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集中全党智慧,总结实践经验,实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首先表现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带领全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大胆开拓,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实践的发展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向前推进。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然而影响和制约这一主题的条件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新的挑战,也成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新的契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深刻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同时,又认为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在既定的、从以往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而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人们要想得到预想的结果,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性贡献在于,它通过对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总结,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把它作为基础和前提,是我们党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的观点运用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而得出的必然结论。唯物史观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看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的发展,绝不仅仅是生产力自身结构的发育和发展,它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社会关系系统协调的结果。只有在社会诸多因素整体地发挥作用的前提下,社会主义生产力才能发挥其实际功能,产生实际效果。同时,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具体的情况及原有的基础的不同,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是千差万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我们党的一切活动和政策都应立足中国国情,既要实事求是地把握我国生产力实际状况及其特点,又要瞄准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方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在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要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紧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把它作为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我们党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思想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的观点运用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而得出的必然结论。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它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协调一致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表明,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动力,经济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基于此,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指出,我们党明确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就是为了既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完整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承接传统、继往开来,努力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深度的支撑。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把它作为整个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党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观点运用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80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我们党之所以强调要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因为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才能使生产力发展水平更高,思想文化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从而使中华民族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是21世纪头20年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到:其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涵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第一次“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其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揭示党的执政规律为切入点,进而深入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使人们在新的征途上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贡献的又一个表现是:在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崭新的理论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方法
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不但贡献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提出了一系列进行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江泽民文选》包含了这方面丰富的内容。
第一,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他认为,这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首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论调甚嚣尘上的严峻局势,江泽民同志坚信,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首先就是因为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其次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和内在要求。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时代的发展和本国的国情出发,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保持了它的巨大影响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搞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而应该使它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江泽民同志指出,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党的历史经验表明,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
第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
譬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诸如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问题;又譬如,由于经济领域的深刻变化,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阶层还会进一步扩大和增加。应当如何看待这些新的阶层,党在政治上应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特别是怎样从新的社会阶层中吸收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入党,以主动扩大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等等。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都是实践的发展已经迫切要求解答的。很显然,如果不解答这些问题,势必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会影响党的建设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上述问题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全党树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榜样。
第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调查研究进行新的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群众创造的新经验,通过调查研究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江泽民同志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由此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我们党过去领导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现在又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最根本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创造性地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也就是说,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并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认真总结经验的生动历程。它使得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对中国的认识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深度。
◆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贡献的再一个表现是:在不懈的探索和创新中,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鲜经验
我们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曾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运用这些经验,进行新的理论创造的同时,又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鲜经验。
第一,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关键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去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从而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进程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8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正是这些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前进中遇到的一切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邓小平理论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键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去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沿着这一正确方向而得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成果。
第二,强调要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从而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进程拓宽了理论视野。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它在自己发展的进程中,总是把人类文明的一切新成果作为丰富发展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项世界性的事业,它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且要大胆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正是由此出发,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明确认识,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对糟粕的东西则应剔除,不能学。他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动力作用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已经得到充分显现。这就启示我们:在世界发生深刻变革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具备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以高度的历史自觉,科学审视和大胆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才能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真正实现为不断发展着的新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的时代要求。
第三,强调要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紧密结合,从而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进程增添新的源泉和动力。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核心和灵魂,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下和推动、影响下进行的。在“十六大”报告中,他把“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提到了“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的高度。而理论又来自于实践。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不但是因为它们在理论上的前后承继,而且更根本是由于通过实践纽带的联系,不断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进程的推移而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概括,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新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离开了各个时期的实践创新,离开了广大群众在实践中的各种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可能实现,而且也变得毫无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既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带领群众前进,又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从而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永葆蓬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还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上取得的又一新的重要成果。它向世人昭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
第二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讲稿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讲稿
网络111班 张鹏 李红梅 梁绿青
同学们好,老师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现。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到现在一共产生了四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时期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取得不断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三篇: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实现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直接相关的重大课题,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根本要求,更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时代特点、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宏伟目标,适时凝炼、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和价值,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本土化的启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具体来说,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要求,就是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发扬党的历史上形成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深入。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蕴含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前提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始终强调自己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否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所谓的“中国化”发展,都将偏离正确的轨道,都将以失败告终。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时代孕育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时代更要求我们不断的根据变化的实际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我们要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立足于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背景和总趋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三、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保证,也是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创造力和感召力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更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发展,关键在于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现实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法宝。可以说,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四、坚决同各种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错误思想作斗争,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靠保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在同各种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的斗争中实现发展的历史过程。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反对本本主义,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邓小平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前,极端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在我国的蔓延和影响,给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众多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这些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带来的严峻挑战,对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挑战作出有力的回应,对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倾向进行坚决彻底的批判和揭露,这是消除人们思想中各种疑惑和不解,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靠保证。
五、坚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原则
理论创新,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人们有效的进行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以服务社会实践为宗旨的理论创新过程。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的是其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实践功能。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产生于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都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要坚持理论创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
第四篇:四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四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毛泽东思想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不断形成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第二、三、四代中国共产党核心代表和国家领导人,也都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为坚实的基础,围绕如何实现由革命党转向执政党,如何来领导好全国人民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系列的问题,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进程转向新的里程碑,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十年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正在不断地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切都是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出发的。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推动我国哲学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一、四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
总之,毛泽东理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四大理论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
新境界。
(三)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它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四)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人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新中国60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马克思主义正面临新的挑战,这个挑战来自西方,也来自东方,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其要害是否定马克思主义,以西方思潮代替马克思主义。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1.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充分证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是否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论时代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能动摇。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探索回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邓小平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3.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是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着眼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阶段——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例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的思想理论武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将充分发挥正确意识的反作用,正确地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社会和谐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中国理论界就此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专家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而又可亲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今天,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
“和谐社会就是整个社会公平公正地共建、共享现代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对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设有重要启示。建构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标志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转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具有历史意识和全球眼光。而和谐社会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起步、新转折。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必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创造性发展,并在实践中继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加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北京古籍出版社。2009年09月
[2]万军.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网。2007-10-23.[3]侯树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人民出版社.2009-5-1.[4]郭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人民出版社。2008年.[5]沈云锁,陈先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1.[6]汪青松,罗本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7-1
[7] 构建和谐社会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中国新闻网,2006-10-20
第五篇: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的中国实际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一定的国际环境之中。因为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这个世界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处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与此相应的是,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生和存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属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从属于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当代中国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处在开放的世界之中,中国的经济必然成为整个世界经济或者说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中彰显特色,焕发青春等等。因此,所谓中国实际,是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的中国基本国情、社会实践和历史文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国实际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十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东方文明,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代表着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已经成为今天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其结果,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本身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从而具有了“中国作风”、“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并且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历史文化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仍至关重要。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