国哲学的理论实践过程起到的催情作用。就像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到:“到了1840年,正统教派的虔诚和封建专制的反动随着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登上王座,这时人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公开站在这一派或那一派方面了”。“保守派”倾向于其“绝对精神”的思想体系。而“激进派”则更倾慕于辩证的思想方法。这种分歧似乎给“黑格尔主义”的最终哲学理论破开了一道裂缝,也预示着旧的哲学理论必将为新的哲学理论所替代的事实。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化,反对宗教神学和现存封建制度的现实需要,一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变,他们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返回到英法的唯物主义。其中费尔巴哈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费尔巴哈对自己的思想演变过程是这样概括的:“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1823年费尔巴哈进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一年的学习生活使他对神学感到失望,于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哲学系,这是第二个阶段。此时,费尔巴哈由信仰上帝变为信仰理性。费尔巴哈虽然赞赏黑格尔,但他并不满意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这种不满随着他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而日益加深。他对黑格尔哲学不满的主要问题是:“绝对观念是怎么演变成自然界的?从1836年起,费尔巴哈开始批判神学,转向唯物主义。1839年问世的《黑格尔哲学批判》,标志着他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最后分裂,形成了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他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1841年,出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标志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彻底胜利,从此,他以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者载入史册。由此,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产生的心路历程,这是哲学批判和集成中的前进,是自我不断哲思,痛苦嬗变的产儿,是伟大的扬弃。他指出“上帝是一个彻头彻尾属人的本质”。这是一个对“绝对观念”伟大而决绝的粉碎。是唯物主义从娘胎里分娩出的背叛。这是崭新而深刻,必然解脱后的豁然开朗。“以清醒的哲学来对抗醉醺醺的思辨”。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当黑格尔造就了“绝对精神”与辩证法试图完成所有的哲学时,其本身就已陷入了他的理论必将为后人所扬弃的旋涡。正如黑格尔本人的论断:“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一样。终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成为“现实的”,这种“现实的”就是“必然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在这儿得到了“合理性”证明。结语

综上所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产生归因于德国生产领域的实践及阶级斗争需求和理论领域实践的联袂统一,生产实践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走向终结,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继而产生的基本条件;理论实践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走向终结,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继而产生的根本动力。而这样的统一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过程是必然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更加证明了在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产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费尔巴哈在用唯物主义打破了黑格尔体系时,只是简单把它抛在一旁,存在着批判地继承上的局限性。当然应该指出的是: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并没有克服德国资产阶级软弱的两面性,这个特点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中来。费尔巴哈哲学下半截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上半截即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这当然可以视为哲学在承前启后的创新中必然会出现的缺失和转型的遗憾,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突破点和提升面。预证了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总会有后来者打破或弥补其理论,完成进一步替代与螺旋式发展上升的规律。

参考文献

[1]费而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手稿片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下载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们对这种必然逐步认识并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保障的真正内涵及其社会经济功能,也充分展示了世界各国在创......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最终版]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本文从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现实依据、理论基础和主观条件五个方面探究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其中,选择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做......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 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

    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建国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照搬苏联”。毛泽东指出:“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讨论

    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讨论 既然要讲对历史的看法,那就得从最基本的讲起,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

    浅谈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浅谈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可以理解为历史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历史的必然性,类似于根本原因,是特定历史时期造成的,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绝非偶然,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

    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

    论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 【摘要】历史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