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读书笔记
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块重要的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的基础与前提。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但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问题的新武器,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不能直接在中国运用呢?第一,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是在欧洲,是“舶来品”,他产生的环境与中国的国情有很大的差别,在运用的时候是不能胡乱嵌套的。第二,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理论,是革命的理论,在运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革命所具备的条件考虑。在李大钊引进这个思想的时候,旧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步,革命条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我国的社会发展历史也与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历史不同,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根据马克思主义指导行事的必经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的理解是取马克思主义的质,但是整合使他能在我们的土地上健康成长,避免水土不服。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吃过这种经验。所以在以后的寻求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借鉴以往的实践,尽量减少再吃这种亏的可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顾名思义,就
是要我们在中国发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联系中国实际,不能不顾中国具体国情,盲目发展。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历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蕴含在党的“结合”思想之中。
一切思想都是源于实践,是实践的总结,其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实事求是,以免不切实际。但是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因此,我觉得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决定了我们要在社会主题的道路上走很长的路很久的时间,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需要一直与时俱进,他的任务现在远没完成,需要努力很久,需要更好的决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有三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这三点内涵也同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不管在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对中国的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我想,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整合”。绝大多数人说的是“创新”,但我觉得并不合适,虽然我的思想还很稚嫩,不应该说“不是这样的”。但是,我觉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拿的是别人的东西,我们只是使
之在我们的土地上让它能健康的生长,从它身上给我们带来收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国家一定会更好的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探索中发展,使得中国在曲折中不停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中共的成长与发展密不可分。党的幼年在理论与实践经验都相对缺乏时,是革命走过弯路,子遵义会议之后才逐渐走上正确的轨道。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深化了党对各方面认识,继续推进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历程还处在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中国实践中国国情的背景下会发出不同的光芒,更好地为中国服务。
第二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读书笔记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读书笔记
我们小组本次的读书笔记的主题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展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出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第一节的第二部分。
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块重要的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的基础与前提。为此我们小组针对这句话进行了讨论与探讨。
周梅:书本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释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具体化。教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说法比较得笼统、折中。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到底是什么与什么的结合呢?规范的理解应该是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结合,这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结合。
郑倩雯:这句话首先说明中国的发展是需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在中国抛弃了资本主义,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么马克思就是最原始、最重要的指导思想。然而马克思主义发源于德国,中国是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过来的国家,有着自己许多的特性。理论与实际的差别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不断发现,然后不断地完善。任何国家的历史及发展道路都不会是相同的。但是借鉴的理论或许相同。中国的发展依照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但是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真正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王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但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问题的新武器,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不能直接在中国运用呢?第一,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是在欧洲,是“舶来品”,他产生的环境与中国的国情有很大的差别,在运用的时候是不能胡乱嵌套的。第二,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理论,是革命的理论,在运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革命所具备的条件考虑。在李大钊引进这个思想的时候,旧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步,革命条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我国的社会发展历史也与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历史不同,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根据马克思主义指导行事的必经之路。
陆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的理解是取马克思主义的质,但是整合使他能在我们的土地上健康成长,避免水土不服。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吃过这种经验。所以在以后的寻求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借鉴以往的实践,尽量减少再吃这种亏的可能。
许佳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顾名思义,就是要我们在中国发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联系中国实际,不能不顾中国具体国情,盲目发展。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历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蕴含在党的“结合”思想之中。
王伟杰:一切思想都是源于实践,是实践的总结,因而进一步,其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实事求是,以免不切实际。周梅:毛泽东曾在一次讲话中说到: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是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毛泽东的这句话实际比较形象地指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因此,我觉得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明智之举我同意毛概老师的观点。分析其原因有两点。其一,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在欧洲,马克思源于欧洲,所以对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是“进口物品”。中国把它原模原样搬来,不消化,不保鲜,马即使再完美再深刻也只是一件华丽的艺术品。其二,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理论,经过苏联的实践以及专家的研究,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就像是中国的指路灯。
郑倩雯:马克思主义源于19世纪,虽然与现在相隔甚久。但是伟大的理论是经的起岁月的检验的,在与当今社会发展的不断结合下,马克思理论会永垂不朽。
陆璐:“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一致的目标(提取毛主席的话)。我的理解是解决问题是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是我们必须去做的,也是我们去做的目的。但是解决问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需要寻找到合适的路。显然的是,作为我们,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表决“.....就这么干....”。我们要走的路已经在眼前,现在可能只是怎么去走的问题。
王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决定了我们要在社会主题一的道路上走很长的路很久的时间,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需要一直与时俱进,他的任务现在远没完成,需要努力很久,需要更好的决策。
许佳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我觉得如果单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话,马克思主义虽然先进但是还是跟不上瞬息万变的社会。毕竟马克思主义是“死”的,社会是“活”的,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更有活力。
王伟杰:同时,任何一个群体除了现在都有历史,每个民族的现在都受历史的影响,无论实际或者是思想,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开中国的历史也是不可能的。因而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想结合的产物。
周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有三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这三点内涵也同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不管在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对中国的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
陆璐:我想,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整合”。绝大多数人说的是“创新”,但我觉得并不合适,虽然我的思想还很稚嫩,不应该说“不是这样的”。但是,我觉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拿的是别人的东西,我们只是使之在我们的土地上让它能健康的生长,从它身上给我们带来收益。
郑倩雯: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标准。这是中国普遍公认的,中国人都还是支持赞同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在中国是受欢引的,所以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明智的是合理的。
许佳丽: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国家一定会更好的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探索中发展,使得中国在曲折中不停发展。
王伟杰:最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革命党人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引用毛主席的话就是以马列主义的“矢”去射中国主义的“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一种文化,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直接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所以
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明确的应该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王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中共的成长与发展密不可分。党的幼年在理论与实践经验都相对缺乏时,是革命走过弯路,子遵义会议之后才逐渐走上正确的轨道。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深化了党对各方面认识,继续推进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历程还处在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中国实践中国国情的背景下会发出不同的光芒,更好地为中国服务。
郑倩雯: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站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深刻地分析和破解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为我们未来直到2020年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现在在中国的未来仍会起到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带给中国更多的惊喜。
周梅:这次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讨论从很多方面都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深奥的理论,我们应该从更深层次地进入讨论,由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还吧够深,这次讨论虽快结束,但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讨仍应该会继续。
工商091班:周梅、郑倩雯
工商092班:陆璐、许佳丽、王萍、王伟杰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内涵及重
要意义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经过历史潮流的反复陶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成为了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方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相结合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
(1)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落脚现实世界,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
(2)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实事求是。教条主义态度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①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党的领导人早期就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分别确立了最终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初步成果。
(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后毛泽东坚决领导纠正“左”倾错误,注重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形成了合乎中国实际的正确的理论和路线。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强调:按中国的特色去应用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3)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45年的十七大上,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党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在实践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系列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理论的过程,这个新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到现在一共产生了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是: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还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巨变的理论成果。紧密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这是关系中国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等方面,以独创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
2、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就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又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巨变的伟大成果。
(2)与时俱进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继续。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科技革命化突飞猛进。在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在党内,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党员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党的建设存在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三个重大变化,这一切既给领导人民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江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
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应了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提出的崭新课题,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思想以胡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的背景下知难而进,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一方面继续以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这一系列新思想,在实践上,有助于我国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在理论上,进一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新成果。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毛泽东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毛泽东思想既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正确思想,也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我们在探索中做出的重要成果和严重失误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等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从井冈山斗争算起到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已经经过了80多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大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理论成果,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大理论成果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花、结果,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进向前。
(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团结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3)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依然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
(1)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2)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
方向
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3)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实践证
明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注:
1、文中标注:①②引自百度文库
2、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4年1月第4版,高等教育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6月第二版,人民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4年版,人民出版社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版,人民出版社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摘要: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此后曾经历了三次高潮。在全党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遇到了两大特殊问题——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统一的,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党员中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在中国革命或者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工人阶级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就认识到:“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端于五四运动
追溯历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端于五四运动。先进的中国人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仲夏为代表,从五四运动中他们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他们深入工人之中,创办工人俱乐部、工人夜校、识字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揭示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号召工人开展革命斗争。他们在寻求救国救民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渐转变成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就是对工人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它使中国的工人阶级第一次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尽管这种教育是初步的、肤浅的、非系统的。但是,它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由于中共在诞生之时,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的时间很短。党在成立后就立即投入实际革命斗争,忙于应付各方面的复杂工作,无暇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又由于中共长期处于各根据地的分散状态,没有时间和条件对全体党员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此,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普遍较低.不能较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教条主义在党内泛滥。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毛泽东在1930年发表《反对本本主义》,指出了教条主义对中围革命的危害;在1937年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关系,号召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1940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要求全党干部认真学习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曾经历了三次高潮
抗日战争中期开始以延安整风运动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掀起了第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潮。为提高党内高级干部的理论水平与政治水平,成立了高级学习组,毛泽东任组长,成员由党内高级干部组成,主要任务是研究马、恩、列、斯的思想方法与中共历史。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陈云、刘少奇撰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论著。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其中心内容就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整风运动批判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学风,批判了教条主义,提高了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全党达成共识,公认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一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理论上有利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发展,在实践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整风和整党运动为起点,中国共产党掀起了第二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潮。
1951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分析了党内存在忽视理论现状,要求全体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系统学习,特别要求高级干部应该成为全党钻研理论的模范。在这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原著的学习是重点,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党员终身钻研马克思主义原著,领会其精神实质,学会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各项实际问题。为了配合学习,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这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在实践上提高了共产党员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在理论上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工业化道路理论的形成。
“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步入“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的误区。
“文革”结束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掀起了第三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潮。邓小平复职后,针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华国锋“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此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教育,在思想上拨乱反正,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上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遇到了两大特殊困难
在民主革命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遇到了两大特殊困难。
其一,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一共产党员的文化水平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劳动阶级出身的党员在党内占绝大多数,他们处在社会底层,被剥夺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文化,目不识丁,接受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显得特别的困难。
其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一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文化落后且发展不平衡。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欧、俄国的社会特点、民族特点和思想文化特点,中国革命也不同于西欧和俄国,具有特殊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都是欧洲人,在他们的著作论及中国的事情并不多,革命导师没有也不可能为中国革命提供现成的答案。因此,文化水平低、理论水平浅的共产党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显得特别的困难。
解决第一个困难,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中华民族的特性,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用中国的民族语言和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马克思主义不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而是通俗易懂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解决第二个困难,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不能因为工农出身的党员占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难以为他们所掌握,就在马克思主义之外去重新创立一个新的通俗的理论;也不能只图简单,去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书本,而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
由此可见,解决这两个困难的最佳途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大的曲折。
第一次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共党内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将熟读熟背马克思主义的书本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将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如王明、博古等人他们自称百分之百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孤立、片面的理解,他们断章取义,把马克思主义书本上个别词句、只言片语或某一原理生硬地搬运到中国,导致了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盛行,给中国革命带来极大的危害,中共在根据地的损失高达百分之九十,在白区的损失几乎高达百分之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几乎被葬送。
第二次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步入误区。人们“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人人佩带毛主席像章,个个手捧红宝书,号称是毛泽东思想的大普及和“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被严重扭曲,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文革”结束后,担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两个凡是”的观点,认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谕地遵循”。不是完整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是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甚至把毛泽东思想等同于毛泽东本人的思想,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错误混为一团。“两个凡是”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教条主义。它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思想上的僵化,致使社会主义建设两年中在徘徊中前进。
(三)毛泽东、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毛泽东指出,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正确的态度,就是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它那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这种态度,是有的放矢的态度。另一种态度是主观主义的态度.不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而学习理论,而是为了单纯学理论而学理论,是无的放失。毛泽东还指出主观主义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
认识和实际相脱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是教条主义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就是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毛泽东说:“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马克思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怎样才能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呢?那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马克思主义教育要有的放矢,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也在于此。1938年秋中共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明确向全党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针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华国锋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总结历史教训.邓小平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结论”。“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这一点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里是没有的。现在我们还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里有继承的部分,有发展的部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是一致的
实践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重点。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是一致的。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任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什么是民主革命,如何争取民主革命胜利”为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解决了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重点。
新中国成立并完成了土地改革之后,中国共产党的重任是实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平的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剥夺剥夺者”的设想,再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一化三改造”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自然以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道路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为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的重任是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然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重点。
中共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任是领导人民进行建设惠及十亿人口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除了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外,还增加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这一主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此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为重点。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是两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统一体,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第五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附件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课程考试大纲
参考书目:教育部社政司组编,王顺生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徐志宏、秦宣主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一、毛泽东思想部分: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四、毛泽东思想的完备成熟及其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五、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六、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和科学内涵
七、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长期的主要形式
二、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和基本途径
三、革命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
四、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
五、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条件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三、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索成果
一、我们总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
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扩大民主,加强法制建设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实现各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四、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
五、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第七章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一、共产党人就是靠实事求是吃饭
二、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三、群众路线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 四、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五、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
六、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部分
第一章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二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丰富发展及重大意义
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和不断深化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的主题
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步骤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一、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科学构想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及意义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