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需要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进程。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革命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在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
(1)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造性回答了在中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使之顺利地向社会主义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建国以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的实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3)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
(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的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中国历史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辛的历程,但以毛泽东同志为领袖的我党却能克服外患内乱最终取得胜利,这无可辩驳地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并体现了其重要意义。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1.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
2.该资料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考试通过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终结性考试系统(kaowu.openedu.com.cn)完成。
试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重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这些都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形成的。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是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以民族复兴中国梦重构“时间逻辑”,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重构“战略逻辑”,以经济新常态重构“增长逻辑”,以新发展理念重构“发展逻辑”,以全面深化改革重构“治理逻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精神逻辑”,以美丽中国建设重构“生态逻辑”,以全面从严治党重构“政党逻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构“世界逻辑”。。。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在领导全党全国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性地回答了当前中国和世界面对的问题,战略性地设计了国家未来和人类未来,创造性地推动了民族复兴事业,预见性地判断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情况,以高远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写下了当代共产党人的时代答卷,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八个明确”核心观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搞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解放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问题而形成的智慧结晶。
学习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1)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
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3)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6、关于党的建设
7、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
(2)群众路线
(3)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4)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1978—1982)第二阶段(1982—1987)第三阶段(1987—1992)十三大到十四大。第四阶段(1992—)从党的十四大开始,邓小平理论进入新的检验和发展时期。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3)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一,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新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新判断: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新体系: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时代背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1)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3)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4)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2、历史经验:总结了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3、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新任务
(1)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
(2)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2)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
(3)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个代表”密切相联、辩证统一,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1、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3)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①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的关系。②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关系。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学习方式:
老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的方式。
学习方法:
翻阅资料,学生交流讨论。
阅读书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学习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学习评估: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搞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解放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问题而形成的智慧结晶。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及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及历史进程
含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历史进程: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取得今天成绩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体系
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新旧民主主义分界线:1919年5月4日(中国无产阶级登上舞台)
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主体及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标志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造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本质的科学内涵:贫富差距)
(1987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实质:体制创新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质)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当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致力于发展中国家和非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基本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统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