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这两者是相对独立的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这两者是相对独立的。
就算当代大学生不主动承当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也还是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发展他的思想。就算没有马克思主义,当代大学生依然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就像每个历史阶段的青年人一样,当国家危难之际,就以救亡图存作为使命,抛头颅洒热血,当处于和平年代,就以国家的繁荣昌盛作为奋斗目标,为国家大业锦上添花。。
但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又是相互联系的,互相促进的作 为 学 生,你 可以 选 择 学、或者 不 学。你也可 以 选 择 不同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或者活学活用。而马克思主 义,就类似于 这样一种 东 西,一 种 积极 上进 的心态,教我们主动的选择学,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我们快速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简单地讲,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尽快的完成历史使命,虽然这个尽快不一定有我们下课了赶着去吃饭那么快。
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实践,不仅 马克 思主义的高明之 处无法体现,不仅我们的历史使命成为空谈,就连最基本的我们自身所具有的的价值都将无法表达,而这无法表达的价值,就是我们青春的价值。直截 了 当的说,不实践,就不要提什么逝去 的,或终将逝的青 春 了。没 什么值得提的了.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回顾历史,一代代先人自觉肩负起民族的重任。历史清晰地记载,1919年5月4日,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觉醒的第一批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使历史的车轮骤然驶进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在此之后,中共一大的代表,其平均年龄是28岁,其中最年轻的仅19岁,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了尔后中国革命中的中坚。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年轻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苏联学习,用所学知识投入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三十年,我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仍是先进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始终未变。而如何提高生产力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有了“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以此应对世界新革命技术的挑战。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着,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发展科技事业的,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中国进入WTO,想要在其中站稳脚并逐步占据优势,则中国对高科技的拥有程度将起决定作用,人力资源是高科技资源的一部分,而人才的获得靠教育培养,接受教育培养的我们的使命就是努力使自己成才,将来才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
今天中国,尖端科技少之又少,即使在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展现的仍然是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由谁来发明同于四大发明甚至超越四大发明的产物,你,我,乃至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都有义务。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新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振兴中华的中坚力量,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明确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映射给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要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遵守道德规范、进行道德自律,是一名合格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时期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的重要阶段。当代大学生要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要积极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从中国人民长期社会实践孕育的传统美德中汲取精神力量。大学生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自己,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自己,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己,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认清形势,理性爱国,合理表达,永远跟党走,把个人的理想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追求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之中,让青春因融入民族的伟大事业而闪闪发光。让
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勤奋学习、勇于拼搏、锐意创新、发奋成才,用我们无限的热情和无悔的青春展示学子的崭新风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出更加壮丽的青春之歌。崇高的理想激励着我们,光荣的使命鞭策着我们,辉煌的前景召唤着我们。我们坚持: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时俱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时刻肩负着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要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神圣使命并为之奋斗终生。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这两者是相对独立的。就算当代大学生不主动承当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也还是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发展他的思想。就算没有马克思主义,当代大学生依然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就像每个历史阶段的青年人一样,当国家危难之际,就以救亡图存作为使命,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当处于和平年代,就以国家的繁荣昌盛作为奋斗目标,为国家大业锦上添花。
但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又是相互联系的,互相促进的。
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摆在眼前: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论你是否打算主动去承担这沉重的历史使命,它都在那里,不远不近。而马克思主义这种思想,就是教我们如何积极地、主动地承担这重要的责任,教我们如何用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尽早的实现这伟大使命。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作为学生,你可以选择学、或者不学。你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或者活学活用。而马克思主义,就类似于这样一种东西,一种积极上进的心态,教我们主动的选择学,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我们快速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简单地讲,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尽快的完成历史使命,虽然这个尽快不一定有我们下课了赶着去吃饭那么快。当然,当代大学生主动承当历史使命,接受时代的挑战,这对于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发展。对于一门思想来说,思想的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付诸实践。而我们在履行我们的历史使命的同时,就很好的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张,从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这就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王语嫣,她虽然懂那么多武功,但是自己不会,只有借助别人的手才能体现出她对于各类武功秘籍的精通。所以呢,我们应该很庆幸,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如果我们不去实践,没有人信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什么也不是。这就像没了段誉段公子保护的王大小姐,寸步难行。
结合马克思主义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实践,不仅马克思主义的高明之处无法体现,不仅我们的历史使命成为空谈,就连最基本的我们自身所具有的的价值都将无法表达,而这无法表达的价值,就是我们青春的价值。直截了当的说,不实践,就不要提什么逝去的,或终将逝去的青春了。没什么值得提的了。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成才目标
(一)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担当科技创新重任
3.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历史使命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满怀深情地指出:“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
江泽民同志希望全国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明白无误地指出了新世纪青年一代肩负的历史重任。在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能否取胜,我国能否成为国际竞争舞台上的强国,关键在于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能否坚持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真正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江泽民同志从国力竞争的角度论述到:“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21世纪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世纪,国际竞争将愈加激烈。在当代国际竞争中,不进则退。当代大学生应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有志气、有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国际竞争舞台上的强国。
(二)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
———管子
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主要归纳为六个方面:
1.胸怀坦荡,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2.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知行统一,具有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
4.和而不同,具有高尚的个性品质。
5.实事求是,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
6.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复合结构的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