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檀山村桂家自然村2009年一村一品工作总结
檀山村桂家自然村2009年“一村一品”工作总结
2009年,我村按照市、镇 “一村一品”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本村村情,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加快发展瑞昌山药种植特色产业,全面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学规划,强化示点建设。
我村根据各村小组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确定了桂家自然村为示范点——本年度,桂家自然村常住户是30户,总人口128人,耕地面积152亩。在镇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对“一村一品”工作进行宣传,并采取各户走访开展劝说工作,得到了全村30户村民的一致支持与认同。是上一年度参与此项目农户数的6倍。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下,全村拿出了100亩耕地进行山药种植。
二、科学种植,推行农业现代化,实现瑞昌山药走向全国。
围绕在科学发展前提下,我们积极与上级农业科研部门协作,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一年来引进新技术2项,并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活动,开设了技术培训班,参与培训农民达到100人次,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增强农民科技兴农意识。特别是对于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我们积极引导,科学配置,使15名返乡农民工走上科技种植山药的大家庭中来。实现了山药
质量标准化,提升了山药种植安全水平,坚持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争市场,使瑞昌山药在国内市场的绿色品牌形象不断增强,拓宽了瑞昌山药从檀山走向全国的道路。
三、扩大效益,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发展。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在保增长,促发展方针下,不断的开拓创新,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企业带动农户生产,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的就是能使农村经济快步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快步发展根本立足点就是农民的增收,为此白杨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筹措资金42万元扶持此次山药示点项目建设。其中包括种子费20万、肥料费5万、运输费1.8万、培训费1.2万、资料费1万、标准化示范基地设施建设费8万、其他费用5万。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桂家自然村山药种植实现销售收入90.3万元,比去年增长23.3万元,增长率达34.8%,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42万元,是2008年的21倍。经济效益的增长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本年度带动农户增收100户,约是去年农户数的16倍。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的发展。
四、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瑞昌山药品牌效益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加强。目前市场上山药品牌多而杂,都注以瑞昌字样,但没有形成含金量高的知名品牌,还只能停留在九江地区等周边有限区域。
2、山药的附加值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开发。山药被命名为“南方人参”,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绝大部分是裸体山药本品,山药的其他经济值价还没有充分发挥。
3、种植技术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发展。目前我们的种植技术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种植技术上,靠天靠地的种植模式依然是主导,不能实现有机种植,达到技术创新,实现技术优势。
4、资金缺乏阻碍山药规模种植。在宏观上,山药种植成本是5550元/亩,对于一般的农户家庭来,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从微观上看,山药的种植是一项有着较高技术含量的种植项目,要达到理想的种植效果、品质和产量,在前期必须通过方方面面的投入才能实现,这无疑又增加了山药的种植成本。
五、明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扩种山药种植,使山药种植达到130亩,带动周边种植100亩,使得总面积达到230亩,申报无公害绿化食品,产品达国家级无公害标准。
2、针对本年度存在的问题,我们认识思考与总结,并向领导和上级部门汇报,争取在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 逐步解决。
第二篇:新山村“一村一品”基本情况
一、村情简介
新山村位于定新乡西北面,距乡政府15公里,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居住着有汉、彝、苗等民族,全村共92户、401人(其中常驻人口57户230人),贫困户39户148人(其中异地扶贫搬迁8户、38人);
村支两委只有2名村干部,缺编2人,支书龙光进现年57岁,初中文化,村副主任史红芬,现年58岁,小学文化,两委班子不齐,且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村委会驻地手机信号弱,附属设施没有建设,院坝没有硬化,没有厨房,村党支部现有党员9名(其中在家党员4人,2018年新发展党员1名)。耕地面积1120亩,全部为旱地,其中连片土地仅为45亩,其余皆为15度以上坡耕地,林地面积619亩,人均收入7380元,村境内无矿产资源。平均海拔为1457,年平均气温在13℃左右,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全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传统农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和年轻人外出务工;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97%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为83%,村村通、户户通卫星电视覆盖100%;
有农家书屋1个,各类藏书8000余册。新山村通过农村危旧房改造及安全住房建设等项目,农村住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二、产业现状
新山村以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为主,大多数群众从事养殖,黄牛养殖179头,在家户均3头,截止2018年8月,2011年种植核桃408亩,2017年脆红李500亩,红心猕猴桃种植20亩(民建江苏省委捐赠),但核桃苗为十生苗,挂果需要11年,脆红李种植土地大部分种有玉米,长势堪忧,红心猕猴桃因气候原因长势缓慢;
村集体经济有9万余元(其中合作社对公帐户有9700元,乡财政帐上有统筹使用集体经济分红5万元,财政局帮扶捐赠资金3万余元);
村合作社集体养殖蜜蜂100桶,但因新山村蜜源缺乏,目前已经有4桶蜜蜂飞走;
建有养鸡场一个,投资40万元,占地面积30亩,但因之前经营管理不善,目前该养鸡场已经停止运转,且该场地因离本村水源点过近,存在污染水源的风险,如完善排污设施以及修复之前损毁基础设施需约20万元。
三、今后的打算
1、发展45亩连片荞麦种植。新山村蜜源较差,且大量的高杆作物种植严重影响了脆红李树苗的生长,种植低矮的荞麦一是补充了蜜蜂的蜜源,保障养蜂产业稳定发展;
二是为脆红李树苗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2、试点种植牧草“金荞麦”。新山村农户养殖黄牛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受限于土地条件,牧草来源一直比较紧张,今年春季财政局向农户发放了100亩的黑麦草和紫花苜蓿草种,但因新山村海拔过高,牧草产量过低,荞麦作为高寒作物,在新山村适应程度比一般牧草要更好,更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蜜源,在今年秋收后先试种10-20亩的金荞麦,如果效益好,可在明年开春后大力推广金荞麦种植。
3、引进一个苦荞茶加工厂。把握好民建江苏省委定点帮扶新山村的机会,引进一个苦荞茶加工厂,一是可以解决当地老百姓种植荞麦的销路问题,让老百姓种植荞麦的积极性更高,二是带动当地老百姓就近务工增收,三是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让当地的农特产品从产品变为商品,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立体化,实现黔货出山。
四、对策建议
1、建强一个支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村委会的带动和引领,针对目前新山村村两委班子较弱的情况,一是动员本村毕业大学生、知识青年、致富能人加入村两委,调整村两委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二是大力引进有威望,有担当的寨老、能人参与本村工作增强村两委的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三是健全村阳光政务公开制度,对村两委工作,村社一体合作社账目实行定期公示,对村集体资金使用事项进行民主评议,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增加老百姓对村两委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让村两委向一个带富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村两委转变。
2、推动两个建设。一是推动新山村村委会阵地建设,新山村村委会办公楼新建虽然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但是附属设施,院坝硬化,厨房装修等仍然没有启动,其中厨房装修更是没用资金来源和项目支持,目前村委会临时厨房设在办公室1楼过道上,十分影响村委会形象;
二是推动新山村村民人居环境建设,利用“厕所革命”、农村路灯安装、安全饮水保障等项目改善新山村的人居环境。
3、把握三个机遇。一是把握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利用国家、省、市、县对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引进一批能干事,想干事的人才加强我村的基层力量,为我村发展谋私路,想点子,为我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指导;
二是把握住推进毕节试验区向毕节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在贵州省向毕节实验区倾斜各项政策的良好环境下,尽可能的争取政策支持,为我村产业振兴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是把握好全国统一战线帮扶毕节试验区的机会,积极对接民建江苏省委,帮助引进、建设一批优质企业,为我村产业结构调整从平面化向立体化前进提供物质基础。
4、振兴四个产业。四个产业分别是养蜂产业、脆红李产业、荞麦产业和牧草产业,通过荞麦产业和牧草产业保障养蜂产业和脆红李产业的平稳发展,脆红李和养蜂产业所带来的效益又可用来壮大荞麦产业和牧草产业,实现4个产业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推动新山村由出列村向示范村转变。
第三篇:一村一品工作总结
做大做精“一村一品” 探索实现农民增收
**镇是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是**市新型城镇化重点示范镇,也是我省最大的建制镇之一。全镇区域面积**平方公里,辖**个村委会,**个居委会,总人口**万,其中城区人口**万,农村人口**万,驻镇中央、省、市单位**家。交通便利,**和即将建成的**铁路交汇境内,**三条高速都有出入口与**快速相连,**三条国道穿境而过,距离**中心仅30分钟车程,**横穿全镇,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区位和良好的生产条件,催生**规模种养的持续、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一、“一村一品”工作现状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坚持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镇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也十分明显,**等农产品基地规模逐渐扩大,辐射效益日益明显,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农村流通组织日益增多,全镇成立**等农业合作社47个,依托农业合作社与基地、协会、农户实行联合协作,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全镇共建成村级农贸市场等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6个;**村组建、扶持专业搬运队,**村村民结合自身优势,从流通入手,自发组建了**村运输车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便由最初的“小打小闹”逐渐发展到拥有大型货车20余辆的大车队,它们将我镇的无公害蔬菜、瓜果、**鱼苗等现代农产品运至周边省市。
二、“一村一品”工作成效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激活农村市场经营”为目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据统计,全镇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村16个,专业村小组72个,带动近4320户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时候。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每年的700元,增长到现在的2100 元左右,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使全镇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村从2007年成功引进**,建设规模1000亩,其中精品园区300亩,其产出的无公害蔬菜及“早春红玉”等知名品种远销广东、珠海等地区。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农业结构调整注重抓“一村一品”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特别是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使农产品的质量有了保证,规范了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农民种植农业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镇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我镇已拥有农业加工企业35个,开发农业品牌20 个。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
力的支柱产业,实现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推进产业富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
三、“一村一品”工作举措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一是鼓励扶持发展行业协会和合作社。发挥新型组织在生产经营中桥梁和纽带作用,让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初步形成**村为民蔬菜种植等10个蔬果专业合作社,**村森海生猪养殖等20个生猪专业合作社,**村奶牛养殖、宏发水产、**村向东水稻种植、**家禽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形成**、**、**和**4个农民用水者协会。通过鼓励扶持行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二是大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特别是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引导“一村一品”向优势产业带聚集,促进专业分工和优势互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和区域化。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因地制宜拓展农业的多功能和农民的就业领域,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项目,培育龙头企业,搭建农产品加
工和流通业发展平台,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三是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各种农民专业协会连接,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依靠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销售前景好的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加强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形成企业和农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企业和农户两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扩大“一村一品”经营规模。发挥龙头企业在科技推广方面的作用,带动农户使用统一的良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四是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大力培育名牌农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确保“一村一品”的质量安全。培育、扶持一批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原产地标识,加强品牌的宣传、保护和推广,提高“一村一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五是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市场是“一村一品”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要加大“一村一品”的市场开拓,扩大“一村一品”的产业规模。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提升“一村一品”的内在品质。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全国农产品流通网络,积极培育流通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拓宽“一村一品”的销售渠道。推广农产品农村市场与
科技信息服务,整合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四、“一村一品”工作建议
1、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全省性的 “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规划体系,进一步明确“一村一品”区域性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形成全省、全市一盘棋统筹发展。
2、加强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村支部书记、主任和优秀党员,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让他们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加强对种养大户、农民种植户的技能培训,形成全面铺开的、长效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同时,支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制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建立便捷的品牌注册和申报通道,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3、拓宽融资贷款渠道。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从政策层面建立信用贷款制度,解决农民缺少质押物贷款难的问题,为农民提供更便捷的贷款渠道,制定方便农民专业合作和行业协会融资贷款政策,协调规范产品市场价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帮助提升开拓市场能力,从而促进“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
4、建立长期帮扶机制。要建立长效机制,长期提供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方面帮助,要建立全省性的信息流通平台,科学分析市场动向,继续畅通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对农业产业发展实行地方税收补贴,要建立专项资金帮助解决无公害蔬菜检测等问题,形成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良性机制。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我县实现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目标,为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6
第四篇:一村一品包扶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按照市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我们进一步加大包扶工作实施力度,制定包扶计划,分解任务,落实帮扶措施,做到了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通过采取各项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将景村街社区2011年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状况、部门包扶工作情况及2011年包扶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情况
景村街社区“一村一品”的发展集生猪运销,仔猪运销、生猪养殖为一体,在11年的基础上,2011年发展态势良好,群众热情较高,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仅此一项使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3元
1、生猪运销。2011年社区发展本地运销户68户,通过基地及龙头企业的引导,辐射带动周边丹凤、商州、庙坪、城关、石门、永丰等地发展运销户520余户,其所收购的生猪都运往景村街社区基地,基地通过联系将生猪运往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北京等14个地区,或者直接送往基地屠宰冷冻场。目前,景村街社区有运销生猪车辆68辆,发展外地客户580余人,全年共运销生猪8万余头,仅此一项实现收入380万元。
2、仔猪运销。2011年社区发展仔猪运销车辆38辆,带动周边庙坪、官桥、柏峪寺、古城、三要、永丰、城关、石门等地发展运输车310余辆。仔猪主要销往陕西(澄城、合阳、蒲城、白水、潼关、临潼、西安、咸阳、宝鸡)、河南、湖北、山西(运城、芮城、风陵渡)等地,年外销26万余头,社区实现收入221万元左右。
3、生猪养殖。以洛南县明和食品有限公司和郑州红宇屠宰冷冻公司为依托,2011年社区养殖规模再创新高,全年实现生猪存栏3800头,母猪存栏170头,生猪出栏6800头,创收185万元。
4、其他产业。在“一村一品”的带动下,社区利用自身优势不断推动种植业、饲料加工业、运输业、饮食等产业迅速发展,转变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拓宽了农业的多种功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包扶工作开展情况
1、认真研究安排全年包扶工作。元月12日,局班子听取了包抓领导和驻村指导员上年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安排2011年一村一品包扶工作。元月28日,包抓领导***到景村社区,在听取驻村指导员的汇报,查看景村社区运销场点,养殖大户后,与村干部共同研究确定全年产业发展计划。3月16日,包抓领导***再次深入景村社区进行督促检查,并就建好运销合作化组织、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安排,全年包抓领导6次深入村组进行调研、座谈,和社区干部共同商议、制定发展方案。
2、扩大运销队伍建设。
2011年,景村街社区在11年运销队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扩大运销队伍规模,新增生猪运销13户,增加车13辆;发展仔猪运销8户,增加车8辆,辐射带动周边等地发展新运销户80余户,极大的推动的全县生猪运销产业的发展。
3、加强舆论宣传。为增强群众参与一村一品建设的积极性,利用春节前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机,鼓励群众积极创业,大力营造发展一村一品的浓厚氛围,全年共发布公告4次,制作标语68条、条幅2条,召开会议4次。
4、加强培训教育。邀请镇防疫站技术人员进行养殖技术、疾病防治培训8次760人次。并采取上门指导等形式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和规范种养户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
5、协助做好村组各项工作。协助的工作主要有:和社区两委班子共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三大战线”植树造林,共栽植杨树4500多株,扦插柳树XX余株,成活率达到95%;核桃建园,新建良种核桃园50亩、点播100亩;做好7组民房5户25间的拆迁重建工作;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完善集镇功能建设,先后粉刷河东新街居民住房墙面2700余㎡;铺设马路砖3500㎡;安装路灯50盏,修建河堤栏杆180米;硬化鲁家巷至景村中心小学路面380米,同时对街道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将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计划生育“三查”工作做到不漏一人;此外,协助村委会做好党建活动等工作。落实包抓责任,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市、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包抓考核管理办法及驻村指导员管理办法等要求,切实落实包抓责任。
6、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棚菜、精细菜等蔬菜种植播种到480亩;烤烟栽种110亩;药材50亩;林果380亩;桑蚕45亩。积极鼓励支持群众兴办个体私营企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今年新发展个体经营户24户,私营企业1户。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在争取资金上需下功夫。景村社区是全市唯一一个以营销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发展工作具有初探性、组织性、服务性、带动性,专业合作组织初建运营,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许多工作,因缺少启动资金,不能顺利开展,虽然市乡企局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给了一些资金支持,但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需要包扶单位积极争取各项资金,需要市、县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重视并协调给予资金扶持;二是品牌建设有待加强。我社区生猪运销产业具有一定知名度,享有较好声誉,但如何打造成一个规范化的知名品牌,需要进一步努力;三是基地建设滞后。由于养猪成本较高,群众投入有限,加之防疫形势依然严峻,影响群众养猪的积极性,影响总体养殖数量不能快速提高,生猪来源不能满足运输需求。
四、2011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本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发展龙头企业和完善生猪运销和生猪养殖合作化组织为突破口,以规范管理为切入点,努力开拓市场,通过运销带动养殖,通过养殖带动种植业、饲料加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扩大运销规模和集散地影响力,提高本村养殖业和种植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增强群众组织化程度,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坚持产业优先、科技引领、生态先行、人才保障、企业带动、资金扶持的方针,进一步形成规模优势,坚持“一村一品”工程与新农村建设、与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国家扶持的农业项目建设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本村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产业富民强村。
(二)目标任务
到2011年底,全社区生猪出售10万头;大棚菜、精细菜等蔬菜种植发展到500亩;烤烟发展到150亩;药材发展到130亩;林果发展到400亩;桑蚕发展到50亩。做大规模,做优产品,使景村街社区生猪直销产业成为洛南县乃至全市推进“一品一村”工程的先进的典范。
第五篇:一村一品包扶工作总结
一、产业发展情况
3、生猪养殖。以洛南县明和食品有限公司和郑州红宇屠宰冷冻公司为依托,2011年社区养殖规模再创新高,全年实现生猪存栏3800头,母猪存栏170头,生猪出栏6800头,创收185万元。
4、其他产业。在“一村一品”的带动下,社区利用自身优势不断推动种植业、饲料加工业、运输业、饮食等产业迅速发展,转变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拓宽了农业的多种功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包扶工作开展情况
1、认真研究安排全年包扶工作。
2、扩大运销队伍建设。
2011年,景村街社区在11年运销队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扩大运销队伍规模,新增生猪运销13户,增加车13辆;发展仔猪运销8户,增加车8辆,辐射带动周边等地发展新运销户80余户,极大的推动的全县生猪运销产业的发展。
3、加强舆论宣传。为增强群众参与一村一品建设的积极性,利用春节前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机,鼓励群众积极创业,大力营造发展一村一品的浓厚氛围,全年共发布公告4次,制作标语68条、条幅2条,召开会议4次。
4、加强培训教育。邀请镇防疫站技术人员进行养殖技术、疾病防治培训8次760人次。并采取上门指导等形式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和规范种养户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
5、协助做好村组各项工作。
6、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在争取资金上需下功夫。景村社区是全市唯一一个以营销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发展工作具有初探性、组织性、服务性、带动性,专业合作组织初建运营,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许多工作,因缺少启动资金,不能顺利开展,虽然市乡企局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给了一些资金支持,但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需要包扶单位积极争取各项资金,需要市、县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重视并协调给予资金扶持;二是品牌建设有待加强。我社区生猪运销产业具有一定知名度,享有较好声誉,但如何打造成一个规范化的知名品牌,需要进一步努力;三是基地建设滞后。由于养猪成本较高,群众投入有限,加之防疫形势依然严峻,影响群众养猪的积极性,影响总体养殖数量不能快速提高,生猪来源不能满足运输需求。
四、2011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本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发展龙头企业和完善生猪运销和生猪养殖合作化组织为突破口,以规范管理为切入点,努力开拓市场,通过运销带动养殖,通过养殖带动种植业、饲料加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扩大运销规模和集散地影响力,提高本村养殖业和种植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增强群众组织化程度,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坚持产业优先、科技引领、生态先行、人才保障、企业带动、资金扶持的方针,进一步形成规模优势,坚持“一村一品”工程与新农村建设、与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国家扶持的农业项目建设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本村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产业富民强村。
(二)目标任务
到2011年底,全社区生猪出售10万头;大棚菜、精细菜等蔬菜种植发展到500亩;烤烟发展到150亩;药材发展到130亩;林果发展到400亩;桑蚕发展到50亩。做大规模,做优产品,使景村街社区生猪直销产业成为洛南县乃至全市推进“一品一村”工程的先进的典范。
(三)工作重点
1、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发展氛围。
采取利用广播、公告、标语、条幅等方式对“一村一品”的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先进经验、致富典型,重点宣传省、市、县扶持发展“一村一品”的政策措施。全年计划至少发布公告3次,制作标语100条、条幅5条,召开会议4次,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营造发展氛围,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一村一品”建设的积极性。
2、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村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积极争取各种扶持资金,用于营销网络体系建设,群众培训,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畜牧养殖小区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疫情防治等方面。积极联系金融机构、信用社提供贷款,努力争取省、市、县“一村一品”发展资金和其他各种扶持资金,为运输户购置车辆和设备,养殖户扩大规模,购买优良畜禽,繁育良种,改善生产设施,提高养殖效益,提供资金支持支持。策划、推介特色项目,通过招商,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3、规范合作社组织,强化信息服务。规范设立洛南县明和运销专业合作社,建立完整专业的管理制度,积极扩大社区养猪专业协会,把千家万户按市场需求组织起来,提高运销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小规模与大市场的对接;提供信息服务。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帮助农民了解市场信息,分析市场前景,提供市场情报,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4、强化科技带动,提高标准化、规范化种养水平。充分发挥乡防疫站和驻村防疫员的作用,加强技术服务,依靠品种的新特性,开发市场,增加效益。采取多种形式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和规范种养户的生产技术操作能力。
5、发挥区位优势,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利用本村临近集镇,交通便利,基地资源好等条件,发展以生猪养殖为主,蔬菜、烤烟、药材、林果、桑蚕种植为副的发展格局,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6、落实包抓责任,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市、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包抓考核管理办法及驻村指导员管理办法等要求,切实落实包抓责任。实行市直包抓单位和县上联系单位、镇包抓干部、党员村组干部,联手齐抓的推进方式,重点抓示范户、抓宣传培训、抓政策扶持、抓信息服务。结合工作实际,全面安排部署,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各个阶段工作的落实,解决村组和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