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19-05-14 04:5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作为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产物,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普及。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流,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并且直接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不仅是信息化浪潮的体验者和推动者,更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所以,在“网络时代”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无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给高校思政育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 网络 网络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契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也就是用正确、丰富、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过程。①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也带来了新契机。

(一)网络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与方式

网络时代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天地。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办

②法也不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受到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

表达方式的单一性,成效不是很理想。网络思政教育形象生动,具有①

② 陈万柏,万美容.思想政治与教育原理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119页。

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表达教学内容。而且网络的平等性可以使学生充分的发挥主体创造性,自由的发表言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学生的近期思想动态,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使思想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网络能够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相结合,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育手段和方式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和现代化。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网络博客,红色网站等等。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这是传统思想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二)网络极大的丰富了教学信息资源

网络世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世界。其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同时网络又是开放的世界,没有疆界的限制、文化的樊篱、观点的束缚。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向国内,教育环境相对闭塞。然而,网络时代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的特点,大学生获得资讯的渠道得到全方位的开放,资讯的内容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开辟了大学生全面了解世界的新窗口。

网络时代下的海量信息资源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浩瀚无垠的信息海洋中撷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资料,将其作为教育成本,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积小,形式单调等弱点。从

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网络促进了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发展

网络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仅仅围绕着学校、家庭和所处的社交范围进行,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周围的环境,这导致了大学生从面向学校的信息需求进而转向了社会。网络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大学生可以及时的了解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现状,与社会接轨,在比以往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和经验。与此同时也给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机会,每一个关心当代大学生人都给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有利于形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巨大优势。

二、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技术的发展有为善和为恶的两重性,因此,提高科学技术作恶的了解和防范程度,无论如何是不会有坏处的”。网络是把“双刃剑”,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创造了新契机的同时,也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强势文化的侵袭

网络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国际上的强势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其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向世界灌输西

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量中,仅仅占到0.1%和0.05%。①正如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

②对势力正竭力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高校大学

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而又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在多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下,无疑对大学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如何有效的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先进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挑战。

(二)网络信息垃圾的毒化

网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网络信息因传播的便捷性和打破了地域限制可以方便快捷的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庞大的信息资源良莠交织,鱼龙混杂,呈现出多元性和泛滥性,各种垃圾信息,例如:封建迷信、色情淫秽、暴力反动等严重影响和毒化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心健康。大学阶段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终于熬时期。网络的虚幻性容易使大学生陷入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漠不关心。更有甚者,不少大学生花费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沉溺于网络游戏无法自①

② 明安香、宁新等,《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江泽民:《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第412页。

拔,而网络中不少是以色情、战争、暴力为主要内容的,这给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如果学生没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和约束力,面对网络中各种有害信息就无法真正的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远离网络信息垃圾的毒害,是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临的困境。

(四)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弱化

互联网的发明者宣称:网络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理想世界。埃瑟·戴森也曾指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者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它是虚弱的宣传工具,但却是一个施展阴谋的好地方”①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弱化。网络提供了时间上无限制,空间上无边界,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网络的随意性和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大学生有失道德责任感的行为。这种社会道德责任感的降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难以通过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引导和控制,加之我国的网络监控能力有限,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近年来网络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教育,监督和管理,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埃瑟·戴森著,胡泳、范海燕译:《2.0版数值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9页。①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网络时代下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及其政治社会化路径的正确选择,都有待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领和指导。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阵地、新舞台、新渠道。高校应充分占领这块阵地、活跃这个舞台、利用这个渠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正的做到趋利避害,开拓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周长春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王荣发 《网络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3]潘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版

[4]阿尔温·托夫勒,创造一个崭新的文明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5]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6]史敏.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交流,2007(27)

[7]冯培.网络时代对大学德育的挑战与回应[J] 中国高等教育,2000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试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余家桥学校 王君如

一、教育信息化给教师发展带来的机遇

1.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要培养现代化的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现代人的素质。教师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保证。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信息化与教学深入融合的过程,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将思想的更新放在第一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

2.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有效途径

信息社会知识日新月异,人人都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更应如此,这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师“育人”的工具,也是教师“育己”的平台。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网上大学、开放大学、虚拟社区、慕课等多渠道学习途径,方便教师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

3.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化带来的资源全球化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收集到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准备了充足的“原材料”;信息化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替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和嘴巴”的单一模式,既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设计动力和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信息化带来的多种多样的交流平台:电子邮件、社交聊天工具、网络论坛、网络备课室等,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方便了教学效果的反馈,而且为教师提供了与不同地点的同行交流、专家指导的机会;信息化带来了各种科学高效的工具:教学设计开发工具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更方便快捷,教学评价工具使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更科学客观,学生管理工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了对学生评价角度的多元化等。这些都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4.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千篇一律的教师面孔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教师的知识领域越宽、阅历越丰富、人格魅力越强,他对学生的综合影响力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好。教育信息化不仅为教师自身的兴趣培养、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源、更多机会,而且尊重教师差异,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让教师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课程开发,使教学成果渗透着更多的个性风格。

5.为教师的成果推广提供了广阔平台

网络可以将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任何经验成果迅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教师可以每天通过微博、微信与千里之外的同行分享教学体验和心得,教师的教学受众不再仅限于课堂上的几十上百名学生,可以遍布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人群。教育信息化带来的这种推广的速度和效果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二、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发展带来的挑战

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育的革新,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对教师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

1.给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带来冲击

教育信息化“颠覆”了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主动适应,成为进步者和先行者。人的行为来源于思想观念,有正确的思想才会产生正确的行为,有先进的思想才会产生先进的行为。试想,教师如果一直以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来育人,如何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需求、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人”。因此,教师必须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主动迎接挑战、积极调整心态、快速适应变化,以思想进步者、实践先行者的姿态面对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

2.对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带来挑战,要求教师正确认识、重新定位,成为审视者和反思者。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合作化学习。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转变,重新审视教育对象的定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之既遵从教育规律,又符合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既满足人文关怀和情感需求,又对教学实效起到促进作用。教师还要对自身、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观察、判断自身专业能力的差距,及时完善和调整自身的知识架构;通过评价、监控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反馈、调节各环节,总结提高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3.对教师原有知识体系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原有知识体系带来挑战,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教育信息化使学习跨越国界,在教育层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人人平等”。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和以往一样单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存量关系也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了。既然网络使“弟子不必不如师”成为更多的可能,那么教师就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开拓思维、勤于思考,以丰富的知识面、独到的见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除此之外,教育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收益,这不应该仅仅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虑的事,也不应该只是行业专家们思考的问题,它更应该成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从事教育工作的广大教师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的课题。教师应该以做教育信息化研究者为己任,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行动研究,这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而且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助推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4.对教师原有教学方法和技能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原有教学方法和技能带来挑战,要求教师掌握技能、灵活运用,成为设计者和组织者。教育信息化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样化,教学自主性更大、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师不再只是完成知识传递的“教书匠”,而是教学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教学情境,融入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间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迪学生创造性思考。

5.对教师的教育职责和工作重心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教育职责和工作重心带来挑战,要求教师开拓视野、有效管理,成为引导者和保护者。教育信息化强调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应由“教”变为“导”,从引出问题到引起思考、引发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教育信息化一方面带来了知识结构的重组,另一方面又带来了海量的知识信息、学习资源。教师要指引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做信息技术的“主人”,在纷杂的信息海洋中学会搜索、学会分析、学会评价、学会选择,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学习。当然,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充当学生的“防火墙”,削弱和抵制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为学生创建清洁、安全、高效的“信息港”。

6.对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带来挑战,要求教师创新思维、勇于实践,成为创新者和示范者。信息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创新之举,它既是人才培养的创新过程,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一个能培养并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师,必然自身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出的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在创新过程中显示出的积极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对知识的不倦学习、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无一不是对学生创新性培养的最好的言传身教。而信息化和网络的便捷,也为优秀教师、教师的优秀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平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可以更大范围得到推广和共享,教师的示范作用得以最大可能地放大,跨越校园、超越区域,成为更多人的楷模。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发展的策略途径

面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内外结合、共同努力,促进教师由合格的授课者向优秀的职业教育人转变。

1.通过自我学习来提升素质

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特点、职业的需要都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者。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条件和工具,帮助自己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并通过不断反思和自我评价,弥补“短板”,提升素质。

2.通过各类培训来提高水平

首先,应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教师的岗位特点、教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组织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提升信息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与加工能力、信息管理与评价能力。

其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处于教育改革的高频期,学科发展动向和课程内容都更为迅速,教师必须通过及时的专业培训来满足岗位的专业需要。也只有在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萌生创意思考,将信息技术完美地运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

3.通过交流合作来增强能力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专家的引领、行家的点拨、骨干的示范、同事的帮助。因此,要有意识地利用必要的资源、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打造出融洽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同时也要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拓宽沟通范围、加强交流深度、提升合作水平。用交流合作来增强教师的能力,用教师的自我超越来促进团队的共同进步。

4.通过教研实践来促进发展

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得心应手的使用离不开实践。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实验性课题,鼓励一些教师大胆尝试,并树立一批优秀典范,从而带动其他教师。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教改课题研究、开发教学资源、建立学习共同体、观摩示范、教学比赛等一系列教研实践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技术工具,学习和驾驭信息技术,实现教学与信息化的最优智能整合。

教师发展好了,教育才能发展好。只有教师从心理上接受了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利用好教育信息化,在实践中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才能最终实现对教育现代化的推动。

第三篇:高校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能,满足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合理需求。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这一根本目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途径。

(1)网络平台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阵地

网络作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不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而且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新的领域。网络的物理空间为人们创造了虚拟的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每一个网络始端既是一个利用、采集、发布、传输信息的主体,又是整个网络世界中的一个细胞。网络成为人们思想交汇、情感碰撞、信息传播、情绪宣泄的平台。无论从形式还是从量与质的规定性来说,网络都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

(2)网络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往往因被动、枯燥的形式而产生的抵触情绪,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因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网络平台对进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说教”为自由浏览,学习内容由过去的一个层次的文件变成多层次的各类文章、图文并茂的各种资料,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另外,在大量的学习资料之间,穿插大量生动健康的互动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松弛有度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的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观点,这是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所不能比拟的。

(3)网络传播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过去常用的一些形式如听报告、读报纸、看电影电视、听广播、开会、谈心、家访等显得效率低下。如开会必须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同时在场,广播电视必须准时到点收看,报纸杂志也要留心订阅保存。时间上的同步性使受教育者感到行动限制,因而在心理上产生抵触。而网络中如

E-MAIL、BBS、新闻组、网络新闻、超级链接等传播手段,其“不同步”的特点,使教育者随时能了解接收到受教育的信息,极大地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同时,技术本身的新奇性又吸引受教育者循着教育者的规划自觉地完成学习。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直播、同步交流、信息检索、现实虚拟等功能的广泛运用,网络媒体功能越来越多,给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二、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思想宣传工作的话语权,一刻也不能旁落”。通过这次学习交流,我发现大部分高校都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建立和巩固思想宣传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牢牢抓住思想宣传的话语权,在大学生中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然而,仅仅做好这一点,对于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还是不够的。网络的开放性、复杂性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转变思想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的运作观念、手段、方式都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增强创新意识,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得到加强。

(2)完善制度保障

要按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的精神,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制。各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和学校自身的特点,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进行反复检验,把那些科学有效的方法通过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3)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我们培养造就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能够与大学生的思想接轨,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4)创新工作方法

要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增强他们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大学生既是政治污染、信息污染的接受者,同时,政治污染、信息污染的制造者、传播者也可能来自大学生。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注意提高他们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要教育大学生遵守网上行为规范,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到不制作、不传播污染信息、垃圾信息。

三、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1)关注网络动态,把握社情舆情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是很高的,他们喜欢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来,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好现象。大学生对政治的参与热情表明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参与到国家政策的学习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中来,鼓励他们理性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大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现状决定了他们对政策的解读可能并不十分成熟,从而可能会被网络上的一些非理性所信息误导。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网络动态,准确把社情舆情,理性对待他们的言论,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我们应该学会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方法,帮助他们消除非理性情绪,还原事情真相,使他们能够客观认识社会现象。我们应该从社情舆情中发掘正面的东西,在大学生群体中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

(2)巩固思想宣传阵地,牢牢抓住话语权

阵地的建设是历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重点。从报纸、报刊时代,到多媒体时代,再到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我们从来没有忽视这方面的建设。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校园网、BBS、论坛、人人、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与大学生进行互动。然而,网络时代新媒体和自媒体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根据学生的使用状况,不断扩大宣传平台,巩固思想宣传阵地,牢牢抓住我们在思想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话语权,掌握主动性。

(3)使用网言网语,创新表达方式

在网络时代,仅仅掌握话语权还是不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成功,不仅要求我们能够发出声音,还要求我们所说的话能够为大学生所理解、所喜爱,这样他们才能够有兴趣去进一步关注我们说的是什么。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模式化,我们要在网络语境下,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学会使用网言网语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把我们所要传播的理论和观点用大学生们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我们的思想宣传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最后,衷心地感谢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委党校和海淀区委党校的精心组织,感谢各位专家的认真讲授,感谢班主任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谢谢你们!

第四篇: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前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力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首先,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振兴中华民族的客观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更是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它始终是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次,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等,这种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提高文化软实力,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再次,提高文化软实力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我们所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相差很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还不完全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三、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攻势,我们应如何迎接挑战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加大发展投入,壮大发展规模,拓宽发展途径,切实提高文化发展力,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当前,提高文化软实力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民族特色,强化核心地位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同军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一样,都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原则,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这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一步。2.吸收外来文化,做到兼容并蓄

西方文化中有些东西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已经不断地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应全球化发展,并且通过自身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让自己在这个利弊兼有的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力争上游。[13]当然不仅经济、政治体制要变,我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也要变,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个趋势更要变,但这个变不是说丧失其个性,而是在保持自身积极因素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和特长,最终实现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并又回到自身,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以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自身才能有所发展。3.积极创新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江泽民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同样道理,创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灵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创新的原则,就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充分体现时代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创造性地发展自身。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适应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振兴,这个民族首先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建构一个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环境。当然,要重树这种自尊心、自信心,我们就要首先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对各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我们传统文化要以崭新的姿态去平等独立地参与到全球化过程去。4.进行传统教育,提高传统素质

文化的复兴关键在人,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民族现代化的决定因素。我们应当通过国民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扎根于传统文化中的人,使他们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开放的胸襟和现代的思维方式,这样才可能将我们古老的文化带到世界面前,带来传统文化的复兴。[15]还要培养他们拥有足够的现代意识和目光继续吸收外来文化的新成果,以繁荣自己的文化传统。5.输出传统文化,共建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悠久,反映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具有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形态和内涵,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许多合理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内容具有积极意义,它在解决一系列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与各国交往中,应大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使处于不同价值观支配下的西方日渐增加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并且通过扩大和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领域,使各国人民都有机会有渠道领略中国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鼓励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倡导各种文明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世界和谐。

总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我们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和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切实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

其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再次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着重论述了民族精神问题,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同时,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不容置疑的客观大势,作为理性的民族主义,只有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并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和理论框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政策: 十五大报告第七部分、十六大报告第六部分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十七大报告

十七届六中全会《》 2>理论框架:

(一)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三)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四)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五)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小学数学教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目前教育大环境下,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民对教育的认识,全国对教育的重视,是我们教师在地位与待遇上首先就有了相应的提高。这也使我们的工作积极性想对的得到刺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让交流与沟通更加快捷与方便,随之而来的像国培这种层面广泛,可选择性强的培训与交流等等,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开阔视野,互相学习,全面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水平的机遇。也让我们对自己的职业与职责有了全新的认识。

然而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对新的数学教学纲要的理解;如何正确有效地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学生视野的广泛、反映的快速、知识渴求面的增长、多元个性的养成;课堂随机生成的正确有效处理;如何对孩子客观、公正、鼓励引导行、实效性的评价等等,都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挑战。

所以我们数学教师,也和其他教师一样,一定要理智的把握好我们面临的机遇,快速有效地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与教育思想纵横度,以适应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下载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植物检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植物检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植物检疫的概念植物检疫是指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业生产的安全,促进贸易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王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客观环境。出现许多新的特点。高......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全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结课论文 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就是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

    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精选五篇)

    目 录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1 一、全业务运营使中国移动拥有 更具想象力的市场空间 „„„„„2 (一)、自建宽带接入网络;„„„„......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 来源: 中国医药报 我国各族人民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中国有着“世界之最”的中草药资源。目前,中医药发展正处在自身命运的......

    邮政储蓄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范文大全

    邮政储蓄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金融机构包括邮政金融都融入了国际经济和金融大家庭,面临着经济和金融如何尽快与国际接轨的问题。那么......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史秋秋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的经济形态,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生活,而且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思......

    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教育”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创造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形式、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科学研究视野的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