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迅研究练习答案
《鲁迅研究》知识类练习
(2012年11月)
[填空练习]
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__狂人日记________》;就在同一期的《新青年》上,作为新诗写作者的鲁迅所使用的笔名则是___唐俟_______。
2、鲁迅曾以“__宴之敖者_____”作为自己的笔名,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人所驱逐”。
3、“______隋洛文____”是鲁迅所使用的笔名之一,其含义是对当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所谓“通辑堕落文人鲁迅”的挖苦与抗议。
4、鲁迅是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不少乡土小说作家深受他的影响。___沈从文_______就是其中的一位,鲁迅曾戏称他是“吾家彦弟”。
5、鲁迅对青年作家特别关爱,无私提携,小说《___幸福的家庭_________》其副标题为“拟许钦文”就是典型的例子。
6、鲁迅的长孙名字叫___周令飞_________,内含鲁迅曾用过的一个笔名。
7、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评论他自己的一篇小说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莱夫的阴冷”,这篇小说是《______药______》。
8、“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这一细节描写出自小说《______肥皂______》。
9、“这一定不是的。”女乙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女辛说。上面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作品《_奔月___________》。
10、“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小说《______孤独者______》。
11、有一灯谜,谜面是“全国戏曲汇演”,打鲁迅的一个作品集名,这部作品集是《____社戏________》。
12、鲁迅在为自己的杂文集起名时,很讲究对仗艺术,《伪自由书》与《____准风月谈________》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3、散文诗集《野草》不但语言充满奇峻的变异,而且表现手法也极具创新意识,其中《____过客________》一篇就体现了明显的戏剧化倾向。
14、鲁迅早年撰写有《___文化偏至论_________》一文,其中提出了如下救国主张:“诚若为今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15、在《______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_________》一文中,鲁迅基于进化论思想表述了如下“立人”主张:“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16、“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出自鲁迅的作品《_故乡___________》。
17、“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这段话出自鲁迅的作品《_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18、鲁迅在一篇杂文中曾把中国的历史概括为如下的循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篇杂文是《__灯下漫笔__________》。
19、1932年11月,鲁迅收到两位青年作家的来信,鲁迅回复以《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发表在《十字街头》第三期上,内有著名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之语。这两位青年作家是_____沙汀______和___艾芜_________。
20、左联诗人较著名的是殷夫,鲁迅称其诗作“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该诗集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1、融贯中西的学者_____林语堂_______认为鲁迅在中国的出现是非常珍贵难得的,把鲁迅比喻为“白象”。
22、鲁迅写的用洛文署名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一副对,表达了鲁迅对__瞿秋白 __________的深厚友情。
23、在《诗歌之敌》一文的开头,鲁迅写到:“大前天第一次会见‘诗孩’,谈话之间,说到我可以对于《文学周刊》投一点什么稿子。”其中“诗孩”是指____孙席珍 ________。
24、“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杂文《___热风·随感录四十一_________》。
25、鲁迅颇推崇_____冯至_______的抒情诗,称之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请注意,以下26至35题为完成句子。)
26、“______绝望______之为虚妄,正与______希望______相同!”
27、“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__难见真的人__________!”
28、“孔乙己是___站着喝酒而穿长衫_的唯一的人。”
29、“好,„„我_____要什么就是什么__________,我欢喜谁就是谁。”
30、“大家仍然叫她_____祥林嫂_______。”
3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_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______淋漓的鲜血
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2、“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____________,____还有一株也是枣树________。”
33、“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____________;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____________。”
34、“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__为子君____________,______为自己_________。”
35、“__横眉冷对__________千夫指,/___俯首甘为_________孺子牛。
[单项选择练习]
1、下列人物中谁译述的《天演论》影响了鲁迅早期进化论思想的形成?(④)
①林纾②蔡元培③梁启超④严复
2、《鲁迅全集》里收录有鲁迅亲笔所画的一幅画,此画见于(③)中。
①《且介亭杂文》②《故事新编》③《朝花夕拾》④《集外集》
3、鲁迅曾戏称他的一段学习生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具体指的是(②)。
①三味书屋期间②南京求学期间③东京求学期间④仙台求学期间
4、鲁迅的《呐喊·自序》里曾提到过一位“金心异先生”,这实际上指的是五四时期的著名人士(④)。
①胡适②陈独秀③刘半农④钱玄同
5、下列有关鲁迅生平的事件中,近年来引起学术界质疑的一项是(②)
①幻灯画片事件②兄弟失和③恋爱生子④曾在厦门大学任教
6、鲁迅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深受(④)学说的影响。
①泛神论②安那其主义③自然主义④进化论
7、《伤逝》这篇手记体小说在具体行文中通过空一行以作为手记体的标识,因此,它实际上是由(①)节手记组成的。
① 18② 19③ 20④
218、下列鲁迅小说中,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原理的一篇是(④)。
①《药》②《祝福》③《肥皂》④《伤逝》
9、小说《明天》的女主人公是(④)。
① 长妈妈② 祥林嫂③ 爱姑④ 单四嫂子
10、下列鲁迅小说中,没有涉及到人物偷窃品行的一篇是(③)。
①《故乡》②《孔乙已》③《明天》④《阿Q正传》
11、从“民族寓言”的角度解读鲁迅作品的国外学者是(④)。
①夏志清②李欧梵③普实克④弗·詹姆森
12、下列学者中,从“看/被看”二项对立模式解读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一位是()。
①刘再复②王富仁③钱理群④叶舒宪
13、在《故事新编》中,所谓“油滑”写法首先出现于(①)一篇中。
①《补天》②《奔月》③《理水》④《出关》
14、《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是哪次惨案中的遇害者?(①)
① “三一八”② “四一二”③ “一二九”④ “五卅”
15、在鲁迅杂文中,用“细腰蜂”来比喻统治术的篇目是(①)。
①《春末闲谈》②《灯下漫笔》③《爬和撞》④《沙》
16、下列杂文集中,不属于鲁迅前期的一部是()。
①《坟》②《热风》③《华盖集续编》④《三闲集》
17、下列作品中,哪一部不是鲁迅的杂文集?()
①《华盖集》②《花边文学》③《尝试集》④《而已集》
18、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野草》中的一篇是(②)。
①《腊叶》②《夜颂》③《好的故事》④《影的告别》
19、《中国新文学大系》中,鲁迅编选并作序的一集是(②)。
①《小说一集》②《小说二集》③《散文一集》④《散文二集》
20、鲁迅离开北京最后定居上海前执教的大学是(④)。
① 厦门大学② 南京大学③ 广州大学④ 中山大学
21、“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上述这段话出自鲁迅杂文(④)。
①《娜拉走后怎样》②《关于女人》③《女人未必多说谎》④《阿金》
22、“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段话出自鲁迅的哪篇作品?(②)
①《看镜有感》 ②《灯下漫笔》 ③《从胡须说到牙齿》 ④《论睁了眼看》
23、在鲁迅的散文《我的第一个师父》中,“和尚没有老婆,小菩萨那里来!?”这句所谓“狮吼”出自(④)
①师父之口②大师兄之口③二师兄之口④三师兄之口
24、“她两肩微耸,四顾,倾听,似惊,似喜,似怒,终于发出悲哀的声音,慢慢地唱道:‘奴奴本是杨家女,/呵呀,苦呀,天哪!„„’”上述这段描写出自鲁迅散文(③)。①《无常》②《五猖会》③《女吊》④《阿金》
25、“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这一形象概括出自下列哪篇作品?(②)
①《“碰壁”之后》②《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③《“公理”的把戏》④《并非闲话》
26、“在现在这‘可怜’的时代,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与爱,才能文。”上述鲁迅这段话出自下列哪篇作品?(④)
①《马上日记之二》②《无花的蔷薇之三》
③《“题未定”草
(五)》④《七论“文人相轻”――两伤》
27、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边城》、《李有才板话》等作品的写作都与槐树有关,不妨称之为“槐树效应”,鲁迅有一篇小说亦属于这种“槐树效应”,这篇小说是哪一篇?(③)①《狂人日记》②《在酒楼上》③《理水》④《社戏》
28、鲁迅曾经特别关注的两位同乡诗人是()。
①刘半农和汪静之②冯雪峰和冯至
③徐志摩和徐殷夫④王独清和穆木天
29、现代中国武侠文学从鲁迅这里延伸出的一条脉络是()。
①鲁迅→王度庐→余华②鲁迅→金庸→古龙
③鲁迅→黄易→凤歌④鲁迅→宫竹心→梁羽生
30、在台湾言论界,曾自诩“反鲁先锋”的人士是(①)。
①苏雪林②梁实秋③柏杨④余英时
31、近年来发表了带点“戏谑”色彩的《为豆腐西施翻案》一文的外国学者是(②)。
①[捷克]普实克 ②[英]卜立德 ③[日]丸尾常喜 ④[捷克]高利克
32、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事情发生于(②)。
①1923年②1927年③1930年④1936年33、1981年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做首席讲话的人是(②)。
①邓小平②胡耀邦③邓颖超④周扬
34、下面关于《鲁迅大全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③)。
①2011年9月初版②采用分类编年的方式
③套装共32卷④分为创作、译文、学术、美术四大编
35、鲁迅文化基金会成立于(④)。
①1981年9月②1991年9月
③2001年9月④2012年9月
[判断是非练习]
1、《怀旧》是鲁迅早年所作的一篇文言小说。[ √]
2、鲁迅因祖父的“科场案”而终于决定弃医从文。[ × ]
3、《两地书》是鲁迅与母亲、许广平的书信合集。[× ]
4、“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文章《摩罗诗力说》。[√ ]
5、鲁迅晚年生活在半是租界半是华界的上海“四马路”的奇特环境里,为了表达对这种畸形社会的愤慨,他不无幽默地给自己的杂文作品集命名为《花边文学》。[× ]
6、“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的这段话评论的是长篇小说《金瓶梅》。[ ×]
7、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
8、“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杂文《华盖集·忽然想到
(七)》[ √]
9、“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抒情文字出自鲁迅的作品《为了忘却的纪念》。[ ×]
10、“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
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毛孔中。”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复仇(其二)》。[× ]
11、“高老夫子”是鲁迅小说《肥皂》中的人物。[ × ]
12、鲁迅的历史小说《补天》原名为《不周山》。[ √ ]
13、鲁迅去世时未完成的绝笔之作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 ]
14、鲁迅研究专著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的作者是李欧梵。[√ ]
15、纵观国外的鲁迅研究,日本学者在鲁迅生平事迹考证方面成绩显著。[√ ]
16、鲁迅于1903年发表《说鈤》一文,较早向国人介绍了居里夫人对镭元素的发现。[ √]
17、《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上分章连载发表,这与名编辑赵家壁有不解之缘。[ ]
18、高长虹认为《野草》第一篇《秋夜》是“入于心的历史”,鲁迅因而斥之为“谬托知己”
者的“舐皮论骨”。[ ]
19、鲁迅的演讲《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由冯雪峰做了现场记录(后经过回忆、加工),是“左联”成立大会上各种讲话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献。[ ]
20、刊登在当年《文学季刊》上的照片显示,在鲁迅先生的葬礼上,由十四个青年作家启灵
抬棺,其中就有沙汀先生。[ ×]
21、巴金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22、自1958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各种《鲁迅全集》,那封面上的端庄典雅稳重秀气的四字书名,不是印刷体,是沈尹默的亲笔题笺。[ √]
第二篇:鲁迅研究
鲁迅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一)鲁迅的文化史意义
(二)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
(三)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
(四)对整体文化发展的全局性眼光 第二节鲁迅的人格魅力
(一)文化伟人的成因
(二)“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
(三)“热情和性格”
(四)“鲁迅式思维” 第三节鲁迅的当代意义
(一)鲁迅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二)鲁迅精神和思想对当代的启迪意义
第二章 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一节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一)爱国主义思想的起点
(二)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一)发出反帝反封建的呐喊
(二)在彷徨中求索
第三节英勇的左翼文化旗手
(一)面对严峻现实的理性升华
(二)在白色恐怖中呼啸着前进 第三章 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鲁迅的的文化哲学思想
(一)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
(二)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
(三)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 第二节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一)以“立人”为出发点
(二)鲁迅所提“国民性”的含义
(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弱点
(四)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 第三节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一)抓住反封建伦常的大提目
(二)解剖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
(三)批判封建孝道观念
(四)批判封建“女德”
(五)新伦理道德观的提倡 第四节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一)对宗教文化的总体认识
(二)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三)对道教文化的态度 第五节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一)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二)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三)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研究 第四章 鲁迅的文艺观 第一节鲁迅的文艺本质论
(一)早期对文艺本质的认识
(二)革命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形成
(三)对文艺审美特性的强调
(四)对艺术美的基本形态所作的阐释 第二节鲁迅的文艺创作论
(一)文艺创作的独特性
(二)文艺创作的真实性
(三)文艺的创作方法
(四)应该写什么和怎样写 第三节鲁迅的文学文体论
(一)文体选择中出现的文体意识
(二)对新诗文体的思考
(三)对小说文体的理解
(四)对杂文文体的把握 第四节鲁迅的文学欣赏论
(一)对文学欣赏主体的重视和尊重
(二)强调“趣味”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作用
(三)正视文学欣赏活动中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四)把握文学欣赏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第五节鲁迅的文学批评论
(一)文学批判的作用
(二)文学批判的任务
(三)批判家应有的科学态度
(四)文学批判的标准
(五)文学批判的方法 第五章 鲁迅的小说
第一节鲁迅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一)肩负起以文学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使命(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文学主潮(三)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 第二节《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一)深刻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尖锐地指出改造国民性的紧迫性
(三)努力探索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 第三节《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一)在总体构思上选材严、开掘深,作品简洁而凝重
(二)在人物刻划上,“杂取种种人”,“烂熟于心”,塑造了出色的艺术典型
(三)情节结构单纯质朴而又灵活多变
(四)艺术手法以传神的白描为主,富有民族特色
(五)作品语言简朴,含蓄而又幽默
(六)悲、喜剧因素的奇妙融合 第四节《故事新编》
(一)关于《故事新编》的“性质”之争
(二)《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
(三)《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第五节鲁迅小说的名篇分析
(一)《狂人日记》
(二)《阿Q正传》
(三)《祝福》
(四)《伤逝》
第六章 鲁迅的杂文
鲁迅的杂文全面的反应了他所处的伟大时代的风貌,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清晰的记录着作者自身的心灵历程,同时也展示了杂文的艺术风采。第一节鲁迅杂文的文学史地位
(一)举起“匕首”与“投枪”,“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展示“时代的眉目”的“诗史”
(三)“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 第二节鲁迅前期杂文的思想内容
(一)批判封建道德,宣传民主思想
(二)批判封建迷信,提倡科学精神
(三)批判愚弱的国民性,启发国民觉醒
(四)反对就文学、提倡新文学
(五)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及为其辩护的文人,总结斗争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内容
(一)愤怒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祸国行径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二)坚持文化战线上的思想斗争
(三)大力倡导和扶植左翼文艺
(四)歌颂中国共产党并庄严地宣示自己的政治信仰
(五)丰富、广泛、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第四节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一)逻辑性
(二)形象性
(三)讽刺性
(四)抒情性
(五)多样性
(六)常用曲笔
第七章 鲁迅的散文
第一节《野草》的文学史地位
(一)中国散文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心灵矛盾与时代斗争紧相联系的典范
(三)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艺术范本 第二节《野草》的思想内容
(一)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
揭露社会之黑暗犹如地狱《失掉的好的地狱》 讽刺“中庸”和奴才哲学《立论》 抨击精神麻木的“戏剧看客”《复仇》
鞭挞青年空虚无聊、忘恩负义的灵魂《我的失恋》 揭穿“正人君子”的虚伪假面《狗的驳诘》
(二)歌颂韧性战斗精神
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秋夜》 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过客》 颂扬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死火》 热情歌颂叛逆的勇士《这样的战士》
(三)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告别和埋葬矛盾、虚无的旧我《影的告别》 对青年的绝望和希望《希望》 追求美好的理想和情操《雪》 第三节《野草》的艺术成就
(一)精巧奇特的艺术构思
(二)浓郁的诗情与深警的哲理的结合
(三)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
(四)优美瑰丽的艺术语言 第四节《朝花夕拾》
(一)《朝花夕拾》的总体构思与创作动机
反顾自己所走的生活道路;兼用文章作斗争;给青年人提供认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教材
(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学龄以前生活的记忆;私塾阶段生活印象的描绘;记述青少年时代的片段;怀师恋友,回顾“从文”经历
(三)《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的融合;叙事和议论、抒情的结合;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
第八章 鲁迅的诗歌
(鲁迅共作有七十多首,就诗体来说有三种:旧体诗、新诗和民歌体诗。)第一节鲁迅诗歌的创作历程
(一)早期(1900——1912),即南京求学至辛亥革命前后
旧体诗,涉及的社会面不宽,思想缺乏深度,技巧较为稚嫩。《自提小象》写于离别祖国来到异国日本之时,表达了为多灾多难的故国报销终身的决心,标志着这一阶段鲁迅思想的升华。
(二)中期(1918——1926),即“五四”前夕至“五四”退潮期
(三)后期(1928——1935),即大革命失败至30年代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 第二节鲁迅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抒发献身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和丑恶
(三)为革命风雷唱赞歌
(四)抒写与亲人、友人的真挚情怀 第三节鲁迅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深厚与激越的统一
(二)楚骚的遗响
(三)娴熟的手法
第九章 鲁迅的学术研究
第一节鲁迅的文学史研究
(一)、鲁迅通过自己的文学史研究的实践,为后人提供了文学史研究的一些原则和精神:
1、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充满了革命的批判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敢于冲破以儒家正统观念为准绳的框框,广泛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传统思想。
2、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充满了现代意识。
3、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特别注重文学发展规律的探讨,即充分显示其“史”的特色。
4、鲁迅在研究中国文学时,特别注意把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摆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去考察,从影响文学发展的诸多时代因素中去揭示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5、鲁迅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能以其卓越的史识,正确区分中国文学的精华和糟粕,并对之作出实事求是的价值评判。第二节鲁迅的翻译和古籍整理
(一)鲁迅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他怀着普罗米修斯“偷火给人类”似的目的,企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
(二)鲁迅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他坚持这一原则的原因:
1、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是针对30年代翻译界出现的“宁错而务顺”的观点提出来的。
2、鲁迅是本着对读者负责的认真严肃态度而提出“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
3、鲁迅在翻译理论上把“信”放在首位,是为了强调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内容和忠实地传达原著的精髓。
4、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还包含着他希望在译文中尽可能保存外国文学风格的目的。
5、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的直译,也是为了向外国学习语言文法,以便丰富现代中国语言。
(三)鲁迅辑录古籍工作的基本特点:
1、以“正史”为主,兼采杂书。
2、“考而后信”。
3、钩沉辑佚,细密拼补。
4、考订工作注重文、物互证。
第三节鲁迅与语言文字改革
(一)鲁迅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改革问题发表了相当多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鲁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阐释了语言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并指出了汉字改革的必然性。
2、鲁迅分析了汉字的繁难,以及形成汉字繁难的原因,并从“将文字交给大众”的目的出发,指出了汉字改革的必要性。
3、鲁迅总结了汉字改革的历史经验,一方面提倡简化文字,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根据改革汉字的拉丁化方向。
4、鲁迅从纯洁和统一祖国语言的目的出发,坚决主张发展普通话和提倡实现汉语规范化。
(二)鲁迅是如何分析语言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鲁迅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在长期的文化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鲁迅还对中国语言文字与中华民族心理的关系作了考察,从而通过一些语言现象,揭示和批判了落后的民族心理素质:此外,鲁迅还对中国语言文字与文化发展的相背离,中国传统语言文字所带有的旧文化机质,以及中国语言文字与新的文化节奏的不相适应等问题,作了精到的分析,从而使语言文字改革问题进一步在文化发展这一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被提出来。第四节鲁迅与自然科学
(一)鲁迅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鲁迅早期专门从事过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翻译介绍过一些外国的先进科学成就;第二,鲁迅对自然科学的某些领域曾经有过一定的研究,并撰写、编著过专业性很强的科学论文和论著;第三,鲁迅一生高举科学的旗帜,自然科学构成了他的宇宙观、方法论的重要基础和内涵,他又以科学为武器,反对束缚科学发展的封建文化;第四,鲁迅以精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
第三篇:2013西南大学鲁迅研究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判断题]
1、鲁迅的旧体诗多是仿古而作,与实际人生距离较远。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
2、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
3、《朝花夕拾》的“朝”与“夕”的距离,减弱了它思想和艺术的魅力。()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
4、鲁迅白话新诗的“尝试”特色十分突出。()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
5、鲁迅只重视文学的社会价值,对文艺审美价值则不甚关注()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
6、1928年,创造社、文学研究会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而将鲁迅当作攻击对象,鲁迅不得不与他们展开激烈论战。()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
7、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争论的起因是有关翻译。()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
8、上世纪20年代后期,创造社、太阳社青年将鲁迅当作自己宣扬革命文学的绊脚石。()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
9、在学术界,鲁迅首先以小说史研究闻名,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中国小说史学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中国小说史略》。()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
10、《呐喊・自序》不仅是对《呐喊》的立场总结,也是理解鲁迅整体小说创作的一把关键钥匙。
参考答案:正确
第二次作业
1、未完成的《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这时鲁迅任教于()。
A:北京大学
B:厦门大学
C:中山大学
D:西北大学
参考答案:B2、鲁迅曾把我国二三十年代的各种文学主张归结为四大派,他自己属于()。
A:为艺术而艺术派。
B:为人生而艺术派
C:英美绅士派
D:旧式消闲派
参考答案:B3、曾著有《庄子与鲁迅》的是()
A:唐弢
B:冯雪峰
C:郭沫若
D:胡风
参考答案:C4、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梦》属于()。
A:杂文
B:白话诗
C:小说
D:旧体诗
参考答案:B5、1908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了欧美的一些短篇小说,次年结成集子,名为()
A:《域外小说集》
B: 《呐喊》
C:《彷徨》
D:《故事新编》
参考答案:A6、“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
A:《复仇》
B:《这样的战士》
C:《墓碣文》
D:《秋夜》
参考答案:C7、鲁迅和学衡派论争的著名文章是()。
A:《青年必读书》
B:《打到孔家店》
C:《文化偏至论》
D:《估〈学衡〉》
参考答案:D8、《尝试集》的作者是()
A:鲁迅
B:周作人
C:俞平伯
D:胡适
参考答案:D9、以张勋复辟作为背景的小说是()
A:《药》
B:《狂人日记》
C:《风筝》
D:《**》
参考答案:D10、提出著名的“铁屋子”比喻的是鲁迅的()。
A:《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B:《呐喊•自序》
C:《灯下漫笔》
D:《坟•后记》
参考答案:B
第三次作业
1、“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A:《复仇》
B:《这样的战士》
C:《墓碣文》
D:《秋夜》
参考答案:C2、1903年,鲁迅接连发表了《斯巴达之魂》、《说?》、《中国地质略论》等表现其强国健民、崇尚科学之思的论文,它们发表在()
A:《河南》
B:《新生》
C:《浙江》
D:《浙江潮》
参考答案:D3、鲁迅早期的白话诗发表在()。
A:《莽原》
B:《未名》
C:《语丝》
D:《新青年》
参考答案:D4、《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
A:《朝花夕拾》
B:《呐喊》
C:《彷徨》
D:《野草》
参考答案:A5、曾著有《庄子与鲁迅》的是()
A:唐弢
B:冯雪峰
C:郭沫若
D:胡风
参考答案:C6、“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出自鲁迅的()
A:《文化偏至论》
B:《摩罗诗力说》
C:《怀旧》
D:《科学史教篇》
参考答案:A7、1903年,鲁迅接连发表了《斯巴达之魂》、《说?》、《中国地质略论》等表现其强国健民、崇尚科学之思的论文,它们发表在()
A:《河南》
B:《新生》
C:《浙江》
D:《浙江潮》
参考答案:D
[单选题]
8、和鲁迅展开“铁屋子”对话的“金心异”原名是()
A:刘半农
B:周作人
C:钱玄同
D:徐寿裳
参考答案:C9、鲁迅最早的翻译作品集是和弟弟合作的()
A:《哀尘》
B:《死魂灵》
C:《域外小说集》
D:《现代小说译丛》
参考答案:C10、鲁迅回忆童年对小弟实施了一次无意识的 “精神虐杀”的作品()。A:《复仇》
B:《风筝》
C:《兄弟》
D:《阿长与<山海经>》
参考答案:B
第四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乡土文学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一文里,鲁迅花了将近两千字的篇幅详细评述了“五四”前后在北京兴起的乡土文学。他首先对于“乡土文学”做了
这样的界定:“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2、启蒙主义
启蒙在英语中为“enlightenment”这个词,它的词根是“light”,即光亮、明亮的意思,启蒙一词的原意也就是“照明”、“照耀”的意思,启蒙运动即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之光去照亮人们的头脑,摆脱神学和封建统治的黑暗。在欧洲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一次“人的发现”和“人的解放”。用“启蒙”一词作为英语“enlightenment”的翻译,可谓比较准确,在汉语中“启蒙”就是“开发蒙昧”或“使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的意思。
3、“青年必读书”事件
1925年1月间《晨报・刊》刊出启事,征求“青年爱读书”与“青年必读书”各十部的书目,鲁迅的答卷是“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段话常常被用来作为鲁迅是激烈“反传统”的证据,鲁迅此语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议乃至漫骂,直至今天也常常饱受非议,这就是所谓的“青年必读书”事件。
4、学衡派
因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胡先?、吴宓等。他们以“昌明国萃,融化新知”为宗旨,极力抵制以白话代文言,反对新文化运动。其思想的根底在美国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白壁德,学衡派的主要成员梅光迪、胡先啸、吴宓同后来的梁实秋都曾经师从过这位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
5、“左联”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在中华艺术大学举行,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两人为候补委员。鲁迅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为“左联”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新文化运动领导的加强,标志着中国革命作家在党领导下的团结和统一,标志着中国革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6、“鲁迅风”
鲁迅去世之后,他所开创的现代杂文传统不但没有中断,反而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更加蓬勃。首先在30年代后期,处于“孤岛”的上海出现了后来被称为“鲁迅风”的杂文流派。1938年11月,浙东六作家巴人(王任叔)、唐?、柯灵、周木斋、周黎庵、文载道出版杂文合集《边鼓集》。翌年1月,他们又集资创办了《鲁迅风》周刊,公开标出他们师承鲁迅杂文传统的宗旨。这一年的7月,原《边鼓集》的作家加上孔另境,出版七人杂文合集《横眉集》。1940年他们又各自出版个人杂文集,王任叔还出版有《论鲁迅的杂文》专著。这一杂文流派在上海文坛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问答题(要点)
1、简述鲁迅的新文学批评。
答: A、五四时期鲁迅的新文学批评
五四新文学产生并蓬勃发展后,鲁迅创作之余,也参与到新文学的批评和建设活动中来,这主要体现在对于“五四”前后兴起的“问题小说”及“乡土文学”创
作的批评。
B、革命文学时期鲁迅的新文学批评
1928年前后,围绕着盛极一时的“革命文学”创作热潮,鲁迅也写了大量的批评文字。
C、左联”后期鲁迅的文学批评活动
自1930年“左联”成立后的五六年间,鲁迅围绕着“左翼”文学创作、“京派”与“海派”之争等话题,也写了一些批评文章。鲁迅在这一期间的文学批评,主要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现实关怀、人生价值以及终极意义的探讨。
D、鲁迅的自我文学创作批评
除了以上所述的这些批评外,十分难能可贵的是,鲁迅也曾力图以一个批评家的立场对于作为作家的鲁迅本人做出客观的评论。
2、简述鲁迅杂文的文学史意义。
答:A、第一、“杂文”这一文体,是鲁迅通过对旧体散文的改造而形成的新的文种。
B、第二、中国现代“杂文”这一文种,是通过鲁迅的精心熔铸和锻造,才成为新文学中的独立的文体的。
C、第三、鲁迅不仅通过自己大量的创作精心打造了“杂感”这一新的文种,而且还悉心维护这一新的文种的成长,亲自倡导并廓大了中国现代的杂文运动,从而使杂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进程中的一支劲旅。
D、第四、鲁迅通过他所倡导的现代杂文运动,不仅培育了一代年轻的杂文作家,而且还形成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杂文传统――“鲁迅风”和“鲁迅笔法”的杂文。
3、为什么说“立人”是鲁迅启蒙思想的中心任务。
答:第一,从“立人”的启蒙立场出发,鲁迅首先不断揭露并批判中国的“非人”的历史和现实。
第二,从“立人”启蒙立场,尤其是“个人”的立场出发,鲁迅又终其一生追求着自身的独立个性和思想自由,也就是个性主义。
4、简述《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答:第一,《故事新编》的语言戏拟化特征。
第二,《故事新编》创作思维的隐喻性。
第三,“隐喻性”的创作思维及其内在的张力,使得《故事新编》呈现出以下独特的艺术
特征:
首先是作品文本的空间形式的多层面性、流动性和解构性。
其次是作品文本的时间形式的异代并置、古今杂糅和往返折叠。
另外《故事新编》文体的“越界”现象。
第四篇:鲁迅研究考试试题与答案
填空题
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_》。
2、鲁迅曾以“宴之敖者”作为自己的笔名,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人所驱逐”。
3、鲁迅的长孙名字叫_周令飞_,内含鲁迅曾用过的一个笔名。
4、鲁迅是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不少乡土小说作家深受他的影响。_沈从文_就是其中的一位,鲁迅曾戏称他是“吾家阿弟”。
5、最先明确指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人是__鲁迅_。
6、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7、鲁迅曾评论他自己一篇小说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莱夫(L.Andreev)式的阴冷”,这篇小说是《_药》。
8、“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这一细节描写出自小说《肥皂》。
9、“这一定不是的。”女乙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女辛说。上面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作品《奔月》
10、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鲁迅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即“_闲话_”的散文与“_独语_”的散文。
11、鲁迅在为自己的杂文集起名时,很讲究对仗艺术,《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2、散文诗集《野草》不但语言充满奇峻的变异,而且表现手法也极具创新意识,其中《过客》一篇就体现了明显的戏剧化倾向。
13、有一灯谜,谜面是“全国戏曲汇演”,打鲁迅的一个作品集名,这部作品集是《_杜戏》。(请注意,以下14至23题为完成句子。)
14、“_绝望之为虚妄,正与_希望_相同!”
15、“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_难见真的人!”
16、“孔乙己是_站着喝酒而穿长衫__的唯一的人。”
17、“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_。”
18、“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 _,我欢喜谁就是谁。”
19、“大家仍然叫她_祥林嫂_。” 20、“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21、“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22、“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_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23、“_横眉冷对 千夫指,_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单项[4]
1、谁译述的《天演论》影响了鲁迅早期思想的形成?①林纾 ②蔡元培 ③梁启超 ④严复 [2]
2、鲁迅曾戏称他的一段学习生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具体指的是下列哪一期间? ①三味书屋期间 ②南京求学期间 ③东京求学期间 ④仙台求学期间
[4]
3、鲁迅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深受下述哪种学说的影响?
①泛神论 ②安那其主义 ③自然主义 ④进化论
[3]
4、《鲁迅全集》里收录有鲁迅亲笔所画的一幅画,此画见于下列哪部作品中?
①《且介亭杂文》 ②《故事新编》 ③《朝花夕拾》 ④《集外集》
[1]
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写于留学日本时期,后收入哪部作品中?
①《坟》 ②《集外集》 ③《而已集》 ④《且介亭杂文》
[4]
6、鲁迅的《呐喊·自序》里曾提到过一位“金心异先生”,这实际上指的是五四时期的哪位著名人士? ①胡适 ②陈独秀 ③刘半农 ④钱玄同
[1]
7、《伤逝》这篇手记体小说在具体行文中通过空一行以作为手记体的标识,因此,它实际上是由多少节手记组成的? ① 18节 ② 19节 ③ 20节 ④ 21节
[2]
8、鲁迅小说《肥皂》中,针对那块肥皂的“葵绿色”特征,总共描述了几次?
①9次 ② 10次 ③ 11次 ④ 12次
[4]
9、下列鲁迅小说中,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原理的是哪一篇?
①《药》 ②《祝福》 ③《肥皂》 ④《伤逝》
[3]
10、下列鲁迅小说中,未涉及到人物偷窃品行的是哪一篇?
①《故乡》 ②《孔乙已》 ③《明天》 ④《阿Q正传》 [1]
11、高老夫子是《高老夫子》中的一个人物,该作品的体裁是什么? ①小说 ②散文 ③杂文 ④散文诗 [1]
12、在《故事新编》中,所谓“油滑”写法首先出现于下列哪一篇?
①《补天》 ②《奔月》 ③《理水》 ④《出关》
[4]
13、小说《明天》的女主人公是哪一个?① 长妈妈 ② 祥林嫂 ③ 爱姑 ④ 单四嫂子 [1]
14、《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是哪次惨案中的遇害者?
① “三一八” ② “四一二” ③ “一二九” ④ “五卅”
[2]
15、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野草》的是哪一篇?
①《腊叶》 ②《夜颂》 ③《好的故事》 ④《影的告别》
[4]
16、鲁迅离开北京定居上海前执教的是哪所大学?
① 厦门大学 ② 南京大学 ③ 广州大学 ④ 中山大学
[2]
17、“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这一形象概括出自下列哪篇作品?
①《“碰壁”之后》 ②《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③《“公理”的把戏》 ④《并非闲话》 [3]
18、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边城》、《李有才板话》等作品的写作都与槐树有关,不妨称之为“槐树效应”,鲁迅有一篇小说亦属于这种“槐树效应”,这篇小说是哪一篇? ①《狂人日记》
②《在酒楼上》
③《理水》
④《社戏》
[2]
19、下列有关鲁迅生平的事件中,近年来引起学术界质疑的是哪一项?
①幻灯画片事件 ②兄弟失和 ③恋爱生子 ④曾在厦门大学任教
[4]20、从“民族寓言”的角度解读鲁迅作品的国外学者是哪一位?
①夏志清 ②李欧梵 ③普实克 ④弗·詹姆森
[1]
21、在鲁迅杂文中,用“细腰蜂”来比喻封建专制统治术的是哪一篇?
①《春末闲谈》 ②《灯下漫笔》 ③《爬和撞》 ④《沙》
[2]
22、《中国新文学大系》中,鲁迅编选并作序的是哪一集?
①《小说一集》 ②《小说二集》 ③《散文一集》 ④《散文二集》
[4]
23、“在现在这‘可怜’的时代,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与爱,才能文。”上述鲁迅这段话出自下列哪篇作品?①《马上日记之二》 ②《无花的蔷薇之三》 ③《“题未定”草
(五)》
④《七论“文人相轻”――两伤》
[4]
24、纵观国外的鲁迅研究,在鲁迅生平事迹考证方面成绩显著的是哪国学者?
①前苏联学者 ②法国学者 ③美国学者 ④日本学者
[1]
25、《怀旧》是鲁迅早年所作的一篇作品,其体裁属于下列哪一种? ①文言小说 ②叙事散文
③散文诗 ④律诗
三、判断 [×]
1、鲁迅因祖父的“科场案”而终于决定弃医从文。[×]
2、《两地书》是鲁迅与母亲、许广平的书信合集。
[√]
3、“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上述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文章《摩罗诗力说》。
[√]
4、“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上述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杂文《华盖集·忽然想到
(七)》
[×]
5、“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毛孔中。”上述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作品《复仇(其二)》。
[√]
6、鲁迅晚年生活在半是租界半是华界的上海“四马路”的奇特环境里,为了表达对这种畸形社会的愤慨,他不无幽默地给自己的杂文作品集命名为《三闲集》。
[×]
7、鲁迅的小说《伤逝》、《孤独者》在收入《彷徨》集前均未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
[×]
8、“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上述鲁迅的这段话评论的是长篇小说《金瓶梅》。
[×]
9、鲁迅去世时未完成的绝笔之作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
10、英文版鲁迅研究专著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的作者是李欧梵。
第五篇:鲁迅研究论文
从《起死》看鲁迅对庄子思想的扬弃
文学院09级10班
肖燕
200902141027 摘要:《起死》是从《庄子》《至乐》篇的寓言故事里演义出来的,巧妙地运用了,“古为今用”的原则,借用历史的素材,以“新编”的“故事”为躯壳,将古代和现代生活错综地交融在一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庄子思想的扬弃。
关键词:《起死》
庄子思想
扬弃
在古代文化中,对鲁迅影响最大的就是庄子了。鲁迅说过:孔孟之道对我没多大影响,真正对我有影响的一个是庄子,一个是韩非子。实际上,鲁迅对庄子怀有很复杂的一种情感。作为学者的鲁迅,他对庄子的评价,和作为一个杂文家的鲁迅对庄子评价是不一样的:在《汉文学史纲》中,鲁迅对庄子的文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作为杂文家的鲁迅关注的则是,庄子这种哲学在中国现实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学者的鲁迅和杂文家的鲁迅,在面对不同对象、不同任务的时候,对庄子有不同的评价。
《起死》是从《庄子》《至乐》篇的寓言故事里演义出来的。故事中的那个骷髅,是五百年前的一个乡下人。当年是条汉子,夹着一个包裹,拿了雨伞去看亲戚,走在半路,被一棍子打死了,而且被剥光了衣服。现在,这个骷髅被庄子施法术,复了生,不过却是赤条条的,没衣服穿。他只看到旁边有一个老头,当然这老头就是庄子。于是他一把抓住庄子说:“你把我弄的精赤条条的,活转来又有什么用?叫我怎么去探亲?”庄子说:“这跟我没关系呀!不是我弄你的。”
“我不信你的胡说。这里只有你,我当然问你要!我扭你见保甲去!” 这时,庄子就开始和他讲起自己的哲学来:“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又毛,然而黄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彼也一是非,此也一是非。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 这是鲁迅的神来之笔。庄子大谈他的哲学,汉子大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
对照小说,鲁迅的改造,举其大者有三:
第一,把髑髅复活,在原文里仅只是一个设想,小说里却当真实行了。
第二,这段文字里,庄子有意降低了自己的水准,发出一通稷下学士式的夸夸其谈,然后才借髑髅之口说出了自己真意。鲁迅不容他这么扮猪吃老虎,小说里的庄子虽然滑稽,嘴里的议论,却是《齐物论》里的精义。第三,不论怎么说,原来髑髅和庄子之间的辩难,总还是两个知识分子之间的对话。小说里,死而复生的这位杨家庄的杨大,却不幸并不是读书人。
从这些内容的改造,我们可以看到其思想内蕴的不同。
哲学家的相对主义,遇到了乡下人的现实主义,就一筹莫展,陷入非常狼狈的境地。
汉子说,既然你说衣服可有可无,那你把衣服剥下来给我穿吧。庄子说,不行,不行,我要见楚王,怎能不穿衣服去呢?可见这样的玄而又玄的相对主义哲学是连哲学家自己也不准备认真实行的。汉子死死揪住庄子不放,庄子没办法,只好吹警笛,请巡警帮他解围。
庄子劝说司命的话很有讽刺性,“做人要圆滑,做神也不必太迂腐”,庄子和司命相互勾结掌握着普通人的生死大权,庄子可以呼风唤雨般的唤司命吹巡士,却并不能随心所欲的操纵司命。在庄子要急于摆脱杨大纠缠的时候,想将他还原成髑髅,却叫不出司命。司命和庄子的不合作态度在庄子劝说司命的对话中已经可以看出来,司命对待庄子的态度似乎更具有嘲讽性,司命是用一种冷眼看世界的方式看待庄子,看庄子出丑,对文化人“能说不能行”的灵魂似已洞悉到骨子里。司命背后对庄子的嘲弄和冷眼意味着对文化人的鄙夷,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鲁迅对现实中知识文化人的解剖和批判。司命作为一个清醒的观世者对世界的态度让读者联想到鲁迅对现实的清醒和无奈。
庄子是联系故事中人物的纽带,他与楚王有旧,其哲学对警察局长形成影响,他被鬼魂嘲笑但还是借司命之手将杨大复活,以文化名人的身份让巡士肃然起敬,复活了杨大的肉体却不能为之选择一条生路。杨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命掌握在别人手中,受到来自权势者(楚王、警察局长)的威慑,被文化人“起死”又受文化人愚弄,并直接受到权势者的爪牙“巡士”的镇压。这样看来,《起死》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等级社会的一个缩影,鲁迅是对中国社会的整体解剖,以他特有的冷峻嘲讽了这个社会的人物,表现了他的生命之思和历史忧患。
故事中的庄子和历史上的庄子有很大的差别,这毫无问题,我倾向于将《起死》看作是鲁迅的有意误读,鲁迅是用写杂文的方式来写小说。过去的评论者注意到《起死》对虚无主义的批判,却没有看到是什么性质的虚无主义,道家虚无主义对现实的逃避性是鲁迅批判的对象,却不是《起死》中重点批判的唯一目标。因为在《起死》中庄子与楚国国王有交情,他还很重视他们的见面,与《秋水》篇中庄子对楚王的使臣毫不在乎是不一样的,他还有一个警察局长的崇拜者,他可以与司命相勾结,借随身带的笛子叫来帮手。鲁迅的虚无主义继承了庄子思想对现实的批判态度,但鲁迅对道家思想的消极无为、回避现实、混淆是非是一直持批判态度的,他希望能够积极的作用于现实,但现实的黑暗使他无法摆脱空虚和绝望,他只能作“绝望的反抗”。他对“滑头哲学”的批判意味着他希望能积极有为的活下去,但当他对历史中英雄命运作自己的思考之后,他为英雄的无奈而悲哀,更也为英雄的堕落而愤怒。
庄子,承载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精灵,独来独往,师法自我,穿梭于瑰丽文学与奇异哲理之中。他宛如一位天外来客,横空出世,灵气逼人,娓娓道着鲲鹏之志、屠龙之技、鱼儿之乐、谢绝相位、庖丁解牛„„这些衍生的无穷的奇思奇想奇言奇论无不深刻影响着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鲁迅便是这其中之一,连鲁迅大师自己都说:“自己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出,时常使人感到一种气闷的沉重。就是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随便,时而很峻急。”思想上的继承自然影响了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文风笔法、格调气质等诸多方面。由此,我们看出庄子作为我国浪漫文学与现实文学甚至讽刺文学的一代宗师对另一代宗师鲁迅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庄子与鲁迅这两位相隔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在二十世纪发生了一场大交锋。鲁迅以其独到的眼光、犀利的文字,对庄子的文辞思想进行了一番论述,或接受或批评,得出了与其他人不同的结论。在《汉文学史纲要·老庄》中,鲁迅对儒家、墨家、道家思想文辞进行了概括,在比较中充分肯定了庄子文辞的成就:然儒者崇实,墨家尚质,故《伦语》、《墨子》,其文辞皆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然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列子》、《冠子》书晚出,皆后人伪作,今存者有《庄子》。
从鲁迅对待庄子的态度,我们不仅可以考察现代性与传统对立交织的一面,还可以看到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者面对传统时所选择的不同的文化立场,以及这些立场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坛所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在讨论“传统”与“现代性”时,把它们放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来探讨,就会发现五四及五四后的几十年间,作家、诗人、学人在对待儒与道采取很不同的文化立场,并以此服务于自己的政治倾向与社会导向。比如在对待《庄子》时,鲁迅一直采取拒绝的态度,而郭沫若则是早期热爱庄子,晚期却贬斥庄子,这都与他们强烈的政治态度相关。如果说孔夫子是中国“最可怜的人”那么庄子又何尝不是?他何尝就能摆脱被“揉捏”的命运?现代语境对传统文化的实用态度,或排斥、或批判、或接受、或继承、或误读,或揉捏等等的“再创造”方式,说明所谓的“启蒙主义”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庞杂的精神现象,绝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彻底否定了历史的种种可能之后,鲁迅不能不陷入对自身状态和命运的思考。鲁迅对庄子哲学的消极无为是十分反感的,因而鲁迅对庄子哲学的批判是刨祖坟式的,这是第一层;庄子消极无为哲学在现实中的影响是鲁迅所深恶痛绝的,这是第二层;打着虚无主义的招牌骗人,行利己主义的实质,这是庄子哲学的变体,也是《起死》批判的现实意义,这是第三层。这三层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第二层是第一层的现代延续,但不是复制,王富仁将之视为道家的人生哲学为明知是非曲直而不得不明哲保身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思想的武器,使他们不但可以原谅自己的自私和软弱,反而可以把责任推卸到弱者的挣扎和反抗上。在《起死》中,为了突出庄子哲学的软弱性,小说中让庄子哲学在简单的问题上碰壁,在庄子的自相矛盾中凸现其虚无哲学的荒谬性和现实有害性。第三层是历史中庄子哲学在现实中的衍生态,这种变化虽然在形式与第二层有很大不同,但对现实的无为却是相通的,如果说第二层中还保留了文人在黑暗现实面前洁身自好的话,第三层则是对文人堕落和滑头的批判,老庄思想成了他们逃避现实责任的精神避难所,也成了他们到处招摇撞骗的看家本领,而后者尤其让鲁迅感到愤怒和悲哀。正是鲁迅的这种清醒形成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因而我们在认识鲁迅对庄子虚无主义的批判应该充分注意到鲁迅的复杂性。
启蒙者庄子所处的尴尬,也是所有知识分子、麦田守望者式的不合时宜与尴尬,这也是鲁迅本人的尴尬。那种被活死人逼难的处境之下,鲁迅即是庄子。知识能使蒙昧的骷髅复活成“类人体”,但知识、理念并未使“类人体”获取人的文化。从这一点看,对庄子的狼狈处境,我不觉得鲁迅有几分幸灾乐祸,实则顾影自怜,同对待阿q、孔已己的态度一样,阿q、孔已己有的苦难,鲁迅有,我们自身都有。而启蒙者庄子有的尴尬,是独知识分子才能有的。也不是苦难,而是尴尬,这或许便是知识给人带来的改变,知识使人复活,走出苦难,但知识也带给人尴尬。知识对于蒙昧的人来说不是智慧,不是文化,更不是活力,而是违言和非难他人并夺取利益的武器。启蒙者将知识赋予不合适的人,也即是在制造灾难。这应该是鲁迅对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境遇的感同身受。
鲁迅对道家的拒绝是明确的,也是复杂的。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它与鲁迅“文明批评”的使命承担有关,而且与鲁迅内在的自我更新、自我改造以及自我革命有关。鲁迅通过《《起死》的写作来凸显庄子的价值,把他绑定在思想与行动之轴来褒贬取舍,既为了确立一种新的有关人的理想的新景观,同时也跟道家的关系作了了断。《故事新编》中,鲁迅拒绝老庄是与肯定孔墨同时进行的,涉及其新“立人”建构中道德与事功、责任与信念、思想与行动之连动可能性的问题——儒、墨、道思想人物分别对应其中,是因为他们作为中国问题或中国希望之源,带有方法的意义。鲁迅清理它们,既是清理历史、文化、自我,同时也奠定了现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再出发的新基点。
参考文献:
①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老庄》,《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文人相轻》,《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④王富仁:《鲁迅与中国文化
(四)》,《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5期
⑤郭沫若:《庄子与鲁迅》,《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三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
⑥《鲁迅小说》,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