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拟建食品药品“黑名单”
我国拟建食品药品“黑名单”
核心提示:12月12日电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12日公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起草的《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根据这一规定,我国拟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将因严重违反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受到行政处罚的生产经营者及责任人员等有关信息,通过政务网站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12日公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起草的《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根据这一规定,我国拟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将因严重违反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受到行政处罚的生产经营者及责任人员等有关信息,通过政务网站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规定明确,食品生产者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或在食品中添加药品,情节严重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等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经营行为,将被纳入“黑名单”范围。
规定要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谁处罚谁公布的原则,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将应当纳入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责任人员、涉案产品的相关信息在其政务网站上公布。公布的信息应包括:违法生产经营者和相关责任人的信息,以及涉案产品相关信息,包括产品名称、批次、标识、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号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纳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记入监管信用档案,并采取增加检查和抽验频次等措施,实施重点监管。纳入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责任人员,再次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从重处罚。同时,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纳入食品药品监管信用体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将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各界可于2014年1月10日前,通过登录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篇: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生产经营者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监督生产经营者全面履行安全责任,根据《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的要求,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将因严重违反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受到行政处罚的生产经营者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下简称责任人员)等的有关信息,通过政务网站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生产经营者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品(含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
第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食品药品 安全“黑名单”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工作。
第五条 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应当遵循依法、客观、及时、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六条 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公布其作出行政处罚案件相关的生产经营者、责任人员和涉案产品的相关信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公布其直接查办、挂牌督办的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相关的生产经营者、责任人员和涉案产品的相关信息。
第七条 行政处罚决定生效的,当事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不影响纳入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
第八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建立“黑名单”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第二章 纳入范围
第九条 根据《行政处罚法》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撤销批准证明文件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严重行政处罚的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
第十条 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或者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受到行 政处罚的行政许可申请人或被许可人。
第十一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
(一)生产经营《食品安全法》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情节严重受到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二)食品生产者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或在食品中添加药品,情节严重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三)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情节严重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四)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毁灭有关证据,造成严重后果,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五)不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或者生产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造成严重后果,受到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六)违反《食品安全法》,情节严重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
(一)生产、销售假药、劣药,受到责令停产停业、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二)未按照规定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行政处罚的;
(三)从无《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购进药品,受到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书行政处罚的;
(四)违反《药品管理法》,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或撤销相关许可证或批准证明文件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
(一)生产、经营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或未经许可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活动,或未经许可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活动,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二)未依照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组织生产,或者未依照规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受 到吊销《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三)生产、经营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者不符合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的医疗器械,或经营无合格证明文件、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或未按要求实施召回或者停止经营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医疗器械,或委托不具备规定条件的企业生产医疗器械或者未依照规定管理受托方的生产行为,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四)生产条件不符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而未依照规定采取整改措施、停止生产、报告,或生产、经营说明书、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医疗器械,或未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标示要求运输、贮存医疗器械,或转让过期、失效、淘汰或者检验不合格的在用医疗器械,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五)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未依照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未按照要求报告不良事件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六)违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受到责令停产停业、撤销产品注册证书、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的其他情 形。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化妆品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
(一)生产未取得批准文号的特殊用途的化妆品的,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二)使用化妆品禁用原料和未经批准的化妆品新原料的,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三)违反《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发布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严重违法广告,在本被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为严重失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
(一)被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广告批准文号后,仍继续发布违法广告,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相关部门联合曝光的;
(二)未经审批擅自发布严重违法广告,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相关部门联合曝光的;
(三)发布严重违法广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情节严重的,建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纳入黑名单的。
第十六条 受到行政处罚,在法律规定期限内不得从事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
第三章 信息公布
第十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谁处罚谁公布的原则,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将应当纳入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责任人员、涉案产品的相关信息在其政务网站上公布。
第十八条 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公布的信息应包括:
(一)违法生产经营者的名称、地址及法定代表人姓名,主要违法违规行为、处罚依据、处罚结果等;
(二)责任人员的姓名、职务、身份证号,主要违法违规行为、处罚依据、处罚结果等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生产经营者、责任人员从事相关活动的期限;
(三)涉案产品相关信息,包括产品名称、批次、标识、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号等。
第十九条 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公布的期限,应当与其被采取行为限制措施的期限一致。法律、行政法规未规定行为限制措施期限的,公布期限为二年,公布期限自公布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条 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其公布的“黑名单”及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其政务网站上予以转载。
第二十一条 纳入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期限届满时,由属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监督检查,在公布“黑名单”期间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由首次公布信息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黑名单”专栏中的信息转入数据库。
第二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其政务网站设置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专栏,统一格式。
第四章 管理措施
第二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纳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记入监管信用档案,并采取增加检查和抽验频次等措施,实施重点监管。
第二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纳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定期或不定期报告安全管理情况。
第二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审查办理行政许可事项时,发现因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资料样品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者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受到行政处罚,纳入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五年内不受理其申请。
第二十六条 纳入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责任人员,再次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从重处罚。
第二十七条 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纳入食品药品监 管信用体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十八条 鼓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对纳入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进行监督,发现有违法行为的,有权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司法机关通报的刑事处罚案件相关的生产经营者、责任人员和涉案产品的相关信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3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三篇:黑名单申请书-通用范文
申 请 书
(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用)
申请人:。被执行人:。申请事项:
请求贵院依法决定将被执行人 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在征信系统记录。
事实与理由
诉 纠纷强制执行一案(执行依据:,执行案号: 法执字第 号),鉴于(写明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具体事实),故被执行人 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 务,依法应对其进行信用惩戒。为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特依据《民 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 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第 项、第二条之规定,提出本申请,望予以支持。
此致
人民法院
申请人:
年 月 日
(注:文书制作卢海国律师,石家庄追债法律服务网首发)
第四篇:黑名单管理制度
“黑名单”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从源头杜绝故意逃废金融债的行为,本着“真实、准确、全面”的原则对所有融资方、担保方和潜在融资客户进行诚信度搜集调查,建立融资禁入机制,有效抑制和杜绝不良贷款增长,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黑名单”是指以公司内部档案有不良融资关系的客户及存在潜在风险的客户为基础,搜集其关联企业、直系亲属、股东、股东直系亲属等信息资料的一套诚信度管理系统。
第二章 认定的范围
第三条:公司系统账内、账外不良贷款、不良担保及抵债资产、欠息贷款的企业法人、关联企业法人、股东、自然人及其直系亲属;申请贷款被发现有欺瞒行为的潜在风险客户。
第三章 认定的原则和依据
第四条:认定原则:认定工作要本着慎重、真实、准确、全面等原则,不讲人情,不扣帽子,不打击报复。
第五条:认定依据:以下列九大类为基础,搜集:
1.有不良贷款的自然人、借款企业、借款企业的关联企业、企业法人、企业法人直系亲属、股东、股东直系亲属;
2.有不良担保的自然人、企业、关联企业、企业法人、企业法人直系亲属、股东、股东直系亲属;
3.贷款核销至今未清偿的自然人、企业、关联企业、企业法人、企业法人直系亲属、股东、股东直系亲属;
4.以资抵债造成公司净损失的自然人、企业、关联企业、企业法人、企业法人直系亲属、股东、股东直系亲属;
5.打折清收损失本金或正常贷款利息的自然人、企业、关联企业、企业法人、企业法人直系亲属、股东、股东直系亲属;
6.恶意降低贷款利率的自然人、企业、关联企业、企业法人、企业法人直系亲属、股东、股东直系亲属; 7.积欠正常贷款利息的自然人、企业、关联企业、企业法人、企业法人直系亲属、股东、股东直系亲属;
8.其他:有未决诉讼、社会关系复杂、其他不良信用记录、赌博等不良嗜好的自然人、企业、关联企业、企业法人、企业法人直系亲属、股东、股东直系亲属。
第四章 认定程序
第六条:由运营部、业务部、风控部按认定范围要求对职责范围内所有融资关系客户及潜在客户进行信息搜集,上报风控部。
第七条:风控部负责对各部上报的客户信息进行汇总、合并、整理,上报总经理审批认定。
第八条:对通过总经理认定列入“黑名单”的客户信息,风控部负责在5个工作日内将信息更新至“黑名单”查询台账,并做好相关资料的保管工作。
第五章 “黑名单”的建立
第九条:依托现代化的网络办公系统将“黑名单”数据整合为一套动态的查询管理台账,并每月更新一次数据,使公司所有人员都能查询、使用本 “黑名单”台账。
第六章 “黑名单”的管理
第十条:基础数据的搜集:各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要严格按本制度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全面;每月1日将搜集的新增不良客户信息及已偿清债务的客户信息电子版发至风控部。
第十一条:数据资料的整理、更新。
(1)风控部明确专人负责数据的汇总、合并、整理工作,对通过总经理认定的数据资料更新至“黑名单”系统。
(2)对已偿清债务的客户自偿清日起保留3个月的“黑名单”记录信息,期满上报总经理审批后可退出“黑名单”。
第十二条:认定资料的保管:对上报的电子版数据、纸质资料及总经理的审批认定资料由风控部每月整理按年装订永久保管。
第七章 “黑名单”的使用 第十三条:此名单仅限于公司内部人员使用,使用查询“黑名单”的部门及人员必须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第十四条:对于列入“黑名单”的客户,申请融资时将不再予以授信。第十五条:不得向客户及使用范围以外的人员提供“黑名单”数据或透露相关信息。
第十六条:所有申报的融资项目必须经风控部查询,确认在“黑名单”中有无不良记录,并由查询人在项目审批表上签字确认。
第八章 检查监督
第十七条:总经办每季度对 “黑名单”的使用、查询情况进行检查,对未按要求使用的将严格进行处罚。
第九章 附则
第十八条:本制度由风控部负责并给解释和修改。第十九条:本制度自颁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浅淡当前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浅淡当前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饮食的要求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步入餐饮吃饭,促使我国餐饮业日益发达。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地沟油。食用地沟油的危害包括将会造成发育障碍、易患肠炎,诱发癌症等等。2012年4月15日中午,央视每周质量播报的节目一经播出就在公众中引发强烈关注和焦虑。据报道,百姓平时常吃的各种胶囊剂的药品、保健品的胶囊竟然有可能是用废旧皮革制作的,其中重金属铬超标最高达75倍。无论是“地沟油”还是“毒胶囊”,抑或其他食品药品安全将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食品、药品都是老百姓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吃得放不放心,一直是大家很关心的话题。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诸如“地沟油”,“毒胶囊”等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让这个话题成为了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以及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对于当前我国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大致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社会伦理道德某种滑坡,商家道德缺失;
第二,高额利益是地沟油长期横行的重要原因。目前很多地区地沟油已经产业化,各有分工,合作紧密,年产值巨大。不法之徒为了利润铤而走险,丧尽天良;
第三,相关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缺失,给某些不法商贩提供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灰色产业”空间; 第四,对于不法分子的处罚力度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不法分子钻空子;
第五,市场缺乏相关的行业标准;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事件曝光之后,我国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并已经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对给人民群众生命带来危害的企业和个人予以严惩打击,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应该从下次措施入手:
第一是我国的立法机构通过走访了解真实情况,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食品药品方面犯罪的不法分子的处罚力度,起到威慑的作用,并对各级政府开展整治行动提供法律依据;进行法律、法规、安全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研究与建立,加强区域横向范围的立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用规范有序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调整食品安全行为;二是要建立食品标准制度程序,在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研究,积累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数据,建立档案,严格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标准;
第二是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向食品药品制造企业定期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向人民群总宣传相关食品药品方面的知识,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监督食品药品的良好氛围;
第三是加快食品药品安全预警机制建设步伐。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选择群众比较关注的、有代表性的食品药品,定期向社会公布这些食品药品的安全状况。对食品药品安全检测与监督抽查结果、消费者投诉举报以及突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起因、危害程度和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评价指数,形成统一、权威、科学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
第四是鼓励与帮助食品药品制造企业建立品牌,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品牌意识,本着对人民群总健康负责的心态,诚信经营,提高自我约束的意识;
第五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定期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并联合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对可疑企业经行排查。各级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狠抓食品生产(加工)源头监管,加大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力度,重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假商标、假标识、假包装行为,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专项执法活动。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严厉查处涉案相关人员;
第六是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快食品安全信息通报网络建设。加强横向联系,建立部门之间的食品安全信息联络员制度,及时沟通,资源共享,以便使部门间信息保持交流畅通。建立地方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开展食品安全状况调查和综合分析。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政府的不懈努力,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品牌意识,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相信能最终让人民群众安安心心的生活,不必再担心诸如“地沟油”“毒胶囊”等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而惶惶不可终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