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导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原著载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中文二版第一卷)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完成于1844年4~8月间,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关于古典经济学、共产主义和黑格尔著作的经济学哲学笔记。《手稿》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32年才首次公诸于世,并由此引发了西方思想界长达几十年的“《手稿》热”。下面我们就来大致了解一下《手稿》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历史背景
这部《手稿》因为是在巴黎完成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巴黎时期是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的转折时期。在此之前,马克思先是于1842年开始为德国民主派机关报《莱茵报》撰稿,批判当时的普鲁士专制制度;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因此认识到,单纯的理论批判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为此,马克思于1843年10月来到巴黎,开始深入考察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等,并亲身参加巴黎工人的革命活动。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开始了他们令人称颂的友谊与伟大的事业;在巴黎,马克思和卢格筹划出版了《德法年鉴》;在巴黎,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强调以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解放;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神圣家族》的写作。后来人们知道,也正是在巴黎,马克思完成了这部重要的《手稿》,它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第一个关键点。
《手稿》的写作还有其特定的思想背景。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其目标的,而科学技术能够帮助资本家更好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科学技术的思想基础的科学理性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一大精神支柱。同时,对利润的无限追求促使资本主义不断地刺激消费,不断地生产和满足人的需要,而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强调要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道主义自然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二大精神支柱。但实际上,资本主义的确发展了科学理性,但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却使人道主义最终落空了。在马克思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重新倡导了人道主义,但由于没有和科学理性相结
合,其社会主义是非科学的,最终只是一种空想,无法成为现实。而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将人道主义与科学理性结合起来,探索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的现实条件和途径,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方式。
主要内容
《手稿》是由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第一手稿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工资、理论、地租、异化劳动、无产阶级革命等,其核心思想是异化劳动理论;第二手稿的现存部分对私有财产的关系作了考察,仅占原手稿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其他部分已经散失了,第二手稿应该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手稿研究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并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一般哲学,其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共产主义学说和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1、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他借用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来分析无产阶级的状况,从而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试图以此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论证私有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首先对考察了劳动的对象化,他指出:“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就是说,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产品,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到一个外部对象上,从而实现自我确证。对象化是一切劳动之共性,但在现实劳动过程中,劳动对象化却有另外的表现形式,即异化。“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资产阶级哲学家、理论家就经常使用的一个哲学范畴,异化的基本含义指,人的创造物与人相脱离、相独立,反过来奴役人、支配人。如果说对象化是劳动的肯定方面,那么异化则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在劳动的异化关系中,劳动的对象化意味着劳动者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与己对立的异己力量,劳动的实现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制度下,劳动不是普通的劳动,而只能是异化劳动,它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即物的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对立的。”这里的“劳动的产品”主要指生产资料。一切劳动产品或生产资料都是由劳动者生产的,劳动者本应是它的主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所控制,被资本家转变为资本,成为劳动者的异己物,资本家利用劳动者生产的生产资料反过来奴役、剥削劳动者。于是便出现这样的情
况,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成为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劳动者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第二,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是劳动结果的异化,但劳动结果的异化必有其原因,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劳动过程即劳动本身中。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本应是人的自觉需要,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不是主动去劳动,而是为了维持生存而不得已去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是被迫的、外在的,是对自己的否定。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第三,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由以上关于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马克思又推出它的第三个规定。马克思认为,人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而动物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类。人的类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作为人的物质食粮,包括在人的类本质当中,二是自由自觉的社会性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第二个方面;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把通过劳动把自然界转变成人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转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世界,正是在改造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才真正地证明人的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即实现人的类本质。劳动产品是属于自然的,因为它来源于自然,是人的物质食粮;因此,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也就意味着自然对人的异化,这是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的一个方面。同时,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也即是人的类本质的第二个方面对人的异化。因此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部“类本质”对人都异化了,人的类本质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第四,人对人的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劳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时,他也同他人相对立;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即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劳动者在生产着劳动产品的同时,也生产着工人同资本家的关系。人与人本应是相互独立、相互平等、互相协助的关系,人本应能完全占有、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被这种关系所控制,不仅仅是工人,资本家也被异化了,人与人相互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劳动者的劳动为自己造成了不幸和痛苦,却给资本家带来了享受和欢乐。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通过异化劳动,劳动者不仅生产出
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也即说,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得产物和必然结果。马克思因此从异化劳动的概念得出了私有财产的概念,在考察异化劳动基础上揭示了产生对抗性社会关系的根源。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旦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
以上四个的异化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第一个异化是直接的经济事实,第二个异化是前一个异化的深入,第三、四个异化是前两个异化的结果。前两个异化偏重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后两个异化则体现了哲学的高度。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根源,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非人道、反科学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其共产主义理论。
2、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在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已经消除,自由自觉的、社会化的劳动成为人的本质为人所占有、控制;在这里,自由自觉的、社会化的劳动的观点已经逐步具备了实践的含义。人与人的异化也因异化劳动的消除而消除,社会化的劳动是人全面占有、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因此,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以保存以往的全部社会财富为前提。随着人与人矛盾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因此解决,因此,这种共产主义是完全意义上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同时也是完全意义上的、现实的自然主义,因而它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在这些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还初步阐述了自己的大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两个方面:人与自然。人通过劳动实现人的类本质,即实现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自然也通过人的实践成为人化自然,共产主义即是人与自然的和解。
3、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发展史,它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传统,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整体感,系统阐述了否定的辩证法的思想。否定的辩证法把人看成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人把自己的力量和本质对象化、外化,创造出外部对象世界,对象世界作为独立的存在又反过来与人对立,客体与主体对立,而人又在认识、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扬弃这种对立。否定的辩证法不再是消极的否定,而是主体积极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劳动的过程。
马克思积极肯定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但同时指出,黑格尔所谓的劳动仅仅指抽象的精神的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也仅仅是纯粹的精神运动的过程。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用现实的生产劳动改造并扬弃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劳动,指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所诞生的过程。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以唯物主义思想对黑格尔德绝对精神进行的批判,但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劳动的主体人是脱离现实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他所理解的劳动是无创造性、一致性的日常生活,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还未能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想。虽然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类本质已不再是费尔巴哈的生物性、生理性的东西,而是自由自觉的劳动、生产劳动,但马克思还未能用生产力、生产关系分析社会历史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带有明显的人道主义、理想主义色彩,尤其是与以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相比较,《手稿》的思想观点是不完整的。但是,《手稿》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为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关于人的本质、共产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也在以后的著作中得到贯彻和发展,所以有学者认为,《手稿》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地。
由于《手稿》对人道主义的强调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后的著作存在一定的思想差异,1932年《手稿》在欧洲公开发表后,引发了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对立的争论,甚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抗衡的局面。在我国,1979年以前,《手稿》被认为是马克思的不成熟的作品,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甚至是“历史唯心主义”的。1979年《手稿》中文译本发表后,中国理论界出于反思“文化大革命”对人性的践踏的需要,掀起了研究《手稿》的热潮。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共产主义理想问题等,大大推动了我国哲学界对人、实践的深入研究。
现实意义
从文章的内容看,这部手稿是经济学和哲学的手稿,这至少告诉我们,马克思既不是单纯地研究经济学,也不是单纯地研究哲学,他在探索解决资本主义的科学理论时,需要对这两个领域都要进行研究。这实际也在无意中提醒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理论时,也不可能把这两个领域割裂开来。尽管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刚刚开始进行经济学的研究,但是,他已经下定决心沿着这个方面坚定地走下去。
马克思也是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也不是马克思主观臆造出来的东西。这是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学中的现象做出的概括。尽管对这个概念的描述还包含着一定的哲学想象,但是,我们也不妨把它看作这是马克思走向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中介。如果单从现象上看,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劳动”的现象在今天还是大量地继续存在着的。而且,这并不妨碍马克思提出这也是工人阶级解放的重要前提。
第二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1844年3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个残缺不全的手稿,从马克思写的序言来看,《手稿》是马克思当时设想的一个庞大写作计划的一部分。在《手稿》里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且表示要进一步批判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的反动思潮;正在这时恩格斯于1844年9月到了巴黎第二次见到了马克思,这次会见他们发现两人的观点完全一致,并且从此开始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无产阶级理论家的密切合作。当时,两人一致认为,必须进一步批判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反动思潮,马克思就终止了《手稿》的写作,和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一书。
同马克思的大部分早期著作一样,《手稿》当时未能发表。1927年《手稿》部分译文第一次在《<神圣家族>的准备工作》这一标题下《马克思恩格斯文库》里发表。l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在《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的标题下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些片断。1931年1月,迈尔在苏黎世的《红色评论社会主义月刊》上报导说:发现了马克思的一部早期著作,并且说是带有提要性质的手稿。1932年由齐·朗兹胡特和迈尔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发表了《手稿》,但是仍然不全。同年稍晚,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编辑出版的德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才第一次以现在的标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直到1956年《手稿》才第一次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选》中用俄文全文发表。
《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根本转变以后,作为一位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自觉地、系统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批判空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第一部著作;《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沿着正确道路开始探索社会历史规律的著作,是马克思第一次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在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入分析批判,开始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唯物史观将要在这里诞生;在《手稿》里,马克思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和哲学作为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加以论证和阐述,《手稿》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胚胎和萌芽。《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真正
诞生地和秘密”;《手稿》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开端。正是因为如此,在《手稿》里,又不可避免地带有黑格尔、特别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和痕迹。
二、内容讲解
《手稿》是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工作的记录。它主要由马克思在阅读过程中对原书的摘录、概括的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研究中产生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组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所载的《手稿》,已成为世人公认的范本。根据这个本子,《手稿》由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和第三手稿组成。《手稿》的序言原来是放在第三手稿的第三部分。在1932年全文发表《手稿》时,编者把它放在《手稿》的开头了。序言主要说明了马克思写作本书的目的、计划和内容,同时表明了马克思对待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态度,指出了全面剖析黑格尔哲学的必要性。第一手稿包括四个部分: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和异化劳动。在前三部分里,绝大部分是逐字逐句或者按照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有关内容重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一些思想、观点。在重述的过程中,马克思加以评论、引申、发挥,从而做出了新的结论。在最后一部分里,马克思根据自己这一时期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成果的哲学概括,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第二个手稿,只保留了最后的几页,是一本已经遗失的笔记的结尾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从内容上看,是对“异化劳动”思想的深化和发挥。第三手稿由五个部分组成,前三部分是对已经遗失的正文的补充,标题为编者所加,第四部分主要讲的是货币,第五部分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另外在这部分里还包括编者把它放在全书最前的序言。)从这五个部分的文字上看,仿佛没有什么联系的,但就其思想内容来看,它是对第一手稿和第二手稿的深化和发展,它们有一个内在联系,反映了当时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
《手稿》内容极其丰富,把这三个手稿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我们便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许多思想在这里都已经以萌芽的形式出现了。
1、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合理因素
《手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经济学的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工资、利润、地租问题,对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了经济学的理解。马克思继承了这一点,但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从而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工人工资的增长看作社会的繁荣的结果,从而必然要把工人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整个工人阶级着眼,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从过度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得出结论:在社会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的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也就是说,资本不仅仅是物或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生产关系。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2、异化劳动学说
“异化”一词最早是由唯物主义者和契约论者提出的,表明财产的让渡。黑格尔把它作为哲学的范畴进行探讨,主要意思为“外化”、“对象化”等,后来,费尔巴哈也使用了“异化”,并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马克思批判吸收了上述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马克思是从分析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开始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从一般的商品生产劳动出发,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他们只研究劳动而不研究劳动者、不研究劳动者的处境。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者带来非人化的后果。马克思则相反,他在肯定劳动的伟大作用的同时,着重研究了雇佣劳动,揭示了异化劳动所包含的阶级对抗。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即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个现象入手,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具体的方面: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从人际关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开来。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实现,说明了任何劳动都创造产品,而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劳动,所以,劳动的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对象化劳动不等于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却包含着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和异化只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联系在一起,即对象化在私有制下发生异化。异化劳动学说贯穿于《手稿》的各个部分,是马克思用来分析其他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理论武器。
3、人的本质学说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的劳动出发,论述了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并非像动物一样与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人的感性、对象性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实现的。另外,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不仅生产自身,而且还生产整个世界,因而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使人的生产活动有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使人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因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过程,从而把生产劳动看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的劳动是一种客观的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在所有社会活动中,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物质生产支配。
4、共产主义学说
共产主义问题是《手稿》的中心问题。马克思首先评析了四种共产主义学说,这四种学说是: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民主的或专制的社会主义、无政府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历史上各种共产主义学说与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结合起来作历史的考察,正确地分析了它们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并提出了他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客观历史运动,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而且,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在这种社会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就是说:(1)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运动发展的结果;(2)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途径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3)实现共产主义的标志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本身的解放。
5、唯物主义实践观
《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践的非系统的论述涉及了新世界观的一些重要问题。由于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因而抓住了实践的最基本内容——生产活动。马克思还探索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认为理论来自实践,又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马克思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1[1]难题的解决是实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共产主义理论只有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中诞生,马克思认为,理论并不能实现什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6、分析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
《手稿》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指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他揭露了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并用唯物主义原则同它相对立。但是,费尔巴哈也有不足,如在揭露、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时,连同它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要素也一并抛弃了,认为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仅仅是哲学同自身的矛盾。因此,在马
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没有完成克服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因而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分析仍然是完全必要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是以《精神现象学》为主要对象的。《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把它看成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批判黑格尔哲学必须从这里开始。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既揭露了其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又肯定了他的积极成果,开始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既指出了黑格尔的根本颠倒思维与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和把现实事物的异化归结为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的双重错误,也指出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从而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不仅深化了自己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也使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马克思全面制定新世界观找到了一个基本方向。
三、重点提示
通过《手稿》的研究,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创立,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过程。而是实践与理论,即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个理论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不仅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研究,而且对历史、特别是对法国大革命历史进行了研究,对政治经济学、对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都进行了研究。所有这些研究都是服务于和服从于揭示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这一现实的任务的,所有这些理论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学说的创立,都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手稿》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虽然从整体上看,马克思这时已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还随处可见。例如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还带有抽象的性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论证还不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出发,而是从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异化出发。因此,在对《手稿》的研究过程中,要科学地揭示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和过去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哲学家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家的学说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特别要认真地科学地分析马克思是怎样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过去的各种学说进行批判、继承、改造和发展的。同时还要正确地分析《手稿》的思想观点和成熟的马克思著作里的思想观点的区别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评价《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地位,才能有助于系统地、完整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
四、问题思考
1、试述《手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手稿》的主要论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1932年《手稿》的发表,为什么会在西方掀起第二次“马克思”热?试指出《手稿》的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篇:《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写写帮推荐)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
一、写作背景
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1844年4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二、直接动因
1.还在大学读书的青年马克思参加了黑格尔左派活动,1841年发表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虽然在这篇论文中所持的哲学观点还完全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但是就其政治观点来看已经表明马克思是一位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了。
2.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在这一时期的斗争实践中,特别是通过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状况的研究,马克思开始认识到各个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和他们的物质利益相联系的,推动了他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
3.马克思离开《莱茵报》来到罗茨纳赫,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来总结分析他在《莱茵报》时期遇到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他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和国家的问题相联系的,这动摇了马克思原来所信仰的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因此马克思决定重新剖析黑格尔的国家学说。
4.1843年9月,马克思开始和卢格创办《德法年鉴》,期间写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彻底完成了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三、出版情况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部分原稿已轶失。1927年,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达·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部分整理后,发表在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上,后重印于192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3版上,标题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1929年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法文杂志上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为标题发表了一些片断。1932年,德国社会党人S·朗兹胡特和J·P·迈耶尔对手稿进行整理后,用原文发表在《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1卷中,标题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个版本略去了《手稿》的第一部分。同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1部分第3卷首次用原文全文发表了《手稿》,标题是《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中译文编入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现在出版的《手稿》的结构是编者加工整理而成的。《手稿》中的有些篇章(《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标题是马克思原稿就有的,另一些篇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个残缺不全的手稿,从马克思写的序言来看,《手稿》是马克思当时设想的一个庞大写作计划的一部分。在《手稿》里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且表示要进一步批判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的反动思潮;正在这时恩格斯于1844年9月到了巴黎第二次见到了马克思,这次会见他们发现两人的观点完全一致,并且从此开始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无产阶级理论家的密切合作。当时,两人一致认为,必须进一步批判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反动思潮,马克思就终止了《手稿》的写作,和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一书。
四、文章结构
《手稿》是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工作的记录。它主要由马克思在阅读过程中对原书的摘录、概括的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研究中产生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组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手稿》共27页。在这27页稿纸上,马克思每页都分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纵栏。前16页,马克思在这三个标题下主要摘录了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并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从第17页开始,马克思只写“地租”一部分。从22页到27页是马克思自己的批判研究,编者给这部分手稿加了“异化劳动”的标题。“第二手稿”的前39页轶失,只剩下第40—43页。“第三手稿”的内容包括:对“第二手稿”第36页和39页的补充、全部手稿的序言(现在被放到全书的前面)、对黑格尔的批判和论述货币的一个片断。
(二)关于第一手稿
1、工资
①、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
马克思认为工资的高低是由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决定的,但是在这一斗争中胜利总是属于资本家的,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斗争的一切优势都在资本家方面。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客观地位决定了他是唯一最革命的阶级。
②、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不同状态中的地位
亚当斯密认为只有在国家退步的时候即当国家变得贫穷的时候工人的工资才会下降;当国家的经济情况处于相对稳定的时候工人的工资也会相对稳定;党国家财富处于增多的状况时,工人的工资就会随之增长。
马克思对对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三种主要状态的地位分析,可以看到不管以任何形式的只是在工资高低的范围里打转的理论都只能是改良主义的、空想的、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人的地位。只有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的地位。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统治,工人无论在资本主义的哪种社会状态下他总是处于贫困的地位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处于被贬低为性畜一样的地位,因此任何一种在分配领域里打圈子而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理论都是毫无用处的。③、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可克服的矛盾
马克思在分析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三种不同状态总是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一事实以后进一步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理论上不可克服的矛盾。
首先,马克思从产品的分配方面揭露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上的矛盾。按照他们的理论,一切产品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但是实际上工人却得到最少的一部分,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吧这种状况说成是自然的、合理的、永恒的使自己的理论处于自相矛盾的状态。
其次,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一切产品的价值都是由它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一切东西都可以用劳动来购买”。但是拥有活的的劳动的这种“资本”的工人却不能买到一切,不仅如此他们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再次,工人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人,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处于地主、资本家的统治之下,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
最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在理论上总是说工人利益从来不同社会利益相对立,但是实际上,无论资本主义处在什么状态总是对工人不利,总是不断加深对工人的剥削。
从这四个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可克服的矛盾中马克思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雇佣劳动制度劳动本身对工人来说“就是有害的”,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将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必将激起无产阶级巨大的彻底的革命精神。
2、资本的利润 ①、资本
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这就是说资本是用来雇人劳动,其目的在于获得利润的一种生产基金,资本的过程就是采用雇佣劳动的形式,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
②、资本的利润
“如果资本家从出卖工人生产的产品中除了用于补偿他所预付在工资上的基金所必需的数个以外不指望再多得一个余额,他就不会有兴趣雇佣这些工人了,同样,如果他的利润不同所使用的资本的量成一定的比列他就不会有兴趣使用较大的资本来代替较小的资本”。资本家在所获得的利润总和上扣除雇佣工人的工资以外会有一个余额,这个余额就是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③、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力 基本思想有以下几点: 第一,“追逐私人利润”是资本家唯一的目的。
第二,资本家的利益与社会的一般利益时不一致的,甚至是敌对。第三,最主要的劳动操作时按照投资者的规划和盘算来调节和指挥的。第四,资本家对工人处于欺骗和压迫的地位。④、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资本的积累主要通过“大并大”“大吞小”所实现。竞争和垄断是对立的统一,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垄断从而使资本家更加加倍的甚至是几倍的加重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因此,必然会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三)地租
①、对亚当斯密地租理论的分析批判
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的观点打破了那种传统的所谓土地是“土地所有者用来改良土地的资本的利润”的错误观点,而提出地租的大小是由土地肥力大小和位置决定的这一合理思想。但是亚当斯密又不懂得土地的私有制是形成地租的根源,只有在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土地的肥力和位置才成为决定级差地租大小的物质条件。
②、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的对立
亚当斯密得出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始终同社会利益一致”的结论,马克思认为这是荒唐的。
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个人从社会得到的利益同社会从个人得到的利益成反比。马克思从以下事实论证的:第一,土地所有者利益的增长是和贫困与奴役的增长相一致。第二,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是和农场主的利益相对的。第三,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是和雇农的利益相敌对的。第四,土地所有者和工业工人、资本家的利益也是敌对的。第五,一个土地所有者利益由于竞争的缘故也绝不会同另一个土地所有者的利益相一致。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客观必然性
经济浪漫主义者看到了封建主义被资本主义代替以后各种矛盾激化了,他们虽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但是不能科学的说明这些矛盾更没有提出解决这些矛盾的科学方法。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唯心主义者,他们不懂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的客观的经济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以及对土地浪费现象的产生都是私有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由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于资本主义土地买卖中产生的卑鄙行为的结果。
④、地产分割的意义和结果 在资产主义条件下,对封建大土地垄断的否定——地产的分割并没有消灭私有制,而是使私有制普遍化了。对土地私有制的根本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彻底消灭必将由“联合”来代替他,马克思在这里讲的联合是指共产主义所有制。
(四)异化劳动
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局限性和马克思理论研究工作的任务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以唯心主义的和形而上学世界观为指导来论证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因此他们不可能建立完全科学的经济学说。马克思的研究工作就是要科学的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灭忙规律,论述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②、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异化劳动的表现)
关于异化劳动是《手稿》最具有特色的思想之一。马克思批判的吸取了黑格尔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以对人性的基本理解为尺度,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揭示了异化劳动的表现。
③、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关系
从起源上看,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从既成状态上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④、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对异化劳动的论述克服了国民经济学的缺陷,同时又提出了工人阶级乃至全人类就诶放的任务。马克思还给自己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即“从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规定作为异化老丁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和“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根据?”。
(三)关于第二手稿(私有财产的关系)①、批判混淆劳动和资本的本质区别的观点,进一步揭露劳动与资本的根本对立
异化劳动实质上是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在经济上不同地位,在根本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表现。但是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处于他们的阶级本能,却把劳动与资本混为一谈否认他们的本质区别,从而掩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马克思认为,只有当工人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后劳动才真正转化为资本,但是它不是工人的资本而是资本家的资本的一个部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讲的可变资本。
②、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分析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式从土地私有制开始的。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是劳动生产发展的客观必然的结果。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看成是人类历史上私有制发展的最后阶段,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灭亡就意味着一切私有制的灭亡,意味着人类历史必将发展到以共产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的历史阶段,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哲学概括
第一,二者直接的或间接的统一。起初,资本和劳动还是统一的,后来他们才发生了“分离和异化”,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从来就有的。马克思认为资本和劳动的异化是一种进步的社会现象,他们是作为积极的因素而相互促进和相互推动的。
第二,二者的对立。这种对立关系表现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相互排斥的关系。资本家的利润的增加就意味着工人工资的减少,工人工资的增加就意味着资本家的利润的减少,因此工人把资本家看做是自己的非存在,反过来也是这样,双方都力图剥夺对方的存在。
第三,二者各自同自身对立。资本分解为资本和利息,利息又分解为利息和利润,揭示了资本家阶级内部的矛盾对立。劳动分解为自身和工资,实质是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区分为有偿劳动和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
(四)关于第三手稿
1、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
①、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的评论 亚当斯密在他的《原富》一书中宣布财富的来源是劳动并且针对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各国之间的商品流通才是财富的源泉,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和重农主义(待补充)的错误观点,特别强调提出不管是农业中的劳动还是工业中的劳动,任何地方的劳动都是财富的创造者,他把劳动生产作为建立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所以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他的学说对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马克思又指出亚当斯密仍然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他所讲劳动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是异化劳动。
适应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卫李嘉图的学说比亚当斯密的学说发展得更加彻底真实,李嘉图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大成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建立起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把资本和劳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这种对抗性的剥削关系,毫不掩饰的、赤裸裸的暴露了。同时又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方面把劳动看作是财富的唯一本质,认为一切财富都是劳动的创造的,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劳动者的非人化、异化也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这是一种明显的自我矛盾。
②、对魁奈的重农主义学说的评论 魁奈的重农主义一开始就与重商主义对立,认为农业的纯产品应该全部交给封建地主,否则生产就不能发展,他所研究的农业虽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农业,但是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魁奈的重农主义不可避免的带有封建主义的外观。魁奈的重农主义第一次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引入生产领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魁奈的理论还没有达到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本质的完全的、一般的认识,虽然实质上反映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但是又给人以维护封建制度的外观这样一种矛盾状态。
2、共产主义
①、对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
马克思首先批判了平均主义的、粗陋的共产主义。这样的共产主义形式有两种:一是指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一是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的动物形式表达出来的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认为他们并不是对私有财产真正扬弃,而只是把一切财富给所有的人平均作为私人财产占有,因此他们所谓消灭私有财产实质上“不过是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完成”,并且严厉的批评了那种企图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的粗陋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在批判粗陋的和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后接着批判了共产主义学说发展的第二形态。这种共产主义包括一是“民主的”共产主义、“专制的”共产主义和“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民主的”共产主义可能指的是勒鲁和卡贝的共产主义学说,因为他们都主张民主制度。“专制的”共产主义可能指的是布朗基和魏特林的共产主义学说,因为他们都主张建立革命的专政。“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可能是指德萨米和盖伊等人的学说,因为他们都是这样或那样的否定国家的必要。这些形式的共产主义都已经把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面解放出来作为自己的明确目标,他比粗陋的和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要进步得多。但是马克思又指出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进步意义,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制度为共产主义创造着物质前提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主观力量,因此他们的共产主义学说就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理论形式的影响,他们的共产主义学说也是不科学的。
②、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在分析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说以后,以自己关于“异化劳动”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根据,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必然性。
③、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的物质的根据是工业和自然科学 ④、对宗教创世说的批判坚持彻底和完备的唯物主义
3、需要、生产和分工
①、对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需要的论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于他们的社会制度的性质不同而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需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本质异化把人的需要降到了相当低的程度,并且已经变成了异化了的需要,非人的需要,这种非人的需要正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手段。在共产主义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的需要也将获得巨大的增长,而这种需要不断增长一定会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②、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些特点
第一,资本主义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追求利润。在资本主义竞争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存在必须不断的把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最大部分转化为资本。
第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所关心的是价值的增值,而不是使用价值。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人的本质的异化而造成了道德的分裂和歪曲。③、只有通过人们的革命实践,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转变为共产主义,反过来说,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客观的历史必然。但是,这个转变的过程不是自发地,而只有经过无产阶级自觉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实践过程。
4、货币
由于货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了真、善、美和假、丑、恶的颠倒和混淆,形成了货币拜物教这样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货币是万能之神,货币支配一切决定一切。马克思认为货币这种神奇的作用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表现。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私有制的消灭,就会消除这种异化和颠倒,人和人之间将是真正的、全面的平等关系,人将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人将从货币的异化中彻底解放出来。
5、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①、对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的批判
青年黑格尔分子自称为黑格尔左派,他们主要是从事宗教批判,病自认为青年黑格尔运动时哲学思想领域里的一场伟大革命,他们运动初期曾起到一定的进步作用,曾是一个真正进步因素的神学批判。
青年黑格尔分子自以为是已经克服了黑格尔哲学,超越了黑格尔,实质上他们不过是各自孤立的抓住了黑格尔哲学的某以范畴,而加以片面的发展和夸大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就其哲学基地来看,无论是施特劳斯或是布鲁诺鲍威尔都没有跳出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圈子。
②、对费尔巴哈历史功绩的评价 B.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首先,费尔巴哈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而是绝对精神,也可以说是从宗教和神学出发。
其次,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把现实的客观物质世界看做是由无限、抽象的绝对精神这一客观精神实体外化而来的,是被绝对精神所设定的。
最后,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确立实质上是宗教和神学的恢复。
③、对黑格尔哲学的剖析
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入手,第一次系统的剖析了黑格尔哲学,既批判了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体系和基础,同时又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肯定了其积极成果,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初步的唯物主义的改造。
A、揭露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
黑格尔是从抽象的纯粹的思辨的思维开始,先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绝对精神经过自身矛盾发展外化为现实世界。通过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最后达到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完成,是绝对精神认识绝对精神,是世界本质的复归。可见黑格尔所讲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和变化,他的辩证法的基础是唯心主义。B、马克思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双重错误 首先.他把财富和国家权力看作是社会的两个根本范畴,前者是个人生活的根本范畴,后者是社会生活的根本范畴。他用这两个范畴的辩证运动描述了“自我异化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黑格尔把人类社会历史的运动过程描述为一种精神的发展过程。
其次.由于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辩证法,辩证发展观被他神秘化了,被他隐蔽在唯心主义的外壳里,他自己也不理解自己的理论的真正革命意义。
C.对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因素的剖析
五、历史地位
(一)、《手稿》是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开端
(二)《手稿》的理论成果
1、关于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主要成果 ①、第一次全面初步的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内在矛盾,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为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打开道路。
②、确定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即始终坚持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事实出发,根据它自身的矛盾运动的特点自觉的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③、第一次从经济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把雇佣劳动、资本和地租理解为决定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基础,也是三个阶级之间的本质关系。
④、马克思开始把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⑤、第一次系统的、全面的阐明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的理论。
2、关于共产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成果
①、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是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运动过程。②、在批判各种空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基础上概括的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的预见。
③、马克思不仅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而且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④、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工人阶级自觉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是一个客观的、感性的实践过程。
3、关于哲学方面的主要成果 ①、唯物主义哲学是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第一次全面的评论和肯定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伟大功绩。
②、完整系统的阐述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部著作。③、把人的实践活动、劳动引进了他的唯物主义学说。
④、把劳动看作是人的、客观的和感性的物质活动过程,人不仅能反映世界认识世界而且能改造世界创造世界。
⑤、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异化的扬弃过程。
3、《手稿》的局限性 ①、哲学方面
在思想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哈消极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开始在社会领域内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但是马克思还没有意识到彻底与费尔巴哈哲学划清界限的必要,还过高的评价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手稿》里马克思借用了“类”“类本质”等词表达了社会关系的含义。②、政治经济学方面 马克思在《手稿》中往往用抽象的思辨的哲学语言来表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而且在《手稿》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最重要、最本质的部分还没有科学的建立起来。
③、科学社会主义方面
在《手稿》里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虽然和过去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不同了,但是仍然还没有具备这样科学的理论基础,还不是成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带有强烈的抽象性、思辨的色彩。
七、异化劳动
“异化”一词最早是由唯物主义者和契约论者提出的,表明财产的让渡。黑格尔把它作为哲学的范畴进行探讨,主要意思为“外化”、“对象化”等,后来,费尔巴哈也使用了“异化”,并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马克思批判吸收了上述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异化一词的涵义有一定的时空范围, 即是在马克思生活年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当中, 人尤其特指的是工人阶级在自己的劳动中形成的对自己造成的反对。
认为这种异化跟宗教的异化有些相似,只不过后者表现为“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而后者表现为人奉献给对象世界的越多.“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两就越少。” “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不取决于他个人。也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发生作用,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中国正值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矛盾相对比较突出,而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发展理念指导下,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展的同时,要不断地思考人作为一切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在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在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真正思考过度重视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尊重和关注人的价值、生命、权利等方面。因此,有必要重读马克思,重新研读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从更深层面思考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
八、共产主义
对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
马克思首先批判了平均主义的、粗陋的共产主义。这样的共产主义形式有两种:一是指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一是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的动物形式表达出来的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认为他们并不是对私有财产真正扬弃,而只是把一切财富给所有的人平均作为私人财产占有,因此他们所谓消灭私有财产实质上“不过是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完成”,并且严厉的批评了那种企图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的粗陋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在批判粗陋的和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后接着批判了共产主义学说发展的第二形态。这种共产主义包括一是“民主的”共产主义、“专制的”共产主义和“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民主的”共产主义可能指的是勒鲁和卡贝的共产主义学说,因为他们都主张民主制度。“专制的”共产主义可能指的是布朗基和魏特林的共产主义学说,因为他们都主张建立革命的专政。“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可能是指德萨米和盖伊等人的学说,因为他们都是这样或那样的否定国家的必要。这些形式的共产主义都已经把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面解放出来作为自己的明确目标,他比粗陋的和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要进步得多。但是马克思又指出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进步意义,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制度为共产主义创造着物质前提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主观力量,因此他们的共产主义学说就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理论形式的影响,他们的共产主义学说也是不科学的。
《手稿》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哪些基本特征?
这一段话及此后的相关论述表明:共产主义既是私有财产的扬弃过程,又是人的异化的扬弃过程;消灭私有财产和扬弃异化是内在统一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途径;共产主义将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并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共产主义将使人的感觉和特征得到解放,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这段阐述是《手稿》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规定,包含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九、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关系(1)马克思与黑格尔
马克思主要在三个方面批判了黑格尔: 第一, 黑格尔将辩证运动的主体——现实的人当作客体, 当作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工具, 而把客体却当作绝对的主体;第二, 把整个辩证运动的过程当作精神的运动, 把精神当作本质, 而把现实感性却当作现象;第三, 把对象化、异化、异化的克服当作纯观念的活动, 从而把劳动仅仅理解为一种精神的活动。
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肯定:第一, 黑格尔把人的生成看作是一个过程, 即人在意识中克服异化达到自我意识与意识的统一之前, 人, 并不是真正的人。马克思也认为, 人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人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并克服其中的异化前也不是真正的人。第二, 黑格尔把劳动的过程当作人的自我生成的过程, 即意识在克服异化的过程中通过精神性劳动达到自我意识与意识的统一是人的生成过程。马克思认为人是在对象化, 克服异化的现实感性活动中形成的。第三, 黑格尔非直观的哲学思维方式。这主要体现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 即把感性现实作为现象, 而将精神作为本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这一思维方式, 即把精神观念的运动当作现象, 而把感性现实当作真实的内容。
(2)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肯定,如在《序言》中马克思这样评价费尔巴哈: “此外, 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 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了真正的基础”。在《手稿》三之五, 马克思这样写道: “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的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 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 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
费尔巴哈又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黑格尔的超越呢? 费尔巴哈认为感性世界是一个自在的世界,它赋予人本质力量, 人与自然向来就是合谐统一的, 不存在任何矛盾, 人与自然, 只存在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根本不存在人能动干预自然的问题。
但是, 我们应该注意,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肯定是放在对黑格尔及批判的神学家的否定这一背景中的。也就是说, 费尔巴哈主要是由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 尤其是批判的神学家蹩足的理论不满而获得马克思的肯定的。而且, 这种肯定不是无条件的肯定, 而是在否定黑格尔时就超越了这种肯定。???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分歧主要在对待黑格尔辩证法的态度上:
费尔巴哈这样解释了黑格尔辩证法(从而论证了要从肯定的东西即从感觉确定的东西出发): 黑格尔从异化出发(在逻辑上就是从无限的东西、抽象普遍的东西出发), 从实体出发, 从绝对的和不变的抽象出发, 就是说, 说得更通俗些, 他从宗教和神学出发。第二, 他扬弃了无限的东西, 设定了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有限的、特殊的东西(哲学, 对宗教和神学的扬弃)。第三, 他重新扬弃了肯定的东西, 恢复了抽象的、无限的东西。宗教和神学的恢复。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给黑格尔辩证法的解释作出这种概括后, 他接着评价道:“由此可见, 费尔巴哈把否定的否定仅仅看作哲学同自身的矛盾, 看作在否定神学(超验性等等)之后又肯定神学, 即同自身相对立而肯定神学的哲学。”
马克思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态度:“ 但是, 由于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惟一肯定的东西, 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 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 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 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 人的发生的历史。”马克思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 否定的否定在黑格尔那里并不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而是运动的主体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 是主体生成、发展的过程。黑格尔辩证法这一批判的形式, 马克思是赞成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不满意的是黑格尔没有把既定的主体“人”当作运动的主体, 没有把这个过程理解为“人的发生的历史”, 而是把“绝对精神”当作运动的主体, 把这个过程当作“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的活动。马克思认为, “在黑格尔那里还是非批判的运动”却具有“批判的形式”,而费尔巴哈却没有看到这一点。
(3)超越——崭新的哲学
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出发, 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 却使自己获得了崭新的哲学视界: 人的本质力量是自然赋予的, 从而自然具有优先性;人的本质力量要通过感性的活动对象化、物化, 并且也要通过感性活动克服对象化、物化中的异化, 并最终重占人的本质力量, 从而说明了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形成、存在、发展的根本方式, 人的解放途径在于消除异化劳动的根源, 使人的劳动实践完全体现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将自己的这种哲学界定为 既不同于唯心主义, 也不同于唯物主义, 同时又是二者结合的真理 [14]。为什么是这样的哲学呢? 因为就唯心主义来看, 它们把辩证运动的过程理解为纯粹思辨的过程, 而不是现实的历史运动, 结果要么把人当成工具, 要么把少数哲学家当作历史的创造者, 使人的历史主体性完全成了观念的主体性;就唯物主义来看, 无论是18 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还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它们虽然都确认了观念对感性存在的依赖, 但是同样没有很好地说明人的历史主体性。18 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看到了社会条件对人的决定作用, 但是当他们要回答环境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时又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费尔巴哈哲学虽然将人提到很高的位置, 但他的人是没能动性的 生物或动物人 , 在他那里, 只有自然史, 而没有人类史。正是在如何看待人的形成、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这样一些问题上, 马克思说, 自己的哲学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的, 因为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没有从实践活动这一根本的方式来说明人的形成, 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马克思却是这样做的, 故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人道主义”。
第四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1844年4—8月于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现在的名称是后人加的。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部分原稿已轶失。1927年,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达·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部分整理后,发表在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上,后重印于192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3版上,标题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1929年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法文杂志上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为标题发表了一些片断。1932年,德国社会党人S·朗兹胡特和J·P·迈耶尔对手稿进行整理后,用原文发表在《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1卷中,标题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个版本略去了《手稿》的第一部分。同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1部分第3卷首次用原文全文发表了《手稿》,标题是《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中译文编入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现在出版的《手稿》的结构是编者加工整理而成的。《手稿》中的有些篇章(《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标题是马克思原稿就有的,另一些篇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手稿》是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工作的记录。它主要由马克思在阅读过程中对原书的摘录、概括的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研究中产生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组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手稿》共27页。在这27页稿纸上,马克思每页都分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纵栏。前16页,马克思在这三个标题下主要摘录了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并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从第17页开始,马克思只写“地租”一部分。从22页到27页是马克思自己的批判研究,编者给这部分手稿加了“异化劳动”的标题。“第二手稿”的前39页轶失,只剩下第40—43页。“第三手稿”的内容包括:对“第二手稿”第36页和39页的补充、全部手稿的序言(现在被放到全书的前面)、对黑格尔的批判和论述货币的一个片断。《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个大纲,也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首次较全面的深刻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把哲学研究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特征。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批判,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初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的基本特征,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学说,把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结合了起来。由于《手稿》是马克思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时期的著作,它在对一些基本原理的论述中还带有明显的旧哲学的痕迹,经济学思想也不够成熟,所以,马克思把它看作马克思主义的“胚胎发展的一个阶段”,即马克思主义完整体系的一个开端。《手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合理因素。第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工资、利润、地租问题,对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了经济学的理解。马克思继承了这一点,但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从而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第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工人工资的增长看作社会的繁荣的结果,从而必然要把工人 1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整个工人阶级着眼,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从过度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得出结论:在社会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的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第三,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 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也就是说,资本不仅仅是物或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生产关系。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中取得了建立异化劳动理论的哲学成果。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从一般的商品生产劳动出发,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他们只研究劳动而不研究劳动者、不研究劳动者的处境。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者带来非人化的后果。马克思则相反,他在肯定劳动的伟大作用的同时,着重研究了雇佣劳动,揭示了异化劳动所包含的阶级对抗。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即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个现象入手,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具体的方面: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从人际关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了开来。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实现,说明了任何劳动都创造产品,而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劳动,所以,劳动的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因为,劳动者生产出因而它是私有制下的一种特有的劳动形式;对象化劳动不等于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却包含着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和异化只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联系在一起,即对象化在私有制度下发生异化。
《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了初步探索。他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来解决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问题。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过程,从而把生产劳动看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的劳动是一种客观的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在所有社会活动中,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物质生产支配。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但私有财产一经产生
之后,又反作用于异化功动,成为异化劳动进一步恶化的原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是以往全部生产发展的结果,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又必然导致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和农民区别的消失,从而最终使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阶级——有产的资本家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又由于其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所以,工人阶级要使自己获得解放,就必须扬弃异化劳动。
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手稿》的中心内容。在这里,马克思把历史上各种共产主义学说与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结合起来作历史的考察,正确地分析了它们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并提出了他自己当时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而且,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这是人和人,人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在这种社会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就是说:(1)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运动发展的结果;(2)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途径是私有财产 的积极扬弃;(3)实现共产主义的标志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手稿》中,马克思探讨了工业和科学对于人的全面解放的伟大意义。马克思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人的本质和力量应该在劳动、生产、工业以及它的历史中得到理解,尽管劳动、生产、工业以及它的历史是在异化中发展起来的,但它毕竟是人的历史和人的本质的最现实、最有内容、最易感知和理解的成果。共产主义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占有、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绝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而科学,只要它想成为真正的科学,也绝不能脱离它的这一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是自然科学巨大发展的现实基础,反之,自然科学又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但是,在私有财产下,由于自然界与人的分离,它又具有另一性质:它的每一步发展都只能是私有财产力量的增强,对人的异己统治的加强。真正的科学必须从自然界和人的统一这个现实的基础出发,所以,关于自然的科学和关于人的科 学必将成为一门科学。
《手稿》中,马克思制定了新世界观的基础,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由于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因而抓住了实践的最基本内容——生产活动。马克思指出,人确证自己之为人,不是靠单纯的意识活动,而主要是靠人改造无机自然界的生产劳动。这种生产劳动既是创造生命活动,又是人的类生活。马克思探索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认为理论难题的解决是实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真正的实践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条件;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共产主义理论只有从现实的共产 主义运动中诞生,对它的能思维的意识说来,又是它的被理解到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马克思认为,理论并不能实现什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手稿》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指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费尔巴哈在批判了唯心主义之后,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较之先前的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更为优越的“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费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并用唯物主义原则同它相对立。但是,费尔巴哈在揭露、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时,连同它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要素也一并抛弃了。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没有完成克服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因而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分析仍然是完全必要的。
《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是以《精神现象学》为主要对象的。《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把它看成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批判黑格尔哲学必须从这里开始。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既揭露了其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又肯定了他的积极成果,开始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既指出了黑格尔的根本颠倒思维与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和把现实事物的异化归结为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的双重错误,也指出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从而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于马克思在其中开始把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雏形。《手稿》是马克思的学说同其思想来源的批判与继承关系的首次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在这里都取得了初步成就。马克思依据自己正在形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形成了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最初阶段。而这种批判和研究反过来又对唯物史观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马克思的经济研究和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帮助马克思正确认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对黑格尔加以批判和继承,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然,《手稿》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虽然从整体上看,马克思这时已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还随处可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之后,掀起了一场国际范围的讨论、研究它的热潮。研究者各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解释《手稿》,或褒或贬,不一而足。资产阶级学者无限度地抬高《手稿》的地位,称它是“新的福音书”,“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马克思的中心著作”,“概括了马克思的全部精神的唯一文献”,“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隐秘的含义”,对论证“新马克思主义具有决定的意义”,等等。其目的就是要把《手稿》同后来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同恩格斯以及同以后全部的马克思主义都根本对立起来,并且用他们所理解的《手稿》的精神来修改或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把它打扮成一个适应资产阶 级意识形态要求的所谓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另一些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自居的学者则对《手稿》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才代表真正的马克思的著作;认为《手稿》是不成熟的,其中使用的异化概念,不过是对资本主义“表示道德上的愤概情绪”,而“不是为了分析真正的经济和社会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的关系”;说《手稿》不过是一种道德的而非科学的作品,是从五花八门的思想理论中拼凑而成的、没有内在联系和统一性的、没有马克思本人的明确观点的一盘大杂烩。从而抹煞了《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这种倾向都是错误的,前者是从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解释《手稿》,而后者由于割断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和逻辑的联系,最终也必将背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第五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摘要: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1844年3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学、巴黎手稿
《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其内容极为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一份独特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源地。
当然,《手稿》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马克思在《手稿》时期,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大量使用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术语。但是,在内容上,马克思又大大超越了费尔巴哈。这就是说,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同费尔巴哈的重大分歧,尽管《手稿》中充满了费尔巴哈式的概念、术语,具有人本主义的因素,出现了内容和形式的不一致,什么是矛盾,但是,《手稿》在内容上却力求向历史唯物主义接近,处处闪烁着新世界观思想的光辉。
一、主体结构
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
马克思在“序言”中主要阐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手稿》的哲学基础。在写作过程中由原先打算着重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后经过对国民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和批判,改为把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当做主要批判对象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剖析为主要内容,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着重揭露和批判了鲍威尔为首的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坚持“自我意识”哲学。
“第一手稿”的主要内容是:1、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首先,马克思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但又揭示了它的缺陷。他认为古典经济学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1】(P37)因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给自己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的任务。
2、论述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是我第一次接触。从《手稿》中知道“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生产出了产品,而由于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因此,产品生产越多,劳动者的价值就相对越低。这里似乎是一个相对的关系,劳动者和产品两者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而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2】(P50)
“第三手稿”主要讲:1,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
2、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在这个章节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在此提到了五种共产主义的理论,即:普鲁东小资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以傅里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巴贝夫为代表的平均共产主义,议会的共产主义,无政府共产主义。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合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P80)
3、私有财产和需要,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在私有制范围内,则具有相反的意义。每个人都指望是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以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以便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并且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从而陷入一种新的经济破产。”【4】(P90)这段话指出了在两种制度下,“需要”产生的不同原因和引起的不同结果,但他们同时都在强调着“新”。
4、货币。这里讲的货币是人与生活,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颠倒一切的手段。其实这些话语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货币是实现物质之间交换的媒介,也是万恶的”。
二、内容浅析
《1844年经济学手稿》由来: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复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那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难度。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书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因此,马克思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著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1844年经济学手稿》基础: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绝不是用“乌托邦的词句”,或“完全纯粹的、完全决定性的、完全批判的批判”、“不单单是法的,而且是社会的、完全社会的社会”、“密集的大批群众”,“代大批群众发言的发言人”等等一类空话,来非难实证的批判者的。
主要内容有六点:
1、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合理因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经济学的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工资、利润、地租问题,对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了经济学的理解。马克思继承了这一点,但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从而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工人工资的增长看作社会的繁荣的结果,从而必然要把工人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整个工人阶级着眼,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从过度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得出结论:在社会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的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5】(P30)。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也就是说,资本不仅仅是物或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生产关系。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2、异化劳动学说
“异化”一词最早是由唯物主义者和契约论者提出的,表明财产的让渡。黑格尔把它作为哲学的范畴进行探讨,主要意思为“外化”、“对象化”等,后来,费尔巴哈也使用了“异化”,并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马克思批判吸收了上述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马克思是从分析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开始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从一般的商品生产劳动出发,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他们只研究劳动而不研究劳动者、不研究劳动者的处境。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者带来非人化的后果。马克思则相反,他在肯定劳动的伟大作用的同时,着重研究了雇佣劳动,揭示了异化劳动所包含的阶级对抗。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6】(P57),即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个现象入手,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具体的方面: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从人际关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开来。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实现,说明了任何劳动都创造产品,而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劳动,所以,劳动的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对象化劳动不等于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却包含着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和异化只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联系在一起,即对象化在私有制下发生异化。异化劳动学说贯穿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各个部分,是马克思用来分析其他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理论武器。
3、人的本质学说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的劳动出发,论述了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并非像动物一样与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人的感性、对象性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实现的。另外,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不仅生产自身,而且还生产整个世界,因而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使人的生产活动有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使人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因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过程,从而把生产劳动看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的劳动是一种客观的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在所有社会活动中,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物质生产支配。
4、共产主义学说
共产主义问题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心问题。马克思首先评析了四种共产主义学说,这四种学说是: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民主的或专制的社会主义、无政府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历史上各种共产主义学说与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结合起来作历史的考察,正确地分析了它们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并提出了他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客观历史运动,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而且,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7】(P73)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在这种社会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就是说:(1)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运动发展的结果;(2)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途径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3)实现共产主义的标志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本身的解放。
5、唯物主义实践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践的非系统的论述涉及了新世界观的一些重要问题。由于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因而抓住了实践的最基本内容——生产活动。马克思还探索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认为理论来自实践,又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马克思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8】(P79)难题的解决是实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共产主义理论只有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中诞生,马克思认为,理论并不能实现什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6、分析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指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他揭露了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并用唯物主义原则同它相对立。但是,费尔巴哈也有不足,如在揭露、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时,连同它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要素也一并抛弃了,认为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仅仅是哲学同自身的矛盾。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没有完成克服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因而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分析仍然是完全必要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是以《精神现象学》为主要对象的。《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把它看成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批判黑格尔哲学必须从这里开始。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既揭露了其辩证法的唯心
主义实质,又肯定了他的积极成果,开始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既指出了黑格尔的根本颠倒思维与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和把现实事物的异化归结为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的双重错误,也指出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从而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不仅深化了自己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也使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马克思全面制定新世界观找到了一个基本方向。
三、总结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个大纲,也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首次较全面的深刻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把哲学研究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特征。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批判,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初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的基本特征,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学说,把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结合了起来。
参考文献:
【1】【2】【3】【4】【5】【7】【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