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样例5)

时间:2019-05-14 15:2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

第一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编制‚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我们结合民政系统的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实践,深入进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坚持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调研访谈、召开座谈研讨,形成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调研报告,阐述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分析了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总体思路、开发重点和对策建议,为编制‚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翔实的基础材料。

民政部门是负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民政领域是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所谓社会工作者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服务等领域,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社工‛。

一、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前形势

我市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主要涉及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收养服务、社区建设、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婚姻登记、老龄工作等领域,这些工作由市民政局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承担。目前我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具体情况:全市目前有社会工作人才300余名,其中中共党员90人,女性80人,按学历分类,硕士研究生2名,本科学历35人,大学专科以上115人,高中或中专80人;按年龄分类,30岁以下110人,30-40岁有122人,40-55岁55人,55岁以上13人。对于我市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而言,目前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总体力度相对低下,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好的经验

1.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关键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是我们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出的重大决策。市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结合经济社会

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全面把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向,总揽社会工作发展全局,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种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为社会工作人才提升能力、发挥作用、提高效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目的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我市在加强原有民政系统社会工作领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社会工作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质量,切实让社会工作深入到社会每个角落,服务到每一个需要服务的群众,真正让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特别在近几年来,重点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大力引进社会工作人才,在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3.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根本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人才开发机制创新是人才开发的根本。要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需要一整套适合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机制。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首位,按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针,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科学拓展社会工作领域,合理配置社会工作岗位,为人才开发队伍建设提供引才平台,创新岗位配置机制。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不足

1.社会工作人才人员偏少,任务偏重,难以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

从目前情况来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业者普遍面临的情况是:‚行政工作压力大,社工工作空间小。在基层社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状仍突出,上层布置的任务街道、社区挡不住,社区居委会大小事都得管,工作压力很大,成为各种行政事务的操作层、落实层,不堪重负。工作上存在‘七多’现象,即台帐材料多、调查报表多、证明盖章多、会议活动多、检查考核多、组织牌子多、硬性指派任务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明显滞后抑制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需求,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程度不够,难以实现主体性发展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处于较低层次,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归宿感不强,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工作人才自身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压制了自身的发展。并且,当前全市社会工作职业岗位开发的数量及速度,与其他县市相比,显得有所滞后。

3.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程度不强,难以提供高水平服务

强化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的重要内容。全市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更是相对不足。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社会工作知识、技巧的训练,缺乏社会工作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些都将导致无法为社会提供个性化、系统性的高水平服务。

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目标和实施工程

1.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在2011-2015年期间,我市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提升社会工作人才专业能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成有巩义特色的专业社会工作体系,推动不同行业、不同层面专业社会工作的嵌入力度和整合力度,全面推进专业社会工作的整体性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大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600余个,社会工作人员总量达到800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和社会工作职称的人员达到150人,初步形成服务于民政、教育、医疗、司法、社区等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分布格局。

2.实施社工‚五进‛工程,全面覆盖社会工作各个领域,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根据‚以需定岗‛的原则,在涉及社会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和公益性民间组织中研究设定社会工作岗位。根据不同领域社会工作的岗位要求,研究设计相应岗位等级、岗位数量,确定社会工作人才配置结构,明确各个领域、各个级别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形成我市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配备标准。

一是推进社工进社区。在发展社区或村(居)委会从事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专职人员队伍的基础上,开发家政服务、中介信息和生活指导等涉及家庭日常生活的专业服务人员,为社区家庭及其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快捷、多样化的家庭生活服务;二是推进社工进学校。大力培养具有热情、善于沟通、经验丰富的青少年工作人才队

伍,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感情疏导、就业辅导、行为纠正、职业引导、成长设计等系列服务,引导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成长; 三是推进社工进医院。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尽最大可能帮助病友适应、配合医生的治疗,为病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资源助其康复并回归社会。四是推进社工进机关。协调处置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耐心为群众提供信访接待、信访受理、信访调解、政策解释以及感情疏导等多方面服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维护权益和化解矛盾。五是推进社工进民政。积极培育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婚姻调解、养老抚幼等方面的专职人员和专业人才,让分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特殊人群,能够享受到社会福利的‚阳光‛,及时得到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五、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与激励机制的创新 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中,人才培养是基础,人才评价是关键,人才使用是目的,人才激励是保证。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与激励机制必须相互协调,形成有机的体系。根据和谐社会的需要与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我们提出关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的建构方式与相关对策建议。

1.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的新型培养机制

当前我市要建立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是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为导向,以科学的培养计划为依据,以在岗培训为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培养计划与过程管理制度,实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二是优化社会工作培训课程设置,凸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三是建立专业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四是实施有重点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2.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的新型评价机制

在评价机制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人事部、民政部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规定,并建立社会工作行业规范与职业标准,出台专业社会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形成社会工作人才的新型评价机制。一是成立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机构,可以由组织部、人事局、民政局联合成立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办公室,贯彻落实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规定,对取得相应证书者进行登记与复核,对社会工作

从业者进行执业资格认证。结合从业资质与实务业绩,对社会工作者进行职称评定;明确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标准与考评规则,从专业角度对各类社会工作项目、机构及个人业绩进行评估。二是贯彻落实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规定。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出台,是我国推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动员和组织符合要求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水平考试,促进更多的社会工作从业者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三是推行社会工作者登记制度与执业资格制度。对我市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证书的人员进行登记,自考试获取证书从业的第二年起,对从业人员实行年度复核登记。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情况,并为用人单位提供关于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人员的信息服务。逐步推行社会工作执业资格制度;四是建立社会工作者的职称评定机制。在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综合社会工作者的实务业绩与从业年限等因素,借鉴先发展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建立社会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制度;五是创新社会工作人才考核评估制度。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评估机构,研究制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岗位职责规范,明确考核评估标准、伦理要求与奖惩措施。在社工实务中建立社工专业督导机制,促进一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提升。组织社会工作专家,制定专业化标准,对于各类社会工作项目、机构实施全面评估。

3.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的新型使用机制。社会工作者的使用制度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在什么领域、什么机构和什么岗位发挥作用的制度。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问题是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立社会工作制度的目的所在。一是建立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岗位设置是建立新型社会工作人才使用制度的核心问题。要根据‚以需定岗‛的原则,在涉及社会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和公益性民间组织中研究设定社会工作岗位。根据不同领域社会工作的岗位要求,研究设计相应岗位等级、岗位数量,确定社会工作人才配置结构,明确各个领域、各个级别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形成我市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配备标准;二是开拓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空间。在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的标准制定之后,还

需要在现实层面开拓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空间。这主要包括:推进体制内机构的职能转换与岗位设置改革;推动体制外民间公益性组织的发展与民办机构的社工配置。

4.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的新型激励机制。一是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收入待遇,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在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与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按照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的原则,实现薪酬机制的合理化;二是扩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进一步营造社会工作的良好环境。要积极营造社会工作职业和社会工作人才受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的先进典型,让社会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支持他们,激发广大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三是完善职业晋级与选拔提升制度,建立通畅的上向流动机制。

总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各项机制的建立,对于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各级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系统率先示范,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专门的社会工作管理部门与协会,需要市财政的大力支持。只有政治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协同创新,资金上有效保障,才能够成功实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制度建设创新,为培育一支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条件,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需求。

第二篇: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最终版)

推荐: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

今年,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跃敏担任课题主持人,市委组织部牵头,市民政局、市人事局、杭州师范大学等单位参与,就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市内和市(境)外相结合,个别走访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社会工作者座谈和专家研讨相结合,数据统计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召开了民政、劳动保障、卫生、计生、司法、工、青、妇及专家学者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11个,参加座谈人员130余人,发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有关现状调查表19张,参与调查单位150多家。调研组还到上海、深圳和香港等地学习考察,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研究报告。

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社会工作人才的概念,并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起步的时间不长。如何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经济建设人才那样,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社会工作人才。

(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社会工作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在社会服务与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崇尚的价值准则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契合的,其内涵和功能也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一致的。社会工作人才直接从事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目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现,社会问题大量涌现,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适应这种新要求,就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方法,拓宽社会服务的新领域,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吸纳大量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进入基层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方面优势,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三)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使政府真正成为优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服务的专业提供者、社会矛盾的有效调解者和社会公平的积极维护者,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润滑剂”和“调和剂”,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人才资源和宝贵财富。比如,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人才,更能体现出人性化服务的专业优势,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在社区建设中配备社会工作人才,更能强化社区的引导、组织、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在社会服务类组织中引入社会工作人才,有利于为社会成员提供政府不便、市场不愿或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扩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选择空间。此外,社会工作人才还可以引领社会志愿者为公众服务,有效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等。而目前,这些领域社会工作人才十分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急需我们培养造就大批的社会工作人才。

(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内在要求。2006年,杭州市人均GDP6505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今年初召开的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人均GDP将达到10000美元,实现从中等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跨越,建设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奋斗目标。但目前我市还面临着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停车难、办事难、清洁保洁难等“七难问题”。杭州要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确保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继续走在前列,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一系列新要求,以新的思路和举措来破解“七难”问题。同时,要充分运用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专业人才,来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目标。

二、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基本现状

根据调查,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正、就业服务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部分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社工理念和方法、正按照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的社工人才队伍。因为是第一次统计社会工作人才,加之我国目前尚未统一开展社会工作人才的职称评审、资格认定和注册登记,对社会工作人才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和统计口径。因此,在调查统计中,我们主要以目前在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单位中,具体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为标准来统计,全市大致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一)在民政、劳动保障、计生、司法及工、青、妇等职能部门中,从事社会工作政策制定、执行等有关工作人员。据调查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市这类社会工作人员共有2702人。其中,市民政系统负责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优抚安置、婚姻家庭等相关工作人员551人(市级45人,区县级506人);市劳动保障系统负责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363人(市级87人,区县级276人);市计生系统负责计划生育的相关工作人员160人(市级22人,区县级138人);市司法系统负责社区矫正等相关工作人员354人(市级104人,区县级250人);市工会系统负责职工权益保障、互助保障的相关工作人员1038人(市级565人,区县级473人);市共青团系统负责未成年保护、青少年成长、社区青少年事务的相关工作人员81人(市级36人,区县级45人);市妇联系统负责妇女权益保护的相关工作人员62人(市级10人,区县级52人);市老龄委系统负责老年人服务等相关工作人员64人(市级9人,区县级55人);市红十字会系统负责医疗救助、紧急灾害救援的相关工作人员29人(市级10人,区县级19人)。

(图一)

(二)在民政、司法、教育、卫生及工、青、妇、残联等职能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中,从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和社会服务等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截止2006年底,全市这类社会工作人员共有4749人。其中,乡镇街道负责社会福利的工作人员183人;市、区(县市)两级救助管理中心部分工作人员158人;老年福利院(敬老院)部分工作人员856人;儿童福利院部分工作人员111人;干休所部分工作人员91人;帮扶救助工作人员598人;从事公共卫生(精神卫生)的部分工作人员724人;法律援助中心部分工作人员52人;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的部分工作人员432人;中小学辅导员、就业服务指导教师、心理咨询教师597人;残疾少年儿童特殊教育学校部分工作人员301人;工读学校部分工作人员33人;乡镇街道负责职工权益维护的部分工作人员174人;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社会服务的部分工作人员175人;妇女活动中心及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的部分工作人员5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部分工作人员54人;康复中心部分工作人员16人;老年活动中心工作人员40人;乡镇街道老年服务工作人员149人。(图二)

(三)在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工商注册企业中,为儿童、青少年、妇女、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截止2006年底,全市这类社会工作人员共有712人。其中,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中专职从事社区建设的工作人员434人;专职从事社会福利的工作人员103人;专职从事青少年事务的工作人员22人;在市工商局注册的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民办服务机构中部分工作人员153人。

(图三)

(四)在社会工作社团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包括学术社团、行业性社团和专业性社团。截止2006年底,全市这类社会工作人员共有414人。其中,社会福利类社会团体部分工作人员8人,社会慈善类社会团体部分工作人员26人,职工权益维护类社会团体部分工作人员133人,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社会团体部分工作人员116人,残障服务类社会团体部分工作人员129人,残障服务基金会部分工作人员2人。

(图四)

(五)在城镇社区居委会从事社会工作的工作人员。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社区居委会703个,社区专职工作人员5594人。(由于农村行政村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均为兼职,所以未列入此次统计)

另外,基于社会责任与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能,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也称“志愿者”。截止2006年底,全市(含区、县)共有注册志愿者434185人,其中市本级注册志愿者116037人。

除志愿者外,上述五类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总数为14171人。据对市敬老院、市救助站、市儿童福利院等单位社会工作人员的抽样调查,工勤人员约占社会工作人员总数的20%左右。据此推算,我市职业从事社会工作人员的总量大约是11000人左右。从上述我市社会工作人员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两多一少”的现象:即行政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比较多,占总数的53%;城镇社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比较多,占总数的39%;而在民间和社团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中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比较少,只占总数的8%。

(图五)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在推进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们感到,与发达地区相比,虽然目前我们有许多在做的工作还称不上是专业的社会工作,但对照社会工作的要求,实际上都已经具备鲜明的社会工作特点。例如,我们各级党群部门在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直以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再如,我市组织实施的“破七难”活动,以及连续七年开展的“春风行动”,规模、影响和效果一年比一年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来讲,近几年我们市本级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市战略的总体部署。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逐步形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市委的要求,将社会工作人才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一起,列入了党管人才、人才强市战略的总体部署,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培养和激励人才的政策措施。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杭州市专职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关于明确杭州市区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的通知》、《关于加强和改善新时期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意见》、《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帮扶救助机构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室建设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涉及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

三是逐步开展了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和培训。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市团校等市属大中专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了一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全市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多种形式选拔社区工作者。大力开展对社区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干部专业化程度。社区干部的素质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全市703个社区平均每个社区有专职工作人员近8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882人,占总数的59%,2007年底实现全市每个社区都有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四是大力推进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市人大颁布了《杭州市志愿服务条例》,这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志愿者服务地方性法规。在社会管理、环境保护、旅游服务、文明倡导、法律援助和敬老助残等各个领域都有我们的志愿者,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全市(含区、县)共有注册志愿者434185人。他们在西博会、休博会、旅交会等重要和大型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推进我市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些都为我们下一步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调研中大家总的感到,近年来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总体上处于“非专业化”或“半专业化”状态,基础比较薄弱,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一)职业化程度不高。按照发达地区的标准,职业社工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为2‰-5‰。这次我们到香港学习考察,截止2007年4月,香港700万人口中,仅注册社工就有13018人,占总人口数的1.86‰。杭州市670万户籍人口,与香港总人口相近,去年人均GDP达到6050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发达地区的标准,杭州应有职业社会工作者13000至16000人。就我市目前的现状而言,虽然我们统计的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有11000人左右,但他们不同于香港,全是注册的职业社工。我们目前还没有职业化的标准。例如,民政领域的社区工作者、社区民政员、社区救助员,司法领域的司法协理员、社区矫正人员,劳动保障领域的劳动保障员都没有统一的职业资格和职业标准。同时,目前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中,大多数是以行政干部或准行政干部的身份出现,与服务对象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不是一种专门助人的职业。

(二)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准和专业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香港等社会工作比较成熟的地区,注册专业社工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普遍是具有高等学历和受过良好教育与培训的专业人才。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全市14171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中,初中以及下文化程度的3525人,占到总数的24.88%;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只有1027人,占总数的7.25%;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452名,只占社会工作人员总数的3.19%,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的人员占96%以上。司法矫正、婚姻家庭服务、慈善事业、老人服务、公共卫生等领域目前都还没有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

(三)社会化程度不高。国(境)外发达地区社会工作的社会化程度非常高,这些地方的社会工作通常不是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支撑,而主要是由大规模的民间社会工作机构承担的。以香港为例,香港的民间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是开展直接社会服务的主体,占整个香港社会工作机构总数的3/4以上,服务单位多达3800余家,承担着80%的社会服务工作。民间机构在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培育专业社工的主渠道,在这类机构供职的人数达4万余人,其中专业社工7600余人,占香港注册社工的61.6%。上海也在社会化运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培育了像新航、自强、阳光等一批专业性或综合性的社工服务机构,目前已有近2000名社工在这些机构中开展专业服务。杭州就国内而言,是属于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之一,但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缓慢,能够吸纳专业人员的社会工作岗位十分有限。据调查统计,全市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公益性民间社会工作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工商注册企业共469家。其中,249家是职业介绍和婚姻介绍机构,占总数的54.1%,近35%的人员从事简单的婚姻介绍和职业介绍工作。

(四)工资待遇不高。在国外和香港地区,专业社工的工资收入跟公务员、医生、律师、教授等一样,是一项体面而崇高的职业,属于“中产阶层”水平,高于同等学历的一般从业人员。香港初级社工月薪为1.2-1.8万港币(香港的人均月收入为1万港币左右),高级社工的月薪在4万港币以上。在这次调研中,普遍反映,长期以来在社区、社会福利机构等公共服务部门中都采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策略,导致从业人员工资较低、待遇较差。例如,我们对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人员待遇的调查,他们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702元,与2006年杭州市城镇单位职工平均收入32440元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人才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如该单位招聘的3名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至2006年底全部离开现工作岗位。待遇较低还导致大多数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学非所用”。据调查,在杭4所大中专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中,在社会工作领域工作的人数比例很低。

(五)社会公信度不高。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已逐步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职业和行业,社会工作者具有很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被誉为“社会工程师”。我们在香港学习考察时了解到,香港的社会工作面向全体市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广泛分布于家庭和儿童福利服务、安老服务、康复服务、青少年服务、社区服务、医务服务和犯罪辅导等领域,已经成为做好事、做善事的代名词,“有困难找社工”就像我们“有困难找警察”一样家喻户晓。“做义工奉献社会”已经成为包括演艺界明星和广大市民提升地位、净化心灵和奉献社会的首选。和香港相比,我们的社会工作由于起步时间不长,专业社会工作者不多,除传统的民政工作外,现在开展的一些专业社会工作局限于某些个人生活方面,如热线服务、心理咨询等,而对于社会生活中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生活安全感、社会秩序等问题的介入还相当不足,限制了社会工作介入社会问题的力度和影响范围。在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中,社工专业成为一个“冷门”专业,问津者很少。据杭州师范大学有关数据统计,每年招生时社会工作专业的第一志愿填报率不到20%,大多数学生是被调剂过来的,而香港高校中的社会工作系是最热门专业之一。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发达地区比较存在的一些差距,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障碍;既有体制机制的成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还是发展中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从管理体制上来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管理涉及党群、民政、司法、卫生、计生、残联、工、青、妇等数十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工作要求,导致社会工作人才的行政分割特点比较明显,“活动”空间往往受到“单位”的条块分割。同时,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按照推动工作、学科建设与管理队伍相协调的原则,面上缺少牵头抓总部门来统筹协调。从运行机制上来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机制还没有建立,扶持发展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政策还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推进。

二是社会工作理念和意识不够普及。由于现阶段社会工作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很多同志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还局限于传统的民政模式,没有将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一个重大领域来对待,加上社工自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以及相关的社会宣传不够,导致公众缺少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意识,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认知率偏低,甚至不清楚什么叫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

三是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目前,社会工作人才评价认定标准还比较单一,以实绩论人才的氛围和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工作师执业资格制度还没有建立,没有形成职业化的岗位体系。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政策还没有制定出台,社工岗位不明确。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规范、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水平认证、注册管理、实务督导、服务评估、项目设计、职业级别、薪酬标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不健全,社工缺少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杭州市至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需求预测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杭州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实践,为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历史性的机遇。鉴于我市目前社会工作岗位仍以一批具体从事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人员为主体,因此本次调研预测的人才需求主要对应于在社会工作岗位上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数量,判断与预测未来杭州各个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发展趋势,及各个领域社会工作人员的配置密度。课题组在参照杭州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际社会工作领域社工配置密度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以定量趋势预测为主、以专家的经验判断为辅的预测模型,对我市至2015年主要领域的社会工作人员需求分析预测如下:

(一)社区家庭。2005年本市常住人口的家庭户数达到207万户,户均人口3.2人。据人口抽样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人户和两人户明显增加,户均人口将进一步减少,预计2015年户均人口将低于3人,家庭户数将增至近240万户左右。目前社区基层组织的设置本身就是依据居民的服务需求而规划的,因此参照每500户家庭配置1名社工,需要4800人左右社会工作人员。另外,社区(村)中还有3.6万户贫困家庭需要社工的特别服务,参照社工与特殊服务对象1:150计算需要240人左右社会工作人员。至2015年本市在社区家庭领域方面的需要社会工作人员近5000人左右。

(二)福利保障。主要是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弃儿等特殊对象。2005年本市有65岁以上老年人76.72万人(2005年杭州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占总人口的10.23%。其中夫妇二人户占13.47%,老年人单独居住的占12.56%,需要特别服务的老年人约占26%。本市有各类残疾人员47.78万,其中智力、精神和多重残疾等需要特别服务约占26%。另外,在全市福利机构寄养的孤儿弃儿669人左右。预计至2015年本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接近85万人,各类残疾人员等约50万左右,这两部分人按需要特别服务的26%计算,约35万人左右,参照1:150比例需要社会工作人员约2300人左右。

(三)司法矫治。2005年杭州市在册吸毒人员有6732名。随着外来人员中的吸毒人员数量呈不断上升之势,预计到2015年全市吸毒人员数量近1万名,社工与吸毒人员的配备按1:25计算,约需禁毒社会工作人员400人。目前,杭州市社区矫正对象2104名,安置帮教对象1.16万名。到2015年全市社区矫正服务对象预计为4000人;安置帮教服务对象为1.5万人左右。按照合理工作量调整社工配备比例,即社区矫正1:25,安置帮教1:75,届时社区矫正需社会工作人员160人,安置帮教社工需200人,合计为360人。2015年全市共需社区矫正专业社工近1000人。

(四)青少年服务。参照上海的做法,在全市推广社区青少年、在校问题学生、服刑人员和吸毒人员未成年子女服务,需青少年专业社工700人左右(每个社区1名)。参考香港的成功经验,在每2-3万人口须设立一个青少年中心,预计需要这样的青少年中心250个,约需要青少年专业社工2000人。因此,2015年全市约需青少年专业社会工作人员2700人。

(五)公共卫生。主要服务对象是育龄妇女、儿童、传染病人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病人等。2005年本市有育龄妇女179.96万人,当年生育妇女约占2.79%左右;15岁以下儿童84.4万人,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6.62‰、8.84‰;传染病发病2.56万例。公共卫生领域主要涉及的是医疗保健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人员主要是针对有临床需求的人员提供社会服务。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死亡率、传染病发病率将随之下降。预计到2015年育龄妇女、15岁以下儿童和传染病人预计在270万左右,有特殊需求服务的约5万人左右,参照1:150计算需要社会工作人员300人左右。另一方面公共卫生还需要在医院内设社工调和医患关系以及疏导医护人员压力。2005年本市共有3.33万张病床,借鉴发达地区1名社工负责100张病床的做法,预计至2015年全市病床将增加到4万张,需要社会工作人员400人左右。公共卫生领域共需要社会工作人员约700人左右。

(六)学校教育。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的。2005年,在杭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有32.85万人,预计至2015年在校大学生规模在40万人左右,按目前大学辅导员与在校生1:150的比例配置,参照同样比例配置社会工作人员需要2600人左右。2005年,本市中等教育学校(高中、初中、职业学校)410所;小学791所,因为学校集团化等因素,预计到2015年将减少到600所左右;参照香港1校1社工的比例,中小学需要社工约1000人左右;学校教育领域共需要社会工作人员约3600人左右。

(七)就业服务。就业服务领域的社会工作人员主要是针对需要就业的人员开展就业指导、介绍和培训等服务。2005年,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09万人。按目前状况和参照1:150的社工配置,预计到2015年,就业服务领域需要社会工作人员约400人左右。

(八)企业单位。据杭州市第一次经济普查统计,全市二、三产业共有企业法人单位6.59万家,就业人员397.02万人。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59家,其中大、中型企业575家,按每个大、中型企业配置1名社会工作人员,需要社会工作人员近600人左右。其余的企业单位社会工作服务需求量相对较小,可以参照国外企业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或自愿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按1个社工服务100个这样的企业单位配置,需要社会工作人员660人左右。企业单位服务领域的社会工作人员共需要约1200人左右。

(九)其他领域。上述8大领域共需社会工作服务人员1.7万人。假定除上述8大领域外的其他服务领域社会工作服务人员需求量占社会工作服务人员总量比例为15%,达到2500人左右。

(十)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管理人员与社会工作服务人员比为1:20,参照这个比例推算,社会工作管理人员需要近1000人左右。

根据上述需求预测,至2015年我市社会工作人员需求总量将超过2万,社会工作服务人员和社会管理人员分别占95.16%和4.84%。

五、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对策措施

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有关社会建设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围绕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奋斗目标,结合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我市下一步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求,以职业化、专业化为重点,形成合理的初、中、高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梯次,大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人员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努力,到2015年建立起一支与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使我市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素质、配置结构、效能指标、政策体系、成长环境和工作机制等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数量目标。在人才总量上,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大幅提升,社会工作人员总量达到2万人左右。其中,30名高级社会工作师、300名社会工作师、3000名助理社会工作师。全市(含区、县)注册志愿者总数达到53万人。——素质目标。提高政治素质,具有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崇高的奉献思想和献身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能够一专多能;提高道德素质,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勇于吃苦、任劳任怨、助人为乐。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专业权威基本树立,职业的社会认可度显著提高。

——结构目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领域结构、区域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功能结构逐步优化,基本符合推进社会工作的需要。在学历方面,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拥有社工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达到50%以上。在行业需求布局上,做到民政、劳动保障、计生、卫生、司法、教育、残联、以及工青妇等不同领域,都有所需的社会工作人才。

——环境目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多渠道、开放型的培养体系初步建立,协调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组织对社工人才的集聚功能明显,相关政策、法律、制度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为了确保我市在2015年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总体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整个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高度,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党政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科学谋划,积极推进。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增补民政、卫生、司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工作部门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综合协调,人事、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实现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民政部门的职能,充实人员力量,明确民政部门是推进和协调社会工作具体行政行为的职能机构。

(二)健全职业体系,完善评价机制。实行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对所有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岗前培训,接受社工理论、方法教育,培训合格者颁发上岗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对有专业背景的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以及长期从事社会工作、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可实行免试或部分科目免试的方式获得上岗证书。对新入岗人员,必须严格掌握录取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以改善目前社工队伍的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职业能力水平认证制度。参照现行的29类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系列,设立社工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把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认证范围。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水平认证制度,对获得助理社工师(初级)、社工师(中级)、高级社工师(高级)的,可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借鉴国际社会工作证照、注册等做法,对社会工作人员实行登记注册管理,对独立执业的社会工作师探索建立严格的执照制度,逐步实现与国(境)外发达国家接轨。

(三)开发社工岗位,积极吸纳人才。大力开发与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坚持“成熟一批、设置一批”的原则,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残障康复、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合理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吸纳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杭州市实际,可以先行在以下四类机构中设置社工岗位:一是各级各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如民政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主要业务处室,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必要的专职社会工作岗位,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二是在社会工作者充当核心角色的领域,如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正,以及学校、医院和企业等机构中,通过岗位调整、增设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等方式,配备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三是在社区(包括乡镇、街道、社区)中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工作站等设置一批社工岗位,大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四是在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中大量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使其成为社会工作人才就业的主渠道。以公平公正、竞争择优为导向,以“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为方向,探索建立专职制、聘用制、派遣制、项目制、委托制等多种用人机制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吸引和聚集社会工作人才,向一线服务岗位集中和集聚,向农村郊区延伸和覆盖。同时要研究采用过渡的方法,逐步淘汰在现社会工作岗位上不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目前实际从事社会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实际,实施社会工作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社会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用3-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轮训工作,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将社会工作人才列入培训计划,研究制定出台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工作人员参加各类社会化培训和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通过在职或半脱产的教育培训,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以上文凭,通过考试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称资格证书。整合教育系统的有关高校,组织人事系统的基层干部培训中心,劳动保障系统的技工学校,民政系统的社区学院,以及卫生、司法、计生、工、青、妇等系统各自的教育培训资源和工作力量,加快教育培训机构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社会工作教育培训体系。重点选择和扶持一批具有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的院校和培训机构为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从2008年开始,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每年拿出150万元,用于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培训。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残障服务、学校、医院等领域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实施人才培训“走出去”策略,与国(境)外高校等组织合作,力争建立若干海外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有计划地选送一批领军标志性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赴国(境)外培训学习和实践交流。

(五)加强激励保障,激发人才活力。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薪酬标准。把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范畴,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社会机构和组织之间相对统一的社工行业薪酬体系,充分体现社工的专业人才价值。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社工职业成长阶梯。对于社会组织内部的社工,可以确定“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的指导性方案。对于社会福利等事业单位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可以结合现有的职称体系来确定社工的薪酬标准,切实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励措施。按照优惠措施向一线社工倾斜、向社工重点领域倾斜的要求,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社会工作人才特点、体现工作业绩、鼓励创新工作的激励机制。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对业绩突出、能力卓著的社工,设立各级各类灵活的表彰奖励措施,给予破格晋升、嘉奖、培训、体检、保险等待遇,稳定社会工作优秀人才队伍。

(六)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有力保障。强劲的的公共财政支持,是促进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杭州要构建和谐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等体系建设,要加大财政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可设立专项资金,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参考GDP增长情况,按比例逐步提高社会工作经费的投入比例。建立专项投资扶持政策,对带有公益性、福利性甚至是纯社会公益性、福利性的项目,采取专项投资的政策予以扶持。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机制,在现有财政预算项目中,增设购买社会服务的科目,通过项目发包等方式,吸引社会组织机构通过公平竞争取得政府委托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并在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给予优惠或暂免征收,以此来催生和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

(七)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工作的一个全新领域,必须把舆论宣传放在重要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社会工作人才在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贡献和作用,注意发现和宣传优秀社会工作人才的典型事迹,提高人们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认识,大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在评选表彰杭州市杰出人才奖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市政府特殊津贴人选,选拔新世纪“131”人才工程人选,以及其他各类评选、表彰和奖励,对社会工作人才一视同仁。积极开展社会工作研讨、论坛、社工节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广大社工的职业风采,提高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的认同度和知晓度。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本着能做的事先做起来的原则,近年内重点抓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抓好试点引路。由市民政局牵头,选择上城区、下城区、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等单位进行试点,普及社会工作知识、储备社会工作人才、明确社会工作岗位、积累社会工作人才评价经验,为市委、市政府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有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创造条件。

二是起草政策文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党的十七大、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在认真总结有关城区和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及前一阶段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起草下发有关杭州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

三是加强专业培训。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市民政局、人事局等单位,研究重点社工岗位的社工人员培训和迎接全国第一次统一组织实施的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的前期准备工作,尽量争取杭州市有更多的社工人员第一次拿到社工专业职称资格证书。

四是探索实务教育。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市民政局、团市委等单位,选拔一些重点社工岗位的骨干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与杭州市青年政治学院合办的“社会工作实务教育高级研修课程班”,或参加西欧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学习考察活动,提高部分重点社工岗位骨干的实务能力和经验。

五是开发社工岗位。由市民政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区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重点探索在社区建设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研究设置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吸纳社会工作人才。从明年开始,招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应优先招聘和录用社会学或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六是发展民间机构。由市人事局和民政局牵头,根据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的要求,逐步剥离政府承担的有关社会工作职能,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法,在有条件的地方或单位创建民办服务机构,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能提供空间和舞台。

第三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总结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总结

发布单 市民政局 位:

生成时间: 201012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引 TZ011-0501-2010-0003

文 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号:

【收藏】

【推荐】

【打印】

【关闭】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总结

台州市民政局

台州开展社会工作实践相对较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应滞后。但近几年,随着台州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社会工作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并逐步成为构建和谐台州、全面建设小康台州的重要依靠力量。

一、台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体状况

经过几年的发展,台州在部分领域已经造就了一批初步掌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正在向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迈进的社会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主要集中于台州市的各级民政部门、城市社区和义工、志愿者组织。台州市民政系统主要由市民政局、市辖9个县(市、区)民政局和各乡镇(街道)民政办组成,计有工作人员896人。台州目前共有城市社区155个(其中椒江区2个、黄岩区1个正在筹备中,尚未正常运行),专职社区工作者854人,兼职社区工作者206人;社会慈善、福利机构102个,工作人员600余人;县级及以上义工、志愿组织33个,固定工作人员62人,各类志愿组织注册社工28000余名。台州市近两年接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培训的人数有260人,其中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16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的24人。

二、台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做法

历经多年发展,在台州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工作者队伍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外部工作环境日益优越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台州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行业环境与政策环境也越发优越。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台州各社会部门的职能作用不断强化,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以民政为例,目前台州已基本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临时救济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扶助体系;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双拥共建为带动、深化改革为动力,国家抚恤与社会优待相结合的优抚安置工作体系等。民政事业的大发展,迫切需要大批熟悉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才投身其中,这也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自2005年以来,台州以社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成长提供了优良的政策环境。在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激励方面,也出台了诸多具体措施。如临海市的社区工作人员工资自2000年以来,已经由508元、608元、708元每月,提到了现在的平均年薪3.5万元(含奖金、社保);台州市已初步拟定社区工作人员的加薪制度,预计自2010年始社区主任、社区党委书记均可参加乡镇、街道基层公务员的选拔。

(二)多方协作,志愿社工队伍蓬勃发展

台州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队伍的努力,更离不开热衷于社会工作事业的社会各界群众。如今,志愿者已经成了台州社工队伍的最重要补充,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成为台州社会工作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2003年台州慈善总会成立,至2004年,9县(市、区)已全部建立慈善总会,13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也逐步建立分会或联络员,已初步形成慈善网络。2006年5月28日台州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正式成立,志愿社工有了自己的组织。目前,台州在9个县(市、区)均建立了义工分会,各级社区志愿组织达724个,义工队伍总人数已发展到28000余人,各类义工服务队伍不断壮大。2009台州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188次,参加人次达143695,有数十万群众享受了义工提供爱心服务。志愿社工队伍的建立与发展,已经成为台州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与职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一道成为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

(三)搭建平台,帮助外来人口有声有色近年来,台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志愿社工队伍都有很大发展,并形成了较大的规模群体。从国际社会工作实践来看,帮助外来人口适应本地文化与社会生活,一直是社会工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截止2006年6月,台州外来务工人员总量超150万,而且每年以19.64%的速率增加,通过搭建平台,社会工作者努力帮助规模庞大的外来人口融入台州社会,适应本地经济文化生活。如各县(市、区)在2006年以来纷纷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作为公安系统的下辖机构,为“新台州人”提供了一些帮助。一些帮助外来人口的民间性服务组织自2007年以来也相继出现,如2007年临海市成立的台州首家外来人口维权服务站,同年路桥区也成立了首家“新台州人”慈善医疗救助中心。

三、对台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一)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的准入制度。从学历教育、工作技能、方法等方面制定用人标准,社会工作岗位上岗人员需通过专业培训、专业教育或者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建立持证(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上岗制度。

二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训教育制度。对新进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入职培训,全面了解即将开始的工作。对所有在岗人员,必须按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管理规定,严格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培训档案,严格学习考勤与成绩考核,并将继续教育作为职务、职称、工资晋升的必要条件。

三是建立完备、明确的绩效考核体系。可参照新近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对全市社会工作岗位进行普查、分类、入级、定岗、定编,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与工作任务说明,以此为依据建立完整的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体系。最终目标是要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整的社会工作人才考核、晋升机制,逐步淘汰当下仅是参照公务员编制、事业单位编制进行管理,造成体系内人心不稳的机制。

四是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人才配套的薪资、福利体系和劳动法律关系。要根据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参照各地社会工作人才的岗位薪资标准,建立台州市社会工作人才相应的报酬体系,明确逐年增加工资待遇的规定,建立工资待遇自然增长机制。经过改革调整,最终要确保薪酬体系对内的公正性、对外的竞争性、对在岗员工的激励性、对成本的控制性,为社会工作系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二)逐步建立统筹发展机制 在部门协调方面,要确立民政部门在台州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以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为核心,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群众得益”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之下,逐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社会工作人才、志愿社会工作队伍、民营机构社会工作人才的关系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形成运转流畅、资源共享、和谐互动的人才工作机制。

在行业领域,可建立台州市的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业务培训、理论研讨、工作交流、行业监督、职称评定、工作考核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社会工作者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进一步提高全市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增强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凝聚力。

在平衡城乡、区域差距方面,要建立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流动、调配、挂职锻炼等制度,制定向农村社区、后发展地区倾斜的人才政策,鼓励优秀人才进基层、进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区域社会工作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走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发展之路

在专业化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招录更多具有社工专业教育背景的高校毕业生,使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人员不断充实到现有的社工队伍中;对已经取得社工资格而不在岗的人员,各单位要尽量安排他们到相应的岗位上工作,为其开展专业的社会工作创造条件。其它在岗人员鼓励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加强专业技能和素养。在职业化建设方面,要尽快确立社会工作者职位体系,在岗位调查分析基础上分类、分档、分级,在行业内实现“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

在推动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化方面,一是要加强志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育,构建职业社工与志愿社工队伍的联动机制。发挥社工的职业化、专业化优势,由社工发展、指导和联系志愿者,倡导志愿者爱心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克服志愿服务随意性大、缺乏专业训练、资源不足等缺陷,使志愿者更广泛、更深入地推进社会服务,营造人人参与、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要逐步形成开放式的社会工作体制,鼓励民营机构进入社会工作事业,吸纳民营机构中的专业社工人才。三是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为社会工作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宣传造势,转变政府工作理念,促使各级部门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今年以来,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两个着力”大局和“幸福资阳”建设目标,积极探索,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了资阳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19个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下设办公室于市民政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在1月份召开了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制发了《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工作要点》,作了全面、具体的安排部署。在政府机构改革中,争取在市民政局设立了社会工作科,并增加了编制,市财政安排了试点经费12万元,并由财政出钱,面向社会聘用了2名社工专业大学生从事社工工作。召开了全市民政系统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月霞同志亲自挂帅,专题研究、确定工作计划安排,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科室密切配合。促进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着力营造社工氛围

运用媒体、简报、网络平台宣传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做到了“报纸有文、电视有影、广播有声”,在市民政局网站上开辟了“社工专栏”和“社工博客”,编发了社工信息4期。编印了《资阳市社会工作、社工人才实践指导手册》1400余册,分发给市级各部门、各县(市、区)和参加2011年社工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班学员,在普及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传播社工精神,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探索出台相关制度和政策

《资阳市2011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点》,确定了“五大工作重点”,并明确了部门责任分工,制订了《资阳市2011年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宣传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向上级申报了社工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创新奖项。着手研究起草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社工岗位设置办法、社工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制度,积极探索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子,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轨道。依托社区试点建立10个社会工作示范岗,开展“1234567”活动。

(四)加大了考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

一是组织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下发了《关于组织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通知》,发动社会工作者和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加考试。在4—5月份,举办了2期社工考前培训班,邀请了省民政干校、成都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的专家、教授作辅导培训。全市共有512名社会工作者报名参加了全国2011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其中409人报名参考助理社会工作师,103人报名参考社会工作师。

二是对全市社工职业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各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及本科以上毕业生和已经取得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资格的人员统计,准确掌握我市社工人才队伍状况。并同时下发了《资阳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做好社工继续教育工作。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培训力度。计划在下半年举办一场由市委中心学习组(扩大)人员参加的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专题讲座,邀请全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工作学家或中央党校的有关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教授作专场报告,提高升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的社会管理水平。

二是筹建社会工作者协会。开展社会工作者培训、行业规范和服务、维护社会工作者权益。

三是组织对外学习考察。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加快我市社工工作发展进程。

四是切实抓好《全市2011年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点》确定的重点工作的落实,抓出成效。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第四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报告

2014年,市民政局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综治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成员单位职责,坚持把民政工作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在抓好本部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民政职能作用,围绕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大局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报告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综治工作责任体系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综治委的要求,我局始终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局党委对综治工作高度重视,把综治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局工作规划,统筹安排。根据局领导班子调整,及时调整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炜为组长、局党委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处室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综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督查办,明确局纪委书记为分管领导、一名副调研员协管、一名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局领导把加强综合治理工作作为涉及全局的大事来看,经常性在的各类会议上强调综治工作。局领导班子以党委会或局长办公会形式每季度一次研究综治维稳工作,并作为一项制度来落实。年初,局领导与局属事业单位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将目标责任更进一步地明确和细化,明确各单位一把手是本单位综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副职分管,坚持综治岗位“一岗双责”,严格落实综治工作“一票否决制”。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苗头,主要领导能靠前指挥,主动化解。做好综治工作部署和落实,年初印发《关于民政系统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年中,定期由局督查办对综治工作进行督查,建立领导干部综治实绩档案,使综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做好民政系统内部管理,确保单位和谐稳定

民政部门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众多,因此我局更加注重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治安防范等工作。一是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在综治工作中要求各单位全面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格和工作制度,维护单位稳定。市民政系统共有18家事业单位,在编和编外职工共计有600多人,2014年全年局系统未发生刑事案件、违法犯罪,各单位班子成员没有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各单位未发生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有力。二是加强普法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队伍素质。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及时办理执法证件,不断规范执法行为。三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参与街道社区各项活动,自觉接受所在地街道社区对单位的监督与管理,认真完成布置的各项综治任务。四是充分发挥了信访工作的“减压阀”作用。我局先后安排局领导接访活动37次,接访时间、名单和地点定期在市民政局网站进行公开公示,并及时上报局领导干部接访各类情况统计表。此项工作多次被市信访局通报表彰。在接访过程中,我局将信访工作责任层层落实,一级对一级负责,高效优质的完成信访事件的处理。在工作中紧抓“双重点”,及时化解矛盾。“双重点”即:重要时间节点和重点人群。我局在各个重要敏感时期,尤其是每年的“春节”、“两会”、“清明”等时段及各类民政政策调整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安排局领导做好重点接访、下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在萌芽状态。

三、切实落实职责分工,创新发展社会管理服务

(一)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夯实社会管理基础。一是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今年以来,我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通知》,同时,就网格化管理在基层落实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查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于11月12日在包河区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社区建设暨网格化管理现场会,张庆军市长、程瀚副市长等市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我市社区建设及网格化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指导意见》,目前全市登记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63个。稳妥开展减少管理层级试点。在包河区探索开展以区直管社区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成立了全市首个街道级社区—滨湖世纪社区。三是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有一半以上的社区建立了社区信息平台(含社区网站、QQ群、博客等),各区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社区“智能化便民服务亭”民生工程建设,2014年共建成200个服务亭。四是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在全省属首创编制完成《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2014-2020)》。圆满完成2014年200个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建设任务,项目绩效评价为优秀。在全市社区开展“幸福社区、温馨家园”服务品牌创建工作,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和居民幸福指数。五是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作用。我市普遍建立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逐步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网格(楼宇)党支部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把居民自治作为基层民主的主要内容,纳入社区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六是推进公共资源向社区下沉。要求各区按照《市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将人员下沉到社区,将经费投入到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中,并做好新建住宅区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用房的专项验收。七是完善社会化参与机制。指导社区结合实际组建居民自治团体,动员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建立共驻共建制度,各社区100%与辖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书。八是推进城乡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今年4月,我局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启动23个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并会同市财政局将390万元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拨付到各县(市)区、开发区,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慈善事业。一是政策先行,引导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布局。依据区划调整调整《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十二五”期间形成“9064”养老格局,即: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机构养老。二是突出重点,构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平台。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市政府“18140”工程实施方案》,强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程建设,计划建设18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4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已建设20个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07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建成并运营推动“2460”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即“24小时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政府扶持,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积极探索政府引导资助,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模式,出台了《市养老福利机构考核标准(试行)》,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对新、扩建床位的民办养老福利机构,给予一次性开办补助;对征地自建养老机构的,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对运营一年以上的养老机构,给予运营补助。四是创新模式,实现五保供养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我市组织实施“515敬老工程”共实施项目71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市、县区、乡镇总投资2.25亿元,五保床位总数达14193张,其中新增10644张,占75%。全市集中供养能力由2007年8%提高到52%。五是孵化培育,推动专业社会组织进入养老服务。我市十分重视和培育发展专业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出台了登记管理和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措施,为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以及承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做准备。目前,全市已培育发展5家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和3家养老服务中心,全部介入养老服务领域。六是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不断加强慈善组织建设。市慈善协会顺利完成换届工作。引导12家企业建立慈善基金会,县区慈善组织逐步完善。积极开展募捐救助活动,市慈善协会各项捐赠和项目总金额达6289.62万元。通过开展“元旦、春节送温暖”、“慈善情暖万家”、“慈善圆梦大学”等一系列活动和项目,支出善款865.02万元,发放爱心药品、物资价值人民币5200.45万元,约11305(户)人(不含雅安捐款)和980名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得到了及时的帮助。较好地发挥了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孤儿保障制度日益完善,不断推进适度普惠型未成年人福利制度建设。一是孤儿保障范围逐步拓展。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孤儿及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困境儿童按照机构养育孤儿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的养育标准,实现了孤儿及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困境儿童应保尽保有目标。二是稳步扩大保障范围,推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建立。认真落实孤独保障政策,在一些问题上做出创新和突破,推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建立。三是不断规范资金管理和发放程序,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平台和载体。新建、扩建、、、4个功能完善的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基本满足孤残儿童集中供养需求。五是推进救助场所和未保中心建设。2014年我市在四个县各新建一个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场所。四县政府高度重视,在较短时间,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工程前期的各项工作,有力确保了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占地199亩土地,总建筑面积4000㎡,设200张床位,总造价660万元。该项目计划于2014年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我市流浪未成年人生活救助和教育矫治的专门场所,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平安”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边界沿线群众生活安定。年初,我局将平安边界建设作为重点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轮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的通知》,对边界线联检和创建平安边界建设提出要求,年中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人员确定,责任落实,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年底印发《关于开展2014全市平安边界创建工作考评的通知》,组织对县区进行考评。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活动、年底有考评。与毗邻市及市内毗邻县(区)间都签订了共建平安边界协议书,实现了市级界线和县级界线签订共建平安边界协议书全覆盖的目标。建立健全了边界管理的各项工作机制和边界纠纷应急处理方案。一年来,我们先后赴芜湖、滁州、淮南、安庆、六安等地开展创建互访活动,组织县(市)区对边界线巡查,认真组织边界线联检工作,全面完成20142条市级界线、3条市内县级界线的联检工作任务。通过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一年来没有发生因边界不清而引发恶性刑事案件、群体性械斗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边界沿线群众生活安定,经济社会秩序稳定。

(五)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发展。

一是加大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力度。落实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负责、分级登记管理”体制,对于非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开展敏感活动及涉外活动的情况等予以重点关注,及时查处。认真开展市级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年检结束后,依据有关规定开展了社会组织清理整顿工作。二是创制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出台《市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办法(试行)》等社会服务“1+4”政策从社会组织的界定、放宽社会组织备案登记管理、政策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兑现财税奖补政策入手,创新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指导意见》,重点培育发展社区服务类、社会事务类、文化体育类、慈善救助类、法律维权类等五类社区社会组织。三是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品牌建设,培育和组建了一批品牌行业协会(商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如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10月份承办了第三届中国餐饮产业大会,市龙虾协会今年承办了第十二届中国龙虾节。四是开展行业协会自律与诚信创建。要求全市行业协会要根据行业发展要求,制定行规行约并组织实施;要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增加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要为会员、行业、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活动;要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逐步实现行业协会自我运作、自聘人员、自理会务。五是指导行业协会商会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印发了管理制度示范文本,指导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章程、民主选举、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财务、印章和文件、重大活动备案报告、信息披露、分支机构及法定代表人述职等系列管理制度,促进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化建设。

第五篇: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11年2月19日上午中央党校举行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当前,如何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在从不同学科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深刻理解社会管理内涵,找准切入点,才是关键。大力推进发展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工作,是提高我省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二、发展社会工作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职业,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社会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协调社会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心理支持,维护合法权益,减少社会不平等;二是提供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日常需求,促进人的能力发展,改善并增进人们的福祉;三是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有困难人士解决问题,防止因问题激化而可能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降低社会问题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四是参与社区生活过程,组织并强化社区生活,恢复和加强社区与社会基层组织的功能,稳定社会基础;缓解人际关系紧张,防止各种人际冲突或社会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五是通过政策倡导和服务传递,充当国家与个人、政府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2月19日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由此可见,加大力度发展社会工作,促使社会工作职业化,加强社会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福建社会和谐、加快海西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如何促使社会工作职业化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必将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明确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的普遍问题,提出发展海西社会工作的建议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教育专业和社会职业,学界认为从1988年开始恢复和重建,至今经历了专业社会工作的恢复和拓展、社会工作实务和职业化探索、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和体制建设等主要发展阶段,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职业领域尚未明确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者与律师、医生并称为三大热门职业,被誉为“社会工程师”或“社会医生”。目前我国主要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包括:学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老人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社会行政、社区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由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角色具有“多重性”,我国理论界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领域界定一直存在争议,从未得到清晰的界定。从实践角度看,由于我国的职业社会工作刚刚起步,与政府机构的关系定位仍未确定,造成了社会工作者身份的尴尬局面:一是把社会工作看成是民政工作的延伸,从而把社会工作“泛 民政工作化”;二是把社会工作视为自发的志愿帮困济贫行为。由此可见,职业领域定位不清不仅会造成社会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社会工作的职能与其他部门重叠或工作覆盖面不到位、产生工作冲突等情况,既影响工作效率、浪费人力资源,又损害社会工作职业的权威性。

(二)工作模式单

一、工作机制不健全

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社会工作机构长期将其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视作一种准行政工作,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缺少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全局性和战略性把握。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才战略决策机制不健全。不少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不能准确把握人才战略的理论实质和实现机制,无法适时依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科学的人才决策;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的新型用人制度,在实践上还未能在社会工作人事管理中真正建立;三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考核中,难以准确把握量与质的关系,既重数量又重质量的双重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完善;四是薪酬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整体薪酬水平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通过薪酬竞争优势引进优秀人才为社会工作服务,更难以维系现有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稳定;五是社会工作者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业务量繁杂,社会工作机构不能及时安排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等方式的培训;六是激励机制不健全。重视物质激励、工资激励的多,而对精神激励、社区组织文化建设和人才环境的优化重视不够。

(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完善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工作发展水平的高低,而且对其能否持之以恒深人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劳动保障部颁布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仅仅是关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的技术标准,仅限于部门规章,还未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地位,其权威性可想而知。同时,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实施缺乏相关部门的共识和配合。由于没有相关部门共同签署文件来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导致执行《国家职业标准》变成了一场没有对象的“宣战”。

当前,我省正处于如火如荼的海西建设过程中,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对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我省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加强特色塑造和专业宣传,增强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寻求政府与社会的广泛支持,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有鉴于此,对我省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问题谨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确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首要的任务是要明确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目前这个任务应由政府、专业协会以及社会工作机构三个层次的管理体系共同承担。首先,政府是社会工作职业领域合法地位的确认者。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来确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领域、职业地位和职业标准,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权威性的基础。同时在相关法律基础之上,有关部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其次,社会工作专业协会是社会工作职业领域界定的指导者。专业协会除了有义务和责任保障社会工作者享有相应的权利之外,还要担负起制定职业守则、职业操行、颁发职业证照等职责,把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再次,社会工作机构是提高社会工作职业领域认同度的践行者。社会工作机构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要把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并保留到机构中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工作机构应通过各种管理手段使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工作者潜在的能力,使其产生职业成就感,更加积极地投人工作,以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和职业认同度。

(二)健全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体制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机构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大力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把优秀人才推选到合适的岗位上;在考核评价方面,改革现有的政绩评价制度,以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工作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绩效管理,从而激励社会工作者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薪酬方面,制定从事社会工作类专业技术人员政府指导标准价位下的协议薪酬制。参照香港经验,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不低于同等条件的国家公务员;在培训方面,着力发展社工教育,通过优化教材、选派优秀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社会工作者及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激励方面,除采取物质激励的之外,还应采用职位轮调、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提供参与决策过程的机会、完善考核升迁制度、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培训发展机会以及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增加他们的职业满意度,使其安心积极地工作。

(三)完善社会工作的法律制度体系

法律制度建设应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重点。具体来说,一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一部类似《教师法》的《社会工作者法》,从法律上确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工作立法,不仅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人事部在社会工作行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条件。民政部及其有关部门要在今后的相关立法中增加有关社会工作的内容,引导社会福利机构、社会事务机构和民间组织团体开展社会工作,逐步从法律上规范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二是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制定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能力要素条件和行业准人资格制度,建立岗位技能考试实施办法和考核认定制度。可选择若干地区先行试点,由地方政府制定条例或相关政策对社会工作进行职业定位,比如核定编制、划分职称等级、明确待遇等,以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定位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整合社会资源以扩大社会工作的辐射面

整合社会资源,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并非单兵作战,而是和其他的社会机构与专业人员结成联盟共同来帮助案主。社会工作者有时承担的不仅是直接提供辅导或治疗,还需要扮演个案管理者的角色。个案管理就是协调和管理与案主相关的各种社会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联盟共同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现实中,弱势群体通常需要全面的服务与资源,如医疗、教育、住宿、就业等等。由于案主多方面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很难靠一己之力来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联系各种资源,才能把最好的服务传递给案主。由社会工作者来承担个案管理的角色,协调各种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共同讨论个案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不仅可以有效地协助案主获得所需的资源,避免服务的缺失和重复而且可以培养社会工作者协调社会资源的能力,使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职业辐射面得到相应的扩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对案主提供帮助可以有效弘扬社会工作宗旨,对提高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总结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舶来品”,在很多地方仍不成熟,但笔者认为,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不应该因其不成熟而忽视它,而更应该重视它,发展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工作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完善相关法律,使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坚实的后盾,积极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促进社工专业队伍的壮大发展,同时借鉴外国及我国香港、台湾两省的先进经验,立足省情,加快脚步促使社会工作本土化和职业化,使其成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化的中坚力量,为推动我省海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201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报告一、2016年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回顾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们逐步走出了'党政主导......

    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5篇范文

    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2010-06-13 09:27:46 来源: 人民网(北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党的十七大......

    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5则范文

    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打牢和谐社会的人才基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为......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

    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9—2020年) 中国的社会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实质性的发展,然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却始终存在发育迟缓问题。近几年,一些省市积极探......

    关于社会工作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几点思考

    关于社会工作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几点思考WWW.WJGQT.ORG 作者:团区委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05 更新时间:2007-6-12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提纲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提纲 一、全面调研提纲 1、基本情况。各地级市和各部门社会工作发展现状;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经验;社会工作人才的分布......

    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专门职业。社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