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大全)

时间:2019-05-13 03:1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大全)》。

第一篇: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大全)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煤炭是工业产生中的重要能源。近几年,随着自治区、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拜城县的煤炭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国务院32号文件把我县列为库―拜煤炭基地,更是为拜拜县的煤炭产业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我县煤炭产业发展起步晚,低子薄,同时,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因素制约,我县煤炭产业发展还较为缓慢。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做了一些浅显思考,仅供参考。

一、拜城县煤炭资源现状

(一)煤炭资源储备情况。拜城县煤炭资源丰富,预测远景储量53亿吨,已探明储量15亿吨。煤层主要分布在县城北部山区,呈东西走向,长约190公里,宽5公里,主要分东、中、西三个矿区,有A、B、C三个含煤组。其中A组有五层可采,以焦煤为主,平均厚度12米;B组以贫煤为主,可采厚度9米;C组有两层可采,煤层厚度为1.2-2.4米,主要为25号主焦煤。拜城县不仅煤炭储量大,而且焦煤资源品种齐全,贫、瘦、气、肥、焦等煤种均有,特别是焦煤、配焦煤资源丰富,在梅斯布拉克井田新探明储量达5亿吨以上。有害物质硫、磷等含量低,属优质民用煤和工业炼焦用煤。

(二)煤炭企业情况。目前,拜城县现有煤炭企业12家,矿井23口,其中“十五”规划矿井17口,设计产能为204万吨;

“十一五”规划矿井6口,其中3口矿井在建,3口矿井在审报

当中,设计产能465万吨。到2012年,通过优化升级改造,拜

城县将建成规划生产矿井31口。

二、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煤炭储量丰富,煤种较为齐全。拜城县主要生产贫煤、瘦煤,气煤、焦煤等。特别是25号主焦煤,为全疆及至全国稀

缺品种,并且煤质低灰、低硫、低磷,为炼焦用煤的基础煤,部

分气煤、分瘦煤为优质电煤,具有广泛的前景。

(二)煤炭开发有一定基础。拜城县自1958年铁热克煤矿建

矿正规开采以来,到1998年,全县各类煤矿共有128个。1999

年,国家开始在煤炭行业实行关井压产,资源整合。按照这一要

求,拜城县积极开展了关闭小煤矿工作,煤炭资源整合取得成效。

按照国家、自治区要求,拜城县对“十五”矿井开展了煤矿技改

工作。到2009年底,县域内17口“十五”规划矿井全部达到试

生产条件,产能将达到700万吨。同时,根据自治区煤炭产业优

化升级实施方案要求,到2012年,17口“十五”规划矿井产能

都将通过二次升级改造,单井产能将在原有基础上达到45万吨;

同时,铁热克二工区煤矿和铁木尔鲁克A组煤也将新建两个60

万吨矿井。到2012年中期,全县原煤生产能力将达到1365万吨,加快发展煤炭产业具有一定基础。

(三)煤炭、煤焦化、煤化工基地建设为加快煤炭产业发展

提供了有利契机。自治区将拜城规划部署为煤电、煤化工、煤焦

化,拜城县依托重化工工业园区,积极引进煤炭下游产业,已建

成2家焦化企业,设计生产焦碳能力为110万吨。除此之外,山

西金晖集团90万吨焦化项目和国际实业二期50万吨焦化项目正

在积极运作当中,届时,拜城县焦炭产量将达到250万吨,基本

建成百万吨焦化基地。按照拜城县“十一五”规划,拜城县还将

积极引进园区自备电厂、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等一批产业牵动

力强的关联项目,重点培育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产

业集群,做大做强煤焦化等优势特色产业,这为拜城县的煤炭产

业提供了广阔前景。

三、煤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中存在比较突出问题是:

(一)矿区电网建设滞后,资源转换受租。按照煤炭企业安

全验收标准要求,年产9万吨及以上矿井必须具备双回路、双电

源,否则将不予验收。拜城是自治区规划部署的煤炭、煤电、煤

化工和盐化工基地,矿产资源丰富,但电网建设落后,严重制约

优势资源转换进程。目前,拜城县虽然启动了矿区双回路、双电

源建设,由于矿区电网建设资金庞大,电网建设资金不足问题非

常突出,电网建设缓慢,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拜城县煤炭产业的发

展。

(二)道路交通条件较差,运输能力不足。拜城县是自治区

规划部署建设的四大煤电、煤化工、煤焦化和五大盐化工基地之

一,是地区部署建设的库-拜工业隆起带的重要一极。随着县域

煤矿新建、改扩建项目相继完成,煤炭产能将大幅提升,为延伸

煤炭产业链夯实了基础。但由于拜城县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远离

交通主干线,长期以来,道路交通投入不足,三大矿区道路建设

严重滞后。为解决拜城运输能力不足问题,自治区已经规划建设

新拜铁路支线建设,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同时,拜城政府也已经

启动道路建设政府贷款项目率先解决中矿区道路建设,但道路交

通问题依然是制约拜城煤炭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人才资源匮乏,加快发展缺乏技术支撑。目前,拜城

县共有12家煤矿企业,从事管理、生产的人员约5000余人,技

术专业人才323人,仅占从业人员的6.46%。其中:煤电专业

技术人员124名,占从业总人数2.48%,本科学历15人,大专

学历81人,中专学历39人。按照国务院32号文件做大做强西

部煤炭资源的整体规划要求,到2012年,拜城县预计总生产能

力将达到1400万吨,按照原煤产量和市场需求,煤炭及煤化工

从业人员将达到10000人规模,目前,全县仅有1个职业技能培

训中心能够开展职业培训,还没有具有煤炭煤电煤化工教育能力的单位。同时,拜城县仅仅具备四级煤矿安全技术培训资质,只

能开展矿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人才不足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四)矿区矿井地质灾害严重。根据拜城县目前所有矿井的开采、建设条件来看,拜城县矿井开采地质灾害严重,所有的矿

井存在水、火、瓦斯、底板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给拜城县矿

井建设、开采造成许多困难。据统计,全疆所有的高瓦斯、高瓦

斯异常突出矿井均在拜城,按照拜城矿井测定数据分析来看,拜

城县所有的矿井均为瓦斯比较高的矿井,如拜城县怡泽煤矿,在煤矿技改中,遇到煤与瓦斯突出及漏水问题,停工长达一年之久,这给拜城县煤炭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

四、今后拜城煤炭工业发展的一点思路

国务院32号文件中提到要以准东、吐哈、伊犁、库拜四大煤田为重点,结合煤电、煤化工等产业发展,稳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升新疆煤炭战略地位,这为拜城县煤炭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王乐泉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新疆煤炭资源要实现跨跃式发展,今后十二、三年的时间内新疆煤炭产量要由目前5000万吨左右增加到10亿吨以上。这也让拜城煤炭工业发展看到了新的机遇。作为自治区规划的拜城焦化基地和新疆主焦煤储备基地,今后,拜城要紧紧抓住煤炭产能增加的有利时机,积极筹划引进技术装备先进、产品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符合循环生产要求,并能有效拉长产业链的煤炭深加工和煤焦化、煤化工、盐化工项目,稳步扩大高级冶金焦、铸造焦生产能力,加快形成以原煤生产、炼焦、余热发电、提取煤焦油、粗笨为产业链的煤化工产业循环体系,才能有效促进煤炭产业有较大发展。

五、一点建议

综合以上因素来看,就拜城的煤炭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资源勘探步伐。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说拜城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但目前还停留在初步勘探的阶段,没有对煤炭资源进行深入的勘查,对煤炭的实际储量还没有确切掌握,特别是对各类煤种的分布、储量不清,资料不全。政府应该加快煤炭资源勘探步伐,尤其是加大精探详勘力度,对资源家底做到心中有数。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县委、政府这几年一直在积极解决困扰煤炭产业发展的双电源及矿区道路问题,受资金等各种因素限制,进展比较缓慢。为加快双电源及矿区道路建设,政府启动了政府贷款项目,双电源问题有望年底彻底解决。对于矿区道路问题,可以由政府出面贷款建路,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最后由企业承担,具体收费方式可以通过收取资源费方式来解决。同时,要加强对煤炭企业税收管理,减少偷税、漏税行为。

(三)加快人才队伍培养。一方面,拜城县可以积极争取自治区批准自治区煤炭等专业院校、技工学校在县内设立分校或培训地点,充分发挥专业院校的师资力量作用,打造煤炭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可以政府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学校与企业之间组建校企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走校企共建之路。

第二篇:关于水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水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徐应华

〔内容摘要〕 煤炭是水城县支柱产业,本文通过对水城县煤炭行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煤炭产业 发展 对策

〔作者介绍〕 水城县煤炭管理局局长

水城县是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经济占水城县经济的份额很大,煤炭产业的收益约占全县可用财力的70%左右,为水城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了重大贡献。同时,水城县煤炭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电力、冶金、化工、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十五”期间,水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全县煤炭产销量大幅增长,企业经营状况得以改善,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明显好转,行业集约化程度和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煤炭产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步伐加快。

一、煤炭资源的基本情况

水城县煤炭资源丰富。33个乡镇中27个乡镇有煤炭资源(7个乡镇有煤炭资源但无煤矿企业),主要含煤单元有8个:蟠龙、比德、小河边、大河边、土地垭、神仙坡、格目底、杨梅树,各构造单元煤种齐全,主要为焦煤、肥煤、瘦煤、贫煤、无烟煤,灰分属低灰~中高灰分,硫分属特低硫~高硫分,除比德向斜外,各构造单元皆赋存有特低硫、低硫煤,属优质煤。根据目前勘探资料,水城县331+332+333+334级储量430146.7万吨,估算储量87054.8万吨,总计资源量517201.5万吨,人均占有储量0.72万吨,且远景储量十分可观,开发潜力巨大。

全县有煤矿139对,其中国有控股煤矿7对, 地方煤矿132对(其中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矿井96对,技改矿井18对,新建矿井18对)。根据《贵州省水城县煤炭整合及开发利用规划》,由现有小型矿井146对和在建小型矿井23对整合和扩能后为84对,整合后,减少85对。整合前设计能力912万吨/年,整合后设计能力1716万吨/年。新设置矿权矿井10对,设计能力180万吨/年。整合、扩能及新设置矿权的小型矿井94对,合计设计能力1896万吨/年。大中型矿井13对,设计能力1845万吨/年。整合及规划矿井107对,合计设计能力3741万吨/年。

二、煤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随着浅煤层资源储量的衰减,煤炭采掘难度增大,开采成本明显上升。

(二)资源浪费严重。煤炭资源大面积、高强度开发,特别是部分煤矿的不规范开采,严重破坏了资源的储存状况,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原煤产品多,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少。

(四)环境破坏严重。煤炭开发、加工、转换、利用过程中大量排放的废气、废渣、废水,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采空区引起地表土地塌陷,采煤对地上地下水资源造成破坏,对农业生产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五)煤炭企业负担沉重。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煤炭运营环节过多,费用过高,渠道不畅,使煤炭企业负担沉重。

(六)煤矿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一是安全生产技术装备落后,由于缺少投入,许多小企业设施、设备简陋,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二是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较低,由于企业培训工作不到位,有些从业人员连起码的应知应会都做不到;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相对滞后。

三、发展煤炭产业的应对措施

根据水城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按照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新型工业化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加快深化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全县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素质,实现水城县由煤炭资源和煤炭工业大县向煤炭经济强县转变,推动水城县煤炭经济集约发展、循环发展、安全发展、高效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煤炭产业发展中,如何贯彻落实国家的发展战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从而推进水城县煤炭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要自上而下地转变观念,要从重视总量增长向重视结构优化转变,从简单生产流通向通过市场流通抓生产转变,从条块各自为政向条块联动转变,从靠行政手段办事向运用市场规律办事转变。

水城能源经济发展总体思路的调整,必须从完全立足于资源开发利用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必须跳出“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传统框架,改革过去把“能源立县”发展战略等同于水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思路,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和新的区域分工,探索符合水城县情实际、具有新的区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水城能源经济的发展采用了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今后如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必须对经济增长方式实行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要以提高投入要素的效率为手段,讲求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实现低消耗、低成本和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率。

在宏观调控方面,调控的目标应放在促进煤炭产业的持续发展和供需总量控制上;调控的手段要由过去的管死价格转变为尽量减少政府对微观的干预程度,加强政府对宏观的引导,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调节生产和销售。

(二)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和机制创新

煤炭企业不彻底转换经营机制,就不会增强自身的活力。要深化煤炭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规范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适应煤炭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的煤炭大集团管理创新体系。推进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推进小煤矿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破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界限,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搞活,组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三)加大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力度

加快大型洗煤厂建设与改革步伐,提高煤炭洁净化水平。煤与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相关产业并举,促进煤炭产业资本与上下游产业资本有机结合,壮大煤炭经济。延伸煤—电—铝、煤—焦—化、煤化工等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加快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进行资源综合利用。

发展精煤品牌系列产品,即通过对优质动力煤、优质主焦煤、优质无烟煤进行不同层次的洗选和加工,形成多系列的精煤品牌产品。

把煤层气开发作为水城煤炭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煤层气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洁净能源,而且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过去基本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而是简单的排放和“点天灯”燃烧,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大气。要加快开发和多联产利用煤层气和焦炉这一优良的清洁能源和重要的化工原材料,回收焦炉煤气去做甲醇、二甲醚和化肥等,或把煤层气液化以后,运到外地销售。

开发洁净煤技术系列产品。洁净煤技术体系开发由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高科技含量,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应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加强与国内外的技术合作,逐步形成水煤浆和煤炭气化、液化等洁净煤技术的产品、工艺、装置、设备及信息服务等。

水城焦炭资源得天独厚,大力发展现代化炼焦和焦化系列产品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应坚持“稳定产量、发展机焦、限制小机焦和改良焦、取缔土焦、延伸加工”的方针,加快对焦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焦化产品回收、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发展大型机焦、焦油化工和甲醇生产,开发规模化的焦化产品系列。

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投入产出效益,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煤化工系列产品,如高效化肥、乙炔化工、甲醇化工、活性炭等产品。

水城煤炭开采、加工、转化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弃物已成为沉重的负担,因此,大力开发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系列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如煤矸石、洗中煤、煤泥低热值燃料发电和锅炉燃烧,煤矸石、粉煤灰材筑路系列产品开发等。

应大力发展电解铝、优质建筑装饰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市场前景好、能耗高的产品,并适度发展市场电力工业。

目前,水城县已规划了一批煤化工项目,如水矿煤化工项目(20万吨甲醇、30万吨醋酸)、水矿焦化项目、发耳焦化项目(360万吨焦炭、36万吨甲醇)、滥坝三家焦化企业联合化产项目(300万吨焦炭、30万吨煤焦油加工)、木果煤电化项目(30万吨烧碱、30万吨PVC、4×135 MW自备火电厂)、保华焦化厂(200万吨焦炭、20万吨甲醇)、木果煤矸石电厂(2×300MW发电机组)、玉舍二甲醚项目(60万吨二甲醚)。

(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尤其是对主焦煤等稀缺煤种资源要实行保护和控制性开发,逐步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加快推进煤矿资源整合和联合改造,强制淘汰生产能力为9万t/a以下的小煤矿,优化矿

井布局,减少矿点,扩大单井规模,提高安全保障程度,提升整体开发水平。鼓励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收购、整合小煤矿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回收率,整顿煤炭资源开采秩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优质主焦煤、优质无烟煤划定保护区,限定开采能力和资源回采率。严格限制新增矿点规模。依法关闭非法开采的矿井,关停环境污染、破

坏资源、不具备安全生产的矿井,实现规模生产经营。

(五)规范煤炭开采秩序

严格按照规划布置新矿井;严格限制现有矿井低水平扩能,重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煤矿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对矿井进行改造,提升煤矿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机械化程度。应鼓励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整合的地方煤矿做强;鼓励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联企业与煤炭企业开展联合。继续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能力的煤矿。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构建安全生产责任制,把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纳入法制化轨道;健全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推进安全生产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和质量标准化建设。

四、煤炭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水城县煤炭经济集约化发展、循环发展、安全发展、高效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应该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作保障。一是加强煤炭管理体制建设;二是调整煤炭工业企业税收、基金政策;三是完善煤炭价格机制;四是建立煤矿转产援助机制;五是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六是大型煤炭基地后备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七是增加科技与教育投入;八是扶持煤炭企业开发综合利用项目;九是加大煤层气开发的政策支持。

第三篇:关于加快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

杨瑛,王向东,陈兰瑛,屈战伟,李栓槽

(1.商洛市商州区农技中心,陕西商洛 726000;2.商洛市农技站,陕西商洛 726000)

摘要:马铃薯是我国优势农产品之一,已纳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各级政府都在加大政策和投入扶持力度。本文在研究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及潜力,提出了加快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现状;建议

22

马铃薯是商洛市的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蔬菜作物,现常年种植面积约占夏粮作物的五分之一,而产量却占夏粮总产的四分之一左右,其生产的丰歉对全市粮食产量的稳定有重要影响,是商洛市主要优势特色作物之一。马铃薯产业已成为部分山区乡镇的特色产业和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项目,是全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在实现“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新形势下,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对于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1发展现状

1.1.1初步形成优生产业带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压麦扩薯”战略,以地膜马铃薯为主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是全省马铃薯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全市形成了沿秦岭南麓柞水万青,商州牧护关、黑龙口,洛南巡检、石门一线的地膜马铃薯优生产业带,是我市集中发展的六大产业带之一。2008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2.32万hm2(其中地膜马铃薯1.67万hm2,占71.8%),比2004年种植面积增加0.31万hm2,平均单产862kg/667m2,总产30万t,占全省马铃 1

薯种植面积的8.59%,总产量占全省的10.69%,面积和总产量均列全省第5位。

1.1.2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2009年,我市洛南县实施的农业部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万亩马铃薯高产创建田较当地单产增产500kg以上,单产创商洛历史最高记录,《陕西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2010年,我市洛南、商州、山阳等三县区建立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3个2322 hm,平均单产3107.3 kg/667m;百亩核心攻关田正副点各3个71 hm,正点平均单产3587.9 kg/667m;商州区黑龙口镇里程村百亩核心攻关田平均单产4285.6kg/667m,产量水平位居陕南片创建县第一,单产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洛南县万亩高产创建田平均单产3499.7 kg/667m,创商洛市马铃薯春玉米167cm对开带间套种植模式最高产量。高产创建为提高马铃薯单产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对于实现“压麦扩薯”战略目标、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1.1.3建立了栽培技术体系通过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活动,组装集成了脱毒种薯、地膜覆盖、配方施肥、规范间套、适期播种、病虫防治等六大核心技术,形成了地膜马铃薯春玉米间套高产高效模式,是我省六大区域性先进集成技术之

一。创出了“压麦扩薯套玉米”的商洛模式,省农业厅要求在陕南浅山丘陵区推广“压麦扩薯套玉米”,建设陕南马铃薯高产、高效产业基地。

1.2存在问题

1.2.1耕地质量差,投入不足,扩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不强我市马铃薯种植多在中、高山区,这些地区耕地质量差,土壤瘠薄,群众经济收入低,物资投入少,制约马铃薯产量的提高。

22222

21.2.2品种退化,混杂严重,扩大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当前,我市马铃薯主栽品种为紫花白、克新1号、克新3号等,这些品种的引进已近20-30a的历史,品种严重退化,病毒病、晚疫病、环腐病危害严重,产量不稳定;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优良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薯繁殖供应跟不上生产需求,大部分群众用种主要来源于自留种或相互串换种,脱毒优良种薯推广率不高。

1.2.3耕作管理粗放,单位产量不高,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我市大部分农户仍按传统的种植经验进行栽培管理,连作不倒茬,施肥不科学,重氮轻钾,露地马铃薯广种薄收,地膜马铃薯整垄粗糙,覆膜不严,放苗不及时,病虫不防治,不摘顶打花,营养生长过盛,小薯多,大薯少,商品率低,单位产量水平低,2008年全市马铃薯单产列全省第7位,单产水平在全省的位次明显靠后。

1.2.4深加工滞后,产业化程度低,提升产业效益的平台不稳我市马铃薯深加工龙头企业少,主要产品为马铃薯粉条、粉丝等,结构单一,档次较低,综合利用率不高;全市营销网络和中介组织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绝大部分马铃薯在本地消费,外销量较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马铃薯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较大,经济效益难以保证。2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2.1我市具有良好的马铃薯生产条件

我市地处秦岭山脉腹地,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年平均气温7.8℃-14.1℃,年均降水量740-900mm,日照2000-2200 h,无霜期为173-225 d,土壤多为壤土或沙壤土,土质疏松,PH多为中性偏酸,具有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等气候特点,适宜

马铃薯生长。马铃薯属于喜凉作物,尤其是块茎膨大期,最适温度范围15-20℃,当地温超过21℃时就会停止生长,我市马铃薯主产区为中、高山区,夏季温度较低,具有近似于马铃薯原产地的生态条件,是马铃薯生产的适生区,在这些中、高山区确有万斤薯而无千斤粮的情况。河谷川道区可以采取冬播或早春播,力争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收获,避过高温期,也可夺取丰收。

2.2马铃薯用途和市场不断扩大

马铃薯是粮、菜、饲兼用的高产作物,加工用途多,产业链条长,因其营养丰富,被誉为“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增加食品营养源、丰富市场食品种类、保障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市场对马铃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尤其是加工需求越来越大,其加工品油炸制品、脱水制品、膨化制品、冷冻制品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马铃薯生育期短,抗病性强,生产潜力大,是一种重要的救灾救荒作物,也是我市山区群众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来源。由于马铃薯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许多发达国家日渐减少马铃薯生产,马铃薯生产重心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我市发展马铃薯产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3马铃薯增产潜力较大

据有关资料报道,马铃薯单株产量可达8.5kg,理论产量667m可达8000kg以上。近几年,我市马铃薯高产创建先后获得多项高产记录,创建田单产水平名列全省前茅。实践证明,在良种、良法综合措施全面到位的情况下,单产和总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市马铃薯增产潜力还很大。加之,我市七县区全部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整县环评,马

2铃薯生产基地基本分布在山区,工矿企业少,环境污染小,不使用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马铃薯生产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为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和认定绿色食品、打造商洛马铃薯品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3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完善繁育体系,促进种薯良种化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育或引进2-3个适合商洛大面积推广的高淀粉型、早熟菜用型优质专用新品种。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在市内高海拔地区和陕北、东北等地,建设稳定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不断提高脱毒种薯质量,扩大应用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种业公司和良种生产专业合作社,建设脱毒种薯生产基地,支持网棚和种薯储藏库(窖)建设,改善良种繁育条件,提高生产能力,满足群众需要,促进产业发展。

3.2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种植标准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搞好土壤改良,不断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扩大“六大核心技术”的应用范围,推广双

(三)膜覆盖栽培技术、冬(早)播技术、麦草覆盖技术等新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强马铃薯高产栽培集成技术体系的研究,形成技术规程,指导农民标准化生产,实施整村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提高单产水平,推进产业发展。支持农户和企业购置马铃薯深松、播种和收获等机械,实现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指导农户和企业规范贮藏,降低损耗,延长企业生产周期。

3.3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经营产业化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兼并重组、招商引资和鼓励全

民创业等形式,改造提升或兴办一批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拉动产业发展。发展订单生产,推广“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和“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诚信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基地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市场硬件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马铃薯批发市场,开辟马铃薯产业绿色通道,积极开拓马铃薯产品销售市场。引进马铃薯保鲜、储藏、运输等关键技术和设备,促进马铃薯产品深加工,不断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提高马铃薯的市场竞争力。

3.4加强组织领导,促进服务常态化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细则,出台扶持政策、奖励制度和工作机制,保障产业发展。加大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宣传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力度,落实工作措施,一级一级真抓实干,夯实工作责任。增加资金投入,要解决马铃薯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马铃薯生产发展趋势、市场信息、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预测,把服务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切实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杨瑛(1968-),女,陕西商洛市人,现为商洛市商州区农技中心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

附:通讯电话王向东***

通讯地址陕西省商洛市商中路市农业局院内商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第四篇:加快临翔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临翔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2006级经管本科班 王进涛

内容摘要: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居于基础地位。本文分析了临翔区林业产业存在林产品加工企业面临困难、经营管理陷入困境、发展缺乏激励机制、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方面问题,提出了制定充分激活林业资源的政策、提高林农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扶持现有林产品加工企业较好发展、积极向上争取林业项目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增加林业投入的思考。

关键词:林业产业 发展 思考

临翔区区林业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高,但林业产值所占比重还很低,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不大,农民从林业上获得的收入少,正如部分林业职工所说,林业职工和农民现在是“抬着金饭碗要饭吃”。随着传统农业边际收入递减,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极具发展潜力的林业已成为各地政府关注的焦点。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居于基础地位。为此,云南省提出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把林业建设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促进全省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通过调研,我们深深地感到林业改革势在必行,抓住林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做好林业这篇文章,把林业产业建成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将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一、临翔区林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据林业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临翔区林业用地面积为231.3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9.9%,其中:有林地134.3万亩,无林地46.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5万亩,梳林地8.23万亩,灌木林38万亩,用材林62万亩,防护林54万亩,薪碳林0.85万亩,特种用途林0.09万亩,经济林26.9万亩。国有林地79.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4%;集体林地152万亩,占66%。森林覆盖率为44.6%,有林地覆盖率为33.7%。近几年来,我区林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森林资源日益丰富。临翔区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成“U”线型,1950年以前高达50%以上,随后由于毁林开荒逐年下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乱砍滥伐,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1973年下降到最低点26%,1978年后加大森林保护,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逐步回升,2006年达到44.6%。目前我区森林覆盖率略高于全省44.3%的平均水平,林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9.9%,接近全省60%的水平。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提高,1990年后我区活立木消长结构走向长大于消,活立木蓄积量逐年增加,1990年为618.68万立方米,2000年增长到800万立方米,十年间年均增长18.2万立方米;2005年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934.7万立方米,年增长量为36.8万立方米,年消耗量是20.34万立方米。从近几年看,我区活立木蓄积量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消耗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今后全区林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见,我区林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植树造林能力明显增强。临翔区森林覆盖率下降主要是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所至,而森林覆盖率提高则是在严格保护的同时,更加注重植树造林。吸取生态恶化带来农业生产生活严重损害的教训,历届政府对植树造林工作都很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严禁毁林开荒,加强森林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我区广泛开展人工植树造林,在国家和省级财政支持下,从1988年开始实行飞播造林,1999年后实施项目工程造林,先后实施了“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以工代赈林业发展项目”、“澜沧江防护林工程”、“南汀河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绿色扶贫造林项目”、“世界银行贷款扶贫地区林业发展项目”等项目,“十五”期间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06年全区植树造林面积达141.8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2.89万亩,飞播造林69万亩。“十五”期间,全区植树造林达到33.71万亩,占全部造林面积的23.8%,其中实施退耕还林17.1万亩,主要发展种植核桃、木瓜、紫胶等特色经济林木和杉木、西南桦、旱冬瓜、华山松等珍贵林木。仅2006年全区造林就达16.01万亩,占全部造林面积的11.3%。资金投入加大,造林能力增强,造林质量提高,为我区今后加大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特色经济林发展速度较快。临翔区一方面发展用材林,另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林,有效增加农民的林业收入。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特色经济林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产品市场价格不断走高,给群众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产管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临翔区以核桃、木瓜、紫胶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得到更快发展。1990年全区干果、水果、紫胶寄主树等特色经济林总和还不到1万亩,到2000年核桃、板栗、芒果等经济林木已发展到9.14万亩。2006年,临翔区主要特色经济林更是发展到26.9万亩,其中:核桃17.5万亩,产量718.55吨;木瓜1.89 万亩,产量181.5吨;紫胶3.69万亩,产量40吨;水果3.8万亩,产量5867吨。由于特色经济林带来的经济效益高,使得其发展速度快,从而推动了全区林业的快速发展,所以特色经济林仍是我区今后林业发展的重点。

(四)林产品开发种类趋于多样化。随着政策逐步开放,加工设备和技术的改进与提高,以及人们对林产品需求不断变化,推动了临翔区林产品种类逐步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同时加工规模扩大,加工程度更加精深。从木材加工看,过去以个体式手工制作为主,制作家具、生活用具等;合作社时期组建了竹木加工企业,1964年购进压刨机、打眼机,木材加工主要工序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木材经济利用价值逐渐提高,主要加工制作办公桌椅和一般的传统家具;1980年以后外地木工大量进入制作家具,制作比较高档的办公用具和家具;1989年后,林产品开发公司加工木地板条、集成材,开始走向木材的精深加工。目前,临翔区林业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主要有:造纸产业,企业有云南库悦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口杯纸和包装硬纸板,年生产能力为1.5万吨;特色经济林产业,主要以核桃、木瓜、板栗、水果种植为主,企业有临沧市富临工艺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核桃工艺品,扩建后可加工核桃1500吨,工艺品80万件;林化产业,以紫胶种植和松脂采集为主,企业有临沧圈内松香厂和平村兴达林化公司,年生产能力都设计为1万吨,主要生产松香和松节油;非木材产业,主要以开发林药、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野生花卉为主,企业有临沧广福药业,可生产30种药品;木材加工业,主要有临沧市林产公司、临翔区林产公司以及10余家个体生产加工厂;竹藤加工业,主要以个体加工为主,制作生活用具和工艺品;特色森林旅游业,以五老山、小道河和旗山森林公园为依托开发生态旅游。“十五”期间全 区林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我区林业开发日益多样化,林业产业不断发展,产值不断增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

(五)对林业的投入逐年增大。从《临沧县林业志》所记载看,上世纪90年代前,上级对临翔林业投入极其有限的,发展林业主要靠地方政府和群众投入。1977年到1988年十年时间人工造林国家累计投资50.5万元,1988年开始飞播造林投入22.5万元。90年代以后,投入逐步增加,1990年到2000年,一期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以工代赈林业发展项目、澜沧江防护林工程等三个项目总投资达1095.85万元,其中国家、省、地投入567.22万元,占总投资的52%;此外,这期间实施的“南汀河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绿色扶贫造林项目”、“世界银行贷款扶贫地区林业发展项目”等项目也有很大的投入。“十五”期间,项目资金投入更多更大,实施了国家松毛虫治理项目,5年治理面积20万亩;全区共界定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42.46万亩;实施了退耕还林、青山绿水、绿色通道、城市绿化、澜沧江流域防护体系等项目,绿化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积37.71万亩;实施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建设沼气池7500口;实施了全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和省级病虫害工程治理。“十五”期间全区林业总投资6170.57万元,其中国家、省、市投入资金5751.57万元,占总投资的93%。仅2006年,实施云南防护林项目、退耕还林项目、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公益林项目、省级公益林项目、森林防火设施项目、病虫害防治项目等,全区林业总投资就达2354.7万元。国家、省、市对林业越来越重视,林业项目资金投入加大,这对我区林业发展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六)爱林护林意识逐步增强。群众的爱林护林意识增强,首先是毁林 开荒给人们带来的沉重教训。改革开放前,提倡靠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毁林开田开地,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涝灾害不断发生,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人们从现实中切身感到了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其次是林业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国家颁布并修订了《森林法》,省、市、区也相继出台了各种配套的林业规章制度。我区先后建立5个林场,1993年建立大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后又建立小道河省级森林公园和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人员机构逐步健全完善。再次是林业政策的改革,林业给群众带来了实惠。随着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1982年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确定山林权属,划分责任山、自留山,调动了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尤其是近几年来,林业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爱林护林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十五”期间全区林业治安案件、行政案件、刑事案件查处率都达到100%,森林火灾控制在8起/年,火案查处率达89.5%,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86%。群众爱林护林意识的增强,为我区林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临翔区林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林业发展仍有很大的风险。林业面临着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尤以市场风险危害最为严重。林木生长周期相对较长,面对瞬息即变的市场,给林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弱化了林业应对市场变化和抗风险的能力。我区紫胶产业就曾遭受过影响,紫胶是我区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多年来政府和群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1961年在蚂蚁堆乡进行人工放养紫胶实验成功,此后政府制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技术培训班,对资源状况进行普查,在全县适宜的范围内大力推广种植。1966年全县建立紫胶园14个,种植面积达4000亩,产量达32.2吨,1973年达到39.8吨。改革开放以来,受紫胶市场价格低廉和紫胶加工企业不景气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到整个90年代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下滑,直到2002年后才逐步恢复和发展,2006年面积达到3.7万亩,产量40吨。我们在对蚂蚁堆乡马蜂腰村进行调研时了解到,这个村过去曾经大面积种植紫胶,最多时达到几千亩,后来紫胶价格连续下降,农民收益较小,缺乏种植管理的积极性,多年种植的紫胶寄主树被大面积砍伐,而近几年来紫胶价格连续上涨,激发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于是又开始大面积恢复发展种植,2006年全村就发展到3700亩,但实际有高收益的只有少部分一直留着紫胶寄主树的农户。从全区看情况正如此,目前紫胶虽已发展到3.7万多亩,但过去的老胶树已大量砍光,多数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效益还出不来。就因为紫胶市场价格的高低起伏,我区的紫胶产业也随之波动,没有在价格回升的时候产生较大的效益,这就是市场风险给农民带来的损失。除紫胶外,如桉树、木瓜、水果、核桃等同样也会面临市场风险,让农民蒙受损失,据部分群众反映,近两年来桉叶的价格一直低迷不起,几乎连成本都难以收回。

(二)林产品加工企业面临困难。临翔区目前缺少林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缺少精深加工企业。近几年我区重点发展核桃、紫胶、木瓜等经济林木,2006年核桃面积17.5万亩,产量达到718.55吨;木瓜1.9万亩,产量181.5吨,紫胶3.7万亩,产量22.6吨。根据我区2020年产业发展远景规划,核桃种植将达到52万亩,膏桐5万亩、紫胶寄主树7万亩。随着各种经济林木种植面积和产量提高,在缺少加工企业的情形下市场销售的压力将会逐步显现和增大。另外,我区依托自身林业资源优势引进的部分林产品加工企业却 处于原料供应严重不足的尴尬境地。临沧库悦股份有限公司是2004年由原临沧国有纸厂改制而成,由于原有设备为50年代后期装备,耗能高,效率低,污染大,公司成立后投入130万元安装污水处理设备,增加漂白工序,改造两条生产线,目前年生产能力为1.5万吨,企业投入生产后很快就面临原料短缺的困难,2005年下半年产量为3200吨,只达到年生产能力的21%,部分原料需到区外购买,单运费一项就使每吨产品成本增加近100元,企业运营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圈内松香厂2005年投产,年加工能力为1万吨,2006年上半年生产期仅4个月,产量为4000吨,只达到年生产能力的40%,由于区内原料不足,企业主要生产原料也是向外购进,单从景谷所购原料就占90%以上。平村兴达林化公司原料主要是购买市国有林23.6万亩的采脂权,而由于价格因素,大部分松脂外流,基本处于半停厂状态。企业原料不足,生产成本高,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生产利润低,对改进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缺乏动力,既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区林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林业经营管理陷入困境。生态旅游是依托林业资源开发的新兴产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原始生态的大自然需求加大,生态旅游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临翔区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主要依托小道河省级森林公园和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五老山林场建于1996年,森林总面积14.7万亩,1999年批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政府投入资金2千多万元,建立旅游景点,开展旅游服务,按一个旅游中心,三条旅游线路的布局,设30余个景点,建成后各种服务功能基本完善。为搞活经营,2004年将整个林场承包给私人管理经营,到2006年终止承包合同,林场被收回,原因是出现问题较多,管理人员不够,管理跟不上,森林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地管护,原有的公共设 施毁坏严重,承包费未能按期交清。林场收回后改革了经营管理方式,即林木、林地资源由林业部门派驻工作人员和聘请护林员进行管护,旅游服务由私人承包经营,但目前的状况是,森林资源得到了较好地保护,旅游服务经营却很不景气,原有的娱乐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大多几乎不能使用,通往几个景点的道路基本毁坏。小道河林建于1977年,1996年批复为省级森林公园,面积有5.4万多亩,其中人工种植的华山松有4.5万亩,对小道河的旅游开发投入相对较小,只在内部设有住宿、餐厅,据工作人员介绍,过去旅游者每人次收取2元费用,由于林场与外界道路四通八达,收费成本高,加之附近过往群众也较多,现在已取消,目前餐厅承包出去,因经营不景气,暂时免除承包费,所以林场在旅游服务上几乎没有收入。可以看出,我区在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上曾经做过一些尝试,但并没有取得多少发展,整个局面难以打开。

(四)林业发展缺乏激励机制。国家对林业的保护政策是很严格的,在不断强化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实行“伐一栽二”制度,严格限额采伐,林木的砍伐指标计划由上级层层下达,指标的争取要层层报批,所批准限额不能超过当年上级下达的指标数,如果当年砍伐指标已经达到,需待下年再申请争取,所以在木材原料产品需求旺盛的前提下,要取得砍伐指标是很困难的。另外,对林木的砍伐还需要交纳各种费用,如山本费、育林费等。国家的这些政策措施是为了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但同时也导致一些问题,因为林木生长周期较长,加之砍伐指标限制,致使资金回收难度增大,投资人缺少对林业的投资兴趣,特别是缺乏高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激励。马台乡清河村有集体林2000多亩,聘请3个护林员来管理,每年 管理费为990元,因为村集体无收入来源,所以支付管理费十分困难。为此,村干部就在集体林上做打算,在征求群众意见后,分别以3年和50年为期限,先后把440亩村集体林分三块承包出去,获取承包金15.3万元,主要用于全村公益性事业,部分留做支付管理费。问题是林地承包后,由于受砍伐指标限制,每年只能适量进行砍伐,而期限很快就到,承包人投入的成本却未能收回,故而要求村上无偿延长承包期限。承包期限短,砍伐指标受到限制,承包人就往往只看到短期利益,根本不可能再投入资金和人力对林木进行抚育和管护,如果监督不力,甚至会造成毁灭性砍伐,给森林带来危害。

(五)林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对林业的投入虽然加大,但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投入不足,导致林业部门负债过大,如区林业局至今负债高达2400多万元。从临翔区的几个国有林场看,一是缺少对林木的抚育,影响了林木的成长发育,导致林木的成材质量不高。比较突出的是小道河林场,目前整个林场可砍伐面积占40%,幼林和老林占60%,需抚育林有近3万亩,按每亩林地抚育资金15元算,需45万元左右,区林业部门曾多次向上反映,争取林木抚育项目资金,但一直未能批下来。二是护林员的付出与回报极其不对称。我区五个林场总面积74万亩,共聘请护林员54人,人均管护林地1.37万亩,护林员工作辛苦,生活环境条件很差,工资也很低,分别从300-500元不等,全区护林员工资每年需40多万元,目前区财政每年只拨5万元,不够部分需林业局补足,而最让护林员担心的是年老后的出路问题,许多在护林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解聘后却没有养老保障,全区目前在护林员岗位上干了十多年的就有10多人。三是林场办公经费不足,交通通讯设备简陋老化,护林人员不够等,难以满足当前防火、防治病虫害和防偷盗的需求。

三、推动临翔区林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充分激活林业资源的政策。把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贯彻落实好中央和我省两个《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及市委政府的有关政策,制定并完善适合于我区的更加灵活开放的林业管理政策和优惠政策,是实现我区林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 “坚持以分类为基础,政府主导与市场相结合,管严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的原则,我区林业政策的制定应充分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林权制度上,要明晰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收益权和林地林木流转权,鼓励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促进森林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在经营管理上,把商品林的管理推向市场,由市场配臵资源,对国有商品经营型林产实行转让,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森林公园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拍卖、招投标等方式,将经营权转让给企业、组织和个人;三是在采伐管理上,商品林由经营者自主经营,确保商品材采伐指标安排到林木所有者手中;四在政策优惠上,要使非公有制林业与国有、集体经济主体同样享受财政、投融资、税费等方面的优惠,严格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林业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对林农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要通过改革林权制度、经营管理制度、采伐管理制度,放宽我区的林业政策,最大限度地激活我区丰富的林地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林业总产值,增加林农的收益。

(二)提高林农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帮助林农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少农民遭遇市场风险时的损失,是政府部门应做好的工作。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发展丰富多样的特色经济林木。我区地形 复杂多样,具有丰富的气候、土壤资源优势和物种资源优势,这就为发展丰富多样的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木提供了优良的条件。要根据水土气候的差异,在不同地带选择种植最适宜的品种,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十一五”期间,全区应继续发展以核桃、木瓜、紫胶等为重点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巩固发展以澳洲坚果、板栗等为主的干果和以龙眼、荔枝、杨梅、香蕉、芒果等为主的水果产业,积极规划培育膏桐等具有良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产业。二是为林农建立规范的产品交易市场。我区的一些林产品交易市场往往是自然形成,政府部门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市场管理,为林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使其节约交易的时间,降低交易成本,及时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增加产品收益。三是发展定单林业。要积极为林农寻找市场,主动与区内外企业沟通联系,协调企业和林农,为林农和企业牵线搭桥,使企业从资金、物资上对林农进行扶持,从技术上进行服务和指导,对产品实行订单收购,按市场变化情况确定收购价和最低保护价,形成风险共当利益共享的利益关系,以保障林农合理稳定的收益。

(三)扶持现有林产品加工企业较好发展。服务好现有企业,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获得发展壮大,既可以向外树立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同时也是对已有资源的再优化配臵和再利用。针对我区部分林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具体困难,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基地建设,采取不同的形式,扩大基地规模,增加现有企业的原料来源渠道。鼓励企业建立自身的生产基地,保证部分生产原料的自给;协调企业和林农,实行“企业+基地+林农”的模式,政府给予企业和林农政策优惠,企业给予林农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必要的生产技术服务。“十一五”期间我区应重点规划和培育林浆纸一体化原料生 产基地、松林采脂原料基地、珍贵商品用材林生产基地、竹林生产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等。二是加大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力度。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强技术培训和监督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合理科学地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使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以满足现有企业的原料供应。三是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引进新企业要考虑区内的筹备资源状况和可利用状况,考虑企业生产原料的来源问题,以免企业间在原料收购上产生恶性竞争,毫无价值地增大生产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造成资源浪费,抑制企业的发展。企业往往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只要有利可图就会盲目上马,所以在市场失灵的前提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要发挥作用,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必要地调控。四是落实好优惠政策,兑现政府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和对林业加工企业的承诺,树立诚信的政府形象,切实为其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促其较快发展壮大。

(四)积极向上争取林业项目资金。作为一个财政困难的县(区),自身对林业的投入是极其有限的,所以要抓住国家加大对林业的项目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一是相关的林业职能部门要及时掌握和了解上级关于林业发展的政策动向和投资支持发展方向。2004云南省委、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用材林基地工程、农村能源工程等六大工程,继续争取这些工程项目落实到位仍是我区下步工作的努力方向。二是围绕主要的工程项目,林业职能部门要超前制定长远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方案。2005年由区林业局编制的《临翔区“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完成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保护42.46万亩,完成退耕还林总面积32万亩,建设沼气池1.5万口,完成山区农村节柴改灶0.3万户,下步工作中还应在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具体详细的实施方案。三是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确保工程质量,做好工程完成后上级的检查验收工作,做好工程的后续保障工作,确保工程能够发挥应有的功效。四是为保证上级项目资金落实到位,区上要给予林业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保证其正常的活动经费开支。

(五)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增加林业投入。在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还要放宽非公有制林业投资主体、投资领域和经营形式,多渠道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林业,以此作为增加林业投入的突破口,摆脱我区林业投入不足的困境。一是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建立义务植树基地,进行开发性造林。二是动员个体或有经济实力的大户,承包开发荒山荒地,建立家庭林场和私营绿色企业,坚持谁开发、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落实好市委、政府《大户承包造林有关扶持政策》以及区委、政府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三是积极推进今年内将在我区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合我区实际,确立农民对山林的经营主体地位,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臵权,保障收益权,激发农民投入经营山林的积极性。四是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对条件具备的国有林场进行转让,加快我区林业对外开放步伐。当前重点以小道河林场为试点,抓紧抓好小道河林场的转让工作,对林场作合理的价值评估,按市场机制运作,推行企业化管理,增加各项投入,解决好林场工作人员待遇和今后生活保障问题,使林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木获得良性生长,活立木蓄积量增加,达到真正效益型管理动作机制,使林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良性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其它国 有林场改革。对五老山森林公园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拍卖、招投标等方式,将经营权转让给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组织和个人,增加后续工程投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带动全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五是加大对林产品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发挥企业带动林农致富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应重点围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特色经济林产业、林化产业、木材精深加工业、竹藤业、林下产品开发业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临翔区林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总之,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形势,赋予了林业产业管理工作新的内涵,林业产业需要走符合临翔区情、林情和林业产业发展需要的新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素质;要协调好与有关部门的关系;要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系,以管理创新促进临翔区林业产业全面发展。

参考书目

1、《临沧县林业志》 临沧县林业局编印 出版时间:2001年9月

2、《云南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汇编》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编

出版时间:2007年4月

3、《中共临翔区委 临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007年6月

4、《临沧市临翔区国民经济统计年鉴》 临翔区统计局 2003--2007年

第五篇:关于加快我县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我县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我县由于受粗放型增长模式和资源依赖型特征局限,特别是随着资源稀缺度的增加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型到科学发展轨道,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是加快我县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县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加之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薄弱的发展基础,我县一直处于“资源大县,经济小县”的尴尬境地,截止目前仍然是全省20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1、经济总量不够大。2010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6.28 亿元,人均GDP7629元,占全市平均水平的32 %,占全省平均水平的27%;财政总收入完成4.3849亿元,人均财政收入只有 1141元,占全市平均水平的51 %,占全省平均水平的39 %;农民人均纯收入2128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37.9%,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9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不论是总数还是人均数量都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010年底我县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6.73:35.49:37.78,产业结构单

一、初级化,层次不高、链条偏短。主要表现为:一产不强,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难度大。二产不优,工业基础薄弱,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微乎其微,产品科技含量低,导致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抗风险能力较差。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偏小,现代物流、商贸、中介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整体服务水平较差。

3、增长方式相对落后。我县特殊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能耗与污染的刚性较大,经济增长过分依赖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链条不长,资源利用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作为全县财源支柱产业的有色金属行业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和大型战略投资者的带动,局限于进行原矿生产和简单粗加工,经济效益低下,能耗排污偏大,产业单一化、初级化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区位条件所限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加之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规模偏小,功能不健全,综合承载能力较差,难以起到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5、维护稳定压力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偏低。贫困人口数量较大,近15.85 万人仍未脱贫,占全县农村人口的45.23 %,接近全省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一,短期内稳定解决脱贫问题任务繁重。同时,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步伐仍然滞后,城乡弱势群体就业矛盾突出,因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资源开发引发的各类矛盾层出不穷,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当前我县加快产业转型发展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1、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我县同多数资源型地区一样,资源比较丰富,钨、钼、锰等有色金属储量居全省前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温泉资源丰富,有热水温泉、罗泉、汤口、大汤、塘内、铜坑等地下热水资源,其中热水温泉是湖南省流量最大、水温最高、开发利用前景最好的天然热泉;山高林密,森林覆盖面积达65%;全县农村劳动力19.75 万,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热水温泉、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明清古祠堂群等景点集观光、度假、避暑、休闲、养身于一体,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营销。

2、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我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地,是郴州的“南大门”。106国道、324省道和建设中的厦蓉、岳汝高速呈“井”字型贯穿县境,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和省际流通,是湖南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最前沿之一。

3、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越条件。一是国家在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的同时,继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国家、省强力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我县利用资本市场聚合发展要素,借助市场力量淘汰落后产能,全力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契机。三是宏观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必将推动生产要素流动重组,各项产业调整布局,为我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进行招商引资和深度开发,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四是省里赋予郴州先行先试“三十四条”,我县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可享受全省最大程度的政策优惠;五是我县长期以来处于欠发达状态,工业化起步晚,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和成熟,发展新型低碳经济成本低,阻力小,具有明显优势。

二、推进我县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思考

作为资源型贫困地区,我县的产业转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好现实突出性问题,又要解决长远战略问题;既要实现观念转型,又要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生态环境转型。从长远来看,推进转型发展,就是要立足我县县情,着眼发展,通过对过去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县的发展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高度统一。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引导转型,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延伸推进转型,通过技术创新、节能降耗支撑转型,通过统筹发展、改善民生推动转型,通过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带动转型,在全县努力形成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新型经济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具有汝城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推进思想解放,激发转型发展的活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现我县产业转型发展,关键是要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转变广大干部群众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以及不重视经济结构调整、不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思想问题。要进一步破除保守封闭意识,树立大竞争、大市场、大发展观念;破除“靠山吃山”的依赖思想,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多元发展的创业意识;破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树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的科学发展观;破除封闭狭隘、因循守旧的思想,树立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观念;破除追求个人政绩、忽视群众利益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观念,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打好思想基础。

(二)推进结构调整,强化转型发展的产业支撑。产业转型发展的主线和核心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就我县来说,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优一产、强二产、活三产”的发展思路,着力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骨干项目。当前,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着力把我县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有色金属加工基地、新金属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粤港澳无公害农产品供应基地、新型劳动力培养基地以及湘粤赣边际商贸物流中心。第一,要做大做强工业主导产业。将工业园区作为发展新型工业的主要载体,积极抢抓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先行先试政策和国家发改委启动省级园区扩规的历史性机遇,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和园区扩规工作。重点抓好三兴纺织、佳禾电子、隆韵五金饰品、阳光户外体育用品、国际干邑红酒等入园企业的兴建投产,进一步优化县域工业经济结构;大力扶助福海矿业精深加工、华源赤铁矿精深加工等项目,进一步延长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突出APT硬质合金项目、硅锰合金项目的引进落户,加快金属合成材料的转型提质步伐。第二,要积极壮大农业主导产业。依托我县作为粮食产能大县、果蔬生产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的优势,着力在创品牌、创特色上下工夫。一方面在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同时,要加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发展龙丰生态、绿叶木业、繁华食品、湘苏木业、纯正木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湘汝”小米辣、“龙丰”米粉、“祥丰”果品、“硒山茶”等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职能优势,最大限度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农民工提供培训、信息、维权等方面的服务,做优做强劳务产业。第三,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放大县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效应,以厦蓉、岳汝高速和106国道改造的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现有商贸设施、专业批发市场、零售网点等商业资源,形成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的大流通、大商贸格局,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同时,要充分发挥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以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接待能力和文化品味,培育精品线路,尽快形成现实经济效益。

(三)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转型发展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跨域发展,必须牢固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一方面要加强资源保护,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真正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另一方面,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把搞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实施“环保攻坚战”,关闭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环保审批门槛,加强环保监管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抓好城市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景区森林、矿区复绿、封山育林等6大生态工程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同时,要最大力度争取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等治污项目,最大限度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积极防治地质灾害,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四)统筹城乡发展,构建转型发展的联动格局。推进特色城镇化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又是推进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县来说,就是要通过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完善载体功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以农兴城、以城促农、城乡联动的良好格局。一是要着力扩大城镇的辐射效应。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打造亮点”的方针,坚持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相结合,加快建设和强化管理并重,提升质量和拓展空间并举,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不断完善道路、用水、供电、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县城主体功能,增强县城积聚和承载能力。同时,要加快大坪、热水、三江口等示范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二是要激发统筹城乡发展动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大育强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稳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多渠道挖掘农民增收潜力。要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努力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一企一园、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发展模式,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要围绕蔬菜、水果、茶叶、油茶、竹木、畜禽等6大特色产业,着力抓好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基地建设、市场开拓等,力争新增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3—5个。三是要营造城乡统筹发展环境。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努力争取中央、省、市投资项目,全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政法机关业务用房等项目建设;切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全力争取绿色能源示范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头治理等一批重大争资项目;扎实推进县乡道路改造,继续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全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加强电网布局调整,确保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五)着力改善民生,筑牢转型发展的社会基础。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必须树牢“民生财政”理念,坚持新增财力优先用于民生事业建设,扩大社会公共服务,努力使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上学上,要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增加农村学校公用经费;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积极实施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城关二完小、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步伐。在就医上,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抓好三级卫生网络的达标建设,加快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县急救中心及村卫生室的建设,改造扩建乡镇卫生院,逐步提高全县三级卫生医疗机构合格率。在就业上,积极实施“雨露计划”,加大就业培训和援助力度,积极创造就业岗位,重点做好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帮扶工作。在社会保障上,继续完善基本养老、失业、救助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强社会统筹调剂的能力。在社会安全稳定上,着力加强安全监管,加大安全生产专项排查整治力度,切实提高全县各领域的本质安全水平;牢固树立维护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和化解机制,协调利益关系,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规范行政行为,妥善处理各类信访案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突出治安地区排查整治活动,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六)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服务转型发展。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方位提升发展软实力。一是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继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凡是可以进入审批大厅的项目一律进入大厅集中审批、办理,真正做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个窗口收费”,确保行政审批权的规范运作。二是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树立主动为企业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事中服务为超前服务,变应付式服务为高效优质服务,努力营造一个安商、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三是要进一步优化法制环境。加强对大项目施工环境和周边治安环境等重点部位的专项整治,对阻碍项目施工、强买强卖、堵门堵路等破坏项目建设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要加大教育和整治力度,积极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

下载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长治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长治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邵琦 现状分析 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其旅游资源由于地理地貌的天然分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组群(板块):一是壶关......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加入WTO的形势发展,我国迎来了旅游产业勃兴的春天。各地适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因此,如何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各地必须思......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

    源的同时,要大力拓展周边的旅游资源市场。襄樊市要把地处所属县(市)的刘秀故里白水寺、雕龙碑古文化遗址、佛教文化遗址白竹园寺、道教文化遗址、唐梓山等等,一并纳入襄樊市旅游......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加入WTO的形势发展,我国迎来了旅游产业勃兴的春天。各地适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因此,如何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各地必须思......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加入WTO的形势发展,我国迎来了旅游产业勃兴的春天。各地适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因此,如何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各地必须思......

    对山西煤炭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山西是我国最主要的煤炭生产地,煤炭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从2012年至今年年初,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工业跌入低谷,山西煤炭行业首当其冲,似乎进入穷途......

    推进煤炭和电力产业发展的思考(合集五篇)

    对加快发展杭锦旗煤炭与电力产业的思考 杭锦旗发展和改革局 冯玉宽 按照旗委读书会要求,结合我旗“十二五”规划中煤炭和电力产业发展目标,我就“加快发展杭锦旗煤炭与电力产......

    推进赫章煤炭产业发展的思考(精选五篇)

    推进赫章煤炭产业发展的思考随着赫章经济的不断发展,赫章煤炭产业已得到不断的推进和提升。但由于基础设施、基础工作的滞后和人才匮乏、资金不足、开放力度不够等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