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考察报告
孕育发轫的早期茶
茶在远古时期即已被发现和利用。其发展历经药用、食用、饮用等过程。茶的饮用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古巴蜀一带,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及中原地区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的萌芽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及融合促进饮茶进一步向北传播。当时的饮茶主体为上层贵族、士人。他们将茶饮看作高雅的精神享受。此时的茶文化已经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茶的发现和利用
茶叶的利用和发展,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等过程。传说神农最早发现茶的药用价值。西汉司马相如所撰《凡将篇》中已有茶叶如药的记载。秦汉时期,《礼记》有“掌茶”、“聚茶”以供祭祀的记载。南朝《异苑》记载了剡县(今浙江嵊州)陈务的妻子喜好饮茶,每次饮茶前,先以茶祭祀宅中古墓的故事。东晋郭璞的《尔雅》卷九《释书》中“槚,苦茶。条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为苦茶”。
古巴蜀—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的饮用起源于中国西南的古巴蜀一带。后来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逐渐向中原地区传播。茶字正式确定之前,茶有“槚”、“荈”、“蔎”、“茗”、“荼”等古名称,这些古称大多来源于古巴蜀的方言。
茶叶作为贡品
古巴蜀一带至迟在周代已利用茶,并作为贡品。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晋常璩《华阳国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桑、蚕、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香茗。
茶叶成为商品
汉代巴蜀地区饮茶已十分普遍。茶在流通中开始成为商品。西汉川人王褒在他的文书《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以及“武阳买茶”的记载五代毛文锡《茶谱》及有关史料记载,西汉吴理真曾在四川蒙山上清峰,手植茶树七株。后世有“仙茶七株,不生不灭,服之归西,即地成仙“之说。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茶
饮茶的习俗沿长江顺流而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无不饮茶。汉初,湖南长沙及其所属荼陵县已成为重要的茶产区。西汉元封五年置荼陵县。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有“荼陵”封泥,还有“槚”的竹简,木牍和包装。茶乡浙。江湖州的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出土了一只完整的青瓷瓮,肩部刻有一“茶”字,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已经出现了茶。湖州在长江的太湖之滨,是古时名茶“阳羡茶”的产地。《三国志吴志》记载,东吴最后的国主孙皓嗜酒,常大眼群臣。大臣韦矅酒量小。孙皓密赐荼荈以代酒。
生煎羹饮
三国魏张揖《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赤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这种饼茶的加工技巧及煮饮方式,在三国时期已形成。至唐宋时期,仍以茶饼制作为主流,只有加工方法至为精细,煮饮方法也更讲究。
魏晋南北朝的品饮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及融合促进茶
饮进一步向北推进,这时的饮茶主体为上层贵族、士人。他们写下了许多关于茶的诗词歌赋,并提倡以茶养廉。
法相初具的唐代茶
唐王朝因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我国古代茶文化发展极为兴盛的时期,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茶成为主商品之一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名茶、贡茶相继出现。正是这一时期,茶开始征税,茶始成书。唐代饮茶风俗,品饮技巧都已法相初具,并深深影响后世。陆羽《茶经》的问世,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代,受南方饮茶风俗的不断影响,茶在北方迅速传播开来。佛教禅宗的兴盛与影响,是饮茶之风由南方迅速扩展到北方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在封泾的《封民闻见记》中反映的十分充分:“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人皆许饮茶,到处煎饮,以此专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茶事兴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朝廷贡茶的出现。唐代贡茶分为两种,一是专设官焙制造。唐代官焙有湖州紫笋等宜兴阳羡茶。卢仝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另一是,规定凡是有名的茶产区,几无例外地都要以茶进贡。
唐人茶事
唐代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团饼茶,是当时主流茶品。团饼茶的加工通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基本工序。唐代以团茶饼煮饮为主要饮茶方式,唐代正像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为我们留下了唐人煮茶的场景。
自从陆羽生世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唐中期,陆羽《茶经》的问世,把茶文化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陆羽(733—804),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人,他踏遍江南茶区,考察茶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茶经是一部全面论述茶文化的专著,对茶的起源、历史、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史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使品茶成为一门艺术,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
宫廷茶事
唐朝宫廷集中了大量的名茶美器。宫廷贡茶先供于宗庙,次则宫中自用,余再分赐给大臣和番邦使节等。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出土了一套银质鎏金茶具,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宫廷饮茶的豪华。赐茶是宫廷茶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帝以赐茶加强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刘禹锡在《代武中丞谢新茶》中表达了得到赐茶后的喜悦心情:“臣某言,中使宝国,安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猥降人,兴临秋全恭承庆赐,跪启缄封,伏以放偶之责,采颉至珍„„
卢仝与茶
卢仝(795—835),号玉川子,河南济源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贫,但酷爱读书,满腹经纶。朝廷曾两度起用他为谏议大夫,均不仕。卢仝爱茶,曾吟有脍炙人口的“七碗茶诗”。
唐代茶的对外传播
唐代,中国茶主要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唐太宗后期,新罗使节金大庸把茶种子带回到朝鲜半岛,种在智异山下的双峰寺。朝鲜从此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日本最澄禅师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习佛经,拜道邃禅师为师。翌年归国时,从天台山,四明山带去不少茶种子,试种于日本滋贺县。与最澄同年入唐的空海留学于长安于唐元和元年归国,他不仅带回茶种子,还带回了制茶的石臼和中国的饮茶方式和习俗,在日本广为传播。
兴盛的宋代茶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高度发展并趋向精致奢华的时代。宋代的饮茶法,已从唐代的煎煮法过渡到点茶法。点茶是一门艺术性与技巧性并举的技艺。所谓点茶就是碾末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盏中,待汤瓶水煮沸后冲入茶盏,然后再用茶在盏。然后去拂。宋代茶以工艺精湛的贡茶—龙团茶和讲究技艺的斗茶,分茶艺术为主要特色。
宋代斗茶
斗茶,也称茗战,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带。北宋时期,斗茶蔚然成风。从帝王显贵、文人雅士、到市井百姓,无不对此兴致盎然。宋代斗茶主要用茶饼,判断斗茶的输赢要看茶面汤花的色泽与均匀程度,二看茶汤与茶盏内沿相接触水脚出现的早晚,汤花的色泽鲜白,细碎均匀为上,汤花紧贴盏沿,持久不散称作“咬盏”,咬盏时间长者为赢家。作为一种趣味性与技巧性兼具的活动。斗茶到了冲泡散茶为主的明代,基本绝迹。
宋代茶馆
宋代茶馆十分兴盛,是当时经济与文化高度繁荣的产物,也是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茶馆不仅数量多,经营范围广,而且注重饮茶环境的营造。在宋代都城汴京,茶馆鳞次栉比,除提供茶水之外,也有其他经营,如衣服和字画等等。在南宋临安茶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北苑龙凤团茶
龙凤团茶指龙团凤饼,系为宋北苑贡茶之统称。北苑位于如今福建建瓯凤凰山一带。宋太平兴国年间,已造龙凤团茶。咸平间,丁谓造“大龙团”以进。庆历时,蔡襄造“小龙团”较“大龙团”更盛一筹。北苑贡茶,品色繁多。贡品极盛之时,凡四千余色。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一书,由于最高统治者的介入,使得宋代茶和茶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社会政治背景。
民间茶园经营
《紫云坪植茗灵园记》摩崖石刻于北宋大观三年,镌于大巴山崇山峻岭之中。这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也是时代最早的记载民间,茶园经营活动的石刻。
文人与茶
宋代重文轻武与太祖“杯酒释兵权”后,便养成了一代文人士大夫的娱乐心态。他们将茶与娱乐、艺术等融为一体,开创了文士茶的先河。宋代一流的文士如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等都置身其中。他们写下大量品茶诗文,倡导了茶宴、茶礼、茶会等多种形式。
宋代茶的传播
径山坐落在今浙江余杭,历代多产佳茗。相传法钦曾手植茶树数珠,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后世僧人常以本寺香茗。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套行茶礼仪,后人称之为“茶宴”。南宋日本僧人圆尔辩圆和南浦绍明先后于端平二年和开庆元年,在中国留学。回国时,带回茶种,以及供佛待客等饮茶仪式,在日本传播。南宋乾道四年和淳熙十四年两度来我国学习佛经的日本高僧归国时,带去茶籽和饮茶方法,并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茶马古道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其中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元代,茶之用有三,曰茗茶,曰末茶,曰蜡茶。进贡宫廷仍以末茶和蜡茶为主。元代,武夷茶取代北苑成为贡茶,并在武夷山九曲设立御茶园。元代点茶仍然十分盛行,但“烹茶芽”的煎茶方式日渐兴起。
返璞归真的明代茶
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贡团茶改为贡叶芽(散茶)。后人对此评价甚高:“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沦便饮,逐开千古茗饮之享。”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变化。
走向世界的清代茶
进入清代,茶文化开始走向世俗,深入到千家万户,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茶馆大兴,茶饮被大力推广。对外,茶叶贸易形成,迅速走向世界,一度垄断世界茶叶市场。中国人的饮茶礼仪也逐渐传到西方。
总结
茶叶从中国西南的莽莽丛林进入到五彩缤纷的世界,经历了无数艰难与曲折。自茶与人类结合开始,茶就以其优良的品质,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人生理想。
第二篇:博物馆
石门县博物馆是一座以文物收藏、文物发掘、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职能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自1985年正式开放以来,共接待美、英、法、日、加、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观众100多万人次。自1992年以来,年年被评为省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两次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博物馆,2006年又被授予湖南省科普基地的光荣称号,是常德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础地和石门县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单位。
一、历史沿革:
石门县博物馆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门文庙为馆舍。石门文庙始建于宋皇佑四年(1052年),庙址多次变迁,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改迁今文庙处,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乾隆时期所建,后经过多次修葺。解放前夕,作为石门简易师范校址,解放后,文庙几经改作他用,先后作为县委办公地点、大会招待所、县委招待所等。1982年县政府发文将文庙移交文化部门管理,作为博物馆馆舍之用,并多次维修,特别是1999年为迎接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石门召开,耗资200多万元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基本恢复了旧貌。
二、建筑布局:
石门文庙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分布,坐北朝南,分为三进,两个自然四合院。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头门、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侧为:东西耳房、道贯古今楼、东西碑廊、文武官厅、钟鼓楼、东西厢房、礼乐器库等。
三、风格特点:
石门文庙是湖南省县级文庙中的佼佼者,也是常德市唯一幸存的县级文庙,具有皇宫建筑款式和湖南重檐翘角的地方建筑特点,其雕刻、泥塑、彩绘都蕴含着浓郁的地方民俗特点,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四、馆藏文物:
石门历史悠久,文物资源极为丰富。石门县博物馆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类馆藏文物2000多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00多件(套),包括金银器、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竹木器、布料、钱币、化石等20多个门类。如在阳泉燕尔洞发现的“石门人化石”,填补了湖南省古人类化石的空白;在皂市商代遗址发现炼铜的坩埚,改写了殷商时期南方不炼铜的结论;在新关镇一次出土战国时期巴人军乐器青铜虎钮淳于10余件,堪称全国之最。至于汉以后的历代文物和各类民俗文物、革命文物,更为我省县级博物馆少见。另外,还陈列有李自成禅隐夹山说的大量文物,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五、陈列展览:
石门县博物馆自正式开放以来,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举办了50多个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陈列展览。现有基本陈列6个,分别是《石门历史文物陈列》、《石门革命史陈列》、《石门土家族民俗陈列》、《新关清代古尸展》、《石门奇石展》、《毛泽东的亲家——陈振亚烈士生平事迹展》。另外,每年还根据国情、县情举办1至2个短期的中心展览,今年举办了《科普图片展》、《石门名人书画展》、《坚强柱石,辉煌历程——纪念建军80周年展》。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对有组织的未成年人团体实行免费开放。走进博物馆,将会领略石门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第三篇:博物馆
2.1 研究区背景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下简称博物馆)(Emperor Qin’s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Museum)(http://www.xiexiebang.com/)(109。16,E,34。23N)位于陕西省西 安市东北方临潼区西杨村内,距西安市约40 km 处(图2-1A),占地300 余亩,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遗址博物馆(On-site Museum)。
博物馆自1974 年发现之始,就以8,000 多件真人大小、造型逼真、形态各异、气势磅礴的地下雕塑军团而震惊世界(Audrey Topping , 1978)。是列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UNESCO)的 “世界文化遗产”(1987 年12 月),著名的“世界第八大 奇迹”,我国“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和“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 物局)。
博物馆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以西1.5 km 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统一帝 王——秦始皇(公元前246~221)的陵墓(袁仲一,2002)。西北是通往中、东 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有陇海铁路、西临高速、西潼高速以及兵马俑专用高速 公路等穿过。西南是西安市东郊工业区,有灞河热电厂、缝纫机厂、纺织工业和 一些小型陶器仿制、烧制厂,周围有部分农田、果园覆盖,属于典型的郊区(Sub-urban)环境(Cao J.J., 2005;王勇,2006)。
博物馆地处东亚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的过渡带,夏季炎热、冬 季较冷,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冬春干旱且常伴有沙尘天气,夏末秋初较 为多雨(张志军,1998)。
博物馆主要由三个兵马俑坑组成(图2-1B)。其中一号坑(Pit No.1)发现于 1974 年,为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呈长方形,东西长230 m,南北宽62 m,深 4.5~6.5 m,面积14,260 m2,是最大的俑坑,随葬陶俑、陶马约6,000 余件。1976 年在其原址上修建拱形玻璃钢架结构保护大厅,1979 年10 月正式对外开放;二 号坑(Pit No.2)发现于1976 年,呈曲尺形,东西长124 m,南北宽98 m,深约 5 m,面积6,000 m2,随葬陶俑、陶马约1,400 件。1993 年修建顶部封闭式保护 大厅,1994 年10 月开放,目前仍在陆续进行部分考古发掘工作(刘占成,2006);
三号坑(Pit No.3)是最小的俑坑,呈“凹”字型,东西长17.6 m,南北宽21.4 m,深5.2~5.4 m,面积随葬陶俑68 件、陶马4 匹,于1989 年9 月正式对
外展出。三个俑坑共计埋藏陶质彩绘兵马俑约8,000 件。目前,博物馆鉴于文物 保护的原因仅对外展出1,400 余件,部分地下陶俑甚至发掘后又再次回填(袁仲 一,2002)。
此外,博物馆还包括两件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 和系驾方式最逼真、最完整的被誉为“青铜之冠”的彩绘铜车马——高车与安车,以及4 万余件青铜兵器、少量铁器、金银器、钱币、木制战车和棚木遗迹等(秦 始皇陵兵马俑坑考古发掘报告,1988;袁仲一,1990)。
博物馆自1976 年建馆的30 年间,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00 万人次,年接 待游客达234 万人次,月接待游客超过34 万人次,其中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日接待游客超过4 万人次(兵马俑博物馆年鉴,1999~2005;全国旅游假日办,2006),是我国游客量最大的景点之一,同时也是陕西省最重要的4A 级旅游景 区,中外游客的必往之所(陕西省文物局,2006)
520 m2,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英文缩写。
定义种类
例如,美国ASTM D3960-98标准将VOC定义为任何能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美国联邦环保署(EPA)的定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除CO、CO2、H2CO3、金属碳化物、金属碳酸盐和碳酸铵外,任何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碳化合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定义为,熔点低于室温而沸点在50~260℃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有关色漆和清漆通用术语的国际标准ISO 4618/1-1998和德国DIN 55649-2000标准对VOC的定义是,原则上,在常温常压下,任何能自发挥发的有机液体和VOC含量时,又做了一个限定,即在通常压力条件下,巴斯夫公司则认为,最方便和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沸点来界定哪些物质属于为VOC是指那些沸点等于或低于250往往被称为增塑剂
VOC是指1升涂料中含有有机挥发物的重量,挥发性有机物,常用来表示。
VOC是指室温下饱和蒸气压超过了133.32pa的有机物,其沸点在影响皮肤和黏膜,对人体产生急性损害。
主要成分 VOC的主要成分有:烃类、卤代烃、氧烃和氮烃,它包括:苯系物、有机氯化物、氟里昂系列、有机酮、胺、醇、醚、酯、酸和石油烃化合物等。主要来源
VOC的主要来源,在室外,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和交通运输;而在室内则主要来自燃煤和天然气等燃烧产物、吸烟、采暖和烹调等的烟雾,建筑和装饰材料、家具、家用电器、清洁剂和人体本身的排放等。在室内装饰过程中,VOC主要来自油漆、涂料和胶粘剂。一般油漆中油漆施工后的10小时内,可挥发出90%,而溶剂中的VOC则在油漆风干过程中只释放总量的室内VOC浓渡在0.16mg?m3至0.3mg?m3时,对人体健康基本无害,但在装修中往往要超过,特别是不当的装修。防治措施
防止VOC的伤害,主要从源头抓起,杜绝非环保建材;其次,常通风换气,甚至加热烘烤,使好经检测确认VOC不超标,并通风一个月后入住;第五,摆放些能吸收有害物质的花卉,例如吊兰、芦荟、虎尾兰、常青藤和天门冬等。另外,在客厅或庭院可摆放月季、杜鹃、郁金香、百合和猩猩木等,它们可吸收大量VOC,但它们不宜放在卧室内,因为它们有另一些负面因素。
/或固体。同时,德国DIN 55649-2000标准在测定沸点或初馏点低于或等于250℃的任何有机化合物。VOC,而最普遍的共识认250℃的那些物质不归入VOCVOC表示,它是VotatileorganicCompound三个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但有时也用总挥发性有机物50℃至250℃,在常温下可以蒸发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它的毒性、刺激性、致癌性和特殊的气味性,会
VOC含量在0.4至1.0mg?m3。由于VOC具有强挥发性,一般情况下,25%。
VOC释放加快;第三,必要时安装有活性炭的空气净化器;第四,装修后最
TVOC ℃的化学物质。所以沸点超过的范畴,
第四篇:博物馆
致敬博物馆之
葡萄酒博物馆:凝固的美酒,流淌的历史
在世界各地,有不少有趣的葡萄酒博物馆:中世纪的地下密室、历史悠久的神秘古堡、富丽堂皇的私人酒窖„„光怪陆离的风格建筑,千奇百怪的历史藏品,除了是对美酒的赞许,还是对红酒历史的缅怀与致敬。在这些地方,凝固的是美酒,流淌的则是历史。
里奥哈葡萄酒博物馆(Vivanco Museum of Wine Culture)
如果你挚爱葡萄酒,如果你也略懂葡萄酒的常识,那么一定不会对“里奥哈”感到陌生。“里奥哈”是西班牙北部最大的优质葡萄酒产区,有长达二千多年的酿酒历史,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飘着诱人的酒香。
里奥哈葡萄酒博物馆不仅介绍和宣传葡萄酒,而且非常注重葡萄酒文化的传播。博物馆占地4000平方米,分五大展厅。在馆内,参观者可以看到橡木桶、酒瓶的制作过程和各式各样的开瓶器。馆外还有巴克斯(Bacchus)葡萄花园,园内种有从世界各地收罗而来的多种葡萄藤,蔚为壮观。
森海姆葡萄酒博物馆(Senheim Wein Museum)
德国森海姆葡萄酒博物馆拥有30多年历史,位于德国森海姆(Senheim),距离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科赫姆18公里。
森海姆葡萄酒博物馆是以葡萄酒为主题的私人收藏馆,设在由1923年建造的葡萄酒园宴会厅里。馆内有一万多件实物陈列品,包括酿酒师和葡萄酒管理者用过的酿酒设备、酒桶以及葡萄酒加工器具等,是全世界在葡萄酒酿造设备中最大的收藏。
塞浦路斯葡萄酒博物馆(Cyprus Wine Museum)
塞浦路斯,地中海东部地区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好喝不贵的葡萄酒也为世人称道。发展至今,塞浦路斯葡萄酒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葡萄酒之
一。这种葡萄酒的特色是味美甘甜、颜色鲜艳,并且只能在塞浦路斯生产。
塞浦路斯葡萄酒博物馆以老照片和多媒体的形式带领参观者领略塞浦路斯的葡萄酒酿造史,展示中世纪的喝酒容器和制酒工具等等,尽可能的让参观者了解到葡萄酒制造的方方面面。
马提尼葡萄酒博物馆(Martini Wine Museum)
意大利马提尼葡萄酒博物馆坐落在皮埃蒙特产区内,是欧洲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1961年对外开放,展品跨越了葡萄酒千年的文化史。
参观者在了解葡萄生长和葡萄酒生产技艺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众多的珍藏文物,其中包括埃及的双耳细颈酒罐、罗马的玻璃酒杯,以及画有葡萄丰收的马车等精美手工艺术品。件件珍奇,让每一个参观者大饱眼福。
圣托里尼葡萄酒博物馆(Koutsoyannopoulos Wine Museum)
希腊葡萄酒博物馆是希腊唯一一家葡萄酒博物馆,坐落在天然地下洞穴中,犹如恍如隔世的迷宫一般,馆内展示了自17世纪以来圣托里尼岛的葡萄酒及葡萄种植者生活的发展历
史。在那里,参观者能亲身体验到葡萄园里的剪枝、收葡萄和采葡萄等一系列葡萄种植活动,并有机会品尝到特酿的葡萄酒。
波尔多葡萄酒贸易博物馆(Bordeaux Museum of Wines)
在法国波尔多,城堡和酒一起走过了2000多年年,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园中心,有超过12万公顷的葡萄树和400个贸易点。波尔多作为极负盛名的葡萄酒产区,自然也不乏知名的葡萄酒博物馆,波尔多葡萄酒贸易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展示了波尔多地区2000多年的葡萄酒贸易发展历史。
博物馆展厅部分由三个半地下拱顶酒窖构成,每个酒窖都分别收藏了各具特色的珍贵历史文物。馆内还具体介绍了波尔多地区葡萄酒与贸易发展的体系、18和19世纪葡萄酒批发商的家族历史、葡萄酒的不同分类、夏尔隆街区酒库的硫革命与酿酒工作、波尔多港口与葡萄酒的出口知识等等。在那里,每个前来参观的游客都可以享受2杯免费的葡萄酒。
澳门葡萄酒博物馆(Macao Wine Museum)
澳门葡萄酒博物馆与大赛车博物馆一样,位于新口岸旅游活动中心,这里曾经被作为勃艮第大公的住所使用,于1995年正式对外开放参观。面积有1400平方米,是一个富有文化、兼具娱乐和教育特色的场所。
博物馆参观区域分为酿酒历史区、酒类收藏区和酒类陈列区三部分,参观者可以通过简洁的文字、图表、照片、工具器皿、葡萄种植各阶段的再现、葡国彩绘瓷砖以及陈年酒和新酿酒等的对比,了解各种有关葡萄酒方面的知识。博物馆内介绍的葡萄酒多达1050个品牌,展出了近700种行销酒和300多种珍藏酒。在每周交替更换的酒牌上,均有十几种产自葡国不同地区的美酒,中国内地所产的葡萄酒样品也在酒类陈列区展出。这所博物馆也是亚洲第一所以葡萄酒为题的博物馆。
青岛葡萄酒博物馆(Qingdao Wine Museum)
于2010年3月开馆的青岛葡萄酒博物馆,有别于常见的红酒博物馆,是由青岛人防工程(防空洞)所改建。整个博物馆以葡萄酒为主题,追溯了葡萄酒的起源与历史,展现了青岛葡萄酒的文化与品质。
博物馆主通道展馆的长约192米,分为酿造葡萄酒知识区域、世界著名酒庄浮雕展示区、葡萄酒知识区域和油画展示区等多个展区。沿长廊依次分布有天然葡萄园、酒神雕塑、器皿展馆、流程展馆、中国馆、酒童雕塑、历史展馆、葡萄酒银行、华东藏酒窖、窖藏区和时光隧道等特色展区,展区通过文字、图像资料和灯光实物,形象的向游客展示葡萄酒的生产工艺与酿造流程。当然,在这里还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葡萄酒。
第五篇:博物馆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第一展 礼仪厅
礼仪厅是北洋海军将领恭接谕旨,参见来此视察的王公大臣,以及举行重大礼活动的场所。我们可以看到中间设麒麟屏风一座,丁汝昌是从一品武官,麒麟是一品武官的标志。礼仪厅的东侧室是密室和休息室。西侧室是起草文稿的书房。北洋海军于1888年成军后,北洋大臣李鸿章曾两次到威海校阅北洋海防。当时就是在这里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庆典。
第二展 威海卫清军防务沙盘
这是威海卫清军防务设施沙盘。通过沙盘我们可以了解到威海的地形以及清军在威海卫基地的防务情况。
明代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屡遭倭寇侵扰。为了加强海防,1398年,明朝在威海设卫屯兵。那里就是威海卫城,始建于1403年,占地只有55公顷,现在的威海失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那座小岛就是刘公岛,它与威海南北两岸形成“二龙戏珠” 之势,因其地势险要,清政府把北洋海军的总部设在刘公岛,这个小岛就是刘公岛。中间开阔的海域就是舰船的锚泊之地。为了加强海防,清政府在刘公岛、日岛以及威海湾南北两岸修建了二十多座炮台,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在南北两海口之间设置了水雷和铁链锁着的木排,封锁南北航道,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使威海卫成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
第三展 北洋海军装备厅
北洋海军装备厅主要介绍的是北洋海军的旗帜、舰船和服饰的情况。北洋海军的旗帜分为四种:国旗、提督旗、诸将旗、通语旗。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面旗帜,上面是提督旗,下面是诸将旗。我们再来看一下北洋海军的船舰模型: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它是由德国伏尔铿船厂制造的,排水量7335吨,号称亚洲第一大舰。在弹药用完后,为了防止被敌人俘获,管带刘步蟾就命令用水雷炸沉定远。
致远号,是由英国制造,也是北洋海军航速最快的一艘战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沉没,邓世昌也壮烈殉国。
经远号:经远管带林永升,经远舰在战争中弹起火沉没。
超勇号:管带黄建勋是黄海大战中牺牲的第一位舰长,超勇舰也是黄海大战中沉没的第一艘军舰。我们前面看到这四艘都是购自于英德两国,后面这三艘舰船则是我国福州马尾船政局制造的。
我们看一下这边的广丙和平远两舰。这两艘舰船在刘公岛陷落后,被日军俘获,编入日本联合舰队。
最后一艘是康济练习舰,刘公岛陷落后也被日军俘获。日军将康济舰上的武器拆除,运送丁汝昌等将领的灵柩和岛上的官兵。
我们看一下这边展示的是北洋海军的服饰。中间的是朝服,是大臣上朝面见皇上时所穿的衣服。有职衔官员的外褂在胸前、背后正中的地方,缝有补子,所以我们也把它称为“补服”或“补褂”。我们可以看到这件朝服补子上绣了一只麒麟,也就是一品武官的朝服。二品武官上面绣的是狮子,就是这件。这边这件是官常服,我们也称之为便服,是官员私下穿着的,它由马褂和长袍组成,最为贵重的是黄马褂。
这件是官弁号衣。
这是水手号衣。我们可以看到在他们衣服肩下都有各种衣花,这表示自己所干何职,是哪个班的。我们来看一下这边的衣花标志,都是很形象的。比如鱼雷匠画条大鲤鱼等。
第四展 北洋海军
这个展厅主要介绍了北洋海军成军的背景和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屈辱是从海防的崩溃开始的。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政府受到强烈震撼,开始筹建近代海军抵御外来侵略。
作为光绪朝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曾经非常支持北洋海军的建设,但后来挪用巨额经费修建颐和园,使北洋海军成军之后再也没有添置一舰一炮,丧失了对
日作战的海上优势。1874年即位的光绪皇帝,虽然支持海军发展,却因慈禧垂帘听政,未能施展抱负。
为了培养专业人才,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学堂,1877年30名毕业生赴英、法学习海军驾驶和舰船制造技术。这是其中赴英国学习的留学生,共12位,他们学成归国后,大部分成为北洋海军的舰船管带。
1888年10月3日,《北洋海军章程》颁布实施,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根据章程规定,北洋海军设提督1人,下面设总兵、副将、参将等大小官员共315人。(邓世昌、丁汝昌、汉纳根)“船制”规定,北洋海军共有定远、镇远以及巡洋舰和炮舰共计25艘,总排水量4万多吨、官兵4000多人,成军之初实力位居亚洲第一位。但由于北洋海军经费被挪用,北洋海军发展停滞不前,而日本却发行国债来发展海军,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海军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北洋舰队,跃居亚洲第一位。
这是北洋沿海地势图。基地建设是近代海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政府对此极为重视,经过认真仔细勘查,最终确定旅顺口、威海卫、大沽口作为北洋海军三大基地,形成三角防御体系,有效地保卫着京津要地。
第五展 议事厅
这里原是北洋海军的议事厅,这组雕塑生动地再现了1894年8月8日北洋海军主要将领召开军事会议的场面,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中北洋海军的运兵船高升号遭到日军偷袭,870名官兵全部遇难,为此他们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如何出海作战,如何保卫制海权等事项。
参加会议的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正中端坐这位是提督丁汝昌。丁汝昌是安徽庐江人。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是积极出战。黄海大战中,他身负重伤仍督战不退。刘公岛围困时,他拒绝投降,自杀殉国。而且丁汝昌殉难处就在咱们博物馆内,一会儿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这位双手握拳积极发言的是民族英雄邓世昌。他是广东番禺人。在黄海大战中,邓世昌带领全舰官兵怒撞吉野,体现了北洋海军英勇作战、生死不惧的精神,全舰官兵只有27人获生,邓世昌壮烈牺牲。巧合的是他牺牲这天也正是他45周岁的生日,农历的八月十八。
这位洋人是德国人汉纳根,他当时担任的是北洋海军的总教习兼副提督。刘公岛上多处炮台都是由他主持修建的。在黄海大战中,他与丁汝昌并肩作战,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之后于1925年病逝于天津。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这里有一位叛徒——牛昶眪,就是坐在丁汝昌旁边端茶碗这位。他是二品顶戴,他当时任威海卫水陆营务处提调,并管东口水雷营。在丁汝昌自杀殉国后,牛昶眪勾结洋员以丁汝昌的名义起草了投降书,将北洋舰队的十一艘军舰和所有的军用物资交予日军,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可以说,牛昶眪是主持投降的责任者,但由于他隐瞒了事实真相,丁汝昌一直含冤15年,而牛昶眪只受到革职处分。
最后咱们看一下上面这块牌匾。“威震海疆”原来是形容北洋海军实力强大,也可以引申为威海名字的由来。参观后我们继续往前走。
第六展 黄海大战
黄海大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是中日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1894年9月17日,中日双方为了争夺黄海的制海权,在鸭绿江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北洋海军以人字阵迎战日本舰队一字阵,双方参战各12艘战舰,北洋海军的人字形阵形只能发挥到前主炮的威力,两侧的炮火发挥不了作用,而日本联合舰队不仅能发挥前主炮的威力,同时侧炮也能起到辅助作用。另外从双方力量对比看,日本海军军舰的总吨位比北洋海军多9483吨,航速比北洋海军平均快0.9海里。海战中日军有6艘受伤但没有战舰沉没,伤亡300余人,北洋海军参战12艘军舰沉没4艘,官兵伤亡近千人。战局虽然是日本联合舰队先撤出战场,但失利的却是北洋海军,由于李鸿章避战保船的政策,命令所有船只避威海湾内不得出战,致使日军顺利地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战争局面更加恶化。
第七展朝鲜、辽东战役
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所以一直对资源丰富的中国虎视眈眈,这位是明治天皇,他在1868年进行了明治维新后,确定了“开拓万里波涛,扬国威于四方”的对外扩张政策,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道”农民起义,日本诱使清政府派
兵平乱,然后借机出兵,发动战争。当时日本的作战计划就是先占领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偷袭了北洋舰队的运兵船高升号,舰上1100多名将士870人遇难,这是日舰击沉高升号的情景。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中日两军首先在平壤展开一场血战。这是清军总兵左宝贵,他率众将士在平壤城北玄武门与日军激战,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他是甲午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清军高级将领。这是左宝贵的照片和光绪皇帝的祭文。
日军占领朝鲜后,又毫不费力地跨过鸭绿江,并一路占领辽东和诸多城市。11月7日,日军不战而获大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天慈禧太后却在颐和园举办她60大寿庆典。11月17日,日军对北洋海军的另一大基地旅顺发起进攻。旅顺基地耗资数千万两,号称“远东第一要塞”21日旅顺失陷。日军随即展开了一场血腥大屠杀,持续了三天四夜,全城2万多人遇难,只有36人幸存,这些人是为了供日军驱使,掩埋同胞尸体而幸存的。这是当时的真实历史场景,今天旅顺的“万忠墓”就是日本侵略者的血腥罪证。(美国世界报的评论)
第八展威海卫保卫战
威海卫是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也是中日甲午战争最后激战的主战场。日军占领旅顺后,又大举进犯威海卫,企图歼灭北洋海军。
日军首先从荣成龙须岛登陆,清军孙万林率兵在白马河一带与日军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被迫后撤。之后,日军向威海南岸炮台的制高点摩天岭炮台发起总攻,守台官兵拼死抵抗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南岸炮台失守。随后,日军有趁势占领了威海沿岸的所有炮台。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日军仅四天就海陆合围刘公岛,2月7日,日军对刘公岛发起总攻,北洋舰队遭重创。2月12日,丁汝昌拒绝投降,吞服鸦片自杀殉国。2月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被俘官兵5000多人,舰船11艘。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也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
第九展 济远舰打捞物品展
第十展《摩天岭炮台争夺战》多媒体幻影成像展
第十一展 甲午战争的影响
北洋海军的节节败退使清政府丧失了对日作战的信心,派李鸿章、李经方日春帆楼同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割让台湾全岛,澎湖列岛及所属岛屿。开放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也就是日本人可以随便进出买卖)赔偿日本经费2.6亿万两白银。这比军费相当于清政府3年的财政总和,可以建7支北洋海军舰队,当年慈禧太后挪用军费修建的颐和园可以修建18座.当割让台湾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台湾人民发出了宁可人人战死而失台,也不拱手而让台的口号.他们推举刘永福为首领,同日军作战,打死打伤的日军比在甲午战争中死伤的一倍还要多。这是爱国诗人闻一多写的《七子之歌》第四首《威海卫》。
第十二展 甲午战争研究成果
第十三展 丁汝昌殉难处
这里是丁汝昌的书房, 丁汝昌于1895年的2月12日凌晨在这里服食大量的鸦片水自杀,大家可以看到那个桌子上的那个官帽没有顶带花翎,其原因是因为当年旅顺失守,黄海海战的失利,清政府借这项罪名呢,将他的官职革除,当时日军进攻刘公岛的时候丁汝昌就是带着这顶帽子同日军作战的,先后是将日军击退了3次, 在得知援军无望的情况下在这里服毒自杀的,终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