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四时期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时期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一)近代以来,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封建主义宣告破产,资产阶级探索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中国革命迫切需要寻找科学的思想武器。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的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使先进分子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有所怀疑和保留。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尤其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给予中国先进分极大的启示:(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推动。新文化运动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开拓了道路,创造了思想条件。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五)在各种新思潮的比较和竞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面对各种学说和救国方案,一批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和慎重的选择,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第一,经过比较,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不能救中国,从而转向了社会主义。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使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代替空想社会主义。第三,经过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的三次争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更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六)中国先进分子的积极传播实践不断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总之,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
第二篇: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1.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
2.该资料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考试通过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终结性考试系统(kaowu.openedu.com.cn)完成。
试题: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答:一、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条件和背景
第一,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先后失败,先进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努力一再碰壁,开始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和持保留态度。
第二,北洋军阀统治黑暗,中国的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到中国人民面前。
第三,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思想启蒙运动的结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思想方向的转变。第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给陷入彷徨、苦闷中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使先进分子看到了斗争的新希望。
二、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反复比较和探求的结果
第一,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百家争鸣”和非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试验及失败表明,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是科学的真理,才能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找到出路。
第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不断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阵地,使更多的人认识并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
第三,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斗争中自觉运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一方面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注意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等重要思想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出现,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第三篇: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一批先进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紧密相关。事实上,五四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一起传入中国的,还有五花八门的各种“主义”。那么,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放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呢?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
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指导下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暴露出巨大弊病。十月革命以前,中国许多先进分子虽然痛恨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但还是对其充满渴望。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中国先进分子看到战后欧洲的破败景象后,对资本主义文明深感失望和愤慨。辛亥革命的流产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虽然取得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孙中山并没有放弃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而是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这些努力都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出了问题。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的表演,使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强盗本质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巴黎和会,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彻底失望,也进一步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具有其他“主义”所没有的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它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而且指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使命,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求自身解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改变国家命运的科学理论。
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满足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的双重诉求,也成为中国人民检验一切“主义”的试金石。具有反封建功能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本来应该可以成为反封建的有力武器,但为了在中国进行殖民统治,它与封建主义沆瀣一气,既不可能反封建,更不可能反帝。马克思主义与各种“主义”不同,它不仅反对封建主义,而且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号召人们去推翻它、代替它,建立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制度,满足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这对于长期被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中国人民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系统来说,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有如下几点a:近代的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社会矛盾尖锐,人民渴望获得安宁。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最后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解救中国的指导思想。
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国际格局深刻变化,这为中国革命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背景。此外,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受到外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座大山给广大中国人民带来极大地灾难,这也促使有志之士寻找救国的方式。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是五四运动。这一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敏锐观察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中国工人运动。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状况决定了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大革命,以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而共产主义理论是最革命的,而当时的中国又急需一场革命,于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回顾历史,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偶然随意的,而是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上不断探索而做出的决定。因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思想才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状况的革命方式。马克思主义正是中国不断经受挫折后所做出的深思熟虑的选择。
小结: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盲目顺从,更不是误入歧途,而是一种英明抉择。经过半个多世纪历史激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胜利,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来难以估量的贡献。
第四篇: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论文)
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内容摘要: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一场文化启蒙运动。目前研究者流传着近代文化变革三阶段的论点。所谓“三阶段”,即指中国跨入近代社会以后,中西方文化发生激烈冲突,中国的旧文化节节败退,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时期,文化的物质层面发生了变革,戊戍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文化的制度层面发生了变革,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的观念和心理层面又发生了变革。这三个阶段递次演进,由浅入深,构成了中国近代首尾相贯,连绵不断的文化变革进程。五四新文化运动触及了社会最深处的观念和心理层面,因此,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深刻、最猛烈的撞击。这一撞击是如何发生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如何进行文化选择?
关键词:五四 先进青年 社会主义 中国 传播 正文: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大变动中所占的突出地位,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
那是个充满着急风暴雨的日子。先进的人们高举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旧思想、旧观念发动猛烈的进攻,形成一场新旧思潮的大激战。许多在黑暗环境中极度苦闷的青年人,从思想界卷起的这场巨大波澜中,猛然望见了新的曙光。他们反复比较当时所能接触到的种种新思潮,思考中国的现实出路在哪里,并以大无畏的气概向未来探索。
从比较和思考中,人们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批判目标的一致远不意味着选择目标的一致。反对旧思想、旧观念时曾经并肩站立在一起的亲密伙伴,逐渐发生了分化。多数的先进分子经过不同的途径,先后奔集到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来。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为什么那么多接受了五四运动洗礼、在当时最有觉悟又富有思考能力的青年,进行了反复比较和思考后,作出同样的选择,把科学社会主义确定为自己的理想?这确是一个令人感到兴趣的问题。
一、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试验和破产
事物的发展都不会凭空而来,总有它的来龙去脉可以找寻。为了探讨问题,我们不妨简略地回顾一下五四以前中国先进分子经历过的梦想和现实。
当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以后,处于封闭状态的传统社会再也无法照旧维持下去了。人们带着惊异的目光,看到外部世界竞有那么多中国人闻所未闻的新道理和新事物。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了。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西方社会政治方面的书籍。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定:一定要以西方国家为榜样,才能找到拯救祖国的出路,不惜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
这个斗争的高峰是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它以从西方传人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民主共和国方案作为思想武器。这场革命在中国近代起过的伟大历史作用,是用不着多作解释的。当时许多人对民主的理解,特别着重在西方国家的一些政治组织形式和政治活动程序方面。民国成立后,不单挂出了共和国的招牌,连议会制、多党制、普选等这些西方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活动程序一度也被热热闹闹地搬到了中国来。很多人对这些曾抱有很大的期望。奇怪的是,如果不顾中国国情,一旦硬搬到当时中国社会这块土壤上实行起来,却全然变了样:普选徒具形式;多党制成了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议会里只有一批政客在吵吵嚷嚷;国民党在国会竞选中果然取得了多数,但对国民的实际利益却一无所补。等到袁世凯所代表的旧势力准备好了,猛扑过来,连那点形式上的东西也被掷到九霄云外。种瓜得豆,这真是创业者始料之所不及的。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教训实在太惨痛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试验和破产,也许可以看做二十世纪初年这场革命留给中国人的一笔重要精神遗产。
许多人产生了严重的失落感,觉得迷惘、彷徨以致绝望。但是,真正有志气的爱国者不会由此而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在总结这次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最初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领域内。但是,文化终究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是那样腐败和黑暗,如果不从根本上对这个社会进行改造,单从政治组织形式或文化思想下手,怎么能真正解决问题呢?于是“改造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逐渐响彻全国。改造社会的问题在思想界被提到如此突出的地位,成为先进青年集中关注的焦点,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人们对问题向更深层次的挖掘,是当时先进青年中产生的新的觉悟。是中国人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二、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大变动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现社会必须改造,这在先进青年中几乎已成为共识。但是,这个社会应该改造成什么样,多数人最初却并不清楚。
正在这个时刻,世界范围发生的大变动强烈地吸引了中国先进青年的注恿:从一九一四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延续达四年之久,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浩劫。这场空前残酷的战争,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内在矛盾,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尖锐的形式清楚地暴露出来。这下轮到西方国家许多人也陷入深重的失落感了。
欧战结束后的下一个月,梁启超等动身去西欧游历了一年。他们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普遍的沮丧、彷徨和“世纪末”的失魂落魄情绪。梁启超素来以政治态度温和而又富于敏感著称。他的这言论自然会在国内引起不小的反响。
长时期来,中国的先进分子一直钦羡西方国家的富强,把它看做中国仿效的榜样。他们密切注视着西方世界的动向,狂热地学习和研究西方的种种新学说和新思潮。西方世界发生的任何社会变动和思想变动,时时都会牵动他们的心弦。
本来,早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当西方资本主义还处在比较稳定时期时,中国先进分子中已有一部分人开始敏锐地察觉到它的阴暗面。但这些问题那时没有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现在,欧洲国家的社会矛盾以如此尖锐的形式爆发出来,它的缺陷已暴露得如此明显,连许多西方思想家对它的信心也发生动摇,这不能不使更多的醉心学习西方的中国人感到震惊。西方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目中顿时失却原来那种耀眼的光彩。他们自然地得出结论:难道我们还要步着人家的后尘,沿着这条旧路再走一遍吗?为什么不能改弦易辙,采纳世界上更新的学说,创立一种更加合理的社会?
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这时能对中国先进青年产生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就在它正好给他们苦苦思索的问题指出了一条新的出路。社会主义在苏俄从书本上的学说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并且在历经种种饥馑、内战、外国干涉的严重磨难后,依然站稳了脚跟,工人和农民破天荒第一次成了社会的主人。一边是尽管还在艰苦创业却充满蓬勃生机的苏俄,一边是混乱颓败的西欧,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自然使正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新的依靠力量,倏然转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这方面来。社会主义不是由任何人心血来潮地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内在矛盾难以解决的产物。当然,历史发展的途径从来不是直线式,而是波浪式的。看一看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的历史就会发现:它有过兴旺发达的时期,随后便出现了危机,当渡过危机并经过调整后,又可能会有一个时期的稳定和发展。即便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依然充满着难以解决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比起资本主义来要短促得多。从十月革命算起,至今还不过七十多年。它有过蓬勃发展的时期,也遇到过曲折和困惑,因而需要改革,但它的生命力还只是开始显示出来。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是不足为怪的。
三、对种种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新思潮的比较推求
社会主义旗号的新思潮名目繁多,不进行认真的比较推求,很难把它们分辨清楚。不少进步青年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往往曾经历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受到过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时还刚刚开始传播。一九二年以前,只有少数到过国外或能直接阅读外文的人,如去过日本的李大钊、李达、李汉俊、陈望道和一些北京大学学生等外,其他许多进步青年虽然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感觉兴趣,实际上却所知甚少。
第二,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从开始时起,一直标榜自己是主张“社会主义”以致“共产主义”的。期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宣传,在两个重要问题上确曾起过积极的启蒙作用:一是鼓舞人们奋起反对专制和强权;二是引导人们以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原来常被忽视的社会问题,鼓吹“劳动神圣”,主张财产公有、人人劳动,认为工人、农民才是社会的主人。因此,它自然容易博得不少进步青年的好感。
第三,无政府主义思潮在进步青年中的一度流行,也同中国近代国情有关,有着适合它的土壤和气候。中国是一个小生产者有如汪洋大海的国家。可是小生产者的狭隘眼光,又使他们难以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同心同德的集体力量,特别是难以较长时间地保持步调一致的协同动作,而把获得个体的绝对自由看做至高无上的价值取向。当他们被社会上种种强权和不平等现象激怒时,无政府主义那种鼓吹“个人绝对自由”、看起来最激烈最彻底的办法,便特别适合他们的口味。
这三点,可以说是“在起初各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无政府主义是占着优势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如果真正要排除任何集体和纪律的约束,讲起来固然很痛快,做起来却只能一事无成。
因此,到五四前后,他们又有了新的形态。在日本新村主义等影响下,当回答“什么叫做无政府共产主义”时,他们提出三个要点:一是组织上“脱离强权的少数的政治统治,另自组织自由的多数人的自由团体”;二是经济上“主张生产机关(如土地、机械等)与所生产之物(如衣、食、房屋)皆归社会全体所共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三是道德上“是‘劳动与互助’五个大字,因为有劳动才可以生存,要互助才可以进化”。这种方案,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要可行一些。
于是,五四前后在全国出现了一大批“工读互助团”这类组织。许多先进青年对这种工读互助团体一度抱有过很大的热情。他们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刚从旧家庭或个人小天地中冲出来,但四顾茫茫,周围的社会环境又那样黑暗,希望能有一个可以作为依靠的团体力量,并在这个团体中养成互助和劳动的习惯,把它看做改革社会的实际运动的起点。他们真诚地把这看做新生活的开始,看做创造新社会的发端。
可是,当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仍那样黑暗的时候,当周围充满着敌对的旧社会势力的时候,这种被理想化了的小团体怎么可能长期独立存在下去呢?就在团体内部,人们最初对它抱有很高的热情,但过不很久,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意见分歧便泛滥起来。几乎没有例外,这类小团体维持不了多少日子,就相继夭折了。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如果整个社会得不到改造,如果国家和民族得不到解放,个人的问题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而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最好出路便是科学的社会主义。这个任务是那样艰巨,它所必需排除的障碍是那样强大,要实现它,关键是要凝聚成万众一心的具有战斗力的核心力量。
许多人终于跨出了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先驱者们的思想经历是值得后人深思的。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个决心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经过反复的推求比较和实践检验,最后才作出这个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四、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在历史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场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斗争的冲刷,可以使大群大群的人们短时间内在思想上发生剧烈而巨大的变动。这种千百万人的思想大变动,往往在平时多少年都难以达到,也不是通常几个刊物或几次讲话的影响所能比拟的。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开始的爱国运动,便是这样一场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斗争。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这个运动从大城市一直扩展到中小城市以致偏僻乡镇。“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了!原采处在被统治状态下的民众直接行动起来,干预政治,并且带有如此广泛的群众性,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回。
这场以挽救祖国危亡为目标的伟大群众斗争,带来了干百万人思想的大解放,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当运动从奔腾澎湃的大潮中逐渐平伏下来时,一部分人回到自己原来习惯的生活轨道上去,而一些先进分子却转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并且同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聚集在一起,结成新的团体。马克思主义终于成为它的主流。
科学和民主,这是五四运动前夜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中早已提出的响亮口号。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旅程中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作用,把人们的觉悟大大推进了一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正是在这面大旗下继续奋进,并且赋予它们以新的更加完整的内容。
还有一些受过五四运动洗礼、仍然坚持科学和民主的信念但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们继续投身过一些民主政治运动,或从事过教育、科学、实业等方面的工作,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也作出过积极的贡献。可是,他们没有找到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所以没有能成为中国近代进步思想的主流,也没有能在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前进中发挥主导作用。
结语:应当承认,当五四运动爆发时,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还很少,卷入这个运动的人的思想状况相当复杂,因而很难说它一开始便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的。但有如前面所说,五四在中国近代思想大变动中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这以前,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发动,科学和民主口号的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最初传播等等,只是它的酝酿和前奏。从这个历史时刻起,才开始真正有千百万群众的大发动。人们不仅对祖国的命运充满着忧患意识,积极地关心和参与国事,并且勇敢地向未来探索。他们的思考和摸索一刻也没有停息,一年内出版的刊物达四百种,第二年在全国便有了数目可观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并且由五四运动的主将陈独秀等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这是一个前后相续而难以分割的完整的运动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把五四运动称为中国民主革命新时期的开端,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
[1]马恩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A]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8]丁祯彦。哲学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初探[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16][17]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中)[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金冲及《他们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五四时期先进青年思想变动轨迹的剖析》
第五篇: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一、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经过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得出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总结。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
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5)内在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中国特色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6)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随着中国的发展,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也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