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州区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通州区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区委、区政府关于《通州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要求,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就加强本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当前,通州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大量专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服务的专业提供者、社会矛盾的有效调解者和社会公平的积极维护者,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专业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对于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意通州、活力通州、和谐通州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指导作用,坚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以街道、乡镇为主的方针,遵循社会工作人才成长规律,以职业化、专业化为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有效保障日益增长的社会化服务需求,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提供坚强的社会工作人才保证。
(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创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尽快形成比较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
队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大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数量大幅度增加,社会工作人才总量提高到4000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4‰;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调整、改善队伍结构,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3-5年的时间内,以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名义登记注册的社会工作人员比例要超过社会工作人才总量的60%。全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要超过90%。社会工作人员在职在岗培训率要实现100%。
二、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机制
(三)开展专业培训。要对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专业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化水平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开展专业教育活动,专业社会工作者每年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时间累计不少于40学时。鼓励尚未取得职业资格的实际在岗人员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加快向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转化。加强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建设,依托高校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培训基地。
(四)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督导。由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者开展督导活动是对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的重要形式。要积极协调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理论造诣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对我区社会工作者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进行督导,发挥专业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促使社会工作者深化社会工作理念,增强理论水平,掌握实务技巧,提升服务质量。
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
(五)按照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要求配备社会工作人才。按照整体规划、示范带动、分步推进的原则,根据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要,在涉及社会工作的领域,设置一定数量的社
会工作专业岗位。认真落实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积极开展社会工作岗位调查,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通过调整、增减岗位的方式,配置素质优良和具有专业化知识水平的社会工作人才。
(六)分类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选用工作。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选用社会工作人才。行政机关社会工作性质的职位录用公务员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要求,坚持凡进必考,做到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同时在面试中增加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内容。事业单位性质的社会工作机构招聘社会工作人才,严格按照国家及本市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有关规定,选用具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人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选用,应通过面向社会招考和采取民主选举、街道聘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履行社会工作职责的各类社会组织选用社会工作人才,应突出岗位实际,结合岗位职责,严格把关,严格审核,严格程序。任何组织或机构选用社会工作人才,必须接受社会和有关部门的监督,确保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七)合理配置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加强社会工作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与指导工作,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工作人才数据库和信息网络、设置就业指导窗口、定期组织举办社会工作人才专场招聘会、及时发布社会工作人才供求信息、人才推荐等形式,搭建社会工作人才和聘(雇)任(用)组织双向选择的平台,促进社会工作人才有序流动。健全社会工作人才争议纠纷处理机制,依法维护社会工作用人单位、社会工作人才的合法权益,加快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格局。
四、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机制
(八)规范职业资格准入。按照民政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办法》规定,做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工作。探索推行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工作专业
岗位优先聘用具有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并登记为社会工作者的专门人才,逐步实行持证上岗。
(九)建立职业水平评价机制。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以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业绩为主要评价因素,结合品德修养、行为操守和职业素质,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社会工作人才履行岗位职责、学习进修情况、职业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强化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动态管理。
五、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
(十)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综合体现履行职责、能力素质和业绩水平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人才分配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机构,研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事业单位性质的社会工作机构,应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体现岗位绩效和能力水平的工资制度。社区工作者待遇应参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研究确定工资增长机制,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和培训经费要列入区、乡两级财政预算。公益性社会组织需立足社会工作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点,有效体现专业性,建立鼓励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分配激励机制。
(十一)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社会工作人才特点、体现工作业绩、鼓励创新工作的激励机制。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以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表彰奖励措施,对业绩突出、能力卓著的社会工作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组织开展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树立典型,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声望和地位,增强其工作热情和归属感。
六、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机制
(十二)积极培育扶持公益性社会组织。适应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创新社会建设管理格局,制定扶持政策,加速推进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发展进程。积极培育公益性社会组
织,大力发展慈善类民间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合理介入社会工作,不断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鼓励具有专业水平的社会组织等社会工作机构承接承揽政府行政职能之外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实现社会服务的共建共享。
(十三)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扩大政府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倡导以社会捐助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形式,拓宽公益性社会组织和慈善类民间组织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强化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要形式的财政支持机制,切实支持和保障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七、探索“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发展机制
(十四)建立联动互促机制。积极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组建团队、规范服务、拓展项目、培训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探索建立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互促机制,形成“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拓展服务、志愿者协助社会工作者改善服务”的发展模式。按照职业队伍与志愿队伍联动发展的要求,由社会工作者固定联系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共同开展工作。
(十五)提升志愿者队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将志愿者培训纳入社会工作教育培训规划,对志愿者全面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对有从事社会工作职业意愿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优秀志愿者,在其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经过登记后,优先录用为职业社会工作者。
八、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推进机制
(十六)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工作。为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发展,要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工作部门具体负责、其他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密切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协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力量整合、资源共享。
(十七)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和作用的宣传,特别要深入宣传社会工作的典型案例,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要通过举办社工节、社工论坛等活动,总结交流各领域社会工作的经验,展示社会工作丰富的职业内涵、社会价值及广大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采,努力营造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广泛认同、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的和谐发展氛围。
(十八)建立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研究制订实施细则和具体措施,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和财政支持体系,切实解决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困难,搭建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各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密切配合、统筹规划,共同研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及配套政策,形成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长效机制。
第二篇: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XXX区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适应我区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体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安排,不断加快自治区科学发展先行区步伐,结合XXX区实际,现就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紧紧围绕“富民强区”发展战略,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积极推行“社工﹢助工﹢义工”模式,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社会环境,建立一支适应我区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构建自治区科学发展先行区提供坚强有力的社会工作人才支撑。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突出特色、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用3年时间,建立和基本完善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承载并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三、目标任务
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设置覆盖全区的社会工作人才组织机构。区委、区政府成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设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镇、街道办事处设立社会工作服务所,落实具体工作人员;社区(村)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在我区建立一支4000人以上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达到300人,其中社会工作师80人,助理社会工作师及社会工作员220人,形成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初、中级社会工作人才梯次结构,为城乡居民提供较为系统全面的社会服务。
(一)2012年,XXX区组织、宣传、民政、人事、财政等部门做好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民间组织培育、政府购买服务等重点工作。在全区范围内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组织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培训。区委、区政府成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工作机构,区民政局成立社会工作办公室,落实编制人员。街道和社区实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全覆盖。全区社会工作者队伍达到2500人。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岗位制度建设,积极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探索转换和引进相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方法,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工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按照“整体规划、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工作原则,确定人劳局、教育局、卫生局、司法局、团委、XXX镇、街道办事处、XXX街道办事处为试点,率先推动社会工作,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2013年,镇、村(嘎查)全面推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成立社会工作服务所或社会工作服务站,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全区社会工作者队伍达到3200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达到260人左右。
各部门进一步总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形成符合我区实际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运行模式。
(三)2014年,我区社会工作者队伍达到4000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达到300人。进一步总结经验,使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达到队伍规模适当、机构政策配套、体制机制健全、系统运行良好,能够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良好服务的水平。
(四)积极推行“社工﹢助工﹢义工”模式开展社会工作。推进社会工作,既要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又要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发挥助工、义工的协助作用。努力形成“社工引领义工服务、助工协助社工服务”的模式,建立社工、助工、义工联动发展的机制。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管人才的总体原则,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人事、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司法、卫生、工青妇等部门密切配合的组织领导格局,形成工作合力。
(二)健全培养机制。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教育培训规划。探索建立社工岗前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街道社区、福利机构等社会资源,鼓励承担社会工作职能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人才的业务培训教育和实习实践,通过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形式,尽快提高职业水平。开展与国内先进地区社会工作人才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社会工作发展的成功经验。
(三)畅通使用渠道。民政事业单位、街道社区、教育辅导、医疗卫生、民间组织等单位和行业是吸纳和使用社会工作人才的主渠道。人事、民政、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快进行社会工作
岗位设置,2012年,要本着科学合理规划、梯次结构配置的原则,在社区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事务、教育辅导、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设置200个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要把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的人员纳入全区人才储备库,并为其提供相应求职就业服务。相关社会工作岗位出现空缺,需向社会公开招考、招聘的,要优先录用取得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人员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四)培育民间组织。按照“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的原则,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发展民间组织。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组织和个人,创办一批民间组织,特别是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按照承担社会服务工作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整合现有公益性社会组织,为在社会组织中开展社会工作创造条件;大力培育能够承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民间组织。
(五)建立公共财政支持体系。区政府对社会工作所需要经费列入预算给予支持。大力拓展社会融资渠道,倡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并遵循公开合法的原则,依照有关章程开展公益活动和支持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开展社会工作。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在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部门和单位中,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六)加大宣传力度。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系统宣传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和作用,特别是深入宣传社会工作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环境。
第三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总结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总结
发布单 市民政局 位:
生成时间: 201012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索
引 TZ011-0501-2010-0003
文 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号:
【收藏】
【推荐】
【打印】
【关闭】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总结
台州市民政局
台州开展社会工作实践相对较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应滞后。但近几年,随着台州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社会工作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并逐步成为构建和谐台州、全面建设小康台州的重要依靠力量。
一、台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体状况
经过几年的发展,台州在部分领域已经造就了一批初步掌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正在向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迈进的社会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主要集中于台州市的各级民政部门、城市社区和义工、志愿者组织。台州市民政系统主要由市民政局、市辖9个县(市、区)民政局和各乡镇(街道)民政办组成,计有工作人员896人。台州目前共有城市社区155个(其中椒江区2个、黄岩区1个正在筹备中,尚未正常运行),专职社区工作者854人,兼职社区工作者206人;社会慈善、福利机构102个,工作人员600余人;县级及以上义工、志愿组织33个,固定工作人员62人,各类志愿组织注册社工28000余名。台州市近两年接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培训的人数有260人,其中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16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的24人。
二、台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做法
历经多年发展,在台州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工作者队伍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外部工作环境日益优越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台州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行业环境与政策环境也越发优越。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台州各社会部门的职能作用不断强化,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以民政为例,目前台州已基本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临时救济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扶助体系;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双拥共建为带动、深化改革为动力,国家抚恤与社会优待相结合的优抚安置工作体系等。民政事业的大发展,迫切需要大批熟悉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才投身其中,这也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自2005年以来,台州以社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成长提供了优良的政策环境。在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激励方面,也出台了诸多具体措施。如临海市的社区工作人员工资自2000年以来,已经由508元、608元、708元每月,提到了现在的平均年薪3.5万元(含奖金、社保);台州市已初步拟定社区工作人员的加薪制度,预计自2010年始社区主任、社区党委书记均可参加乡镇、街道基层公务员的选拔。
(二)多方协作,志愿社工队伍蓬勃发展
台州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队伍的努力,更离不开热衷于社会工作事业的社会各界群众。如今,志愿者已经成了台州社工队伍的最重要补充,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成为台州社会工作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2003年台州慈善总会成立,至2004年,9县(市、区)已全部建立慈善总会,13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也逐步建立分会或联络员,已初步形成慈善网络。2006年5月28日台州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正式成立,志愿社工有了自己的组织。目前,台州在9个县(市、区)均建立了义工分会,各级社区志愿组织达724个,义工队伍总人数已发展到28000余人,各类义工服务队伍不断壮大。2009台州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188次,参加人次达143695,有数十万群众享受了义工提供爱心服务。志愿社工队伍的建立与发展,已经成为台州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与职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一道成为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
(三)搭建平台,帮助外来人口有声有色近年来,台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志愿社工队伍都有很大发展,并形成了较大的规模群体。从国际社会工作实践来看,帮助外来人口适应本地文化与社会生活,一直是社会工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截止2006年6月,台州外来务工人员总量超150万,而且每年以19.64%的速率增加,通过搭建平台,社会工作者努力帮助规模庞大的外来人口融入台州社会,适应本地经济文化生活。如各县(市、区)在2006年以来纷纷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作为公安系统的下辖机构,为“新台州人”提供了一些帮助。一些帮助外来人口的民间性服务组织自2007年以来也相继出现,如2007年临海市成立的台州首家外来人口维权服务站,同年路桥区也成立了首家“新台州人”慈善医疗救助中心。
三、对台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一)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的准入制度。从学历教育、工作技能、方法等方面制定用人标准,社会工作岗位上岗人员需通过专业培训、专业教育或者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建立持证(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上岗制度。
二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训教育制度。对新进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入职培训,全面了解即将开始的工作。对所有在岗人员,必须按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管理规定,严格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培训档案,严格学习考勤与成绩考核,并将继续教育作为职务、职称、工资晋升的必要条件。
三是建立完备、明确的绩效考核体系。可参照新近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对全市社会工作岗位进行普查、分类、入级、定岗、定编,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与工作任务说明,以此为依据建立完整的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体系。最终目标是要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整的社会工作人才考核、晋升机制,逐步淘汰当下仅是参照公务员编制、事业单位编制进行管理,造成体系内人心不稳的机制。
四是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人才配套的薪资、福利体系和劳动法律关系。要根据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参照各地社会工作人才的岗位薪资标准,建立台州市社会工作人才相应的报酬体系,明确逐年增加工资待遇的规定,建立工资待遇自然增长机制。经过改革调整,最终要确保薪酬体系对内的公正性、对外的竞争性、对在岗员工的激励性、对成本的控制性,为社会工作系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二)逐步建立统筹发展机制 在部门协调方面,要确立民政部门在台州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以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为核心,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群众得益”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之下,逐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社会工作人才、志愿社会工作队伍、民营机构社会工作人才的关系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形成运转流畅、资源共享、和谐互动的人才工作机制。
在行业领域,可建立台州市的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业务培训、理论研讨、工作交流、行业监督、职称评定、工作考核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社会工作者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进一步提高全市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增强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凝聚力。
在平衡城乡、区域差距方面,要建立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流动、调配、挂职锻炼等制度,制定向农村社区、后发展地区倾斜的人才政策,鼓励优秀人才进基层、进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区域社会工作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走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发展之路
在专业化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招录更多具有社工专业教育背景的高校毕业生,使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人员不断充实到现有的社工队伍中;对已经取得社工资格而不在岗的人员,各单位要尽量安排他们到相应的岗位上工作,为其开展专业的社会工作创造条件。其它在岗人员鼓励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加强专业技能和素养。在职业化建设方面,要尽快确立社会工作者职位体系,在岗位调查分析基础上分类、分档、分级,在行业内实现“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
在推动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化方面,一是要加强志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育,构建职业社工与志愿社工队伍的联动机制。发挥社工的职业化、专业化优势,由社工发展、指导和联系志愿者,倡导志愿者爱心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克服志愿服务随意性大、缺乏专业训练、资源不足等缺陷,使志愿者更广泛、更深入地推进社会服务,营造人人参与、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要逐步形成开放式的社会工作体制,鼓励民营机构进入社会工作事业,吸纳民营机构中的专业社工人才。三是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为社会工作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宣传造势,转变政府工作理念,促使各级部门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今年以来,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两个着力”大局和“幸福资阳”建设目标,积极探索,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了资阳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19个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下设办公室于市民政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在1月份召开了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制发了《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工作要点》,作了全面、具体的安排部署。在政府机构改革中,争取在市民政局设立了社会工作科,并增加了编制,市财政安排了试点经费12万元,并由财政出钱,面向社会聘用了2名社工专业大学生从事社工工作。召开了全市民政系统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月霞同志亲自挂帅,专题研究、确定工作计划安排,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科室密切配合。促进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着力营造社工氛围
运用媒体、简报、网络平台宣传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做到了“报纸有文、电视有影、广播有声”,在市民政局网站上开辟了“社工专栏”和“社工博客”,编发了社工信息4期。编印了《资阳市社会工作、社工人才实践指导手册》1400余册,分发给市级各部门、各县(市、区)和参加2011年社工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班学员,在普及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传播社工精神,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探索出台相关制度和政策
《资阳市2011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点》,确定了“五大工作重点”,并明确了部门责任分工,制订了《资阳市2011年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宣传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向上级申报了社工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创新奖项。着手研究起草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社工岗位设置办法、社工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制度,积极探索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子,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轨道。依托社区试点建立10个社会工作示范岗,开展“1234567”活动。
(四)加大了考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
一是组织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下发了《关于组织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通知》,发动社会工作者和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加考试。在4—5月份,举办了2期社工考前培训班,邀请了省民政干校、成都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的专家、教授作辅导培训。全市共有512名社会工作者报名参加了全国2011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其中409人报名参考助理社会工作师,103人报名参考社会工作师。
二是对全市社工职业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各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及本科以上毕业生和已经取得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资格的人员统计,准确掌握我市社工人才队伍状况。并同时下发了《资阳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做好社工继续教育工作。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培训力度。计划在下半年举办一场由市委中心学习组(扩大)人员参加的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专题讲座,邀请全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工作学家或中央党校的有关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教授作专场报告,提高升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的社会管理水平。
二是筹建社会工作者协会。开展社会工作者培训、行业规范和服务、维护社会工作者权益。
三是组织对外学习考察。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加快我市社工工作发展进程。
四是切实抓好《全市2011年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点》确定的重点工作的落实,抓出成效。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第四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报告
2014年,市民政局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综治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成员单位职责,坚持把民政工作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在抓好本部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民政职能作用,围绕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大局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报告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综治工作责任体系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综治委的要求,我局始终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局党委对综治工作高度重视,把综治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局工作规划,统筹安排。根据局领导班子调整,及时调整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炜为组长、局党委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处室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综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督查办,明确局纪委书记为分管领导、一名副调研员协管、一名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局领导把加强综合治理工作作为涉及全局的大事来看,经常性在的各类会议上强调综治工作。局领导班子以党委会或局长办公会形式每季度一次研究综治维稳工作,并作为一项制度来落实。年初,局领导与局属事业单位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将目标责任更进一步地明确和细化,明确各单位一把手是本单位综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副职分管,坚持综治岗位“一岗双责”,严格落实综治工作“一票否决制”。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苗头,主要领导能靠前指挥,主动化解。做好综治工作部署和落实,年初印发《关于民政系统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年中,定期由局督查办对综治工作进行督查,建立领导干部综治实绩档案,使综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做好民政系统内部管理,确保单位和谐稳定
民政部门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众多,因此我局更加注重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治安防范等工作。一是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在综治工作中要求各单位全面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格和工作制度,维护单位稳定。市民政系统共有18家事业单位,在编和编外职工共计有600多人,2014年全年局系统未发生刑事案件、违法犯罪,各单位班子成员没有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各单位未发生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有力。二是加强普法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队伍素质。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及时办理执法证件,不断规范执法行为。三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参与街道社区各项活动,自觉接受所在地街道社区对单位的监督与管理,认真完成布置的各项综治任务。四是充分发挥了信访工作的“减压阀”作用。我局先后安排局领导接访活动37次,接访时间、名单和地点定期在市民政局网站进行公开公示,并及时上报局领导干部接访各类情况统计表。此项工作多次被市信访局通报表彰。在接访过程中,我局将信访工作责任层层落实,一级对一级负责,高效优质的完成信访事件的处理。在工作中紧抓“双重点”,及时化解矛盾。“双重点”即:重要时间节点和重点人群。我局在各个重要敏感时期,尤其是每年的“春节”、“两会”、“清明”等时段及各类民政政策调整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安排局领导做好重点接访、下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在萌芽状态。
三、切实落实职责分工,创新发展社会管理服务
(一)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夯实社会管理基础。一是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今年以来,我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通知》,同时,就网格化管理在基层落实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查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于11月12日在包河区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社区建设暨网格化管理现场会,张庆军市长、程瀚副市长等市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我市社区建设及网格化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指导意见》,目前全市登记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63个。稳妥开展减少管理层级试点。在包河区探索开展以区直管社区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成立了全市首个街道级社区—滨湖世纪社区。三是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有一半以上的社区建立了社区信息平台(含社区网站、QQ群、博客等),各区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社区“智能化便民服务亭”民生工程建设,2014年共建成200个服务亭。四是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在全省属首创编制完成《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2014-2020)》。圆满完成2014年200个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建设任务,项目绩效评价为优秀。在全市社区开展“幸福社区、温馨家园”服务品牌创建工作,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和居民幸福指数。五是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作用。我市普遍建立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逐步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网格(楼宇)党支部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把居民自治作为基层民主的主要内容,纳入社区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六是推进公共资源向社区下沉。要求各区按照《市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将人员下沉到社区,将经费投入到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中,并做好新建住宅区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用房的专项验收。七是完善社会化参与机制。指导社区结合实际组建居民自治团体,动员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建立共驻共建制度,各社区100%与辖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书。八是推进城乡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今年4月,我局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启动23个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并会同市财政局将390万元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拨付到各县(市)区、开发区,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慈善事业。一是政策先行,引导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布局。依据区划调整调整《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十二五”期间形成“9064”养老格局,即: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机构养老。二是突出重点,构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平台。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市政府“18140”工程实施方案》,强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程建设,计划建设18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4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已建设20个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07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建成并运营推动“2460”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即“24小时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政府扶持,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积极探索政府引导资助,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模式,出台了《市养老福利机构考核标准(试行)》,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对新、扩建床位的民办养老福利机构,给予一次性开办补助;对征地自建养老机构的,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对运营一年以上的养老机构,给予运营补助。四是创新模式,实现五保供养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我市组织实施“515敬老工程”共实施项目71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市、县区、乡镇总投资2.25亿元,五保床位总数达14193张,其中新增10644张,占75%。全市集中供养能力由2007年8%提高到52%。五是孵化培育,推动专业社会组织进入养老服务。我市十分重视和培育发展专业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出台了登记管理和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措施,为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以及承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做准备。目前,全市已培育发展5家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和3家养老服务中心,全部介入养老服务领域。六是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不断加强慈善组织建设。市慈善协会顺利完成换届工作。引导12家企业建立慈善基金会,县区慈善组织逐步完善。积极开展募捐救助活动,市慈善协会各项捐赠和项目总金额达6289.62万元。通过开展“元旦、春节送温暖”、“慈善情暖万家”、“慈善圆梦大学”等一系列活动和项目,支出善款865.02万元,发放爱心药品、物资价值人民币5200.45万元,约11305(户)人(不含雅安捐款)和980名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得到了及时的帮助。较好地发挥了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孤儿保障制度日益完善,不断推进适度普惠型未成年人福利制度建设。一是孤儿保障范围逐步拓展。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孤儿及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困境儿童按照机构养育孤儿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的养育标准,实现了孤儿及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困境儿童应保尽保有目标。二是稳步扩大保障范围,推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建立。认真落实孤独保障政策,在一些问题上做出创新和突破,推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建立。三是不断规范资金管理和发放程序,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平台和载体。新建、扩建、、、4个功能完善的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基本满足孤残儿童集中供养需求。五是推进救助场所和未保中心建设。2014年我市在四个县各新建一个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场所。四县政府高度重视,在较短时间,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工程前期的各项工作,有力确保了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占地199亩土地,总建筑面积4000㎡,设200张床位,总造价660万元。该项目计划于2014年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我市流浪未成年人生活救助和教育矫治的专门场所,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平安”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边界沿线群众生活安定。年初,我局将平安边界建设作为重点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轮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的通知》,对边界线联检和创建平安边界建设提出要求,年中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人员确定,责任落实,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年底印发《关于开展2014全市平安边界创建工作考评的通知》,组织对县区进行考评。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活动、年底有考评。与毗邻市及市内毗邻县(区)间都签订了共建平安边界协议书,实现了市级界线和县级界线签订共建平安边界协议书全覆盖的目标。建立健全了边界管理的各项工作机制和边界纠纷应急处理方案。一年来,我们先后赴芜湖、滁州、淮南、安庆、六安等地开展创建互访活动,组织县(市)区对边界线巡查,认真组织边界线联检工作,全面完成20142条市级界线、3条市内县级界线的联检工作任务。通过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一年来没有发生因边界不清而引发恶性刑事案件、群体性械斗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边界沿线群众生活安定,经济社会秩序稳定。
(五)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发展。
一是加大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力度。落实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负责、分级登记管理”体制,对于非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开展敏感活动及涉外活动的情况等予以重点关注,及时查处。认真开展市级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年检结束后,依据有关规定开展了社会组织清理整顿工作。二是创制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出台《市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办法(试行)》等社会服务“1+4”政策从社会组织的界定、放宽社会组织备案登记管理、政策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兑现财税奖补政策入手,创新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指导意见》,重点培育发展社区服务类、社会事务类、文化体育类、慈善救助类、法律维权类等五类社区社会组织。三是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品牌建设,培育和组建了一批品牌行业协会(商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如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10月份承办了第三届中国餐饮产业大会,市龙虾协会今年承办了第十二届中国龙虾节。四是开展行业协会自律与诚信创建。要求全市行业协会要根据行业发展要求,制定行规行约并组织实施;要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增加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要为会员、行业、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活动;要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逐步实现行业协会自我运作、自聘人员、自理会务。五是指导行业协会商会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印发了管理制度示范文本,指导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章程、民主选举、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财务、印章和文件、重大活动备案报告、信息披露、分支机构及法定代表人述职等系列管理制度,促进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化建设。
第五篇: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11年2月19日上午中央党校举行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当前,如何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在从不同学科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深刻理解社会管理内涵,找准切入点,才是关键。大力推进发展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工作,是提高我省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二、发展社会工作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职业,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社会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协调社会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心理支持,维护合法权益,减少社会不平等;二是提供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日常需求,促进人的能力发展,改善并增进人们的福祉;三是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有困难人士解决问题,防止因问题激化而可能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降低社会问题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四是参与社区生活过程,组织并强化社区生活,恢复和加强社区与社会基层组织的功能,稳定社会基础;缓解人际关系紧张,防止各种人际冲突或社会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五是通过政策倡导和服务传递,充当国家与个人、政府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2月19日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由此可见,加大力度发展社会工作,促使社会工作职业化,加强社会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福建社会和谐、加快海西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如何促使社会工作职业化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必将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明确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的普遍问题,提出发展海西社会工作的建议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教育专业和社会职业,学界认为从1988年开始恢复和重建,至今经历了专业社会工作的恢复和拓展、社会工作实务和职业化探索、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和体制建设等主要发展阶段,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职业领域尚未明确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者与律师、医生并称为三大热门职业,被誉为“社会工程师”或“社会医生”。目前我国主要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包括:学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老人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社会行政、社区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由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角色具有“多重性”,我国理论界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领域界定一直存在争议,从未得到清晰的界定。从实践角度看,由于我国的职业社会工作刚刚起步,与政府机构的关系定位仍未确定,造成了社会工作者身份的尴尬局面:一是把社会工作看成是民政工作的延伸,从而把社会工作“泛 民政工作化”;二是把社会工作视为自发的志愿帮困济贫行为。由此可见,职业领域定位不清不仅会造成社会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社会工作的职能与其他部门重叠或工作覆盖面不到位、产生工作冲突等情况,既影响工作效率、浪费人力资源,又损害社会工作职业的权威性。
(二)工作模式单
一、工作机制不健全
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社会工作机构长期将其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视作一种准行政工作,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缺少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全局性和战略性把握。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才战略决策机制不健全。不少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不能准确把握人才战略的理论实质和实现机制,无法适时依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科学的人才决策;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的新型用人制度,在实践上还未能在社会工作人事管理中真正建立;三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考核中,难以准确把握量与质的关系,既重数量又重质量的双重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完善;四是薪酬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整体薪酬水平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通过薪酬竞争优势引进优秀人才为社会工作服务,更难以维系现有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稳定;五是社会工作者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业务量繁杂,社会工作机构不能及时安排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等方式的培训;六是激励机制不健全。重视物质激励、工资激励的多,而对精神激励、社区组织文化建设和人才环境的优化重视不够。
(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完善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工作发展水平的高低,而且对其能否持之以恒深人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劳动保障部颁布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仅仅是关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的技术标准,仅限于部门规章,还未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地位,其权威性可想而知。同时,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实施缺乏相关部门的共识和配合。由于没有相关部门共同签署文件来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导致执行《国家职业标准》变成了一场没有对象的“宣战”。
当前,我省正处于如火如荼的海西建设过程中,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对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我省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加强特色塑造和专业宣传,增强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寻求政府与社会的广泛支持,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有鉴于此,对我省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问题谨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确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首要的任务是要明确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目前这个任务应由政府、专业协会以及社会工作机构三个层次的管理体系共同承担。首先,政府是社会工作职业领域合法地位的确认者。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来确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领域、职业地位和职业标准,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权威性的基础。同时在相关法律基础之上,有关部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其次,社会工作专业协会是社会工作职业领域界定的指导者。专业协会除了有义务和责任保障社会工作者享有相应的权利之外,还要担负起制定职业守则、职业操行、颁发职业证照等职责,把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再次,社会工作机构是提高社会工作职业领域认同度的践行者。社会工作机构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要把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并保留到机构中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工作机构应通过各种管理手段使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工作者潜在的能力,使其产生职业成就感,更加积极地投人工作,以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和职业认同度。
(二)健全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体制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机构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大力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把优秀人才推选到合适的岗位上;在考核评价方面,改革现有的政绩评价制度,以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工作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绩效管理,从而激励社会工作者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薪酬方面,制定从事社会工作类专业技术人员政府指导标准价位下的协议薪酬制。参照香港经验,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不低于同等条件的国家公务员;在培训方面,着力发展社工教育,通过优化教材、选派优秀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社会工作者及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激励方面,除采取物质激励的之外,还应采用职位轮调、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提供参与决策过程的机会、完善考核升迁制度、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培训发展机会以及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增加他们的职业满意度,使其安心积极地工作。
(三)完善社会工作的法律制度体系
法律制度建设应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重点。具体来说,一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一部类似《教师法》的《社会工作者法》,从法律上确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工作立法,不仅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人事部在社会工作行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条件。民政部及其有关部门要在今后的相关立法中增加有关社会工作的内容,引导社会福利机构、社会事务机构和民间组织团体开展社会工作,逐步从法律上规范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二是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制定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能力要素条件和行业准人资格制度,建立岗位技能考试实施办法和考核认定制度。可选择若干地区先行试点,由地方政府制定条例或相关政策对社会工作进行职业定位,比如核定编制、划分职称等级、明确待遇等,以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定位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整合社会资源以扩大社会工作的辐射面
整合社会资源,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并非单兵作战,而是和其他的社会机构与专业人员结成联盟共同来帮助案主。社会工作者有时承担的不仅是直接提供辅导或治疗,还需要扮演个案管理者的角色。个案管理就是协调和管理与案主相关的各种社会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联盟共同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现实中,弱势群体通常需要全面的服务与资源,如医疗、教育、住宿、就业等等。由于案主多方面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很难靠一己之力来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联系各种资源,才能把最好的服务传递给案主。由社会工作者来承担个案管理的角色,协调各种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共同讨论个案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不仅可以有效地协助案主获得所需的资源,避免服务的缺失和重复而且可以培养社会工作者协调社会资源的能力,使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职业辐射面得到相应的扩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对案主提供帮助可以有效弘扬社会工作宗旨,对提高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总结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舶来品”,在很多地方仍不成熟,但笔者认为,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不应该因其不成熟而忽视它,而更应该重视它,发展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工作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完善相关法律,使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坚实的后盾,积极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促进社工专业队伍的壮大发展,同时借鉴外国及我国香港、台湾两省的先进经验,立足省情,加快脚步促使社会工作本土化和职业化,使其成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化的中坚力量,为推动我省海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