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闵行区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强闵行区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来源: 时间:2009-05-08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
上海市闵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海市闵行区财政局
闵教字[2009]70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有关单位:
根据闵行区《关于加快推进闵行区社会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闵行区社会事业人才激励的若干意见》精神,为进一步加快构筑闵行教育人才高地,提升教育系统队伍的整体素质,引领闵行教育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特制定闵行区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现闵行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通过绩效管理和人才激励机制,搭建教育人才建设平台,开发教育人才的潜能,激发教育人才的开拓创新精神,促进教育人才在学校管理和专业水平方面的全面提高,提升闵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办闵行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建设目标
培养具备高尚师德、良好个性心理和较高专业素养、深受学生喜爱的教育人才;积极探索区域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教育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均衡发展、适应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适应区域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
建立后备干部储备机制、校长公开选拔机制和校长绩效考核机制;建立校长梯队培养序列,培养若干名专家型校(园)长,建成若干个“名校长培养基地”;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评选和培养机制,形成骨干教师培养序列,选拔和培养1000名区级骨干教师后备人选,300名区级骨干教师,100名上海市名师后备人选,80名学科带头人,争取到2010年基本实现每所学校的教研组都有一名领军教师,并在上述骨干系列中,重点培养60名有发展潜质,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中青年英才教师,使全区形成校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市名师后备人选、区学科带头人和名师构成的多层次骨干教师梯队序列。
三、选拔机制
(一)加大力度,选拔优秀管理干部
1、加强后备干部选拔。按照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形成学校校级后备干部的选拔机制,每年选拔一批校级后备干部,为闵行教育的后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管理保障。
2、公开选拔校级干部。建立学校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每年安排部分校级领导岗位进行公开选拔,逐步建立起与闵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干部选拔制度。
3、建立校长梯度选拔机制。在制定和完善骨干校(园)长和专家型校(园)长评估标准的基础上,每三年进行一次公开评选、选拔骨干校(园)长、专家型校(园)长、名校长培养基地主持人,激发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
(二)完善机制,选拔优秀骨干教师
1、选拔教学教育能手。通过教育教学练兵比武,选拔优秀的学科教学能手和优秀班主任。
2、建立骨干教师梯度选拔机制。通过校骨干教师、区骨干教师后备人选、区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后备人选、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特级教师的选拔,使区域骨干教师发展梯队化、合理化。
四、培养机制
(一)注重培养,逐步形成专家型管理队伍
1、建立校长培养基地。在区内和市内建立校长培养基地,根据不同层次校长需求进行基础型、培养型和创新型的培养。
2、建立出国培训制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校长到国外进行培训,开阔视野,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3、建立区校长发展中心、校长指导团。建立校长发展中心,对任职不同年限的校长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校长的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力、课程改革领导力和现代学校管理力。通过校长指导团对学校的管理进行指导,提高校长的管理能力。
4、加强校级干部的挂职培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校长及校级后备干部到区内、市内及国内知名学校,在名校长的带领下进行挂职学习,提高校长及校级后备干部的管理能力。
5、依托高校进行校长培养。充分利用华师大和上师大的校长培训中心,加强对本区校长的培训。
(二)不断完善,形成骨干教师培养机制
1、健全骨干教师培训机制。健全和完善骨干教师培训、轮训制度。各级骨干教师除参加进修学院组织的轮训外,校级骨干教师和区骨干教师后备人选参加校本培训、学科带头人团队培训、区骨干教师培养基地培训;区级骨干教师参加“名师工作室”培训、上海市名师后备人选培养基地或高研班的培训,形成基础加发展的培训模式。
2、搭建骨干教师成长平台。以“希望之星”、“闵教”中青年教师论坛、“名师接力棒”学科带头人评选、上海市名师后备人选评选为平台,让各个教龄段教师都有专业发展的通道。
3、建立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建立由特级教师、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等领衔的骨干教师培养基地,培养区校两级骨干教师、名师后备人选、学科领军人物。
4、建立骨干教师出国培训制度。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骨干教师队伍。
5、以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学校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制定标准评选区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学校,强化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引领学校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选派教师到教师专业发展实验校进行培训。
6、以项目带动培养。通过骨干教师柔性流动和校际合作项目,让骨干教师到相应学校进行带教,让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到相应学校进行挂职学习,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对于偏远和相对薄弱学校适当增加教师编制,让学校能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安排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到相应的学校进行挂职培训。
五、激励机制
(一)健全校长激励机制,提升校长的领导力
1、完善校长职级评审机制。根据校长梯队序列,科学制定校(园)长职级考评制度和破格晋升制度,完善校(园)长职级评审机制。根据校(园)长的办学水平、工作实绩及发展潜能,对办学成效突出的校(园)长进行破格晋升。
2、改革特级校长考核制度。以项目化管理考核凸现特级校长在学校建设、区域辐射和带领青年校长成长方面的作用。依据客观性、民主性、激励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采取群众评议与专家评估相结合,过程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目标管理与业绩考核相结合,基础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本人自评与组织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特级校长年收入的依据,优秀者为同类校长年收入的3倍左右。
3、建立校长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实施凸显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要求的办学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引导校长通过专业化发展,实现依法自主办学,引领内涵发展和提高办学效益,进一步发挥校长考核的激励作用。
(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完善以绩效管理为导向的学校考评机制。以绩效工资实施和区收入分配制度指导意见实施为契机,不断加强绩效管理在学校管理的运用,充分体现倾斜一线、注重绩效的原则。用不少于工资外收入的三分之一的比例用于绩效考核。
2、强化项目化管理的激励机制。区骨干教师后备人选由学校进行项目化管理并考核,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培养基地主持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由区骨干教师培养管理领导小组进行项目化管理并考核,以考核激励骨干教师的积极性,经考核后分别给予项目奖励,区级骨干教师后备人选每年奖励4800元,区级骨干教师每年奖励7200元,区学科带头人每年奖励9600元,区骨干教师培养基地主持人每年奖励12000元,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每年奖励12000元。
3、完善特级教师项目考核。在本区内特级教师除享受国家的每月300元津贴外,以项目考核加强特级教师在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引领、辐射作用。在学校考核的基础上,对特级教师在区域学科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进行考核。经考核,成效显著的特级教师年收入最高可达到全区同学段教师平均年收入的2-3倍。
4、建立职务评审破格机制。在教师职务评审工作中,除正常晋升外,建立职务评审破格机制,对在专业发展中有突出表现、突出成绩的教师,可以破格评审和优先聘用。
5、建立偏远学校岗位津贴制度。制定偏远学校从教津贴政策,鼓励教师到偏远学校任教,提高偏远学校教师的待遇,促进区域教育人力资源的均衡。
闵行区教育局闵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闵行区财政局
主题词: 教育人才建设意见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办公室2009年5月8日印
发
索 取 号 : MB9307005-2009-001
120份)二00九年五月八日(共印
第二篇: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人才战略,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根据全国、全省、全州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就如何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指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技能性人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出以下贯彻意见:
一、建立、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拥有量
(一)企业对来单位工作的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提供一定数额的安家补贴。鼓励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加入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二)对愿意到企业工作的硕士、博士、留学回国人员和其他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企业要按其意愿协助解决户口、档案管理、职称、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问题。对从事技术创新项目工作的人才,企业要给予相应的科研或工作经费。对以项目合作形式引进的人才,企业应协助其申领“四川省引进人才工作证”,并享受相关待遇。
(三)企业可采取以设立常年的“特聘工程师”、“特聘研究员”、“特聘技师”等岗位,或者以项目为载体等多种方式,吸引、使用企业外部人才为企业服务,企业按约定或以协议给予特聘人员相应
1的工作报酬。
(四)企业要重视培养一支专心致志干实业、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骨干队伍,对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除正常工资外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五)对以上
(一)、(二)、(三)、(四)条中从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人才,企业要将其工资(工作报酬)等计入技术创新项目费用,并计入企业成本。
(六)政府应重视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对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应当给予重奖,够条件的授予光荣称号或享受劳动模范待遇。
二、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从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机制
(一)2008年前,有条件的重点工业企业应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可积极参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类研究项目。企业以项目(技术创新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为载体,通过公开竞争、招聘方式聚集人才。鼓励企业与外部专家个人开展“虚拟研制”活动,加快研制成果的产业化。
(二)积极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人员对我县支柱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组织、鼓励和推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新产品、技术装备等为龙头,进行技术集成或开发。
(三)建设职业经理人才队伍,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大力支持和引进民营经济发展,建立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机
制(实行经营者资格测评认证和培训制度,经营管理人员向社会公开选聘,实行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制,逐步实现薪酬市场化等)。建立经营管理人员业绩档案,推广完善行业准入制度。加快推进以企业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信用为主要内容的“诚信”企业建设。
(四)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积极探索按劳动、资本、技术、贡献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和途径,建立适合本企业重业绩、重技术、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职工和其他社会自然人以技术发明、专利技术入股企业并参与分配。对有贡献的科技骨干人员和实施成果转化的主要技术人员可按新增利润的一定比例奖励股份。还可对科技骨干实行股份期权等激励办法,逐步形成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的企业分配体系。
(五)企业要努力做好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人才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不得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将这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辅助后勤人员予以安排。企业可根据有关政策,制定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岗位设置、岗位聘用的职称管理办法。
三、加强培训,促进企业人才队伍成长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基地,对企业技术创新带头人和技术骨干、青年科技人员、技术工人、经营管理人员等进行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定期培训。建立学校、企业、个人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形成“终身学习”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当年用于职工教育和培训的经费,不得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2.5%。企业
要通过适当补助,鼓励通过自学或参加继续教育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的技术创新人才。组织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出国、出省考察、学习、交流,大力推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外经贸人才的教育、引进、培训工作。
在做好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企业还应根据生产急需,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采取送培、自培和以师带徒、技术练兵等办法,有计划地组织职工参与相关专业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力争经过5年时间,使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量和比重有明显增加,技能素质不断提高,适应性人才大幅度增长,使我县高技能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稀缺程度逐步得到缓解,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基本相适应。
四、完善配套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环境
(一)建立产业政策导向指南,由有关部门定期发布我县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等信息,企业积极投入必要的人才、物质资源。
(二)对企业的产学研项目,优先予以立项和经费资助支持。
(三)凡国家、省、州和县已出台的有关鼓励企业技术开发和对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奖励的优惠政策,有关部门和企业都要积极、主动地贯彻落实。
二OO四年七月十二日
第三篇: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讨论稿)
为实现把我公司建设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煤、电、建材、养殖多业并举的新型企业的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现就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当今世界,多级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实现把我公司建设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煤、电、建材、养殖多业并举的新型企业的目标,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企业“三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强化培养机制,多渠道培养人才。针对公司人才短缺,高校每年分来的毕业生又不能满足需要的实际,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员为辅助的方针。要坚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姻,实施“借船出海”、“借脑育人”工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分期分批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努力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把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企和人才兴企战略,健全完善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业务一流的创新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舞台和机会,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发挥集团公司党校、技校主阵地的作用和在职函授、自学的优势,鼓励广大中青年员工,采取多种形式学习进修,争取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对参加集团公司党校学习的人员学习期间,时间上提供保障、交通上提供便利;对经公司同意脱产学历学习的员工,学习期间与公司签订培训合同,学习期满毕业后回企业工作者,每在企业工作一年报销学费期间20
学历1000
满5年者予以全部扣回)的员工,学习期间支付工资,并报销培训费用。要制定激励和鼓励政策,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载体,不断深化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当学习型员工”活动,形成全员学习的浓厚氛围。要拉大收入分配差距,充分体现人才资本的作用,先富起来。要改革管理方式,打破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线,不断完善竞争上岗办法,打破“铁饭碗”
变,以能力论英雄,以效益论成败。要突出能力建设这个中心,彻底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
不良现象,三、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智慧和潜能。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是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建立以公平、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要进一步深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聘任制、任前公示制、进一步增强管理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要用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大力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对企业急需一时难以培养出来的少量管理和技术人才,不惜高薪聘请,并在学习、生活、工作上尽可能地给予照顾。
按大专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为企业服务不、“大锅饭”,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为加快企业发展奠定基础。2 %的学费;对通过自学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元、大学本科学历;对经公司批准参加特种作业技术培训学习让一部分有真才实学和贡献突出的员工率、“干多干少一个样”最大限度的激活各类人才资源,试用期制、制度考核制和未位淘汰制和管理人员竞聘制,四、强化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一是尊重、信任激励。用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关心人才的具体措施和行动,增强人才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二是理想和信仰激励。加强对人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信仰、理想和追求。要从政治上关心他们的进步、成长,引导他们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宗旨,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工作比较艰苦和需要的地方去经受锻炼。要注重选树典型,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对符合入党条件的,积极吸收党组织中来。三是目标和任务激励。要使企业整体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让人才肩负起与其才能相适应的重任,激发人才的献身精神,满足其事业心和成就感。对成绩突出的,委以重任,促其成长。四是创新激励机制。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对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要加大对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的奖励力度,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从该项目在企业获利中拿出一定比例奖励完成人员。
司入股,不适合入股的可连续三年按新技术成果产生净效益的10%奖励科技人员,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及科技信息等活动,帮助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由企业自负有关人员一定的报酬。通过建全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
公司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作为人力资源工作一贯方针,把德才行作为用人德基本原则,激励约束、业绩考核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大力构筑人才高地。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机会,鼓励科技人才以新技术成果向公在人才的招聘、3 5%一做人才战略选拔培养、完善“不拘一格用人才”大力推行“文凭服从水平,资历服从能力,晋升服从业绩”的用人机制,在公司形成一个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公平竞争的良好气氛,给每一名有抱负、有能力、有事业心的员工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实现公司和员工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们真诚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我们的行列,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狠抓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打破人事制度徳铁交椅,引入竞争机制,推行能人策略,搭建赛马舞台,按照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岗位,干成事的有地位,不干事的丢位子的用人原则,打破级别和身份概念,突出干部队伍的过程动态管理,推行民主测评、绩效考核制度和末位淘汰机制,坚持每年进行一次公平严格的综合测评,对测评最后一名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就地免职,易岗易薪。
第四篇: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中新网1月12日电 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央编办六部门12日联合印发医改配套文件《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11年,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的目标。
以下为全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教育厅(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事局、教育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现就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以用为本,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卫生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卫生人才总量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卫生人才素质显著提高,卫生人才配置结构优化,城乡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农村、城市社区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人才短缺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卫生人才发展内在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卫生人才队伍。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卫生人才对于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把卫生人才建设作为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才促改革,以人才促发展。
——加强卫生人才宏观管理。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建立健全卫生人才宏观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统筹指导各类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有利于卫生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搞好部门协调和服务,加强优秀卫生人才宣传和表彰,努力营造良好的卫生人才环境。
——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技术培养两手抓。把牢固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作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努力提高卫生人员技术业务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忠实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人才队伍。
——坚持各类卫生人才协调发展。以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整体推进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服务、中医药、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等各类卫生人才协调发展。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兼顾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逐步完善卫生人才培养制度和培养体系。
二、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三)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农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合理配备县乡村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规模适当、相对稳定、水平适宜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
逐步扩大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试点规模,2009年-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招聘3000余名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招聘规模。到2011年,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的目标。统筹城乡卫生资源,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的规定,继续推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继续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中支医项目,加大医学类高校毕业生选拔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服务期满后扎根基层。
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在职在岗培训。实施农村卫生人员培训规划,对农村乡镇卫生院在职在岗卫生人员每5年进行全员岗位培训一次,对村卫生室在职在岗卫生人员每年培训一次,将培训结果作为岗位聘任与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建立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每年要有1名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人员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每年要有1名乡村医生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集中培训。用3年时间,培训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培训村卫生室医疗卫生人员137万人次。利用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拓宽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渠道。选拔优秀人才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
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规划,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区域卫生规划研究提出农村卫生人才岗位需求,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培养学校,考前学生与学校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签订定岗服务协议,实施定单定向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宜卫生人才。定单定向为农村卫生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免缴学费和住宿费,所需经费由定向委托培养部门承担。
从2009年起,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3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其学费(助学贷款)由国家实行补偿(代偿)。
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业绩、能力考核和使用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对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鼓励和政策倾斜,落实国家对长期在乡以下基层地区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待遇倾斜政策。
(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和岗位设置方案配备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社区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大力开展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用3年时间,培训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人员16万人次。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
吸引和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鼓励公立医院高中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制度。鼓励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经过全科医师培训转为社区全科医师。凡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在社区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制订优惠鼓励政策。(五)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合理确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工资水平和经费标准。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应急等方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扩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吸引、鼓励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工作。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配备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
优化人员结构。争取3年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历构成应当符合以下标准:国家级中心本科学历人员占75%以上;省级中心本科学历人员占65%以上;市级中心本科学历人员占50%以上;县级中心本科学历人员占35%以上。妇幼保健人员编制按《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编制标准》落实,卫生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75%-80%。各级公共卫生机构要根据工作职责和任务,有计划地吸收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平。严禁非专业人员从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工作,对现在专业技术岗位的非专业技术人员要妥善进行调整。妇幼保健专业技术人员须掌握母婴保健法律法规,从事婚前保健、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助产技术、终止妊娠和结扎手术服务的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六)加强卫生监督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辖区人口数、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配备。研究落实政策,吸引各类优秀人员从事卫生监督工作。加强卫生监督人员执法资格管理,优化人员结构。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定期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落实执法责任制,完善执法考核评议和稽查机制,不断提高卫生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推进卫生监督队伍的规范化建设。
(七)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与专业学位衔接的试点。加强中医药人才培训,建立稳定的中医药人才培训机制。大力实施“三名三培”工程,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继续支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统筹加强农村、社区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继续开展县乡村中医药技术骨干培训,实施中医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按照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的原则,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
(八)加强护理队伍和技能人才建设。
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切实维护护士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护士准入制度,加强护士继续教育,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医疗机构的护士人员配备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研究拟订综合医院编制标准,合理配备护理人员编制,切实保障护士待遇。
对卫生行业工勤技能岗位的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卫生行业技能人才培养。
(九)加快建设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
研究制定高层次卫生人才发展规划,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医学创新队伍。实施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在国际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科学家,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
完善高层次人才选拔机制。组建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建立高层次人才研修制度,资助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卫生人才,建设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大对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的支持,为回国人员创造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十)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
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卫生行业特点的管理人员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
积极推动卫生管理岗位培训工作,逐步建立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每5年参加一次3个月以上的管理岗位知识培训。卫生管理岗位培训证书应当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竞聘上岗的重要依据。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高等学校要逐步完善卫生管理相关学科建设,实施卫生管理培训及学历教育。
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培养、选拔、聘用、考核,努力建设一支岗位职责明晰、考核规范、责权一致的职业化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队伍。
三、以职业道德和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医学人才培养
(十一)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发挥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基地作用。
完善医学教育协调工作机制,教育、卫生等部门要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根据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科学合理制定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划,加大投入,改善管理,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调控医学教育规模和结构;合理设置医学教育本科专业,推进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体系改革,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德和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和临床技能培养,加强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医学实践教学质量。
积极开展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医学教育院校相关信息和评估结果,做好医学教育与卫生执业准入的衔接。
根据卫生岗位需求,科学确定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合理设置专业,探索建立卫生职业教育的认证、认可制度。
(十二)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继续医学教育稳步发展。
进一步明确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完成院校教育毕业后,在符合要求的医院中接受规定年限的住院医师培训,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由培养单位按其临床能力安排参加相应阶段的住院医师培训,提高医生临床医疗水平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研究制定与住院医师培训相关的人事管理、资金筹措等配套政策,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医院及行业协会的作用,为住院医师培训创造良好环境。
建立健全医学终身教育制度。充分利用各种卫生和教育资源、远程教育的技术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学继续教育活动。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将继续医学教育与卫生技术人员考核、聘用、晋升、执业再注册等人才管理制度相结合,不断提高卫生技术队伍素质。
四、完善卫生人才评价体系和使用机制
(十三)完善卫生人才评价体系。
严格卫生行业技术人员的准入。建立以工作业绩为核心,以品德、知识、能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卫生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评制度。强化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的考核,完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积极探索和改进卫生人才评价方法,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手段,客观、公正地评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完善技能型人才职业标准。
研究建立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评价制度,培育、发展和规范卫生人才评价中介组织。
(十四)全面建立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转换用人机制,健全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卫生人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人才公平竞争和绩效评价机制,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科学考核、合同管理。严禁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
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如无相应等级的空缺岗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设置特设岗位。
五、完善卫生事业单位分配机制
(十五)完善卫生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机制。
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工资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以综合绩效考核为依据,突出服务质量、数量,注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对从事医学基础研究和重要公益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逐步建立特殊津贴制度,落实传染病医院、鼠防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对部分紧缺或者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经批准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积极探索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形式。落实优秀人才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工资倾斜政策。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额安排,按现行财政体制和单位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负担。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的补助,按医改政府卫生投入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县级财政要保障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省级财政要强化责任,加强经费统筹力度,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财力薄弱地区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给予适当支持。
六、建立和完善卫生人才市场体系,促进卫生人才的合理流动
(十六)加强卫生人才市场建设。
加强卫生行业人才中介机构和信息化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探索建立卫生行业人才社会化服务标准,规范卫生人才中介机构工作。
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规范卫生行业人才市场管理,组建全国卫生人才资源网络,加快卫生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的专业化、信息化建设。
(十七)促进卫生人才合理流动。
加强卫生人才库建设和用人信息网络建设,为个人择业和单位用人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促进卫生人才的合理流动与配置。人才服务机构要积极开展代理、派遣、评价、培训、交流、存档等服务,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引导各类优秀卫生人才向西部地区和艰苦地区流动。
建立不同地区、不同机构间的人才流动渠道,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开发、科技咨询等方式实现规范有序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
七、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组织领导
(十八)加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资助为辅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人才建设工作需要,逐步加大对卫生人才建设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和困难地区给予必要支持。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次卫生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奖励和引进。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和社会捐助,推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整合卫生人才队伍培训资金,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形成合力。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十九)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把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本地区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领导,统一部署,保证人才建设投入,建立卫生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各地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编制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加强与卫生部门协调配合,研究制定加强各类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把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制定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卫生人才工作责任制,明确目标任务,整合资源,落实措施,坚持不懈地抓出成效。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研究提出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第五篇: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一、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建立合理人才梯队。
1、坚持高质量,采取各种形式引进和培养高层人才,尤其是中医方面比较突出的人才,重点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原则上选拔基础素质好,理论功底扎实,具有本科以上的优秀后备人才重点培养。至2005年临床各学科带头人80%以上必须是副主任医师以上,学历大学本科以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必须是主任医师。
2、统筹规划,加快人才梯队建设,坚持老、中、青结合原则,各专科后备人才队伍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十二五”期间每年至少引进中医硕士1—2名,临床科室招录中医本科,争取做到各个临床科室执业中医人员占所有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60%。
3、人员结构逐步趋向合理,45岁以下临床医师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必须达到100%,在编护理队中本科以上学历必须达到50%,执业医护人员中中医新占的比例不低于65%,西学中比例达到100%,院级管理队伍本科以上学历达90%,行政职能科室主要负责人相应专业本科学历达60%以上。
二、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1、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实行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竞争上岗。结合任期目标,严格考核,在新一轮人事机制改革中认真制定学科带头人的岗位任职条件。按照定人定岗定绩效工资待遇采取竞聘上岗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灵活的用人机制,认真组织评审和选拔。
2、结合本院特色实行每年增强科研意识,适当提供科研经费,提升医院科研氛围,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和获省市的科技进步奖实行重奖。具体奖励规定另行制定。
3、继续加强引进人才的力度,制定引进优惠措施,特别是对中医方面研究生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医院将根据个人情况分别给予优厚的待遇。尽可能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制定相关的考核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为医院学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健全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人力资源配置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管理的需要。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质的认可、聘用、考核、评价管理体系,建立专业技术档案,健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和梯队建设制度并组织实施。认真贯彻与执行《劳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与完善职业安全防护与伤害的措施,应急预案处理与改进的制度与岗前职业安全防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