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一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第1章
1、人之初,饮食是生存本能的需要。当人类还处在蒙昧时期时,先民们的饮食方式和一般的动物无异,寻觅一切可以充饥的动物和植物,直接生食。后世把这种饮食状态称为“有巢氏茹毛饮血”。在饮食文化史上,这是史前的蒙昧时期。
2、中国很多史书中都记载有先民们在原始社会中的饮食状态。时期的《记•礼运》中记载:“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3“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饥即求食,饱弃其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
4、茹毛饮血的生活,常吃生肉,先民们的寿命一般都于食用和消化,有巢氏还发明了“脍”和“捣”的肉类处理方法。
5、“脍”就是指;“捣”是指用。这种饮食方法一直延续到了周代。
6、“周八珍”中的“(生鱼片)和“方法的体现。
7、有巢氏还发明了“”和鲊”的肉食保存处理法。
8、中国历史上,燧人氏一些历史典籍中也有记载。
9、《》中说:“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10、人类最早使用的火是被称作“天火”的。
11、只有当人类懂得
12、商丘的后人们尊称圣人为“燧人氏”。•
13、燧人氏不仅开创了饮食文明的新纪元,同时也创造了以“”为标志的一系列烹饪方法。这些主要方法有:炮、煲、炙、烙、焙、奥。这些方法,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4、“炮”是指“煲”是指之后再进行烧烤;“炙”是指把肉割成小片串起来烧烤;“烙”是指用烧红的石子把食物烫熟;“焙”是指指先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熟;;“奥”是指将石器盛上水,把食物放在水里再移到火上煮。
15、伏羲氏对饮食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伏羲氏首创烹饪教民结网渔猎,发展远古畜牧业
16、神农氏“神农氏尝百草””是中国史书上记载最多、流传最广的传说。
17、神农氏对饮食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创立了农业发明了陶器炊具
18、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影响力且对现在仍然有实用价值的食材志是《。
19、时期的“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20、时期的在《“黄帝作釜甑”。
21、时期“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22、在黄帝以前,先民虽有用火,但火是在改灶坑为炉灶,并按蒸气加热的原理制造出最早的蒸锅——陶甑。从此,蒸饭煮粥,“吃饭”的概念产生了。古籍《大戴礼记》上说“
”,是指主食稷食加菜汤组成的一餐饭。这是黄帝时“蒸谷为饭”给中华民族饮食结构带来的新变化,这种饮食构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23、据相关史料记载,黄帝时的诸侯即所谓“沙作煮盐”,这是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的记载。说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已经懂得制盐和用盐来调味了。
24的出现,又是人类饮食史上的一个飞跃。在此之前,有“烹”而无“调”。有此之后“烹调”这个概念才算完成。它不仅使食物更加的美味可口,而且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25、“变槐为豆”是关于后稷的传说。
26、人类经过神农尝百草,后稷教稼穑,已进入农耕文明。但人类吃五谷仍是与树叶煮着吃或烤着吃,还没有像现在的面食。人类最早对面食的追溯,现在只能从尧的传记中寻找些许痕迹。
27、在临汾与运城一带,人们将石子饼叫做这一山西古老的风味小吃,因传承远古烹饪技术,被专家称为“活化石”,同时因其深厚悠久的民俗传统,又被誉为“远古华夏第一饼”。
28、关于彭祖有许多争论,但有两点是确凿无疑的:其一是,其二是谙养生之道。
29、彭祖十分精通烹饪术,他因献治好了尧帝的厌食与体虚症,为尧帝所赏识,遂封他为大彭氏国国主。
30、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这反映了彭祖在推动中国饮食文化进步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31、是中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现称“天下第一羹”的汤以鸡代雉,古风犹存。
32、创建了中国最早的饮食养生理论,是对中国养生学的一大贡献。
33、彭祖饮食养生理论的内容是什么?与绿色生活有何关系?
因时而食,因人而食,因气而食,因体而食,协调阴阳,调和诸味,食有节,并以素食为主。第二问无
34、是古今唯一一个由厨入相的人。
35、伊尹犹善以烹饪技艺比喻治国之道。
36、几千年来,老百姓耕种、收获、吃饭,饱便来一场“革命”。历朝历代兴也是因为“吃”,亡也是因为“吃”。吃成了中国改朝换代最直接、最普遍、最根本的原动力与导火线。
37、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是和。
38、食医合一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其形成标志是《本草》、《黄帝内经•素问》。
39、《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40、《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品,书中很多内容涉及饮食,体现了食医和一的理念。
41、《、《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
42、《,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特别是贯穿始终的饮食养生观念,迄今仍较西方医学有其独到之处。
43、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为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
44、“食医合一”实践与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性结晶,是的出现,有关的文字记录见于中国饮食史上的“三代期”。
45、最迟在王宫里就已设有专门的管理和研究机构,有专司其职的“”。
46、公元7写出了《,该书第26卷列有《金食治》,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饮食疗疾专篇。
47主张“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48、“”,已成为历史上尊荣富贵之门和饮食养生专家们的饮食原则了。
49、“”的出现,更超出了一般意义的饮食保健和疗疾。
50、“饮食养生”,源于
51、总的说来,我国饮食养生思想的明确,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乃至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都是进入汉代以后的事情。
52、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为饮食养生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53、汉代人首先想到探究古人的那些享受“天年”或“永年”的奥秘。他们的结论之一就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于是导引和和服食便成为汉代以后养生家们企图享天年、求永年的两个基本方法。导引又多为道家采用,服食则为贵族仕宦们看重。二者虽不可分,却又由于社会地位、条件的不同而各有侧重。
54、南北朝齐梁时的著名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家,他的《养性延命录》一书中的《食诫篇》便专述了饮食养生的主张。
55、元饮膳太医忽思慧的《和成就进行了集大成的工作。
56、忽思慧认为,饮食的原则应是,通过合理的饮食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
57、元明之际著名养生家贾铭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详论饮食相互禁忌的专著《饮食须知》。
58、明晚期唯物的基础之上。
59、清代文人顾仲对烹调颇有研究,他将菜肴同养生结合起来,选择对人的健康长寿有明显益处的菜肴,详述技艺,所著《养小录》一书“序”中阐明:“饮食之人,大约有三:餔餟之人;一曰滋味之人;一曰养生之人。”
60、饮食养生与饮食疗疾的关系如何?
饮食疗疾是一种针对已发疾病的医治行为;
饮食养生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
61、什么是本味原则?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求食物的隽美之味,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很早就明确、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一个原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基础理论的四大原则之一
62、所谓“味性”,具有“”和“”两重含义。
63、“味”是;而“性”则是人们无法直接感觉的物料的功能。中国古人认为性源于味,故对食物原料的天然味性极其重视。
64、《,集中地论述了“味”的道理。
65、中国古代食圣,18世纪的美食学大家袁枚更进一步认为,“求香不可用香料”,“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一碗各成一味”,“各有本味,自成一家”。
66、“味”的早期含义中包含着和
67、在“味”文字表述之初,就涵盖了和但则是独立的。
68、“味”的笼统表述、69、几十年,传统意义上的“味”被一分为三:
70、什么是孔孟食道?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71、孔子的饮食思想和原则,集中地体现在人们熟知的哪段话中?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72、孔子的饮食思想和原则原文可概括为“、。
73、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八字主张”?
孔子的“八字主张”,是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而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理解。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字主张,并非孔子对常居饮食的一般观点。
“精”、“细”二字,只有放到孔子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74、孟子食道的内容是什么?食志——食功——食德
75、孟子提出不碌碌无为白吃饭的“也适用于劳心者。
76、什么是“食功”?什么是“食德”?
以等值或足当量的劳动成果(劳心或劳力)换来养生之食的过程
坚持吃正大清白之食和符合礼仪进食的原则
77、孟子认为同样是关乎食德的重大原则问题。
78、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是什么?
一、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
二、进食心理选择的多样性
三、肴馔制作的灵性
四、区域内风格的历史传承性
五、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
79、食物原料选取广泛性的原因有哪些?
1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地形地貌交错,形成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正是这种特征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从而决定食物原料品种分布的差异性和丰富性2.中国人在“吃”的压力和引力作用下,对可食原料的开发极为广泛
80、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表现在餐桌上,就是。
81、造成进食心理选择多样性的原因有哪些?
1.上层饮食社会层追求多样和多变的丰富心理
2.庶民社会补充调剂的多样和多变的努力
82、进食心理选择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肴馔品种的多样性和多变性2 对食物原料的加工利用几乎到了毫无弃遗之物
83、肴馔制作灵活性的原因有哪些?
食物原料的广泛性和进食心理的多样性;以及中国人对饮食、对烹饪的独特观念;富于变化的传统烹调方法;从根本上决定了肴馔制作的灵活性。
84、肴馔制作的灵活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上层社会、富贵之家或主要服务于中上层社会的酒楼饭庄
2、下层社会庶民之食
第二篇:毛概期末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这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政策和战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是什么?如何理解其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5)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8)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其次,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原则
6.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7.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总结了三大法宝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史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史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史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8.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9.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0.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 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 会主义。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 和发展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 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主为重点,解决好 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 相处的局面。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 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生 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4.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科学内涵
(1)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重要意义
(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1)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3)坚持科学发展
16.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
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什么?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发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 化。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第三步战略的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 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 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家经济更 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 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8.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9.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它们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休戚相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2)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 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 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0.怎样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应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2.中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依据是什么?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4.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从哪些方面努力?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途径是什么? 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
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已经证明,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根本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强,才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铸造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必须永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为之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努力,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依靠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未来的美好前景,而且它又要求现实的行动。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26.谈谈自己家乡(县、区、乡、村)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现科学发展的典型事例。
27.西部开发过程中有哪些成就和问题,有什么对策建议?
28.举出5个新中国诞生以来重要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或产品,并做出评价。
29.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有责,大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30.结合自己专业,谈谈应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什么贡献?
第三篇:心理学与生活 期末复习
1.知觉过程的三个阶段不包括:(第二章,教材第五章)D
A.感觉阶段B.知觉组织阶段C.辨认与识别阶段D.构建阶段 2.谁提出梦的内容是由一个睡眠审查者遗漏的无意识材料。(第三章,教材第六章)B
A.冯特B.弗洛伊德C.华生D.桑代克 3.谁证明了,能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出现。(第四章,教材第八章)
A.巴普洛夫B.弗洛伊德和悦性 公正性 情绪性 创造性。
简答题
简述意识的概念以及意识的三个水平答:意识是对心理内容的一种觉知。意识的三个水平是:(1)对世界的基本觉知,(2)对你正在觉知的东西的一种反映,(3)自我觉知。
简述问题解决的步骤及有影响的心理因素
答: 四个步骤:①明确两种状态的差
12、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较少受到后天文化教育影响的智力称为(A)
A.流体智力 B.情绪智力C.晶体智力 D.空间智力
13、以下哪一项不是关于学习的理论(C)A.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B.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C.需求理论 D.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14、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识,这被称为(B)韦伯定律 刺激之间的JND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值是恒定的,这个恒定值被称为韦伯常数。因此,标准刺激越大或者越强,达到最小可觉差需要的刺激增量越大。
基本归因误差 是指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者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谴责或者赞誉人)、低估情境性因素(谴责或者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
简述主试效应和霍桑效应(Hawthorne C.桑代克D.斯金纳
4.如果一个人的实际年龄是20岁,而其智力所能达到的年龄25岁,则其智商为(A)。(第七章,教材第十章)A、125B、85C、80D、120
5.谁提出了智力三因素理论?(第七章,教材第十章)A
A 斯滕伯格B加德纳C亨利高达德D麦克弗森
6.“远亲不如近邻”,说的是什么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D)(第十一章)
A.相互性 B、相似性 C、互补性 D、接近性
7.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具有强、平衡、不灵活特点的神经类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D)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1.信度与效度
答:信度是指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效度指研究或测验得到的信息精确地测量了研究者想要测量的心理变量或品质。2.定势是指准备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定势有运动定势、心理定势、知觉定势等三种。研究者常通过对定势的研究来证明情境和期望对知觉和反应的影响。3.冥想与幻觉
答:冥想通过将注意从外部转向集中于内部体验的仪式化练习改变意识的功能。幻觉是在缺乏客体刺激时所产生的逼真的知觉。4.效果律
答:跟随着满意结果的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大,而跟随着不满意结果的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小。桑代克将这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成为效果律。
5.旁观者效应和责任扩散 答:(1)旁观者效应指这样一种现象,即危机现场中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反而越少。
(2)责任扩散指危机情境中多人在场时,每个在场者的责任减低。6.情绪智力
答:情绪智力可定义为四个主要成分: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感并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7.情绪
答:当代心理学家将情绪界定为一种躯体或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这些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
1.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称作 杆体细胞 和 椎体细胞,将光能转化成神经冲动。视网膜上的 神经节细胞 综合 感受器 和 双极细胞的输入。轴突形成 视神经 并在神经交叉处 汇合。2.艾森克根据人格测验的数据推出三个范围很广的维度: 外向型、神经质、精神质。而关于人格的五因素模型中提出的五因素包括:外向型、别,②识别和选择可能的算子,③应用算子,④继续使用算子直到差异消失。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知识表征的方式,功能性固着,心理定势的干扰,短时记忆的局限,动机的影响。
简述阿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答:阿尔波特将特质看作人格的框架和个性的根源。根据他的理论,特质使行为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它们将一个人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联系并统一起来。特质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使一系列刺激和反应产生联系,而这些刺激和反应最初看起来可能彼此间几乎没有联系。阿尔伯特还确定了三种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并探索使一个人成为独立个体的这三种特质的独特组合。
3.简述智力理论 答:(1)IQ的心理测量分析显示了,在IQ分数中存在一些基本的能力,如液态和晶态智力。
(2)通过观察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技能和洞察力,现代理论所认为和测量的智力范围得到了非常大的扩展。
(3)斯滕伯格区分了成分性、经验和情境智力
(4)加德纳区分了八种智力,包括了传统的IQ测验及其他。今年的研究集中于情绪智力。4.什么是强化物,什么是惩罚物,并区分阳性强化、阴性强化、阳性惩罚、阴性惩罚四个概念。
答:强化物是指与行为相倚的——随时间的推移能增强行为出现可能性的任何刺激。惩罚物指的是任何一种刺激——当它伴随在某一反应之后出现时——能降低该反应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称这一事件为阳性强化,而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的解除时,称这一事件为阴性强化。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物时,称这一事件为阳性惩罚,而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有喜爱刺激的去除时,称这一事件为阴性惩罚。
8.下面哪一项不是意识的功能?(D)A.控制着我们注意什么和思考什么;B.意识使我们能够将感觉与学习记忆相结合来认识世界;C.意识帮助我们选择和存储有意义的信息;D.意识控制我们的思维和情绪
9、对一个人的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个高分特质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这种效应被称为(B)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 D.刻板印象
10.在人格结构中,由道德原则驱动的是(C)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无我
11、经过剧烈的五公里长跑后,一般情况下,你会吃很多的食物,喝很多的水,霍尔将这一失水和再次摄入水的过程称为(B)A.驱力 B.动态平衡 C.压力 D.脱水A.理解 B.知觉 C.感觉 D.认识
15、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C)A.感觉适应 B.感觉恒常性C.感觉后性 D.感觉对比
16、以下哪种不属于记忆的三个子系统(A)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感觉记忆
17、以下哪个不是动机的功能(D)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维持和调节功能 D.适应功能
1.斯内本现象是指一个短语或句子中一个或更多的词首音的互换
2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是激情3、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对象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5、_前摄抑制_是先学习的内容对后继学习的干扰,_倒摄抑制_是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妨碍。
6、根据卡特尔的理论,那种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叫做_流体_智力。
7、睡眠障碍的原因可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生物学角度;心理社会的角度
8.构成学习的三个要素学习者、刺激情景和反应。
9、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_编码_、_存储_和、_提取_的过程。10.于语言的理解而言,除了依赖正确理解话语中的词汇和句子外,还受_推理_和_语境_的影响。
11.响信度的因素有受试者;施测者;施测内容;和 施测环境。
12.动机指_发动;指引_和_维护_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
主试效应:在心理学研究中,当主试对被试有某种期望时,就会于无形之中对被试的行为产生微妙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主试效应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先学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作用。
定势效应 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以后的心理活动。
刺激的泛化、分化和消退
刺激的泛化:新刺激越接近原刺激,越可能唤起这种对类似刺激的反应就是泛化;
刺激的分化,是对刺激差异的反应; 刺激的消退:条件刺激不再与无条件刺激一起出现,条件反应会减退。Effect)的内容。
主试效应:在心理学研究中,当主试对被试有某种期望时,就会于无形之中对被试的行为产生微妙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主试效应。霍桑效应:1927-1932年间,位于美国芝加哥的西部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工作条件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工人的生产力随着照明强度的增加而提高。然而,当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工人的生产力仍在提高。研究者很快意识到,工人生产力的提高,并不是因为照明强度的变化,而是因为工人知道自己正在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自己正在被研究;
人们把被试的行为改变不是因为实验处理,而是因为被试意识到自己正在被研究这种现象,称作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实际上是一种被试效应,反映了被试对自身的某种期待对实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
简述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能够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作此感受的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50%的机率被觉察到的最小的刺激物理量的差别或变化,叫作差别阈限:它的量值又叫最小可觉差。
“顺从”的概念是什么,其影响因素和提高顺从的技巧有哪些?
顺从是指在他人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影响因素有:积极情绪,行为的互惠性,合理原因的效果。
常见的提高顺从的技巧有:1)蹬门槛技巧:提出一个小的要求,等他满足该要求之后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2)门前技巧:提出一个大的要求,被拒绝后再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时小的要求被满足的可能性提高。3)折扣技巧:提出一个很高要求,在对方回应之前打些折扣或给对方其他好处。4)滚雪球:慢慢增加砝码。
凯利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协变原理。试根据协变原理的三个维度来解释为什么玛丽会对小丑笑。凯利指出,当人们试图解释某个人的行为时,人们要就三方面的有关信息来评估协变: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一致性:指其他人是否在同样的情境下也产生同样的行为。在这个例子里即是否每个人都笑。
一贯性:指行为是否反复出现以回应这一情境。当相同的情境再次出现时,个体表现出相同的反应,则该行为的一贯性较好。在这个例子即她总是对这个小丑笑。
特异性:指该行为是否是特定情境下的具体行为。如果某种行为仅针对特定的客观刺激,而对其他的客观刺激却不发生,则该行为的特异性较高。在这个例子里即她是否对别的小丑笑。当一致性高、特异性高、一贯性高时,人们倾向于归因于刺激物,即小丑。当一致性低、特异性低、一贯性高时,人们倾向于归因于行动者。当一致性低、特异性高、一贯性低时,人们倾向于归因于情境。
第四篇: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主观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主观题集锦2014.01.0
41.2011年8月12日,央行发布了《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持续“稳健”,并继续把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一报告提出,未来将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之间的关系。央行表示,下阶段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合理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多种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方法)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14分)答:①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指出了改革开放的现状,又展望了中国美好的未来。②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和地位。明确指出当前中国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阶段,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③坚持与时俱进,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指出中国正在不断创新,以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近两三年来,国家陆续制定和批准了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的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划从整体的角度来说是基于我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从具体的编制角度来讲,它特别突出了两点,一是一定要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也就是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二是要特别考虑这个地方的比较优势,突出它在这方面的特殊功能。也就是说,考虑到国家全局布局的同时,要充分体现这个地方的特殊需要。这样,就避免了我们所有的区域规划的地方化;另一方面避免了全国规划一刀切,体现了各地的比较优势。这样的规划制定以后,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
请运用哲学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做法的合理性。(12分)
答:①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国家制定和批准的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的文件,是基于我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3分)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区域规划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体现了这一点。(3分)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域规划要特别考虑到地方的比较优势,突出它的特殊功能。(3分)④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些规划和文件在很多重要方面体现了共性,但是又鲜明地体现了各个地区的特色或者个性。(3分)
3.材料一: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请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6分)
答:(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要把改善民生置于社会建设的全局中,统筹安排。(3分)
(2)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对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关键作用。(3分)
4.探究题(18分)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了多渠道就业,一部分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竞聘“村官”。某高校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了研究型学习活动。
同学们上网收集到一位法律专业大学生“村官”的日记摘抄:我想人总是要有点理想,到祖国做需要的地方去,才可以干出一番事业;在农村,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使更多的人学法、用法,我在村里办起法律夜校、法律咨询室,从中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3年过去了,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说明大学生应该如何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聪明才智?(6分)
围绕“村官”话题同学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大学生年轻、有激情、文化层次高,适宜当“村官”。有人认为,大学生专业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当“村官”会浪费大学四年的学习和投资,不适宜当“村官”。
(2)结合自己人生规划,探讨大学生是不适宜当“村官”,并说明哲学理由。(6分)
(3)假如你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请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就业困难?(6分)
答:(1)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该“村官”选择到农村实现自己的理想。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该村官能在工作中尊重农民,心系农民。
③坚持实践的观点。该村官办夜校,学以致用。
④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该村官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2)①适宜。经过基层锻炼,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依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②不适宜。大学生当村官是浪费人才。依据: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的看问题。
(3)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大学生应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困难中把握机遇。
②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承认矛盾,解决矛盾,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大学生应敢于面对困难,并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生应根据个人兴趣和条件,实现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
5.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潮流的背景下,上海世博会第一次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世博园区内建成了我国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示范区;灯光设备大量采用节能的LED光源;清洁能源车辆的使用使园区内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参加世博会的许多国家不断交流和实践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充分展现了科技节能的创新成果,从而打造出一届“绿色的世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博”。
简要回答材料中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9分)
答: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上海世博会为顺应这一潮流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3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在“低碳世博”的理念指导下,上海市打造出了一届“绿色的世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博”。(3分)
③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倡导“低碳世博”的理念就是人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3分)
6.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对此也作出了不懈地探索,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六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做出了重大调整,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新理念。
运用认识论道理对上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12分)
答: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为解决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我党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并不断地进行调整。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6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同时,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我党在不同时期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不同论述就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6分)
7.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但G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增长在全国率先反弹。G省的成功关键在于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适时制定了“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提出了“双转移”(转移产业和劳动力)、“双提升”(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我创新能力)、“双破解”(破解产业转型升级和综合竞争力提高难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战略,抓紧转型,坚韧求进,化危为机。2009年G省GDP增长9.5%,经济总量连续第二十年位列各省“冠军”。
请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结合材料分析G省经济成功复苏的对我们的启示。(12分)答:①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G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树立全局观念,选择最佳方案的组合,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分)
②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积极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G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3分)
③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G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把握关键,坚定不移地调整结构,实现了经济率先反弹。(3分)
④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G省通过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抓紧经济转型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分)
8.经历了“4.14”大地震后的玉树重建规划已经启动,青海省委指出,灾后重建是大事,听取百姓的声音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之一,要让老百姓说话,看他们怎么说,说什么,以确保重建举措收到良好效果,尽最大努力保障灾民的利益。
运用历史观和价值观相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在灾后重建中高度重视群众的利益。(7分)
答: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党和政府在灾后重建中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分)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所以,在灾后重建中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4分)
第五篇: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一、行政执法的合法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现阶段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的途径有哪些?
案例分析题
2007年2月7日,某市区城管执法局执法人员巡查到某超市门前时发现该超市大门外墙壁上挂有一块标示人员招聘内容的广告宣传牌,执法人员即找到该超市负责人查看设置户外广告的有关审批手续,因该超市拿不出有关审批手续,执法人员即对超市设置的广告进行了摄像取证,随后又将广告宣传牌从墙上取下,并向该超市负责人开具了暂扣物品清单和询问调查通知书,要求该超市负责人在 三日内到区城管局接受调查处理。三天后,该超市负责人没有去区城管执法局接收询问调查。2月11日,该区城管执法局向该超市下达了罚款3000元行政处罚告知书,但该超市负责人拒绝在“告知书”上签字。2月15日,该区城管执法局对该超市按该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正式下达了罚款3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该超市认为区城管执法局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过重,而且还存在执法不公平的作法,逐于本月20日向该市城管执法局提起了行政复议的申请,要求 撤销区城管执法局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该市城管执法局审理后认为:区城管执法局对某超市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查处与处罚都是合法有据的。但经查,与超市同时查处的另一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案件虽然情况基本相同,但区城管执法局对这一案件的当事人只给了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区城管局按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有关条款的最高处罚标准对超市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行为作出罚款3000元的处罚决定明显不当,有失公平公正。
市城管执法局最后依法作出复议决定:区城管执法局对超市按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有关罚则的最高标准进行处罚明显不当,应对超市重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但该超市并不服市城管执法局的行政复决定,并于2月3日向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理由是市城管执法局的复议法律依据(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与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与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有关条款相抵触,要求区人民法院判决市行城管执法局变更原对超市所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问:
1、案例中的某市城管执法局是否具备执法主体资格?依据?
2、超市负责人提起行政诉讼的理由是否合法?为什么?
3、你认为法院应该如何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