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苹果日报》于1995年6月20日在香港正式发行,首日发行量达到22
万份,推广价为2港元。发行期的低价和促销手段使其在发行的前两个月就迅速抢占了香港中文报刊市场至少10%~15%的份额,更是在1995年12月销售量突破30万份大关,其他各大中文报刊的读者人数以两位数的速度急剧下降,急剧冲击着《东方日报》行业龙头的地位。于是《东方日报》于12月9日正面出击降价销售,进而引发整个香港报业价格的“割喉战”。中文报刊的目标读者可以分为大众读者市场与特殊读者市场两种。《东方日报》、《苹果日报》、《成报》、《香港日报》与《天天日报》等绝大多数中文报刊都将自己定位于广告商所追崇的大众市场;而《明报》、《香港经济杂志》与《香港经济日报》则为更特殊的读者市场服务,因此有拥有自己固定的读者群。中文报刊的成本分为三部分:发行费用、印刷费用与营业费用。报刊发行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告来赚取额外收人,而这恰恰构成了总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因为广告的发行量取决于报纸的发行数量,所以价格战爆发时,一些发行商选择通过降价来获得高发行量,并防止他们的读者转向更便宜的报刊,也防止广告商转向其他报刊。因此,价格战就此发生。
各方观点:
一 官方观点:根据现代营销学中的价格策略,报纸作为商品,一般有三种定价方式:成本导向定价、需求导向定价和市场导向定价。综观香港报纸1995年这场惨烈的价格“割喉战”,按照价格策略理论,现代商业化高度发达的香港报业市场的定价策略属于完全市场导向的定价体系:即根据市场的竞争状况确定报纸价格的定价,以市场上主要竞争者的产品价格作为报纸定价的基准,结合自己与竞争者之间的产品特色,制订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并随时根据竞争者价格的变动进行调整。与此同时,分析香港报业的收入与成本可知,每份报纸的销售收入是小于成本的,就是说卖报纸这个行为本身是个亏本的买卖,报业的收入完全来源于报纸作为传媒方式所承载的广告信息,广告费成为支撑报社生存的经济来源。然而广告费用的高低与数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因此,市场占有率成为报社生存战的制高点。报纸作为一种日常品,其销售量与价格息息相关。根据实际情况的分析,报纸的名义价格一般较低,对既有的市场来说价格弹性较低,但是对未开发的潜在市场其价格弹性较大,价格对销量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且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由于竞争成分的存在,价格的变化会很大程度引导大众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因此,报社之间为了各自的生存与利益,面临不打价格战频临倒闭的境地,将价格战愈打愈烈。二 群众观点:这种价格战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它可以使我们看便宜的报纸,让她们打去吧,打得愈烈愈好。
三 专家观点: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可知,香港报业中买者较多,产品有差别,资源的流动性较强,该行业的进入壁垒并不严格,而且信息基本通畅,但具有不完全的特点,因此应该是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鉴于少数几家报社确实在销售量方面占据了行业中的很大一部分份额,推测香港报业属于垄断程度较高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纵观案例,我们看到多部分企业在这样复杂的市场结构元气大伤,但是仍然存活下来,一小部分企业被市场所淘汰,不得不倒闭停产。我们剖析案例能够从其中总结出报社在垄断程度较高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的生存方式。在众多元气大伤但仍存活下来的企业中,《苹果日报》不得不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我们首先对《苹果日报》的成功进入进行多角度分析。《苹果日报》向大众提供及时准确、编辑严谨、通俗易懂的新闻报道,并启用醒目的大字标题、鲜艳的彩色照片与新颖的图片设计来满足读者的需要。价格低廉,优惠手段新颖,如只要读者拿到《苹果日报》的同门刊物《壹周刊》与《壹本便利》中所附的折价券,就可以享受2港元的折扣价。同时展开的还有一系列推广活动,如读者每在7-11便利店买一份报纸就会得到一个免费的苹果。分销渠道:《苹果日报》自己组建经销网络,同时还要自行为经销配备交通工具。多给报贩让利,以此在短时间便建立起自己的经销网络,并且保持经销商的销售热情。促销:促销手段新颖,如打出标语:“每天一只苹果,谣言远离你。”《苹果日报》还通过赠送苹果与T恤的方式来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其购买欲望。除了首发时的广告轰炸与促销活动以外,报社还向经销商和广告商许下一系列承诺。《苹果日报》成功进入的案例为该市场结构中报社的生存提供了参考。四 本人观点:《苹果日报》以低价杀入市场,和《东方日报》后发制人,以降价挤出弱势竞争对手,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正是价格策略的成功运用者。按照报业经营的通常理解,价格手段最常见的运用在于降低价格以抢占份额。这种被成为低价策略的营销方式,在1995 年香港报纸的减价**中得到了鲜明表现。随着价格战愈打愈烈,各个报社都在尽力使自己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中站稳脚跟,香港报业量报远胜于质报的现象日益严重。不难发现,香港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高级报纸,如英国的《泰晤士报》或者美国的《纽约时报》等,在价格战胜出的诸多报社中,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评论的品味上,都远不能成为舆论的主导。价格战对多数报社以及市场来讲并不是一件乐事,为了避免价格战过分剧烈,影响范围过大,政府应该出面进行调控,将报价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以此来稳定市场。
措施和建议:1.价格博弈,主动出击:香港报业市场的价格大战表明,在一
种长期稳定状态的市场价格中,主动使用价格杠杆启动市场博弈的一方,往往能够打破市场现有状态,而习惯了“静止” 的竞争者则不得不以被动应对者的角色出现,与在价格博弈中“迎战”相比,主动利用价格打破现有平衡实现报纸营销突破一方,在事先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将会从正确的价格策略上获益。2.灵活价格策略:不是只有降价战术,市场并不是只有通过降价才能占有,报纸定价的核心因素必须服务于报纸发展的整体战略,考虑其所处的不同阶是需要快速渗透效应的市场引入期,还是需要创造新增长点的成长期,亦或是需要寻找新突破口的成熟期。3.发掘“蓝海”破解竞争困局:通过寻求自身独特的市场定位,构建别人难以取代的竞争优势,成为报纸市场上的不可替代品。4.免费报纸营销模式探究:根据香港中文大学2006 年的一项调查,免费日报的报纸公信力排名居然在不少传统报纸的前面,《都市日报》排名第8 名,比第9 名的《东方日报》高,《头条日报》排名第11 名,《AM730》排名第12,比第14 名的《苹果日报》要高。
参考文献:1.彭伟步,免费报纸冲击下的香港报业,[J]传媒运作。2.林功成,香港报业的市场竞争和资本运作。3.陈培新,香港报业竞争策略的启示,[J]传媒运作。4.费东明,王兆俊,香港报业浅析。5.陈力丹,一流财力三流报纸——香港报业现状简析。6.香港报业市场的价格博弈策略,[J]南方都市报。7.陈昌凤,香港报业竞争的消长。
第二篇: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微观经济学》期末考察作业
姓名:
专业:
学号:
日期:2011-6-1
4目录
一、微观经济学内容小结
二、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各方观点
专家观点
个人观点
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
一、微观经济学内容小结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有时也被称为价格理论(Price Theory),主要研究个体消费者,企业,或者产业的经济行为,及其生产和收入分配。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 ——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Pareto)有效的。
二、案例分析
国美案例分析
背景
去年年底,就在家电价格战尘埃即将落定之际,作为家电产品销售渠道的商家却由幕后走上前台,先是国美在西南重镇成都与当地的另外两家大型商场大打出手,将29寸彩电价格降到1200元,赚足了人气,接着苏宁宣称要在三年内建1500家连锁店,铸造家电销售的商业航母,并对想搞终端的空调厂家提出了警告。实际上,这两家企业过去虽然比较低调,不像家电生产厂家那样呼风唤雨,但这几年经过市场上的摔打,他们逐步成长壮大起来了,并且在家电产业价值链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去年年中、国美就曾无视彩电价格联盟的禁令,率先打破沉寂,一石激起干层浪。同时国美也明确自己的目标,先由北京进入天津、上海,再杀向重庆和成都。目标是在三年内建立200家大型专业家电商场这一切都说明,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中国家电产业价值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商业,正在调整自己的战略,希望变被动为主动。
2001年国美的销售额已攀升至几十亿元,成为中国家用电器零售业第一品牌,其对资本市场的向往也是顺理成章的。国美可通过至少三种途径进入资本市场。
上策是,引入国际顶尖投资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借助后者强大的综合优势,将国美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商家并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以IPO方式上市;
中策是,利用香港资本市场相对宽松的条件,选择一个总资产20亿港元左右的上市公司,由其以代价股收购国美部分股权,快捷完成控制权的取得及核心业务的装入—当年香港监管机构对借壳、反向收购的限制远没有2004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新政”严格—然后以优异的业绩成长为卖点融资,为国美大举扩张提供动力;
黄光裕借壳京华自动化(00493.HK,后更名为中国鹏润、现名为国美电器)属于下策:以现金认购股票只取得了控股权,而没有同步装入资产。
各方观点: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进入WTO之后,受冲击最大的不是农业、也不是机械制造、家电和电子产业,而是服务业尤其是商业。90年代以来,国外大型零售超市的进入,对中国传统商业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迫使过去传统的百货业态逐渐分化,走上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的道路,而专业家电销售企业正是在中国市场上商业业态逐步演化的过程中,随家电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壮大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家电产业的日趋规范成熟,经营家电的商家也日益成熟,急于扩大规模。在稳住自己根据地的基础上,这些企业首先选择地域扩张来扩大自己的规模,以进一步降低自己的采购成本,以便在商业竞争中进一步获取优势,实际上是明智的选择,也在情理之中。
但在商业企业进行地域扩张的历史上,前有中原商战的霸主仟村百货兵败京沪,后有家电批发的明星郑百文功亏一篑。尽管经历了商场风雨的新兴家电销售企业无论是企业实力、管理水平、销售网络等都要优于仟村和郑百文,但在这些企业吹响规模扩张的号角,并向业界投掷一枚枚炸弹、宣布一个个举措时,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也存在着各种误区和陷阱。如果这些企业处理不好,也有可能深陷泥沼,难以自拔。
专家观点:
一是要认清规模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许多企业都误以为规模大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把追求规模当成自己的战略目标,这是极大的误解。实际上,企业之所以规模能上去,是因为这个企业有竞争优势,否则规模就不可能上去。这几年家电产业竞争格局的演变实际上证明了这一点。有些企业追求规模,但规模增长之后却削弱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考察沃玛特的成长史,也可以发现,其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公司的连接供应商和销售点的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物流系统和以顾客为中心的独特公司文化。但是许多人看到的是它的连锁和规模,但那只是表象,而不是实质。
二、要协调树立品牌与刻意炒作的关系
商场不可能没有炒作,但如果企业热衷于炒作,就会顾此失被。一个流通企业,如果不树立自己的品牌,不通过自己的形象、信誉、服务和保证逐步建立顾客忠诚;即使一开始客流如潮,最终结果也可能像仟村百货那样成为昨日黄花。
三、要平衡低价格与服务水平的关系
目前几家大的家电销售企业都将低价作为自己的杀手锏,而其中又以国美为甚。几乎是无往不胜,从天津到上海,再到重庆和成都,都在当地引起震动。然而低价格可以吸引人流,但留不住人心。因此当同行也以此手段作反击时,企业就有面临四面楚歌的风险。实际上,之所以近几年来价格战如此遭人青睐,是因为近几年来通货紧缩,老百姓对价格比较敏感,因此价格战总是能解一时之急。但从长远来看,也许就是饮鸩止渴。随着宏观经济的转暖和消费者日益成熟,大部分消费者将更关注商家的服务、信誉、保证等能为消费者增加价值的要素。因此企业如何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方向,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要明确自己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位
家电分销商由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终端,在家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实际上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但如果商家自私地或错误地利用这一有利地位,不仅不会为自己带来好处,还可能导致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萎缩。表面上看,许多厂家现在都要听商家的,而且厂家还不敢违背商家的意志,商家可以对厂家说三道四,有些商家甚至采取买断厂家生产线的做法。但是如果商家在整个价值链中只是一个中转站,不以服务、信誉、保证和创新来增加顾客价值,最终的主导权将仍会回到厂家手中。尤其是当家电厂家的集中度提高和其营销水平提高之后,家电商家在与厂家的博奕中将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除非商家在管理水平上超过厂家。
五、要处理好扩张速度与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
最近几年来企业都时兴低成本扩张,但任何一个快速扩张的企业都必须以强有力的管理体系作后盾。美国的连锁企业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管理。管理水平不提高,扩张太快只会加重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一点已有许多前车之鉴。中国由于整个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人员素质和管理手段的限制,跨地区的快速扩张成功者寥寥。有些企业强调速度第一,这是危险的。只有管理水平上去了,企业的快速扩张才有保证。但目前来看,家电分销商的管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六、要协调全国网络与区域化特色问题
目前大型家电经销企业都企图建立全国分销网络,这个方向是绝对正确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商业企业的特殊性,任何一家家电销售企业,又必须扎根于当地具体的市场环境。因此如何在扩张的过程中与当地政府、同行、相关社会团体和消费者建立良性的沟通关系,是目前这些有志于建立全国销售网络的商家需要认真考虑的。
个人观点:
由于恶性竞争造成的种种后果,相当严重。市场需要进行开放,对社会资源才能有效配置。才能实现共赢。家电行业门槛比较高,而且市场较大,在短时间内不会饱和,国美是一个在厂商和消费者中间的中间商,利益较大,而且股东急于套现,对市场规律的无视造成如今的局面。我国各种企业应该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进行调整,充分适应市场发展。市场是无形的手他指挥着经济的发展,只有充分的掌握和运用好市场规律才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企业。中国产生一个企业家不容易,是应为市场尚未完善。还有待跟多的人来参与来完善,同时政府在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其重要作用,但是某些官员以权谋私,扰乱了市场的正常发展。
措施和建议:
参与未来竞争靠什么?
综合考虑以上诸多方面,这些有远大目标的家电经销企业一定要认识到未来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管理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果这些企业不重视专业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现代的管理理念,这些企业尽管有志于同国外同类商家同场竞争,将来还有可能力不从心。从长远来看,家电经销企业若要在未来三五年构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能够对抗国外同类企业的竞争,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选择自己战略上的独特定位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家电销售企业可以走以下几条路:一是通过规模实现成本领先优势,这是许多企业梦寐以求的。但许多企业一提规模扩张,就想到降价竞争。实际上,一个商业企业若要真正实现成本领先,必须向中小城市切入,并通过中小城市辐射农村中小城镇市场,否则难以实现规模的突破。因为大城市同类商业企业太强大,竞争大激烈,弄不好会功败垂成。而越是小城市,商业越是不发达,越需要有规模、有品牌、信誉的企业。如果能抓住中小城市,并扎下根基,就会在战略上占有比国外同类企业更大的优势。二是通过服务进行增值,实现服务扩张。我国家电销售和服务模式目前相对简单,既没有电话、目录销售,网上销售也很少,而服务、保证、信用等则由厂家提供。这实际上为商家提供了机会。如果商家能够针对消费者的特殊需要,提供有特色的服务,一定会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海尔就是靠服务立牌。国外商家也有靠服务获得成功的案例。三是占领更特殊的家电细分市场,例如高端影音产品市场,高品质家电产品市场等。高端市场是未来中国景有潜力的家电市场。这一市场目前还未有效开发,很可能成为外国家电销售厂家进入中国的突破口,强化自己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即由原来简单的搬运工变成真正的增值服务商。
在市场发展的初期,商家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功能是以简单的销售为主,实际上就像搬运
工,此后则侧重于促销,商场既是大展台,又是广告牌,成为厂家争夺的对象,最后商家的功能则侧重于信息和知识。它必须及时地掌握消费者的消费信息,并有效地分享和利用这些信息,使之为整个价值链服务。谁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消费考消费行为的信息和知识,谁就会成为产业价值链上的强者。沃玛特就是以此获得竞争优势的。这也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企业面临的挑战。为此,企业必须强化信息职能。目前许多商家都积累了大量的顾客信息和市场信息,但这些信息大多只是一个大概印象,或是各种传闻和某种市场现象的综合,而不是科学记录的信息。举例来说,价格促销的长期效果就很少有商家进行认真研究,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数据。同样,更少有商家进行主动的市场调查,预先了解市场的动态并据此制订相关策略。从各地商战的演变来看,基本上都是一种反应行为,最多不过是炒作,但却缺乏系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决策。如果商家要像沃玛特那样处于产业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就必须比生产厂家更了解消费者,不仅了解消费者今天买了什么,还要了解它们明天需要什么。
树立品牌优势
作为家电产业价值链的终端,其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实际上来源于两个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关于顾客的知识和信息之外,就是顾客的品牌忠诚。目前许多企业误以为这种优势来源于“量”。“量”只是短期的现象,而信息和品牌则是长期资产。品牌需要企业有一套严格的品牌管理体系,真正将顾客看成自己的上帝,并且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顾客忠诚,实现顾客的满意。因此商家不仅要对自己的服务负责,还要对自己销售的产品负责。在目前商业秩序还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建立以顾客满意为基础的品牌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捷径之
管理上精耕细作,要发育自己健全的职能,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过去的商业百货虽然管理上有一套,但机制上不活。新兴的家电销售企业,机制上很话,但业务职能不够健全,尤其是在收集和处理分析市场信息、积累用户资料、市场调查、科学决策、服务管理、人才培养、财务管理等方面欠缺较多,企业如果不发育这方面的专业职能,实现科学决策,快速扩张就容易走上郑百文和仟村的老路。
在具体运作上不断创新
目前商业运作上还比较传统、原始,但从美国商业企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是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从目前来看,金融信用、网上购物、目录购物都有巨大的潜力。同时如果企业在管理上规范完善之后,也可以大胆地利用金融和信用手段来扩张规模,适当的时候还可以上市和发行自己的信用卡,要注意利用新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在管理上、观念上不断创新。
重视健全的财务结果
目前许多企业都过分地看重现金流量,而不太重视企业的利润。尽管在金融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企业可以不必靠利润积累来发展壮大,但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仍然是检验一个商业企业经营绩效的最重要的指数。如果重视这一点,就会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维持盈利增值空间上作文章。现在许多家电分销企业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盈利空间又被各种价格战侵蚀得所剩无几。虽然流水增大,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空架。在这样的情况下快速扩张,企业会欲速则不达。
注重人才的培养
商业经营的专业人才本来就非常缺乏,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商业经营正由过去的百货店向专业店、超市、仓储等业态发展,经营方式由独立到加盟连锁方向发展,而其职能也日渐丰富发达,竞争日趋激烈,这都需要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敢于创新的人才。企业要扩张、要与国外竞争就必须在人才上下功夫,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强化激励机制、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只有这样,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
参考文献:
南方周末
人民日报
新浪财经
网易财经
道客巴巴网站
第三篇: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机会成本
微观经济学开篇就提到了机会成本的概念,通俗的解释就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或者个人喜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常常必须放弃另一样喜欢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在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一个最普通的例子就是关于比尔盖茨在路上看到地上有一百美元会不会弯腰捡起的故事。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旗下的微软公司每秒钟盈利过千万,比尔盖茨花一秒钟弯腰捡起这一百美元就要相应的损失近千万,所以比尔盖茨是不会去捡这一百美元的。
那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关于机会成本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关于我们的时间的利用。我们大学时间无比珍贵,在紧张的上课时间之外,课余时间的利用就体现了机会成本理论。
相同的一下午课余时间,如果用来学习高数就必须放弃睡眠娱乐的时间,如果用来参加课外活动就必须放弃学习高数。如果用来学习高数则可以巩固课内知识,期末复习轻松,但是无法得到参加课外娱乐活动带来的愉快的感觉,如果用来参加课外活动则可以提高自己各项素质,但是无法使高数水平得到提高。
此时根据机会成本理论和个人偏好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
第四篇: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最终版]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一 前言: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研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来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条件和理论体系的框架。微观经济学是通过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来说明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的,市场机制亦可称价格机制,其基本的要素是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在微观经济学中,任何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都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而在确定商品供给价格之前,厂商有必要对商品的需求弹性以及供求变化作出详尽的分析,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也只有作出理性的经济学分析,才有可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本案例主要是从汽车行业这个角度对经济学中供求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运用需求、供给、均衡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如同08年北京奥运会一样,中国近些年来的车展也在一次次躁动中拉开了帷幕。
二 案例背景分析:
汽车产业:
今年说车展,有两个绕不过去的背景:全球金融海啸之下汽车业遭遇的严冬;中国政府及时、有力的应对措施明显见效,让中国车市迎来一个出乎意料的“小阳春”。1999年6月的上海车展是在上海少有的漫长雨季中进行的,参观者人头攒动,但看的多,买的少。在私有汽车最大的市场北京,作为晴雨表的北方汽车交易市场,该年上半年的销售量只相当于上一年同期的1/3。尽管当年全国轿车产量可达75万辆,但一季度销售量不过11.7万辆。面对这种局面,汽车厂商一片哀鸣。
后来,上海车展越来越大,展馆放不下,又转移到虹桥的上海商城,从2001年至今,除上海以外,北京、广州,时下中国车展展厅里永远是人声鼎沸,万头攒动。加上年初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使中国第一拥有了私人汽车消费的鼓励政策。1.6升以下车型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等政策推行,见效极快。2011年东风汽车公司第100万辆自主品牌东风风神A 60全年汽车销售有望突破300万大关,中国汽车行业在艰苦卓绝的道路上走得越发的坚定。
三 问题识别与分析: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某些厂商发现了一种可能会谋取较大利润的商品,于是欣喜若狂,大量生产、订购这种产品,可到头来却落了一场空。我国早期的汽车行业不太成熟,汽车厂商销售策略不合理。虽然单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厂商是可以获利的,但是当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厂商却会亏损。而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迅猛,国内销量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坐上了小轿车。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商家只是单方面考虑自身最大化利润,而不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其实这样是不对的。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的,其隐而不彰的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在经济学中,“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济人”假设条件。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润。
下面从需求的角度说来分析,影响北方汽车销售量的可能因素有:
第一,汽车的价格过高。一般来说,汽车的价格越高,其需求越低。
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过低。购买汽车的消费者收入水平越高,其购买可能性就
越大。
第三,有关其他汽车的价格影响。如果在同一时期,消费者购买其它品牌的汽车所
获得的效用越大,其购买北方汽车的可能性越小。
第四,关于消费者的偏好。如果消费者对北方汽车的偏好较小,则该种汽车的购买
可能性就较小。
第五,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北方汽车下一时期价格会下
降,则其购买该汽车的可能性越小。
基于以上种种可能性,北方汽车的销量很低。
如果分析当今的汽车销量——其销量提高的原因可能有:
第一,汽车价格合理;
第二,消费者整体水平提高;
第三,各类汽车之间影响较小;
第四,消费者对汽车的偏好提高;
第五,消费者的价格预期结果适合购买汽车。
经过不断的改进,中国汽车市场已从以前的销路不畅到如今的支柱产业,实现了巨大的跨越。我国汽车市场被认为是未来他展潜力最大的市场,是我国的产业支柱。在经济市场中,商品本身的价格是由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如果只是厂商单方面供给很多,而消费者的需求很少,那么商品的均衡价格还是很小,商品的均衡价格几乎为零,此时厂商当然获不了多少利了。
四 建议:
在西方经济学中,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商品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消费者购买一种商品的前提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案例中所呈现的消费者也许没有购买欲望,抑或没有购买的能力。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北方汽车的问题。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会在经济市场中追求自身
最大利益的,也就是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追求自身最大效用。那么,下面就针对以上的分析,对汽车生产商提出合理的建议:
第一,生产者应根据市场供求曲线,给汽车合理的定价;
第二,不断提高汽车质量与售后服务质量,加强消费者对汽车的偏好;
第三,加大对该款汽车的宣传,增强产业竞争力;
第四,针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进行分析,适当提高或降低汽车价格。
生产厂商若依照上述建议,就有可能对其生产销售产生影响,而获得较大利润。
五 总结:
综上所述,厂商在生产商品时,应该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偏好及需求,根据市场供求曲线所决定的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及商品的需求弹性合理定价,来调整所需生产的商品数量。我国早期生产汽车的厂家就是因为只是单方面考虑厂商的供给而忽略消费者的需求,才导致了盈利颇少。而后期中国汽车产业的不断改进,技术的不断创新,已为中国工业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事实可以证明,熟练掌握市场供求规律及变化,把握市场信息,才有可能实现市场均衡,使厂商获利,使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
第五篇: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消费者淘宝行为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现象:
为什么许多人为了在淘宝上淘到性价比较高的东西而花并不相称的大量的时间。问题:
1、大家为什么愿意花这么长的时间去挑选一款自己中意而且往往期待是最低价的商品呢,结合经济学基本假设,判断是否合理和必要。
2、此种行为是否合理
案例使用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人们在淘宝上购物有八种心理:
(一)追求舒适、省力的心理
(二)求美的心理
(三)效仿和炫耀的心理
(四)获取的心理
(五)“交际欲”心理
(六)好奇心和新鲜心理
(七)恐惧和谨慎的心理
(八)不吃亏心理 上面是八种常见的购物心理,而且各种购物心理之间是彼此交错的。比如,购买化妆品既可能出于求美的心理,也可能是出于“交际欲”心理,更有可能是出于恐惧和谨慎的心理。第八种心理确实我们今天要研究的。
在淘宝上过于精心的挑选-------不是理性的选择
在淘宝上过于精心的挑选意味着你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选择一款你喜欢的物品,然而这些我们将获得什么,我们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首先,我们花费这么多时间后,我们会获得一个我们神往已久的东西,我们会更开心,我们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我们会在生活中更开心,我们的幸福感会得到一定的满足。
然而我们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当我们买到东西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已经用了好多时间,因此我们的机会成本就是这些时间,或者说是用这些时间能创造的最大的价值。仔细想想,这样真的值得吗?比如说,按照现在大家的工作能力,我们每个小时的薪金大概是20元,当我们选中的一种商品(同一系列的两款产品:A和B产品,两种产品在功能上有细微的差别,但B产品更能满足你的需求)后在淘宝上会有这么几家店铺的不同的价格:A:108元,110元,115元。B:112元、118元、123元。很幸运,你起初看到了115元的A的价格,这时你会再继续浏览,因为经验告诉你可能会有更低的价格,更好的产品,于是你继续浏览。很幸运,你又发现了B 118元。这是你开始衡量买哪个好,因为B的性能好点,但贵了两元,而且,现在你不能确定B的最低价是不是112元,所以你又选择继续浏览。这时半小时已经过去了,但还没确定好买那个产品,不知道各自的价格为多少合适。太好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你也选好了商品—112元的B产品。
仔细分析上述过程,你会发现,如果您直接买了刚开始看到的115元的A或118元的B,那么和你现在买的112元的B比较,您节省了3元加更好的性能或6元钱。然而你却花费了一个小时,相当于20元,如此就是说,你本次在网上购物最多亏损了17元。
经分析,许多人为了在淘宝上淘到性价比较高的东西而花并不相称的大量的时间,是不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