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村一品黄山头镇马鞍山村打造
一村一品黄山头镇马鞍山村打造“花花世界”
盛夏时节,从港黄公路进入黄山头镇地界,你仍能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舒畅,到处是鲜花怒放,草木葱茏,这是该镇开展一村一品工程以来打造的典型的示范村——马鞍山村,一个现在远近闻名的“花花世界”。马鞍山村历来有种植花卉苗木的传统,以前一直以小户零散经营为主,自种自卖,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近几年来,黄山头镇政府大力提倡一村一品工程,即根据每个村的地域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规模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由于马鞍山村位于黄山山脚,拥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水土资源,十分适合花卉苗木业的发展,但是,该种什么,种多少,怎么卖,却一直制约着该村的发展。该镇党委政府看到花卉苗木业的发展潜力,对马鞍山村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三项举措,一是加大奖励和扶持政策,大力提倡和号召群众种植。二是由镇村两级干部带头示范,在该村种植了50亩的苗木。三是组建了苗木花卉协会,由专人负责苗木花卉的后续销售,保证种起来,卖出去,彻底打消群众发展的顾虑。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现在全村拥有花卉种植面积1500亩,种植了包括广玉兰、千日红、绿色盆景等十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上海、广州、武汉等大中城市,每年创利约3000万元,户平增收1万余元,成了名符其实的“花花世界”。今年,该村的目标是发展花卉苗木面积2000亩,进一步加大专业协会的作用,杜绝无序竞争,并分散经营为集中统一销售,充分保证花农的利润,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据估计今年全村可创利约4000万元,户平增收
1.5万元。
第二篇:新山村“一村一品”基本情况
一、村情简介
新山村位于定新乡西北面,距乡政府15公里,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居住着有汉、彝、苗等民族,全村共92户、401人(其中常驻人口57户230人),贫困户39户148人(其中异地扶贫搬迁8户、38人);
村支两委只有2名村干部,缺编2人,支书龙光进现年57岁,初中文化,村副主任史红芬,现年58岁,小学文化,两委班子不齐,且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村委会驻地手机信号弱,附属设施没有建设,院坝没有硬化,没有厨房,村党支部现有党员9名(其中在家党员4人,2018年新发展党员1名)。耕地面积1120亩,全部为旱地,其中连片土地仅为45亩,其余皆为15度以上坡耕地,林地面积619亩,人均收入7380元,村境内无矿产资源。平均海拔为1457,年平均气温在13℃左右,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全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传统农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和年轻人外出务工;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97%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为83%,村村通、户户通卫星电视覆盖100%;
有农家书屋1个,各类藏书8000余册。新山村通过农村危旧房改造及安全住房建设等项目,农村住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二、产业现状
新山村以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为主,大多数群众从事养殖,黄牛养殖179头,在家户均3头,截止2018年8月,2011年种植核桃408亩,2017年脆红李500亩,红心猕猴桃种植20亩(民建江苏省委捐赠),但核桃苗为十生苗,挂果需要11年,脆红李种植土地大部分种有玉米,长势堪忧,红心猕猴桃因气候原因长势缓慢;
村集体经济有9万余元(其中合作社对公帐户有9700元,乡财政帐上有统筹使用集体经济分红5万元,财政局帮扶捐赠资金3万余元);
村合作社集体养殖蜜蜂100桶,但因新山村蜜源缺乏,目前已经有4桶蜜蜂飞走;
建有养鸡场一个,投资40万元,占地面积30亩,但因之前经营管理不善,目前该养鸡场已经停止运转,且该场地因离本村水源点过近,存在污染水源的风险,如完善排污设施以及修复之前损毁基础设施需约20万元。
三、今后的打算
1、发展45亩连片荞麦种植。新山村蜜源较差,且大量的高杆作物种植严重影响了脆红李树苗的生长,种植低矮的荞麦一是补充了蜜蜂的蜜源,保障养蜂产业稳定发展;
二是为脆红李树苗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2、试点种植牧草“金荞麦”。新山村农户养殖黄牛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受限于土地条件,牧草来源一直比较紧张,今年春季财政局向农户发放了100亩的黑麦草和紫花苜蓿草种,但因新山村海拔过高,牧草产量过低,荞麦作为高寒作物,在新山村适应程度比一般牧草要更好,更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蜜源,在今年秋收后先试种10-20亩的金荞麦,如果效益好,可在明年开春后大力推广金荞麦种植。
3、引进一个苦荞茶加工厂。把握好民建江苏省委定点帮扶新山村的机会,引进一个苦荞茶加工厂,一是可以解决当地老百姓种植荞麦的销路问题,让老百姓种植荞麦的积极性更高,二是带动当地老百姓就近务工增收,三是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让当地的农特产品从产品变为商品,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立体化,实现黔货出山。
四、对策建议
1、建强一个支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村委会的带动和引领,针对目前新山村村两委班子较弱的情况,一是动员本村毕业大学生、知识青年、致富能人加入村两委,调整村两委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二是大力引进有威望,有担当的寨老、能人参与本村工作增强村两委的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三是健全村阳光政务公开制度,对村两委工作,村社一体合作社账目实行定期公示,对村集体资金使用事项进行民主评议,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增加老百姓对村两委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让村两委向一个带富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村两委转变。
2、推动两个建设。一是推动新山村村委会阵地建设,新山村村委会办公楼新建虽然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但是附属设施,院坝硬化,厨房装修等仍然没有启动,其中厨房装修更是没用资金来源和项目支持,目前村委会临时厨房设在办公室1楼过道上,十分影响村委会形象;
二是推动新山村村民人居环境建设,利用“厕所革命”、农村路灯安装、安全饮水保障等项目改善新山村的人居环境。
3、把握三个机遇。一是把握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利用国家、省、市、县对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引进一批能干事,想干事的人才加强我村的基层力量,为我村发展谋私路,想点子,为我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指导;
二是把握住推进毕节试验区向毕节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在贵州省向毕节实验区倾斜各项政策的良好环境下,尽可能的争取政策支持,为我村产业振兴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是把握好全国统一战线帮扶毕节试验区的机会,积极对接民建江苏省委,帮助引进、建设一批优质企业,为我村产业结构调整从平面化向立体化前进提供物质基础。
4、振兴四个产业。四个产业分别是养蜂产业、脆红李产业、荞麦产业和牧草产业,通过荞麦产业和牧草产业保障养蜂产业和脆红李产业的平稳发展,脆红李和养蜂产业所带来的效益又可用来壮大荞麦产业和牧草产业,实现4个产业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推动新山村由出列村向示范村转变。
第三篇:黄山头镇食品安全工作汇报
黄山头镇食品安全工作汇报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一件大事,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黄山头有人口4万多人,总面积75平方公里,多年来,镇内的食品安全环境十分的复杂,自02年起,镇内的定点屠宰尤其是理兴当码头的秩序十分的混乱,部分屠工欺行霸市,我行我素,毫无法律意识,使得我镇的屠宰秩序比较混乱,致使国家税源流失,严重影响了我镇的经济环境。为了全面提高我镇食品安全水平,促进我镇食品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平安黄山,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我镇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管。现讲上段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加强工作班子。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人大主席、新农村第一书记为副组长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由专人负责管理。党委、政府组织专人到安丰、安裕实地学习,借鉴兄弟乡镇在食品安全工作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二是狠抓宣传发动。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我镇就开始部署定点屠宰工作,对屠宰商在全镇实行公开招标,发动宣传车10余次,拉横幅20多条,贴标语百余副。我们通过层层开好会、个个谈感情,处处讲法律,积极转变屠工屠商的经营理念。共召开屠工屠商会两次,书记、镇长亲自到两码头进行工作调研,并和屠工屠商们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宣讲法律法规等,这都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局面。
三是完善设施建设。我镇努力促成屠宰场的规范建设,用了
12万多元按标准扩建了黄山头码头主宰场,新建了理兴当码头宰场一个,做到了适应实际,合理布局。
四是强化管理措施。我们联合派出所的执法干警,对少数冥顽不化、不服管理的屠商屠工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严格执行检疫检验,对于白板肉上案一律实行没收。自四月初开始,我们凌晨四点就赶往非法屠工屠宰地点,对于发现的违规操作的,一律没收工具和白板肉。有三次都是书记带队亲自上、全体机关干部一起出动,特别是在4月10日的打击行动中,我们和县屠管办、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等部门组成了联合执法小组,书记、镇长强行开门,带领干部冲进非法屠宰现场,没收白板肉和屠宰器具,并将他们带到政府强行整顿,进行法律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及时缴纳税费。我们严格规范收费标准,并实行到宰场实地征收税费,努力做到了国家税源不流失。今年我们还主动完成了半的定点屠宰税费上缴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目前,我镇的定点屠宰秩序井然有序,无白板肉、无非法作业,宰场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到位,上级部门检查一致表示满意。群众吃上放心肉,也很满意了。经济效益渐渐突显上来,全天两码头可宰杀牲猪20余头,直接国家税费收入每天可大一千多元。
下段工作:镇党委、政府决心以定点屠宰工作为突破口,狠抓其他各方面的食品安全工作:
一是加强部门联合,形成食品安全防治新合力。只有实现卫
生、工商、公安、国税等相关只能部门的强强联合,严抓严管,我们的工作才会更有成效。
二是突出安全教育,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意识,做到预防为主。继续强化食品安全监督责任,提高干部食品安全意识。多形式、多途径扩大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自动维护食品安全工作中来。
三是突出工作创新,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做到规范管理。建好责任台账,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员的归口管理,并不定期的进行适当的培训。
四是突出日常监管,严防食品准入关口。严把食品加工原料关、水源关、场所关,做到劣质食品不上市,加强打假力度,对不合格食品,一经发现,一律没收,并对严格追求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是突出长远规划,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做到标本兼治。食品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全镇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作出贡献。
2009年7月
第四篇:立足“一村一品”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立足“一村一品”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村位于××市珠晖区茶山坳镇中东部,全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为传统农业村,村民以种植业和劳务工资为主要经济来源,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2810元。近年来,××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发展翠冠梨种植、翠冠梨采摘、梨花观赏和休闲旅游作为“一村一品”的主攻方向,依托地理优势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梨花村”品牌不断彰显,相继获评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省“同心美丽乡村”荣誉称号,形成了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的新格局。辖区内金甲梨园被农业部选定为国家百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经典线路之一,海棠山庄为国家四星级休闲农庄,力丰农业为省五星级休闲农庄。
(一)坚持生态布局,做好规划文章。
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制定了全村产业发展规划、休闲乡村布局规划,确立并实施了“梨花产业村”、“生态旅游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三大工程;辖区内座落企业××力丰农业公司制定了6000亩的“金甲翠梨”生态农业体验园发展规划。形成了以政府指导、企业主体、村民参与的“一村一品”建设格局。(二)坚持多方联动,实现基础支撑。
以“三清理三拆除五整治”为主要内容,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耕地复垦工作,2018年,共拆除空心房、杂房、猪栏14处,面积1329.50平方米。对75栋民房进行“穿衣戴帽”,改造面积2.1万平方米。开展见地植绿2万平方米,除新种植各类乔木1000余株外,积极引导当地村民种植金甲翠梨2000余株。由村两委与力丰农业公司共同出资,建成750平方米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和2000余平方米的乡村大舞台。新建并提质了村级道路、金甲梨园游道共计17.5公里,为经济发展和金甲翠梨生产、销售创造便利条件。(三)坚持科技支撑,强化技术培训。
创新“村委+企业”的管理模式,由村里自筹资金进行统一栽培培训,解决作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力丰农业有限公司为平台,借市区举办的各类文化旅游活动,邀请客商来村采摘、品尝、购买,为群众解决销路问题。同时,支持力丰农业与浙江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环境生物学院等科研单位及高校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并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市区科技特派员作为技术顾问,为金甲翠梨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四)坚持村企共建,培育特色产业。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一村一品”促进产业融合,产业链不断延伸。瞄准市场需求和定位进行产业提质升级,引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力丰农业,在村内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翠冠梨种植基地1200余亩,参与农户135户,年产量4000吨,产值达8千万元;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户间的协作和配合,不断扩大“一村一品”经营规模;打造梨园电商交易平台、探索研学旅游等新型经营业态,实现线上线下多平台多渠道销售。规范乡村民宿发展。积极引导餐饮住宿、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目前已完成全村30户农家乐和1处民宿示范点的打造,引导农家乐向特色化、规范化发展,对“金甲翠梨”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借助园区优势,着力丰富赏花、采摘、登山、垂钓、骑行、射击体验,树立了××村“××梨花村”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以本地非遗戏曲“××祁剧”、“××湘剧”、“衡州花鼓戏”为特色文旅内容,利用农业梨园与戏曲梨园天然联系,实现“农耕文化”和“非遗文化”的有机融合。2015年至今,××村共举办了4届“梨花节”、3届“采摘节”,并成为“××市珠晖区乡村旅游文化节”活动的主要承办地,累计接待旅游观光客超过100万人次。第五篇:精心打造“一村一品” 助推乡村振兴
精心打造“一村一品”
助推乡村振兴
在王寨镇苏庄村新耀家纺的生产车间里,200多名女工正在生产线上紧张有序的忙碌着。据了解新耀家纺总部在苏州,主要生产被单、窗帘等,生产的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国家,在王寨这是第二家分厂。“目前厂里工人有268余人,大部分都是周边的群众,厂里效益很好,在这里不缺活干,只要愿意干一个月下来工资能拿到4000元以上。去年一年厂里产值达到8000多万元,带动周边150多户贫困群众致富。”新耀家纺负责人纵梅介绍道。
“王寨镇已有7个村都在发展服装加工业,投资9千余万元的西南产业扶贫基地预计年底建成,目前上海百特服饰有限公司已达成入驻协议,王寨镇下一步的规划就是打造成萧县特色服装小镇。”王寨镇党委书记张跃说道,立足实际情况,王寨镇积极整合松散的服装厂,号召组建服装加工公司,统一加工标准、市场定价和市场营销,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竭力形成抱团闯市场的合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在王集村明珠合作社,20多名工人在桃园里忙着采摘,今年以来仅卖桃收入将近600余万元。据了解,该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集水果种植、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果蔬生产基地。目前合作社经营土地1600亩,其中以每年800元的价格流转贫困群众土地496亩。该合作社常年带动65名贫困群众在基地务工,采摘季能吸收务工300多人,同时带动15户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种植业,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在王寨镇,像王集村这样的“果蔬采摘村”正遍地开花。郝洼村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日光温室大棚引进栽植的绿宝石、圣女果、羊角蜜等200亩水果,经过一年的精心培育,目前已进入结果期,收获颇丰。在吴河涯村刘海龙的葡萄采摘园里,串串葡萄晶莹剔透,采摘者络绎不绝,当前优质葡萄进入销售旺季,供不应求,亩收益在15000元左右。
近年来,王寨镇依托各村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培育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不断激活产业发展的动能,积极联系企业进村,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改变原来的被动式扶贫模式,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了造血式扶贫,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同时王寨镇着力加快新农业发展,按照“宜果种果,宜蔬种蔬”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发展,目前已发展培育有机果蔬、花卉苗木、中草药等近2万亩,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示范村达到6个。下一步王寨镇将进一步挖掘培育丰富的农业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夯实产业扶贫发展后劲,带动贫困户增收,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王寨镇
李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