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4:3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加快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

杨瑛,王向东,陈兰瑛,屈战伟,李栓槽

(1.商洛市商州区农技中心,陕西商洛 726000;2.商洛市农技站,陕西商洛 726000)

摘要:马铃薯是我国优势农产品之一,已纳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各级政府都在加大政策和投入扶持力度。本文在研究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及潜力,提出了加快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现状;建议

22

马铃薯是商洛市的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蔬菜作物,现常年种植面积约占夏粮作物的五分之一,而产量却占夏粮总产的四分之一左右,其生产的丰歉对全市粮食产量的稳定有重要影响,是商洛市主要优势特色作物之一。马铃薯产业已成为部分山区乡镇的特色产业和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项目,是全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在实现“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新形势下,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对于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1发展现状

1.1.1初步形成优生产业带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压麦扩薯”战略,以地膜马铃薯为主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是全省马铃薯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全市形成了沿秦岭南麓柞水万青,商州牧护关、黑龙口,洛南巡检、石门一线的地膜马铃薯优生产业带,是我市集中发展的六大产业带之一。2008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2.32万hm2(其中地膜马铃薯1.67万hm2,占71.8%),比2004年种植面积增加0.31万hm2,平均单产862kg/667m2,总产30万t,占全省马铃 1

薯种植面积的8.59%,总产量占全省的10.69%,面积和总产量均列全省第5位。

1.1.2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2009年,我市洛南县实施的农业部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万亩马铃薯高产创建田较当地单产增产500kg以上,单产创商洛历史最高记录,《陕西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2010年,我市洛南、商州、山阳等三县区建立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3个2322 hm,平均单产3107.3 kg/667m;百亩核心攻关田正副点各3个71 hm,正点平均单产3587.9 kg/667m;商州区黑龙口镇里程村百亩核心攻关田平均单产4285.6kg/667m,产量水平位居陕南片创建县第一,单产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洛南县万亩高产创建田平均单产3499.7 kg/667m,创商洛市马铃薯春玉米167cm对开带间套种植模式最高产量。高产创建为提高马铃薯单产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对于实现“压麦扩薯”战略目标、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1.1.3建立了栽培技术体系通过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活动,组装集成了脱毒种薯、地膜覆盖、配方施肥、规范间套、适期播种、病虫防治等六大核心技术,形成了地膜马铃薯春玉米间套高产高效模式,是我省六大区域性先进集成技术之

一。创出了“压麦扩薯套玉米”的商洛模式,省农业厅要求在陕南浅山丘陵区推广“压麦扩薯套玉米”,建设陕南马铃薯高产、高效产业基地。

1.2存在问题

1.2.1耕地质量差,投入不足,扩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不强我市马铃薯种植多在中、高山区,这些地区耕地质量差,土壤瘠薄,群众经济收入低,物资投入少,制约马铃薯产量的提高。

22222

21.2.2品种退化,混杂严重,扩大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当前,我市马铃薯主栽品种为紫花白、克新1号、克新3号等,这些品种的引进已近20-30a的历史,品种严重退化,病毒病、晚疫病、环腐病危害严重,产量不稳定;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优良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薯繁殖供应跟不上生产需求,大部分群众用种主要来源于自留种或相互串换种,脱毒优良种薯推广率不高。

1.2.3耕作管理粗放,单位产量不高,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我市大部分农户仍按传统的种植经验进行栽培管理,连作不倒茬,施肥不科学,重氮轻钾,露地马铃薯广种薄收,地膜马铃薯整垄粗糙,覆膜不严,放苗不及时,病虫不防治,不摘顶打花,营养生长过盛,小薯多,大薯少,商品率低,单位产量水平低,2008年全市马铃薯单产列全省第7位,单产水平在全省的位次明显靠后。

1.2.4深加工滞后,产业化程度低,提升产业效益的平台不稳我市马铃薯深加工龙头企业少,主要产品为马铃薯粉条、粉丝等,结构单一,档次较低,综合利用率不高;全市营销网络和中介组织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绝大部分马铃薯在本地消费,外销量较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马铃薯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较大,经济效益难以保证。2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2.1我市具有良好的马铃薯生产条件

我市地处秦岭山脉腹地,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年平均气温7.8℃-14.1℃,年均降水量740-900mm,日照2000-2200 h,无霜期为173-225 d,土壤多为壤土或沙壤土,土质疏松,PH多为中性偏酸,具有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等气候特点,适宜

马铃薯生长。马铃薯属于喜凉作物,尤其是块茎膨大期,最适温度范围15-20℃,当地温超过21℃时就会停止生长,我市马铃薯主产区为中、高山区,夏季温度较低,具有近似于马铃薯原产地的生态条件,是马铃薯生产的适生区,在这些中、高山区确有万斤薯而无千斤粮的情况。河谷川道区可以采取冬播或早春播,力争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收获,避过高温期,也可夺取丰收。

2.2马铃薯用途和市场不断扩大

马铃薯是粮、菜、饲兼用的高产作物,加工用途多,产业链条长,因其营养丰富,被誉为“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增加食品营养源、丰富市场食品种类、保障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市场对马铃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尤其是加工需求越来越大,其加工品油炸制品、脱水制品、膨化制品、冷冻制品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马铃薯生育期短,抗病性强,生产潜力大,是一种重要的救灾救荒作物,也是我市山区群众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来源。由于马铃薯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许多发达国家日渐减少马铃薯生产,马铃薯生产重心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我市发展马铃薯产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3马铃薯增产潜力较大

据有关资料报道,马铃薯单株产量可达8.5kg,理论产量667m可达8000kg以上。近几年,我市马铃薯高产创建先后获得多项高产记录,创建田单产水平名列全省前茅。实践证明,在良种、良法综合措施全面到位的情况下,单产和总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市马铃薯增产潜力还很大。加之,我市七县区全部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整县环评,马

2铃薯生产基地基本分布在山区,工矿企业少,环境污染小,不使用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马铃薯生产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为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和认定绿色食品、打造商洛马铃薯品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3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完善繁育体系,促进种薯良种化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育或引进2-3个适合商洛大面积推广的高淀粉型、早熟菜用型优质专用新品种。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在市内高海拔地区和陕北、东北等地,建设稳定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不断提高脱毒种薯质量,扩大应用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种业公司和良种生产专业合作社,建设脱毒种薯生产基地,支持网棚和种薯储藏库(窖)建设,改善良种繁育条件,提高生产能力,满足群众需要,促进产业发展。

3.2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种植标准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搞好土壤改良,不断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扩大“六大核心技术”的应用范围,推广双

(三)膜覆盖栽培技术、冬(早)播技术、麦草覆盖技术等新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强马铃薯高产栽培集成技术体系的研究,形成技术规程,指导农民标准化生产,实施整村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提高单产水平,推进产业发展。支持农户和企业购置马铃薯深松、播种和收获等机械,实现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指导农户和企业规范贮藏,降低损耗,延长企业生产周期。

3.3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经营产业化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兼并重组、招商引资和鼓励全

民创业等形式,改造提升或兴办一批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拉动产业发展。发展订单生产,推广“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和“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诚信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基地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市场硬件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马铃薯批发市场,开辟马铃薯产业绿色通道,积极开拓马铃薯产品销售市场。引进马铃薯保鲜、储藏、运输等关键技术和设备,促进马铃薯产品深加工,不断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提高马铃薯的市场竞争力。

3.4加强组织领导,促进服务常态化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细则,出台扶持政策、奖励制度和工作机制,保障产业发展。加大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宣传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力度,落实工作措施,一级一级真抓实干,夯实工作责任。增加资金投入,要解决马铃薯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马铃薯生产发展趋势、市场信息、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预测,把服务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切实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杨瑛(1968-),女,陕西商洛市人,现为商洛市商州区农技中心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

附:通讯电话王向东***

通讯地址陕西省商洛市商中路市农业局院内商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第二篇:祥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初探

祥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初探

祥云县科技局李德明

马铃薯是祥云县种植的传统农作物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种植技术、加工、市场等因素的影响,种植面积徘徊在1.5—2万亩左右,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近年来,我县依托资源优势,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把马铃薯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培植,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培育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

马铃薯为喜凉喜钾作物,适应性强,我县十个乡镇,136个村(办事处)均有种植,但未形成规模,多为自给自足,商品率不高。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马铃薯产业发展,我县引进了润凯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了年加工处理马铃薯33万吨,年产6万吨变性淀粉加工厂,以“公司+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方式,提升马铃薯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县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马铃薯种植研发中心,植保病虫防治中心,解决了良种、技术、防治、加工等主要环节问题。推广了一年三熟间套种立体种植技术,加快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商品薯基地建设,出台了马铃薯生产扶持政策等。2008年种植加工型马铃薯5万亩,生产鲜薯10万吨,产值7000万元,将大幅提升马铃薯生产水平。到“十一五”末,使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达到10万亩,生产鲜薯原料达20万吨以上,产值达1.4亿元,马铃薯产业基本形成育种、繁种、科技推广一体化,生产、加工、营销 1

一条龙服务体系,使马铃薯成为祥云农民增收的一个支柱产业。

二、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设备落后,良种繁育成本高。

年产脱毒组培苗1万株,微型薯10万粒的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虽已建成投入使用,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仍采用90年代后期的技术和方式,原材料成本高,生产用工多,加工现有的5万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分布在山区乡镇,仅有简易仓库,储存条件差,道路等级低,调运难,导致种薯生产成本高,推广速度慢。

2、规模种植不足,缺乏规划布局。

祥云种植5万亩马铃薯,分布10个乡镇61个村(办事处),种植分散,且分布于高海拔的山区村,500亩以上连片区域少,因种植零星,种植的地区自然条件差,给集中技术指导、管理、运输带来困难,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及商品性,达不到企业加工要求,制约产业做大做强。

3、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不够紧密,带动能力不强。

马铃薯淀粉厂加工产品单一,加工能力有限,发展自身的意识突出,只注重产品收购,尚未参与原料基地建设,对科技推广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有限,加之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马铃薯产业市场化运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基地与农户连结不够紧密,种植生产、加工转化,市场销售没有得到有效结合,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没有合理对接,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化进程。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1、合理规划,优化基地布局。

发展马铃薯产业要坚持“合理布局、统一规划、集中生产、突出重点”的原则,把产业发展的重点,布局在适宜种植商品薯的区域,建立马铃薯种植基地,商品薯基地建设要做到统一规格,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种植技术标准,统一植保措施,稳步推进生产规模。对有中心示范种植任务的乡镇(村),要认真选择适宜种植区域,严格种植规模,坚持连片种植,确保经济效益和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2、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经营。

事实证明,龙头企业是带动农业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润凯公司的扶持力度,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润凯公司要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多元化产品,提高马铃薯加工转化率,最大限度地实现马铃薯加工增值,促进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要通过“公司+基地联农户”的有机联结,实行订单生产,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3、依靠科技,提高种植水平。

农业部门要加强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加大种薯研发力度,要以种薯研发中心为平台,加强与省农科院、云南农大、云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的马铃薯研发中心技术合作,选育具有祥云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通过原种、一级种、二级种繁育,加速良种繁育体系进程。要大力开展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全面推广丰产栽培技术及一年三熟间套立体种植技术,从纯种向套种

发展,有效扩大种植面积,最大限度地提高种植水平,提高马铃薯单位产量,提高比较经济效益。要及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组,进行实地技术服务,技术指导。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和技术应用水平。

4、实行目标管理,完善考核机制。

为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县人民政府要把此项工作纳入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范围,实行目标管理,严格兑现奖惩。要建立农业科技人员责任挂钩制度,对科技人员实行绩效与报酬、待遇、职称“三挂钩”,优绩优酬,充分调动农科人员参与发展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制定相关措施,层层把关,确保马铃薯种植,生产、销售等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5、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乡镇要把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来抓,纳入当前大春生产的首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组建工作班子,制定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及考核办法,加强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指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步伐。农业部门要严格监管种薯质量及农药肥料等的使用,加强种薯检验检疫,抓好马铃薯生产技术指导工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科技部门要组织有关人员对马铃薯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农资部门要保证生产用肥,用药需要;交通运输、金融、财税、扶贫开发,水利等部门要完善支持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马铃薯产业开发项目的信贷力度,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

第三篇:对发展盘县马铃薯产业的思考

对发展盘县马铃薯产业的思考

吴 蓉

〔内容摘要〕 发展盘县马铃薯产业要从提高科技水平、优化品种结构、扩大生产基地、提高加工能力等方面着手。

〔关 键 词〕 农业产业化 马铃薯 对策

〔作者介绍〕 盘县农业局

马铃薯是盘县的特色作物,具有粮食作物、蔬菜作物、经济作物的特点。《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将马铃薯列为全市六大优势农产品之一。近年来,由于栽培技术不断完善和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盘县马铃薯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盘县马铃薯发展现状

(一)生产概况

盘县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区域广泛,各乡镇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上冷凉山区。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脱毒马铃薯的推广、市场价格的提高,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的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2005年,盘县马铃薯播面达到30.41万亩,平均亩产1020.7公斤;马铃薯播面占全县粮食播面(玉米、水稻、小麦及马铃薯)的26.4%,产量占粮食总产量(按5:1折算)的18.2%。

脱毒马铃薯应用于生产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盘县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达到20.11万亩,占马铃薯总播面的66.1%;平均亩产1324.7公斤,高出平均单产29.78%;脱毒马铃薯产量26.64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85.83%。

(二)种薯推广情况

解放前后,盘县主要栽培品种有乌洋芋、毕节白花洋芋、转心乌、大白花、小白花、金洋芋等。20世纪50年代后,先后引进马铃薯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如50年代引入的河坝洋芋、巫峡洋芋,60年代引入的红洋芋,70-80年代引入的马尔科、疫不加、米拉、和平、黄心洋芋等。90年代中期,盘县农业局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建立,脱毒马铃薯在盘县得以较快推广应用。目前推广的主要脱毒种薯有会-

2、合作88、脱毒米拉、金冠、榆薯CA、坝薯10号、凉薯97、威芋3号等。

(三)种植技术现状

盘县马铃薯的主要栽培技术一般采用间作、套作和净作,大部分地区主要是与玉米进行间套作(或分带轮作),高山地区采用净作,栽培季节是春种秋收。近年随着脱毒技术的应用,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农技推广部门积极开展了脱毒马铃薯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从季节、密度、施肥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稻田种植技术、免耕种植技术、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四)加工企业现状

现已建成盘县兴龙淀粉有限公司,年精淀粉生产能力1万吨。同时,六盘水市境内还有大的马铃薯加工企业2个:市食品总厂“天使牌”薯片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能力1500吨,年生产薯片800吨;水城县兴龙精淀粉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5000吨。这些龙头企业对盘县马铃薯产业有极大的带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盘县马铃薯生产发展较快,面积逐年扩大,良种普及率有所提高,先进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迅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马铃薯加工开始起步,马铃薯生产正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但是,在盘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仍然有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壮大,主要有:

(一)种植水平低下,单位产量不高。长期形成的传统种植方式没有彻底改观,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缓慢,良种普及率不高,先进栽培技术应用面小,管理落后,施肥水平比较低下。总体上看,马铃薯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单位产量水平较低。

(二)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比较单一,专用型品种少,绝大部为食用型品种,饲料型、菜用型、工业用品种比较缺乏,且质量普遍偏低。在目前推广的几个品种中,如会-2号,水分含量高,干物质含量低,芽眼较深,外观品质差,不能满足加工的需要。

(三)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生产能力弱。盘县虽然较早建设了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但规模小、生产能力较弱,仍不能满足生产用种的需要,所需种薯有相当一部分从云南、威宁等地方调进,增加了生产成本。

(四)产业化程度低。盘县马铃薯生产产业化起步晚,规模小,从严格意义上讲,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一是龙头企业少,生产规模小,运转不正常,带动力不强;二是没有健全的营销网络和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绝大部分马铃薯在本地消费,外销量较少,商品率低;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信息服务体系、信贷等)不健全,马铃薯生产盲目性较大,生产能力弱。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潜力

(一)盘县马铃薯生产自然条件优越

盘县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黔西北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双重地带,山峦起伏,高差悬殊,平均海拔170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5.2℃,年日照时数1593小时,年降水量1400毫米,气候温凉、雨量适中,土壤以偏酸性的黄壤和山地黄棕壤为主。特殊的生态及气候等自然环境,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提高单产潜力大,且干物质积累高,品质好,产品极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气候冷凉,被誉为“马铃薯天然留种基地”,繁育脱毒种薯条件得天独厚。境内施用化肥、农药水平低,环境污染小。

(二)马铃薯及其制品市场逐渐扩大

马铃薯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及各种维生素等成份,营养价值高,特别是维生素B、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禾谷类作物。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逐渐向注重营养价值高的方向转变,对马铃薯的需求日渐扩大。地方小吃如烙锅洋芋、油炸洋芋条(片)、烧烤洋芋串等发展很快,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马铃薯还是轻工业、食品工业、化工工业及医药制造业的重要原料,用于制造淀粉、酒精、葡萄糖、油炸制品、膨化制品、脱水制品等产品。由于马铃薯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许多发达国家日渐减少马铃薯生产,马铃薯生产重心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马铃薯出口创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脱毒马铃薯繁育规模不断扩大

除盘县农科所马铃薯脱毒中心外,全市境内还有市农科所脱毒中心、凉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生产微型薯200万粒左右,年繁育脱毒种薯8000吨左右,其生产规模正逐渐扩大,为推广脱毒种薯提供了强有力的种源保障。目前选育引进的品种主要有会—2号、合作88、威芋3号、坝薯10号、大西洋、费乌瑞它等,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四)广大农户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已基本解决温饱,自我发展的意识提高,勤劳致富的愿望强烈。应通过做好技术培训及技术指导等工作,提高农户种植技术水平,加大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搞好销售及加工,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打好盘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

四、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盘县马铃薯生产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很大,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机遇,用好用活各种政策,充分利用盘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瞄准国际国内市场,加快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一是稳步推进生产规模。把马铃薯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强宣传和政策引导,稳步增加播面。到2010年,使全县马铃薯播面稳定在50万亩左右。

二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单位产量。农技部门要加强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大力开展马铃薯先进栽培技术推广及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最大限度地提高马铃薯单位产量。到2010年,单位亩产达到1500公斤左右。

三是优化品种结构,增加优良品种比重。积极推广脱毒种薯,大力发展优质专用马铃薯。到2010年,脱毒马铃薯推广率达到95%以上,优质专用品种推广率达25%左右。

四是完善和提高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完善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完善管理机制,改善生产环境,扩大生产规模,到2010年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繁种基地1万亩,基本实现种薯自给。

五是大力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结合省、市马铃薯发展规划基地建设目标,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优化布局,扩大规模,依托基地带动千家万户。

六是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改造和提升现有加工企业,不断推广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引进资金,在马铃薯生产主产区建设大型龙头企业,努力提高马铃薯加工比重。

七是建立健全马铃薯销售体系。建立和健全马铃薯及其制品营销网络,如组建马铃薯协会等,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建设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等,帮助农民推销产品,提高马铃薯商品率。

八是加强引导,强化管理。马铃薯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服务、生产、营销等环节,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

九是切实加强领导。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同农业科研、院校、扶贫、科技等单位的合作,认真研究发展壮大我县脱毒马铃薯产业的策略,解决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关键技术。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积极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等信息,切实搞好服务。

第四篇: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报告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报告

一、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色

马铃薯作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肃省定西市从1996年提出实施“洋芋工程”迄今,马铃薯产业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自给自足阶段到产业培育、快速发展,进而步入目前的马铃薯产业全面提升四个阶段。到2008年实现了由“马铃薯之乡”向“中国薯都”的跨越

多年以来,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北部干旱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中部河谷川区三个区域化特色生产基地。从之前的小面积种植家家户户只够吃解决温饱到现在的大面积种植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天覆地变化。“十二五”以来,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和全国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抓两头(种薯扩繁、精深加工)、带中间(品牌营销)、促提升”的发展思路,以提升种薯繁育水平为核心,以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为保障,全力抓好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贮藏设施建设,不断推动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了马铃薯种植由商品薯生产向良种扩繁转变,加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及休闲食品加工转变,营销由传统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安定区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定西马铃薯”被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安定享誉全国的一张重要名片,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安定人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富民产业。

(一)种植规模趋于稳定,产业效益持续增加。

“十二五”以来,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持续保持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3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可支配收入15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2015年种植面积100.02万亩,因受伏旱和早霜冻影响,总产量达到108.8万吨,马铃薯产业总产值24.6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可支配收入1428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6%。

(二)繁育体系不断完善,良种推广步伐加快

每年筹措资金1000万元以上,积极扶持制种企业发展。全区已建成规模化种薯企业17家,微型薯生产能力达4.5亿粒。同时,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科院等科研单位,逐步建立了“服务全区、面向全国”的优质脱毒种薯生产供应体系和“政府主导、主体参与、大户引领、多元发展”的良种扩繁工作机制。2015年引进试验新品种43个,建立原种基地2万亩、一级种基地15万亩,全区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了100%。

(三)龙头企业日益壮大,产业链条有效延伸

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的思路,进一步加快了马铃薯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步伐。全区共建成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9家,拥有生产线27条,马铃薯精深加工能力达45.25万吨,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为主、比较完整的加工体系。年加工马铃薯鲜薯40万吨以上,生产马铃薯精淀粉、变性淀粉及薯制品等各类产品11.1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增加值达到1.95亿元。

(四)销售网络持续扩大,营销体系不断健全

按照“区有中心市场、乡镇有初级市场、村有收购网点”的要求,形成了以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为龙头、以集中产区大乡镇78个马铃薯市场为骨干、以304个定点收购网点为辐射的三级市场体系,鲜薯年交易量达68万吨。在此基础上,按照“稳定占领国内终端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的思路,先后在广东、上海、成都等省市建立直销窗口52个,年外销鲜薯50万吨以上。以巨鹏公司为龙头的外贸企业快速发展,与中东、欧洲等国外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外贸业务开展以来,年均出口马铃薯及其制品1.1万吨,创外汇1000万美元。

(五)储藏体系更加健全,调节能力明显提升

按照“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思路,大力推进储藏设施建设。全区共建成1000吨以上大型贮藏库135座、100吨以上中型贮藏库664座、10-60吨贮藏窖2280座、10吨以下农户小窖16.2万眼,总贮藏能力达80万吨,形成了“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千家万户小窑窖”的贮藏体系,提高了马铃薯种薯安全及鲜薯贮藏水平,发挥了淡贮旺销、均衡供应、稳定价格、促农增收的作用。

(六)配套服务更加完善,技术集成日趋成熟

在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充分发挥区乡两级农技部门和各类经营主体的引导推动作用,大力推广各类先进实用的马铃薯种植技术。组建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123个,每年引导马铃薯企业在各乡镇建立原料基地30万亩,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安定区在马铃薯种植方面探索建立了“企业投放良种订单建基地、公司流转土地自建基地、中介组织技术指导建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建基地”等基地建设模式;探索总结推广了“黑色全膜覆盖+节水灌溉+脱毒种薯+配方施肥+机械耕作+专业化防治”的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被农业部树立为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效增产模式并在全国同类地区大力推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率先实行了马铃薯保险并被纳入国家政策性补贴范畴,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薯都”的甘肃省定西市已成为脱毒种署生产力居全国第一、马铃薯种植全国三大主产区、精淀粉加工能力全国最大、市场流通及营销体系全国一流,定西市的气候、土质、降雨等条件适宜马铃薯生长,所产马铃薯个大、质优、色白形圆、薯皮光滑、口感醇香、干物质含量高、耐运耐藏,是各种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生产的上好原料和鲜食外销的优质产品。

二、发展我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困难

(一)社会认知程度低,推广难度大

人们对绿色有机生态的认识不足。一是农民缺乏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基本素质;二是市民对绿色有机生态概念了解太少,没有形成无污染、安全健康的绿色消费理念,对有机产品不认可,购买不积极;三是生产企业积极性不高,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环节多,认证费用高,加之绿色有机食品在价格上的优势不明显,导致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推广难度大,整体水平低。

(二)生产投入成本高,发展规模小

由于绿色有机食品对产地和环境的要求高,并且一次性投入是常规农业的2-3倍,而绿色有机食品的消费者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再加上运输,储藏,包装手段落后等诸多的困难。还有有机产品的价格是常规产品的3-5倍,价格影响消费,直接阻碍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销的发展,全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发展规模、面积和总量都较小,品种单一,地域分散,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

(三)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能力弱 我市做绿色生态马铃薯龙头企业数量少,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知名企业、知名产品、知名品牌较少

(四)服务涉及部门多,监管难度大

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的生产销售涉及农业、林业、畜牧、水务、环保、国土、工商、质监、商务等多个部门,监测机构多但不具有国家评估的综合性农产品质量检测资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仍不完善,信息服务不到位,全程质量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不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滞后,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生产地域辽阔,监管难以全覆盖。

三、大力发展我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生态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好做法、好经验和成果,充分反映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功典型,激发企业、业主、农户投入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争创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品牌。重点宣传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提高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在市场和消费者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广泛宣传绿色有机生态知识,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树立绿色消费观念,争取社会各界对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广泛关注、认同和支持。

(二)加大领导力度,明确发展定位

绿色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并且我市马铃薯产业占农民收益的30%以上,这事关农民利益和市民健康,是政府“发展我市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一是加强领导。组建以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推进领导小组。二是确定目标。以创建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示范市为目标,制定全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战略、思路目标、区域布局、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县区按市上总体规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分步实施。三是全域推进。按照“市上统筹、县区主推、部门牵建、企业主体”的原则,以绿色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为重点,全域推进绿色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标准化认证步伐。四是落实责任。将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发展列入重点工作内容,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查督导,逗硬考核奖惩。

(三)加大投入力度,做大产业规模

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提供绿色健康产品,是一项任务艰巨、投资巨大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事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机制。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各级财政每年都应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作为绿色有机生态马零食产业的专项资金,用于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技术培训、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二是资源整合。尽快建立和完善发展绿色生态马铃薯的基金制度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等,向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迈开步伐,壮大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三是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工商企业和个人投资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共同投入的机制;鼓励和扶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并已形成规模效益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推进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向规模化发展。

(四)加大科研力度,提升产品品质

绿色农业限量使用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有机农业则完全禁止使用,这对农业科技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亟须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一是加强科技攻关。组织科技人员对有机肥料生产和施肥技术、生物农药配制技术、良种培育技术、特色产品加工技术深入开展研究。二是加强技术推广。建立镇(乡)、村“两级”和高、中、初“三级”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体系和网上信息交流体系,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种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科学用药技术,促进绿色有机马铃薯产品质量安全,降低自身的污染。三是严格执行标准。按照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生产、加工的操作规程,在种植、收购、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行登记卡制度,认真记录造册,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层层把关,杜绝不合格农产品。

(五)加大创新力度,增添发展活力

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是我市具有革命性的农业项目,必须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机制,激活现代农业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创新发展机制。借鉴国内外发展比较成熟先进的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多学习,多了解有关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一些好的案例和发展前景,建立良好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创新经营机制。打破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方式,走工厂式生产、市场化运作之路,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开拓以专卖店、超市为终端的销售渠道和网购、团购、酒店等直销渠道,扩大销售网络。三是创新科研机制。充分发挥已有的科技资源优势,组织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展联合攻关。研究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保鲜等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研究开发专用生产资料,引进名、特、优良品种,建立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生产企业,搭建“产学研”平台。四是创新监管机制。建立产品追溯机制,落实质量追溯制度、行业自律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实现全程监管,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五是创新激励机制。有机食品价格高,产量低,生产风险与市场风险较大,政府应出台奖励扶持政策,以奖代补,鼓励企业开发绿色有机新产品,对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例如给个5-10万元的奖励)

(六)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健康发展 民以食为天,绿色健康食品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各级各职能部门要强化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环境保护,严防工业污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禁办、停办对大气、水体、土地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所有新上工业项目必须经过环保论证,达到环保标准;对现有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及时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或停产。二是加强农资管控,严禁高残农药。通过建立直通乡村的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种植投入监控机构,对种子、种薯繁育、生物农药、肥料、饲料等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物资供应进行有效管控,严禁残留性高的农药等有害农资流入农村。三是加强源头监控,严抓投入品管理。定期对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空气、土壤、水文的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执法检查人员要深入一线检查指导,严禁化学除草剂、化学农药、化肥、化学添加剂和生长激素等进入生态有机马铃薯生产及加工环节,从源头上根除不安全因素。四是加强市场监管,杜绝不合格产品。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志使用的监督管理,指导营销企业建立健全品牌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工商部门要严厉打击侵犯产品商标专用权的违法 违章和商标违法印制行为,切实维护农民、企业的合法权益,为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发展营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质监部门要加大对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生产加工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确保食品安全。

第五篇: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县情

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毗邻京、津。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440个行政村,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全县年均气温6.8℃,年均降水量404.9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2620.7小时。我县由于十年九旱,尤其是春夏旱比较严重,降雨少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土壤大部分为褐土和棕壤土,土层深厚,疏松,所有这些土壤、气候特性都适宜马铃薯生产。

历年来全县主要以玉米、马铃薯、谷子等粮食作物为主,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位居全县第二。马铃薯一直是赤城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并得到了稳步发展。

2014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7.5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10%,马铃薯种植涉及到全县各个乡镇,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11000-16000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8000吨以上。因此,可以说,马铃薯是赤城县的一大支柱产业,赤城县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二、马铃薯生产情况与加工情况

2014年,我县马铃薯播种面积7.5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19.8%,全县规模500亩以上的有3片,分别是:赤城县润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赤城县旭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云州乡。

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早大白、荷兰薯7号等,种植面积最多的是早大白即大白花,该品种为极早熟品种,生育期60-65天,结薯集中,品质好,适应性较强,大中薯率(商品率)高达90%以上。一般亩产1500公斤,高产可达4000公斤以上。马铃薯已成为全县山区特别是山区农民菜兼粮、饲料的主要来源。

1、马铃薯加工情况

我县商品薯加工转化方面几乎是空白,加工企业寥寥无几,可以说几乎没有,大多是一些农村小作坊,时停时干,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能用来加工一些少量的淀粉和土豆粉之类,加工能力十分有限。

2、存在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没有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广经费缺乏,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

(2)开发利用方面

没有规模的加工企业,商品开发程度低,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3)销售运输方面

全县无专门的、大型的批发市场作为中转,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

3、需要政府扶持

(1)对商品薯种植基地建设所需节水灌溉设施、大型农机具、机井配套设备进行补贴。

(2)给予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权,切实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对已形成规模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资金、设备、设施上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对举办好的专业合作社,实行以奖带补的政策,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3)全力扶持马铃薯加工企业建设,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并在银行信贷方面给于优先支持。

三、马铃薯贮藏情况

1、现状

我县马铃薯储藏总量约为10000吨,其中农户土窖储藏总量为2000吨左右,其余的都是由企业储藏。储藏能力较大的企业不多,亚欣农贸有限公司是其中最大规模的,储藏能力为5000吨,其它还有些规模较小的储藏能力都在几百吨左右。

2、存在问题

储存能力大的企业少,建设标准不高,在储贮过程中由于温室湿度控制不好,导致烂窖率较高(10-15%),造成很大损失,特别是对种薯影响更大,造成出苗率低、产量下降、品质下降。

3、下一步工作目标

加大对马铃薯储藏企业的扶持,提高储窖建设标准,降低马铃薯在储藏过程中的腐烂程度,较少损失。

4、需要政府扶持

实行种薯和商品薯储窖补贴政策,补贴金额为标准造价的30%~50%。

下载关于加快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马铃薯产业典型经验材料

    发展马铃薯产业典型经验材料我们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小兴安岭西南麓,松嫩平原北缘,下辖5镇11乡,148个村,耕地面积318万亩。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是马铃薯最佳生产区,特......

    加快临翔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临翔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2006级经管本科班 王进涛 内容摘要: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西......

    关于加快我县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我县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近年来,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我县由于受粗放型增长模式和资源依赖型特征局限,特别是随着资源稀缺度的增加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加快长治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长治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邵琦 现状分析 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其旅游资源由于地理地貌的天然分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组群(板块):一是壶关......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大全)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摘要:煤炭是工业产生中的重要能源。近几年,随着自治区、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拜城县的煤炭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国务院32号文件......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加入WTO的形势发展,我国迎来了旅游产业勃兴的春天。各地适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因此,如何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各地必须思......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

    源的同时,要大力拓展周边的旅游资源市场。襄樊市要把地处所属县(市)的刘秀故里白水寺、雕龙碑古文化遗址、佛教文化遗址白竹园寺、道教文化遗址、唐梓山等等,一并纳入襄樊市旅游......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加入WTO的形势发展,我国迎来了旅游产业勃兴的春天。各地适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因此,如何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各地必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