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香港机场企业文化考察报告
为了充分借鉴中国香港特区机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形象塑造的成功经验,推进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笔者于XX年11月27日至30日随同考察团赴香港机场进行了企业文化培训l与考察。大家一致感到此次培训考察收获很大,通过培训考察认清了差距,转变了观念,拓展了思路,学到了经验。现将培训与考察的成果汇报如下:
香港机场企业文化基本情况
(一)香港机场基本情况
香港国际机场位于香港岛西北面的赤鱲角岛,于1 998年7月建成启用,拥有两条长3800米的平行跑道及一座总面积为57万平方米的航站楼。XX年香港机场的客运和货运吞吐量分别达到4074万人次和340万吨,航班起降架次26.3万架次;XX年旅客吞吐量预计达到4450万人次,货运374万吨,航班起降架次29.2万架次,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香港机场由香港机场管理局负责运营管理。机管局于1995年依据《香港机场管理局条例》成立,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全资拥有的法定机构,目前拥有员工1026人。XX年以来,在机场管理局的运作下,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在全球和地区的枢纽地位不断提升,连续多次荣获“全球最杰出机场”的称号。香港机场杰出的企业管理水平及优质的服务已成为内地机场学习和赶超的标杆。
(二)香港机场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
1998年香港机场管理局成立时,董事会制定了机管局的愿景(vision)及使命(mission),彭定中任总裁后,又提炼了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具体内容如下:
1.愿景:致力成为世界级的机场营运机构,在机场管理及航空相关业务方面奠定领导地位,为香港繁荣做出贡献。
2.使命:
确保机场安全,保安严密
维持高效率运作,注重保护环境
实行审慎的商业原则
力求超越顾客期望
与各业务伙伴紧密合作
重视人力资源
发扬创新精神
3.核心价值观及其诠释:
安全第一:确保安全至上、保安严密。
以客为本:细察并满足顾客的需要。
待人以诚:尊重和信任他人,明白人人处事方法不同,在互信的基础上灵活变通,秉持一视同仁的原则。
创新进取:鼓励思想创新,并推行具创意的计划,实现理想。
精益求精:制定最高标准,实行最佳措施,务求成为业内翘楚。
团结合作:与内部同仁及业务伙伴建立彼此信任、互相合作的关系。
以上6条价值观,机管局分别取其英文第一个字母,简称为s.c.r.i.p.t,恰好是英文单词script(英文意为“剧本、草稿”),简单易记。
(三)香港机场企业文化发展阶段
香港机场的企业文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启德机场年代(1936~1989年)。这一时期香港受英国殖民统治,香港机场由民航处下设的机场管理部负责管理,受香港公务员条例管治。因此其企业文化深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香港政府公务员公务员文化影响,呈现较强的政府公务员文化特点,营运以安全、可靠、快捷为指导思想,不太重视扩张及商业开发。
2.临时机场管理局(1990~1 998年)。临时机场管理局于1990年根据《临时机场管理局条例》成立,负责规划、设计及兴建新机场。1995年,《机场管理局条例》正式生效,香港政府将预付临时机场管理局的366亿港元转为注资,确立机管局永久法定地位。因此,这段时期,(临时)机管局处于基建工程管理模式。
3.机场管理局(1998~XX年)。1998年7月6日,经过6年建设及筹备的香港机场正式启用,机管局由基建工程管理模式转变成机场管理的混合模式,开始奉行商业机构原则,员工由数千人开始下调,确立了高级管理层新架构,形成机管局愿景及使命。由于行政总裁仍由政府官员出任,许多企业管理人员都是以合约形式从退休高级官员中选派往机管局,因此这一时期香港机场的企业文化仍深受政府文化影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商业发展策略及远景规划。
4.彭定中博士年代(XX~现在),香港机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XX年,原杜邦化工中华区副总裁彭定中博士出任香港机场行政总裁,他提出了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核心理念,即机管局致力为机场相关各方面包括纳税人、政府
、航空公司、业务伙伴、员工及全港市民创造有效价值,他提出了创造价值的三要素,即:健全运作、稳定增长及干练员工。在彭定中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香港机场正式转型为管理型机场,建立了合理的管治架构,健全了一系列政策、程序和标准,形成了务实的企业文化。经过数年运营,香港机场在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方面在世界上均名列前茅,成为香港的城市名片及全香港人的骄傲。香港机场企业文化特点
(一)高度重视制度文化建设。香港机场通过建立扁平化的管治架构,制定详细的业务流程、工作标准和岗位职责,提升企业的管治水平,培养员工的职业操守和承担责任的文化。彭定中任行政总裁后,将机管局的组织结构变革为业务单位和事务单位,减少管理层级,明确各部门的目标和责任,保证机构的高效运转。加强流程和制度管理,在具体业务管理方面,机管局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管理规章和规程,如《机场保安条例》、《机场禁区驾驶手册>、《质量管理方法>、《紧急事故程序手册》等等。机管局还要求所有在机场服务的业务伙伴、租户、承包商、专业营运商都要制定详细的业务操作手册,并接受机管局的监督与管理。在部门职责方面,为避免交叉和扯皮现象,机管局提出,每个部门每年对工作流程都要提出三点以上的改进建议,使香港机场的工作流程和部门职责不断完善、明晰,促进了员工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守法意识的不断提升。可以说,合理的管控架构和高效的企业管治水平,是香港机场的使命和价值观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也是其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
(二)重视强化以客为本的服务理念。置身香港机场客运大楼,指向醒目的引导标识,方便实用的多媒体可视电话,随手可取的免费机场服务指南,三维制作的客运大楼示意灯箱,方便快捷的旅客互联网终端,价格合理、品种繁多的品牌商品专柜及餐饮,甚至隔离区内开设的儿童游戏区和不同宗教信仰出入的祈祷室,无不体现香港机场以客为本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香港机场管理局行政总裁彭定中博士认为:“对于机场而言,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良好的顾客服务。由于旅游模式的转变,机场不再只是登机落机的地方,而是整个旅程体验的重要环节。”他对机场服务的理解是,如果说机场是一个企业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卖的产品就是一种体验,而体验就是一种感受,顾客的心灵感受。香港机场遵循以客为本的理念,细察并满足旅客的需要,提供不同的设施和服务,力求超出顾客期望。香港机场非常注重服务细节,追求精益求精,比如休闲小角落的设计,非常温馨,给人一种安逸的感觉;比如专门开辟出儿童游玩区等等。总之,香港机管局想尽一切办法把机场变成一个充满欢乐和探索新事物、新意念的地方,让所有旅客都能感受到与众不同的体
第二篇: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
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充分借鉴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国资委组织部分中央企业及下属单位主管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于2005年3月16日至4月5日赴日本进行了企业文化培训考察。
培训采取三种形式
一是听取专家集中授课。长崎大学神郡克彦教授讲授了《如何建立企业名牌》,神户大学黄磷教授讲授了《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经济产业省经济产业政策局铃木先生讲授了《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关政策》等课程。
二是专题讲座。荏原制作所通过一个环保的典型案例介绍了企业的危机公关处理和文化创新;资生堂介绍了如何秉承福原信三的理念,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企业形象的创造;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全球化人事部小西工己先生介绍了《丰田之路与人才培养》;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介绍了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jr西日本铁道公司介绍了如何培训民营企业精神;金钢峰寺宗务总长土生川正道理事长介绍了日本人精神的形成;东京证券交易所介绍了企业统治的思路和原则;经济产业省玲木先生介绍了日本政府推进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有关政策。讲座中还采取互动式的讨论,进行深入研修,在交流和探讨中,既了解了日本企业的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情况,同时又宣传了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和中央企业的实力。
三是参观考察。先后参观了荏原制作所、资生堂株式会社、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西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简称jr西日本铁道公司)、日本电通公司、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8个企业和东京证券交易所,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副社长川村群太郎等20多位企业高层领导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参观了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国际展览中心、资料馆、技术馆、丰田公司资料馆、资生堂画廊和资料馆等10个企业展馆;观摩了爱知县世博会中国馆、日本馆、主题馆等展馆;访问了日本经济产业省、兵库县、神户港务局等3个政府部门。在走访的企业中,既参观了历史馆、资料馆、艺术馆、技术馆,又参观了生产线,既对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情况有所了解,又观摩了企业的实务操作。同时,我们还通过乘坐地铁、公共汽车、新干线高速列车等途径,比较广泛地了解了日本的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培训结束前,考察团的19名同志利用晚间时间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大家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时间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培训期间能安排考察如此之多的世界知名企业实属不易。同时,大家认为通过培训拓展了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学习了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及需要引以为鉴的问题,对加强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了很多启示。培训结束时与我国家外专局驻日本办事处的同志进行了会谈。
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和经验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感到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出以下6个显著特点。
(一)积极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为企业发展培育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日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突出强调五点: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切实实现股东和雇员(员工)的利益。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三是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四是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的公开和透明。五是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如丰田公司1992年为了倡导“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全新环保理念,专门设立了“丰田环境委员会”,制订了“丰田地球环境宪章”——《丰田对于地球环境的参与方针》,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公司面向21世纪的未来战略——“制造亲近人类与地球的汽车”。为了落实这一战略,丰田公司不惜将年销售额的6%作为攻关资金,组建起1.2万人的庞大研发队伍,开始了“绿色”汽车的发明创造。经过长达5个年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试制,1997年12月丰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先躯。它消耗每升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比一般汽油车至少提高一倍,污染物却减少了90%。
(二)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统一起来,特别注重建设人企合一的发展团队。
我们考察的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很好地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处于缓慢增长期,即使在企业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日本企业仍然坚持以年功制为主的分配模式,较好地保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等企业制度基本不变,努力做到不裁员,保持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保持员工福利待遇基本不变;二是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海外市场,为员工发展创造更多空间;三是不断优化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如: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是全球著名的商用空调和氟化工产品生产企业,在遭受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企业经营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力争作一个能够保证雇用的公司”这一宗旨,通过每年限量招工、实行内部转岗分流,对部分员工进行再培训,尤其是及时实施了国际化战略,把开拓中国市场作为战略重点,每年利润增长的10%来自中国,从而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对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关注员工的利益、促进企业和员工实现共同成长的情况、1999年3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
(三)努力做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培育支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
(四)注重企业家高度文化自觉与员工自觉践行文化相统一,确立了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
我们考察的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确立共同的文化追求为目标,把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与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统一起来,使企业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
经过与日方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交流,得知日本企业家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普及教育,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二是日本的社会制度安排又使财富不会大量传给下一代,由此决定日本企业家很大程度上是靠成就感支撑,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这种成就感已经超越了狭隘的物质利益追求,上升到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三是日本的企业家是在日本国际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具有较宽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不断求索、追求卓越的品质,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化自觉。资生堂第一任社长福原信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福原信三191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药学专业,毕业后又游历欧洲,学习欧洲的近代艺术,他既是一个企业家,又是一个酷爱艺术的摄影家,他把企业的追求定位为“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美化人类的生活”,并亲自参与设计了企业标识,把山茶花作为自己企业的象征,从而使资生堂由主要销售西洋药品的店铺发展成为主要生产高级化妆品的现代公司,并使资生堂文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文化色彩。四是国家和政府通过表彰奖励、舆论引导、政策支持等措施和途径,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家的文化自觉。
企业文化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看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内化程度,是看员工自觉践行的程度。而这一点,在我们所考察的日本企业中得到了充分印证。这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注重知行合一,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已经成为企业员工的生存方式和工作习惯,体现在员工的言行之中。这些企业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来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
一是进行企业文化培训。这是日本企业的通行做法。我们所考察的企业都建有员工培训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培训机构。日产公司是日本第二大汽车公司,2003年7月与我国东风汽车公司全面合作,这个公司规定要对新招收的员工进行为期6个月的系统培训,主要是学习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岗位操作技能等,培训结束经过考试,确认符合公司的用人标准后方可进入实际工作岗位。
三是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做到全员构建企业文化。员工不仅是文化育人的对象,也是文化创建的主体。这在jr西日本铁道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jr西日本铁道公司18年前由国有转为民营后,企业文化面临着转型,这个公司注重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通过开展“我的建议”、理念征集、统一朗读“感谢乘客利用jr铁路”的宣传用语等活动,组织全员参与文化创建,营造人性关怀的文化氛围,确定了新的经营理念即:“立足于尊重人性化的立场,在建立劳资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铁路事业的活性化。同时,以成为一个受爱戴的、共同繁荣的综合服务企业为目标,作为国家的主导企业,积极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贡献”,从而成功实现了文化转型,塑造了企业新形象,促进了企业的飞速发展。
(五)大力推进理念变革与结构重组、战略调整相统一,形成了文化与管理相融共进的良性发展。
(六)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注意把宣传产品与经营“文化”相统一,培育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文化建设负有宣传产品、塑造企业形象的职能,这一点已是基本常识。但日本在此基础上赋予企业文化建设以新的功能,在宣传产品的同时,开始经营“文化”。
一是非常重视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这些企业都设有规模较大的宣传部门、企业文化部门或形象策划部门,主要承担产品广告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宣传、企业文化的推行等。尤其是对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令人印象深刻,大部分企业用日文、英文和中文三种文字,制作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册、宣传片以及企业网站等。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掌握了日语、英语和汉语三种语言。资生堂的宣传部有员工130多人,每年广告费用占营业额的10%左右。松下、丰田等公司都设有国际展览中心、技术中心等多个展馆,用于宣传公司的产品、形象和文化。
二是对文化进行战略投资。福原信三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历史中培养和积蓄的理性和感性资产,提出“企业文化是继人、财、物之后的第4种经营性资产”的观点,为此,早在1919年他就在东京的商业中心银座设立资生堂画廊,免费为日本和世界各地的未成名青年画家、摄影家提供展出作品的场所,并聘请一批艺术家到公司从事形象设计与宣传工作,到目前为此,已有5000多位艺术家在资生堂画廊展出作品,并为资生堂公司留下大批作品,资生堂也在自己的形象宣传中创造了一大批作品,这些作品已成为资生堂的文化资产,并随着这些艺术家知名度的扩大而不断增值。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因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处历史阶段及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一、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真正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企业发展实践是企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反过来企业文化又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既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直接相关,又与企业家的素质和职工的整体状况直接相联。而且,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内生性,只有内在生长起来的文化,才能适应这个企业的需要,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从而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学习借鉴,但不可以照搬;可以适当引导,但不可以超越阶段;可以积极创造,但不可以忽视企业职工的整体特点。
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三个规律”,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一是遵循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文化积淀,不断实现文化提升。企业百年不倒靠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也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目前,在部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期行为、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应该得到克服和改进。二是遵循企业成长的规律,认清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做到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既不能过于超前,又不能严重滞后,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保持协调一致。三是遵循文化育人的规律,坚持文化理念推行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做到因人因群体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推进理念普及和文化育人。考察中,19名同志对日本企业在推行理念中强调自主性原则印象很深,但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日本企业员工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以及企业文化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基础上的。而对于处于企业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的中国企业来说,过分强调自主性也是不适宜的,必须把自主性原则与强制性原则结合起来,把正面激励同系统灌输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推动以人为本原则的全面落实。
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央企业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结合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确立正确的以人为本原则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充分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历史性和整体性,并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把以人为本和以企为家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价值原则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人作为目的的价值高于人作为手段的价值。这一原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状况的一种扬弃,是对物统治人、个体淹没在虚假集体之中状况的一种扬弃。它实现了由人仅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到成为既是企业发展手段,更是企业发展目的的一种提升,这一提升并没有否定人作为发展手段的价值。由此引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从以人为本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看,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从现实互动关系上看,以人为本与以企为家互为前提、互为结果。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职工作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员工坚持以企为家就是自觉把自己作为企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动力主体。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倡导以人为本必须同倡导以企为家结合起来,必须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否则,只强调人作为企业发展目的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导致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虚位,就会导致以人为本原则悬挂在空中。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各个企业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对职工提出“以企为家”的要求,注重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到,企业“以人为本”的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只有做到职工“以企为家”,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以人为本”,职工只有首先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
二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历史性,把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与企业发展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产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在不同国家、社会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体现着不同的要求。“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必须同一个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日本企业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是日本国家发展程度的缩影,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累积的结果。我们在惊叹、羡慕的同时,必须用历史性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结果和状态。同时,真正从我们企业现实条件出发,根据企业发展程度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并通过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
三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整体性,把个体利益实现程度与整体利益实现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原则中的“人”既是一个个体性概念,也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发展,更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发展,实现各个群体在发展上的动态平衡;“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人的一个方面的发展,更是要实现人的多方面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因而我们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必须按照整体动态平衡的要求,既要解决个体的特殊问题,更要实现整体性发展。
三、正确处理实施ci战略与实施cs战略的关系,及时导入cs战略,不断提升和强化中央企业的品牌形象。
日本企业推行cs战略是同高度市场化的特征相适应的。高度市场化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市场导向,市场导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顾客满意为标准,就是顾客导向。因此,cs是对ci战略的丰富和深化。ci战略体现的是单一的企业视角,着眼于自我形象的提升;cs战略是企业、顾客等多重视角,关注的是顾客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导入cs战略是一种趋势和必然,但并不意味着导入cs战略就取代ci战略,二者视角不同,所起作用也不同,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目前,中央企业应该对实施cs战略进行认真研究,择机导入、广泛实施这一战略,从而实现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新提升。
四、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为目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贫富差距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社会矛盾并不十分突出。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同日本社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等,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我们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即“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社会)、企业与环境、员工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核心,通过积极进行理念创新,确立和宣传体现构建“六种和谐关系”的发展观、合作观、环境观、生活观等价值观念;在合理界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心理文化建设,促进员工身心和谐发展等措施和途径,不断优化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公共关系,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五、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
2004年7月6日至9日国资委在大庆召开的“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各企业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初步掀起了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潮。但这次日本之行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树立经营“文化”的新观念,做到建设“文化”与经营“文化”有机结合。
精神、理念、价值观等软性文化同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物质产品有一个显著区别,那就是这些软性文化越使用越增值,并且可以转化为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可以成为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这是可以对我们的企业文化进行经营的理论根据。而我们中央企业一般都有几十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这构成了我们经营“文化”的资源基础。即使有的企业文化积累薄弱,也应该从经营“文化”的视角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经营”文化这个词的涵义就是提升企业文化以及对由此开发出来的具体文化产品进行商业化运营,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内赴海尔学习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实际上就是经营“文化”的一种结果。当然,现在参与经营的主体不仅仅是海尔集团,更多地是媒体等企业外的社会力量,但起点还是企业本身。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不是要取代基础性的文化创建工作,而是对这一基础性工作的提升,是将在基础性工作中创造出来的成果所蕴藏的价值体现出来,并且不断增值。这就要求在基础性的文化创建中体现经营“文化”的要求。如:我们各中央企业建设的纪念馆、展览馆、资料馆等,就不仅仅是保存文化成果的场所,而应该成为经营“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对这些场馆的投入,就不是纯消费性的支出,而恰恰应该是长期的经营性投资。
当前,中央企业开展“经营”文化的工作,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制定经营“文化”的长远战略,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确定中长期目标,从战略层面对本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资产进行经营。第二,可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如:在相关企业中把长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打造成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商品,通过具体的文化营销,实现企业文化资产的升值,包括:开发体现企业文化个性的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企业歌曲、电视剧、网络游戏等。第四,培育宣传文化英雄,以此来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从经营“文化”的视角看,王进喜、王启民、李黄玺、许振超等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劳动模范,更是这个企业的文化英雄,代表着我国国有企业广大员工的精神追求,也体现着一个个企业的个性文化。如:王进喜是“创业文化”的代表,是大庆精神的人格化;王启民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李黄玺是新时期知识工人的代表;许振超是“效率文化”的代表。从经营“文化”的角度,对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进行解读和释义,不断进行培育和传播,就可以使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增值。
六、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尤其是要把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与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能力。
企业文化是全员性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践行的主体和文化育人的对象都是全体员工。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目标,而企业全员文化自觉的程度又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这在日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应该在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程度上下功夫,尤其是要着重在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和员工的文化执行力上下功夫。因为文化自觉程度低是当前我们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存在三种错误倾向,可概括为“三论”:一是单一主体论。即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因而往往是因领导人员的变动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随之变化。实际上,企业家只是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而不是单一的创建主体,是文化理念的主要设计者,而不是惟一设计者,是文化践行的先行者,而不是文化践行的基础主体。“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这一论点主要是源于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概括。日本企业的性质大部分是私有制,而且早期都是家族企业,企业领导人长期不变,因而企业家的文化个性深深地影响了各自企业的文化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也有其局限性。而把这一论点移植到中国,尤其是移植到中央企业的文化建设上却是有失偏颇的。二是部门文化论。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落实仅仅是企业文化部一个部门的责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合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三是与己无关论。这主要是存在于员工中的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是企业家的责任和工作,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也就无法谈文化执行力的问题。
这三种错误倾向是中央企业在提高全员文化自觉上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应探索建立全员创建体系,形成全员建设企业文化的局面。日常工作中,注重设计具有全员性特点的文化创新与培育活动,吸引员工广泛参与。二是应探索建立综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三是应探索解决文化与管理融合的问题,提高文化理念的制度化程度,使文化通过管理和制度发挥作用。四是应探索建立长效培育机制,把文化培训作为获得企业人资格、岗位任职资格等方面培训的重点,贯穿在自我成长过程中。
对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把推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出资人代表的职责认真予以落实。企业文化是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种重要资源,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认可。通过挖掘、整合、建设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塑造企业品牌、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存量,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是作为出资人代表——国资委的重要职责。建议国资委从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角度,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保值增值的重要内容,加大工作指导力度,不断提高中央企业乃至所有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
二、建议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指导意见》已经正式颁布实施,这必将促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国资委所管理的中央企业的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同。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求中央企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另一方面也要求国资委应加大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建议加大《指导意见》的宣传力度,使中央企业的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充分了解《指导意见》的内容,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建设先进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性。同时,要通过召开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座谈会、组织参观交流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开展督促检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三、建议国资委尽快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培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素质。
一是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文化培训制度,使出国培训规范化,分期分批地选送中央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文化部门负责人出国学习考察,真正使中央企业领导人适应世界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宽阔的眼界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去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同时,要认真选择培训国和培训内容,以提高培训效果。像这次日本企业文化培训考察就获得全体团员的一致好评。二是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都已把企业文化师确定为一个新职业的情况下,建议国资委研究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认证工作,建立规范的评审审批标准和程序,形成企业文化的职称系列,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在组织出国培训考察的同时,建议组织企业文化的国际交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知识、信息和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四、建议国资委加大中央企业开展形象宣传与品牌塑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国资委管理、组织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建议国资委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资源优势,引导中央企业加大形象宣传和品牌塑造的工作力度,不断提升中央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建议国资委充分发挥管理、组织和人才资源优势,主动搭建形象展示平台,为中央企业创造集体亮相的机会,进一步扩大中央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为中央企业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建议国资委利用北京的中心优势,举办中央企业发展成就展览会,展览会期间可举办研讨会、主题论坛等多项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优势,集中展示和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这次日本爱知世博会就设立了企业展区,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等日本企业就利用世博会这个平台,展示了机器人等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和产品,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自身形象。
第三篇:阿里巴巴企业文化考察报告
六脉神剑 书写传奇
——阿里巴巴企业文化考察报告
文:柳建村 陈玲 摄影: 陈乐 陈玲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最活跃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1999年9月10日,其首席执行官马云和他的几位志同道合者在杭州西湖畔自己家中创立了阿里巴巴。历经10年来的风雨和开拓,阿里巴巴成长为叱咤风云、享誉国际的企业。
7月24日,深圳分公司党群工作部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上半年在分公司“秀出我们的文化”文化成果展示大赛中获奖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骨干共16人,前往阿里巴巴学习观摩企业文化,以期学习同行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提升深圳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队伍的综合能力,持续推进分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走进阿里巴巴,其以“六脉神剑”为核心的独特的企业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们明白了阿里巴巴骄人的业绩后面,有强大的文化力的支撑。
一、阿里巴巴通过建设丰富多彩、规范而又独特的文化环境来打造蓬勃向上、充满激情的文化氛围。
阿里巴巴企业文化中最有冲击力的当属他们的大小“WC”文化,即大墙体(办公区)和小墙体(厕所)文化。
阿里巴巴充分利用了墙面、楼梯间、办公卡座、洗手间等空间,以文字、图片、影音等形式,生动展现了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和企业文化风貌。这些“文化墙”、海报、吊牌等环境文化布置用品,既统一使用了阿里巴巴的VI标识,又独具创意,比如会议室叫“光明顶”、“黑木崖”、“侠客岛”;女厕所叫“听雨轩”,男厕所叫“观瀑亭”等,非常轻松诙谐。厕所里每个蹲位正对着的门板都被开发为广告位,由专业部门负责管理,所有“帮派”都可以在这里发布通告,交流信息。
阿里巴巴的整个办公环境满眼都是鲜明悦目的阿里橙色,红通通的阿里牛头点缀在郁郁葱葱的绿化小盆景中,随处可见印有各种响亮口号的挂牌和海报。每个部门的标识牌上都有自己的口号,如信用融资部的“没有胆量,哪有产量”、商情发展部的“打造中国最实用的商业信息平台”等等,目标明确、响亮明快、干劲十足。各部门的宣传栏别具特色,很好的体现了部门的专业特色和业务内容。负责接待我们的阿里巴巴外联部陶经理介绍:阿里巴巴每年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费用超2000万。
二、阿里巴巴把价值观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使得价值观直接转化为员工的行为规范和执行力。
阿里巴巴的绩效管理坚持以文化为导向,以员工为根本的原则,通过“六脉神剑”,把“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这六大点核心价值观,直接作为每季度对员工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绩效考核按照季度、进行组织,采取业绩和价值观各占比50%的双重考核方式。
阿里巴巴的整个价值观的考核都有IT系统支撑,在考核打分过程中,实施员工自评、主管评价和ER(小政委)打分三者相结合的模式,绩效等级分布坚持“271”原则:20%优秀,70%达标,10%未达标。每季度都要组织员工的绩效面谈,面谈时员工的主管和小政委必须同时到场,考核分数必须要用实际案例和数据来说明,绩效分数由员工、主管、ER三者统一协商而定,从而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和严谨性。
此外,阿里巴巴的培训体系也非常有特色,集团总部只负责开发并组织开展价值观的培训,其他专业培训基本上由各下属公司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对于价值观的培训,阿里巴巴设定了一套非常灵活生动的课件,每个新员工都必须参加为期两周的入职培训。培训时主要通过表演、游戏互动、课后分享等灵活的环节,让新员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体验并认同价值观。
除了以绩效考核和培训的形式予以保证之外,阿里巴巴在招聘新员工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员工对价值观的认同,一般情况下对阿里巴巴价值观存在不同看法的人,阿里巴巴是不会招聘的,这就从源头上统一了阿里人的价值观。在日常管理中,阿里巴巴还把业绩特别突出、但在价值观履行上稍有欠缺的员工称为“野狗”,不属于阿里巴巴倡导的主流;只有业绩特别优秀而在价值观履行上又非常出色的员工,才是阿里巴巴的“明星”。
三、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充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关怀。
阿里巴巴的理念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充分体现了对客户和员工的尊重和关怀。
阿里巴巴目前拥有员工1.45万人,平均年龄27岁。阿里巴巴极其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关系维护,仅人力资源部(HR)就有400多人,其中从事员工关系管理的ER就有50多人。
这些ER人员活跃在各部门,与员工们一起策划开展别具特色的团队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如以兴趣小组为基础的“阿里十派”等等,员工们各显神通,在内网上发展会员、组织活动。
每年的5月10日是温馨的“阿里日”,阿里巴巴通过组织开展“亲友开放日”、集体婚礼等形式,与员工亲友沟通交流,营造温馨的“家”感觉。
阿里巴巴对老员工的尊重和关怀更感人。具有阿里巴巴一年工龄的员工是“一年香”,三年的是“三年醇”,五年的晋升为“五年陈”。每年,马云都要亲自给“五年陈”老员工授予一枚钻戒,以兹鼓励和纪念。感情留人,文化留人,阿里巴巴连续数年的人才流失率比其他公司都低将近十个百分点,控制在3.3%。阿里巴巴还实行弹性工作制,对员工的工作时间没有严格的打卡要求,只要完成工作任务随便什么时候上下班。这种灵活的制度体现了阿里巴巴对员工的信任和尊重。
通过引导、考核、培训、人性化管理等手段,阿里巴巴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全员的高度认同,转化为强有力的执行力。
在参观阿里巴巴过程中,所到之处,员工们都在专注、紧张的工作,几乎看不到有东张西望和无所事事的闲人,整个工作效率和精神面貌都非常的高昂。
四、阿里巴巴企业文化建设是在统一VI和精神理念的基础上,围绕团队建设为核心来开展的。
在参观阿里巴巴的过程中,你能感觉到始终沉浸在橙色的、活泼的、向上的、火热的环境里,你时刻都被感染着。在淘宝网的运作机制上,他们采取的是大事业部制,分为国内部和国际部。事业部采取在一个统一开放的空间里,联合办公的形式,再按职责分成几个小区域。整个事业部一般会设计一个与自身使命相吻合的形象载体、宣传专栏、口号等,比如在淘宝的接待前台,在一面很大的墙上写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口号。事业部内部按流程和职责分为小的工作组,每个工作组都有自己的使命,比如负责页面美工设计的,口号是“让网站动起来”。
在工作当中,各个小组随时会针对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召开工作小组会议,讨论解决方案并实施,基本见不到部门之间、流程之间推诿的现象存在。我们也私下随机访问了其基层员工,他们说,在阿里巴巴这种氛围里,你根本就不会产生推诿的念头,推诿你就不会有生存空间。
对每个团队的经理人员,有一项考核就是“团队建设”。所以在阿里巴巴你可以看到他们不同风貌团队的运作,活动新颖,各具特色,但又协调统一。
五、启发与借鉴 启发一:
借助丰富多彩的环境文化建设和生动灵活的团队建设,推动各部门特色文化建设的开展,是阿里巴巴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比如他们的文化墙、阿里日、阿里十派等。
借鉴:
为确保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落地,深圳分公司于今年初启动了“秀出我们的文化”企业文化成果展示大赛,对各部门单位的特色文化进行了梳理总结推广,通过组织鼓励各单位特色文化建设的蓬勃开展,促使企业核心文化理念真正内化为各单位的运营管理行为,真正实现企业文化宣贯工作的落地。这一初衷与阿里巴巴的文化建设途径是一脉相承的,接下来,分公司将借鉴阿里巴巴的经验,在上半年开展特色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各部门单位团队特色文化建设的支撑和管理,搭好平台,定好主题,协同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促进中国电信核心理念进一步的贯彻落地。
启发二:
企业文化建设直接嵌入到企业管理中,通过绩效考核对价值观的执行进行保障,确保价值观直接转化为员工的行为规范。比如:阿里巴巴对价值观的考核占整个员工绩效考核的50%。借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是业界的共识。但是,从绩效考核的高度对价值观的执行进行落实和保障,却只有少数企业能做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平时的组织发动、各部门的齐抓共管之外,可借鉴阿里巴巴的经验,逐步在绩效考核中加大价值观的要素,则可从企业管理的高度推动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宣贯落地。
启发三: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领导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支撑和保证。比如,阿里巴巴的首席执行官马云十分看重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力,他认为:作为CEO和创始人,本身最大的职责就是企业文化的推广者,就是首席文化官;作为领导,要身体力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连领导都做不到,则再好的文化也是一个可笑的形式;同时领导尤其是高级领导要利用各种方式传播自己的文化、运用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和规范组织的行为。基于以上的理念,阿里巴巴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也非常到位,每年至少要把五分之一的精力和财力用在改善员工办公环境和员工培养上,每年投入2000多万用于文化建设和员工培养,使每个小团队的特色文化都能获得资金支持。而负责员工关系管理的专职员工也超过了50人。
借鉴:
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领头羊,也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人物。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和身体力行,将极大地推动价值观的落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助、群策群力、并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投入加以保证落实。
启发四
化虚为实,把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员工易于理解接受的行为规范,更有利于价值观的宣贯落地。比如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对阿里巴巴的价值观进行了诠释,转化为员工可操作的行为规范。阿里巴巴“六脉神剑”的主要内容:
(一)客户第一:客户是衣食父母 尊重他人,随时随地维护阿里巴巴形象
微笑面对投诉和受到的委屈,积极主动地在工作中为客户解决问题 与客户交流过程中,即使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不推诿
站在客户的立场考虑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客户和公司的满意
具有超前服务意识,防患于未然
(二)团队合作:共享共担
积极融入团队,乐于接受同事的帮助,配合团队完成工作 决策前积极发表建设性意见,充分参加团队讨论;决策后,无论个人是否有异议,必须从言行上完全给与支持
积极主动分享业务知识和经验;主动给与同事必要的帮助;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和困难
善于和不同类型的同事合作,不将个人喜好带入工作,充分体现“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正面地影响团队,改善团队士气和氛围
(三)拥抱变化:迎接变化,勇于创新 适应公司的日常变化,不抱怨
面对变化,理性对待,充分沟通,诚意配合
对变化产生的困难和挫折,能自我调整,并正面影响和带动同事 在工作中有前瞻意识,建立新方法、新思路 创造变化,并带来绩效突破性地提高
(四)诚信:诚实正直,言行坦荡 诚实正直,表里如一
通过正确的渠道和流程,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批评意见的同时能提出相应建议,直言有讳
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不背后不负责任地议论事和人,并能正面引导,对于任何意见和反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 对损害公司利益的不诚信行为正确有效地制止
(五)激情:乐观向上,永不放弃
喜欢自己的工作,认同阿里巴巴企业文化 热爱阿里巴巴,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日常工作,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永不放弃,不断自我激励,努力提升业绩
始终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影响并带动同事和团队 不断设定更高的目标,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天的最低要求
(六)敬业:专业执着,精益求精
今天的事不推到明天,上班时间只做与工作有关的事情 遵循必要的工作流程,没有因工作失职而造成的重复错误 持续学习,自我完善,做事情充分体现以结果为导向
遵循但不拘泥于工作流程,化繁为简,用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工 作成果 借鉴:
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创新,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共 创价值”,这一描述比较概括、宏观。各单位在开展特色文化建设时,可借鉴阿里巴巴的经验,认真解读中国电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把价值观转化为员工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行为规范加以宣贯,促进价值观执行落地。
第四篇: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
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充分借鉴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国资委组织部分中央企业及下属单位主管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于2005年3月16日至4月5日赴日本进行了企业文化培训考察。
培训采取三种形式
一是听取专家集中授课。长崎大学神郡克彦教授讲授了《如何建立企业名牌》,神户大学黄磷教授讲授了《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经济产业省经济产业政策局铃木先生讲授了《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关政策》等课程。
二是专题讲座。荏原制作所通过一个环保的典型案例介绍了企业的危机公关处理和文化创新;资生堂介绍了如何秉承福原信三的理念,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企业形象的创造;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全球化人事部小西工己先生介绍了《丰田之路与人才培养》;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介绍了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JR西日本铁道公司介绍了如何培训民营企业精神;金钢峰寺宗务总长土生川正道理事长介绍了日本人精神的形成;东京证券交易所介绍了企业统治的思路和原则;经济产业省玲木先生介绍了日本政府推进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有关政策。讲座中还采取互动式的讨论,进行深入研修,在交流和探讨中,既了解了日本企业的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情况,同时又宣传了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和中央企业的实力。
三是参观考察。先后参观了荏原制作所、资生堂株式会社、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西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简称JR西日本铁道公司)、日本电通公司、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8个企业和东京证券交易所,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副社长川村群太郎等20多位企业高层领导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参观了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国际展览中心、资料馆、技术馆、丰田公司资料馆、资生堂画廊和资料馆等10个企业展馆;观摩了爱知县世博会中国馆、日本馆、主题馆等展馆;访问了日本经济产业省、兵库县、神户港务局等3个政府部门。在走访的企业中,既参观了历史馆、资料馆、艺术馆、技术馆,又参观了生产线,既对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情况有所了解,又观摩了企业的实务操作。同时,我们还通过乘坐地铁、公共汽车、新干线高速列车等途径,比较广泛地了解了日本的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培训结束前,考察团的19名同志利用晚间时间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大家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时间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培训期间能安排考察如此之多的世界知名企业实属不易。同时,大家认为通过培训拓展了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学习了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及需要引以为鉴的问题,对加强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了很多启示。培训结束时与我国家外专局驻日本办事处的同志进行了会谈。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和经验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感到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出以下6个显著特点。
(一)积极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为企业发展培育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所考察的日本企业都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积极倡导,把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成为日本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日本企业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突出位置,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历史背景上看,18世纪近江商人就提出了“卖方、买方、社会”三方都好的理念;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企业明显地抱有一种“报德思想”,二官尊德提出“社德合一”,即“事业在自己得利的同时,必须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实惠”。20世纪以后,松下幸之助等杰出的企业家又积极地倡导企业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并于1956年召开经济同友会全国大会,通过了经营者必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决议。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同友会又把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于2004年5月改定通过了《日本经团联关于企业行动宪章》,提出了10条企业行动准则,使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工作进一步得到强化。正是由于长期以来一些杰出的企业家的积极倡导和实践,形成了日本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引领着日本企业的发展方向,使日本拥有一大批历经百年长盛不衰的企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日本跻身世界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二是从现实状况看,近年来,日本企业出现了一些丑闻,突出表现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做假帐、欺骗社会公众。如在东京证券所上市交易已有50多年历史的西屋铁道公司,违反有关规定,使公司股票80%掌握在特定人手里,利用员工假持股来逃避监管,欺骗股民达10年之久,这件事曝光后在日本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这一教训使日本企业充分认识到,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以诚信负责的社会形象取信于公众和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三是从企业面临的宏观发展环境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众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日益成为衡量企业优劣的重要标准。四是经过长期实践,日本的企业家认识到,在当今人类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除了战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占用社会资源最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实践活动,企业在占用社会资源的同时必须给社会回报,以争取社会的支持与理解,为企业创造长远发展的环境。五是政府的大力倡导。日本政府把推进企业落实社会责任作为重要内容,由经济产业省具体负责推进和实施。如通过社会调查向企业提供社会需要等情报,对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等等。由于上述原因,日本的企业都很重视将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企业家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站在履行社会责任这个制高点,才能赢得企业长期发展的良好环境,所以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日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突出强调五点: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切实实现股东和雇员(员工)的利益。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三是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四是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的公开和透明。五是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如丰田公司1992年为了倡导“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全新环保理念,专门设立了“丰田环境委员会”,制订了“丰田地球环境宪章”——《丰田对于地球环境的参与方针》,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公司面向21世纪的未来战略——“制造亲近人类与地球的汽车”。为了落实这一战略,丰田公司不惜将年销售额的6%作为攻关资金,组建起1.2万人的庞大研发队伍,开始了“绿色”汽车的发明创造。经过长达5个年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试制,1997年12月丰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先躯。它消耗每升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比一般汽油车至少提高一倍,污染物却减少了90%。
(二)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统一起来,特别注重建设人企合一的发展团队。
我们考察的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很好地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处于缓慢增长期,即使在企业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日本企业仍然坚持以年功制为主的分配模式,较好地保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等企业制度基本不变,努力做到不裁员,保持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保持员工福利待遇基本不变;二是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海外市场,为员工发展创造更多空间;三是不断优化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如: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是全球著名的商用空调和氟化工产品生产企业,在遭受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企业经营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力争作一个能够保证雇用的公司”这一宗旨,通过每年限量招工、实行内部转岗分流,对部分员工进行再培训,尤其是及时实施了国际化战略,把开拓中国市场作为战略重点,每年利润增长的10%来自中国,从而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对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关注员工的利益、促进企业和员工实现共同成长的情况、1999年3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
(三)努力做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培育支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
我们这次考察的日本企业平均寿命在40年以上,有的企业寿命长达100年。如:以生产高级化妆品著称于世的资生堂株式会社成立于1872年,至今已有133年历史,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成立于1918年,至今也有87年的历史。探究这些企业长寿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些企业在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同时,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企业发展既奠基在深厚的文化积累之上,植根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能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很好地继承了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如协调配合的团队意识、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并通过创新,把企业建成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二是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注意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使之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财富。如: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在松下幸之助提出的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企业作为‘社会的公器’,在‘顾客第一’的基础上,实现‘日新月异’”的文化基因,又把“日新月异”转变为“坚持技术革新’的理念,以这种理念指导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三是通过建立资料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使企业创造的文化成果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通过免费向社会开放,使之成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成果,达到了用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的目的。
(四)注重企业家高度文化自觉与员工自觉践行文化相统一,确立了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
我们考察的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确立共同的文化追求为目标,把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与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统一起来,使企业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
通过在日本的学习考察,我们感到,日本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确立了文化主导企业发展的意识,自觉用文化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二是具有崇高的文化追求,深刻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文化自觉程度。三是这些企业的企业家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人物,起着倡导、实践、推动和变革企业文化的关键作用。四是普遍把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为企业的重要使命。五是具有敢领风气之先、不懈创新的可贵品质。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是一个代表性人物。我们这次在松下考察期间时时能感受到松下幸之助的存在,感受到松下文化的魅力,松下幸之助创立的松下文化仍然深刻影响着松下公司的发展。松下幸之助早在1932年就提出了“企业人一定要尽企业人的本分,为提高社会生活的品质和追求世界文化的繁荣而奋斗”的企业使命,1933年制订颁布了企业员工应遵行的“五大精神”,1935年制定了企业内规,强调知行合一等,从而推动和引领松下公司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创造了世人瞩目的辉煌。现在,松下公司又继承松下幸之助造福人类的文化自觉,确立了“为实现星罗棋布的网络社会做贡献”和“为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共存做贡献”的企业理想,投资建立了家电回收利用技术中心和环保资源再生工厂,负责20个厂家电器产品的再生利用,同时作为环保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努力为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建立循环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过与日方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交流,得知日本企业家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普及教育,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二是日本的社会制度安排又使财富不会大量传给下一代,由此决定日本企业家很大程度上是靠成就感支撑,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这种成就感已经超越了狭隘的物质利益追求,上升到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三是日本的企业家是在日本国际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具有较宽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不断求索、追求卓越的品质,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化自觉。资生堂第一任社长福原信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福原信三191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药学专业,毕业后又游历欧洲,学习欧洲的近代艺术,他既是一个企业家,又是一个酷爱艺术的摄影家,他把企业的追求定位为“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美化人类的生活”,并亲自参与设计了企业标识,把山茶花作为自己企业的象征,从而使资生堂由主要销售西洋药品的店铺发展成为主要生产高级化妆品的现代公司,并使资生堂文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文化色彩。四是国家和政府通过表彰奖励、舆论引导、政策支持等措施和途径,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家的文化自觉。
企业文化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看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内化程度,是看员工自觉践行的程度。而这一点,在我们所考察的日本企业中得到了充分印证。这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注重知行合一,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已经成为企业员工的生存方式和工作习惯,体现在员工的言行之中。这些企业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来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
一是进行企业文化培训。这是日本企业的通行做法。我们所考察的企业都建有员工培训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培训机构。日产公司是日本第二大汽车公司,2003年7月与我国东风汽车公司全面合作,这个公司规定要对新招收的员工进行为期6个月的系统培训,主要是学习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岗位操作技能等,培训结束经过考试,确认符合公司的用人标准后方可进入实际工作岗位。
二是通过各种仪式,举办多种文化培育活动。日本企业提高员工文化执行力更多的是渗透在日常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如:举行入社仪式、创业纪念庆典、每个经济的庆典仪式、车间恳谈会等,其中荏原株式会社的案例教育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荏原株式会社成立于1912年,主要从事风水力发电的机械制造、环境工程机械制造和精密电子仪器制造业务等,2003年3月23日因排污管连接错误导致该会社藤泽工厂发生二恶英泄露事故。事故发生后,荏原株式会社认真总结事故发生的原因,制定了5条基本行为准则,并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基本行为准则再确认日,由董事长从8点30分开始对员工进行30分钟的演讲,用藤泽工厂发生二恶英泄露事故的案例,引导员工对照5条基本行为准则反省自己,查找差距,提高践行基本行为准则的自觉性。
三是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做到全员构建企业文化。员工不仅是文化育人的对象,也是文化创建的主体。这在JR西日本铁道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JR西日本铁道公司18年前由国有转为民营后,企业文化面临着转型,这个公司注重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通过开展“我的建议”、理念征集、统一朗读“感谢乘客利用JR铁路”的宣传用语等活动,组织全员参与文化创建,营造人性关怀的文化氛围,确定了新的经营理念即:“立足于尊重人性化的立场,在建立劳资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铁路事业的活性化。同时,以成为一个受爱戴的、共同繁荣的综合服务企业为目标,作为国家的主导企业,积极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贡献”,从而成功实现了文化转型,塑造了企业新形象,促进了企业的飞速发展。
(五)大力推进理念变革与结构重组、战略调整相统一,形成了文化与管理相融共进的良性发展。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理念的变化,适时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松下公司在松下幸之助1932年提出企业新的使命和新的经营理念之后,随即对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进行了调整,创建了以事业部制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二是当企业的性质、结构发生变化时,及时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进行调整,使企业文化及时实现转型,以适应企业发生的变化。如:JR西日本铁道公司在公司改制的同时实现企业文化转型的经验。三是企业发展战略发生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也随之进行调整和创新。大金工业株式会社针对国内经济增长缓慢、企业发展空间狭窄的现实,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为此,他们对公司原有的文化理念进行调整和创新,于2002年8月确立了“最高的信誉、进取的经营和明朗的人和”的公司纲领和10条经营理念。董事长井上礼之和总经理北井启之从2002年9月份开始,在3个月时间里到大金在日本各分支机构及海外7个主要子公司举行说明会,对新的经营理念进行宣讲,2003年2月又从日本国内和海外子公司请来10位员工同董事长井上礼之举行座谈会,并将经营理念印成小册子,发到员工手中,做到员工人手一册,用新的经营理念指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很好地适应了拓展国际市场的需要,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在中国的业务迅速发展,设有6个合资公司和独资公司,营业额达800多亿日元,西安庆安大金公司的利润更是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六)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注意把宣传产品与经营“文化”相统一,培育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文化建设负有宣传产品、塑造企业形象的职能,这一点已是基本常识。但日本在此基础上赋予企业文化建设以新的功能,在宣传产品的同时,开始经营“文化”。
一是非常重视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这些企业都设有规模较大的宣传部门、企业文化部门或形象策划部门,主要承担产品广告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宣传、企业文化的推行等。尤其是对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令人印象深刻,大部分企业用日文、英文和中文三种文字,制作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册、宣传片以及企业网站等。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掌握了日语、英语和汉语三种语言。资生堂的宣传部有员工130多人,每年广告费用占营业额的10%左右。松下、丰田等公司都设有国际展览中心、技术中心等多个展馆,用于宣传公司的产品、形象和文化。
二是对文化进行战略投资。福原信三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历史中培养和积蓄的理性和感性资产,提出“企业文化是继人、财、物之后的第4种经营性资产”的观点,为此,早在1919年他就在东京的商业中心银座设立资生堂画廊,免费为日本和世界各地的未成名青年画家、摄影家提供展出作品的场所,并聘请一批艺术家到公司从事形象设计与宣传工作,到目前为此,已有5000多位艺术家在资生堂画廊展出作品,并为资生堂公司留下大批作品,资生堂也在自己的形象宣传中创造了一大批作品,这些作品已成为资生堂的文化资产,并随着这些艺术家知名度的扩大而不断增值。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因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处历史阶段及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一、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真正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企业发展实践是企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反过来企业文化又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既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直接相关,又与企业家的素质和职工的整体状况直接相联。而且,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内生性,只有内在生长起来的文化,才能适应这个企业的需要,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从而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学习借鉴,但不可以照搬;可以适当引导,但不可以超越阶段;可以积极创造,但不可以忽视企业职工的整体特点。
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三个规律”,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一是遵循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文化积淀,不断实现文化提升。企业百年不倒靠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也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目前,在部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期行为、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应该得到克服和改进。二是遵循企业成长的规律,认清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做到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既不能过于超前,又不能严重滞后,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保持协调一致。三是遵循文化育人的规律,坚持文化理念推行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做到因人因群体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推进理念普及和文化育人。考察中,19名同志对日本企业在推行理念中强调自主性原则印象很深,但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日本企业员工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以及企业文化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基础上的。而对于处于企业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的中国企业来说,过分强调自主性也是不适宜的,必须把自主性原则与强制性原则结合起来,把正面激励同系统灌输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推动以人为本原则的全面落实。
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央企业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结合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确立正确的以人为本原则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充分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历史性和整体性,并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把以人为本和以企为家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价值原则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人作为目的的价值高于人作为手段的价值。这一原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状况的一种扬弃,是对物统治人、个体淹没在虚假集体之中状况的一种扬弃。它实现了由人仅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到成为既是企业发展手段,更是企业发展目的的一种提升,这一提升并没有否定人作为发展手段的价值。由此引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从以人为本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看,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从现实互动关系上看,以人为本与以企为家互为前提、互为结果。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职工作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员工坚持以企为家就是自觉把自己作为企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动力主体。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倡导以人为本必须同倡导以企为家结合起来,必须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否则,只强调人作为企业发展目的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导致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虚位,就会导致以人为本原则悬挂在空中。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各个企业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对职工提出“以企为家”的要求,注重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到,企业“以人为本”的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只有做到职工“以企为家”,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以人为本”,职工只有首先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
二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历史性,把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与企业发展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产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在不同国家、社会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体现着不同的要求。“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必须同一个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日本企业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是日本国家发展程度的缩影,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累积的结果。我们在惊叹、羡慕的同时,必须用历史性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结果和状态。同时,真正从我们企业现实条件出发,根据企业发展程度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并通过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
三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整体性,把个体利益实现程度与整体利益实现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原则中的“人”既是一个个体性概念,也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发展,更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发展,实现各个群体在发展上的动态平衡;“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人的一个方面的发展,更是要实现人的多方面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因而我们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必须按照整体动态平衡的要求,既要解决个体的特殊问题,更要实现整体性发展。
三、正确处理实施CI战略与实施CS战略的关系,及时导入CS战略,不断提升和强化中央企业的品牌形象。
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已实施了CI(企业形象塑造的英文缩写)战略,这对提升企业自身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的考察,使我们认识到,在推进CI战略的同时,应该及时导入CS战略,使企业的形象塑造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CS是顾客满意(CustomerSatisfaction)的英文缩写。1990年,日本丰田公司、日产公司率先导入CS战略,建设顾客导向型的企业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到现在CS战略在日本已经广泛普及。如:大金公司在经营理念中提出“洞察下一个需求,创造新的价值”,并对此进行详细阐述。所谓“洞察下一个需求”,就是深入到顾客的内心深处,去发现连顾客自己也还没有察觉到的需求和愿望,并将其变为具体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给顾客以惊喜,继而创造新的需求,就是顾客满意战略的一种体现。松下公司充分利用本公司长期的技术储备和雄厚的设计实力研制出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代表家用电器发展趋势的20年后的家用电子屏幕墙,在东京自己公司的国际展览中心,每天都在向来访者进行描述和展示。
日本企业推行CS战略是同高度市场化的特征相适应的。高度市场化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市场导向,市场导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顾客满意为标准,就是顾客导向。因此,CS是对CI战略的丰富和深化。CI战略体现的是单一的企业视角,着眼于自我形象的提升;CS战略是企业、顾客等多重视角,关注的是顾客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导入CS战略是一种趋势和必然,但并不意味着导入CS战略就取代CI战略,二者视角不同,所起作用也不同,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目前,中央企业应该对实施CS战略进行认真研究,择机导入、广泛实施这一战略,从而实现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新提升。
四、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为目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贫富差距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社会矛盾并不十分突出。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同日本社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等,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我们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即“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社会)、企业与环境、员工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核心,通过积极进行理念创新,确立和宣传体现构建“六种和谐关系”的发展观、合作观、环境观、生活观等价值观念;在合理界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心理文化建设,促进员工身心和谐发展等措施和途径,不断优化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公共关系,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五、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
2004年7月6日至9日国资委在大庆召开的“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各企业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初步掀起了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潮。但这次日本之行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树立经营“文化”的新观念,做到建设“文化”与经营“文化”有机结合。
精神、理念、价值观等软性文化同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物质产品有一个显著区别,那就是这些软性文化越使用越增值,并且可以转化为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可以成为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这是可以对我们的企业文化进行经营的理论根据。而我们中央企业一般都有几十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这构成了我们经营“文化”的资源基础。即使有的企业文化积累薄弱,也应该从经营“文化”的视角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经营”文化这个词的涵义就是提升企业文化以及对由此开发出来的具体文化产品进行商业化运营,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内赴海尔学习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实际上就是经营“文化”的一种结果。当然,现在参与经营的主体不仅仅是海尔集团,更多地是媒体等企业外的社会力量,但起点还是企业本身。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不是要取代基础性的文化创建工作,而是对这一基础性工作的提升,是将在基础性工作中创造出来的成果所蕴藏的价值体现出来,并且不断增值。这就要求在基础性的文化创建中体现经营“文化”的要求。如:我们各中央企业建设的纪念馆、展览馆、资料馆等,就不仅仅是保存文化成果的场所,而应该成为经营“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对这些场馆的投入,就不是纯消费性的支出,而恰恰应该是长期的经营性投资。
当前,中央企业开展“经营”文化的工作,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制定经营“文化”的长远战略,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确定中长期目标,从战略层面对本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资产进行经营。第二,可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如:在相关企业中把长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打造成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商品,通过具体的文化营销,实现企业文化资产的升值,包括:开发体现企业文化个性的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企业歌曲、电视剧、网络游戏等。第四,培育宣传文化英雄,以此来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从经营“文化”的视角看,王进喜、王启民、李黄玺、许振超等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劳动模范,更是这个企业的文化英雄,代表着我国国有企业广大员工的精神追求,也体现着一个个企业的个性文化。如:王进喜是“创业文化”的代表,是大庆精神的人格化;王启民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李黄玺是新时期知识工人的代表;许振超是“效率文化”的代表。从经营“文化”的角度,对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进行解读和释义,不断进行培育和传播,就可以使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增值。
六、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尤其是要把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与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能力。
企业文化是全员性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践行的主体和文化育人的对象都是全体员工。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目标,而企业全员文化自觉的程度又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这在日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应该在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程度上下功夫,尤其是要着重在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和员工的文化执行力上下功夫。因为文化自觉程度低是当前我们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存在三种错误倾向,可概括为“三论”:一是单一主体论。即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因而往往是因领导人员的变动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随之变化。实际上,企业家只是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而不是单一的创建主体,是文化理念的主要设计者,而不是惟一设计者,是文化践行的先行者,而不是文化践行的基础主体。“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这一论点主要是源于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概括。日本企业的性质大部分是私有制,而且早期都是家族企业,企业领导人长期不变,因而企业家的文化个性深深地影响了各自企业的文化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也有其局限性。而把这一论点移植到中国,尤其是移植到中央企业的文化建设上却是有失偏颇的。二是部门文化论。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落实仅仅是企业文化部一个部门的责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合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三是与己无关论。这主要是存在于员工中的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是企业家的责任和工作,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也就无法谈文化执行力的问题。
这三种错误倾向是中央企业在提高全员文化自觉上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应探索建立全员创建体系,形成全员建设企业文化的局面。日常工作中,注重设计具有全员性特点的文化创新与培育活动,吸引员工广泛参与。二是应探索建立综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三是应探索解决文化与管理融合的问题,提高文化理念的制度化程度,使文化通过管理和制度发挥作用。四是应探索建立长效培育机制,把文化培训作为获得企业人资格、岗位任职资格等方面培训的重点,贯穿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对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把推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出资人代表的职责认真予以落实。企业文化是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种重要资源,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认可。通过挖掘、整合、建设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塑造企业品牌、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存量,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是作为出资人代表——国资委的重要职责。建议国资委从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角度,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保值增值的重要内容,加大工作指导力度,不断提高中央企业乃至所有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
二、建议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指导意见》已经正式颁布实施,这必将促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国资委所管理的中央企业的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同。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求中央企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另一方面也要求国资委应加大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建议加大《指导意见》的宣传力度,使中央企业的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充分了解《指导意见》的内容,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建设先进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性。同时,要通过召开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座谈会、组织参观交流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开展督促检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三、建议国资委尽快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培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素质。
一是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文化培训制度,使出国培训规范化,分期分批地选送中央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文化部门负责人出国学习考察,真正使中央企业领导人适应世界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宽阔的眼界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去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同时,要认真选择培训国和培训内容,以提高培训效果。像这次日本企业文化培训考察就获得全体团员的一致好评。二是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都已把企业文化师确定为一个新职业的情况下,建议国资委研究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认证工作,建立规范的评审审批标准和程序,形成企业文化的职称系列,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在组织出国培训考察的同时,建议组织企业文化的国际交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知识、信息和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四、建议国资委加大中央企业开展形象宣传与品牌塑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国资委管理、组织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建议国资委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资源优势,引导中央企业加大形象宣传和品牌塑造的工作力度,不断提升中央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建议国资委充分发挥管理、组织和人才资源优势,主动搭建形象展示平台,为中央企业创造集体亮相的机会,进一步扩大中央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为中央企业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建议国资委利用北京的中心优势,举办中央企业发展成就展览会,展览会期间可举办研讨会、主题论坛等多项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优势,集中展示和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这次日本爱知世博会就设立了企业展区,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等日本企业就利用世博会这个平台,展示了机器人等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和产品,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自身形象。
第五篇:考察报告
关于赴金寨县学习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
工作的考察报告
县政府:
为加快推进我县“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提高我县行政审批效能整体建设水平,切实为群众和企业服好务,经县领导同意,由县行政服务中心牵头,从县编办、法制办、监察局抽调人员组成考察组,于4月28日-29日赴金寨县政务服务中心就行政审“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进行为期两天学习考察。通过考察,我们对这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受到了启发、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明确了今后改进思路。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金寨县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金寨县政务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金寨县政务服务中心于2006年4月份正式挂牌运行,属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
领导体制:金寨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政务中心工作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工委书记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兼任,管委主任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兼任。同时,配备一名专职副书记、副主任并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政务中心日常工作。
组织机构:县政务中心的组织机构为“一办两中心”。即工委、管委办公室、审批办证中心、招投标中心。投诉受 理中心作为县纪委派出机构,进驻中心办公。
人员编制:政务中心工委、管委办公室为行政正科级建制,审批办证中心、招投标中心为副科级建制,共有人员编制14人,其中行政编制8人,事业编制6人。县投诉受理中心为行政正科级建制,人员配备2名,由县纪委选派,日常工作在政务中心。
窗口设置:政务中心现有东、西两个办事大厅,总面积1200平方米,进驻单位45家,窗口工作人员78人。另外,该县还设立了5个分中心,涉及项目16个,窗口工作人员79人。
(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情况
2009年,金寨县选择建设局、林业局、药监局、地税局、工商局五个单位进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该县决定全面推进县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2010年9月1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改革工作动员大会,全面拉开了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序幕。
1、主要做法。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改革工作深入扎实推进,金寨县专门成立了“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担任组长,县政务服务中心工委书记、管委主任为副组长,有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专门负责改革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考核工作。同时,领导组下设了四个专门工作小组,即项目清理组、机构整合组、综合协调组和监督检查组,具体落实各项改革工作任务。二是制定方案,有序推进。为保证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方法步骤、重点任务和时间要求,共分为动员部署、制定方案、集中进驻和检查整改四个阶段。根据各阶段工作任务要求,还专门编排了行事历,对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要求进行了细化,方便改革单位和工作小组的操作掌握,扎实有序地推进改革工作。三是明确责任,分工协作。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是行政审批制度的创新之举,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上下同心,合力推进。在具体工作中,县政务中心工委、管委负责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进驻政务中心的窗口单位是改革的实施主体,各单位的一把手是改革的直接责任人,县纪委、组织部、编办、法制办、政务中心等做好支持配合和指导协调工作,县纪委派驻县直单位纪检组先后开展了四次督查活动,保证了改革推进的序时进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四是严明纪律,加强督查。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是该县县委、县政府确立的一项重点工作,为确保完成改革工作任务,县委、县政府要求县纪委、监察局把“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落实情况,作为效能监察的重点,实行全程跟踪,动态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同时,将“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落实情况,作为效能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各单位的月度考评和年终考评。同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严明的工作纪律和有力的监督手 段,确保了“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2、主要成效。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历时四个月,到12月底全部结束。本次改革涉及县直部门和单位45个,其中,39个部门和单位调整了内设机构,归并了审批服务职能;41个部门和单位开展了项目清理,行政审批服务项目由452个减少到398个;调整了政务中心窗口设置和进驻人员,共设立窗口35个,综合窗口2个,窗口工作人员78人。其中,新增独立窗口10个,新增窗口工作人员26人;共投入资金50多万元,改建了审批办证大厅,更新了办公设备,配套了办公用品;国税局、工商局、公安局、烟草局4家单位专网专线新进驻政务中心。通过改革,政务中心窗口建设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创新,平台建设有了质的飞跃,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调整归并了审批职能。根据县机构改革“三定”工作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方案要求,45个改革单位在对内部审批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归并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了“三定方案”和改革方案,县政务服务中心配合县编办对各单位的方案进行审批把关后,由县编办予以批复和函复。一是对县政府工作部门,由县编办根据单位的“三定方案”予以批复;二是对三权在上的垂直管理部门和单位,由县编办根据部门和单位制定的改革方案予以函复。全县基本实现了行政审批由分散到集中的工作目标。
(2)组建了审批服务股室。坚持机构、人员、职数三不 突破的原则,全县39个改革单位在归并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单设、联名、挂牌或合署的形式,组建了行政审批服务股室,并根据工作需要,进驻政务中心办公。其中,县发改委等13个单位以单设的方式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股;县国土局等11个单位以联名的方式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股;县人口计生委等7个单位以挂牌的方式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股;县国税务局等8个单位成立行政审批服务股与相关股室合署办公。同时,进一步明确其他内设机构不再有任何形式的行政许可(审批)职能,政务中心的审批服务机制进一步理顺。
(3)清理了行政审批项目。为配合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县法制办专门下发文件,对全县行政审批(许可)项目进行了第四次全面清理。经单位清理上报,法制办审批把关,县政府研究批准,以县政府办公室文件对外公布,全县审批服务项目由452个减少到398个。结合项目清理,政务中心对项目流程进行了再梳理,以完善审批事项、审批条件、申报材料、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法律依据、办理时限和输结果“八公开”为主要切入点,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优化项目流程,精减申报材料,压缩办理时限,提高审批效率。
(4)完善了审批工作机制。一是落实首席代表制。真正落实窗口首席代表在行政审批工作中的受理权、办理权、监督权、协调权和公章使用权,提高窗口现场办结率。二是坚持一审一核制。按照“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的要 求,凡是一审一核事项,必须在审查和核准两个环节内完成,不得擅自增加审批环节,更不得搞“体外循环”。三是严格限时办结制。按照比法定时限减少30%以上的标准,确定承诺办理时限并实行超时默认。四是明确审批专章制。在办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中,一律使用行政许可(审批)专用章,明确规定行政许可(审批)专用章与单位行政机关印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五是推行告知承诺制。在办理企业设立或变更登记时,对依法需要前置审批的事项,行政审批机关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申请人以书面形式向行政审批机关作出承诺,可以采取“先办后补”的方式,出具有关批准文件或办理相关证照。六是完善并联审批制。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代理服务、特事特办”的要求,凡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审批的事项,均实行集中统一联合办理。
(5)加强了窗口规范化建设。一是调整了窗口设置。把原综合窗口中涉及便民便企、基本建设以及并联审批牵头单位的改设独立窗口。同时,撤销供水、供电分中心,在政务中心设立独立窗口。本次改革新增独立窗口10个。二是调整了窗口布局。综合考虑审批业务的关联性,进一步调整了窗口布局,初步形成了基本建设类、登记注册类和综合服务类三大特色鲜明的审批区域。三是充实了窗口人员。按“配强、配好、配齐”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充实了窗口工作人员,任命了行政审批服务股股长和首席代表,中心新增窗口工作 人员26人。四是改善了办公条件。积极争取县政府支持,先后投入财政资金50多万元,改建一个新的审批办证大厅,更新电脑82台、打印机17台,为加强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我县“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开展情况
3月19日全县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动员会议以后,大多数单位主要领导都很重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制定部门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相应组织,召开全体干部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工作开展力度较大、进度较快的单位有县文化体育旅游局、教育局、卫生局、药监局、质监局、林业局、环保局、住建委、气象局、农委、水务局等单位。但这项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单位以审批事项需集体研究为由不愿开展这项工作,有的单位反映人员编制较少,审批项目、人员进中心有困难;有的单位反映审批项目较少,正准备向县政府请示不进中心。截至5月5日,仍有县经委、发改委、烟草专卖局、市容局、公安局等单位工作进展缓慢,部门实施方案没有上报。“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涉及到部门权利的再分配,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是这些部门的领导和人员存在怕失权、怕失控、怕失业的“三怕”思想,工作不积极、不主动。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从金寨县考察学习回来以后,我们深感下一步的工作任 务较重,工作压力较大。审批项目清理、审批职能归并及股室设置和审批项目、人员进驻是三个重要环节,为更好的推动此项工作,现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县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建议成立四个工作组。
(一)机构整合组 组 长: 孙业茂 副组长:杨 芳
主要职责:负责对实施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单位内设机构调整、工作职能归并和行政审批股的组建进行指导、审核、批复或函复等工作。
(二)项目清理组 组 长: 马步林 副组长:朱西山
主要职责:负责对实施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单位的行政审批、许可项目清理工作进行指导、审核并报县政府批准公布。
(三)综合服务组 组 长:李少华 副组长:潘家标
主要职责:负责对全县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方案制定及组织实施工作。
(四)监督检查组: 组 长:庞月荣 副组长: 刘亚杰
主要职责:负责对全县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检查。
二、进一步加大工作督查力度,在各单位实施进驻前、进驻中、进驻后三个阶段进行三次以上重点督查,同时建议今后的督查工作由县纪委、监察局负责,行政服务中心、编办、法制办等抽调业务人员配合。
三、由于这项工作是县政府今年重点工作,落实应主体为县政府各个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部门,建议将这项工作作为全县综合考核评比的一项内容,纳入综合考核。
四、根据部分单位行政审批项目较少的实际情况(如经委、科技局、档案局、统计局、烟草专卖局、气象局、地震局、司法局等),借鉴金寨县的经验,科学合理设置综合窗口,这样既能方便办事群众,又能充分利用现有行政资源。
县“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考察组
二〇一一年五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