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5:2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篇: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2010-06-13 09:27:46 来源: 人民网(北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任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改善民生问题、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

一、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依托,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新的内容”。这一重要论述阐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这表明我国政府将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一支独立的人才队伍,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进一步确立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人才对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必须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把尊重社会工作人才、爱护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社会工作人才、促进社会工作人才的全面发展作为政府人才资源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按照更高的标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总量、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素质、优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结构;必须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创新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制度,营造环境,加大投入。

(三)推进社会建设要求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特别是现阶段,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我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矛盾凸现期”,社会问题更为复杂。一是社会问题涉及人群范围扩大了,除了以前的弱势群体以外,还增加了由于经济和社会改革出现了新的弱势群体以及新的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二是我国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人们利益矛盾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因此,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工作最终要由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来承担。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和任务要求相比,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和亟待改善的问题。

(一)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成长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尽管广大社会工作人才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人们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对新型、专业性社会工作比较陌生,认同度不高。和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社会工作环境相比,与创建和谐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要求相比,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成长和工作环境还很滞后,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发展和稳定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建立。

(二)社会工作人才供求失衡,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社会工作人才承担着大量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事务,同时又要承担政府交办的很多行政职能。随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工作职能范围会进一步扩大。据统计,我国目前在职在岗的社会工作人员总数大约为100万,但实际需要300万,缺口很大。以我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为例,截至2005年底,我国民政系统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有45.3万人。而目前我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万人,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6500多万人,残疾人口8200多万人,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人,孤儿57.3万人,还有老年人口1.43亿人,常年受灾人口1亿多人。仅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这与社会工作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美国为2,日本为5,我国香港地区仅注册的社会工作者就占总人口的17,而我国内地专业社会工作者仅占人口的0.3。高校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数量约在1万名,其中有90%左右的毕业生改行从事别的工作。因此,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严重 1

不足,专业结构也严重不合理,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大力培养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任务非常艰巨,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素质较低,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素质不高,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缺乏行业自律和评估,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与其它几支人才队伍,如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相比,学历层次和素质能力差距较大,整体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学历层次和素质能力非常必要。另外,绝大多数社会工作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化训练,每年进入社会工作行业的专业毕业生很少,加上社会工作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化训练的意识和条件都不具备,这些问题最后导致社会工作人才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方式落后,专业化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的进程。

(四)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社会工作发展慢,对高素质、高学历和专业人才吸引不够,也难以留住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工作的优秀人才,主要原因是激励机制缺失。具体表现在:一是身份不明确。绝大多数社会工作人才没有公务员编制,尽管部分人有事业编制,但更多人没有编制,只是居委会或村委会的聘用人员。聘用人员中有的是已经退休的教师、职员,大部分是体制外的人员,他们对工作的认同度不高,一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二是工资福利低下。由于没有针对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稳定财政投入制度,社会工作人才的薪酬待遇普遍偏低。据统计,上海市级社团的专业社工的薪酬水平基本维持在1500-2500元之间,且三年未变,而广大基层社会工作人才薪酬待遇更低,甚至低于本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上海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社会工作人才的收入待遇更加不容乐观。三是职业生涯发展不顺畅。虽然有职业技术发展通道,但晋升方式仍然单一,特别是体制外的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发展更加困难。尽管2006年人事部和民政部印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但目前还是停留在政策层面上,政策的执行力度和社会工作者的参与程度都不高。

三、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要研究的若干问题

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对策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都是崭新的课题,我认为有必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关于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人才的范围界定。何谓社会工作,何谓社会工作人才,这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社会工作作为工作类别很早就存在了,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赋予社会工作新的内涵不仅是政府政策制定部门和管理部门要研究的问题,也是学术界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社会工作的界定不尽一致,一般认为社会工作具有以下特征:不同于政府行政工作,但是受政府指导和管理;不同于商业服务,它不以营利为目的;除了向全社会民众提供普适性服务之外,还有针对性对弱势群体和新增社会群体提供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才能承担;涉及范围除了城市还有农村。但社会工作的内涵迄今不能达成共识,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另外,社会工作人才的范围如何界定也是学术界应该关注的问题。当前有人根据功能将社会工作人才分为居委会、村委会干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社会工作志愿者;也有的根据身份将社会工作人才分为具有政府部分行政职能的工作者,由所辖区域的、经选举产生的委员,有专业社会工作人员,也有志愿者。两种分法各有道理,但如何划分更科学,也更符合我们现状,值得进一步研究。只有对社会工作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针对不同类别,制定不同的人才开发政策,实施人才分类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立法研究。我们正在构建法制社会,任何工作,包括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开展。我们要避免以往人才工作立法重视不够,立法滞后等不足,要避免由于缺乏法律规范,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要未雨绸缪,积极研究探讨有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立法问题,具体包括社会工作准入、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资格、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规范、社会工作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等。

(三)关于社会工作人才研究平台建设研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全新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研究主题,要集中各方面、各层次的力量,加强交流合作,群策群力,这就需要搭建一个共同的、宽泛的、坚实的研究平台。搭建什么样的研究

平台,研究平台如何搭建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我认为研究平台应该整合全国社会工作研究以及人事人才研究的资源;整合人事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研究资源;整合政府机关、科研机构、教学机构、社会工作业务部门的研究资源;整合国内和国外的研究资源。研究平台是开放性的平台,任何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感兴趣、有想法的人都可以参加。研究平台是个规范性的平台,开放并非不需要规范,研究平台需要研究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需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需要通过合法的研究途径。研究平台的建设需要经费、人员和设备的保障,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多渠道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四)关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开发研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学校培养。当前绝大部分社会工作人才都没有专业背景,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影响社会工作目标的实现。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中高等院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和扩大社会工作专业或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提升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层次。我们应该协助有关科研教学机构研究开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教材和案例,研究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探讨专业学习方式方法。

除了学校教育,我们还要研究如何提升在职人员的专业修养,要联合社会工作研究专家、相关业务部门,研究建立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制定指导性、针对性强的,适合在职人员特点的专业培训;要积极研究如何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探索新的培训方式,针对不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培训。

(五)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研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决定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相关研究,为队伍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依据。首先,要研究社会工作各项业务的工作规范,从事各项业务的职业职责、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做好各项业务所需的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和技术要求;其次,要研究开发社会工作各项业务的专业技术职务,设立科学合理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这也是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关键;第三,要积极研究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制度,研究如何将专业化培训和职业资格有效结合;第四,要借鉴国外和港澳台关于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做法,以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能与国际接轨,同时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

(六)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研究。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激励机制,能激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更好地工作,更有效地工作,这也是以人为本的要求。研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研究社会工作绩效管理体系,要充分意识到对社会工作人才工作绩效的肯定是最大的激励,意识到绩效管理体系对社会工作战略目标的实现、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有效的管理、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整体性开发的重要性;要研究社会工作各项业务的考核指标、考核方法、考核周期和考核主体;要研究如何将社会工作考核结果和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社会工作人才的薪酬、晋升、工作轮换、辞退、培训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要研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管理制度,改变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水平偏低的局面;研究如何根据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特点和能力特点,设定合理的薪酬水平,保持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有志于社会工作的人才投身其中;研究体现社会工作人才个人贡献的薪酬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工作人才努力工作。三是要研究社会工作人才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通道是留住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全体社会工作人才整体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还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体现。要建立社会工作人才正常的升迁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进人其他事业单位、机关单位的接口,在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招考时优先考虑有从事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才。

(七)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市场化配置和政府调控机制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所有人才包括社会工作人才都必须以市场配置为主,强调市场机制在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应该过多干涉社会工作人才资源的配置,而是要充分发挥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工作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市场机制不是自动生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培育,在培育过程中,政府能够也必须发挥作用,有必要为社会工作人才资源供求双方搭建交流和服务平台,消除社会工作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另外,市场配置有时会导致市场失灵的现象,比如有些偏远不发达地区和艰苦岗位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为了避免市场失灵,政府应该进行行政调控,通过行政配置或其他政策性优惠引导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向偏远不发达地区和艰苦岗位配置。因此,我们要研究如何做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相结合,更加科学有效地配置社会工作人才资源。

(八)关于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体制的研究。加强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宏观管理,关键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党管人才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已经深入人心,我们要研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下,如何有效管理开发社会工作人才。第二,社会工作不同于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但并非意味着政府可以不管社会工作。因为,社会工作是非营利性的,没有利润驱动,本身也没有行政权力,靠自身的发展很困难。所以,现阶段政府应该大力扶持社会工作,主导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但是政府对社会的宏观管理和社会工作自我运作之间有什么关系,边界如何界定需要我们去研究。第三,政府不同部门对社会工作管理的职能分工问题。当前有关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人才的管理体制不顺,很多部门都在管,但是都管不好。这影响了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管理职能归属问题的研究。

(九)要加强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财政投入的研究。政府和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重视不应停留在领导重视上,不能停留在口头表态上,而要落实到资金支持和设施保障上。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初期,应坚持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随着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壮大,可以考虑多元投入。我们要积极探索政府、企业、个人、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国外公益性基金等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要确保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经费落实到位。

(十)比较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有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较早,较为成熟,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以减少时间和节约成本。但由于社会形态不同、发展阶段不

一、文化习惯各异,国外海外的经验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的现状。因此,我们要研究如何借鉴国外海外社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再结合我国实际,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道路。

第二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报告

2014年,市民政局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综治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成员单位职责,坚持把民政工作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在抓好本部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民政职能作用,围绕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大局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报告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综治工作责任体系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综治委的要求,我局始终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局党委对综治工作高度重视,把综治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局工作规划,统筹安排。根据局领导班子调整,及时调整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炜为组长、局党委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处室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综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督查办,明确局纪委书记为分管领导、一名副调研员协管、一名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局领导把加强综合治理工作作为涉及全局的大事来看,经常性在的各类会议上强调综治工作。局领导班子以党委会或局长办公会形式每季度一次研究综治维稳工作,并作为一项制度来落实。年初,局领导与局属事业单位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将目标责任更进一步地明确和细化,明确各单位一把手是本单位综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副职分管,坚持综治岗位“一岗双责”,严格落实综治工作“一票否决制”。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苗头,主要领导能靠前指挥,主动化解。做好综治工作部署和落实,年初印发《关于民政系统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年中,定期由局督查办对综治工作进行督查,建立领导干部综治实绩档案,使综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做好民政系统内部管理,确保单位和谐稳定

民政部门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众多,因此我局更加注重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治安防范等工作。一是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在综治工作中要求各单位全面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格和工作制度,维护单位稳定。市民政系统共有18家事业单位,在编和编外职工共计有600多人,2014年全年局系统未发生刑事案件、违法犯罪,各单位班子成员没有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各单位未发生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有力。二是加强普法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队伍素质。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及时办理执法证件,不断规范执法行为。三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参与街道社区各项活动,自觉接受所在地街道社区对单位的监督与管理,认真完成布置的各项综治任务。四是充分发挥了信访工作的“减压阀”作用。我局先后安排局领导接访活动37次,接访时间、名单和地点定期在市民政局网站进行公开公示,并及时上报局领导干部接访各类情况统计表。此项工作多次被市信访局通报表彰。在接访过程中,我局将信访工作责任层层落实,一级对一级负责,高效优质的完成信访事件的处理。在工作中紧抓“双重点”,及时化解矛盾。“双重点”即:重要时间节点和重点人群。我局在各个重要敏感时期,尤其是每年的“春节”、“两会”、“清明”等时段及各类民政政策调整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安排局领导做好重点接访、下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在萌芽状态。

三、切实落实职责分工,创新发展社会管理服务

(一)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夯实社会管理基础。一是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今年以来,我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通知》,同时,就网格化管理在基层落实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查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于11月12日在包河区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社区建设暨网格化管理现场会,张庆军市长、程瀚副市长等市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我市社区建设及网格化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指导意见》,目前全市登记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63个。稳妥开展减少管理层级试点。在包河区探索开展以区直管社区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成立了全市首个街道级社区—滨湖世纪社区。三是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有一半以上的社区建立了社区信息平台(含社区网站、QQ群、博客等),各区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社区“智能化便民服务亭”民生工程建设,2014年共建成200个服务亭。四是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在全省属首创编制完成《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2014-2020)》。圆满完成2014年200个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建设任务,项目绩效评价为优秀。在全市社区开展“幸福社区、温馨家园”服务品牌创建工作,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和居民幸福指数。五是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作用。我市普遍建立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逐步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网格(楼宇)党支部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把居民自治作为基层民主的主要内容,纳入社区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六是推进公共资源向社区下沉。要求各区按照《市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将人员下沉到社区,将经费投入到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中,并做好新建住宅区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用房的专项验收。七是完善社会化参与机制。指导社区结合实际组建居民自治团体,动员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建立共驻共建制度,各社区100%与辖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书。八是推进城乡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今年4月,我局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启动23个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并会同市财政局将390万元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拨付到各县(市)区、开发区,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慈善事业。一是政策先行,引导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布局。依据区划调整调整《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十二五”期间形成“9064”养老格局,即: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机构养老。二是突出重点,构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平台。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市政府“18140”工程实施方案》,强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程建设,计划建设18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4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已建设20个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07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建成并运营推动“2460”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即“24小时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政府扶持,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积极探索政府引导资助,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模式,出台了《市养老福利机构考核标准(试行)》,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对新、扩建床位的民办养老福利机构,给予一次性开办补助;对征地自建养老机构的,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对运营一年以上的养老机构,给予运营补助。四是创新模式,实现五保供养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我市组织实施“515敬老工程”共实施项目71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市、县区、乡镇总投资2.25亿元,五保床位总数达14193张,其中新增10644张,占75%。全市集中供养能力由2007年8%提高到52%。五是孵化培育,推动专业社会组织进入养老服务。我市十分重视和培育发展专业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出台了登记管理和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措施,为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以及承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做准备。目前,全市已培育发展5家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和3家养老服务中心,全部介入养老服务领域。六是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不断加强慈善组织建设。市慈善协会顺利完成换届工作。引导12家企业建立慈善基金会,县区慈善组织逐步完善。积极开展募捐救助活动,市慈善协会各项捐赠和项目总金额达6289.62万元。通过开展“元旦、春节送温暖”、“慈善情暖万家”、“慈善圆梦大学”等一系列活动和项目,支出善款865.02万元,发放爱心药品、物资价值人民币5200.45万元,约11305(户)人(不含雅安捐款)和980名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得到了及时的帮助。较好地发挥了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孤儿保障制度日益完善,不断推进适度普惠型未成年人福利制度建设。一是孤儿保障范围逐步拓展。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孤儿及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困境儿童按照机构养育孤儿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的养育标准,实现了孤儿及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困境儿童应保尽保有目标。二是稳步扩大保障范围,推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建立。认真落实孤独保障政策,在一些问题上做出创新和突破,推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建立。三是不断规范资金管理和发放程序,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平台和载体。新建、扩建、、、4个功能完善的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基本满足孤残儿童集中供养需求。五是推进救助场所和未保中心建设。2014年我市在四个县各新建一个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场所。四县政府高度重视,在较短时间,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工程前期的各项工作,有力确保了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占地199亩土地,总建筑面积4000㎡,设200张床位,总造价660万元。该项目计划于2014年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我市流浪未成年人生活救助和教育矫治的专门场所,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平安”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边界沿线群众生活安定。年初,我局将平安边界建设作为重点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轮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的通知》,对边界线联检和创建平安边界建设提出要求,年中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人员确定,责任落实,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年底印发《关于开展2014全市平安边界创建工作考评的通知》,组织对县区进行考评。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活动、年底有考评。与毗邻市及市内毗邻县(区)间都签订了共建平安边界协议书,实现了市级界线和县级界线签订共建平安边界协议书全覆盖的目标。建立健全了边界管理的各项工作机制和边界纠纷应急处理方案。一年来,我们先后赴芜湖、滁州、淮南、安庆、六安等地开展创建互访活动,组织县(市)区对边界线巡查,认真组织边界线联检工作,全面完成20142条市级界线、3条市内县级界线的联检工作任务。通过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一年来没有发生因边界不清而引发恶性刑事案件、群体性械斗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边界沿线群众生活安定,经济社会秩序稳定。

(五)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发展。

一是加大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力度。落实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负责、分级登记管理”体制,对于非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开展敏感活动及涉外活动的情况等予以重点关注,及时查处。认真开展市级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年检结束后,依据有关规定开展了社会组织清理整顿工作。二是创制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出台《市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办法(试行)》等社会服务“1+4”政策从社会组织的界定、放宽社会组织备案登记管理、政策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兑现财税奖补政策入手,创新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指导意见》,重点培育发展社区服务类、社会事务类、文化体育类、慈善救助类、法律维权类等五类社区社会组织。三是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品牌建设,培育和组建了一批品牌行业协会(商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如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10月份承办了第三届中国餐饮产业大会,市龙虾协会今年承办了第十二届中国龙虾节。四是开展行业协会自律与诚信创建。要求全市行业协会要根据行业发展要求,制定行规行约并组织实施;要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增加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要为会员、行业、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活动;要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逐步实现行业协会自我运作、自聘人员、自理会务。五是指导行业协会商会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印发了管理制度示范文本,指导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章程、民主选举、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财务、印章和文件、重大活动备案报告、信息披露、分支机构及法定代表人述职等系列管理制度,促进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化建设。

第三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总结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总结

发布单 市民政局 位:

生成时间: 201012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引 TZ011-0501-2010-0003

文 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号:

【收藏】

【推荐】

【打印】

【关闭】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总结

台州市民政局

台州开展社会工作实践相对较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应滞后。但近几年,随着台州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社会工作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并逐步成为构建和谐台州、全面建设小康台州的重要依靠力量。

一、台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体状况

经过几年的发展,台州在部分领域已经造就了一批初步掌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正在向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迈进的社会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主要集中于台州市的各级民政部门、城市社区和义工、志愿者组织。台州市民政系统主要由市民政局、市辖9个县(市、区)民政局和各乡镇(街道)民政办组成,计有工作人员896人。台州目前共有城市社区155个(其中椒江区2个、黄岩区1个正在筹备中,尚未正常运行),专职社区工作者854人,兼职社区工作者206人;社会慈善、福利机构102个,工作人员600余人;县级及以上义工、志愿组织33个,固定工作人员62人,各类志愿组织注册社工28000余名。台州市近两年接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培训的人数有260人,其中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16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的24人。

二、台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做法

历经多年发展,在台州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工作者队伍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外部工作环境日益优越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台州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行业环境与政策环境也越发优越。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台州各社会部门的职能作用不断强化,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以民政为例,目前台州已基本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临时救济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扶助体系;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双拥共建为带动、深化改革为动力,国家抚恤与社会优待相结合的优抚安置工作体系等。民政事业的大发展,迫切需要大批熟悉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才投身其中,这也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自2005年以来,台州以社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成长提供了优良的政策环境。在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激励方面,也出台了诸多具体措施。如临海市的社区工作人员工资自2000年以来,已经由508元、608元、708元每月,提到了现在的平均年薪3.5万元(含奖金、社保);台州市已初步拟定社区工作人员的加薪制度,预计自2010年始社区主任、社区党委书记均可参加乡镇、街道基层公务员的选拔。

(二)多方协作,志愿社工队伍蓬勃发展

台州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队伍的努力,更离不开热衷于社会工作事业的社会各界群众。如今,志愿者已经成了台州社工队伍的最重要补充,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成为台州社会工作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2003年台州慈善总会成立,至2004年,9县(市、区)已全部建立慈善总会,13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也逐步建立分会或联络员,已初步形成慈善网络。2006年5月28日台州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正式成立,志愿社工有了自己的组织。目前,台州在9个县(市、区)均建立了义工分会,各级社区志愿组织达724个,义工队伍总人数已发展到28000余人,各类义工服务队伍不断壮大。2009台州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188次,参加人次达143695,有数十万群众享受了义工提供爱心服务。志愿社工队伍的建立与发展,已经成为台州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与职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一道成为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

(三)搭建平台,帮助外来人口有声有色近年来,台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志愿社工队伍都有很大发展,并形成了较大的规模群体。从国际社会工作实践来看,帮助外来人口适应本地文化与社会生活,一直是社会工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截止2006年6月,台州外来务工人员总量超150万,而且每年以19.64%的速率增加,通过搭建平台,社会工作者努力帮助规模庞大的外来人口融入台州社会,适应本地经济文化生活。如各县(市、区)在2006年以来纷纷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作为公安系统的下辖机构,为“新台州人”提供了一些帮助。一些帮助外来人口的民间性服务组织自2007年以来也相继出现,如2007年临海市成立的台州首家外来人口维权服务站,同年路桥区也成立了首家“新台州人”慈善医疗救助中心。

三、对台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一)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的准入制度。从学历教育、工作技能、方法等方面制定用人标准,社会工作岗位上岗人员需通过专业培训、专业教育或者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建立持证(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上岗制度。

二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训教育制度。对新进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入职培训,全面了解即将开始的工作。对所有在岗人员,必须按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管理规定,严格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培训档案,严格学习考勤与成绩考核,并将继续教育作为职务、职称、工资晋升的必要条件。

三是建立完备、明确的绩效考核体系。可参照新近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对全市社会工作岗位进行普查、分类、入级、定岗、定编,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与工作任务说明,以此为依据建立完整的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体系。最终目标是要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整的社会工作人才考核、晋升机制,逐步淘汰当下仅是参照公务员编制、事业单位编制进行管理,造成体系内人心不稳的机制。

四是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人才配套的薪资、福利体系和劳动法律关系。要根据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参照各地社会工作人才的岗位薪资标准,建立台州市社会工作人才相应的报酬体系,明确逐年增加工资待遇的规定,建立工资待遇自然增长机制。经过改革调整,最终要确保薪酬体系对内的公正性、对外的竞争性、对在岗员工的激励性、对成本的控制性,为社会工作系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二)逐步建立统筹发展机制 在部门协调方面,要确立民政部门在台州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以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为核心,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群众得益”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之下,逐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社会工作人才、志愿社会工作队伍、民营机构社会工作人才的关系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形成运转流畅、资源共享、和谐互动的人才工作机制。

在行业领域,可建立台州市的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业务培训、理论研讨、工作交流、行业监督、职称评定、工作考核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社会工作者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进一步提高全市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增强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凝聚力。

在平衡城乡、区域差距方面,要建立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流动、调配、挂职锻炼等制度,制定向农村社区、后发展地区倾斜的人才政策,鼓励优秀人才进基层、进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区域社会工作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走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发展之路

在专业化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招录更多具有社工专业教育背景的高校毕业生,使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人员不断充实到现有的社工队伍中;对已经取得社工资格而不在岗的人员,各单位要尽量安排他们到相应的岗位上工作,为其开展专业的社会工作创造条件。其它在岗人员鼓励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加强专业技能和素养。在职业化建设方面,要尽快确立社会工作者职位体系,在岗位调查分析基础上分类、分档、分级,在行业内实现“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

在推动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化方面,一是要加强志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育,构建职业社工与志愿社工队伍的联动机制。发挥社工的职业化、专业化优势,由社工发展、指导和联系志愿者,倡导志愿者爱心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克服志愿服务随意性大、缺乏专业训练、资源不足等缺陷,使志愿者更广泛、更深入地推进社会服务,营造人人参与、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要逐步形成开放式的社会工作体制,鼓励民营机构进入社会工作事业,吸纳民营机构中的专业社工人才。三是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为社会工作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宣传造势,转变政府工作理念,促使各级部门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今年以来,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两个着力”大局和“幸福资阳”建设目标,积极探索,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了资阳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19个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下设办公室于市民政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在1月份召开了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制发了《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工作要点》,作了全面、具体的安排部署。在政府机构改革中,争取在市民政局设立了社会工作科,并增加了编制,市财政安排了试点经费12万元,并由财政出钱,面向社会聘用了2名社工专业大学生从事社工工作。召开了全市民政系统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月霞同志亲自挂帅,专题研究、确定工作计划安排,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科室密切配合。促进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着力营造社工氛围

运用媒体、简报、网络平台宣传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做到了“报纸有文、电视有影、广播有声”,在市民政局网站上开辟了“社工专栏”和“社工博客”,编发了社工信息4期。编印了《资阳市社会工作、社工人才实践指导手册》1400余册,分发给市级各部门、各县(市、区)和参加2011年社工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班学员,在普及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传播社工精神,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探索出台相关制度和政策

《资阳市2011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点》,确定了“五大工作重点”,并明确了部门责任分工,制订了《资阳市2011年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宣传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向上级申报了社工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创新奖项。着手研究起草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社工岗位设置办法、社工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制度,积极探索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子,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轨道。依托社区试点建立10个社会工作示范岗,开展“1234567”活动。

(四)加大了考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

一是组织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下发了《关于组织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通知》,发动社会工作者和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加考试。在4—5月份,举办了2期社工考前培训班,邀请了省民政干校、成都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的专家、教授作辅导培训。全市共有512名社会工作者报名参加了全国2011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其中409人报名参考助理社会工作师,103人报名参考社会工作师。

二是对全市社工职业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各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及本科以上毕业生和已经取得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资格的人员统计,准确掌握我市社工人才队伍状况。并同时下发了《资阳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做好社工继续教育工作。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培训力度。计划在下半年举办一场由市委中心学习组(扩大)人员参加的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专题讲座,邀请全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工作学家或中央党校的有关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教授作专场报告,提高升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的社会管理水平。

二是筹建社会工作者协会。开展社会工作者培训、行业规范和服务、维护社会工作者权益。

三是组织对外学习考察。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加快我市社工工作发展进程。

四是切实抓好《全市2011年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点》确定的重点工作的落实,抓出成效。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第四篇: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9—2020年)中国的社会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实质性的发展,然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却始终存在发育迟缓问题。近几年,一些省市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模式,尤其是政府购买民间服务、社工+义工等实验模式不断涌现,这些关系到社会工作发展的探索已引起各地的广泛重视。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弱势群体具有数量多、范围广、生存能力脆弱等特征,而社会工作人才又具有总量不足、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等特征。基于此,地方政府购买民间社会组织服务的探索能否在黑龙江省获得推广?专业化及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能否建立起来?政府为社会工作人才的建设提供的各项政策性支持能否实现等等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涉及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性条件,也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和规模。

一、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演变历程

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发展也较为成熟。而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虽然源远流长,但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相对来讲则起步较晚。梳理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工作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国家和行政力量给予的正式制度和组织方面的推动,中国的社会工作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一)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具有代表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专业只是近百年的事。虽说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在中国也有悠久的历史。孔子曾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思想文化正是中国古代社会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而“救慌恤贫”,即社会救济事业则是中国古代社会工作的集中表现。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肇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时,一些与社会工作有关的专业团体相继涌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团体有:1913年成立的北京社会实进会、1922年成立的北京社会学会、1925年北京协和医院设立的社会服务部、1926年成立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等等。当时的社会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接触社会,进行实地调查;二是用个案工作方法为求助者服务;三是重点培训农村社会服务人员,建立乡村服务实验基地等。虽然当时的一些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结果,但它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功不可没。

而中国共产党早在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时期,就探索进行了以生产自救和社会救济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又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救济难民、救亡宣传、慰问将士等社会工作,一些社会工作组织如中国福利会、保卫中国同盟等应运而生。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造运动,并集中开展了社会救济、社会救助、社会改造等三大工作。通过上述活动,一方面解决了广大贫困人民的基本生存问题,另一方面也使那些生活在社会最低层、没有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重获新生。

但随后的30年,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鲜有提及,并形成了主要依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学等学科逐渐恢复并发展起来,现代社会工作的理念、经验、方法开始大量进入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各种社会问题丛生,社会整合、社会秩序、社会管理成为头等大事。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在现有的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无疑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使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日益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同时,各种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和专业组织也在发展:1987年,民政部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中心成立;1988年,北京大学设置社会工作专业;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可以说,相关社会 工作专业教育与组织的设立及发展为当时中国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近几年,随着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直接管理功能的弱化,原来诸多由政府承担的大量社会工作正在回归社会。虽然中国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仍具有极强的行政色彩,但这并不影响社会工作介入和解决社会问题,相反,随着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人性化和精细化,一些社会救助、社会援助等越来越成为基层社会工作人员(譬如社区)的重要职能。因为弱势群体的生活境况如何,基层社会工作人员最了解,而弱势群体寻求基层社会工作人员的帮助和扶持也最为方便。可以说,社会工作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满足弱势群体基本生存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追求社会公平和改善人民生活福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中外社会工作比较研究

社会工作在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它是在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下,秉承专业价值与规范,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群体,以增加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福祉为目标的职业活动。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大都有比较成熟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已成为各国实现特定的经济、社会目标,如有效配置资源、合理分配收入、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般来说,在社会工作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政府解决弱势群体的福利开支主要来自高税收。政府的有效政策之一就是通过税收政策将一部分税收用于公共项目、公共服务以实现社会财富的转移,即由富裕群体向贫困群体转移。欧美国家通常的社会工作模式是:政府立项——公开招标(或委托)——民间组织操作——政府评估,即通过政府购买民间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来实现其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功能。而中国的社会工作更像是行政工作,各级政府在社会工作中承担了较大责任,尤其是民政部门已成为社会工作的主要载体。近年来,中国许多地区,如上海、深圳等地对以项目运作为主要形式的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机制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转轨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转型尚需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政府主导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格局下,中国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仍是政府占强势地位,这可能无法体现高效率。

在欧美国家,社会工作的开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专业社会工作者一般约占总人口的2‰以上,譬如美国约有五六十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占总人口的2‰,加拿大所占比例更高,为2.2‰。值得一提的是, 无论是政府部门的社会工作者,还是社会部门的社会工作者,从整体上看, 欧美国家的社会工作者都具有较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一般来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大都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并具有社会工作职业证照,而且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生涯。因此,社会工作者与律师等职业一样属于中产阶级,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社会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中国的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性大为增强时,我们常常发现,中国的社会工作还欠缺些什么。当然,欠缺的东西还很多,而其中之一就是社会工作人才,尤其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中国现行的一些社会工作是利用现有的居委会和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来实现政策、法规、任务的上传下达,但他们毕竟是业余选手。而这种业余选手由于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因而很难提供系统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尤其是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缺乏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使我们总是走了很多弯路,但仍难以达到最佳工作效果。

一般地,欧美国家的社会工作既有国家立法和行政力量给予的正式制度和组织方面的推动,也有民间的、地方的非正式力量的助推,其中,更多的是依靠法律来推动。德国是第一个以立法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国家,德国颁布的疾病保险法、意外伤害保险法、伤残老年保险法等对德国以及其他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随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德国一直把社会福利作为国家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即国家保护弱者,并不断谋求社会公正。同时德国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从而以法律的形式完善了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确保了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法制环境还不是很完善,目前,除了已颁布并实施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会计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外,几乎没有关于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法律法规文件,可以说中国还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支持。

二、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的基本现状

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资源大省,30年的改革和积累使黑龙江省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全体人民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与此同时,诸如贫困问题、就业问题、诚信缺失、心理失衡等一系列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的复杂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特别是在城市(资源型城市最为典型)分化出一个规模庞大、数量可观的贫困群体。而这种弱势群体的生存能力较弱、急需社会的扶助与保护,更需要社会工作人才承担起发展和管理社会福利的重任。从黑龙江省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现状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全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认同、社会工作人才的规模与质量、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社会的效果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社会工作人才的特点分析

目前,中国社会工作人才主要集中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减灾救灾、慈善事业、残障康复、优抚安置、社区建设、婚姻家庭,以及公共卫生、学校教育、就业服务、司法矫正、青少年事务等领域。黑龙江省的社会工作人员分布也大致相同,并具有以下特点:

1.老龄化。由于社会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社会管理、社区事务等传统社会服务领域,黑龙江省的大部分社会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并具有浓郁的半专业化特点。而传统的半专业化社会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方面离专业社会工作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也不能及时回应和化解社会问题。这就要求这一领域中的重要工作岗位应该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来担任。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已有部分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参与到黑龙江省各基层的社会工作中,如黑龙江省社会福利院社会工作部的十余名工作人员,至少有50%以上的人员具有专业社会工作教育背景。而且这部分人有活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但是社会工作人才年轻化与社会工作的职业特点是有冲突的,因为社会工作人员经常接触、面对的是社会中较为复杂且难以处理的问题,服务的对象也是良莠不齐,仅仅在业务能力与素质水平上就需要时间的历练。

2.行政性。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工作主要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这与工业化的推动机制极为相似。黑龙江省的社会工作也沿袭了这种做法,其各领域的社会工作特别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老龄工作、社区工作等均是在行政体制框架下实施的。而担负这方面工作的社会工作人员则依照行政程序来实施社会福利和救助活动,以保证服务对象的基本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人员更像是行政管理者,往往站在管理者而不是社会工作者的角度开展工作,并强调自上而下的以行政管理为本的工作模式,服务对象的利益常常被忽视甚至损害,加之缺乏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人员参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力度和范围极为有限。3.非职业化。中国的社会工作者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004年,社会工作者才被首次认定为中国的新职业,2006年,社会工作者被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范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只能扮演一种边缘化的角色。从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已有一少部分专职的社会工作人员,但大部分社会工作人员所从事的社会工作都是兼职的,加之黑龙江省尚未明确界定社会工作岗位,社会工作职业的聚才功能尚待提升,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尚需时日。

4.非专业性。用专业化的标准来考量,黑龙江省现有的社会工作人员中具有专业教育背景的寥寥无几,尽管我省的一些高校早已开设此类学科,每年培养的大学生也不计其数,但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从事社会工作是有准入限制的。近些年,中国及我省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究其原因,一是对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人才重视不够;二是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等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三是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社会工作人员的收入微薄,所得与其工作价值严重背离,而对此我们仍浑然不觉。

5.分布不均衡。2008年,黑龙江省参加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的人员不足5000人,从中可以推算出全省现有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不足2万人,而其服务对象则有几十万人。社会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的比例相差悬殊,对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而言,如此规模的社会工作人员显然难以不折不扣地完成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全省基层机构的社会工作人员力量尤其薄弱,特别是乡镇机构、城乡社区等更缺乏社会工作人员。而社会工作的实效主要体现在基层,缺乏基层社会工作力量,显然不可能卓有成效地开展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人才与社会发展的关联

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社会工作人员必须要接触各类社会问题,并结合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状况、文化环境以及服务对象的群体特点,在实践中扮演服务者等诸多角色。从实践看,依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社会工作人才提供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内容也迥然不同,但这些服务都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保障弱势群体利益及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1.服务社会。社会工作具有为社会及其全体成员提供服务的功能,尤其是社会工作人才大多分布在基层一线,直接接触社会各阶层群众,特别是基层中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更迫切需要社会工作人员为其提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法律援助、人文关怀等专业性社会服务。因为社会工作人员提供的社会服务不仅能够保障上述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也能够逐步提高他们解决社会问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并不断增强弱势群体的力量和声势,鼓励和帮助他们在法律框架下共同应对和解决问题。

2.稳定社会。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社会工作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依托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宣传倡导、组织动员等方式, 社会工作人才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并协助解决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失范带来的心理失衡问题,社会竞争导致的人际关系疏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失业与隐性失业问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如果处理不好上述社会问题,极有可能影响一部分人的身心发展,继而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此时,社会工作人才通过各种专业方法和手段介入和解决社会问题,无疑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也可以实现个人、家庭、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发展目标。而在发生重特大事件时,社会工作人才依托政府的力量,通过及时提供经济援助、物质帮助、志愿者服务、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则可以增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实效性与科学性,也可以把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从而使危机平稳过渡。显然,社会工作人才在稳定社会中起着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3.发展经济。社会工作人才的服务贯穿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各个环节,从表面上看,社会工作人才在社会层面发挥的作用较大,事实上,社会工作人才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可能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而且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平衡、不协调现象也需要得以纠正与解决。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利用其知识与方法,并依靠正式的制度渠道或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向社会需求者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福利项目。也许社会工作人才无法解决整体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问题,也可能对经济发展中不同利益群体的调和手段乏力,但社会工作人才在调适经济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创造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三)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缺陷

与发达地区的社会工作人才相比,黑龙江省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与建设具有明显的不规范性,譬如对社会工作人才缺乏认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不尽完善、缺乏行政管理体系及财政投入的支持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使社会工作人才在解决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也给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一定阻力。具体地说,黑龙江省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对社会工作人才缺乏认同。改革开放30年来,黑龙江省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相伴而生的社会问题也日渐凸显,尤其是下岗工人、隐性失业人群、低收入人群等社会弱势群体日益增多,而弱势群体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的贫困性和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决定了其生存能力的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灾害等,他们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也迫切需要社会提供帮助和救济。而黑龙江省的社会工作开展得较晚,加之我们的社会工作与行政工作大部分时间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如大部分应由社会承担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仍由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包办,从而导致大量社会福利资源滞留在政府部门内部;又如社会工作者往往以管理者的身份开展工作而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式方法,专业社会工作水平尚处在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同时也面临社会工作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挑战。这些因素不仅影响社会工作人员介入社会问题的范围和力度,也会造成普通民众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抵触情绪,社会工作的存在受到怀疑实属正常。

2.缺乏行政管理体制的支撑。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必然是在社会政策、行政体制的框架之下进行,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也同样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而目前,中国的社会福利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教育体制、财政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等面临诸多改革难题。这将直接影响社会工作的正常发展。近几年,全国社会工作的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迅速,黑龙江省也有多个学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相对于蓬勃发展的社会工作教育,进入相关部门从事社会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与黑龙江省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各类社会组织不够发达、相应的财政投入不足等有直接关联。可以说,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相互适应和磨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改进教育培训方式,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才能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3.缺乏财政投入的支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格局下,中国各地区的政府依然是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主体;专业社会工作也主要由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相关职能部门来操作(民间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责很有限),政府则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对其进行财政、运作以及人员等方面的管理。而黑龙江省囿于经济发展水平,各地对社会工作的财政投入极其有限。而财政投入不足,势必会影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因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的;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励也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做基础;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更需要合理的资金安排做保障,特别是在政府购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前提下,一定的资金投入也是实现“助人自助”目标的根本前提。

4.岗位设置不明。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政、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相关政府部门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广泛存在,而且对救助弱势群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救助弱势群体工作,譬如慈善捐助、减灾救灾、救助孤残儿童等大都是由非社会工作人员来承担,有些甚至是由相关人员兼职承担。加之社会对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不了解,致使社会工作人才“入口”不畅,一方面,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普通民众对社会服务、福利保障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社会工作也产生了必要的诉求,面对日益凸显的各类社会问题与突发事件,急需大批掌握专业救助技能的社会工作人才提供全方位的管理、服务和救助。另一方面,由于无法提供明确的社会工作岗位,一些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也难以找到合适、对口的专业岗位。

三、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结合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并在参照国家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的基础上,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因为从本质上看,社会工作是人的工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妥善解决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也才能科学处理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使社会工作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如下:

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为民分忧为主旨,以培养结构合理、规模适当、专兼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目标,逐步形成与全省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初、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梯度发展结构。

到2010年,全省社会事业力争培养五万名初、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每年社会工作人才总数拟递增十个百分点;所有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人员均通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掌握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管理领域,如民政、工会、妇联等部门均配备相应的社会工作人才,并形成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灾民、流浪乞讨人员,以及社区、社团和家庭等各类群体机构的人才分布格局。

到2020年,全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培养的初、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力争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各领域配备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充分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新兴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如公共卫生、学校教育、就业服务、司法矫正、青少年事务等领域均配备规模适当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对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组织,构建和谐社会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总体目标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意味着我们的各级政府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包括社会福利在内的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显然,政府对社会工作建设的基本方向已经明确。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已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纳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这表明:一方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国家的高度重视也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后盾和强大动力。而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无疑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从整体上看,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潜力不可估量,但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也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黑龙江省属于欠发达地区。而调研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解决和研究的社会问题很多,如城市中流浪乞讨、家庭暴力、农村中的养老问题等都是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一方面,经济和物质上的投入不可或缺;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为其提供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这其中有些公共服务则是政府不便、市场不愿也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而社会工作人才则具有先天优势:通过组织动员、资源协调等行为,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而可以为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一些急需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城乡社区管理、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矫治服务等领域的社会工作开展得很有成效,特别是在老年人服务方面探索出了具有黑龙江特色的社会工作管理模式,并率先在黑龙江省社会福利院成立了社会工作部。而社会工作的介入对一些弱势群体也起到了“水滴石穿”的作用,尤其是在老年人及矫正领域中的助人实践,绝对可以影响和塑造一部分人员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可以说,社会工作中从没有像今天这种显得如此重要、如此深入人心、如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既为社会工作人才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了平台,也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效能提供了必要保障。显然,黑龙江省实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二)总体目标实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本土化原则。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较之中国既开展得早,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吸收和借鉴各国通行的专业知识、社会工作技能和方法,对于尽快形成符合中国社会实际要求的社会工作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但基本国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工作的模式和范围自然也不同。因为西方社会工作主要面对的是工业社会中的问题,它的工作方式、方法、原则都发端并适用于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而在中国,由于有别于他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自西方的社会工作方法的存在和发展空间是狭窄的,发挥的效能也将十分有限。这意味着中国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必须符合中国国情;黑龙江省培养和使用社会工作人才也必须符合省情。

2.逐步推进原则。中国的社会工作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政府推进的社会工作;二是民间组织实施的社会工作。而无论是政府部门推进的社会工作,还是民间组织实施的社会工作,在开展“助人自助”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都发挥了应有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各领域的社会工作发展并不一致,有些领域发展得较为成熟,有些领域则刚刚起步。基于此,黑龙江省应根据全省现有社会工作人才分布特点及各领域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状况,实施逐步推进原则。目前,应优先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慈善事业、优抚安置、流动人口服务等领域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而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则允许其有一段的缓冲期,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与全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接轨。

3.公平公正原则。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专门化的社会服务福利结构为数不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各地区之间的社会福利供给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差别较大。因此,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式与途径。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有公正合理的制度作保证。因为只有公正合理的制度,才能使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有章可循。要实现公正合理,一是应对所有的社会工作人才及其他社会管理者给予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以使更多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在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时应坚持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应将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及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公正地配置到合适的社会工作岗位。三是在评价社会工作人才的业绩与表现时应客观、公正,既要公正评价其优点,也要客观指出其不足,以激励社会工作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4.资格准入原则。相对于其他需要资格准入的行业,比如律师、医生等来说,社会工作人员是不具难度的,基本上没什么专业门槛。因此,对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来说,重要的是把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当作一种资格准入门槛。不论担任何种社会工作、完成何种社会工作任务,资格都是必不可少的。也许这种资格并不能代表社会工作人才的实际能力与水平,但就目前而言,获得必要的从业“资格”却是社会工作人员提升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一个基本途径。因为从业资格的获得,或是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或是参加岗前、在岗培训及在职进修而取得,而这些教育与培训对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培养功不可没。随着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逐渐扩大,从业资格应当随着社会工作人才的成长,以及成熟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入行而得到普遍认可。

(三)总体目标实施的技术操作路线

根据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几年各领域对社会工作岗位和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内,黑龙江省社会工作岗位及社会工作人才配置实施情况如下:

1.就农村社会工作而言,按照一个乡镇、农场至少配备一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以及一二个村至少配备一名社会工作人才的尺度把握,2010年,全省9 062个行政村至少须配备0.5万名社会工作人才,如果按现有乡村人口计算,2007年,黑龙江省乡村人口达1 791万,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约占乡村总人口的0.28‰;2020年,全省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领域配备的社会工作人才则应突破1万。

2.就社会福利机构而言,社会福利机构是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一个领域,2007年,全省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已达4.2万张,收养人员达28万人次。原则上,城乡社会福利机构可按照供养对象的2%的比例配置社会工作人才,由此可推算出:2010年,全省城乡社会福利机构,包括福利院、养老院等机构的社会工作人才需求数量在0.6万左右;2020年,其需求数量将稳步增加到1.2万。

3.就社区社会工作而言,基于我国的社区工作起步较晚,社区的社会工作起步更晚这一现实,加之社区的成员具有复杂性,需求的层次、种类和规模等各不相同,因而社区的社会工作开展起来难度较大。目前,可以通过试点的方法,逐步在全省3068个社区建立社会工作站,每一个工作站根据其服务对象的数量大体上可以考虑配置3~6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以期为各类有需求的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如果此项措施进展顺利的话,2010年,全省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可达到1.5万;2020年,全省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则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4.就社会就助和救济工作而言,黑龙江省现有登记失业人口31.2万,城乡低保对象218.3万,贫困学生105.2万,残疾人218.9万,五保供养对象13万,每年因灾需政府救济人口在300万左右,等等。由于上述就助和救济对象的特殊性,对他们的服务必须要有针对性,可考虑按照服务对象1‰~2‰的比例配置社会工作人才,可推算出:2010年,全省社会就助和救济领域应配置的社会工作人才数量应达到1.5万;2020年,全省社会就助和救济领域应配置的社会工作人才数量应达到3万。

5.就其他社会工作而言,这里主要指学校、司法、卫生等领域的社会工作。由于上述领域的社会工作在我国尚属新兴专业,各领域也极少配置专职社会工作人才从事社会工作。因此,根据各领域的实际发展情况,可按照服务对象的1‰以上的比例配置社会工作人才, 据估算,2010年,全省新兴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至少应配置0.9万,如各类学校可配置约0.3万(根据数据显示,2007年,黑龙江省的各类学校的学生,主要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中等教育学校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等共计320余万),各类卫生部门可配置0.2万,等等;2020年,全省新兴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至少应配置1.8万。

四、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

目前,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尚存在一定距离,单纯依靠制定一些制度和政策来推动和实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制度变迁和创新,远不能解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难。在现实条件下,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不断创新并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评价和使用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导、支持、协调和服务职能,并利用和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的巨大潜能,推动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制度化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尽管黑龙江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比较缓慢,但从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趋势看,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工作人才从多个方面介入社会生活并对不公正现象进行有效干预已是必然。这就要求我们应根据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不断创新与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与使用制度,唯如此,才能为社会工作人才的成长提供制度保障。

1.做好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制度的推广与应用工作。黑龙江省的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领域、各层次。要使人数众多的社会工作人员具备从事社会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专业方法以及其他社会工作能力,做好社会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迫在眉睫。具体地说,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其一,与一些具有社会工作专业优势的高等学校进行合作,建立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地。一是应根据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各岗位的配置及需求情况,不断吸纳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的专业社会工作人员,以逐步提高、改善和调整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二是可以选择一些单位作为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实习基地,并遴选一些优秀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重点培养,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增长见识和才干,待其毕业后,可以择优录用并充实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去。其二,通过在职培训拓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渠道。从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大量的从业人员尚不具备社会工作的教育背景。基于此,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就大量的在岗实际社会工作人员而言,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使他们掌握一些新的、有效的、必要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对于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和提供服务功能是很有益处的。为了做好社会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可以考虑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组织和管理社会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等工作;也可以委托相应的高等学校,探索并制定适应黑龙江省情的在职培养方向和形式。其三,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应以提高能力为主。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性质较为特殊,接触的服务对象亦是参差不齐,这对他们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培训社会工作人才尤其应注重提升其工作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并应根据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补充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以不断更新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技能知识和专业能力。

2.做好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的推广应用工作。从国际经验看,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主要包括职业资格制度、职称管理制度、注册制度和执照制度等。目前,中国已颁布并实施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会计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已正式建立。但社会工作人才的注册登记制度、服务质量评估制度的建设尚需时日。基于此,黑龙江省应将以下社会工作人才的评价制度逐步逐项地建立起来:一是社会工作人才的考试考核制度;二是社会工作人才的登记制度;三是社会工作人才的服务质量评估制度。也可以考虑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从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工作绩效、职业资格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涵盖社会工作人才的创新能力、学习研究能力、技术素质、学术水平、职业道德、潜在发展能力等指标,以确保社会工作人才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实践证明,科学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地配置社会工作岗位,促进社会工作人才的合理流动,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工作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效果和服务质量。

3.做好社会工作人才使用制度的推广应用工作。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问题一直是各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黑龙江省亦不例外。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制度主要是指社会工作人才在什么领域、什么岗位发挥作用的制度。就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的领域看,目前应重点建立以下几项社会工作人才使用制度:一是薪酬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集学历、业绩、岗位等各种指标于一体的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体系,可以形成促使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二是激励机制。依据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业绩和服务质量,定期对社会工作人才进行全面考核并给予奖惩,可以最大限度地稳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是职业晋升机制。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晋升成长阶梯,既可以吸纳更多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也可以留住现有的社会工作人才。四是合理流动机制。人才的合理流动对发挥社会工作人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必要的,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可以使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五是社会保障机制。在构筑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范围,可以确保社会工作人才享有必要的社会保险,也可以使其及时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与文化成果。

(二)专业化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应有方向

目前,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与素质是影响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障碍因素,而其突出表现就是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而欠缺专业化也使得他们在处理和介入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众所周知,社会工作人员所从事的服务常常是复杂的助人自助的服务,而帮助人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否则则会事倍功半。譬如,欠缺专业化训练的社工人员,很难与服务对象进行良好的配合与工作,也很难发现服务对象真实存在但未表达出来的各种潜在但强烈的需求,更无法借助专业的技术和方法来回应服务对象的需求。而这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改善。而有一定训练的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既可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也可以有的放矢地回应和解决形形色色棘手的社会问题。换言之,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应以“专业”的方式来组织和开展服务工作。所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发展方向一定是走向专业化。就目前而言,关键要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做好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的设置,并由具有专业资格的人员承担,从而建立起一个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体系。我们认为,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方向廓清的前提下,困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将迎刃而解。

(三)发展民间社会组织

从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民间社会组织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在最近几年, 民间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扶贫济困、救助孤残、保护弱者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有很多重要的力量参与其中, 民间社会组织也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伙伴。尽管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只有十余年的时间,而且大多数民间社会组织是在怀疑的气氛中不断服务于人群和社会,并在压力巨大的环境下拓展生存空间的。但这并没有消磨民间社会组织对社会服务的激情、勇气和信心。相反,民间社会组织凭借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并立足于日益丰富的社会资源,在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中国社会工作必须依托政府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网络,但处于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更需要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种力量——民间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在社会工作领域,如果民间社会组织可以承担更多的、从政府部门让渡出来的社会职能,成为直接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无疑可以使政府从直接的社会服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多地履行其执政者的职责。事实上,国内外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表明,培育和扶持民间社会组织的成长,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关注社会问题,扶持社会弱势群体,既可以获得普通民众的普遍认可,同时广大的民间社会组织也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显然,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重视和扶持民间社会组织是必然的。结合中国许多地区发展民间社会组织的成功经验,黑龙江省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应尝试以下探索:一是积极培育民间社会组织。按照承担社会服务工作的要求,规范和整合一批现有的民间社会组织,并明确其工作权限与职能;同时也应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和组织,创办一些民间社会组织。二是政府购买民间社会组织社会服务。可以尝试在公共财政预算中新增“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科目,以此促进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建立,并使之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也可以根据社会群体的服务诉求,设计政府购买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并通过社会化的运作方式,让更多的民间社会组织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竞争、发展和壮大。三是大力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基于社会工作人才所具有的强烈的助人自助的服务精神,如果民间社会组织吸收和招募一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从事公共服务工作,一方面,对于民间社会组织更好地履行职责及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将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民间社会组织的工作实践和磨练,也将使社会工作人才尽快成长起来,从而可以为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做好储备。

(四)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现代社会,社会福利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制度设置。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了平衡社会矛盾以及解决社会问题,各国政府在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方面均投入了巨大财力,并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给予了各类救助、福利补贴和公共服务等。显然,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承担了巨大责任。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的各级政府也几乎包办了各类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黑龙江省的情况大体相似:社会工作主要是由政府负责并依靠行政程序实施的,其中由民政部门承担的社会工作居多。在社会结构转型的情形下,政府主导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实践及其转型过渡仍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特色。因而,科学界定和合理定位政府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的职责至关重要。如此,既可以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把政府从极高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成本与风险中解脱出来,也可以促进社会工作的发育和发展,调动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为社会工作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基于此,我们认为,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政府至少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做好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训、评价、使用制度的推广应用和组织实施工作。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有关政策的协调及制度的建立,唯有政府的参与和推动才可能极具权威性。二是给予必要的支持,其中包括经济支持和社会性支持。经济支持至少可以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提供资金保障,为此,各级政府应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的投入,要按照高于GDP增长幅度的原则逐年提高用于培养、引进、使用社会工作人才等方面的投入。社会性支持则是指政府要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全方位、宽范围的支持,譬如通过激励和倡导,增强各部门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的重视;或是通过宣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成熟做法,增强各部门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性。三是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舞台。一方面,在承担社会工作的岗位,通过细分服务对象,按需要设置专职的社会工作岗位,以此吸纳社会工作人才;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重点,尤其应逐步降低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登记的准入门槛,为其开展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工作提供便利,从而以民间社会组织为载体聚集社会工作人才。

(五)建立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志愿者的联动机制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切身利益越来越敏感,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日渐疏离,相应的,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社会工作人员介入和解决社会问题,常常需要彼此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很多时候更需要社会工作人员与相关专业人员的携手合作。其中,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志愿者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因为社会工作者在规范服务、拓展项目、组建团队等方面具有优势,其服务的效果和质量有较好的保障;而社会志愿者的社会认同度高、群众参与度高,但其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此外,社会工作者是有限的,而社会志愿者是无限的。尽管社会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可能是有限的,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但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利己主义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是需要大力弘扬的。

就黑龙江省而言,社会志愿者大都集中在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而且志愿者的行动安排较为随意。为了更好地发挥志愿者在助人方面的巨大作用,目前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其一,使志愿服务制度化。为了使各行业的志愿服务在行动规划、服务提供、效果评估方面有章可循,而不是局限于随意的、偶然开展的活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至关重要。而政府在发展志愿服务、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实施积极发展志愿服务的政策;另一方面应在制度层面上对志愿服务的发展给予支持和鼓励。其二,建立志愿服务组织。社会上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及精神,而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从事社会公益与服务事业的人是数不胜数的,但如何使这些具有志愿服务的成员更顺畅、更科学地服务于社会是需要中介环节的。如果政府和社会能够鼓励和协助志愿组织的发展,无疑可以为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而志愿服务组织是聚集志愿者的平台,志愿服务组织的顺利发展也可能引发更多社会成员加入到社会志愿者队伍中来。其三,试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服务模式。即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采用深圳等地实施的“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运行机制,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践行自身的专业价值;另一方面,要广泛吸引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工活动,以此壮大社会工作力量。通过社会工作活动的开展,既可以使一些非职业性的社会志愿者的专业能力获得提升,也会使社会志愿者加深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使之成为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后备力量。

五、几点结论

综上所述,本报告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社会工作人才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二,与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相比,中国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和成长具有明显的不规范性,现有的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够,在介入和解决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加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因而下岗工人、隐性失业人群等弱势群体较多,急需社会提供帮助和救济。基于此,社会工作人才从各个方面介入社会生活并对弱势群体进行有效帮助已是必然。

第四,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不能依靠简单制定一些制度和政策就能做好这项工作,而必须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不同于沿海发达地区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之路。

第五,在缺乏行政管理体制支撑的情形下,行政管理体制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相互适应和磨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并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评价和使用制度,积极发展民间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志愿者的联动机制,无疑可以为社会工作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第六,基于中国的国情,各级政府几乎包办了各类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职能,黑龙江省的情况与此相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合理定位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责任与职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可以充当“旁观者”。事实上,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有关政策的协调和制度的建立,唯有政府的参与和推动才可能极具权威性。

第五篇: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11年2月19日上午中央党校举行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当前,如何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在从不同学科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深刻理解社会管理内涵,找准切入点,才是关键。大力推进发展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工作,是提高我省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二、发展社会工作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职业,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社会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协调社会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心理支持,维护合法权益,减少社会不平等;二是提供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日常需求,促进人的能力发展,改善并增进人们的福祉;三是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有困难人士解决问题,防止因问题激化而可能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降低社会问题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四是参与社区生活过程,组织并强化社区生活,恢复和加强社区与社会基层组织的功能,稳定社会基础;缓解人际关系紧张,防止各种人际冲突或社会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五是通过政策倡导和服务传递,充当国家与个人、政府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2月19日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由此可见,加大力度发展社会工作,促使社会工作职业化,加强社会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福建社会和谐、加快海西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如何促使社会工作职业化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必将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明确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的普遍问题,提出发展海西社会工作的建议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教育专业和社会职业,学界认为从1988年开始恢复和重建,至今经历了专业社会工作的恢复和拓展、社会工作实务和职业化探索、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和体制建设等主要发展阶段,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职业领域尚未明确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者与律师、医生并称为三大热门职业,被誉为“社会工程师”或“社会医生”。目前我国主要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包括:学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老人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社会行政、社区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由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角色具有“多重性”,我国理论界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领域界定一直存在争议,从未得到清晰的界定。从实践角度看,由于我国的职业社会工作刚刚起步,与政府机构的关系定位仍未确定,造成了社会工作者身份的尴尬局面:一是把社会工作看成是民政工作的延伸,从而把社会工作“泛 民政工作化”;二是把社会工作视为自发的志愿帮困济贫行为。由此可见,职业领域定位不清不仅会造成社会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社会工作的职能与其他部门重叠或工作覆盖面不到位、产生工作冲突等情况,既影响工作效率、浪费人力资源,又损害社会工作职业的权威性。

(二)工作模式单

一、工作机制不健全

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社会工作机构长期将其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视作一种准行政工作,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缺少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全局性和战略性把握。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才战略决策机制不健全。不少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不能准确把握人才战略的理论实质和实现机制,无法适时依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科学的人才决策;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的新型用人制度,在实践上还未能在社会工作人事管理中真正建立;三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考核中,难以准确把握量与质的关系,既重数量又重质量的双重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完善;四是薪酬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整体薪酬水平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通过薪酬竞争优势引进优秀人才为社会工作服务,更难以维系现有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稳定;五是社会工作者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业务量繁杂,社会工作机构不能及时安排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等方式的培训;六是激励机制不健全。重视物质激励、工资激励的多,而对精神激励、社区组织文化建设和人才环境的优化重视不够。

(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完善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工作发展水平的高低,而且对其能否持之以恒深人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劳动保障部颁布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仅仅是关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的技术标准,仅限于部门规章,还未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地位,其权威性可想而知。同时,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实施缺乏相关部门的共识和配合。由于没有相关部门共同签署文件来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导致执行《国家职业标准》变成了一场没有对象的“宣战”。

当前,我省正处于如火如荼的海西建设过程中,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对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我省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加强特色塑造和专业宣传,增强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寻求政府与社会的广泛支持,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有鉴于此,对我省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问题谨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确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首要的任务是要明确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目前这个任务应由政府、专业协会以及社会工作机构三个层次的管理体系共同承担。首先,政府是社会工作职业领域合法地位的确认者。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来确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领域、职业地位和职业标准,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权威性的基础。同时在相关法律基础之上,有关部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其次,社会工作专业协会是社会工作职业领域界定的指导者。专业协会除了有义务和责任保障社会工作者享有相应的权利之外,还要担负起制定职业守则、职业操行、颁发职业证照等职责,把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再次,社会工作机构是提高社会工作职业领域认同度的践行者。社会工作机构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要把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并保留到机构中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工作机构应通过各种管理手段使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工作者潜在的能力,使其产生职业成就感,更加积极地投人工作,以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和职业认同度。

(二)健全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体制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机构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大力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把优秀人才推选到合适的岗位上;在考核评价方面,改革现有的政绩评价制度,以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工作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绩效管理,从而激励社会工作者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薪酬方面,制定从事社会工作类专业技术人员政府指导标准价位下的协议薪酬制。参照香港经验,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不低于同等条件的国家公务员;在培训方面,着力发展社工教育,通过优化教材、选派优秀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社会工作者及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激励方面,除采取物质激励的之外,还应采用职位轮调、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提供参与决策过程的机会、完善考核升迁制度、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培训发展机会以及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增加他们的职业满意度,使其安心积极地工作。

(三)完善社会工作的法律制度体系

法律制度建设应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重点。具体来说,一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一部类似《教师法》的《社会工作者法》,从法律上确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工作立法,不仅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人事部在社会工作行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条件。民政部及其有关部门要在今后的相关立法中增加有关社会工作的内容,引导社会福利机构、社会事务机构和民间组织团体开展社会工作,逐步从法律上规范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二是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制定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能力要素条件和行业准人资格制度,建立岗位技能考试实施办法和考核认定制度。可选择若干地区先行试点,由地方政府制定条例或相关政策对社会工作进行职业定位,比如核定编制、划分职称等级、明确待遇等,以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定位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整合社会资源以扩大社会工作的辐射面

整合社会资源,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并非单兵作战,而是和其他的社会机构与专业人员结成联盟共同来帮助案主。社会工作者有时承担的不仅是直接提供辅导或治疗,还需要扮演个案管理者的角色。个案管理就是协调和管理与案主相关的各种社会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联盟共同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现实中,弱势群体通常需要全面的服务与资源,如医疗、教育、住宿、就业等等。由于案主多方面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很难靠一己之力来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联系各种资源,才能把最好的服务传递给案主。由社会工作者来承担个案管理的角色,协调各种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共同讨论个案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不仅可以有效地协助案主获得所需的资源,避免服务的缺失和重复而且可以培养社会工作者协调社会资源的能力,使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职业辐射面得到相应的扩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对案主提供帮助可以有效弘扬社会工作宗旨,对提高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总结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舶来品”,在很多地方仍不成熟,但笔者认为,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不应该因其不成熟而忽视它,而更应该重视它,发展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工作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完善相关法律,使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坚实的后盾,积极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促进社工专业队伍的壮大发展,同时借鉴外国及我国香港、台湾两省的先进经验,立足省情,加快脚步促使社会工作本土化和职业化,使其成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化的中坚力量,为推动我省海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载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提纲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提纲 一、全面调研提纲 1、基本情况。各地级市和各部门社会工作发展现状;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经验;社会工作人才的分布......

    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专门职业。社会工......

    201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201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报告一、2016年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回顾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们逐步走出了'党政主导......

    广汉市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广汉市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根据《 广汉市人才暨知识份子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为加快社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开辟人才工作新的发展领......

    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最终版)

    推荐: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 今年,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跃敏担任课题主持人,市委组织部牵头,市民政局、市人事局、杭州师范大学等单位参与,就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六大问题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六大问题 2008-08-04 18:23:37 作者:陈宏亮、陈双保 来源:市县发展网 浏览573次 评论0 条 字号 [大][中][小]------------------------------------......

    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5则范文

    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打牢和谐社会的人才基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为......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