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南阳理工学院2012-2013第一学期答案原题型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
以贯彻精髓: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要解决的问题是
是什么革命 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 3 邓小平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4解放思想就是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是确定于贯彻正确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从半殖民半封建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7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属于毛泽东思想理论 8在过渡时期我们对社会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取的措施和平赎买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基本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题 多种所有制
10、关于改革我国改革的性质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1、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目的是 不是为了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而是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式,要做到要把发展做为处理三者之间关系的重点 稳定最后。
13、开放 是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开放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 人民当家做主
15我国根本人民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现阶段我们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7依法治国的核心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建设社会核心文化的根本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20、关于和谐社会有人认为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 是一个稳定的社会
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社会要和谐首先就要发展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如果没有党的正确领导 21 关于一国两治最早是要解决 台湾问题
22关于一国两制正确的说法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并存
23当今世界时代主题 和平与发展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心的社会阶层名营企业 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创业人员 个体户
25关于多党合作制 共产党(执政)和民主党(参政议政)之间的关系 领导与被领导
26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对外开放是权宜之计还是思想政治的基本国策 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8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 如何去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使马克思主义具有 中国的时代特色 民主特色 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点)在党的17大指出科学发展关的核心 以人为本 第一要义发展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共同监督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改造与建设同时并存 积极引导 共同过渡 把对所有制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32在过渡时期我们提出一个总路线 一极两易 一极 社会主义工业化两易 三大改造
33社会主义改革性质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4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 是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5我们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根本上要把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和依法治国要有机的统一起来
3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要掌握)一个指导思想 一个共同理想 两个精神 荣辱观
3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文明。
38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此处只是要求没有答案 老师说了都在材料上)材料分析:
根据问题看材料找答案结合材料 简单概括
毛泽东思想 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道路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考试 我国的国情与道路选择)
我们当得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如何建立统一战线 和那些人建立统一战线)
辨析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错!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的。而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也是共同富裕,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
富裕就是社会主义:恰恰相反富裕偏偏是资本主义,由于历史原因最富裕的往往就是那些少数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事实上并不富裕。所以错误。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
错!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的,社会主义本质将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这些都是手段。共同富裕是目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的,而是说目的过于片面所以错误。
3、关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和过渡阶段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正确!经济基础不一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 社会经济基础已经建立过渡时期兼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结构
二、阶级关系不一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而过渡时期还存在资产阶级,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
三主要矛盾不一样 过渡时期的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和初级阶段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额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四主要任务不一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而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问题,经历的特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稳定的社会 错!和谐社会并不简单是稳定的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是稳定的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社会。在历史上有稳定的社会是以牺牲社会为代价。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过的阶段
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的,他不是每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过的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非常落后,商品经济部发达的情况下我们建立社会主必然要
论述题:
一、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阐述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 三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他是真理 是我们要坚持的理论正确的理论要继承要发展!必须结合时代名族的特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必须在实践中发展创新就要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要与实践相结合必须结合实情与国情特别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所以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2与时俱进要结合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要与我国的实践相结合所以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邓小平同毛泽东一样高度重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敏锐地注意到并坚决支持和正确引导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用实践的观点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推动了以十一届三全会为开端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并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了实践第一的思想。分别实现了我党的第一、第二次理论飞跃。使我们国家渐渐走向繁荣富强。所以必须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结合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于此相联系的个体收入分配,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制度并存。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理经营、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的会导致平均主义,导致共同贫穷。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会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目标。
3.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于此相联系的个体收入分配,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制度并存。
对生产要素的在塑造化 并且允许一部分人
三、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功过是非
毛泽东的功过是非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物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毛泽东思想的分析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
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巴基斯坦前总理布托说:“毛泽东的思想将继续指导世界各国人民和各民族的命运,一直到太阳永不再升起。”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高举旗帜,就是要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体系。“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的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从各个方面的反映,各个角度的透视表明:毛泽东思想的影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她是改革开放的理论源泉,也表现在空间的拓延上---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理论原点,成为人类社会精神寻求归宿的一座丰碑。
第二篇:毛概考试题型
毛概考试题型:
一、单选,每题1分,共30题30分;
二、多选,每题2分,共10题20分;
三、判断,每题1分,共10题10分;
四、简答,每题3分,共2题6分;
五、辨析题(本题共1小题,共5分。)
六、材料分析题,共1题8分。
七、论述题(共2小题,共21分。)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前三道客观题需涂在答题卡上,请各位老师提醒学生携带铅笔、橡皮等工具,答题卡上准考证号填学号后十位。
3、考试范围以教材前九章内容为主,考题各章均有覆盖。请各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提醒学生以教材为主,全面复习,以下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毛概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年份和会议是什么?P2
2、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什么P11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P13
4、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间是哪一年?P17
5、邓小平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的会议是那次,时间是?P18
6、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的党的会议是那次?P19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那些基本问题展开。P19
8、党的十七大将什么、什么、什么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19
9、“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什么,又包括什么。战略目标是什么?P 27
10、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什么。P33
11、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什么?P34
第二章:
1、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P41
2、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P44
3、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的著作是?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P45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内容是什么P45-46
5、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谁?P46
6、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谁? P48
7、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什么?P49
8、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P53
9、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是什么? P58
10、近代中国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其中两头指的是?P58
11、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始终放在首位的是什么?P61
第三章:
1、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人物是什么?P69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一化是什么? P70
3、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手工业供销小组性质是什么,手工业供销小组合作社性质是什么,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什么? P74-75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第一次会议召开的地点和时间是。P83
第四章:
1、标志着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是什么? P90
2、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哪些发展关系问题?P96
3、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什么?P97
4、“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是谁提出来的” P98
5、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P100-101
6、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什么经验教训? P102-105
第五章:
1、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是那年? P112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什么,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P121
第六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P131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的事件是? P133 3、1956年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口号的人物是?P137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人物是谁?P138
5、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P138“
6、“三步走”发展战略指出,第一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P40
第七章:
1、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内涵及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途径?P161-163
2、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P163-165
第八章: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P167 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P168
2、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P168
3、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P170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P174
4、我国公有制经济成分包括那些?P171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包括哪些?;P173
5、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是?怎样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P176-178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P179
7、我国的国体是?政体是什么?P180
8、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什么;P182新时期共产党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是什么?P182
9、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P182
10、“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时代精神其核心是什么?P193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P193
12、文化强国的含义、表现为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举措是什么?P195-197
13、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处理什么关系P202
第九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P212
2、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什么P213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217-P218“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218-P219 4.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分别是?P221
第十章
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是什么?P238 2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人物是谁?P238 3.20世纪70年代我国东提出了什么的外交战略?P239
第三篇:毛概第一专题
第一专题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理论构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理论灵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
毛泽东思想
第一部分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时代背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1、向西方学习迷梦的破产。
2、走俄国人道路的新生选择。
二、历史需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需要。
1、革命运动的客观需要。
2、曲折探索的历史产物。
三、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
1、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2、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四、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马列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五、实践平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平台。
第二部分 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一、为什么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杰出的代表,这个理论成果以他的名字命名? 胸怀大志,刻苦读书。
•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二、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1、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考察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剖析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研究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问题,阐明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把马克思主义由欧洲的民族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体裁、表现方法、手段、语言运用和技巧。
*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是在党和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创造。
*党的其他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吸收他人观点、合写、讨论定稿]
*毛泽东思想同时反映在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著作之中。
3、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4、要区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错误倾向: 有人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而否定毛泽东思想,把他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混为一谈。
有人把毛泽东思想分为“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两部分,否定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完整的体系。
正确答案:毛泽东的思想包括晚年的错误,但毛泽东思想不包括晚年的错误,因为:违背了马列主义、个人主观臆断的产物、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总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必须把握四对关系:
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
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
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党的成立到大革命失败)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和中期)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
四、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概括为 6个基本方面和 3个活的灵魂:
1、六个基本方面——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2、三个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这三个方面都是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概括,它们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
实事求是讲的是党的总的和根本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它涉及的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群众路线讲的是党的总的和根本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它涉及的是领导与被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
独立自主讲的是党的总的和根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它涉及的是中国与外国、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
2)这三个方面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概括了毛
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为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并掌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3)这三个方面之间,实事求是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东西,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
•第一部分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1、刻骨铭心的两大灾难。
2、时代主题的当代转化。
3、步履维艰的追求进程。
二、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1、石破天惊的两大震撼。
2、经验教训的理性反思。
三、现实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其脉络如下:
1、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1978-1982)
2、邓小平理论的正式形成。(1982-1987)
3、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建立。(1987-1992)
4、邓小平理论的确立阶段。(1992-1997)
四、个人禀赋:邓小平同志对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1、恢复并确立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将党的思想路线发展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关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归宿和目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永无止境的事情。
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形成体系,就在于它是否系统地回答了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邓小平理论符合这样一个标准。
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治保障论、精神文明论、执政党建设理论等彼此有机结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一、世情的发展: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政治多极化格局曲折发展。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3、文化多样化形态相互激荡。
4、科技信息化浪潮迅猛发展。
二、国情的变化: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来源。
三、党情的挑战:党自身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1、党的历史方位变迁。
2、党的队伍结构变化。
3、党内出现的一些问题。江泽民曾在不同场合严肃指出党内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归结为三个“相当不少”,即:
现在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还相当不少;
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也相当不少;
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相当不少。
4、执政经验的历史总结。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而共产党则取决于自身的建设及人心的向背。
四、品格的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根源。
1、什么是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指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捕捉时代精神精华、抓住时代主题、关注全球问题、洞察世界大势、树立大安全战略观念。
把握规律性---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富于创造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
2、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第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我们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生硬的教条;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重复的教义.第二、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情况,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正面分析]
革命的理论导引革命的行动,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第三、党的理论和工作能否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反面教材]
3、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要做到与时俱进,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作到“三个”解放出来:
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诚如十六大所言:一切防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第二部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一、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中国决不称霸--韬光隐晦--和平崛起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一、共同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
二、共同的理论品格:与时俱进
三、共同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四、共同的价值取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第四篇:毛概答案
案例一:在京城必胜客吃完比萨饼,欧洲人不愿意接受全球化,他们热爱自己祖辈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化,他们坚持不懈的保护着它,传播着它,与人们分享着这份瑰宝。
讨论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和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在生产和科技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又加剧全球竞争中利益失衡,带来风险。我们来具体说一说。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就是企业不只在本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消费全球化则指消费者不只在本国市场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买东西。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贸易,也就必然有统一的全球规则,WTO是一种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是优于双边的,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解决反倾销和贸易纠纷。接下来具体来说一下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利:
1、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
3、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
4、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5、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6、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7、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
8、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经济全球化的弊: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4、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
6、经 济 全 球 化 必 然 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
(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稳定带来的挑战。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策略。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二)加强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和快速融入国际市场。
(三)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案例二:改革开放以来,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雷锋精神是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是社会主义从低谷走向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
半个世纪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我国涌现出无数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他们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并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爱国爱人,助人为乐的大爱精神,谦虚谨慎、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积淀和延续,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不仅要有雄厚的硬实力,更要具备强大的软实力。对人民的“大爱”
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它表现为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珍爱,对他人的关爱,对人民的大爱。学习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把帮助别人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是我们党倡导的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重要体现,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核。雷锋精神承载着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是新社会培育的先进典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政治、文化、社会事业正在同步推进,感动中国的良人义举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价值日趋多元,我们的社会正处在矛盾的凸显期,“小悦悦事件”折射出我们社会中一部分成员人心冷漠、良知淡薄的一面。因此,了解和掌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不断培育和壮大主流文化,树立通往人类美好精神家园的路标,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担当。雷锋精神有助于时代新精神的确立和扩展,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发挥爱国爱人,助人为乐的大爱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需要我们树立谦虚谨慎、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大生产需要我们具备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务必要保持先忧后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雷锋,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充满活力和富有感召力的文化符号,而且有着超越国界的广泛影响。尽管他逝世已50周年了,尽管世事沧桑,岁月激荡,但他的形象和精神,一直伴随着我们,始终是我们精神家园中亲切和温暖的一缕阳光。当然,每一代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寻求历史资源,来解读经典和偶像的价值意义的。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又将怎样呈现出,或者说今天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大爱与真情。其次是努力行善,做个好人。这一方面是在为构建社会美德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是在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尚的人。再次是责任与奉献。最后是激扬青春。雷锋的一生很短暂,但却是那样光辉和璀璨。雷锋的故事就像一曲青春的赞歌,他在如此有限的岁月中,创造了那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成就了如此至淳至美的人生!雷锋的雷锋纪念日故事告诉我们青春不应虚度,青春是大可作为的,我们理应让青春充满意义。
案例三: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2012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展情况和201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不过,单纯的经济支持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根据通知要求,应尽快出台并实施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分类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性政策文件。
(一)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从概念上理解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而又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目前,人民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基本上集中在两个方面,全面发展和公平发展。而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区域可持续发展即在区域空间范围内,以合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为基础,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为手段,以解决环境问题为途径,以建设和谐区域为目标,实现国家每一个区域的科学、合理、持久、安全和协调的发展。
东北地区作为一个重工业区域,其未来要坚定不移地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也是毋庸置疑的。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振兴的过程中更是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到底老工业基地该如何行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利用循环经济优化自身的结构将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二)东北地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大,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2、资源紧张、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3、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兴产业比重过低,缺乏后续替代产业
4、污染物排放有增长趋势
5、法律环境尚不完善,惩治力度不足
(三)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即循环经济模式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
首先,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及加大监管力度。作为资源型城市,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型城市的重要现实意义,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念,正确认识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城市的价值,要注意到循环经济的根本并不仅仅在于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而在于它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要把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和推广作为一项经营城市的主要工作,作为产业调整和培育的前提条件。而且,作为起主导地位的政府来说,必须加大监管力度。通过法律的权威,逐步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实现。
其次,企业应做到优化产业结构,优胜劣汰。在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很多企业存在浪费资源、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现象。对于这样的企业,要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和更新,形成循环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循环经济型企业。
第三,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也是很有优势的,但是其发展农业的过程却是比较粗放的。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农村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堆放和畜牧业、水产养殖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地排放已经对东北地区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在实现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也是必须要实现的过程。比如农村沼气工程的开发就是一个典型的循环经济的例子。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贯彻这样的生态化的思想。而且,东北农产品虽然丰富,但是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东北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第四,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加工。东北地区是重工业基地,其工业废物之多自不必说,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废弃物也是与日俱增的。这些废弃物形成严重的污染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国有废品回收公司已经失去作用,而民间自发形成的废品捡拾收购体系是一种无序状态,加工利用体系混乱,如果不妥善引导和管理,还有可能存在社会治安、卫生防疫、二次污染等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不进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也是推动循环经济的核心问题。
2、如何保护老工业基地资源及生态环境
(1)科学利用所剩无多的资源,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2)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四)针对老工业基地后续替代产业的研究
1、发展替代产业,在各地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深加工等产业
2、另辟蹊径,形成以东北特色文化为代表的无可替代的新型产业
除此之外,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在发展工业旅游方面也占有绝对优势,东北地区一直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区的工业企业拥有过无数的辉煌:这里生产了新中国第一辆卡车、第一台轿车及全国唯一的一辆东风轿车,珍藏过毛主席乘坐过的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这些都是东北无与伦比的独特的文化。
相信具有浓郁的东北风情的艺术形式“东北二人转”等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东北地区可以以此为中心,大力促进具有东北特色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案例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P187
案例五:票房价值是电影产业化的一项重要指标,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一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不到10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突破60亿元。P267 在尊重电影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培养必要的市场意识,凭借一定规模的主流电影的制作强化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的影响力,走出一条不同于好莱坞电影大片制作的新路,创建更具东方神韵和中华风骨、更具多样风格和民族样式的中国电影品牌。科技飞速进步带来的交通、传媒和信息发展,将整个地球压缩为一个“村落”;跨国资本、贸易与旅游、移民等等加速了人类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合作与依赖,也带来了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冲突;环保、反恐、对抗疾病等等使得人类必须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各种新的灾难和敌人。人类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互动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创新不可能还只是在自己的传统中延续,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意味着走在世界化和民族化的双重轨道之中。鲁迅先生曾这样描述:“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理应创造自己的新文化,这是民族化自强之路,也是建设世界健康的文化生态的召唤。从历史来看,100多年来,关于中国文化的走向的讨论最典型的有三种思路,一是直接地西化,认为这是跨入现代化的捷径,即“全盘西化论”;一是本土化,即面对西潮冲击,重新发现、发明传统,其思路是要现代化而不是西化,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余下的是第三条道路,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权衡,如“中体西用说”、“西体中用说”等等。问题是,我们在把握这种宏观的整体化思路时不能滑入独断论,将复杂的文化创造工程当作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文化繁荣来自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首先要否定的是文化虚无主义,不管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甚至社会主义文化都遭到彻底否定,古今中外一切文化都被诅咒,结果是我们为此付出了难以补偿的历史代价。王国维说学问无古今中外、有用无用之分,毛泽东提出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所以,文化不在其历史性、民族性界限,重要的是文化有着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积极与消极等价值区分,今天,我们的民族文化创造与建设应该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精神遗产,在世界的视野中走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创新之路。
在世界化之途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首先必须处理好中与西的关系,这是利用外来文化资源的基础。简单地拥抱西方或排斥西方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历史化、具体化的分析,这是我们文化拿来和文化防御的出发点。首先对西方文明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应该有虚心学习的态度,我们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告诉我们,敞开胸怀、广集博览是明智的选择。其次,对于西方文明我们也要认真地反思,在吸取它们的经验同时也要吸取它们的教训。西方文明一直没有停止对它们自己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西方的现代文明一直是在发展与反省的悖论中延续的。西方现代文明的许多弊病在其历史中不断显现,如工具理性的泛滥、过度发展的个人主义、紧张冲突的心理状态、经济结构和国家机构的腐败现象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如果不加批判地拥抱西方,将西方已经否弃的东西当作宝贝一样拿来,以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好的,这将不可避免地染上“西方病”。这种现象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少见的,即便是在今天还有不少人将西方已经走下坡路的思潮当作西方世界方兴未艾、充满生机的东西引进中国并大肆炒作,这种“错置历史”的行为我们应时时加以警省。其三,西方文化的霸权性与殖民性现象的确存在,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重要思潮。尤其是裹挟在经济和商业活动中的文化渗透与殖民,我们更应加以警惕,我们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损害文化建设,“利益大于文化”的观念在今天值得我们警惕,文化创伤往往因其隐在性而不太被人注意,而其影响却是长远而难以弥合的。
文化的民族化创新的内在资源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从我们自身的文化基因来看,如何利用传统成为民族文化创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当代中国文化至少有三个传统:一是中国古代文化,二是外来文化,三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化。传统民族文化的利用与现
代转化作为我们当代文化创新的基础不容置疑,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传统,而在于要什么样的传统。这需要我们深入地整理、研究传统,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健康的精神遗产,加以创造性的现代转换。不能将传统的重塑转而变成对自己民族的历史、神话、文化传统、语言、价值观念、政治制度乃至社会现实全盘的肯定与盲目的认同,只要是“我们的”就值得珍惜、值得宣扬,哪怕是陈规陋习、愚昧无知,怪力乱神都可以冠之以民族尊严、民族特色加以奉行。民族必须自新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但自新成什么样子却是问题,几乎所有的文化自恋者都采取了一种肯定民族历史、崇拜民族语言、追寻文化渊源的路径。“恢复本来十分灿烂而后来又被糟蹋得千疮百孔的历史的原貌;恢复原已打算放弃的文化的原貌;恢复僵化了的传统;恢复锈蚀了的语言。这套他终于还是接受下来的文化传统有许多谁见了都会却步的缺点。”那些曾经被文化殖民者恶意践踏的负面形象,突然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被受殖者全面美化,成为自己塑造的正面假象。这样,受殖者不过是沿着殖民者设定的不归路越陷越深,其结果是使本已被“物化”的伤痕累累的自我永远的“异化”下去。所以,对传统应该持积极主动的反省态度,鲁迅先生曾经说,“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厄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奉献我的感谢”,而那些“故意称赞中国旧物的人”,先生认为“此辈当得到永远的诅咒”。这是一种建立在高度警省基础上的文化自觉。
传统如何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创新的资源,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倡在一种深入理性的研究传统基础上,积极向世界输出我们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国际间的“文明对话”,让世界了解中国,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还有许多“东方主义”色彩,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更多的还在“古老中国”的世界里,所以,今天我们应该主动地向世界“推销”、展示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精神与风貌,正视民族文化的传统与现实,走自己的路,不以对抗的态度面对西方,而是培养对话的实力,从科技层面、制度层面、思想层面到信仰层面,从哲学、文学、历史到科技等等,我们都可以在理性与自觉的态度中重新加以审理,该加以扬弃的就加以扬弃,该创新的就创新,与时俱进,决不抱残守缺。有学者认为,“全球互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学术界的重要话题。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文化则呼唤保留差异与多元,文化同质化带来的后果和生态单一化带来的后果是一样的,文化的民族化、多样化是保持世界文化生态的重要基础。由于商业与资本运作的全球化,可能带来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合谋,出现发明传统、消费传统的现象,这种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出卖“异国情调”的“伪传统”。难怪学者詹明信在分析当今建筑时,发现“现在‘域’本身变成了全球性的,与美国迪斯尼乐园相关的那些大公司的业务,它将为你重新装饰你自己本地的建筑,而且比你自己做得更加精确”。面对这一现象,他忍不住要问:“今天,全球的差异性难道与全球的同一性一致?”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怎样保持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并进而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展示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得到创造性的发展是我们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全球化既是我们发展的机遇,也是我们必将应对的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发展道路上,向外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向内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学习西方,但不成为西方附庸,转换传统资源,但不墨守成规,以理性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和创新的精神参与到世界文化潮流中去,为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案例六:过去我国单纯追求增长速度,是以大量的能源资源消耗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P201 案例七:国防 P352 案例八:近日,人民日报社会版联合人民网强国论坛、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共同推出“十八大热词”之专题调查“下个十年,你对社会保障有何期许”。
他们没有工作,或者收入很低,工作很不稳定,生活非常困难,甚至要完全依靠父母的微薄收入,社会有责任、政府有责任关心这一群体,让他们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让社会更加安定。”P195 案例九:据报道: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何素斌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关于提请不批准任命许庆生同志职务的议案”,决定不批准任命许庆生同志的郴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职务。P224 案例十: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农民的成员权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团体制度密切相关,只有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独立的民事主体,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成员权制度。同时,相异的团体性质也存在共性的成员权机理,包括意思表达程序、资格确认方式等。现阶段,应先确定成员权制度的基本内容,逐步将其改造成基本的民事权利,以完成对农民权益最周延的保护。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制度实现的理论意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类较为特殊的团体组织,一方面它的形成有着自身的历史轨迹,迥异于传统大陆法系中的经营性团体;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国家政权基础的经济表现形式,其在整个构造和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意识形态及公权力的影响。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有两类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作为成员的农民,在组织内获得的实体权利易受侵害。这种侵害,既可能来自集体内部的其他成员,也可能来自集体外的第三人,甚至是集体组织本身。二是农民作为集体成员的成员意志无法有效表达,集体组织对外所形成的集体意志有时不能代表多数成员意志,缺乏有效的意志表达渠道,使得部分成员需要用一些无奈而又非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农民权利易受侵害、集体意志无法有效形成,既与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司法环境相关,也与农民作为集体成员的主体地位不能彰显、成员权制度没有完善密切相关。
事实上,成员权是农村集体所有制中农民所应享有的一项重要基础性、资格性权利,是农民在集体内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农民获得土地保障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国现行立法并未对成员权给予足够重视,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关注成员权作为私法权利所具有的普适性特征,而没有对形态相异的团体的成员权在构造上的特性进行考察。集体经济组织缺乏独立性,其职能被其他组织形态所覆盖,实际代行效果因地而异,但私法属性普遍难以彰显。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与其经营事项的复杂程度关系密切,组织形式应当因地制宜,各取所需,不能一概而论。对农村村集体经营性组织的立法应当及时跟进,以满足现实之需,特别是土地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这两类经营形式,立法的空白显然不利于该种组织形式的健康有序发展。
对农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组织的界定,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指导集体经济组织科学构建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社会的土地经营制度发生了重大变更,但在理论定性上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概念,理论滞后性较为明显。现阶段,“统一经营”已不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本质特征。集体经济与集体经济收入是两个概念,虽然将土地分散给农户家庭经营,集体不再享有收益,但不能因此称没有集体经济,集体土地仍在经营,收益只是经济形态的一方面。家庭的经营权是集体所有权之上衍生的他物权,权利来源在于所有权,只是经营方式不同,仍属于集体经济分配过程中的范畴,集体与成员之间如何收益只是分配方式的问题,在农业税取消之前,村集体也有提留。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亦不同,合作经济在所有制上可以为个人所有,集体经济则排斥成员个体对份额的分割和所有。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普遍以“户籍”作为形式标准,实质标准欠缺的现象较为普遍。
村集体成员资格确立的宽严程度与能分享的成员利益多少关系紧密,而在一些名村,经济利益作为一种核心利益逐渐与其他具有成员权属性的利益相分离,使之渐呈差异性构造格局。
成员权利享有状况仍不乐观,不少权利缺乏有效的实现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实现的制度完善
重新定义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概念,使集体经济组织回归私法主体。集体经济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为基础,所进行的社会物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活动过程。集体所有制是集体经济的核心特征,即一定的财产的所有权形态必须是超越成员个人、且由全部成员共同组成的集体。在家庭分散经营实施后,除土地外,生产工具逐步成为成员家庭财产,因此再将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作为集体经济的核心要素显然已与实践不符。而集体所有制落实到财产的那一层面,其底线的确定是界定集体经济的关键。这必须从集体经济的内部结构和运作机理来思考。集体经济的目的是防止特定财产成为个人私有财产,从而形成一部分人失去财产、一部分人聚集财产的失衡局面,其本质是为保障社会公平、防止财产配置的两级分化。故而需设定超越个人的团体组织,使其成为特定财产的唯一所有权人。理清集体成员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关系。农民集体所有权是以集体为主体单位所享有的排他性物权,就其主体性而言,集体是由众多成员组成,成员是集体的人格要素。但与传统民法中由社员组成的团体法人不同,在农民集体这种形态下,农民作为成员与集体财产,特别是集体土地,有着更为直接、密切的联系。这集中表现在集体所有权之上所构建的农民成员的用益物权体系,这一权利体系通过身份制度将集体利益限定并分配于成员之间,使成员直接占有、使用并受益集体财产。
虽然在集体所有权中,集体与成员密不可分,并较一般的团体法人和成员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但二者仍然是两种独立的权利,不可混为一谈。从主体利益来看,集体有着相对独立于成员的集体利益。虽然集体利益最终会转化为成员利益,但集体利益并不必然与每个成员利益相一致。成员是众多有着不同利益诉求、行为意识和识别能力的农民,其个体利益具有分散化和差异性特点,这必然使成员权在表现形式上更具体、多元。但集体利益则是概括、统一的共同利益,其着眼于成员整体,而非某一成员个体。因此,成员权制度的构建固然应以农民个体权利为出发点,但必须在集体所有权的框架内展开。同时,集体一旦有了相对独立的利益诉求和组织机构,也可能摆脱成员或被其他主体不当控制而恣意妄为,此时成员权制度又反过来成为一种制约力量,约束集体的行为,使其能够始终以成员整体利益为宗旨。
确立集体成员的自然人主体形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主体形态的取舍,是构建成员权制度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确定集体成员身份的实质标准。
完善成员权的司法救济制度。在《物权法》颁布以前,涉农的司法解释往往以“集体和成员的关系属于不平权关系,集体内部事务不属人民法院管辖”为由剥夺农民的诉权。因此,在赋予农民充分的实体权利的同时,还要保障其诉权能得以实现。为此,我们认为可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第一,放开诉权限制,减少甚至杜绝政府终局处理的情形,将农民成员和集体私法关系下的平权纠纷都纳入民事诉讼中来,给农民以畅通的救济渠道。第二,建立对集体经济组织行为进行适度司法审查的制度,这种审查既要从程序合法性审查,也要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审查,但同时要注意集体和个人利益相协调的关系。第三,在建立成员自益诉讼的同时,还要建立成员的派生诉讼,使成员可以对侵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寻求司法救济。当然,派生诉讼的前提条件需要明确,否则可能损害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人格。
案例十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经过几千年历史而形成的,而城乡二元结构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户籍壁垒严重阻碍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行了暂住证制度,从一定程度上放开了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但是,在当今来看,即使实行了暂住证制度,各区域在对待持有暂住证的居民仍存在歧视。
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例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负担的,而农村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民自己来负担。而目前,国家对教育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几乎都在城市中。
3、事实上是将城乡分成了两种社会身份。这也就奠定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
城乡二元结构则表现为“双重二元结构”,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为一元与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而“双重二元结构”的特征,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对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对立。使得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社会和谐发展。那么,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我国政府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机制;
2、建立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3、构建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
4、建立城乡统筹的税费制度;
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首先,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无法实现对接。人们在短期内,很难消除观念中原有的城乡之间的地位差距,过快地从表面上打破这种关系,则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也会导致一些对农村居民不公平的现象产生。
其次,城乡之间在教育、文化、卫生、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差距。农村人口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会离开农村,而进入城市,尤其是如今的年轻人。同时,修建城乡公路,开通“村村通”,则为城市从农村抽血,提供了更方便的条件。在户籍制度的差异上,农村户口在医疗、保险与社会福利等方面也得不到保障。因此,一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乡村地区无法与城市实现对接,从而不利于农村发展。
再次,就目前而言,农业也无法与工业实现对接。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多,但所获得的报酬少,同时,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因此,很多农村劳动力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从而产生部队。相比于农业来说,工业生产则有着高需求、高附加值的特点。因此,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最后,国家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个人认为“以工促农”的结果是,工业依靠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要远大于对农业的促进成果;“以城带乡”的结果则是城市依靠农村劳动力的发展要远大于对乡村的促进。
因此,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教育、医疗、卫生的投入;
2、加大对农业补贴,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3、逐步消除城乡间户籍制度壁垒,从人们思想上消除城乡居民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思想。
在基于以上几点的基础上,个人认为,国家不应追求过快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应一步一步优先发展农村,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待城乡之间各项差距进一步缩小之后,再实现城乡之间的对接。如果国家一味急于求成,追求过快增长的话,则会导致城乡之间在居民素质、农工业发展以及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不仅指经济范畴,它应该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在经济上应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藏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给农民国民待遇,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在思想文化上
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具体说来: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主要包括: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综上所述,加速地区内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实现区域之间城市发展的平衡,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国家整体的共同富裕,是长期的艰巨任务,是我们真正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根本举措,也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战略。
案例十二:和谐社会,中国梦P271构建和谐社会走向中国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党中央适应新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从企业兴衰的高度,充分认识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和谐企业建设的自觉性,提高和谐企业建设的能力。
一、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是创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中心内容,要在宣传、组织、动员凝聚群众的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中心,始终在我们宣传、组织、动员和凝聚群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需要发扬这个传统,发挥这个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自己根本利益的关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各种具体任务的完成与实现自己各种具体利益的关系,认识每一个个体或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能发挥的具体作用,为广大员工积极投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积极地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干事业的激情,鼓励人们干事业的奋斗精神。
二、维护员工的民主权利是创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维护企业员工的民主权利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员工的迫切愿望,是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所以,作为企业的政工干部,工会组织要加强维权机制建设,及时了解员工利益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商讨实现维护企业正当利益、员工合法权益的双赢之策,把维护员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同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要做到了解员工、关心员工,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在员工存在对企业不满情绪时给予及时疏导的同时,要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完善以员工代表为基础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通过企业公开、民主评议干部,员工代表巡视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企业民主,确保广大员工的民主权利。依法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和监督权。在民主和法制上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赢得广大员工的信赖,从而调动员工关心企业、奉献企业的积极性。
三、构建和谐企业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
各级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从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方面多了解员工,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多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基层员工,他们走向社会时间短,经验欠缺,还无法面对困难,但业务能力强,而在这个时候,由于成长阶段的相对优越感,使他们缺乏应变能力,容易走向极端。因此,要建立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机制,在员工提出辞退时,对他们多开导,从员工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相关政策是否行之有效,为企业挽留人才,在员工辞职后,多与其中优秀人才联系,让他们感受企业的关怀,使他们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的认识,争取他们再次回到企业中来。作为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要真正认识到员工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生活在企业集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中其他个体因素的影响。怎样消除企业施加于员工身上的负面影响也是管理人员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只有个人和企业双方的利益保持均衡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加速构建和谐企业的进程。
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要不断适应和谐的要求,把握和谐重点,夯实和谐基础,抓住和谐根本,切实把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工作抓紧抓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贡献。
案例十三:2013年10月各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措施:在西宁、柴达木、海东三大园区建立中小微企业创业园、科技园和集聚区,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0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0个;新增1至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户科技型企业、15户高新技术企业等一系列具体目标。P212 案例十四:“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强大了,再不必反思历史,而一下子从自卑走向自信了吗?P48 案例十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如果台湾人民同意与大陆和平统一,就会使中国得到另一块经济上的大肥肉,即美国第9大贸易伙伴和全球外汇储备较多的地方,这将大大加强中国的经济力量和战略力量。P311
第五篇:毛概答案
第一讲理论·创新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间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发展的条件:
1、时代背景。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基础。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除此之外,毛泽东思想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问题展开。内容主要包括: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9.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群过程。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的发展。
1、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强调弘扬与时俱进精神。
3、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强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第二讲革命·建设
三、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新民主主义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的内容。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们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第三讲依据·任务·路径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4.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实际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8.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9.“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1、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2、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0.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实现途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2.如何认识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以及政策的重新选择、一直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上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5.如何理解三十多年对外开放形成的中国特色?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第一,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第二,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第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第四,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四、论述题
2.我国启动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地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3.怎样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原因、目标、战略部署、方法)
1、原因: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2、目标: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战略部署: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4、方法: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第四讲总体布局
专题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三、简答题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4.党的十五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新阐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9.简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10.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方针有哪些?
一、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四、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四、论述题
1.党的十五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突破和创新?
2.如何理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职责作用。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只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专题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三、简答题
2.我国政治制度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4.我国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构成。
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专题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论述题
1.如何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马
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灵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专题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2.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三、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
四、健全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五、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四、论述题
1.如何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五讲祖国·统一
三、简答题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二、两制并存。
三、高度自治。
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第六讲世界·外交
四、论述题
1.建国以来我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如何进行外交政策的调整?
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
2、20世纪6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
3、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一条线”到“真正的不结盟”。第七讲依靠力量·领导力量
四、论述题
1.党的纯洁性如何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