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1977影评
观《高考1977》有感
老师带我们看了这部《高考1977》,颇有收获。对我们上一辈的人来说,也许他们看到的是自己的青春,看到自己从苦涩到收获的心路历程,忆苦思甜,百感交集。在影院里,剧情的每一波潮起潮落都能激起许多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我却从中找到一个迥异于世俗观念的平民英雄,影片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现今社会稀缺的品质和精神,亦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影片里,墨守陈规,固执己见的老迟并不那么讨人喜欢,他利用组织给他的权力,对知青们的报考横加阻挠,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陈琼和潘志友,他近乎自私地想把自己器重的年轻人留在深山老林„„看上去他是那么的冰冷无情。然而我更愿意相信,这并不是他的错,从头至尾,老迟一直是令人敬畏的。
我们都在感慨,恢复高考,挽救了一大批人的青春,但这并不包括老迟。老迟的青春在哪,就深埋在眼前这个冰天雪地的农场中,他埋藏着老迟对这个国家的深沉热爱,他承载了老迟默默耕耘的青春岁月。当知青们金榜题名,载誉返乡,也许只有老迟留守这片土地,就好像一个执着的父亲,为孩子们的成长而欣慰,不舍的还是那份辛勤耕耘的事业。
他执着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国家的事业,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他信任潘志友,为了他的前途和农场的未来,他不惜破坏潘陈两人的感情,对大家的报考百般阻挠,也是怀着一颗朴素的事业心,“都走了,谁来建设农场?”且不提是否耽误来他们的前程,这种一股劲扎进事业的精神,也只有存在那个年代。况且,得不到上学机会,也许会耽误一些年轻人,但谁又能说在祖国的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献一生始终耽误呢?除了老迟,令人动容的还有潘志友,想比那些追求自己理想青春无悔的考生们,肯牺牲自己一辈子扎在农场的他,更有理由赢得我们的尊重。
在老迟和潘志友身上,我们找到的是业已稀缺的一种精神,那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那种舍己为国的牺牲精神。
另外一方面,高考似乎已经不想当年那么样子了:现行高考制度的种种弊端在今日的社会环境下逐渐显露出来,无论学生、家长还是老师,抑或是所谓的教育专家,挨得上的挨不上的都来插一句嘴,“高考制度”大有直逼“中国足球”的历史地位之势„„无论争议几多,然则高考在当下仍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最不坏”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而用高考在当今社会条件下面所暴露出的缺陷来质疑甚至否定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
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应该看的电影”——这是广告宣传语。我想说,每一个学习知识,尊重知识的人都应该看看。不是电影拍得多么好,只是我想它多少对于我们处在不同麻木程度的心脏能注入些强心剂吧。我们从小好好学习,上初中好好中考,不就是为了能上个好高中吗。上好高中不就是为了高考吗?高考需要我们12年的寒窗苦读,我们很多人把它看做是一个折磨人的过程,看做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过程。但是我想看了电影,我们应该多一份感恩的心。能有机会参加相对公平的考试,能有机会被检验,被挑选都是幸福的。
第二篇:高考1977影评
生于90后的我们,在这样幸福的环境中生活,没有经历过文革的年代,不知道那时人们生活的辛苦和不易,然而现在的我们,总是在不停的质疑高考。通过影片中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那个时代的人们为了想改变自己的未来,对高考充满了热情。
虽然主题是高考,但往往一部电影的本身所表达的是超越主题的,它是通过导演的拍摄,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让我们去认识那个时代,也同时是对现在的反思,让我们懂得高考的意义其实是大于其本身,史实本身的意义是高于史实的。
在这个影片里,导演运用了朴实的表现手法,将三十多年前广大知青追求美好生活的画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想这部影片最大的艺术特点在于:用特殊的对白来突显人物性格特征和时代特征。下面就对影片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
老迟的名字,编剧或许給予了他一定特别的含义:被禁锢了11年的高考招生制度,在1977年的冬天终于迟迟地来到这个追求知识梦想沉睡中的中国。影片里,墨守陈规,固执己见的老迟并不那么讨人喜欢,他利用组织给他的权力,对知青们的报考横加阻挠,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陈琼和潘志友,他近乎自私地想把自己器重的年轻人留在深山老林„„看上去他是那么的冰冷无情。然而我更愿意相信,这并不是他的错,从头至尾,老迟一直是令人敬畏的。
那些在黑龙江的知青们是幸运的。他们有一个“思想慢半拍”的动不动就拿大红印章吓唬人的场长。先是坚决不同意,尔后想用所谓场内“小测验”阻止知青们高考报名。最后终于想通,不但替没法在上海徐汇区报上名的知青张国强在黑龙江报好名。还在大家赶不上赶考的火车后亲自开着拖拉机载着孩子们去高考。
最后,还为陈琼操心“政治表现”如何解决以及偷偷问出所有参加考试的孩子们的高考成绩。
世间还是有这样的不懂得但不等于不同情达理的场长。老迟毕竟也是一个父亲。最后在另外一个知青的父亲陈甫德的恳谈和写信中,明白了:知识这种拥有强大力量的东西与追求知识这种点燃民族希望的行为,比起建设农场流失那样一群骨干的孩子们,是对于国家更大的贡献,以及对于这群渴望上大学的孩子们的负责。
火车一天才只有一班到咱们农场。如果今天这般火车他们赶不上--赶不上1977年的高考,他们又要被多耽误一年!在大家眼睁睁看着满载希望的火车刚刚开走,倒地痛哭。忽然响彻天空的“孩子们!快上来!赶快去考场啊!”老迟和他饱含着对于孩子们深情关怀的拖拉机。在画面中相当具有伟大感地出现了。这是载着他们等了11年的梦想的“救命拖拉机”,他们赶的不只是赶考的火车,而是赶向改写他们将来的人生的火车。老迟的拖拉机不只是简单的运人拖拉机,而是祝福着这一群孩子们走向更灿烂人生的拖拉机。
第三篇:《高考1977》影评
文学院 中文092陈洁
1317418336
1一个时代的变迁
—《高考1977》观后感
电影《高考1977》是一部纪念高考恢复举行30周年的故事片,该片以当年知识青年比较集中的北大荒为故事背景,在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中,有一群分别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了8年,谁都想借着“工农兵大学生推荐资格”跳出这个地方,回到自己的城市。但这样的好事毕竟只有极少的人才能轮到。1977年的春夏之交,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30年的高考,不仅仅改变个体的命运,更是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所以拍摄这样一部题材的电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承载着众多因高考恢复而改变人生的群体的回忆、感慨、叹息。看完影片之后,感触颇多,原以为这是一部很古板的电影,应该只是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看后才明白不是这样的,本片从细微入手,围绕黑龙江农场三分厂的插队知青展开。以时代的变迁为大背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穿插陈甫德对陈琼深沉的父爱,强子、阿三等人之间的友情,还有老迟这一级组织在时代变迁下,对知识青年从顽固不化,不识大体到倾尽全力帮助孩子们克服种种困难,顺利走进考场的过程,语言诙谐幽默,没有脱离生活,真实感人,从一个特别的视角,诠释了爱情、亲情、友情的感人故事。
一个时代的变迁,总是会深远的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总是会给后人留下点什么。1977年12月被诸多评论家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正如影片中陈琼的父亲陈甫德所说: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
影片中真实的描述了两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一个就是潘志友和陈琼之间的爱情。在那样的年代,许多的爱情都是一种渴望最终很难实现。当时的成分观念和组织省察太严苛和偏激。正如在影片中,老迟对潘志友说:“你的成分好,又是干部,她也长得不咋地啊,为什么喜欢上她,你小心以后,交结婚申请,不给盖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陈琼以莫大的勇气为潘志友留下,而潘志友则在将陈琼送进了考场之后默默地远离新时代。在影片中,陈琼对潘志友说,“我答应老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潘志友拿着草稿纸走出考
场,对老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一起在这扎下根。”还有一个就是陈琼的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陈琼父亲由于被判为历史反革命,被迫断掉六亲。在影片中陈琼曾哭着在门外对父亲说,“妈妈在去世前让我一定要转告你,如果有来世,她还愿意和你做夫妻。”
陈甫德对陈琼深沉的父爱,留在了未寄出的信纸上,那些无奈的呼唤,“琼儿”,跨过白山黑水,只化作一封陌路的书信,和一摞帮助女儿参加高考的复习材料,以及假公章的证明材料。在那样的非常年代,不仅爱情无望,连亲情也是奢望……
强子,阿三等人之间的友情也是很让人感动的。过去知青的出路就是推荐读大学和招工,否则就只有永远在这里。阿三做为已经招工的知青,为了一个不知道是否可能的消息就跑十几里地,给其他知青们带去。后来,为知青们带去最新的报考信息,虽然那是一个很破旧的收音机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是在当年来说也是很难的了。
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也是很感人的。在那里的8年里,他们看不到任何未来的方向,突然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大家开始自发复习应考,为了寻找复习资料,强子黑夜去偷书,却不幸被巡查人员抓住,送进派出所。临走前,警察把他的书包还给了他,整整一包书都被没收了,却留下一套高考复习资料。历尽磨难的他们犹如盲人重见了光明,每天发疯似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了争取报名的权利,强子不惜绝食抗议。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群知青们拼尽全力地追火车去高考的镜头。他们不断地摔倒,但是还是顽强的爬起来,继续追赶。因为他们拼命追的不仅是火车,他们追的更是希望,他们想要追回那被浪费在深山雪岭中那么多年的青春。
影片结尾,一直老顽固一样,企图用公章阻止知青们参加高考的老迟,驾驶农场的拖拉机把他们送进考场,送进新的时代。老迟腰上挂着的那枚如金牌令箭一样的公章,为陈琼担下了私自递交假证明的罪名,“要是为了女儿,你敢私刻公章么?”……“我也敢”。虽然不是他的亲生孩子,可是老迟一直把他们当成比自己更亲的亲人。
最后的镜头是老迟在农场的广播,“陈琼,北京大学数学系。张国强,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哼,这王八徒子,还学法律的呢……”,老迟的声音依然通过大喇叭响彻农场的各个角落——空旷的田地,寂静的草场,从前知青们常常嬉闹的院落。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那样:“1977年恢复的高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1977年恢复的高考,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一大批优秀青年从此成为了民族进步的中流砥柱。”
第四篇:高考编导影评写作技巧
影评写作技巧
一、评论视角角度
1、内容方面:主题、矛盾冲突、人物、情节、细节
2、艺术形式方面:结构、语言、镜头与画面、色彩与光影、声音、造型服饰
3、电影创作和制作:导演、编剧、演员、摄影
(鉴于我们是还是学生,且基础不够扎实,不建议用第三个角度去写影评)
二、写作阶段
1、论点部分:探讨自己将要在文章中的问题和角度,并对问题和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所有内容要围绕论点而服务。所以不要一直复述剧情,不要写成观后感,不要口语化。
2、3、论述部分:总—分—总
结论部分:在前者基础上有所升华和提升,或者写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衍生性意义,使人获得更多的提示。与文章总论点相互呼应。
三、影评步骤
1、整理感情
在观看过程中记好记录,比如影片中出现的人、音乐和镜头……影片结束后进行取舍,整理之后排列、组合、写开头,建议题目留到最后写。
2、拟定提纲
举个例子:(1)观点一:真实美:对纪录的深度扩展(2)观点二:视觉美:对艺术的当下诠释(3)观点三:叙事美:对娱乐的现实关照(4)观点四:理性美:对文本内涵的深刻审视(5)结论:
(ps:一般影评只写三个论点即可)
第五篇:编导高考影评写作:怎样写影评标题?
这篇是中国编导网博客的一篇老文章了。最近一些同学经常问到在编导高考中怎么样把影评标题写的出彩。于是又找来了这篇关于编导高考影评写作中标题写作的文章让大家来看。希望编导考生能有很多的启发。
影评的标题方式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这里略举大要由单一的一句话组成的标题叫单行题,一般情况下,都能点明信息;两行或两行以上句子组成的标题称为复合标题。
常见的影评文章的复合式标题多是主题+副题。主题以简洁话语交代文章主要观点,或向读者传达最主要的东西。副题居于主题之后,用来标明主题的指向、事实。
由表意程度划分,标题可有实题与虚题二种。实题指表意实在具体的标题,其特点是具体标明影评内容,虚题则是虚化、抽象的标题。常见的标题大抵有下述种类:
1、怎样写影评标题赞誉题。如《大兵电影?大师手法》《喜剧民族形式的成功探索――影片〈两对半〉观后》《雅俗共赏的新尝试――浅议影片〈神鞭〉》。
2、论断题。如《从女性崇拜的轰毁到理想人格的破灭》《〈黑面人〉的奇、情、味》《“无力回天”的悲剧》。
3、论战题。如《驳斥江兼霞的〈关于影评人〉》《情节?人物?意识――与王一川同志商榷〈红高粱〉与中国意识形态氛围问题》《清算刘呐鸥的观点》。
4、批评题。如《何时梦醒?写在〈粉红色的梦〉后》《〈脂粉市场〉的三点缺憾》《白障了的“生意眼”》。
5、比较题。如《从东西文化观〈罗生门〉与〈公民凯恩〉》、《论张艺谋的“点金式”――〈菊豆〉与〈末代皇帝〉之比较》、《电影艺术中的几泡尿》。
6、怎样写影评标题-设问题。如《扩张?传播?交流?——从文化角度感受〈泰坦尼克号〉》《恶耶?善耶?喜耶?悲耶?――话说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端盘子”的出路在哪儿?》。
7、并列题。如《〈机组乘务员〉与“灾难片”》《情境?人物?戏》《嘎劲与雅气》。
8、转折题。如《一个太阳,两种感受》《〈皆大欢喜〉看后皆不欢喜》《“西瓜地”不如“裤料”》。
9、浅议题。如《浅论〈红高粱〉中的颠轿》《对〈幽谷恋歌〉的一点看法》《小议〈陌生的朋友〉》《“艺术情趣”小议》。
10、杂感题。如《“老演少”可以休矣!――看〈第二次握手〉有感》《从一场戏谈起》《银幕拾零(六则)》《是否过分了点――影片〈锅碗瓢盆交响曲〉观后随感》。
11、推介题。如《推荐两部教科书》《该看一看〈活着〉》。
12、编导高考怎样写影评标题 新闻题。如《〈南郭先生〉有新意》《〈红色恋人〉的路子非常新鲜》。
13、综合题。如《当代影坛四大时弊》《说当代纪录电影》《怎样拍电影?!――“电影拍摄公式”小辑》。
14、拟人题。如《生活在叹息》《道具的抗议》。
15、比喻题。如《硬吞香蕉皮》《家:苦海方舟――〈红西服〉印象》。
16、哲理题。如《美,是性格和表现》《立异方能出新――谈〈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反色彩效果》。
17、反问题。如《请教》《两个想不通》。
18、熟语题。如《半场荒唐梦,一把辛酸泪――评包氏父子“理想”之毁灭》《儿女情长,英雄志壮――谈〈秋瑾〉中一双小独生女的穿插》。
19、格言题。如《“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怎样看待影片〈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略谈〈大桥下面〉的含蓄美》。
20、评书题。如《话说〈红高粱〉》《话说“做”电影》。
21、“关于”题。如《关于〈拯救大兵瑞恩〉的话》《关于影片〈泰坦尼克号〉的音乐》《关于〈红色恋人〉的定位》。
22、介绍题。如《卡赞的〈欲望号街车〉》《有什么话好说――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
23、自介题。如《〈菊豆〉――跨文化电影的阐释学读解》《〈风雨故园〉:从文学构想到银幕呈现》《〈霸王别姬〉――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历史、情节和观念》《〈海和毒药〉的小说、剧本与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