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的选择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的选择
1919年5月4日,是个让每个中国人都熟记于心的日子;是个让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得以最大化的日子。五四青年运动就此吹起了号角。它的历史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在封建主义,霸权主义的笼罩下,五四运动带领人们崛起。在旧民主主义的基础上,新民主主义也就此萌芽。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先进青年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更加感到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难于忍受,他们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积极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各地青年纷纷成立社团,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有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仅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就出现400多种。在各种学说竞起争呜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由于巴黎和会打破了人们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由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逐渐扩大,在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逐渐怀疑以至否定资产阶级共 和国的道路,而向往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现时和将来的人类共同的思想”。五四运动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还只是李大钊这样个别的人物,而五四运动后,《新中国》、《每周评论》、《晨报副刊》、《国民》等刊物开始刊登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编辑刊物,撰写文章,组织社团,初步接触工人群众,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经过比较,鉴别、争辩,马克思主义以其缜密的科学性和革命精神赢得日益增多的先进分子的信仰,中国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逐步成长起来。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可以说,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主要是: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束缚人们的思想,相反,正是学习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的思想才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刻的程度上获得了解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它在同中国实际结合中的不断发展,成为五四以来科学、民主精神的主流。
第二篇: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试题: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由于历史的需要,国家出路探索的困境促使先进知识分子重新做出选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然而,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并没有降临。知识分子发现,人民仍然陷于苦难的深渊中。他们痛苦地反思,为什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徒有虚名?难道只是因为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吗?中华民族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他们反思的结论是,其根源在于国民意识的封建性。于是,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面对新文化运动后传入中国的实用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潮,中国知识分子有了更加主动的甄别和选择意识。此时,毛泽东就深受各种改良思潮的影响,与蔡和森等到岳麓山的各个乡村进行了短暂的“新村”实验,希望通过走温和的改良道路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1917年,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展现了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这场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敏感地意识到,现在有一股浩浩荡荡的世界新潮起于东欧。毛泽东当时就兴奋地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这表明,当时知识分子首先被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革命成功的方法所吸引。十月革命让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即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应该是有效的和可能的,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路”就成为知识分子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也深深吸引了中国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思想、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共产主义思想充满了理论的力量,对当时革命力量弱小、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的中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毛泽东在这个时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他曾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
五四运动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而且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显示出伟大的力量。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砥砺前行。
第三篇: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五四运动后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翻译出版。社团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回击了胡适的挑战。
(4)各地举行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6)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四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择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对方犯的错误是()A.以假乱真
B.对比失当
C.以点概面
D.以偏概全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抹杀
B、悲观论调 求神拜拂 脂粉
C、前扑后继 埋头苦干 渺茫
D、舍身求法 自欺欺人 炫虚
3、下列词语中加粗词的意思不合句意的一项是()
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屈不挠,不断奋斗的中国人)
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一味地信地、信物、信外在玄虚的人)
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土地下面)
D、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无法捉摸,飘忽不定)
4、下列各句中“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自信力”。D、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中国人的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句中的“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二.阅读语段,回答下述问题。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1.这段话中“人们”的谓语是()A.是
B.少
C.现在D.何尝少 2.“被摧残”、“被抹杀”,“消灭”的主语是: A.人们
B.他们
C.大家
D.中国人 3.“那”指代的是()
A.这一类的人物
B.他们不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C.将“失掉自信力”的说法加于全体中国人
D.将“失掉自信力”的说法加给有的中国人
4.这段话中的“人们”、“他们”、“大家”、“中国人”、“一部分人”等人称代词,分别指代的是()
A.自古以来的人,有自信力的人,老百姓,全体中国人,为资产阶级效劳的人。
B.承前指“埋头苦干”等四类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人;泛指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C.“埋头苦干”等四类人,全体中国人,中国的人们,少数统治者。D.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普通老百姓,全体中国人民,少数反动文人。
4.在这段文字里,作者确立的正面观点和所批驳的观点是()A、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B、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D、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5.以下“中国人”含义不是指“全体中国人”的一项()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B.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D.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答案:2、A3、C4、A5、D
1.D2.B3.C4.B)
1.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诓骗(kuāng)渺茫(miǎo)B.玄虚(xuán)脂粉(zǐ)C.宰相(zhǎi)麻醉(zhuì)D.省悟(xǐng)脊梁(jí)2.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
纪传史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答案:1.A 2.C(不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是二十四个朝代皇帝的家谱)
5.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A.表引用 B.表强调 C.表特殊称谓 D.表讽刺否定 阅读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片段,回答6-8题。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6.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A. 作者运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
B. “总”字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C. “只”字画出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
D. “一味”画出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的“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作者反复强调这些事实,可见作者用冷峻的目光关注着社会现实,关注着这些“公开的文字”。
B.第三段中所谓的“他信力”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曾相信“国联”。
C.第四段画线句子中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D.原文中两处加着重号的句子前后呼应,其作用是痛斥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麻痹人民,“发展着‘自欺力’”。8.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摆出敌方论据和论点,第三至五段直接批驳。B.敌方论据和论点之间无因果关系,作者通过驳论证来驳敌方论点。C.通过批驳可见,这一部分人可悲的“他信力”都失掉了,只在发展着“自欺力”,他们这样的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岂不荒谬绝伦?
D.选文中三处“中国人”所指的内容一致。
(答案:
6、C7、B8、D)
第五篇:五四运动
2010级卫生监督班王凯莉学号:10050730109
弘扬五四精神放飞青春梦想
“青年者,国家之魂”。中国青年节,俗你“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民国8年(1919)“五•四”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政治运动和文化运动的节日。
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五月是青春飞扬的季节。五月四日是中国的青年节。它来源于中国一九一九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作为战胜国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正当主张,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不法权益又被列强窃授于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举行游行示威,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和以民主科学反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新文化运动。
90年来,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五四”精神穿越历史,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前赴后继,用青春、智慧和热血为祖国振兴谱写了绚丽的诗篇。
要知道,整整八十年,五四青年安家定国的愿望还没能完全实现,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无可推卸的责任。
什么是五四精神呢?有的认为是爱国主义,有的认为是民主与科学,有的认为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有的认为是理性精神、个性解放,有的认为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有的认为是破旧立新的革命或变革,有的认为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事实上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祖国的宏伟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我国的周恩来总理,在青少年时,就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我也时刻记着自己的诺言:努力学好文化,长大后报效祖国。上课了,一双小手写个不停;双休日,在房里看课外书,有时,也画几幅图,写几篇趣文。一天到晚忙个不停。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眺望未来世纪曙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呈现,资源竞争、市场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可见,中国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所处的环境不亚于五四时期青年们所处的境遇。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忘记了国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就有可能再次沦为亡国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中国的青年将任重而道远。朋友们,让我们携着五四的光荣传统,牢记三代中央领导的期望,创造出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当代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对五四先驱最好的告慰,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让伟大的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新的实践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我们深信,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当代青年必定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青春乐章。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对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提出殷切希望,号召当代青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是我们青少年一代唯一的奋斗目标,立志报效祖国,是历史赋予我们青少年一代的最强使命。让我们团结起来,用实际行动,去报效祖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