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河现状
环境恶化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1月12日,国务院以国发„2012‟3号文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这是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对实行该制度作出的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事实上,由于黄河供水安全形势严峻,该河流域早就首当其冲率先推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数年间,一个又一个工业带崛起在黄河岸边,化工、矿产等产业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表现出对水资源更迫切的需求,而污染也在加剧。
黄河近20年来频繁断流,情况最严重的1997年,全年断流时间高达226天,断流河段一度延至河南开封,山东境内黄河全线干涸。
近十年来,黄河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高达60%,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目前,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怪圈:上游生态破坏——来水减少——争水抢水——下游断流危机——生态再破坏。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
最近因为风沙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长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第二篇:黄河现状
黄河现状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长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现代化黄河治理方法全面实施:
黄河治理方略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既得益于黄河与黄土的哺育而生息繁荣,又受害于黄河与黄土相伴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与黄河治理有关。
黄河治理开发真正取得巨大进展是最近50年的事,黄河已开始变成为人们兴利造福的河流。总结治黄成败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认为采用“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等措施,标本兼治,近远结合,可以妥善解决泥沙问题;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形成一个防洪减淤的工程体系。显而易见,如此治黄已将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治理对策,人们对黄河的研究与治理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昔日千疮百孔 的黄河大堤,而今变成了宏伟的“水上长城”,成为海河与淮河的分水岭,在人们的努力下,取得了连续52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和综合治理开发的丰硕成果,治黄成就举世公认。自1972年以来的27年中就有21年断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现断流。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不仅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带来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加重了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日渐贫瘠。黄河断流、洪涝灾害的环境恶化相互交加,黄河安澜中隐伏着危机,治黄事业无比艰巨又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黄河的演变,对黄河治理和开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治黄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使治黄事业更为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亟待于我们继续探索和奋斗。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就黄河的治理方略述一管见。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
众所周知,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该地区西为祁连山余脉,西北为贺兰山,东至管涔山及太行山,北起阴山,南抵秦岭,共有64万km2,海拔1000~1500m,相对高差100~300m,这是世界上黄土覆盖最深厚、黄土地形最典型的地区。特殊的边界条件下,中游暴雨是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以及水土严重流失的动力因素,“愈冲愈陡,愈陡愈冲”[4],使黄土高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每年来自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泥沙达10亿吨左右,土壤侵蚀模数可达20000t/(a·5km2),大量泥沙
入黄,致使一些水库湮废失效,下游河道不断淤高,防洪压力日趋加重。我们认为,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必须跳出传统框框,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如修筑控制性拦沙工程、淤泥坝系及必要的挡土墙,变沟壑为平地;也包括人工定向爆破等措施,使一座座高耸的峁峁梁梁填充沟壑,变坡地为相对平原。同时,辅以必要的生物措施。这些措施把经多年治理如今仅占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约20%、而入黄泥沙却占总入黄沙量80%左右的水土严重流失区,改造成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6]。在这种失去了侵蚀地理环境的“平原”之上,水土流失被遏制,该地貌类型区入黄泥沙可减少70~80%(实际上入黄泥沙不可能也不需要减少100%,否则将会使下游河道遭受较强的冲刷,特别是给河口三角洲地区带来很大麻烦)。
只有从最基本的流域单元入手,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土严重流失区的侵蚀地理环境,才是黄河治本之策,而且这决非很久之后才可能实现的事情,只要立即动手,分步实施,10多年足矣。在这些具备涵养水源条件的人造“黄土平原”上,再采取相应的生物措施,不远的将来就不难实现“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宏伟目标。从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来说,这完全是可行的。面向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向西部战略转移,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角度讲,这也是十分必要的。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
相传我国上古之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因此黄河治理不仅要考虑防洪,而且还要考虑水资源问题。花园口以上多年平均径流深77mm,相对于全国平均径流深276mm的28%,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属长期性、区域性、资源性缺水,因此,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开源,即从外流域调水济黄,增补黄河有效水资源量,这是适应发展的长期战略措施。为此可利用黄河以南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基本上沿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线路,自汉江丹江口水库始,沿途把汉江、淮河上游可引之水经河南南阳、平顶山、许昌等地,在郑州以西桃花峪上游(如孤柏嘴附近)自流引入黄河,并利用东平湖和拟建的桃花峪水利工程加以调节。尔后,通过现有的下游引黄工程,包括引黄济津、引黄入冀(现有的共产主义引黄工程和位山引黄入冀工程供水能力已经很大)、引黄济青工程,向河南、山东、河北相关地区供水,兼顾南水北调中线、东线方案的调水作用。从而减轻黄河水供需压力,达到解决下游断流、保证输沙用水量、改善下游河道淤积状况之目的。如果调水规模有保证,不但能缓解河北有关地区用水紧张局面,还可再通过河北水系的局部调整接济京津,满足原中线南水北调方案对京津的供水要求。在此前提下,黄河流域来水可主要考虑本流域中上游用水,相应缓解了黄河中上游水资源短缺的不利局面。并且小浪底水库可按照“高水高用”的原则,相机调水北上。
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入黄,沿途干渠应与淮河流域的河流和集水区域平交,与该流域的防洪体系相结合,形成“串联水库”,除发挥相应的供水作用外,特别是在淮河、汉江流域的暴雨期,还将产生其他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一,通过优化调度,将淮河、汉江流域无法承受的洪量调入黄河,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上游各大支流的洪水入海通道,淮河、汉江的防洪压力遂大为减轻。其二,调洪水入黄,可冲刷黄河下游河道,扩大主槽断面面积,提高过洪能力,减少下游河道淤积。赵业安等专家的研究结果[8]及我们开展的模型试验资料[7]表明,黄河下游有“大水带大沙”及“大水出好河”的规律,水少沙多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根本原因,且水沙搭配不相适应是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高的又一主要原因。因此[9],只有调洪水入黄,使流量与含沙量相适应,“大水带大沙”时,才能取得最好的输沙减淤效果。其三,小浪底水库的库容,是发挥综合利用效益的保证[10],小浪底水库可借分洪调水之机集中排沙,利用大水排沙入海,相应增加了水库极为宝贵的库容。加大了水库调节能力,极大地提高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
总之,如此调水对黄河防洪减淤乃至整个黄河治理都能产生巨大效益,同时对改善黄河下游特别是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大量泥沙填海造陆,不断扩大河口三角洲国土面积,并有利于当地海上石油变为陆地开采,其意义甚为深远。
为弥补汉江下游枯水期用水,可修建引江济汉工程,即从荆江沙市附近自高而下向汉江下游开渠调水,为节省渠道长度,并便于调蓄,引江济汉工程可经过长湖。初步选在沙洋镇以下作为入汉江江口,入江口位于规划梯级之一的兴隆枢纽上游,以便于调节。荆江年均径流量大且较稳定,汛期长达半年之久,故引水补汉是有保证的,同时洪水期还可减轻荆江防洪压力。
结语
治理黄河方略必须针对“水少沙多”这一症结进行科学制订。为使黄土高原地区入黄沙量大大减少,应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这一治本之策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为缓解黄河流域特别是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应从汉江、淮河上游调水入黄,冲沙减淤,改善生态环境,兼顾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的供水作用,并通过黄河以南构成的“串联水库”的调度,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扩大黄河下游河道过洪断面,同时将小浪底水库乘机所排泥沙输送入海,提高该水库的综合效益。
本文提出的治黄方略,不仅把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治理对策,而且还把临近流域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考虑,防洪与用水问题等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实现黄淮海平原的水资源优化调配。参考资料:现代化黄河治理方法全面实施
第三篇:母亲河黄河的现状到底怎样?
母亲河黄河的现状到底怎样?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长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乌梁素海总排干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通向黄河的一条主要排污渠道。记者看到在这条总排干的沿线分布着许多造纸、焦化等企业,这些高污染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一旦环保设施停运或本身就无处理设施,大量污染物就会直排入黄河,影响下游供水安全。
今年年初,黄河包头段遭遇空前严重的以挥发酚为代表的污染,挥发酚、氨氮等超标几倍到几十倍,由于包头市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来自黄河,120多万市民只能硬着头皮饮“苦水”。记者在包头市环保局上报国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这次黄河挥发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乌梁素海总排干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来自宁夏和包头。
“祸首”沿黄:重点污染源偷排现象仍比较严重“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点多面广,很难根除
工业污染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产生出了包括COD(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挥发酚等在内的大量污染物。由于环保设施投入大,运转成本高,沿黄重点污染源偷排现象仍比较严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点多面广,很难根除。
在甘肃白银市采访时,当地环保部门的干部引导记者查看了横穿城区直入黄河的东大沟,这条天然排洪沟现在成了排污沟。人还未下车,沟里的污水散发出的恶臭扑面刺鼻,河道里的红色酸性废水缓缓流淌着,旁边的支岔小沟还不时注入小股绿色的水流,河沟滩上的土壤被污水侵蚀,呈现出了金属铜色。白银市环保局的干部介绍说,东大沟的沿线有八九家污染企业,包括生活污水在内,每天有近5万立方米废水排入黄河,其中最大的污染源来自于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这家运转了40多年的铜冶炼老企业,设备严重老化,虽经国家、甘肃省有关部门多次限期治理,至今没有效果,现在每天还有8000多立方米的酸性废水直排黄河,废水中铜、铅、锌、砷等重金属含量超出国家标准几十倍到上千倍。“白银区原来最主要的居民饮用水水源地位于东大沟下游,距离入黄口仅有200多米,现在这里的水因为净化后水质难以达标,已经停止向城市供水。”环保干部忧郁地说。
“消亡”现状: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呈现加重趋势乌梁素海湖已
经濒临消亡
在沿途调查中记者发现,除工业污染外,生活污水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污染”目前也呈现加重趋势,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同时,沿黄一些城市沿河乱堆、乱倒生活垃圾,加剧了黄河河段的污染。
日趋严重的黄河水污染,严重破坏了黄河生态系统,导致河道中的水生物濒临灭绝。上世纪五十年代兰州市雁滩滩边遍布红柳、芦苇,栖息斑头雁、高原山鹑等十几种水鸟,如今这些鸟种已没有了踪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黄河甘肃段生长的鱼类大大减少,有些已经绝迹。就连兰州人引以为自豪的兰州特产青白石白兰瓜,近年来也因浇了受污染的黄河水而品质下降。
据甘肃省环保局统计,黄河甘肃段年排放废水2.37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已达到了1.41亿吨,占到废水排放总量的59.5%。黄河流经甘肃四座城市,目前仅有兰州市有4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有15.8万吨。而且兰州市征收的污水处理费只有每立方米0.2元,全市所收的污水处理费也只能维持一座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甘肃省环保局局长赵伟民介绍说,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目前兰州市的污水管网普及率只有12.2%。较小的污水处理和收集能力远不足以处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排放量,致使黄河沿岸排污管、排污沟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黄河。记者发现,这一问题许多沿黄城市都普遍存在。
污染加重的黄河,不仅影响了沿河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更为严峻的是直接危及了生态环境和沿黄百姓的饮水安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现在每年有5亿立方米的废水注入湖区,其中排入黄河有0.5亿立方米。记者在乌梁素海看到,水体已呈现酱黑色。由于工业废水,特别是农药、化肥含量很高的农业退水注入湖区,使水域的富营养化加剧,水草、芦苇疯长,湖区明水面萎缩,湖底抬升加快。
巴彦淖尔市环保局局长杨介中介绍说:“乌梁素海水质目前基本处于劣五类,昔日的渔场现在已有19种鱼类灭绝。2002年,找到的一条最大的鱼还不足3两重。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治理,不仅危及黄河,而且这块重要的湿地也会在20到40年间消亡。”
“毒水”水质:近百亩小麦引溉了污水后被烧死村民饮水后常拉肚子
湟水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在青海省境内流长约300公里,流域集中了青海省60%以上的人口和大部分的工农业生产。然而,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加大,年排放量已达到近2亿立方米,湟水河的水质污染急剧恶化。特别是进入西宁市后的各河段,枯水期水质基本在五类或劣五类。2002年,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东庄村的近百亩小麦,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后被活活烧死。正在田头浇地的东庄村村民王成发告诉记者:“现在引湟水浇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
浇,水少了灌进地里,苗子准烧死。”
在甘肃省靖远县靡滩乡,村民们长期饮用的是经过简单沉淀的黄河水。村民们说,锅里经常有白色的沉淀物,饮过水后常拉肚子,洗过脸后皮肤龟裂起皮。“这个水咸得人吃不成,沏出来的茶咸得喝不成。河流里漂着黑乎乎的东西,看着像有油。”村民陶国才说。
记者在宁夏石嘴山市黄河水厂采访时了解到,从2001年开始由于黄河水质急剧下降,水厂的处理难度不断加大。水里的氨氮、挥发酚等含量过高,消耗了大量用于杀菌的氯,水厂不得不将加氯量由原来的处理每升水使用0.15毫克增加到4毫克左右,而用于澄清、处理有机物的药料也在成倍增加。去年和今年春天这家水厂还曾两次被迫停止处理。水厂副厂长张玉和说:“枯水期最严重的时候,感觉就是在处理污水,即使目前处理过的水,口感还是比较差,有时还有些怪味。现在大约有7万多人在饮用这样的水,今后水厂的供水范围还将不断扩大。”
第四篇:黄河发展
回顾黄河水文发展,面向现代化管理
摘要
从黄河的水文特性入手,通过对黄河水文资料包括水文水资源科学考察、黄河水研究、水文水资源研究等的回顾,分析气象气候变化对黄河的影响,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黄河 水文 水资源 生态保护
一、黄河河源的研究
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河口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km,是我国第二条大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五长河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历史上关于黄河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尔雅》《山海经》《禹本纪》都有“河出昆仑”的记载。历史上以探查黄河河 源为目的的实地考察, 真正始于公元 1280 年, 元代都实奉命探源,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 派专人大规模考察河源, 但都实只到达了星宿海。公元 1315 年翰林学士潘昂霄根据他的考察 写成 河源志 , 成为我国第一篇有关河源地区的专著[ 1]。
黄河是举世闻名的多沙河流,有独特的水文特性及特点。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 河长 78 6 k m, 流域面积仅 2.3 1 04 k m2 , 占
全流域面积的3 %;下游河段总落差9 3.6 m,平均 比 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 3.5% 由于黄河泥沙量大, 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 的地上河 , 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 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汇入外, 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 山丘陵 外, 其余全靠堤防挡水, 堤防 总长约 1 400 k m。历 史上, 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 冬季 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 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 致冰坝堵塞, 造成堤防决溢, 威胁也很严重。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 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 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 是 19 76 年人工改道后经 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 年间, 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 08 t / a, 每年平均净造陆地 25 ~ 30 k m2 [ 2]。
二、黄河水文特性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51mm,最大日降水量达1400mm;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80亿m3;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中游最大含沙量达1700kg/m3,最大输沙模数达35000t/km2(温家川水文站)。由于黄河流域跨越半干旱、干旱地区,流经中游43万km2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大量泥沙带入黄河,造成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逐年抬高,形成了著名的地上“悬河”。复杂的流域特性决定了流域水文产流、汇流、输沙规律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黄河水文测报方法、测报手段的复杂性。在其他江河上行之有效的测验方法、仪器设备在黄河上由于流速大、泥沙多、河道冲於游荡剧烈等问题而很难使用,在其他江河上使用较好的预报方法应用到黄河上也很难适应。
1(1).黄河是举世闻名的多沙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时空分布不均,下游河道宽浅、主流摆动频繁、冲於变化剧烈,漫滩洪水水流复杂、流向不定,测验难度大。中游洪流陡涨陡落、来猛去速、预见期短、流急沙大,常有浆河及揭河底等特殊水文现象发生,测验条件复杂。
(2).黄河有桃、伏、秋、凌四汛。凌汛期黄河下游及宁蒙河段易成冰塞、冰坝,预报困难。伏秋大汛流量变幅大、水位涨落快,加之洪水过程中水草和漂浮物多,增加了洪水预报的难度,导致测验仪器设备配备的复杂化和多样化(3).近年来由于水资源利用量的加大,非汛期下游河道常出现长河段、长历时的断流现象,加速了河道的萎缩。目前下游河道出现3000-4000m3/s的洪水即出现漫滩,水文测报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4).黄河流域大多处在经济落后地区,委托雨量站管理量大,且易被盗,社会问题较多。水文站多在地广人稀、远离村庄、深山峡谷、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子女上学、就业、青年职工婚姻、学习等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行业贫困。
黄河水文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实施,使黄河水文有了更广阔的服务空间
(2)黄河的自然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动,黄河防洪、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等三大问题成为新时期治黄工作的主要矛盾,水土流失、泥沙输移堆积、洪水涨落无常、旱涝频繁、水资源不均、下游断流、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课题摆在黄河水文面前,黄河水文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3 黄河水文应实现的转变
基于水文在治黄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水文的发展和治黄主要矛盾的变化, 传统的水文模式和工作思路已不能满足治黄事业的需要,必须从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转变。
(1)水文自身认识要由水利 的附属向水利的基础产业转变
认识很重要,特别是水文自身的认识更重要,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找到和 立足应有的位置,只有找准位置才能思路明确,从而发挥潜能去创造性的工作。黄河事业除害兴利取得的巨大效益中无不隐含着水文工作的辛勤奉献。认识到水文是治黄水利事业的基础产业,这样更加大水文自身的压力,也更增加了做好水文工作的动力。
(2)水文服务要由单向服务向全面服务转变
不断开放的环境,不断发展的事业,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要求水文工作必须更新单打一的观念,从单纯水位、流量、含沙量的测报整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 从单纯为防洪服务中走出来,从封闭半封闭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全方位为水资源开发管理服务。
(3)水文要向公益性服务与专业有偿服务相结合转变
传统的水文体制和机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水文工作机制的运作也应适应新情况。建立在以公益性服务为主的前 提下,利用现有站网和开辟各种专用站为社会各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偿服务的新机制。
(4)水文要从一般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
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和法制体系的不断健全及法律知识的普及, 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水文工作应增强法制意识, 强化法制手段,创造法制氛围从传统一般管理向依法管理运作转变。将要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和《黄河水文管理办法》作为水文依法运作和管理的根本依据。
三、黄河水文研究的重要性
治水必知水, 治黄必知黄, 知黄必有水文。作为观测、收集、分析、研究、预报水文信息资料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水文科学,是一项国家公益性、基础性事 业, 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黄河工程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水文信息资料是工程分析论证和决策的依据;在黄河工程设计阶段,水文信息资料决定着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度;在黄河工程施工阶段,水文工作关系着工程的进度和施工安全;在工程管理运行阶段,水文工作决定着工 程的调度运用和效益的发挥;在防汛抗旱中,水文工作直接关系防汛抗旱的正 确决策;在水资源的配置管理中,没有水文提供的数据也是一句空话。可以 这样说,任何与水和黄河有关的工程建设离开水文信息 资料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黄河的生态现代化管理
黄河源头地区处于多年冻土强烈退化区, 区内呈大片连续、岛状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并存的格局。由于地形复杂, 加之岩性坡向和植被等影响, 多年 冻土厚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不甚明显, 但海拔仍是控制多年冻土厚度分布的主导因素。最大的多年冻土层厚度为65m左右,大部分地区多年冻土厚度较薄,小于30 m, 最小的仅为 5~ 10 m。多年冻土处于长期不稳定状态,气候变暖对多年冻土稳定性影响极大。河源区生态环境体系属于我国环境脆弱性分区 的青藏高原干旱带,在区域生态地域划分上属于半湿润干旱寒冷高原生态系统的青南羌塘草原荒 漠生态区, 高寒与干旱构成该区域系统的基本气候 特征。从生态系统分类的角度看, 黄河河源区的生 态体系可以归结为草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 以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沼泽、湖泊及其动物等 组成。
该地区植被分布的垂直分带明显,种类繁多,并有复合分布的特征。一方面, 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 由暖湿至寒旱的水平分异样度;另一方面,大致沿玛 多两湖盆地北缘的低山带是干旱高山草甸与高山 草原区的界线。主要植被群落分布为:高寒(山)草甸类植被,高寒沼泽化草甸类莎草草场,高寒干草原 类禾草草场,平原草甸草场类禾草草场以及石生稀 疏植被。黄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剧烈,以草甸、草场持续退化,土地荒漠化持续发 展,湖泊水域不断萎缩, 黄河源干流断流次数增加等为表现。气候变 异是引起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首先是 气温的升高;其次, 该区域降水量呈现略有增加的趋势, 但主要是冬、春季的降水明显增加, 对植被生长 起重要作用的夏季降水量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使该区域多年冻土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造成冻土融区范围扩大, 季节融化层增厚, 甚 至下伏多年冻土层完2]。多年冻土的退化使植被根系层土壤水分减少, 表土干燥;加之夏全消失[ 季的降水量多为阵性降水,降水的连续性差,同时降水以固 态形式出现较多, 在这种情况 下, 夏季气温显著升高,不利于植被正常生长与繁衍,导致植被大范围退化。在植被退化后, 地表裸露, 蒸发增加,土壤沙化, 多年冻土继续退化, 地下水位下降,河川径流减少,草场沙化,土地荒漠化。这种水文系统和生态系统 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该区域的生态体系中不断 演绎。
结束语
(1)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推动黄河水文工作健康发展的可靠 保证。(2)落实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体系,为黄河水文工作实现“哨兵”向“侦察兵”的嬗变提供快捷通道。
()树立3 “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科技兴水文战略,有效地改善了人才资源匮乏 科技力量不足的局面, 初步形成了“以事业造就,用环境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的良好氛围。
(4)紧紧人盯住治黄实践的需求和变化,才有黄河水文的用武之地。(5)现代化建设是黄河水文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现代化建设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黄河水文自身发展的 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孟宪静,将公社,孟繁设,董进东,冯秋霞.黄河水文科技与水文发展.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第21卷第2期,2010年4月
李万寿.20世纪黄河源头水文水资源研究回顾与展望.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8卷第5期,2000年10月 李红良,王玉明,蒋秀华.1919~1951年黄河水文资料插补延长计算成果分析评价.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第24卷第1期,2003年3月
蒋志勇.1977~1996年黄河下游水文断面反映的河床演变.泥沙研究第1期,2001年2月
刘栓明,谷源泽.高标准搞好黄河水文测报设施建设.专题研究
贾杰华,石钦周,王志刚,邓晓颖.黄河冲积扇的形成及其水文地质环境.人民黄河第24卷第2期,2002年2月
霍小虎,刘根生,苟万德.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特性分析及变化规律研究.甘肃水利水电技术第39卷第3期,2003年9月
李泽刚.黄河口附近海区水文要素基本特征.黄渤海海洋第18卷第3期,2009年9月
胡彩虹,郭生练,熊立华,彭定志.黄河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与进展.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第14卷第1期,2003年3月
牛玉国.黄河水文发展的回顾及展望.人民黄河第28卷第10期,2006年10月 牛玉国.黄河水文发展及展望.水文第26卷第3期,2006年6月
崔步礼,常学礼,陈雅琳,董琼,李维庆.黄河水文特征对河口海岸变化的影响.自然资源学报,第21卷第6期,2006年11月
时连全,王华.黄河新情况与黄河水文发展的思考.内蒙古水利2000年第3期 王国庆,史忠海.气候变化对黄河上游水文的影响.河南气象2000年第4期
许叶新.黄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力发电2003年第29卷第9期
赵希林,梁贵生,游小娥.浅谈黄河水文维权现状原因及对策.内蒙古水利2010年第5期
贾兴荣,曾连芝,韩慧卿.树立人本观念 搞好黄河水文管理.山东水利2000年第12期
时连全.谈黄河水文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内蒙古水利2001年第3期
第五篇:黄河诗
我这都是一点点找的,改的,不容易呀!我要用,就顺便给你一个喽 诗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李白《将进酒》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5.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7.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俗语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一碗河水半碗沙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成语 中流砥柱 鱼跃龙门 九曲黄河 泾渭分明、海晏河清、河山带砺、俟河之清 历史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距
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简介 黄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黄河大合唱》 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保卫黄河(朗诵词)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
北!保卫全中国!(多声部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