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目录页码-西北大学

时间:2019-05-14 04:5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教育学-目录页码-西北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教育学-目录页码-西北大学》。

第一篇:高等教育学-目录页码-西北大学

第一章 高等教育概述 第一节 教育及其规律 一 什么是教育1 二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二)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2 2

第二节 高等教育及其职能

(三)教育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之间的关系3

一、高等教育的界定3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4-6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6-8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9-10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0-11

三、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12-13

四、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14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14

(三)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的职能的延伸14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一、古代高等教育15-16

二、欧洲中世纪的高等教育16-17

三、近现代高等教育17-18 第四节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理论体系

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8-19

(一)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

(二)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

(三)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基本规律

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20

三、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20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22-23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23-24

二、教育目的

(一)教育的目的的含义24-25

(二)教育目的的性质25 第二节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26-28

二、高等学校的层次、科类、专业培养目标

(一)分层次培养目标28-29

(二)科类、专业培养目标29-31

三、制定专业目标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31-32

(二)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32-34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34-35

(四)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关系35

(五)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与变动行的关系35-36 第三节 全面发展教育

一、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36-38

二、全面发展的实施途径38 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

一、学制的建立40-42

二、各国高校学制概况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42-43

(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43-45

三、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

(一)全日制高等学校45-46

(二)成人高等学校-46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一、各国学位制度概况46-47

二、我国的学位制度

(一)我国学位的级别和标准47-48

(二)我国学位的授权体系48

(三)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48-49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一、各国大学的招生制度 49-51

二、我国的招生考试制度及其改革51-54 第四节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发展54-55

二、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55

(一)建立就业新机制,完善就业管理体制 56

(二)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行学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56

(三)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解决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阻碍

(四)56-57 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57

(五)规范就业市场秩序 57

(六)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58 第四章 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 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59

一、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9-60

二、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60-63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与调整趋势

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

(一)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63-65

(二)高等教育的科类与专业结构65-67

(三)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67-68

(四)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68-69

(五)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69

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69-70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学生和教师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一、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的一般特征-72

二、高校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高校学生的感知-72

(二)高校学生的观察力-73

(三)高校学生的注意力-73

(四)高校学生的记忆 74

(五)高校学生的思维能力74-75

(六)高校学生的特殊能力75-76

(七)社会实践经验能力---76

(八)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6

三、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一)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77

(二)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社会倾向性-77

(三)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 78

四、高校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

(一)高校学生个性的意识倾向性79-8

2(二)高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五、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教育82-85

(一)高校学生的合群与孤独的矛盾 82-84

(二)高校学生的自卑与超越矛盾84-85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一、高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一)高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85-86

二、(二)高校教室的工作特点的基本要求 高校教师的任务86

(一)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87

(二)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87-88

三、高校教师的培养与教师发展 88-90

四、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及其优化 90-91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一、高校师生关系概述92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93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及其原则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中的要素95-96

(一)教师

(二)学生

(三)教学内容

二、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96-100

(一)明确的专业目的性(职业倾向性)96-97

(二)对高校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有更高的要求

(三)97-98 把科学研究引用教学过程98-99

(四)社会实践的多种形式99-100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100

二、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101

三、理论联系实际102-103

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103-105

五、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105-106

六、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106-107

七、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八、107-108 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108-109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年制与学分制

一、学年制111

二、学分制 112-114

(一)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二)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教室的专长

(三)有利于推广高等教育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理论115-117

二、课程体系117-118 第三节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一、教学计划119-120

二、教学大纲

(一)制定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120-122

(二)教学大纲的结构122

(三)教学大纲的运用122-123

三、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123-124

(二)编写教材的基本要求 124-126

(三)教材的运用126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128-129

二、几种常见的高校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129-130

(二)讨论法 130-131

(三)自学指导法131 第二节 现代教育技术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131

二、教学媒体及其应用

(一)传统教学媒体的分类和应用原理-132

(二)计算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133 第三节 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概述134

二、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

(一)考察 134-136

(二)考试 136-141

(三)答辩141-143

三、学生评教

(一)学生评教的意义143-145

(二)学生评教的基本模式 145-146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第一节 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

一、高等学校科研的地位和作用 148-149

二、高等学校学科研究的特点 149-150

三、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150-152 第二节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组织原则和方法

一、高校科研的组织原则152-154

(一)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二)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的原则

(三)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计划课题与自选课题相结合的原则

(五)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原则

二、科研程序和科研方法 154-156

(一)科研准备阶段

(二)科学试验阶段

(三)研究成果的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 第一节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形成、发展和意义

一、社会服务职能的形成 157-158

二、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发展158-160

(一)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重新起步阶段(1977-1985)

(二)高校社会服务的深化发展阶段(1985-1992)

(三)高校社会服务走向相对成熟的阶段(1993-)

三、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意义160-162

(一)发展社会服务职能是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发展社会服务职能是对教学、科研的促进

(三)发展社会服务职能促进了社会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参与,改革了办学条件 第二节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一、教学服务 162-163

二、科研服务 163-164

三、综合服务165

四、建立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和高新技术产业 165-167

(一)建立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联合体

(二)兴办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节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

一、完善高校社会服务的运行机制168-170

(一)建立动力机制

(二)建立调节机制

(三)建立平衡机制

二、高校社会服务的组织管理 170-171

(一)队伍建设

(二)管理体制 第十一章高等教育政策 第一节 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战略

一、改革的进度 173-174

(一)改革的类型

(二)改革的主客观条件

(三)改革方案的涉及范围及其他改革的配套方案情况

二、改革的形式

(一)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改革174-176

(二)全国性改革与以学校为单位的改革 176-177 第二节

一、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策略改革方案的制定177-178

二、改革的一般模式 178-179

(一)形成动机阶段

(二)改革阶段

(三)巩固改革成果阶段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目录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高等教育的概念。

2、简述高等教育的特征

3、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具体体现有哪些

4、试述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1.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2.简述高等教育目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3.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4.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5.试述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

1.简要说明高等教育结构是如何的?2.什么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3.高等教育的功能有哪些?4.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5.简述高等学校的职能?6.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概述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1 简述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概念,及你如何理解这一规律的内涵?2 根据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理,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3 举例子说明教育受政治的制约并为政治服务。4 为什么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更深层次的本质关系?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与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5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试用这一理论,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

第一节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涵义 第二节、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趋势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学概述 第二节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第三节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第五节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节高等学校教学评价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当好一个高校教师有何意义?2.结合实际说明如何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3.如何正确理解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4.高校教师的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要求各是什么?5.高校师生之间关系有哪些重要的表现形式?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德育

第一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内容与作用 第二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过程与原则 第三节高等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简述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有哪些?

2、试述你对德育方法怎样分类?

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德育过程?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第一节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第二节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形态及其作用 第三节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十章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简述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297-307)2.简述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3.简述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4.21 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有四个特征: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高等教育的概念。

2、简述高等教育的特征

3、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具体体现有哪些

4、试述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1.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2.简述高等教育目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3.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4.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5.试述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

1.简要说明高等教育结构是如何的?2.什么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3.高等教育的功能有哪些?4.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5.简述高等学校的职能?6.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概述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1 简述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概念,及你如何理解这一规律的内涵?2 根据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理,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3 举例子说明教育受政治的制约并为政治服务。4 为什么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更深层次的本质关系?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与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5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试用这一理论,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

第一节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涵义 第二节、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趋势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学概述 第二节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第三节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第五节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节高等学校教学评价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当好一个高校教师有何意义?2.结合实际说明如何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3.如何正确理解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4.高校教师的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要求各是什么?5.高校师生之间关系有哪些重要的表现形式?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德育

第一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内容与作用 第二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过程与原则 第三节高等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简述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有哪些?

2、试述你对德育方法怎样分类?

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德育过程?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第一节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第二节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形态及其作用 第三节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十章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简述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297-307)2.简述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3.简述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4.21 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有四个特征: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的特点。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6、简述一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7、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

1、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2、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3、什么是个别差异

4、个别差异的成因

5、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差异

6、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

7、什么是人际交往。

8、人际交往的主要功能。

9、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10、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

1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12、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及调试。

13、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论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2.简述教师角色形成的阶段?3.论述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4.论述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5.试述教师自身如何应对职业压力? 第四章 学习理论

1.简述人类学习的特点?2.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3.简述桑代克提出学习律?4.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5.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6.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7.简述罗杰斯教育思想中的学习观?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分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1什么是学习动机?它对学习活动有什么作用。2 学习动机的心里机制是什么;3 谈谈学习动机理论对于当今教育的启迪。4 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内部条件大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5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第六章 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第二节 常用的学习策略 第三节 策略性学习和学习策略的教学 第七章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 第三节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及教学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心理

第一节知识的概述 第二节知识的学习与保持第三节问题与问题解决 第四节创造性及创造性的提高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测量

第一节教学测量与测验概述 第二节 教学测量的类型 第三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1.什么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它有什么特点?2.教学评价与测量、测验的关系怎样?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4.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5.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几类?6.就你的经验谈谈教师自编测验存在哪些不足?改进的途径是什么? 第十章 大学生德育心理

1.品德的心理结构2.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有何不同? 3.论述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2.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试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4.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5.谈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6.试述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经和方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的特点。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6、简述一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7、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

1、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2、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3、什么是个别差异

4、个别差异的成因

5、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差异

6、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

7、什么是人际交往。

8、人际交往的主要功能。

9、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10、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

1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12、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及调试。

13、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论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2.简述教师角色形成的阶段?3.论述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4.论述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5.试述教师自身如何应对职业压力? 第四章 学习理论

1.简述人类学习的特点?2.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3.简述桑代克提出学习律?4.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5.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6.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7.简述罗杰斯教育思想中的学习观?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分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1什么是学习动机?它对学习活动有什么作用。2 学习动机的心里机制是什么;3 谈谈学习动机理论对于当今教育的启迪。4 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内部条件大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5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第六章 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第二节 常用的学习策略 第三节 策略性学习和学习策略的教学 第七章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 第三节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及教学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心理

第一节知识的概述 第二节知识的学习与保持第三节问题与问题解决 第四节创造性及创造性的提高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测量

第一节教学测量与测验概述 第二节 教学测量的类型 第三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1.什么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它有什么特点?2.教学评价与测量、测验的关系怎样?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4.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5.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几类?6.就你的经验谈谈教师自编测验存在哪些不足?改进的途径是什么? 第十章 大学生德育心理

1.品德的心理结构2.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有何不同? 3.论述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2.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试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4.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5.谈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6.试述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经和方法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高等教育的概念。

2、简述高等教育的特征

3、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具体体现有哪些

4、试述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1.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2.简述高等教育目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3.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4.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5.试述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

1.简要说明高等教育结构是如何的?2.什么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3.高等教育的功能有哪些?4.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5.简述高等学校的职能?6.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概述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1 简述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概念,及你如何理解这一规律的内涵?2 根据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理,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3 举例子说明教育受政治的制约并为政治服务。4 为什么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更深层次的本质关系?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与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5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试用这一理论,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

第一节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涵义 第二节、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趋势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学概述 第二节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第三节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第五节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节高等学校教学评价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当好一个高校教师有何意义?2.结合实际说明如何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3.如何正确理解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4.高校教师的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要求各是什么?5.高校师生之间关系有哪些重要的表现形式?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德育

第一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内容与作用 第二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过程与原则 第三节高等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简述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有哪些?

2、试述你对德育方法怎样分类?

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德育过程?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第一节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第二节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形态及其作用 第三节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十章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简述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297-307)2.简述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3.简述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4.21 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有四个特征: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高等教育的概念。

2、简述高等教育的特征

3、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具体体现有哪些

4、试述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1.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2.简述高等教育目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3.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4.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5.试述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

1.简要说明高等教育结构是如何的?2.什么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3.高等教育的功能有哪些?4.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5.简述高等学校的职能?6.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概述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1 简述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概念,及你如何理解这一规律的内涵?2 根据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理,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3 举例子说明教育受政治的制约并为政治服务。4 为什么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更深层次的本质关系?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与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5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试用这一理论,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

第一节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涵义 第二节、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趋势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学概述 第二节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第三节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第五节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节高等学校教学评价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当好一个高校教师有何意义?2.结合实际说明如何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3.如何正确理解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4.高校教师的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要求各是什么?5.高校师生之间关系有哪些重要的表现形式?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德育

第一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内容与作用 第二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过程与原则 第三节高等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简述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有哪些?

2、试述你对德育方法怎样分类?

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德育过程?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第一节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第二节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形态及其作用 第三节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十章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简述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297-307)2.简述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3.简述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4.21 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有四个特征: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的特点。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6、简述一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7、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

1、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2、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3、什么是个别差异

4、个别差异的成因

5、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差异

6、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

7、什么是人际交往。

8、人际交往的主要功能。

9、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10、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

1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12、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及调试。

13、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论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2.简述教师角色形成的阶段?3.论述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4.论述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5.试述教师自身如何应对职业压力? 第四章 学习理论

1.简述人类学习的特点?2.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3.简述桑代克提出学习律?4.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5.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6.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7.简述罗杰斯教育思想中的学习观?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分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1什么是学习动机?它对学习活动有什么作用。2 学习动机的心里机制是什么;3 谈谈学习动机理论对于当今教育的启迪。4 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内部条件大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5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第六章 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第二节 常用的学习策略 第三节 策略性学习和学习策略的教学 第七章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 第三节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及教学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心理

第一节知识的概述 第二节知识的学习与保持第三节问题与问题解决 第四节创造性及创造性的提高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测量

第一节教学测量与测验概述 第二节 教学测量的类型 第三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1.什么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它有什么特点?2.教学评价与测量、测验的关系怎样?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4.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5.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几类?6.就你的经验谈谈教师自编测验存在哪些不足?改进的途径是什么? 第十章 大学生德育心理

1.品德的心理结构2.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有何不同? 3.论述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2.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试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4.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5.谈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6.试述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经和方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的特点。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6、简述一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7、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

1、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2、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3、什么是个别差异

4、个别差异的成因

5、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差异

6、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

7、什么是人际交往。

8、人际交往的主要功能。

9、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10、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

1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12、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及调试。

13、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论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2.简述教师角色形成的阶段?3.论述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4.论述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5.试述教师自身如何应对职业压力? 第四章 学习理论

1.简述人类学习的特点?2.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3.简述桑代克提出学习律?4.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5.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6.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7.简述罗杰斯教育思想中的学习观?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分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1什么是学习动机?它对学习活动有什么作用。2 学习动机的心里机制是什么;3 谈谈学习动机理论对于当今教育的启迪。4 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内部条件大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5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第六章 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第二节 常用的学习策略 第三节 策略性学习和学习策略的教学 第七章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 第三节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及教学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心理

第一节知识的概述 第二节知识的学习与保持第三节问题与问题解决 第四节创造性及创造性的提高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测量

第一节教学测量与测验概述 第二节 教学测量的类型 第三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1.什么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它有什么特点?2.教学评价与测量、测验的关系怎样?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4.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5.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几类?6.就你的经验谈谈教师自编测验存在哪些不足?改进的途径是什么? 第十章 大学生德育心理

1.品德的心理结构2.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有何不同? 3.论述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2.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试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4.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5.谈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6.试述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经和方法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一种专业教育,即按专业类别培养人才的活动,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教育。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学要研究的基本规律:

1)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2)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 3)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从一般性来说,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教育科学;从特殊性来说,其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5 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

1)按办学主体、所有权和经费来源:公立高等院校、民办高等院校和公立民办二元制的高等院校;

2)按行政管理隶属关系: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其他部委直属高校、省级政府部门所属高校和中心城市所属高校。

形式结构:按学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层次结构:专科、本科、研究生。6 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

1)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功能; 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能; 3)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7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政治功能:

1)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促进政治的民族化。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 2)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 3)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结构的制约因素: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基础作用;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根本制约;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客观影响。高等学校的只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11 教育目的: 反映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13 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 1)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 2)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客观性。14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具有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 3)评价作用; 4)激励作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旧式分工和私有制使人的发展片面化;

2)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必要条件。16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

1)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可以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进个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以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 2)第二层是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第三层次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全面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该观点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这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体社会化,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政治品质的发展。(孔子、柏拉图等)

个人本位论: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该观点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老子、蔡元培、梁启超、卢梭、斯宾塞、罗伯特·赫钦斯等)通才教育: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又称为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专才教育:是以培养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特征:1)人才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区别在于两种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特征;联系在于两者具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尤其在学科发展既要高度分化又要高度综合的今天更是如此。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制约因素及现实选择: 因素:

1)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政治和思想文化状况;

4)社会人才选拔制度、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程度和制度选择等。现实选择:必须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由现有国情决定的。英才教育:受教育人数小于15%,在于培养治国的精英。

大众教育:人数在15%-50%,除了培养未来的国家管理者外,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

普及高等教育:大于50%。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1)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要求与体现;是推进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需要。

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发展速度要适当;要以内涵为主来提高规模效益;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发展终身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

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应是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是当今世界各国高教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是符合我国实际的选择。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活动构成了高等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工作的基本的实施途径。24 高校教师的作用:

1)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 2)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 3)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4)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25 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1)共同特点:无私性、示范性、迟效性和长效性;

2)特殊性:劳动的专业性、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劳动的时空延续性。26 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1)教书育人; 2)科学研究; 3)服务社会。高等学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 3)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 4)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

1)高校教师成长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 2)高校教师成长适应高等教育变化发展的规律;

3)高校教师成长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性。29 提高高校教师个体素质的原则:

1)组织培养和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2)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统一的原则; 3)提倡奉献和给予回报相统一的原则。30 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则: 1)相对稳定和绝对流动相结合的原则; 2)规范控制与搞活教师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3)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统一的原则。31 如何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

1)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 2)完善教师培训机构;

3)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 4)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 5)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32 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1)敏锐的时代精神感受能力;

2)以群体方式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3)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呼声强烈;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2)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是指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3)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主要包括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4)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5)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定的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34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高校师生在教育关系层面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2)高校师生人格和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 3)高校师生情感关系具有互动性。35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的不良方面: 1)师生关系工作化;

2)师生相互信任程度降低; 3)师生的交往伦理倾斜。36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

2)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 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 4)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础单位。38 专业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育主体。

专业培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特殊要求。

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41 专业划分所要遵循的原则: 1)以学科为基础的原则; 2)职业适应性原则; 3)独特性原则; 4)层次性原则; 42 专业设置的原则:

1)宏观上,必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专业点的设置必须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和人才需求。

2)微观上,符合专业划分的原则;有比较可靠的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有比较稳定的去向;具有比较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或潜在的社会效应;具有必要的师资力量和基本的办学设施、办学环境。43 专业内涵建设包括: 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4)专业设施建设; 5)专业管理的建设。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是指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45 构建良好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几种比例关系:

1)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2)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46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 2)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 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 4)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5)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高等学校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高等学校教学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49 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50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1)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 2)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 3)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个性发展。51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及其制定的依据: 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要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3)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5)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原则; 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依据:

1)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规律; 2)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标; 3)高等学校的特点; 4)先进的教学经验。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1)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渐增强;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

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 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高等学校的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教学效果测评。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1)信息由师生共同控制;

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步增强; 3)科研方法的训练逐步增加; 4)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56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 1)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

2)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 3)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管理; 4)教学质量管理。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评价目的、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的标准、评价方式方法。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基本素质、教学状态、科学研究、工作业绩、特色项目或特殊贡献。

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平时检查、学期或学年总结性的考查与考试、毕业设计的审查和毕业论文的答辩。

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客观、公正、科学、统一。61 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

1)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2)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3)是发展学科的坚实基础;

4)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62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

1)承担国家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课题;

2)承担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的研究重任; 3)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有机结合; 4)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63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1)齐全的学科门类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研究以及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提供的条件; 2)高校人才集中、机构灵活、投资少,见效快;

3)高校科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4)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达的信息系统,使高校能快速掌握和集中各类有关科技发展动向和经济建设中科技需求方面的信息;

5)合理的高校科研布局,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64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性的原则;

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3)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4)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5)自定选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6)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研究教学内容和研究教学方法。66 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1)理论联系实际;

2)注重理论研究的层次性; 3)加强综合研究。

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途径: 1)结合专业课的教学进行科研指导; 2)师生合作进行科研指导; 3)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科研指导;

4)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5)建立相应的优惠政策、奖励制度。

教育改革:是一种特定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实现的过程,教育主体通过对传统和现实教育不同层面和程度的反思、改组、扬弃和超越,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的需要,促进教育向着合理和进步的方向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变革的过程。

教育发展:是整个教育系统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在总体上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过程。70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

1)经济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动因:1经济发展状况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经济改革为高等教育与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的多元化为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才规格提出了要求;经济改革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示范。

2)政治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原因:1政治体制对高等教育改与发展的决定作用——政治体制决定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政治体制决定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式(政治体制影响高等教育的投资方式;立法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政策引导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

3)文化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催化动因:1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2文化差异导致教育政策的差异;3外来文化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71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高等教育国际化;

2)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内容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3)高等教育多样化(体制多样化;类型多样化;标准多样化); 4)高等教育大众化; 5)高等教育终身化。

第四篇:高等教育学上传

高等教育学

一论述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 进入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或超过了50%。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1.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2.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3.教学组织的多样化4.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5.学生成份的多样化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现已被广泛地接受,并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运作:

1、建立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组织开展合作。

2、建立国家间、地区间、不同国家高等院校间教学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及援助计划。

3、建立信息网把各个高等院校连接起来。

4、进一步推动学生和学者的国际交流。

四、高等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

五、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析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质量管和质量标准;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就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古代没有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却有发达的大学教育。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太学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正式设立大学的开端,是中国高等教育由萌芽走向雏形的表征。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目的上凸现人伦教化2.教育体制上实行官私并存3.教育管理上注重名师掌权4.课程内容上突出儒学为尊5.教学方法上崇尚自学讨论

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到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阶段。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的标志。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完整意义上的大学,也是第一所由政府投资创办的国立大学,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主要举措是实行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学、五育并举、倚重研究。

壬戌学制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现代发展阶段。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明确地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所谓大学理念,乃指人们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思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观念。

从其内涵构成上看,大学理念包括大学思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等成份。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

大学精神既是大学校园文化深层结构的内核,又是大学优良传统的浓缩或象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

一般认为,最早系统而专门探讨大学理念的人是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学家纽曼。纽曼的《大学理念》是专门论述大学理念的第一本系统学术著作。

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宣告创立,这是美国第一所研究性大学。

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教授治校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1.学术自由理念 学术自由理念是最古老的大学理念。学术自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研究自由;二是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学术自由的丧失就是大学精神的萎靡。要建构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应当使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形成保护学术自由的良好社会氛围;应当使大学形成珍视学术自由、维护学术尊严的良好风尚;应当使教师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术人格。

西方世界,最早的学术自由理念源于苏格拉底。

2.大学自治理念 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学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保障。大学自治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制定大学自身的组织条例和管理规定的权利、支配大学经费的权利、自主招生权利、自主招聘教师的权利、自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权利等方面。要建构大学自治理念,应当强化自主办学的观念;应当正确处理大学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应当切实增强高校自身自主办学的能力;应当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自觉接受国家和社会的监督。

3.教授治校理念 教授治校理念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教授治校理念是依靠教师办学观念的集中体现。教授治校理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校长的任用、教师的聘任、人事的任免、学术的规划、课程的改革、学校的发展战略等,都应充分听取教授的合理化建议。要建构并实施教授治校理念,应当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观念;应当改革目前学术权利削弱、行政权力增长的陈旧习俗;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名师。

最早确立教授治校理念的是1150年正式成立的巴黎大学。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大学职能得以具体展现的基本途径,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大学教师必须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其精髓,以便有效地进行教学;二是科研活动本身具有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建构并实施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大学理念,应当引导教师把科学研究有机的引入教学过程之;应当去除教学与研究相互割裂的习惯;应当引导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进行科研活动;应当循序渐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伦理规范与人性要求的教学与科研评价机制;应当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应当立足于教师现实的职业生活,构建外部激励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应当坚持制度规范与自由发展的统一。

我国首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之现代大学理念的是蔡元培先生。高等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培养精英高级专门人才 最基本的层次。培养一般高级专门人才

总体上说,20世纪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精英诉求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1.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弱化了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2.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3.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4.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诱发了高等教育市场化观念

全球化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同时面临两项使命: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当前,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是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关系问题。所谓教育目的,对教育过程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结果的规定。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核心问题。

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具体培养目标的总的规定。

所谓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何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规格和质量要求的预期规定。

高等教育目的的实践价值:1.高等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的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所谓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3.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促进人性的完善,而非造就公民

所谓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的目的除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外,没有其他更高的目的3.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公民,而非培育人性 公允地说,我国高等教育目的观仍然是以社会本位论为主导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辩证综合观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既都有自身的理论价值,又都有各自的理论局限。

用个人本位论取替社会本位论,或者用社会本位论贬低个人本位论,都是片面的二元论,都无助于制定正确的高等教育目的。

所谓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一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心的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理论基础预制了其核心观点,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核心官邸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2.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3.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所谓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功利主义为指向的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主张。由科学主义的这些理论基础出发,我们可以把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1.重视教育目的社会适应性2.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3.重视学校的科学技术教育 所谓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具有其自身的基本精神或核心观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科学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基础2.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指向

如果说科学教育旨在使人学会做事,那么,人文教育就旨在使人学会做人。全面发展趋向的教育目的观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趋势。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完整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和谐的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多方面的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自由的发展

任何统一化、模式化的所谓“全面发展”只能导致全面平庸。

不能把高等教育等同于职业训练,因为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还孕育一个完整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目得经历了从培养“劳动者”、培养“人才”、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公民”的转变过程。

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教育,而非培养“人力”或某种工具的教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应当坚持的基本立场。高等教育应培养既具有专业素质又具有文化素质,既具有个人涵养又具有公民素养、既具有职业品质又具有道德品质的新型创造型人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

一、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追。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把学生看作是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视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把激发学生具体而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视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剔除一切规约化、模式化的取向。

二、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加强智能的教育。高等教育是造就完整的人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整全素养的全面教育,断非片面的专业教育,亦非狭隘的职业教育。

三、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就业取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倾向,会使高等教育丧失应有的人文精神、超越精神,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淖,从而使高等教育有以存在的价值和理想渐渐衰退。高等教育若不祛除文凭与就业之间的机械联系,其办学效益和吸引力就不会得以实质性改善。高等教育是给人以全面智慧援助与精神支持的教育,而非单纯的就业准备教育。总而言之,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自身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高等教育的功能就是回答高等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而高等学校的职能则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目前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包括了两个方面:教育平等与教育参与。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今天常说的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就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印证后的高等学校最有生命力的职能。

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可学的职能。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首先,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这一职能和高等学校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无论大学如何发展,这一职能永远不会消失。因此,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来开展。其次,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事发展变化的。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其次,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再次,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1.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不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2.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3.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总之,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建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

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按照美国马丁·特罗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15%~50%时,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另一种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主要提高规模效益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4.发展终身教育

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人性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

人文教育也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可以说19世纪中叶以前教育基本是人文教育或者说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对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选择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所谓整合,通俗的说,就是通过交融性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浑然一体的关系。因此,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也不是教育的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它们在高层次上的结合。1.之所以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也各有其自身局限性。2.之所以能够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而这有整合的基础。首先,科学蕴含着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价值。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3.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二者相互依存。4.实现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其一,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其二,建立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其三,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从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他先后经历了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三个阶段。它的表现主要是:1.就学权力平等2.教育条件平等3.教育过程平等4.教育结果平等 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学制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在于:1.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社会的政治制度3.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高等学校系统一般是指由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子系统构成。

综观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三个基本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大学或专门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美国大学目前实行准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建立与民国时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

世界各国的招生制度为两种,即证书制和高考制。

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1.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2.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比重,逐渐建立更加灵活的为考生、家长和社会普遍接受的招生考试制度。3.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环。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建立就业新机制,完善就业管理体制2.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行学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3.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解决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阻碍4.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5.规范就业市场秩序,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进一步加强6.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主要表现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高等教育形式结构是指按学习形式的不同而划分出的不同类型和样式结构,一般情况下包括全日制高等教育与非全日制高等教育两类。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有两种基本模式,一体化模式与多样化模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划分为三种模式:1.中央集权性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法国尤为典型。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又称分权制。美国是该模式的典型。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简称“结合型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方式,以法国为代表。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方式,以美国为代表。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方式,以英国为代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高等教育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

1.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关键是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中央政府由过去的统一集中管理,向以规划、立法、财政资助、评估、监督和信息服务等为手段的宏观调控过渡。今后,随着地方权力的扩大,地方将被允许在中央大的政策框架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在目前阶段,扩大地方政府权力的基本方向,就是要淡化高校的单一隶属关系,改革条块分割的现行办学体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属地高校的统筹作用。

2.建立起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办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社会的广泛参与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一个主要特征。社会参与不仅是高等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而且也是调动社会力量办学,减轻政府财政困难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应实现政府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其次,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此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3.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政府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权力的下放,最终必须具体落实为办学者的权力,实现办学者权力和责任的统一。所谓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就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它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利。

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并使之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必须从政府管理、社会民主参与和高校自主办学三个维度来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和设计。西方一些学者通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与行政权力相比,美国高校内由教授执掌的学术权力要显得脆弱的多。

高校的领导体制主要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举办者、办学者二者间的权力和职责关系、党政和行政部门间关系以及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间关系等一些基本的关系范畴,它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1989年至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地克服了多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

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强教学的计划性、科学性,沟通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

1.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学术管理是指对高等教育中学术事物与活动的管理,它通过组织和协调全体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行为,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教育资源,调动学术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学术水平,以实现高校的功能。2.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3.权力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 4.分权与集权相统一的原则

5.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6.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教学计划管理是一种旨在通过对教学工作进行设计、筹划和安排以实现教学总目标的管理,也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学领域中全部工作进行设计、组织、指挥、监督、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通常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学制规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周数分配,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学识安排等。

一旦确立了高校课程管理的内容主要为课程编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的制定者、课程编制的内容及过程进行管理。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任务:高校科研服务于教学2.高校科研服务于人才培养3.高校科研服务于社会 高校科研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管理、机构与队伍管理、经费管理、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等。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1.公平合理原则2.形成特色原则3.协调性原则4.以人为本原则5.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原则

教育评价按平价基准分类:1.相对评价2.绝对评价3.个体内差异评价 教育评价按平价功能分类: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高等教育评价是根据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高等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和效绩,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校内评价体系包括受教育者基于接受教育后的感受所作的评价,受教育者家长的评价和高等教育提供者进行的自我评价。

社会评价体系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

高等学校的综合评估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合格评估;二是水平评估。

课程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教育目标、教学条件、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

二填空选择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可用“高”与“专”两个字来概括。相对于中等教育而言,它在层次上高,在性质上属于专业教育。

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的特点。

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确定研究问题一般要坚持三个原则:价值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 按照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校庆日为标志计算,它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学生几乎完全控制了博洛尼亚大学的管理。

与博洛尼亚大学不同,巴黎大学则是典型的教师型大学。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学位原来的意思是“任教执照”,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可获“硕士”、“博士”或“教授”学位。

从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来看,中世纪大学具有高度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的特征。

从17世纪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可分为两大类型:独立学院和专门学院。洪堡的大学理念的内容主要包括:1.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学术自由2.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统一

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就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出现、威斯康星大学和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社区学院充分体现了美国高等教育中社区学院的地区性、开放性、流动性和实用性特征。体现威斯康星大学模式与威斯康星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一、高等教育: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三、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

(2)高等教育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一、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

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功能

(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培养完整人格、加强个人素质以及改变个人地位。

(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三、高等学校的职能

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社会服务

四、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

(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和作用

三个类型: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

三个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评价作用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社会需要、个体内在需要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

(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

(2)加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

五、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基本关系

(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

(2)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

(3)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

(4)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

(1)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2)高级人才的培养者

(3)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

(4)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任务:

(1)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

(2)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3)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养

(1)坚定的政治方向

(2)高尚的道德情操

(3)合理的知识结构

(4)优秀的教学能力

(5)出色的科研能力

三、高等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

生理特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其他系统

心理特点:自我意识的发展、认识活动的发展、情感特征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发展

四、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入手。

学校方面:

(1)树立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

(2)为师生交流创造平台

(3)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

(4)完善扶贫帮困制度

教师方面: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2)提高自我修养,提升人格魅力

(3)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4)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方面:

(1)尊重教师

(2)以学为本

(3)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第五章高等学校管理

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类型

外部体制: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

内部体制:

(1)高等学校内部决策层的构成校长、决策机构(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

(2)高等学校的决策模式

科层制模式、学术团体模式、双重组织模式

三、管理目标与目标管理的区别

管理目标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管理目标是通过管理手段达到的一种管理目的或结果。通过科学地、合理地、适宜地运用目标管理理论的相关原则和理念对各组织进行管理,进而实现组织管理目标。

四、高等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

(1)教学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定的建立健全。

(2)科研管理:科研规划、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教职工聘用、调配交流、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职级晋级、离休退休、退职,以及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管理、日常管理等

(4)财力和物力管理:财务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学校土地房屋、校园环境、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和物资设备等方面的管理

第六章高等学校制度

一、高等学校学制: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1)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2年、课程比中学稍深稍广、毕业后能适应本地区就业或转入本科高年级学习,美国称社区学院,日本称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大学一般4-5年,也有3、6年,独立专门学院相当于大学本科教育)

(3)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系统的最后层次)

三、我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1)全日制高等学校

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职业高等学校

(2)成人高等学校

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附设的函授部、教育学院和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夜大学

四、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

一、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

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学科是一个知识范畴,专业是一个教学范畴。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主要是由学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及自身的学科发展水平来决定。

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1)学科自身的发展(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学科的发展潜力)

(2)高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

(3)社会因素

专业设置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

(2)专业设置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3)专业设置与国家和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

二、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特点:专业性、前沿性、探究性

课程设置发展趋势:综合化、多样化、职业化、国际化、人文化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四、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5)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6)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五、高等学校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学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将教学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活动。

教学测量——考试——试卷编制、施测、评分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调查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平时检查、学期或学年总结性考察考试、毕业论文的审查答辩)

第八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1)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基本途径

(2)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

(3)对建立新专业、发展新学科起着重要作用

(4)高校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的主要渠道

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1)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搜集、获取事实资料,分析处理事实结果)

(3)总结阶段(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成果推广)

三、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产业化

途径:

(1)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和服务

(2)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界广泛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

(3)通过技术入股、参股的方式创办高科技产业

(4)高校与企业共同兴办科学园区

第九章高等教育全球化

一、高等教育全球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

二、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

(1)面向全球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深

(2)培养全球性人才的观念成为各国共识

(3)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地方化共同发展

(4)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

(5)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全球化内容增加

(6)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失衡现象有所缓解

三、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才培养

(1)留学生培养

(2)合作办学

(3)远程教育

第十章高等教育热点问题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尊重主体的教育理念

(3)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

(4)遵循自然的教育法则

二、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实践

(1)教学方法的改进

(2)师生关系的改善

(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并重

(4)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

(5)国际理解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的融合(6)教师人文主义素养的提高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1)发展规模

(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阶段特点(教育观念提升、课程设置改进、办学形式多样)

(3)应注意的问题(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

四、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与教师流动

人事管理原则(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柔性开放、科学激励)

流动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下载高等教育学-目录页码-西北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教育学-目录页码-西北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汇总_高等教育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性质:在社会科学领域,一门学科能不能成立,内在的看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基本要素:有没有研究对象,有没有通用研究方法,有没有稳定的,公认的基本概论和范畴。从研究对象上看,高......

    高等教育学

    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一门社会科学。 2、高等教育是只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为培养社会高级专业人才的高等专业教育。 3.高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在各级......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 高等教育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来指代。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

    高等教育学

    作为新教师,你认为你面临的挑战与困惑有哪些?你将如何面对和克服这些挑战与困惑?在克服这些挑战与困惑的过程中,你希望能获得哪些方面的帮助与支持?新高校教师在参加工作初期最大......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题在P19) *1.论述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征。P5~6 *2. 论述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7~9 *3.论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P9~11 *4.论述高等教育文化的关系。P......

    高等教育学整理

    第一章: 我国高等教育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特殊的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

    高等教育学(范文)

    1. 为什么说科学研究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1)参加科学研究是大学生获取直接知识的有效渠道。实践表明,把科研引入大学教学过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