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04:2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资本论》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资本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的作者及本书的简介: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辩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自己认为他的目的是:“用辨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他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地经济危机发生。他力图揭示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

《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要把握以下四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重要观点,由于种种原因过去被忽视简单化了,如关于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作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观点,关于多种财产权及其内部构成关系的观点等,这些观点的重要价值目前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释。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有一些与当时现实相符,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已与当前现实不符的具体观点,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改变。

3.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的新任务,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与时俱进的新的探索与研究,作出科学的说明,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

4.需要力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减少误解与错解。应当区分哪些是附加于马克思的甚至错解了的东西,特别是要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坚持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方法论:

总的来说,《资本论》的方法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具体来说就是:

一、马克思特别注意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

三、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

四、马克思特别强调研究每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五、马克思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等等。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是马克思的首创。“就本来意义上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马克思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揭露资本主义矛盾,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资本论》的方法,不仅是辩证的,而且是唯物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已经“说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研究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表现在,他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在研究经济运动规律时,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事实出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指出,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产生的同时,又论证了它灭亡的必然性。

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创立了《资本论》的方法论体系。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运用抽象力。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就是说,《资本论》使用的方法同自然科学使用的实验方法是不相同的,因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关系,它既不能使用显微镜,也不能使用化学试剂,而只能运用抽象力。什么是抽象呢?就政治经济学来说,抽象就是从具体的、大量的经济现象出发,经过思维的加工,抽象出一些简单的范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马克思这段话,对于如何进行研究工作,讲得很清楚:(1)占有材料;(2)进行分析;(3)探寻内在联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但这还不是抽象的全过程,在一定阶段的研究工作完成之后,还要采取适当的形式,把研究的结果叙述出来。

什么是适当的叙述形式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作了阐述。他在总结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经验教训之后认为,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形式才是唯一正确的叙述形式。这就是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逻辑加工,并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叙述出来。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是以详细占有材料并进行大量研究为前提的,所以它只是在形式上不同于研究的方法。

《资本论》写成《资本论》是一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巨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 马克思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使这门科学革命化。”

《资本论》是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1857―1858年,马克思写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是他创作《资本论》的最初尝试,通常称它为《资本论》第一稿。在1861-1863年期间,马克思接着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分册,它开头的总题目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副标题是《第三章资本一般》,通常称之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二稿。从1863年8月开始,马克思撰写了《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三稿,其内容分为三部分,即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修改和再版工作,并帮助出版《资本论》第一卷俄文译文,校订法文本。同时,还积极收集材料,改写第二卷和第三卷,直到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在他面前书桌上还放着正在修改的《资本论》原稿。《资本论》是马克思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主要历史意义及贡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是具有鲜明的党性的著作。马克思的思想武装了全体工人阶级,并在政治经济学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全书所涉及的有关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因此,《资本论》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学著作,同时,以其对英国社会经济历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

《资本论》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第二篇:《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总共三卷,第一卷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一卷开篇就讲了商品与货币的问题。介绍了关于货币的一些概念,什么叫做劳动二重性,资本总公式G-W-G与商品流通公式W-G-W的对比。接下来第二卷是关于资本的流通。资本循环有三个阶段,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然后介绍了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这两个时间是资本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劳动过程的休止的时间。流通时间包括商品转化为货币所需要的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所需要的时间。然而在流通中必然会有流通费用的消耗,流通费用又分为纯粹的流通费用和生产性流通费用。第二篇讲了资本周转,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阐明资本的各种形式。

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了解马克思理论思想,必先通读《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两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因为有了剩余价值的发现,在对资本主义的“战争”中才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我们来看剩余价值的产生和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的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是超过资本家预付价值的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首先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这些时剩余价值的直接定义,如何深刻揭示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呢?首先,资本家用货币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这种交易中是等价的没有产生剩余价值也没有资本增值的过程,接下来就是劳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生产力发挥着作用的即由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具体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个过程也不会价值增值的,真正的价值增值过程是由生产关系发挥作用并由抽象劳动创造并实现的过程。于是真正的剩余价值产生于商品生产过程中而不是在商品(包括劳动力)的流通中,任何时候来看,商品的流通和交换过程都是等价的,但这并不与多出剩余价值矛盾,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实现价值增值和资本增值转化积累的过程。

资本家是如何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资本的本质是生产资本的,但是只有在产生剩余价值的前提下它才能生产资本。按照剩余价值的产生形式可以划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表面上看这两种剩余价值的形式基本是一样,但是,资本家在剥夺这两种剩余价值的方式上却是大相径庭。绝对剩余价值在早期 的工业生产中占绝对的优势,资本家剥夺这种剩余价值的主要方式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后来产生的“计时工作”模式,他们往往“想饿狼一般贪求剩余价值,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纯粹的身体极限”。长此以往,不仅对工人,就是对资本家自身也是不利的。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夺模式则采用的是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加强工作强度和工作量,衍生出来的剥夺方式就是“计件工作”模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卓别林喜剧片《摩登时代》,虽然是一部喜剧片却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资本家贪婪的本性,为了加强劳动强度,资本家不断催促工人劳动,就是在吃饭时也发明了“自动餐具”,工人一边吃饭一边进行劳动,最后基本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和惯性动作,包括雇佣童工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资本家就可以最大限度榨取工人的相对剩余价值。当然,资本家要实现剩余价值的提升最主要的手段还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只有资本家自己的商品价值高于社会平均商品价值才能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我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改变,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本质不会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就必然导致生产资料往往集中于少数资本家的手中,必然有人为了生存要沦为工人(当然社会主义也有工人),而由于资本家的本性他们就会榨取一部分的剩余价值来积累自己的资本。为家了掩盖资本榨取剩余价值这一本质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他们不仅整天对工人宣传所谓“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本质”进行麻痹工人要求更好工作条件和待遇,而且用一种最好的方式来掩,那就是工资。在本质上来讲,工资实际上只是一种分配方式的问题,它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衡量,它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价值而不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工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还是归资本家所有,只要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本质的问题不改变,那么工人受剥削和压迫的本质就很难改变,虽然表面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普遍比我们国家的工人过得好,但是他们所得到的只是一些大资本家的施舍和同情,在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为了安抚和稳定工人所做出的一些让步而已,而它的受剥削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也不会消亡的。

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都有着不可言语的渊源。

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迅速发展成为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占有了自 己的一席之地,我们国家迄今为止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归功于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坚持和正确运用了《资本论》的核心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本身发展实现了有机的统一,明确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且我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资本论》的经济原理和规律。不管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理论,其实在我国的经济理论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充分尊重和发挥价值规律,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等一系列市场配置资源的论断和理论。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践的论证,《资本论》中有的理论虽然存在不足,但是不可置疑的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巨大的,而作为后辈的我们,唯有将这一巨大的财富继续传承下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之以修改,使其更受益于后人。

第三篇: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 读书笔记

第1部分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唯物史观的认识视角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的《资本论》,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核心范畴是资本。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两个发现。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劳动价值论;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的联系,体现为生产力;人们相互之间发生的联系,体现为生产关系。马克思研究生产关系时,把生产关系看作一个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关系组成的体系,主要研究这些关系的内在结构;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中研究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研究经济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谈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一般关系时,认为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关系是特殊,消费是个别。生产决定后三者,而后三者对其有反作用,它们两两之间又有决定、反作用和同一关系:1)生产和消费: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在生产劳动力的生产,两者具有同一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对象拓宽丰富,消费使生产成为现实的生产,使其区别于自然存在物,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两者相互决定。2)生产与交换:生产之前要先进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交换,生产之后要进行产品的交换,市场对产品生产的调节就反映交换对生产的决定作用;生产决定交换的性质和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的广深度决定的。3)生产与分配: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的对象和方式,比如现代企业制度中,投资者参与股票的分红,劳动者以工资的形式参与分配,债权人以利息方式参与利润分配;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决定生产的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分配对生产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会影响生产的效率,因此,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要有对经理阶层的激励机制和股票期权计划,以使其朝着股东利益行事,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4)各环节间都有关系:社会生产成果在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以及积累与分配之间的分配决定着消费力,当今社会中两极分化依然存在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导致社会的消费力不高,储蓄率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的程度或在是市场中实现的价值量的多少决定企业可供收入分配的量,因此,在市场营销理念中,顾客就是上帝,企业要做的就是消费导向型的生产,甚至像海尔这样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来征得更多的消费者。

资本论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采用科学的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即从完整的表象到抽象的规定再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如在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时,运用抽象力,抽象出商品范畴,进而用使用价值和价值来规定商品的基本属性,然后从商品价值形态的发展得到货币范畴,资本则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等更复杂的经济范畴,揭示客观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第2部分《资本论》第一卷(节选)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商品是商品经济的细胞,它包含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一切矛盾的萌芽。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使商品可以相互比较从而按照一定的量的比例进行交换。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要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现出来,满足社会不同成员的不同效用;使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或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其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结合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条件;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其唯一的源泉,具有社会历史性。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政经的枢纽,在此基础上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的自然属性使它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W-G-W,它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解决了商品以物物形式交换的困难,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现代信用货币,如银行券、纸币甚至电子货币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货币支付关系的发展,赊销方式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了一长串的债权债务链条,如果其中一人到期不能支付,支付链条就会中断,整个债权债务关系就会陷入混乱,出现支付危机,导致商品生产与经营无法顺利进行。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是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般货币流通形式是W-G-W,而资本流通公式是G-W-G‟(其中,G‟=G+△G),△G即资本的增值额,表明了资本运动的内在动机。但是G-W-G‟中,若是等价交换,那么资本的增值额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产生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即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过程。而劳动力非劳动成为商品,则解决了这个矛盾。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属性”,它能够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因此货币所有者就把货币转化成了资本。工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在现实社会中可还原为生活资料的价值,因为劳动者需要生活资料来再生产、延续及提升劳动能力。工资还是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它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不同的社会甚至同一个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劳动力价值量会有所不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的说来,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水平是上升的,人们有了更多追求精神生活的时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还有差距,我国低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应该抓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机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中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因此,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就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超过自身价值、归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因此,资本的两个组成部分,从劳动过程角度看,是作为客观和主观因素,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区别的;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看,则是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想区别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到劳动者的生理界限和社会道德界限的制约,实际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是其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都存在工会这样一个特殊的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机构,它在工人阶级的工资和工作制等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联系工人和资本家的桥梁和纽带。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必要劳动价值的比率,表示资本的剥削率。当今市场经济中,它已经被转化为利润率,即利润(剩余价值实体)与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因此,提高利润率的关键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构成产品价格的最低界限,是衡量盈亏的界限;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其回收状况关系到原油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资本围绕利润率高低在投资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成为资本价值增殖状况的一般现实。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延长工作日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生理和道德的限制,又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不能满足资本家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贪欲。于是,资本家要在工作日时间不变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的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就形成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包括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从而降低了劳动力价值,提升了剩余价值率。现实社会中,社会普遍的生产率提高是个别企业生产率提高、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动机的结果。追求最大化利润(剩余价值)的内在动机,推动了分工和协作的发展,推进了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因而,组织的形态演进是一种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吧。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交织使用这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同时也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过程;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必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部分为前提。剩余价值量随着劳动的自然条件而变化,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使用,用人力兴建大规模的工程以便占有或驯服自然力,这种必要性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六篇 工资

资本主义的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是现象上,它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虽然它表现为多劳多得和少劳少得,且从长期趋势来看其名义值是上升的,但是在不同国家具有工资差异,且在通胀下其实际值可能是下降的;虽然随着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工人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财富量是增多的,货币工资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数量和种类增多,在长期劳资斗争中社会保险和福利增加……但是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减轻了,其相对工资(如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占制造业国民收入的比重)很可能是下降的。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其实质是用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来扩大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权力。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资本的积累过程中,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随之提高,即可变资本V相对减少,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越大;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困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越多。

资本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起点。马克思认为原始积累历史中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通过直接的暴力(圈地运动、惩治流浪者的血腥立法和殖民掠夺)来实现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的原始积累意味着生产者被剥夺,也就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这种剥夺首先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用,也就是通过资本集中来进行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大资本家不断打垮和吞并中小资本家,推动科技进步,形成垄断甚至跨国企业,推动资本的国际化;同时,受剥削者日益贫困和受压迫程度加深,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被激化。因此,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就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这是社会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但是,无可否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共存于同一个地球村,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国家有学习和借鉴意义。我们要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努力构建和谐世界,为自己的发展谋得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努力达到互利共赢。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信用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指的是一种借贷行为,是定期的、以偿本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运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信用产生的基础,它可以采取原始的实物借贷形态,也可以采取货币借贷,以信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等。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具有双重作用:

一是促进作用:1)信用制度的形成对利润平均化及其过程起中介作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建立在这个运动的基础上的。2)货币流通费用的减少,相当一部分交易用不着货币,流通手段的流通加速了,金币为纸币所取代;流通或商品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进而资本形态变化的各阶段加快了,整个再生产过程也加快了。3)股份公司的成立,单个资本不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4)在资本主义体系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的股份制度越是扩大并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消灭私人产业。信用制度把集中起来的闲置资本借给资金需要者,赋予其把资本投入于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资本增殖的可能性,是一种资本创造的过程,推动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使大企业得以形成,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有效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促进其发展。

二是消极作用:1)信用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2)当信用造成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尖锐化并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时,由商业信用引发的债务得不到偿还,商业信用急剧锐减,银行贷款难以收回,就会造成货币流通和信用的混乱,引发货币信用危机。3)刺激投机,结果引起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信号失真,生产盲目扩张,加剧经济危机。如,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1世纪初美国IT产业的泡沫经济以及当前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的金融危机。

因而,我们要扬长避短,发挥信用制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尽量避免其消极方面,以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篇:《资本论》读书笔记

从会计角度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资本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这本诞生于150年前的巨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恩格斯在总结马克思科学工作的成就时提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剩余价值理论。他指出,由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人们就可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而为社会主义运动奠定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下面,我结合会计知识谈谈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1、对资本总公式的理解

资本总公式,G—W—G′表示的是货币——商品——货币的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的经济行为,这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买卖经济行为。

在流通中存在两种流通形式,即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简单的商品流通W-G-W,以卖开始,以买结束,货币最后转化为充当使用价值的商品,循环的最终止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是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在简单流通中所采取的独立形式,即货币形式,只是商品的运动中介,运动一结束就消失。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以买开始,以卖结束,在G-W-G的形式中,货币又流回起点。G-W-G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商品、货币是它一般存在的方式,价值不断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这个运动中永不消失。商品和货币只是这一实体的两种形式。为卖而买,或者说为了贵卖而买G—W—G′(G′=G+M)。在生息资本的场合,G—W—G′简化地表G—G′,等于更多货币的货币,比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自从13世纪产生了借贷记帐法以来,会计核算一直遵从着“有借必有贷,借货必相等”的记帐规则,同时遵守会计平衡等式(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2)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资金以股本或贷款的形式流入企业,开始资金周转循环,投入到工资、原材料、动力、设备、厂房、土地等生产要素中,生产资料在劳动过程中丧失掉旧的使用价值形态中的价值,把价值转移到新形态的产品上。息税前利润,指企业支付利息和交纳所得税前的利润,息税前利润即不考虑资本结构的获利能力,反映了权益资本与债务资金的共同获利。假设价值等于价格,则息税前利润等于剩余价值。

2、对劳动价值公式的理解

劳动价值公式:W=V+C+M,C代表为购买生产资料而支出的货币额,V代表为购买劳动力而支出的货币额,M代表剩余价值。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材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为被称为不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的余额,剩余价值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转化为可变量,因此称为可变资本部分。

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以制造企业为例,制造企业一般在成本核算中设置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直接材料,是指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是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的职工薪酬。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企业生产部门(如生产车间)发生的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劳动保护费、国家规定的有关环保费用、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在在会计工作中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概念极易与劳动价值公式中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概念混淆。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时期及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直接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固定成本包括以下几种费用:固定折旧费用、房屋租金、行政管理人员工资、财产保险费、广告费、职工培训费、办公费、产品研究与开发费用等,其基本特征是:固定成本总额不因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单位固定成本(单位业务量负担的固定成本)会与业务量的增减呈反向变动。变动成本是指那些成本的总发生额在相关范围内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呈线性变动的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都是典型的变动成本,在一定期间内它们的发生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动,但单位产品的耗费则保持不变。所以不变资本不等于固定成本,可变资本不等于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及变动成本中用于购置劳动力要素的支出,如人工费、制造费用中管理人员工资支出属于可变资本,固定成本及变动成本中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直接材料、燃料与动力、设备折旧、制造费用属于不变资本。

在商品流通环节中,本环节的产品即是下一环节的原材料,W=V+C+M,W1=V1+C1+M1,C =W1, 通过循环替代,最终,W=V+M,而剩余价值M=息税前利润。价格=人工费+剩余价值=人工费+税金+权益资本收益+留存收益。其中人工费即劳动力的再生产成本,而剩余价值则政府、资本、企业分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由于工人的所得少于纯产量的总值,因此他们的消费永远不足以把纯产量的总值购买回来,工人的消费产生了“需求缺口”。而且利润对工资的比率在增殖的价值中所占的份额越大,这种需求缺口也越大。当然资本家也消费其部分利润,这有助于填补一部分缺口。但是资本家的大部分利润不是消费掉而是储备起来的;部分产品就销售不出去。

我国自93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但它作为市场经济,同样是以市场作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的经济,是由市场机制,也就是价值规律调节运行的经济,那就必然存在价值规律调节中的缺点,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政府更要做好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工作,引导调节剩余价值在不同阶层的分配,保证社会主义的公平、公正。

二〇一六年一月二十九日

第五篇:《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选读部分:第二卷 第十章至第十五章

资本论第二卷总标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这一卷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流通中的表现及其运动规律,它是第一卷的继续和补充,又是第三卷的基础,构成一、三两卷的桥梁和纽带。在这一卷中,我重点阅读了第十章到第十六章的部分,其中,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主要是评述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研究周转时间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第十五章则研究资本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下面就按照章节顺序具体介绍每一种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的精彩语句。

在第十章中,介绍的是重农学派的魁奈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魁奈把生产资本分为“原预付”和“年预付”资本,以价值转移方式作为划分标准,他正确地把这种区别说成是生产资本即并入直接生产过程的资本内部的区别。然而,这种理论还是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只承认农业劳动是生产劳动,农业生产资本才有此划分。

在第十一章中,介绍的是李嘉图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提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只是为了说明价值规律的例外,即工资率影响价格的各种情况,此外,李嘉图还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分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区分相混淆。

在第十二章中,研究的是生产时间中劳动期间的影响。首先,马克思将劳动期间定义为由许多依次进行、互相连接的工作日构成的工作日。其中,马克思指出生产行为持续时间的差别,不仅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发生,而且在同一个生产部门内也会发生,因为所要提供的产品的规模有大有小。劳动期间的长短由产品的性质、规模和生产技术条件决定。他重点说明了劳动期间对资本周转和资本预付量的影响:(1)劳动期间的差别必然影响资本周转速度;(2)劳动期间的差别在生产过程中断和受到扰乱的情况下会造成不同后果;(3)劳动期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流动资本的预付量。最后,马克思提出了要加速资本周转必须缩短劳动时间,而劳动期间的缩短通常和在这一较短时间内预付的资本的增加联系在一起,这样,预付资本的量就随着预付时间的缩短而增加。也就是说,缩短劳动期间需要增加预付资本。同时马克思还说举办劳动期间相当长而规模又很大的事业,只有在资本积聚已经十分显著,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又为资本家提供方便的手段,使他可以不完全用自己的资本而用别人的资本来预付、来冒险的时候,才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事情,显然马克思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信用制度发展的一定程度的时候,劳动期间的缩短才有可能。

在第十三章中,研究的是生产时间对资本周转速度和资本预付量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始终是生产时间,即资本束缚在生产领域的时间。但是反过来,资本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时间,并不因此也必然是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劳动期间小于等于生产时间。首先,生产时间受的自然力作用的影响,这是与产品的性质和产品制造本身的性质密切相关的,然而,如果超过劳动时间的生产时间,不是像谷物的成熟,像树的成长等等那样,由永恒的自然规律决定,那么,资本周转期间就往往可以通过生产时间的人为的缩短而或多或少的缩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科技进步可以缩短生产时间。其次,生产时间受到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的影响,马克思指出必须有一定的或大或小量的可能的生产资本,也就是要用在生产上的生产资料,以或大或小的规模处于储备状态,以便逐渐投入生产过程,同时还指出,对一定的企业或有一定规模的资本主义生产来说,这种生产储备的大小,取决于它在更新时困难的大小,取决于供应市场的相对距离,取决于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等等。最后,马克思概括性的指出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可以有种种极不相同的情形,所有这些不同都取决于流通领域内的情况。

在第十四章中,研究的是流通时间对资本周转速度和资本预付量的影响。我们知道,资本的周转时间等于它的生产时间和它的流通时间之和,而流通时间又分为两个阶段:出售时间和购买时间。出售时间是流通时间的第一个阶段,马克思把出售时间的产生归因于商品的销售市场与生产地点的距离的存在,而影响出售时间的因素有距离、运输条件、契约范围。马克思用辩证的思想看到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会缩短一定量商品的流通时间,那么反过来说,这种进步以及由于交通运输工具发展而提供的可能性,又引起了开拓越来越远的市场。同时,供货契约的规模也会引起周转时间的差别,具体来说,供货契约的规模会随资本主义生产的规模和水平一同扩大,而且,这种差别与支付期限和信用关系无关。在这里,马克思特别提出了流通时间的差别,有的是个别的出现在同一生产部门的不同的单个资本之间,有的也出现在不立即支付现款而有不同支付习惯的不同生产部门之间。从以上可以看出信用制度度流通时间的缩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购买时间是流通时间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也是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要素的阶段,购买时间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距离远近和运输条件,市场距离所造成的资本束缚在商品资本形式上的时间的延长,直接造成货币回流的延迟,因而也延迟了资本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

在第十五章中,研究的是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在序言部分,马克思就阐明了他的两个观点:(1)由于流通时间的存在,要使生产在流通期间也不中断,要么缩小生产规模,要么追加资本;(2)耍使生产正常进行,产业资本必须将一部分作为生产资本,一部分作为流通资本,这就要增加预付资本的量。在接下来的部分,马克思分别就劳动期间等于、大于及小于流通期间作考察,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再加上价格变动的因素进行考察。第一种情况,劳动期间等于流通期间实际上只是偶然的例外,但是必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在这种情况下,预付资本和追加资本都只为自己的周转期间而预付;第二种情况,劳动期间大于流通期间,在这种情况下,预付资本和追加资本的劳动期间和周转期间互相交叉,而不是互相交替,同时还会发生资本游离;第三种情况,劳动期间小于流通期间,在这种情况下,三个资本相互独立。通过以上三种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为了使资本的一部分能够在其他部分处在流通期间的时候不断处在劳动期间,必须把资本分为不同的部分;(2)当劳动期间不等于流通期间,且流通期间不是劳动期间的简单倍数的时候,就会产生游离资本;(3)对于社会总资本来说,游离资本必然是通例,而在生产过程中依次执行职能的资本部分的单纯交替的现象必然是例外;(4)由单纯的周转运动这一机构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只要信用制度发展起来,必然会起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必然是信用制度的基础之

一。最后,马克思将价格变动的因素考虑进去进行考察,指出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的变动,都会对资本预付量发生影响。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的心血,自从它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资本论》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人数日益减少的自封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许多假设、分析的特点和思维习惯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领域都广为流传。二十一 世纪的我们,更要秉承《资本论》的精髓,将之投入到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当中。

下载《资本论》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资本论》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这些天来,看了马克思资本论这本书,反反复复的看,还是存在疑惑的地方,比如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接下来就讲讲《资本论》这本书的内容及我个人的一些想法等......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在本学期的政治课学习中,我们进行了对《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和学习。通过对这一经典著作的学习,我们对马克思经济学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资本论......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是一部真正博大精深的辉煌巨著,是马克思倾注了毕生心血,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在第一卷中,从简单的商品入手,研究了资本的......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目录 第一卷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换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 资本的......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读书笔记 在本科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时以为教材里的内容是马克......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的一本科学著作。内容对于我们这些处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有些晦涩难懂,所以,我在阅读《资本论》这本书时,也参考了《资本论选......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数字印刷一班 毕晟 100220120 序言: 在马克思哲学课上第一次接触到了卡尔马克斯的哲学,而这本《资本论》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结晶,是......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资本论》是一本天书,觉得很难,觉得它很“恐怖”,“高不可攀”。这个暑假,趁着打工之余的一点时间,我便想到要看一下这本闻名中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