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蔡和森、毛泽东等在1927年以前都曾经提出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其中,李大钊讲得最早。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先后在两个不同的时期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同属于一个科学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具体表现形式的阶段性概括。第二,它们在理论基础、原则立场、思想方法、历史使命、基本主题等方面是高度统一的。它们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它们都集中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们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共同目标;它们都是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等。)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内涵及重
要意义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经过历史潮流的反复陶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成为了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方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相结合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
(1)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落脚现实世界,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
(2)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实事求是。教条主义态度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①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党的领导人早期就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分别确立了最终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初步成果。
(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后毛泽东坚决领导纠正“左”倾错误,注重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形成了合乎中国实际的正确的理论和路线。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强调:按中国的特色去应用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3)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45年的十七大上,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党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在实践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系列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理论的过程,这个新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到现在一共产生了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是: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还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巨变的理论成果。紧密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这是关系中国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等方面,以独创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
2、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就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又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巨变的伟大成果。
(2)与时俱进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继续。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科技革命化突飞猛进。在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在党内,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党员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党的建设存在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三个重大变化,这一切既给领导人民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江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
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应了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提出的崭新课题,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思想以胡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的背景下知难而进,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一方面继续以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这一系列新思想,在实践上,有助于我国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在理论上,进一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新成果。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毛泽东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毛泽东思想既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正确思想,也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我们在探索中做出的重要成果和严重失误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等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从井冈山斗争算起到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已经经过了80多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大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理论成果,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大理论成果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花、结果,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进向前。
(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团结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3)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依然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
(1)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2)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
方向
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3)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实践证
明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注:
1、文中标注:①②引自百度文库
2、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4年1月第4版,高等教育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6月第二版,人民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4年版,人民出版社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版,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毛泽东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者。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又不实际联系,那么,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以及其他国家历史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对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发生的教条主义错误,即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发生的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形象而生动地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心态和做法:‚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在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是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查,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毛泽东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但是在统一个原则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地道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地原理和十月革命的经验,经过加工提炼而中国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善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体现出民族化的形式。毛泽东熟悉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批判和继承。这种优势使得他能够充分地援引中国人熟悉的警句、名言与谚语,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使得毛泽东思想无论在表述方式上、语言方式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如古语新用的实事求是,如两个著名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领导全党克服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
化的错误倾向,使人们的思想从这种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这个概念,明确要求全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使之在中国具体化当作以项伟大的任务来抓。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的科学态度。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务,‘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就是思想路线。
四.重大的历史成果毛泽东思想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毛泽东思想就在酝酿过程中,至其产生,大致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政策的过程,以及在形式上民族化的过程。体现于其中的本质是对中国国情和革命规律的认识,即在适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认识中国国情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整个过程始终体现着实践—理论—实践、个别—一般—个别、群众—领导—群众的基本规律。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等,标着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篇:周恩来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摘要:十
月革
命的伟
大胜
利极
大地
激发
了马
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广泛传
播,而西
欧又是
马克思
主义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的途径。留
学期间,他视马克思主义为解决中国
实际
问题的强
大的思
想武
器而学习和
研究,在理
论和实
践上
对马
克思主
义
进行
了广
泛的传
播,为马
克思主
义在中
国的胜利
作出了
重
大的贡
献。本
文首
先分
析了
周恩来革命
民主主
义思想
形成的背景,在此基
础上对
留学期间
周恩
来的马
克思主
义思
想的形
成和
回
国后
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
义进
行了详细的分
析,为相
关研
究提供
参考
依
据。
关键词:
周恩来;马克思主义;留学
1.民主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
周恩来生
于1898
年。这个
时代的旧中
国,其性
质是
半殖
民地半
封
建社
会,它
表明
了中
国人民
在饱
受旧
式的封
建主义的盘
剥之外,还
要苦苦
地承受被
强硬
输入的帝国
主义的压迫
。帝
国主
义和
封建
主义这
两座大
山的横
压,使
得
国
内阶
级矛盾
和民族
矛
盾异常
尖锐,因
而使
民主革
命
成了
中国
人民渴
求
国家
独立
和自
身解
放的必
然选
择。这
样的国
情也
必将
注
定周恩
来在一出
生就要
感受国
破家
寒的气息。但
童
年的周恩
来被
过继
给叔父
家后,在嗣
母陈氏的倾心抚
育下,却受
到了的良
好的家庭
教
育。周恩
来十岁时
到表舅龚
荫荪的家塾寄
读。龚“是革
新派人
物,结
识同盟
会成员,赞
助革
命,常向
周恩
来介绍
些新思
想和时事
政治
知识”,他
家
里有很
多古籍
藏书,还
有一
些宣
传近代科学
和西
洋文明的新书
与报刊
;龚自
己在行
为上
带
头剪
辫子,不迷
信,主
张男
女同
学。塾师周先生学
识渊
博,思
想也比
较开
明。周恩来向
塾师
学了
许多
文化
知识,同时
也
学了不
少的社
会
知识,扩
大
了视
野,启发
了思
想。嗣
母
病
故后,周恩
来周围的生
活陡
然发生
了变
化。呈
现在周恩来
面前的局面
是,债
台高
筑,每次借
债饱受
鄙薄和
冷
漠,可封
建家
庭好面
子
摆阔的陋习
仍旧。现
实生活
中一
切活生
生的惨痛事
实见
证
着封建
没落
家庭的腐朽和走
向衰
败的必然
趋
势。
1913年8月,周恩
来入读天
津南开
学
校。这
里新的社会
生活和
近代社
会的空
气为周恩来的思想发
展提供
了肥沃的土
壤。但当
时的中
国是内
忧外
患
交织、民
族危
机深重,这诸
种因素的综
合作用
推动着
周恩来爱
国主义
和革命
民主主义思
想的继
续
发展。在南
开求学
时期的周恩来,思想激
进,自身的品
德修
养也为
人崇
敬。
这连同
他的卓越的组织
能力一
道,为他
今后实
现向
马克思
主义者的转变
准备了
必要的条
件。
2.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
1917年9月
到1919年4月,周恩来
留学
日本。日
本是亚
洲地区唯一
深受
中国传
统影响
而现在却
己完
全实现了
西方
式的工业化和
现
代化的国家。由
于在国内受
到抑制
和挫
折,中
国的年
轻人
均
把日本
看成是变
革的温床,在那
里可以
学到现
代自
然科学
和社
会科学
方面的知识。对
十月
革命
前中
国
人
寻
找救国道
路的情
形,毛泽
东曾
作过这
样的描
述:“先
进的中
国人,经过
千
辛
万苦,向西
方国家寻
找
真理”。“要
救国,只
有维
新,要
维
新,只有
学习外
国,日本
人向
西
方
人学习有
成效,中国人
也想
向日
本人
学。”20
世纪
初出现的这
一空前的留日
热潮,虽
然有
其深
刻的社会
背景,但
绝大
多数留
学生的一个
共同
目标
就是
为
着救
亡图存
。周恩
来也
正是
为了探
寻救
国道
路,在日
本开
始
接触
马克思
主
义的。
当
时的日本,社
会主义运
动风
起云
涌,马
克思
主义得
到了广
泛传
播。日
本
一些
初步
接受
马克
思主
义思
想的社
会主
义者
相继出
版了大
量介
绍和宣传
科学社
会主
义的著
作,如
片山
潜的《我的社会主义》、界
利
彦的《社会主义纲要》等。
这些
书虽
然还没有
完全摆
脱各
种非马
克
思主义的影
响,但
比较
正确的剖析了
资本
主义的种种弊
病及其
产生的原因,指出了
社会主
义必然
代替
资本主
义的客观历
史
规律
和实
现这一
规律的正
确途
径。十月
革命
胜
利后,马
克思、恩
格斯的一些著
作、介绍
马
克思主
义及
反映十
月革
命的书刊和
其他进
步书刊,更是潮
涌
而来。中
国的一些马
克思
主
义者先
驱,如
李
大钊,李
达
等人,也是先
于周恩
来在日
本接触
和学习马
克思主
义的。在这个
时期,周恩来的思想发
展历程
和李大
钊、李
达、毛
泽东等
人基本
上是
同步的。周恩
来是中
国共产
党内
为数不
多的最
早接
触马克思
主义的人
之一。
周恩
来在这
里主要研
究社会
科学
领域,热心
地研读
政论
书籍,对
于“新
思
潮尤
所切
望”。在此期
间,周恩来
以极大的热
情,研究
社会
主义
和学习
马克
思主
义。他仔
细
读了
幸
德秋
水的《社
会主义
神髓》、约
翰·里
德的《震
动环
球的十日》、河
上
肇的《贫乏
物
语》等
著
作以
及《新
社会》、《
解
放》、《改
造》
等
进步
刊物。特
别是河
上肇
主编的《社会
问题研
究》,从第一册起
连载
了《马
克思社
会主
义的理
论体系
》,介绍
了《资本
论》等
马克思主
义名
著,在第四册上
还刊
载了《工
资劳
动与资
本》全
文,“马克
思的全
部天
才正
是他
回答
了人类
先进
思想已
经
提出
来的种种问
题。”周恩
来通
过认
真
阅读
和仔细
研究,对于马
克思主
义的基
本
原理
有了一
个比较
系
统的认
识。
在通过
对马克
思主
义学
说的接触
之后,又加以
对日本
下层人
民的切实
考察,周恩
来
此时的思
想有
了一
个
大转
变,“我以
前所
想的‘军阀
’、‘贤
人
政
治’这
两种
主义可
以救
中国的,现
在想
想实
在是
大
错
了。”1915年7月
到9月,日
本爆
发一
场劳
动人
民自
发进
行反
抗斗
争的“米
骚
动”,这
场群众
运
动给
周恩来
以
深
刻的刺
激。一
方面,日
本社会
所暴
露出
来的各种
日益
激
烈的深
层社
会矛盾,加
深了他对
日本政
治制
度的怀
疑;另一
方面,运动中
所爆
发的人
民群
众力量的伟
大,使
周恩
来相信
人
民是
历史的主人。“元
老、军
阀、党
阀、资
本
家……从此
后‘将
何所恃’?”而这
正是马克
思
主义学
说中的阶级
斗争学说在现实社
会生活
中运用的真切
反
映。
周恩来从
研究
各种“新
思
潮”中开
始接触
马克思
主义,并
被这种
新的主义所
鼓舞。这
标志
着他
在思
想上
己经发生
了很
大的转
变,成了具
有初步
共产
主义思
想的革
命知识
分子。
3.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1920年11月,周恩来
赴法勤
工
俭学。虽然
在日本留
学期间
周恩来
就已经
接触到
了马
克思
主义,“在赴法国
之前,我从译
文中
读过《共
产党宣
言》、考
茨
基的《阶
级斗
争》和《十
月革
命》。”但是
他在确
立自己的终
生信仰
问题
上,却
仍在继
续深
入细致地
思考
着。善于
思考,在重大的抉
择面前
保持
特别审
慎的态度,是
周恩
来一
贯的作风。五
四运
动期间
在被羁押的时
间里,周恩来就
重新认真
思考
了许多
问题,对严
酷的社会
现实
有了更清楚的认
识。周恩来在后来写的一封讲到
自己确
定走共产主
义信仰的信中
说:“思
想是颤
动于狱
中。”他还
说过:一种
生命意
识的萌
芽,“是
从这
个时候开
始的。”出
狱后,周恩来
便逐步
走上职
业革命
家的道
路。
周恩来
赴法
勤工
俭学的目的很明
确,就是
要到
欧洲
特别是
英国去
实地考
察,以便
从世
界先进
地区
发展的大
趋势中,把
握中国
未来的方
向,“主
要意
者,唯
在求
实学
以
谋自
立,虔心
考查以求
了解
彼邦社
会真相
暨
解
决诸
道,而思
所以
应用
之于吾
民族间
者。”但是初
到欧
土极目
所
见却是一
派
萧条。欧洲社
会的现
状既
然是如
此的毫无
安定
所言,那么
当时中
国的思想
界中
那些
曾经想
效仿
西方
社会的演
进模
式以推
进中
国社会
进步的信念亦便
动
摇了。周恩
来也
同中
国多数
先进
分子一
样
在思
考着
究竟要
选择
一条
怎样的更加
合理的社
会制度
以指明
人
类社会
和中
华民族
前进的道路
。为
此,周恩来
采取
各
种方式广
读博
览,汲取
各种思
潮,在纷杂的思
潮中,以审
慎求
真的态度,“对
于一切
主义开
始推
求比
较”,寻
找自
己的方
向。他
在给表
哥陈式
周的信中也说
明这
一点:“弟
之思
想,在今日本
未大
定,且既
来欧洲
猎
取学
术,初
入异
邦,更
不
敢有所
自
恃,有所
论列
”,“至若
一
定主
义,固
非今日
以弟
之浅
学所敢
认
定者
也”。此
时,摆
在他面
前的有
两种
可供
选择的社会
改革
途径,其一是
以英
国
为范的渐
进方
式,“不
改常
态,而
求
渐进的改
革”,以
“保守”之
方
法以
达到
成功
地改造
社会。其二
是
效法
俄国,采
取
革命的手
段,以
“迅雷
不
及掩
耳”之
势“一
洗
旧
弊”。当
时的周恩来
并没
有马上做
出结论,“躁
进与
稳健
之说,亦
自
难定”,“若
在吾国,则积
弊既深,似
非效法
俄式
之革
命,不易
收改
革
之效;然
强邻
环
处,动
辄
受制,暴
动尤贻
其口
实,则
又以稳
进之
说为
有力矣。
执此
二者,取
俄取
英,弟原
无
成见,但
以为与
其各走极
端,莫
若得
其中
和以
导
国人。至
实
行
之时,奋进
之
力,则
弟终以
为勇
宜先也
。以今
日社
会之
麻木
不
仁,‘惊
骇
物议’,虽
易失
败,然
必于
此中
乃能
求振
发,是又
弟所
深信
者也。”可
见,在俄英
两种
社会
改
造方式
中,周恩来虽
然没有
完全
确
立
选
择那一
种,但
是到真
正付
诸实
施的时
候,很明
显他是
倾向
于后
者。
当时的欧洲
在历经
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种非
马克
思主义
思
潮泛
滥
滋生。此
时周恩
来的思想尚
未定型
于
马克
思主
义,故而
也曾一
度
受到
无政
府主
义的影
响,相
信
中国
可
以走“地
方
自治”的道路,“中
央集权,本非
大国所
宜
有,而
中
国民族性
之庞
杂,尤
难
期实
现,故
地方
自治
时也,亦
势
也”。这种
思想
和毛
泽东
早年
在长
沙时的“新
村自
治”的思想
近
乎一
致。毛
泽
东
在1920年
冬已经
成长为
马克
思主
义者
了,可是
就在这
一年的10
月,他
还在积极
从事
湖南
自治
运
动。只
不过,毛
泽东表
现在实践
上,而
周恩
来此
时只
是
在思
想上有
此
主张
而己。周恩
来
甚至
还还
表露
出过
产业救
国、教
育救
国的思
想,认
为“吾国
今日
最
大之
患,为产
业不
兴,教
育
不振……产
业与教
育之
振兴
兼程
并
进,根
本方
面只
要
多着
一分
力,表
面上的军
阀资
本
家
政客
便动
摇一
块,此
种向下
宣传,吾
以为
较空言
哲理
改
造者
强多
矣。”在成长为
马克
思主
义
者之
前的周恩来,其
思
想比
较混
乱,这
是中
国大
多
数早期
马
克思
主义者
思想
转变
前所
经历的一个
共有的阶
段。毛泽
东也曾
说到他的“思
想成了自
由主
义,民主
改良
主义,乌托
邦社
会
主义
平等观
念的一
种奇
怪混
合物”,也
曾经
“赞
同许多
无政府
主义的主张。”可
见,这
是一个
人的世界
观转
变时
期的一种常
见的现
象,正
确的世
界
观的确
立往
往要
经历
思想上的一段
模
糊凌
乱的过
程。
周恩来在欧洲通
过实
地考
察以
及对各
种不同
思潮的冷
静观察
和
推求
比较之后,认
为:英国的基
尔
特主
义“近
已见
衰”,并
且“在英
国始终
也没
有大
兴盛
过”;无
政府
主义的“自
由作
用太
无
限制,处
在这样
旧势力
盘踞的社
会里,而
要解放
一切
强迫,解
除一
切束
缚,所
以便容
易流
为
空谈”。最终
认定
只
有俄
国
月革命的道路
才是
正确的,“我们当信
共产主
义的原理
和
阶级革命
与无
产阶级
专政的两
大
原
则,而
实行的手
段则当
因时制
宜!”
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在思
想上树立了
共产
主义
信
念的同
时,周恩
来也
于1921年
经张
申
府、刘
清扬
介绍,加
入了
中国共
产
党组
织。周恩
来作出
这个决
定,决
不是轻
易的,“他
在日
本时
就接触
到马
克思
主义,以
后经过
五四运
动风
暴的洗礼和
半年狱
中的沉
思,又
到欧
洲
进
行实际
考
察和
对各
种新
思
潮进
行比
较推
求,前
后经
过
三年
左右的深
思熟
虑”。正
因为
对于
马克
思主义
信仰的确
定
是基于
如
此
时
间之久的一
种审慎的态度
上,周恩
来在确定了
这种
选择
之
后便
再
亦没
有过
任何的游移
和
反复,毕生
为其奋
斗直
到最
后
一息。
1926年
底,周恩
来
开始
担
任
中央
军
委
书记。次
年夏进入
政治
局,之后
便一直
参与
领导
党中
央的各项
工作。在此期
间,党
内
发生
了多次路线斗争。面对着棘手的问题,周恩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事
求是,对
党的历
史上的“左”
右倾
错误
进行
了科学的分
析与
批判,对
错误
路
线的扭转起
来
积极
作用。
新
民主
主义
时期,我国
始终处
在一种内
忧外患的状
态,内有
新旧
军阀、封
建欲
孽、买
办官
僚,外
有帝国
主义列
强。要想
摆脱
束缚,走上
独立
自
主的道
路,必须
根据
本国国
情,具体
问题
具体
分析,才能
更好
地解
决问题。周恩
来也
一直
认为要分
清敌
我,团结一切
可以
团结的力量。
然而,如
何团
结?则需
要对实
际情
况作
进
一步
考察。
大
革命
失
败后,中国
革命
进入
了极端困
苦
了历
史时
期。面对
国民
党反动
派
建立的法
西斯
反
动
统治,中国
共产
党
从客
观实际
出发,领导
中国
人民在两种
不同的环
境下
采
取的不
同斗
争形
式之一。它即
是在反革
命力量
统治
严密的城市,不
怕敌
人残
酷的白色
恐怖,把
党的组织转
入地
下,坚持
秘密
工作,并利
用各
种渠
道,在国民
党反
动派
统治
区的“内
线”进
行各种
形式的斗
争。周恩来作
为白
区工
作的主要
负责
人之
一,他正
确
地分析
了当
时国
内的政
治经
济形
势、白
区的特殊工
作条件、党
组织的状况
和群众的情
绪、要
求,提
出了一
条从实
际出
发,紧紧
地依
靠群
众,利
用
一切
方法,机
警、灵活
地进
行革命斗
争的白
区工作
方针,对白
区工
作的开
辟、白
区的党的建设等
方面
都有
着重要的贡
献。
总
之,继
承
了五四
运动的科学
和民主
精神的周恩
来,在留法
勤
工俭
学期
间经过
刻苦
学习、推求
比较
和具
体的斗
争
实践之后,思
想实
现了质的飞
跃:信
仰马
克思
主
义,确
信阶
级斗争
和
无产
阶级
专
政“两
大原
则”,明
确主
张消
灭资本主
义
私有
制,建
立
共产主
义
公有
制,为“共
产主
义”奋
斗终
生;创建
了中
国共
产党
旅
欧支
部和
旅欧团
组织。
所有
这些,标志
着周恩来
已经成为一个
坚定
马克
思主
义者
了。
参考文献
[1]
姚桓.关于干部党性教育科学化的若干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2]
齐卫平.论思想革命意义上的延安整风运动——纪念延安整风运动70周年[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02)
[3]
叶后坡.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若干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01)
[4]
卢维良.论周恩来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02)
[5]
戴孝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周恩来的统一战线思想[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07)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摘要: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此后曾经历了三次高潮。在全党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遇到了两大特殊问题——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统一的,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党员中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在中国革命或者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工人阶级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就认识到:“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端于五四运动
追溯历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端于五四运动。先进的中国人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仲夏为代表,从五四运动中他们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他们深入工人之中,创办工人俱乐部、工人夜校、识字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揭示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号召工人开展革命斗争。他们在寻求救国救民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渐转变成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就是对工人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它使中国的工人阶级第一次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尽管这种教育是初步的、肤浅的、非系统的。但是,它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由于中共在诞生之时,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的时间很短。党在成立后就立即投入实际革命斗争,忙于应付各方面的复杂工作,无暇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又由于中共长期处于各根据地的分散状态,没有时间和条件对全体党员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此,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普遍较低.不能较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教条主义在党内泛滥。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毛泽东在1930年发表《反对本本主义》,指出了教条主义对中围革命的危害;在1937年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关系,号召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1940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要求全党干部认真学习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曾经历了三次高潮
抗日战争中期开始以延安整风运动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掀起了第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潮。为提高党内高级干部的理论水平与政治水平,成立了高级学习组,毛泽东任组长,成员由党内高级干部组成,主要任务是研究马、恩、列、斯的思想方法与中共历史。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陈云、刘少奇撰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论著。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其中心内容就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整风运动批判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学风,批判了教条主义,提高了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全党达成共识,公认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一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理论上有利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发展,在实践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整风和整党运动为起点,中国共产党掀起了第二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潮。
1951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分析了党内存在忽视理论现状,要求全体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系统学习,特别要求高级干部应该成为全党钻研理论的模范。在这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原著的学习是重点,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党员终身钻研马克思主义原著,领会其精神实质,学会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各项实际问题。为了配合学习,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这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在实践上提高了共产党员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在理论上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工业化道路理论的形成。
“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步入“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的误区。
“文革”结束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掀起了第三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潮。邓小平复职后,针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华国锋“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此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教育,在思想上拨乱反正,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上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遇到了两大特殊困难
在民主革命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遇到了两大特殊困难。
其一,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一共产党员的文化水平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劳动阶级出身的党员在党内占绝大多数,他们处在社会底层,被剥夺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文化,目不识丁,接受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显得特别的困难。
其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一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文化落后且发展不平衡。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欧、俄国的社会特点、民族特点和思想文化特点,中国革命也不同于西欧和俄国,具有特殊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都是欧洲人,在他们的著作论及中国的事情并不多,革命导师没有也不可能为中国革命提供现成的答案。因此,文化水平低、理论水平浅的共产党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显得特别的困难。
解决第一个困难,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中华民族的特性,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用中国的民族语言和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马克思主义不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而是通俗易懂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解决第二个困难,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不能因为工农出身的党员占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难以为他们所掌握,就在马克思主义之外去重新创立一个新的通俗的理论;也不能只图简单,去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书本,而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
由此可见,解决这两个困难的最佳途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大的曲折。
第一次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共党内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将熟读熟背马克思主义的书本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将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如王明、博古等人他们自称百分之百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孤立、片面的理解,他们断章取义,把马克思主义书本上个别词句、只言片语或某一原理生硬地搬运到中国,导致了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盛行,给中国革命带来极大的危害,中共在根据地的损失高达百分之九十,在白区的损失几乎高达百分之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几乎被葬送。
第二次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步入误区。人们“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人人佩带毛主席像章,个个手捧红宝书,号称是毛泽东思想的大普及和“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被严重扭曲,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文革”结束后,担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两个凡是”的观点,认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谕地遵循”。不是完整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是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甚至把毛泽东思想等同于毛泽东本人的思想,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错误混为一团。“两个凡是”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教条主义。它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思想上的僵化,致使社会主义建设两年中在徘徊中前进。
(三)毛泽东、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毛泽东指出,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正确的态度,就是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它那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这种态度,是有的放矢的态度。另一种态度是主观主义的态度.不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而学习理论,而是为了单纯学理论而学理论,是无的放失。毛泽东还指出主观主义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
认识和实际相脱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是教条主义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就是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毛泽东说:“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马克思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怎样才能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呢?那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马克思主义教育要有的放矢,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也在于此。1938年秋中共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明确向全党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针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华国锋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总结历史教训.邓小平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结论”。“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这一点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里是没有的。现在我们还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里有继承的部分,有发展的部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是一致的
实践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重点。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是一致的。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任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什么是民主革命,如何争取民主革命胜利”为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解决了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重点。
新中国成立并完成了土地改革之后,中国共产党的重任是实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平的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剥夺剥夺者”的设想,再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一化三改造”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自然以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道路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为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的重任是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然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重点。
中共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任是领导人民进行建设惠及十亿人口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除了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外,还增加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这一主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此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为重点。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是两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统一体,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