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迅研究课堂实录继续教育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鲁迅专题学习定向定题
讲课教师:吴泓(深圳新安中学,特级教师)评析教师:唐建新(著名语文教育专家)
【教学设计】
鲁迅专题学习定向定题研讨课教学设计
吴泓
1.教学设计及实施的前提条件
一个专题学习基本上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一阶段包括一浏览概述,即阅读专题学习的背景材料;二精读原作,即阅读并思考专题学习所选定的原作作品;三阅读并思考围绕着专题学习选定的挑战性阅读材料,即后代作家、学者以及研究这一专题有心得的专家或读者的评论性著作或文章。这三个环节有可能要不断反复回环,用时大概在半个月或二十天左右。如此学生对这一专题学习的内容就会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或理解。
以“和学生一起读鲁迅”为例。浏览概述就包括了解鲁迅生平事迹、小说创作、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等。精读原作则选定《呐喊》《彷徨》中近十篇或代表作或有特别意义的作品来进行精读、细读。而阅读挑战性的评论性文章则可能更多,需要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定,引发学生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应该说,从专题学习的全过程来看,这“前一阶段”是基础工程。这一阶段做好就能为下一阶段打好基础,即为学生在定向、定题之后进行自主阅读、思考,自行研究,最后就能顺利地完成专题学习的习作(论文)上交。
从整个专题学习过程来看,定向、定题研讨课就是在前一阶段基础工程之后,后一阶段学生围绕着方向或题目所进行的一个自主阅读、思考,自行研究的“过渡”或者“桥梁”,即老师更主要的是学生,是他们的思想、思考、思维的一次大碰撞、大交流、大反馈。“和学生一起读鲁迅”定向、定题这一节研讨课就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进行设计并付诸实施的。
2.教学目标
学生对自己的定向、定题进行讨论。
3.组织形式
教师主持,学生依座位号依次展示或汇报,老师或其他学生可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4.课时安排 两课时 5.教学过程 吴:同学们好!生(齐):老师好!
吴:请坐!今天这节课还是大家唱主角,前段时间我们做完了当代新诗(从打倒“四人帮”之后到 2008 年)专题学习。做完之后,我们进入了鲁迅专题。鲁迅专题,我们买来了《呐喊》和《彷徨》,规定阅读的篇目有这么一些:一个就是《祝福》。关于《祝福》,老师是和大家进行过文本细读的。然后规定大家读的还有鲁迅先生的《药》、《阿 Q 正传》、《在酒楼上》,还有什么?大家想一想?
生(大部分):《伤逝》。
吴:《伤逝》,很有名的一篇爱情小说。另外,初中的时候,我们曾经读过他的 —— 生(大部分):《孔乙己》、《故乡》。
吴:《孔乙己》和《故乡》。另外,我们还读过他的《一件小事》。那么,老师和大家进行完文本阅读之后,大家根据学习任务驱动,也读了大量的《家园》网上的评论文章。上个星期老师也说了,我们将进入定向研究和定题写作。昨天老师拿到了这张单子(出示“定向定题统计表”),也简单地点评了一下大家的写作定向和初步拟题,由于有一些同学的写作定向还没有出来,还有初步拟题没出来,所以今天又布置了这个要求。有些同学还是应该把这个写出来。现在我收到的,比如说昨天没有看到的张翼同学的,她今天的定向研究是《药》,然后她的初步拟题是《药》的结尾的花环。我想提醒一下张翼同学,如果你去读一下《在酒楼上》,你会发现《在酒楼上》这篇小说里面,鲁迅先生写了一个园子,对吧?“我”坐在酒楼的时候,对面有一个园子,这个园子在鲁迅的笔下是个废园子来着,但是鲁迅却把废园里的一些植物写得非常漂亮,生机勃勃,这跟《药》里面的花环会不会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鲁迅小说,我们读《祝福》也好,读《故乡》也好,读这个《在酒楼上》也好,他的写景都是很阴暗的。但在阴暗之中好像又给我们一丝光亮,这似乎跟“《呐喊》自序”里的一些说法有关。今天我们这节课,也延续我们过去作专题的一贯做法,就是我们对我们的定向和初步拟题,乃至于写作意向来讨论一下。还是老办法,从第十号开始,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 座号,好吧?
生(齐):好。
吴:起来的时候,自报你写了一个什么题目,然后你跟大家说一说,然后我们大家来帮你出主意,看看行不行。好,十号开始!
生(十号):我一开始写的对象是看客。然后昨天你一说题目太大了,我想想就改写《伤逝》了,研究《伤逝》的涓生 „„
吴:说大声点好吗?我们说话的时候都要说大声点。你看你不说大声点,老师就要重复你的话。原来是说写看客的,看客的范围比较大。然后你现在改回来要写《伤逝》。好,继续说。
生(十号):然后就是从《伤逝》入手。《伤逝》是一篇爱情小说。我为什么要写这个呢?是因为昨天听到你说比较少人写。我对涓生对子君有这样一种批判的行为 „„
吴:批判谁的行为?涓生的还是子君的? 生(十号):涓生。吴:涓生的。哦,好。
生(十号):其实我是反对他这样的一种行为的。吴:你反对涓生的行为是吧?把话说完整。
生(十号):这个比较少人反对,就想从这个方面去写。
吴:哦 —— 但是上一届的学生在写《伤逝》的时候,就是你们的师哥师姐们,在写《伤逝》的时候,很多人好像也是在批判涓生。是吧?你怎么能说少呢?老师也链接过给你看。对不对?你就说这些吗?
(生十号点头。)
吴:嗯,那好。好像我听完你这些 „„ 旁边的这位,你听完她的,你感觉她的写作意图和思路清晰不清晰呢?
生:我觉得相对来讲,好像就是确定了一个题目,可是她没有说清这篇文章要从哪个方面写,然后具体要怎么写。
吴:都没有出来,对吧?
生:嗯。她确定了一个方向,可是还要去找哪方面的资料,没有说。
吴(点头):那这个时间就比较紧哦,对吧?你自己感觉呢?在听了她说的之后,也是这样,是吧? 生(十号):就是临时改变的。
吴:所以我们不应该临时改变。老师说你看客这个题目大了,那好,其实看客在鲁迅的很多小说里面都有,对不对?我们可能的话,把这口径一缩,缩到某一篇小说里面,比如说,《祝福》里面有没有看客啊?
生:有。
吴:有看客,对不对?我们可以把口径以缩小,以小可以 —— 生:见大。
吴:下一位,十一号。哦,你们俩人排的(座位)那么好啊。
生(十一号):我研究的是看客,我之前的题目是《麻木的国民和奴性的社会》,而我现在想改为《畸形社会中熟睡的人》。
吴:畸形社会中熟睡的人?哦,那你为什么要把原来的题目改成这个题目呢? 生(十一号):不知道。我觉得 —— 吴:不知道。(学生笑)好,你说。
生(十一号):因为之前《麻木的国民和奴性的社会》是我在别人的文章中提取的。吴:哦,提取来的。
生(十一号):我现在觉得畸形社会中熟睡的人更能体现出那些看客的 „„
吴:哦,原来是“奴性的社会”改成了“畸形的社会”对不对?然后是“熟睡的人”,原来是“麻木的国民”。好,你自己评价一下,这样改好不好?
(生十一小声说:好一些。)
吴:感觉应该是好吧?先不说我的感觉。十二号,说说她这个标题改得好不好? 生(十二号):麻烦重复一下,刚才我没听清。
吴:啊?(学生笑)哦,你没听清,那好我们叫十号吧。十号一定能听清,挨得那么近。生(十号):(不确定地问)什么熟睡的人?(众学生和老师齐提醒:畸形社会中熟睡的人。)
吴:畸形,你们不会读作 „„ 是吧?好,你请坐(十一号),你(十号)请说。你评价一下她这个标题。生(十号):因为她前一篇文章是从别人的文章中提取的,可能有一点限制,就是说自己的思想可能被限制了。而这个是她一个新的题目,可能会更好,尤其是那个“畸形的社会”,可能比较那个“奴性的社会”会更加新颖一些吧?
吴:新颖一点?
生(十号):就是特别一点。
吴(示意十号坐下):其实我觉得她“熟睡的人们”也挺好的,你(十一号)继续说下去。
生(十一号):我第一部分是想写,总写铁屋内熟睡的人,然后这里我是要说这些人虽然苟活于世,但只是一群没有灵魂的躯壳,只是一群行尸走肉而已,或者说他们的灵魂正处于熟睡的状态,等待着别人的唤醒。
吴:好。
生(十一号):我想以这个来开头,说他们在等待别人的唤醒。然后第二部分我想写看客的话,写看客在欣赏着他们的痛苦,在旁边酒醉似的喝彩,甘于围观,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然后转为我们现在的话,现在的看客称之为群众,他是绝对不会错过的,是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就是用来讨论的那种话题。然后我想再深一点,写第三部分的话,是说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因为他们所围观的人群里没有他们的孩子,没有他们的亲人,所以他们是心安理得地在欣赏这一场戏剧。
吴:嗯。第三部分。生(十一号):然后再想想,现在围观的人们,他们也都是因为在里面被围观的人是他们所不认识的。我这篇文章主要是以鲁迅的三篇文章为主,写它们里面的看客,一篇是《祝福》,一篇是《阿 Q 正传》,一篇是《药》。
吴:嗯,这三篇都很经典。好的。
生(十一号):第三部分就是从看客本身来说,看客本身就是一群任人驱使、任人宰割、任人奴役的奴隶,他们的命运是极其可悲的。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然后说看客是麻木的近于残忍,就是说奴性的社会使他们很麻木,对生活的愚昧和无知。然后,在这里我还想补充,第二部分的时候我说看客是在欣赏别人的痛苦的话,我会引用到别林斯基所说的话,他说:“群众只懂得外部的戏剧性,他们不懂得有一个喜剧性和悲剧性的交叉所唤起来的不是轻松的、欢快的而是痛苦的、辛酸的笑声。”
吴:别林斯基是哪个国家的? 生(十一号):不知道。
吴:不知道,谁能告诉他别林斯基是哪个国家的?(其他学生:苏联。)
吴:苏联?(指一学生)你说说看? 生:前苏联。
吴:前苏联?其实前苏联这个称呼很奇怪,前苏联是什么?查一查啊,我看在别林斯基前面常常加国家的时候是俄国,你们查一查,胡清秀同学也查一查。另外,当我们的思路出来以后,你们会发现写作有一个很奇怪的过程,对不对?思路出来了,提纲出来了,但是真正形成文字是一个 ——
众生:很艰难的过程。
吴: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我们祝福她能够把文章写好。好,下面十二号,有请十二号。生(十二号):我写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吴:《祝福》中的祥林嫂。好,你说。
生(十二号):我想通过祥林嫂来看旧社会对妇女的影响。吴:旧社会对妇女的影响,好,你继续说。
生(十二号):在网上找这个的时候,我发现网上大部分帖子都是这样的 —— 把旧社会妇女的缠足现象的图片给列出来,我觉得旧社会妇女 ——
吴:缠足?嗯,你继续说。
生(十二号):我觉得旧社会的缠足现象对妇女影响是很恶毒的。吴:很恶毒(生笑)。
生(十二号):然后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被这样一句话影响。那就是祥林嫂的几次灾难都发生在春天。春天是温暖的,但是祥林嫂并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温暖。然后我想从这个角度切入,写她几次灾难。在这些事件中反映出旧社会对妇女思想的一些影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影响。
吴:她这个角度很不错,从季节来考虑祥林嫂的命运。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她说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裹足,小脚啊。但是我想问大家一句,大家都很认真地读过《祝福》,老师也解读过,祥林嫂缠足了吗?
(生议论纷纷)
吴:有?没有?有还是没有? 众生:没有!
吴:这个李舒同学说得那么肯定,她说没有。你说不知道吧?课代表说不知道。你想听我说吗? 众生:想。
吴:我好像也没看到哪里说她缠足。(有生附议),我推断,我同意李舒同学的看法,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妇女啊?
众生:很能干活的妇女。
吴:哎,她干农活,手脚很大,原文中好像有这个说法哦,有没有,(指一生)你说说。原文是怎么说的。生:她刚来鲁镇的时候,描写说她手脚肥大,她干活抵几个男人干活,所以她留下了。如果她真的缠足的话,还怎么 ——
吴:还抵得几个男人?你想想这不得了的事情啊。好,我同意。生(十二号):我并不是想说 „„
吴:你并不是想说,我知道。你是说那个关于春天的时候 ——
生(十二号):旧社会对妇女的影响太深刻,我感到,我觉得,我想通过祥林嫂写下这件事情。吴:哦,你是受到缠足这个事情影响,就是对中国妇女摧残这样的一个事情,想到祥林嫂,继而去写祥林嫂,对吧?
(生十二点头)
吴:嗯,行的。关于她刚才说得这个季节与祥林嫂命运的关系,哪一个来补充一两句?有没有?你们没认真看吗?你们在看的同时老师也在看哦。嗯?问你几个问题,你要写这个,那意味着你肯定看了某一则材料,其实我也看了,是吧?第一个,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是在什么时候死的?(众生:春天)
吴:是在春天的时候。原文中是“没了”。是不是啊?哎,这个“祥林没了”。而且基本上好像可以确定是孟春时节,是吧?这个她的儿子,就是她跟第二个丈夫,第二个丈夫叫什么来着?
(众生:贺老六)
吴:哎,跟贺老六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儿子给怎么样了?(众生:给狼吃了)
吴:给狼叼了。也是在春天。初雪的时候,好像。对不对,也给叼了。那么,祥林嫂最后死 —— 死在 —— 什么时候呢?
(众生议论)
吴:元夕之夜。过了元夕之夜我们说属于一个什么时节呢?迎接春天的一个时节对不对?那么也就是说 —— 祥林嫂的生命里面永远没有春天。你可以抓住他文章里的这部分来做文章。我觉得这个角度挺新颖的。当然也有人写过,但是我们可以深入地写。好,十三号。
吴:声音太小听不见。大家也要听你的。生(十三号):我写的是《狂人日记》。吴:嗯,《狂人日记》。
生(十三号,含糊不清地):鲁迅说主题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体现了新的思想、新的发现、新的启蒙运动不被当时人所理解。就可以表现鲁迅对真理的追问。然后写到鲁迅的那种狂人精神,然后写到当时的那种社会背景,再延续到今天的现实意义。
吴:你这样说大家听得明白吗?(众生摇头)
吴:就是你说《狂人日记》是写家族的什么? 生(十三号):家族制度 „„
吴: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是吧?那么然后呢追问什么呢?追问真理。追问真理这个概念有点模糊哦。追问什么真理呢?你能不能跟我们再说一说。
生(十三号):它是新的思想、新的发现。吴:新的思想、新的发现,说完了吗?
生(十三号):新的启蒙并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吴:这回我听清楚啦,清晰啦。好,哪一位同学帮她点评一下或者出出主意。有没有?哪一位呢?你同桌呢?哎呦,又是你。(生笑)好,你来说,陈周红。
生(十号):我看到她写的一些资料了。我觉得她不是说对这个《狂人日记》怎么样,而是说狂人的那种行为就能体现她所说的什么追求真理性和启蒙。
吴:其实,我们在课堂上讨论过狂人,首先狂人肯定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要搞清楚作者的这种表达的意图。然后,作者是通过这个精神病患者来代表新的人物。这种新的人物有新的思想,这种新的人物在庞大的社会现实当中却被扼杀了。因为老师说过前面的那一段,怎么描写呢?就是那段文言文的交代,和后面《狂人日记》那个白话文的写作是有一个鲜明的冲突,有一个对比。这里面体现作者鲜明的意图。你们两个先请坐。下面,我来问一下这边的同学了。从十号全是那边的,这边就这样吧,从一号开始,有请,你说。
生(一号):我主要是研究《药》。在网上也看了很多帖子,主要都是说它的细节描写,还有老师之前也用了叙述学、符号统计学来分析,我觉得除了这些之外,比较特别的是它后面提到了花环。契诃夫说过:“小说创造的时候,如果在前面章节设置一把枪,那么必定在后面章节说到怎么用到这把枪。”这个花环在“《呐喊》自序”的时候,鲁迅说过是凭空放上去的。我主要是想针对他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花环。鲁迅在描绘这么一个绝望、病态的社会,又留给人们一点希望。本来这篇文章的颜色、基调都是比较暗的,后面又出现了花环,就有一点亮色了,就说明有一点希望了。我主要是抓住这一条线去说。孔子说社会的问题的时候说到要回到古代,而鲁迅在说我们现在的社会的问题的时候,要创造一个新的未来。
吴:那么也就是说孔子要“回到后面”,对不对?鲁迅是要我们“往前走”。明白你的意思,这个区别他看出来了,我觉得很不错。因为老师在之前说过,就是孔子和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两位思想家。他们两个的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就是孔子是在封建社会末世的时候崛起的一个思想家。那么鲁迅呢,是在专制社会末世的时候崛起的一个思想家。他们都有对现实的深入地观察、思考和批判。刚才你想说孔子是要回到过去的周代的社会,对吧?但是鲁迅没有说回到过去,鲁迅是把眼放到将来。那你说,这样一个问题,和你的花环有什么关系?
生(一号):花环,我只要是抓住它的颜色,就是前文都是比较悲凉的颜色,血,还有什么乌黑的天这样的。然而花环是红白的,还是有一点鲜明的色彩,就有一点希望。这花环是谁加上去的?是后面的那些其他人,就说明虽然夏瑜死了,可是后面的人还是会建立起一个新的中国。这似乎是迅希望的。
吴: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成语,叫前仆后继,是吧?嗯,是这个意思。好,说完了吗? 生(一号):也算说完了。
吴:也算说完了?(生乐)我们让别人帮你出出主意。给你这思路再打开一点,谁愿意帮帮她呢?哪一位来说说看。那就是下一位嘛。你来评一下刚才她说的。
生:那个,很好啊。
吴:很好啊?(生乐)你是研究什么的 —— 呀? 生:孔乙己的。(生乐)
吴:好,我们研究孔乙己的不跟《药》打交道。谁研究《药》啊?举举手看。谁还研究《药》的?好,庄扬同学。你来点评一下。生(庄扬):我觉得,因为都是研究《药》的嘛,我也注意到了她谈的问题。我觉得花环这个东西很有意义。如果说她单单从希望这个角度来说,并不能把范围扩得很大,而且我也不是很同意她的观点。
吴:哦,你不是很同意她的观点?怎么呢?理由呢? 生(庄扬):就是她说希望,但是 —— 吴:她说花环就是希望。
生(庄扬):对。毕竟她前面也说那是鲁迅一个人凭空的在上面插上去的而已,并不是说任何人送的,而且跟后面的乌鸦也一样,也并不是说有什么特殊的跟封建迷信有什么关系。并不是鲁迅在现实中的希望,只是很绝望。
吴:很无奈的那种绝望,不是希望。她跟你唱反调哦。对不对?庄扬,你研究《药》,你的方向是什么?研究什么呢?
生(庄扬):我的打算也是从花环开始引起,但是专门写那个夏瑜,大家对他的评价。
吴:哦,就是作为一个革命者,他周围的民众对他是不理解的。OK,你坐下。我来说一下,其实,这个问题可能大家都感兴趣。关于《药》的结尾的花环以及《药》的结尾的乌鸦,我们可以查到很多文章。大家可能也看到,这个人说是这个意思,那个人说是那个意思,我也谈谈我的意思。关于花环,鲁迅在《呐喊》自序里面,刚才我们有个同学也说过,他是要给人一点希望,也就是说夏瑜死了,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人给他送花环的,那么这个花环在小说里面就属于艺术虚构,对不对?鲁迅之所以要这样艺术虚构,他在《呐喊》自序中说是要给一点亮色,给人们以希望。那么这个花环象征着一点希望,我还是同意的。当然庄扬她不同意,可能有的同学也不同意,那么我们不要说它有什么象征、寓意吧,我们只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就是作为一个革命者,别人那么不理解他,当他死了,连他母亲也不理解他,这个时候却在他的坟茔上出现了一点花环,至少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有人来祭拜过他,有人还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只不过这些人非常的微茫,非常的少,对不对?因为在整部《药》里面,我们看都是阴冷的,所以,我是同意这个说法的。至于那个乌鸦,刚才庄扬把乌鸦和花环联系起来说,过去有人说,乌鸦是革命者的 —— 看过这个资料没有?革命者的象征,因为那个乌鸦“突然箭一般地飞向那个天空”,对不对?但是呢,我觉得乌鸦就是乌鸦。为什么呢?坟茔里面、坟场里面什么鸟最多呢?
(众生:乌鸦)
吴:乌鸦。至于这个乌鸦像铁柱子一样立着不动,这也还是乌鸦,因为坟场上的乌鸦就是这样。然后突然间窜向天空,是不是它就变成革命者了?也不是。它还是乌鸦。因为坟场上这样窜(的乌鸦)我亲眼见过。其实乌鸦也好,整个坟场也好,包括枯树也好,它是在营造一个氛围,一个阴冷的氛围。仅此而已。这是老师的看法。好,下一位同学。
生(二号):我是研究《孔乙己》的。
吴:哦,你研究《孔乙己》。《孔乙己》的话,初中就研究过了,我看你研究个什么?好,说说看。生(二号):我看了很多遍文章,我觉得孔乙己一直在追求着一些东西。吴:嗯,很有意思。孔乙己有追求。生(二号):我觉得他想要在社会中享有一些地位。这可以从文章中看出来。文中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为什么他是穿长衫,而且他的长衫很破了,十几年都没有洗。可是他是站着喝酒的,是在短衣帮之中,跟短衣帮聊天。他觉得只有在短衣帮中才有一些地位。
吴:才有一点点地位,才能找回一点点尊严。
生(二号):是。可是要建立怎样的地位?只要穿长衫就可以了?在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孔乙己就决定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众笑)
吴:天天向上。(生乐)出人头地。
生(二号):对,出人头地。可是又中不了秀才,他就去酒店那里,跟他们天天说那些文言文。跟那些短衣帮再聊。
吴:跟那个小伙计也聊。
生(二号):是,然后我想就是写他追求的那个东西在一点一点地灭亡。吴:追求的东西,追求的希望在一点一旦地灭亡。嗯,挺有意思的。
生(二号):文章中有很多个部分都写别人在笑他。第一个部分就是在酒店里,别人笑他偷东西,然后他说出那些文言文,别人又笑,“充满了快乐的空气”。后面,别人又笑他中不了秀才。文章也说孔乙己知道自己不能和他们聊天了,便转向孩子说话。他觉得他在酒店里面的地位 „„ 呃 „„
吴:想找回地位找不回来。生(二号):很难找。
吴:于是他就想办法从哪里找回来呢? 生(二号):从孩子那里找。
吴:从孩子那里找回来,刚才她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大家想想祥林嫂,她开始的时候也是跟大家在说,说着说着别人都不理她了。她跟谁说呢?
(众生:天空)
吴:跟天空说对不对?哎呦,这太有意思了。你继续说。
生(二号):他给酒店里的小伙计“我”说的时候,小伙计也是很看不起他。然后他又很失望。吴:小伙计已经不是小孩了。你们发现小伙计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对不对?这个小伙计在这个酒店里已经完全世故化了。他已经不“小”了,应该叫他“伙计”就可以了。对不对?但是叫他“小伙计”。
生(二号):但是他只有 12 岁。(众生乐)吴:嗯,但是他只有 12 岁,这个也可以引起我们思考。鲁迅是不随便给人们安年龄的呀?你知道吗?有人曾经在考证祥林嫂的年龄是多少多少岁,最后推推推,四十多岁,也就是四十岁上下,那么也就是说三十五六七,四十一二三,对不对?这样头发都白得一塌糊涂对不对?“黄中带黑的脸”。那么,你看小伙计,如果仅仅是个“小”,我们不知道他小多少?但是这里面就给了他一个定义,多少岁呢?
(众生:12 岁)
吴:12 岁,12 岁的一个小伙计对不对?照理说,这 12 岁的孩子已经刚刚脱离童年,进入青少年。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十一二岁正进入青春期,这个小伙计已经很世故了。这让我们想起了《药》里面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
(众生议论)
吴:二十多少岁呢?驼背五少爷,没说他是多少岁对不对?但是他是“少爷”,少爷大概也应该年纪也不大。还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也“恍然大悟”。好,你继续说。
生(二号):你说这个小伙计有点大,其实可以和那些天天在一起玩的小孩子对比的。吴:嗯,形成对比,那他不是一个小孩子。嗯,说。
生(二号):他(孔乙己)在小伙计这里寻求希望的时候,有一个词“恳切”,“他很恳切地说”,他很想教那个小伙子识字,很想让那个小伙计知道自己的才能。可是小伙子后来走掉了。他(孔乙己)又叹气,然后“露出极惋惜的样子”。
吴:很好!她刚才说了一句“他很想让小伙计知道他有才能”。他仅仅是“仅此而已”,他绝对不是说知识是有用的,你要搞清楚啊知识是有力量的,要好好学习将来会做成大事。他(孔乙己)仅此想满足什么呀?(众生:虚荣)哎,虚荣而已。他很有意思的。所以现在有人在研究孔乙己的时候,甚至用精神、心理分析法,譬如说他为什么要穿那个衣服。好,继续说。
生(二号):然后在那些小孩中,他是给豆给他们吃,吃完以后又讲了一句那种古文,可是小孩子又笑了哦,不重视,他也十分的失望。最后要灭亡的时候,就是孔乙己心中的希望要灭亡的时候,应该是他被别人打断脚后用手爬到酒店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前面的时候别人说他脸上的疤痕,说他偷了别人的东西或者伤很重,都笑他,他很生气。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偷了别人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地位的表现吧。
吴:嗯,应该是尊严。
生(二号):后来他已经不管三七二十一,他就是想喝酒,可是已经不怕别人看见他伤得这么重了。他已经认识到了他想追求的已经没有了。
吴:没有尊严了,人生最大的悲剧,嗯。
生(二号):他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了。他什么都不管了,就是这样子。吴:那你觉得整个想法,你准备安排一个怎么样的标题呢? 生(二号):标题呀,我想了很久。可是都想不出来。(众生笑)吴:我觉得她刚才说的这些,我突然想帮她出个主意或者我先不说,你们谁帮她出个主意。她说了那么多,我就一下子发现了一个问题 —— 题目是什么?哎呀,题(手指额头)目(手指眼睛)啊,一下子把你的文章拎起来的一个东西,对不对?那你这样怎么办呢?而且她说的这些东西都很有价值你们发现了没有?谁帮她出个主意?帮她安个题目或者给个意向。你们两个男的。你来,这是曾经写席慕容的同学,是吧?(众生:是)你来。
生:能力有限。
吴:哦,研究席慕容的要来研究鲁迅,有点严峻。那旁边的男同学。„„ 也能力有限? 生:想不好。
吴:哦,一时想不好,说不清楚是吧。好,哪一个来? 生:可以坐吗?
吴:可以坐。好,有请。是吴昭霓。
生(吴昭霓):我题目想不出,但是我有个建议哦。因为我有看过老舍,好像是老舍的《骆驼祥子》,它是讲一个人力车夫,他想有一辆自己的车,他很努力很努力地生活,他努力了两次,可是那个社会最后还是不允许他。他有这样的梦想,梦想也是一步步破灭掉的,我想对照着写会比较好。
吴:对照着写比较好?那别人刚刚研究完《孔乙己》,还要研究一下《骆驼祥子》,那会很累很辛苦啊!? 生(吴昭霓):可是他们两个那个渐变的过程,充满了希望,可是奋斗到最后,他们对整个社会都绝望的这种心理历程 „
吴:嗯,心路历程。
生(吴昭霓):就是一个整个社会的缩影。可以由此探讨原因。
吴:不错。孔乙己也有心路历程。(转向先前那位女生二号)我觉得你再去去研究一下《骆驼祥子》,你干不干?(众生笑,那位女生摇头)
吴:呵呵,她不干了。我们看一下谁再来帮她出个主意。好,你说。
生:她今天中午也跟我聊了一下,她跟我谈到孔乙己偷书的那件事情,然后我对这件事情提出了一些意见。他偷书一方面是从心理角度出发,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或者应该从社会的大背景来说,比如说他那个社会地位,它里面讲到了一些举人、绅士他们考取了之后 „„
吴:她偷书干嘛呢?你知道吗?
生:我一会再说。他想获得这种地位,可能就是想获得别人的认可的一种社会地位,比如说他穿长衫啊,都是想满足他自己的这种地位。然后它整篇里面是讲他去考举人啊,想做官,都是从这个社会大背景来说。由此推出一个桎梏对她的迫害。然后我觉得从她刚刚所讲的,我给她提一个意见,就是她讲的东西很凌乱,我觉得应该抽取一些观点相似的地方,然后再成文。我觉得可以从孔乙己对社会的理想来说吧。吴:(转向先前陈述孔乙己课题研究的那位二号同学)哦,你刚才不是说嘛,孔乙己的希望是一步步地破灭对不对?然后我就可以给你提一个建议,刚才她给我一个启发。孔乙己第一步怎么破灭的?我把它分步骤行不行啊?第二步又怎么破灭的?孔乙己希望破灭 ——(有生小声提议)之什么?你说你说。
生: „„
吴:首?曲?什么意思啊?
生:因为我刚刚跟她说的是《幻想破灭三部曲》。(众生笑)
吴:哦,《幻想破灭三部曲》。我们不管三步还是四步还是五步,你可以自己分一下,这样的话呢,可以把一篇文章拎起来。好的,再下一位。
生(三号):我研究的是《伤逝》。吴:哦,《伤逝》。好,你说。
生(三号):我的题目是《那花长在针尖上》。
吴:《那花长在针尖上》?这个标题很有意思。你们知道最近北京的高考作文标题是什么吗?(众生:隐形的翅膀)
吴:《隐形的翅膀》。她说什么长在针尖上?(众生:那花长在针尖上)
吴:那花长在针尖上,蛮有味道。你们自己想一想。广东的高考题叫什么来着?(众生:常识)
吴:前段时间呢,老师不是说要回归常态,要重建常识吗?好,你接着说。
生(三号):那花是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这针尖是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物质,第二个是社会环境,第三是精神。物质上这个家庭十分地匮乏,这个家庭只有涓生在工作,子君是没工作的,她只依赖涓生。然后社会环境。当时中国是个“铁屋子”,人们不可能承认和允许他们爱情的存在。精神上涓生、子君只是因为兴趣相投才在一起,共同追求新思潮,并不是因为爱才在一起的。彼此并没有因为真爱在一起,子君仍没有摆脱封建社会旧女性的模式形象,婚后只依赖丈夫,将全身心投注于家庭内务之中。第三个,涓生是个自私、不负责,对爱情的坚守、坚定都不够强的那种人。两个人对爱情的认识并不全面,认为有爱情便有一切,面对生活的困难没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比如说当涓生失业的时候,子君便失去了当时拿出“我是我自己的”的那种全然不顾的勇气。我想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剖析对爱情的认知。
吴:嗯,我帮你提个建议啊。这个我总觉得啊,这个花朵和这个针尖,针尖并不是不能够容忍这个花朵本身,而是可能不能容忍花朵开得这么鲜妍或者与众不同。换一句话来说,这个社会并不是不能容忍他们两个相爱,或者他们两人结合,可能更重要的是他们两人有某些地方跟这个社会相差,相距太远了。你们去思考这个问题。好,我们今天就讨论到这儿。同学们记住,回去继续讨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找你的同桌,找你的好友,互相在碰撞,然后把你的思路缕出来。星期四,明天星期五,我们还可以讨论一天。好,下课。
吴:同学们再见!众生:老师再见!
第二篇:鲁迅研究
鲁迅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一)鲁迅的文化史意义
(二)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
(三)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
(四)对整体文化发展的全局性眼光 第二节鲁迅的人格魅力
(一)文化伟人的成因
(二)“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
(三)“热情和性格”
(四)“鲁迅式思维” 第三节鲁迅的当代意义
(一)鲁迅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二)鲁迅精神和思想对当代的启迪意义
第二章 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一节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一)爱国主义思想的起点
(二)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一)发出反帝反封建的呐喊
(二)在彷徨中求索
第三节英勇的左翼文化旗手
(一)面对严峻现实的理性升华
(二)在白色恐怖中呼啸着前进 第三章 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鲁迅的的文化哲学思想
(一)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
(二)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
(三)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 第二节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一)以“立人”为出发点
(二)鲁迅所提“国民性”的含义
(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弱点
(四)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 第三节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一)抓住反封建伦常的大提目
(二)解剖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
(三)批判封建孝道观念
(四)批判封建“女德”
(五)新伦理道德观的提倡 第四节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一)对宗教文化的总体认识
(二)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三)对道教文化的态度 第五节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一)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二)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三)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研究 第四章 鲁迅的文艺观 第一节鲁迅的文艺本质论
(一)早期对文艺本质的认识
(二)革命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形成
(三)对文艺审美特性的强调
(四)对艺术美的基本形态所作的阐释 第二节鲁迅的文艺创作论
(一)文艺创作的独特性
(二)文艺创作的真实性
(三)文艺的创作方法
(四)应该写什么和怎样写 第三节鲁迅的文学文体论
(一)文体选择中出现的文体意识
(二)对新诗文体的思考
(三)对小说文体的理解
(四)对杂文文体的把握 第四节鲁迅的文学欣赏论
(一)对文学欣赏主体的重视和尊重
(二)强调“趣味”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作用
(三)正视文学欣赏活动中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四)把握文学欣赏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第五节鲁迅的文学批评论
(一)文学批判的作用
(二)文学批判的任务
(三)批判家应有的科学态度
(四)文学批判的标准
(五)文学批判的方法 第五章 鲁迅的小说
第一节鲁迅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一)肩负起以文学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使命(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文学主潮(三)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 第二节《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一)深刻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尖锐地指出改造国民性的紧迫性
(三)努力探索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 第三节《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一)在总体构思上选材严、开掘深,作品简洁而凝重
(二)在人物刻划上,“杂取种种人”,“烂熟于心”,塑造了出色的艺术典型
(三)情节结构单纯质朴而又灵活多变
(四)艺术手法以传神的白描为主,富有民族特色
(五)作品语言简朴,含蓄而又幽默
(六)悲、喜剧因素的奇妙融合 第四节《故事新编》
(一)关于《故事新编》的“性质”之争
(二)《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
(三)《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第五节鲁迅小说的名篇分析
(一)《狂人日记》
(二)《阿Q正传》
(三)《祝福》
(四)《伤逝》
第六章 鲁迅的杂文
鲁迅的杂文全面的反应了他所处的伟大时代的风貌,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清晰的记录着作者自身的心灵历程,同时也展示了杂文的艺术风采。第一节鲁迅杂文的文学史地位
(一)举起“匕首”与“投枪”,“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展示“时代的眉目”的“诗史”
(三)“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 第二节鲁迅前期杂文的思想内容
(一)批判封建道德,宣传民主思想
(二)批判封建迷信,提倡科学精神
(三)批判愚弱的国民性,启发国民觉醒
(四)反对就文学、提倡新文学
(五)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及为其辩护的文人,总结斗争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内容
(一)愤怒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祸国行径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二)坚持文化战线上的思想斗争
(三)大力倡导和扶植左翼文艺
(四)歌颂中国共产党并庄严地宣示自己的政治信仰
(五)丰富、广泛、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第四节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一)逻辑性
(二)形象性
(三)讽刺性
(四)抒情性
(五)多样性
(六)常用曲笔
第七章 鲁迅的散文
第一节《野草》的文学史地位
(一)中国散文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心灵矛盾与时代斗争紧相联系的典范
(三)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艺术范本 第二节《野草》的思想内容
(一)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
揭露社会之黑暗犹如地狱《失掉的好的地狱》 讽刺“中庸”和奴才哲学《立论》 抨击精神麻木的“戏剧看客”《复仇》
鞭挞青年空虚无聊、忘恩负义的灵魂《我的失恋》 揭穿“正人君子”的虚伪假面《狗的驳诘》
(二)歌颂韧性战斗精神
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秋夜》 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过客》 颂扬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死火》 热情歌颂叛逆的勇士《这样的战士》
(三)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告别和埋葬矛盾、虚无的旧我《影的告别》 对青年的绝望和希望《希望》 追求美好的理想和情操《雪》 第三节《野草》的艺术成就
(一)精巧奇特的艺术构思
(二)浓郁的诗情与深警的哲理的结合
(三)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
(四)优美瑰丽的艺术语言 第四节《朝花夕拾》
(一)《朝花夕拾》的总体构思与创作动机
反顾自己所走的生活道路;兼用文章作斗争;给青年人提供认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教材
(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学龄以前生活的记忆;私塾阶段生活印象的描绘;记述青少年时代的片段;怀师恋友,回顾“从文”经历
(三)《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的融合;叙事和议论、抒情的结合;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
第八章 鲁迅的诗歌
(鲁迅共作有七十多首,就诗体来说有三种:旧体诗、新诗和民歌体诗。)第一节鲁迅诗歌的创作历程
(一)早期(1900——1912),即南京求学至辛亥革命前后
旧体诗,涉及的社会面不宽,思想缺乏深度,技巧较为稚嫩。《自提小象》写于离别祖国来到异国日本之时,表达了为多灾多难的故国报销终身的决心,标志着这一阶段鲁迅思想的升华。
(二)中期(1918——1926),即“五四”前夕至“五四”退潮期
(三)后期(1928——1935),即大革命失败至30年代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 第二节鲁迅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抒发献身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和丑恶
(三)为革命风雷唱赞歌
(四)抒写与亲人、友人的真挚情怀 第三节鲁迅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深厚与激越的统一
(二)楚骚的遗响
(三)娴熟的手法
第九章 鲁迅的学术研究
第一节鲁迅的文学史研究
(一)、鲁迅通过自己的文学史研究的实践,为后人提供了文学史研究的一些原则和精神:
1、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充满了革命的批判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敢于冲破以儒家正统观念为准绳的框框,广泛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传统思想。
2、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充满了现代意识。
3、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特别注重文学发展规律的探讨,即充分显示其“史”的特色。
4、鲁迅在研究中国文学时,特别注意把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摆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去考察,从影响文学发展的诸多时代因素中去揭示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5、鲁迅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能以其卓越的史识,正确区分中国文学的精华和糟粕,并对之作出实事求是的价值评判。第二节鲁迅的翻译和古籍整理
(一)鲁迅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他怀着普罗米修斯“偷火给人类”似的目的,企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
(二)鲁迅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他坚持这一原则的原因:
1、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是针对30年代翻译界出现的“宁错而务顺”的观点提出来的。
2、鲁迅是本着对读者负责的认真严肃态度而提出“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
3、鲁迅在翻译理论上把“信”放在首位,是为了强调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内容和忠实地传达原著的精髓。
4、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还包含着他希望在译文中尽可能保存外国文学风格的目的。
5、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的直译,也是为了向外国学习语言文法,以便丰富现代中国语言。
(三)鲁迅辑录古籍工作的基本特点:
1、以“正史”为主,兼采杂书。
2、“考而后信”。
3、钩沉辑佚,细密拼补。
4、考订工作注重文、物互证。
第三节鲁迅与语言文字改革
(一)鲁迅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改革问题发表了相当多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鲁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阐释了语言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并指出了汉字改革的必然性。
2、鲁迅分析了汉字的繁难,以及形成汉字繁难的原因,并从“将文字交给大众”的目的出发,指出了汉字改革的必要性。
3、鲁迅总结了汉字改革的历史经验,一方面提倡简化文字,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根据改革汉字的拉丁化方向。
4、鲁迅从纯洁和统一祖国语言的目的出发,坚决主张发展普通话和提倡实现汉语规范化。
(二)鲁迅是如何分析语言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鲁迅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在长期的文化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鲁迅还对中国语言文字与中华民族心理的关系作了考察,从而通过一些语言现象,揭示和批判了落后的民族心理素质:此外,鲁迅还对中国语言文字与文化发展的相背离,中国传统语言文字所带有的旧文化机质,以及中国语言文字与新的文化节奏的不相适应等问题,作了精到的分析,从而使语言文字改革问题进一步在文化发展这一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被提出来。第四节鲁迅与自然科学
(一)鲁迅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鲁迅早期专门从事过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翻译介绍过一些外国的先进科学成就;第二,鲁迅对自然科学的某些领域曾经有过一定的研究,并撰写、编著过专业性很强的科学论文和论著;第三,鲁迅一生高举科学的旗帜,自然科学构成了他的宇宙观、方法论的重要基础和内涵,他又以科学为武器,反对束缚科学发展的封建文化;第四,鲁迅以精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
第三篇:鲁迅研究论文
从《起死》看鲁迅对庄子思想的扬弃
文学院09级10班
肖燕
200902141027 摘要:《起死》是从《庄子》《至乐》篇的寓言故事里演义出来的,巧妙地运用了,“古为今用”的原则,借用历史的素材,以“新编”的“故事”为躯壳,将古代和现代生活错综地交融在一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庄子思想的扬弃。
关键词:《起死》
庄子思想
扬弃
在古代文化中,对鲁迅影响最大的就是庄子了。鲁迅说过:孔孟之道对我没多大影响,真正对我有影响的一个是庄子,一个是韩非子。实际上,鲁迅对庄子怀有很复杂的一种情感。作为学者的鲁迅,他对庄子的评价,和作为一个杂文家的鲁迅对庄子评价是不一样的:在《汉文学史纲》中,鲁迅对庄子的文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作为杂文家的鲁迅关注的则是,庄子这种哲学在中国现实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学者的鲁迅和杂文家的鲁迅,在面对不同对象、不同任务的时候,对庄子有不同的评价。
《起死》是从《庄子》《至乐》篇的寓言故事里演义出来的。故事中的那个骷髅,是五百年前的一个乡下人。当年是条汉子,夹着一个包裹,拿了雨伞去看亲戚,走在半路,被一棍子打死了,而且被剥光了衣服。现在,这个骷髅被庄子施法术,复了生,不过却是赤条条的,没衣服穿。他只看到旁边有一个老头,当然这老头就是庄子。于是他一把抓住庄子说:“你把我弄的精赤条条的,活转来又有什么用?叫我怎么去探亲?”庄子说:“这跟我没关系呀!不是我弄你的。”
“我不信你的胡说。这里只有你,我当然问你要!我扭你见保甲去!” 这时,庄子就开始和他讲起自己的哲学来:“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又毛,然而黄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彼也一是非,此也一是非。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 这是鲁迅的神来之笔。庄子大谈他的哲学,汉子大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
对照小说,鲁迅的改造,举其大者有三:
第一,把髑髅复活,在原文里仅只是一个设想,小说里却当真实行了。
第二,这段文字里,庄子有意降低了自己的水准,发出一通稷下学士式的夸夸其谈,然后才借髑髅之口说出了自己真意。鲁迅不容他这么扮猪吃老虎,小说里的庄子虽然滑稽,嘴里的议论,却是《齐物论》里的精义。第三,不论怎么说,原来髑髅和庄子之间的辩难,总还是两个知识分子之间的对话。小说里,死而复生的这位杨家庄的杨大,却不幸并不是读书人。
从这些内容的改造,我们可以看到其思想内蕴的不同。
哲学家的相对主义,遇到了乡下人的现实主义,就一筹莫展,陷入非常狼狈的境地。
汉子说,既然你说衣服可有可无,那你把衣服剥下来给我穿吧。庄子说,不行,不行,我要见楚王,怎能不穿衣服去呢?可见这样的玄而又玄的相对主义哲学是连哲学家自己也不准备认真实行的。汉子死死揪住庄子不放,庄子没办法,只好吹警笛,请巡警帮他解围。
庄子劝说司命的话很有讽刺性,“做人要圆滑,做神也不必太迂腐”,庄子和司命相互勾结掌握着普通人的生死大权,庄子可以呼风唤雨般的唤司命吹巡士,却并不能随心所欲的操纵司命。在庄子要急于摆脱杨大纠缠的时候,想将他还原成髑髅,却叫不出司命。司命和庄子的不合作态度在庄子劝说司命的对话中已经可以看出来,司命对待庄子的态度似乎更具有嘲讽性,司命是用一种冷眼看世界的方式看待庄子,看庄子出丑,对文化人“能说不能行”的灵魂似已洞悉到骨子里。司命背后对庄子的嘲弄和冷眼意味着对文化人的鄙夷,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鲁迅对现实中知识文化人的解剖和批判。司命作为一个清醒的观世者对世界的态度让读者联想到鲁迅对现实的清醒和无奈。
庄子是联系故事中人物的纽带,他与楚王有旧,其哲学对警察局长形成影响,他被鬼魂嘲笑但还是借司命之手将杨大复活,以文化名人的身份让巡士肃然起敬,复活了杨大的肉体却不能为之选择一条生路。杨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命掌握在别人手中,受到来自权势者(楚王、警察局长)的威慑,被文化人“起死”又受文化人愚弄,并直接受到权势者的爪牙“巡士”的镇压。这样看来,《起死》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等级社会的一个缩影,鲁迅是对中国社会的整体解剖,以他特有的冷峻嘲讽了这个社会的人物,表现了他的生命之思和历史忧患。
故事中的庄子和历史上的庄子有很大的差别,这毫无问题,我倾向于将《起死》看作是鲁迅的有意误读,鲁迅是用写杂文的方式来写小说。过去的评论者注意到《起死》对虚无主义的批判,却没有看到是什么性质的虚无主义,道家虚无主义对现实的逃避性是鲁迅批判的对象,却不是《起死》中重点批判的唯一目标。因为在《起死》中庄子与楚国国王有交情,他还很重视他们的见面,与《秋水》篇中庄子对楚王的使臣毫不在乎是不一样的,他还有一个警察局长的崇拜者,他可以与司命相勾结,借随身带的笛子叫来帮手。鲁迅的虚无主义继承了庄子思想对现实的批判态度,但鲁迅对道家思想的消极无为、回避现实、混淆是非是一直持批判态度的,他希望能够积极的作用于现实,但现实的黑暗使他无法摆脱空虚和绝望,他只能作“绝望的反抗”。他对“滑头哲学”的批判意味着他希望能积极有为的活下去,但当他对历史中英雄命运作自己的思考之后,他为英雄的无奈而悲哀,更也为英雄的堕落而愤怒。
庄子,承载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精灵,独来独往,师法自我,穿梭于瑰丽文学与奇异哲理之中。他宛如一位天外来客,横空出世,灵气逼人,娓娓道着鲲鹏之志、屠龙之技、鱼儿之乐、谢绝相位、庖丁解牛„„这些衍生的无穷的奇思奇想奇言奇论无不深刻影响着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鲁迅便是这其中之一,连鲁迅大师自己都说:“自己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出,时常使人感到一种气闷的沉重。就是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随便,时而很峻急。”思想上的继承自然影响了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文风笔法、格调气质等诸多方面。由此,我们看出庄子作为我国浪漫文学与现实文学甚至讽刺文学的一代宗师对另一代宗师鲁迅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庄子与鲁迅这两位相隔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在二十世纪发生了一场大交锋。鲁迅以其独到的眼光、犀利的文字,对庄子的文辞思想进行了一番论述,或接受或批评,得出了与其他人不同的结论。在《汉文学史纲要·老庄》中,鲁迅对儒家、墨家、道家思想文辞进行了概括,在比较中充分肯定了庄子文辞的成就:然儒者崇实,墨家尚质,故《伦语》、《墨子》,其文辞皆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然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列子》、《冠子》书晚出,皆后人伪作,今存者有《庄子》。
从鲁迅对待庄子的态度,我们不仅可以考察现代性与传统对立交织的一面,还可以看到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者面对传统时所选择的不同的文化立场,以及这些立场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坛所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在讨论“传统”与“现代性”时,把它们放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来探讨,就会发现五四及五四后的几十年间,作家、诗人、学人在对待儒与道采取很不同的文化立场,并以此服务于自己的政治倾向与社会导向。比如在对待《庄子》时,鲁迅一直采取拒绝的态度,而郭沫若则是早期热爱庄子,晚期却贬斥庄子,这都与他们强烈的政治态度相关。如果说孔夫子是中国“最可怜的人”那么庄子又何尝不是?他何尝就能摆脱被“揉捏”的命运?现代语境对传统文化的实用态度,或排斥、或批判、或接受、或继承、或误读,或揉捏等等的“再创造”方式,说明所谓的“启蒙主义”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庞杂的精神现象,绝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彻底否定了历史的种种可能之后,鲁迅不能不陷入对自身状态和命运的思考。鲁迅对庄子哲学的消极无为是十分反感的,因而鲁迅对庄子哲学的批判是刨祖坟式的,这是第一层;庄子消极无为哲学在现实中的影响是鲁迅所深恶痛绝的,这是第二层;打着虚无主义的招牌骗人,行利己主义的实质,这是庄子哲学的变体,也是《起死》批判的现实意义,这是第三层。这三层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第二层是第一层的现代延续,但不是复制,王富仁将之视为道家的人生哲学为明知是非曲直而不得不明哲保身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思想的武器,使他们不但可以原谅自己的自私和软弱,反而可以把责任推卸到弱者的挣扎和反抗上。在《起死》中,为了突出庄子哲学的软弱性,小说中让庄子哲学在简单的问题上碰壁,在庄子的自相矛盾中凸现其虚无哲学的荒谬性和现实有害性。第三层是历史中庄子哲学在现实中的衍生态,这种变化虽然在形式与第二层有很大不同,但对现实的无为却是相通的,如果说第二层中还保留了文人在黑暗现实面前洁身自好的话,第三层则是对文人堕落和滑头的批判,老庄思想成了他们逃避现实责任的精神避难所,也成了他们到处招摇撞骗的看家本领,而后者尤其让鲁迅感到愤怒和悲哀。正是鲁迅的这种清醒形成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因而我们在认识鲁迅对庄子虚无主义的批判应该充分注意到鲁迅的复杂性。
启蒙者庄子所处的尴尬,也是所有知识分子、麦田守望者式的不合时宜与尴尬,这也是鲁迅本人的尴尬。那种被活死人逼难的处境之下,鲁迅即是庄子。知识能使蒙昧的骷髅复活成“类人体”,但知识、理念并未使“类人体”获取人的文化。从这一点看,对庄子的狼狈处境,我不觉得鲁迅有几分幸灾乐祸,实则顾影自怜,同对待阿q、孔已己的态度一样,阿q、孔已己有的苦难,鲁迅有,我们自身都有。而启蒙者庄子有的尴尬,是独知识分子才能有的。也不是苦难,而是尴尬,这或许便是知识给人带来的改变,知识使人复活,走出苦难,但知识也带给人尴尬。知识对于蒙昧的人来说不是智慧,不是文化,更不是活力,而是违言和非难他人并夺取利益的武器。启蒙者将知识赋予不合适的人,也即是在制造灾难。这应该是鲁迅对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境遇的感同身受。
鲁迅对道家的拒绝是明确的,也是复杂的。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它与鲁迅“文明批评”的使命承担有关,而且与鲁迅内在的自我更新、自我改造以及自我革命有关。鲁迅通过《《起死》的写作来凸显庄子的价值,把他绑定在思想与行动之轴来褒贬取舍,既为了确立一种新的有关人的理想的新景观,同时也跟道家的关系作了了断。《故事新编》中,鲁迅拒绝老庄是与肯定孔墨同时进行的,涉及其新“立人”建构中道德与事功、责任与信念、思想与行动之连动可能性的问题——儒、墨、道思想人物分别对应其中,是因为他们作为中国问题或中国希望之源,带有方法的意义。鲁迅清理它们,既是清理历史、文化、自我,同时也奠定了现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再出发的新基点。
参考文献:
①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老庄》,《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文人相轻》,《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④王富仁:《鲁迅与中国文化
(四)》,《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5期
⑤郭沫若:《庄子与鲁迅》,《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三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
⑥《鲁迅小说》,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第四篇:自考 鲁迅研究
【名词解释】(鲁迅自考笔记)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 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 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 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4.“叛逆的猛士” 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
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
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17.宴之敖者“ 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4.鲁迅在小说(《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的屈原的《离骚》诗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6.《秋夜》一文出自鲁迅题为《野草》的散文诗集中。
7.“立义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鲁迅对(摩罗诗人)的总体评价。
8.鲁迅对民族心理的探讨,特别是在前期,偏重于解剖国民性中的(劣根性)。
9.鲁迅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不朽之作。10.《域外小说集》是鲁迅与他弟弟周作人合译编的一部外国小说集。
11.鲁迅一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与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而分不开的。12.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塑造的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13.鲁迅的杂文是植根于时代生活的,但从杂文的历史线索来看,它又是对(我国古代散文)的承传与发展。
14.1911年,鲁迅用(文言文)写了一篇题为《怀旧》的小说。15.在鲁迅的后期,他更加集中精力从事(杂文)的创作。16.鲁迅曾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17.“(宁信而不顺)”是鲁迅整理古籍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18.与正视现实的人生哲学相联系的是鲁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对(奴才)哲学的否定。19.鲁迅也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著名学者,他的《中国小说史略》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杰出之作。
20.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狂人日记》、《药》等小说的发表,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21.1927年,(巴特勒特)教授在美国《当代历史》上发表的(《新中国思想界领袖鲁迅》)一文,高度赞扬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台柱”。2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高度称赞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2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24.“拿来主义”是鲁迅主张的对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态度。25.鲁迅认为“真实”是“讽刺的生命”„„。
26.《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学术著作。27.鲁迅曾称《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29.《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学术著作。30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31.杂文是鲁迅一生文学革命中的主要艺术形式。
32.《阿Q正传》是鲁迅要写出一个沉默的、现代的国民“灵魂”,暴露国民弱点的小说。33.“象征主义”是鲁迅创作散文诗《野草》的主要艺术手法。35.“兴感怡悦”是鲁迅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36.鲁迅一向主张“翻译”的路子要宽,一是选材不宜过严,二是批评要慎重。37.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中的部分人曾指责鲁迅是落伍者和封建余孽。38.瞿秋白于1933年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鲁迅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41.鲁迅认为“知事论人”是“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的好方法。
42.在《野草》中,和战斗的人生哲学相背离的另一种人生态度是(奴才哲学)。43.伯夷是鲁迅小说《采薇》中的人物形象。44.鲁迅在《药》的结尾中添上一个(花环),增加了作品的“亮色”。45.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46.茅盾先生认为,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
47.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曾经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48.在鲁迅看来,杂文应该“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49.“革命被头挂退的事很少有的,革命的完结,大概只由于投机者的潜入。也就是内里蛀空”。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杂文《铲共大观》。
50.鲁迅认为好的讽刺手法,应该“词微而显,旨博而深 ”。他称赞《儒林外史》的“蹙而能谐,婉而多讽”。
51.鲁迅一生共创作了杂文集16本,其中三本是以(且介亭)为题。
52.在《野草》中的《立论》中,鲁迅批评了是非不分、圆滑虚伪的处世态度。53.《野草》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寻找感情的(对应物),使诗意显得富有(暗示性)和多层次性。
54.鲁迅在《野草》中,竭力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化为“意象”,以具有物质感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55.鲁迅认为《诗经》中,《风》诗是“闾巷之情诗”,最有价值。56.鲁迅说:“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57.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58.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59.鲁迅认为唐诗发展的原因,是和唐人重视(文化)的观念分不开的。
60.鲁迅在研究古代文学中,写了断代的中国文学史《汉文学史纲要》和小说史《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61.鲁迅对待文学艺术遗产主张“拿来主义”,他说:“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62.鲁迅从事古代小说的学习、整理和研究,辑录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抄》和《唐宋传奇集》三部书。
63.鲁迅推崇的唐人小品文《谗书》的作者是(罗隐)。64.鲁迅赞扬拜仑:“苟奴肃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65.鲁迅《孤独者》的主题与阿尔巴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有内在联系。66.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近代第一篇系统评介西方文艺思潮的论著。67.鲁迅在谈到芥川龙之介的《鼻子》等作品时写道:“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68.鲁迅将(拜伦)作为摩罗诗宗的宗主。
69.鲁迅翻译了日本(鹤见佑辅)的《思想山水人物》。
70.鲁迅在谈到阿Q时,曾说他要“画出这样的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单项选择题】
1.(史家)手法是鲁迅杂文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
2.鲁迅在南京求学时,主要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3.鲁迅认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儒林外史》)的主要特点。
4.在天物、思理、美化、神思等艺术美的要素中,鲁迅特别强调的是(思理)这一要素。5.鲁迅认为,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7.鲁迅指出,幽默应“(有倾于对社会的讽刺)”。10.在欧洲,从事鲁迅研究并有较大影响的是(普实克)。注;史沫莱特、巴特勒特是美国人。11.鲁迅小说的悲喜剧交融的特点,既表现了作家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透视力,同时也表现了他所一贯坚持的(为人生)的创作主张。12.鲁迅的文学史研究著作,主要有(《汉文学史纲要》)。13.鲁迅的叙事性散文集是(朝花夕拾)。14.在《呐喊》、《彷徨》中,鲁迅着重描写的是两类,即一类是农民和农村生活、另一类(是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命运)。15.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6.主要收入“五四”时期“随感录”的杂文集是(《热风》)。17.鲁迅的杂文向来有形象与逻辑相统一、(抒情与议论相统一)的特点。18.鲁迅早期的翻译,曾受(严复)的影响。
19.在谈到文学翻译的信达不可兼得时,鲁迅早年主张(宁信而不达)。21.鲁迅认为,(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我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22.收入鲁迅早期用文言文撰写最多的杂文集是(坟)24.1923年,茅盾,沈雁冰在《读〈呐喊〉》一文中,称读鲁迅的小说简直感到“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
27.鲁迅的学术著作(汉文学纲要)是我国第一部用新观点写成的文学史。28.鲁迅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浪漫主义)。
30.鲁迅的杂文创作塑造了一系列(象征性)的形象。31.鲁迅说,《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32.鲁迅认为幽默的审美特征是笑中多苦,幽默含讥)。33.鲁迅评价雪莱的诗歌创作具有“(理想主义)”的特点。34.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反映了(辩证的进化的)观念。
35.在日本求学时,鲁迅主要受到(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的影响。36.《野草》的第一篇《秋夜》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37.鲁迅小说在形式上不拘一格,但却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精粹凝练、深广浑厚)。39.鲁迅整理古籍的态度十分严肃认真,到了“(废寝辍食,锐意穷搜)”的地步。40.鲁迅的杂文作为一部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41.鲁迅在《野草》中着重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创作了富有诗意的(思想分析)的散文诗篇。42.(《摩罗诗力说》)一文是鲁迅早期美学思想的价值表现。43.鲁迅整理古籍的基本方法是(实事求是)的方法。44.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风是(自然飘逸,和平冲淡)。
45.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的进化的观念。46.鲁迅在一篇小说的结尾中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篇小说是(故乡)。
47.“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杂文《灯下漫笔》。48.赞扬《野草》“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作家是(许寿裳)。鲁迅把清代小说分为若干类,其中属于讽剌小说的是《儒林外史》。【双项选择题】
2.鲁迅称自己创作的小说特点具有(表现的真切、格式的特别)的特点。
3.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反映生活的深刻性、描写内容的历史纵深感)。
4.(解剖民族心理、挖掘社会病根)是鲁迅杂文创作的一大特点。
5.散文诗《野草》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追求表现内心世界的真实、追求表现上的蕴藉、含蓄)。
8.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包括(幽默小说)、(讽刺小说)、写实小说等,都可以从他的小说中找到典范性的先例。9.鲁迅的杂文是适应“五四”(“文学革命”)以至(“文体革命”)而问世的。10.鲁迅重视杂文的批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
11.鲁迅力主抗争的美学思想,主要内容有(主张发扬真美、移人性情)、(提出“不用之用”的观点)。
12.鲁迅整理的古籍,主要有《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稽康集》。14.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学术研究)。
17.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18.鲁迅说自己杂文创作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与抗争、针砭时弊。)19.鲁迅要求的美,主要是“有力”与“愉快”,(而非狂欢和粗暴。真挚,却非固执、美丽,却非淫艳)。
21.鲁迅说,在他看来,中国文学可分两大类,(写实文学、抒情文学)22.对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介绍,鲁迅突出了他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特点。24.鲁迅小说创作特点。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25.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26.(解剖民族心理)和(针砭时弊)在鲁迅杂文创作中占据相当大的篇幅。27.散文诗《野草》着重表现了鲁迅(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具有(追求表现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的特点。
28.鲁迅介绍的摩罗诗人,主要有(拜伦)、(雪莱)。
29.鲁迅整理古籍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史记,古代小说)。【简答题】
1.鲁迅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答:艺术格局的丰富多彩、简洁深厚,悲喜剧交融,白描传神。
2.《野草》中哪些篇章体现了鲁迅的这种态度,他又是怎样揭示奴才性格的核心的?
答:主要有《复仇》、《求乞者》等。以讽刺的笔触,揭示其苟活的人生,对中庸哲学的否定。
3.鲁迅的悲喜剧观有哪些特点?
答:鲁迅将“人生有价值”的观念引入对悲剧和喜剧的认识之中,使“悲剧”、“喜剧”与有“价值”意义的内涵相联系。鲁迅揭示了悲剧就是要以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愤感来感动读者、观众的心,激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情感,而喜剧则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诙谐、幽默中认识人生、认识社会。4.哲理与诗情是鲁迅杂文艺术的一大特点,大致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
答:两大类。第一类的特点是叙述与抒情相互渗透,第二类是以说理为主,理中见情,在哲理的诗化中做到情理交融。
5.创作《野草》时,鲁迅正处在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时期,思想变化有哪些特点?
答:1)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2)歌颂韧性战斗精神;(3)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6.鲁迅的杂文创作有哪些艺术特色?请简要说明之。
答: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要点:(1)逻辑性;(2)形象性;(3)讽刺性;(4)抒情性;(5)多样性;(6)常用曲笔。
7.鲁迅的比较文学实践,具有哪些作用与意义?
答:鲁迅企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体现出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思想。,所以他的比较文学实践《摩罗诗力说》是鲁迅站在被压迫人民的立场上,为中国介绍欧洲积极浪漫主义文艺思想。
8.鲁迅是怎样概括白描艺术手法的?其要点又是什么?
答:鲁迅尤其重视运用白描手法。鲁迅曾给白描下了一个精到的述说:“‘白描’却没有秘决。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9.鲁迅对悲剧的认识是什么内容?请简要说明鲁迅的悲剧观。
答:鲁迅的悲剧观。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首先,鲁迅认为,悲剧反映的对象是实体性的,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其次,鲁迅指出悲剧是一个“毁灭”的过程,毁灭的对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鲁迅对悲剧的论述,涉及面广,他从以上对悲剧内容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出发,还在许多方面对悲剧创作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10.鲁迅在杂文《坟写在〈坟〉后记》中提到,“中间物”概念的内涵指的是什么?
答: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11.鲁迅在“五四”时期写的“随感录”有哪些特点?
答: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12.鲁迅在创作《野草》象征主义表现艺术的手法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13.对于讽刺艺术的论述,鲁迅提出了哪些精辟的观点?
答:其一,夸张;其二,反语;其三,摹拟;其四,谐趣。14.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答:鲁迅的杂文展示着“时代的眉目”,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值得后人认真研读的一代“诗史”。首先,鲁迅的杂文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动向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其次,鲁迅的杂文中活现着一批栩栩如生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再次,鲁迅的杂文形象地描绘了许多社会世象和心态。
15.简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
答:从祥林嫂的悲剧中,不只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残酷地钳制着劳动者的命运,并且还戕害人的精神,把人变得迟钝、麻木和愚昧。16.《影的告别》如何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 答:现实生产中形影相随,不能分开。鲁迅在《影的告别》中巧妙地构想出影形告别的场景,从影的告别词可见,它既想决别,又对形留恋,但最后是决绝而去。影和形的告别象征着鲁迅一个自我向另一个自我的诀别。“影”的形象是鲁迅内心思想矛盾的化身,“影”的告别词也正是鲁迅当时内心矛盾的坦露。17.“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说明鲁迅这段话所包含的美学内容。答:(1)说明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剥消,存在着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因而在爱憎美丑的认识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立。(2)说明属于不同思想体系的人,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美感,共同的“喜怒哀乐。18.鲁迅关于唐、宋传奇两者区别的看法。
答:传奇小说,到唐亡时就绝了。至宋朝,虽然也有了传奇的,但就大不相同。因为唐人大抵描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极多教训。19.简述鲁迅对《聊斋志异》艺术上的评说。
答:鲁迅认为《聊斋志异》艺术上特色有二:一是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二是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觉得可怕。缺点是“用古典太多”,使人不容易看下去。【论述题】
1.试分析论述鲁迅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答:①以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美的本质;②美的本质离不开现实社会和时代的制约;③美的本质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民族文化的个性。
2.试分析论述鲁迅在《野草》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哲学思想。
答:①体现了鲁迅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思想。②体现了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思想。③体现了鲁迅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和自我牺牲的思想特点。3.结合对《野草》的阅读理解,试分析论述《野草》“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思想特点。答:(1)揭露社会之黑暗犹如地狱(《失掉的好地狱》);(2)嘲讽“中庸”和奴才哲学(《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求乞者》);(3)抨击精神麻木的“戏剧的看客”(《复仇》、《复仇(其二)》);(4)鞭挞青年空虚无聊、忘恩负义的灵魂(《我的失恋》、《颓败线的颤动》);(5)揭穿“正人君子”虚伪的假面(《狗的驳诘》、《死后》)。《野草》对韧性战斗精神的歌颂:(1)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秋夜》);(2)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过客》);(3)颂扬无私无畏的献身品格(《死火》);(4)热情歌颂叛逆的猛士(《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
《野草》确实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用诗的激情和诗的形象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矛盾和斗争。这种自我解剖、渗透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哲理探索意味。
4.鲁迅对中外文化遗产采取什么态度? 试论述鲁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贡献。
答:鲁迅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考虑,特别注意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但作为艺术表现的方法,鲁迅则在提倡现实主义方法的同时,也兼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鲁迅一向认为,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不但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只要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写出成功的作品,对任何表现方法都可以采用“拿来”的办法。鲁迅在这方面的主张以及创作实践,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仍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的。
5.试分析论述鲁迅所提出的“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的美学思想。
答:鲁迅解释什么是美?“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
③美的本质是超功利的,并非致用。他在另一处说:“主美者以为美术目的,即在美术,其于他事,更无关系。”
④这便是文学上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主张的。他说美术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美术云者,即用思想以美化天物之谓。” ⑤他强调“神思”,即发挥想象力达到理想境界。美的社会功能就是“涵养吾人之神思” ⑥。我们欣赏美术作品,便受到薰陶,使人气质受到影响。鲁迅打了一个比方:“如游巨浸,前临渺茫,浮游波际,游泳既已,神质悉移。” ⑦我们欣赏美术作品好像在大海中游泳。而且科学知识给人的启迪和艺术作品并不相同,科学知识靠推理,艺术作品靠直觉,直接能感受到人生的哲理,能接触到人生的真理的隐密幽深之处。这是美术供人享乐功用的一方面。
6.结合你对《野草》的理解,试论述《野草》的哲理性和文化意识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其途径有以下几种:
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
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 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野草》的文化意识:《野草》的语言文字显得特别优美和瑰丽。《野草》的语言精炼而警拔,往往精炼得近于浓缩,有的成为警句。《野草》的语言又是含蓄而曲折的。《野草》中的对话往往也寓意深警,不管是讽刺还是抒情,常常闪现着诗意的光彩。《野草》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常用排比句式,多结构相似的短语,关键性句子尤其是警句每见重复等等。7.试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两篇小说为例,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
答:鲁迅小说对我国传统小说艺术实现了大突破,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首先,在人物与故事关系上,鲁迅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短篇小说的格局(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完成了从情节小说向性格小说的转化); 其次,在艺术手法上,鲁迅“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他的小说综合运用了中西方小说的艺术技巧,从作品内容出发灵活而多变,充分显示了鲁迅丰厚的中西方艺术素养和艺术上的独创性;
再次,在小说语言上,鲁迅小说彻底地摆脱文言,改用白话,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鲁迅小说在形成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方面的贡献与特点:鲁迅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流派的形成起了主帅作用,他是这一文学思潮、流派的奠基者与旗手。鲁迅小说犹如涉世很深者向人们讲述世态和人心,简约而严谨、冷静而深沉,读后既发人深思,又感人肺腑,可谓理深情挚。
鲁迅的小说,成功地刻画了阿Q等一群出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性格鲜明、独特而又有极大的普遍意义。鲁迅小说所特有的质朴、清醒、深沉,使他的现实主义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影响及于几代作家。
8.结合鲁迅的美学思想发展,试论述鲁迅“崇高阔大”审美趣味的特点。
答:五四“以后一直到30年代,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日益深刻,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也日臻成熟、深刻,并且也更具有系统性和明确性。首先,鲁迅突出发展了”五四“以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见解,并且在理论上对之加以深刻的阐发、论述,形成了作为鲁迅文艺思想核心的革命功利性的文艺观„„对于文学的社会性问题,鲁迅更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对之做了深刻透彻的阐述。鲁迅从文艺的社会功利性出发,对艺术的起源以及制约着文艺的发展的时代性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从功利性的文艺观出发,鲁迅也很强调文艺的时代性。鲁迅对艺术美的基本形态所作的阐释:从文艺的功利性和文艺的审美性出发,鲁迅还对艺术美的几种基本形态作了颇为精到的论述。
(1)关于崇高,深为鲁迅所喜爱。鲁迅在批评30年代的一些作家、作品时,就常常从这一美学偏爱出发。
(2)关于优美,鲁迅不免过于偏激。他抑优美,扬崇高,是从他革命的功利主义文艺观出发的。鲁迅认为,对优美这一艺术美形态的欣赏,是必须有余裕的,“花呀月呀”不出于啼饥号寒者之口。那种心地晶莹的雅致,是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好境遇。9.近二十年来鲁迅小说研究的主要进展。答:(1)从读后感式的单篇分析进入到综合性的系统研究。(2)从单一的视角进入到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
(3)从单纯创作技巧的分析进入到从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高度来评价。(4)对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入到“多种创作方法”的争鸣。(5)从单一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发展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10.谈鲁迅早期美学思想中的“真美”的内涵。
答:鲁迅的“真美”的内涵,主要是反对以“观念的真实”来代替“感情的真实”,也就是说以“移人情”的观点来对抗“持人性情”的封建主义的传统美学观。所谓“持人性情”,是从孔子流传下来的诗论,目的是要以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伦理观念来束缚人的个性的发展。鲁迅提出的“移人性”说,则是要求文艺创作具有真实感情的形象,来启发人的个性的发扬,亦即个性解放。
第五篇:27039鲁迅研究
2007年4月鲁迅研究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2分)
1.下列论文中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是()
A.《文化偏至论》
B.《科学史教篇》
C.《摩罗诗力说》
D.《人之历史》
2.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在()
A.1915年
B.1918年
C.1919年
D.1917年
3.写于1922年反映了鲁迅对知识分子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最早的关注的作品是()A.《在酒楼上》
B.《伤逝》
C.《端午节》
D.《白光》
4.尖锐地鞭挞了20世纪30年代某些文人所宣扬的“无是非观”的作品是()
A.《非攻》
B.《出关》
C.《起死》
D.《采薇》
5.《过客》侧重表现的思想是()
A.刚强不屈的战斗赞歌
B.无私无畏的献身品格
C.反对封建礼教的韧性精神
D.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
6.鲁迅为回击“现代评论派”的人身攻击而作的作品是()A.《狗·猫·鼠》
B.《五猖会》
C.《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D.《立论》
7.1928年到1935年期间,鲁迅诗歌的文体大多是()A.打油诗
B.旧体诗
C.新诗
D.民歌体诗
8.1902年,鲁迅毕业于()
A.江南陆军学堂
B.江南水师学堂
C.路矿学堂D.两江学堂
9.在鲁迅著作中最早提到“国民”的是()
A.《斯巴达之魂》
B.《摩罗诗力说》
C.《文化偏至论》 D.《论睁了眼看》
10.属于“甲寅派”的是()
A.吴宓
B.胡适
C.陈西滢
D.章士钊
11.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正式成立的地方是()A.上海
B.南京
C.北京
D.广州
12.1936年,鲁迅与许多代表不同政治态度、不同文学派别的作家携手,联名发表了一篇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文章。这篇文章是()A.《文艺界为抗日统一战线宣言》
B.《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C.《文艺界关于“国防文学”宣言书》
D.《文艺界关于“抗日民主同盟”宣言书》
13.以爱姑为主人公的鲁迅作品是()
A.《明天》
B.《离婚》
C.《**》
D.《头发的故事》
14.展示了封建社会下层旧式知识分子被封建科举制度所“吃”的命运的作品是
()A.《孔乙己》、《阿Q正传》
B.《在酒楼上》、《孔乙己》
C.《孔乙己》、《高老夫子》
D.《孔乙己》、《白光》
15.鲁迅诞生的年代是()
A.1878年
B.1880年
C.1881年
D.1882年
16.“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鲁迅这段话意在批判国民性的()
A.安于现状的奴才心理
B.卑怯和势利 C.“精神胜利法”
D.“做戏”和讲“体面”
17.鲁迅文化发展观的核心是()
A.文化反省意识
B.提倡新道德
C.社会的发展
D.人的发展
18.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针对的是()A.章士钊
B.梁实秋
c.苏汶
D.吴宓
19.“将他的以虚无为实有,而又反抗这实有的精悍苦痛的战叫,尽量吐露着”。鲁迅评价的是
()
A.《生死场》
B.《夜哭》
C.《八月的乡村》D.《心的探险》
20.鲁迅鞭挞了青年空虚无聊的灵魂的作品是()
A.《颓败线的颤动》
B.《战士和苍蝇》
C.《我的失恋》D.《立论》 21.鲁迅文艺思想核心的文艺观是()
A.革命现实主义
B.革命浪漫主义
C.革命功利主义
D.马克思主义
22.为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比一般历史记载更为鲜明和准确的形象化的社会史料的鲁迅作品是
()
A.《呐喊》
B.《朝花夕拾》
C.《坟》 D.《野草》
23.鲁迅一反“史家成见”,肯定了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的作品是()
A.《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B.《汉文学史纲要》
C.《魏晋风度与魏晋文章》
D.《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24.作品与人物对应有误的选项是()A.《端午节》——方玄绰
B.《头发的故事》——N先生
C.《幸福的家庭》——吕纬甫
D.《高老夫子》——高干亭 25.作品与作品集对应有误的选项是()A.《药》——《呐喊》
B.《非攻》——《故事新编》
C.《立论》——《坟》
D.《复仇》——《野草》
26.1928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双方是()A.创造社——太阳社
B.第三种人——鲁迅
C.创造社、太阳社——鲁迅
D.“现代评论派”——鲁迅
27.不属于“现代评论派”成员的是()
A.胡秋原
B.唐有壬
C.徐志摩
D.陈西滢
28.鲁迅认为,“诗歌起源于()。
A.劳动和宗教
B.劳动
C.宗教
D.生产斗争
29.鲁迅指出“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文章是()A.《关于小说创作的通信》
B.《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
C.《谈小说创作》
D.《谈小说选材》
30.曾写到“典妻”的民俗现象的作品是()
A.《丰收》
B.《八月的乡村》
C.《生死场》
D.《赌徒吉顺》
31.其“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 级观念。”茅盾在这里评价的鲁迅作品是()
A.《故乡》
B.《祝福》
C.《离婚》
D.《药》
32.鲁迅认为喜剧有一种重要形式,“是喜剧变简的一支流。”这种形式是()
A.幽默
B.喜笑怒骂
C.讽刺
D.冷嘲热讽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33.鲁迅于1898年在南京求学时改名为______
34.为了弥补“国防文学”口号的不明了之处,鲁迅等提出了______口号 35.《祝福》中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要祸根是代表旧中国封建宗法思想与制度的夫
权和______
36.《孤独者》中的主人公是______
37.鲁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中,深刻总结了历史上,特别是辛亥革命的血的经验教训,提出“痛打落水狗”的重要原则。
38.我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夜哭》的作者是______ 39.鲁迅谈及《野草》时曾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______ 40.严复“译述”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将其定名为______ 41.四铭是个典型的封建卫道者,又是一个灵魂丑恶的假道学,该人物出自作品______ 42.1923年,胡适提倡“__________________’,号召青年静心读书,要让青年认识到“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
43.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的标志是______。44.鲁迅唯一以知识青年的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______
45.《狂人日记》所表现的“__________主题,在《呐喊》、《彷徨》其他各篇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得到了延伸与扩展。
46.在《故事新编》的_________一文中,鲁迅歌颂了“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大禹。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7.简述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方法特征。
48.简述鲁迅对创作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贡献。
49.简析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
50.《野草》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有哪些途径?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阐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52.阐述《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53.从酿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论述《伤逝》的思想意义。
2008年4月鲁迅研究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2分)1.鲁迅幼年时,照料他的许多长辈中,他视为自己第一位老师的是()A.祖母
B.母亲
C.长妈妈
D.塾师
2.鲁迅为实现自己“医学救国”人生理想而就读的学校是()
A.东京医专
B.仙台医专
C.帝国大学
D.东京医学院
3.从五四前夕到五四高潮,鲁迅的诗歌的文体大多是()A.旧体
B.新体
C.民歌体诗
D.打油诗
4.鲁迅曾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幅对联送给的知己是()A.胡风
B.冯雪峰
C.瞿秋白
D.方志敏 5.鲁迅为苏联作品的中译本撰写后记的作品是()
A.《毁灭》
B.《死魂灵》
C.《俄罗斯的童话》
D.《铁流》
6.属于鲁迅小说中的封建末代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是()A.吕纬甫
B.魏连殁
C.陈士成 D.子君
7.鲁迅小说中明确指出封建反对派势力在用“钢刀子”杀害革命者的作品是()A.《阿Q正传》
B.《药》
C.《故乡》
D.《明天》 8.鲁迅将揭露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这一主题集中表现在《呐喊》的开篇之作是()A.《孔乙己》
B.《狂人日记》
C.《药》
D.《祝福》
9.鲁迅小说与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剧本《玩偶之家》有一定联系的是()
A.《幸福的家庭》
B.《娜拉走后怎么样》
C.《伤逝》
D.《**》
10.鲁迅的《故事新编》中与《非攻》一起称为姐妹篇的歌颂小说是()A.《理水》
B.《采薇》
C.《起死》
D.《铸剑》
11.鲁迅的母亲姓()
A.鲁
B.周C.张
D.王
12.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的最早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作品是()
A.《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B.《狂人日记》《祝福》《伤逝》
C.《孔乙己》《药》《阿Q正传》
D.《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 13.在鲁迅的小说中以张勋复辟为背景描写“辫子”问题引起人际矛盾的作品是()A.《头发的故事》
B.《阿Q正传》
C.《**》
D.《端午节》 14.20世纪30年代非议鲁迅的翻译为“硬译”并反对鲁迅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是()
A.吴宓
B.章士钊
C.陈西滢
D.梁实秋 15.鲁迅亲自翻译的苏联小说是()
A.《死魂灵》
B.《浮士德与城》
C.《铁流》
D.《静静的顿河》 16.以鲁迅为代表的“语丝文体”,其文章体裁是()
A.回忆文
B.美文
C.杂文
D.散文诗
17.在鲁迅的笔下,称自己的人生之路就如“蜂子或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的人物是()
A.涓生
B.子君
C.魏连殁
D.吕纬甫 18.收入《过客》的鲁迅作品集是()
A.《彷徨》
B.《热风》
C.《野草》
D.《且介亭杂文末编》 19.鲁迅称“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而作的作品是()
A.《希望》
B.《一觉》
C.《我的失恋》
D.《风筝》
20.1924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会刊《歌谣周刊》第71期刊出民俗征题,作为范例的鲁迅文章是()
A.《无常》
B.《社戏》
C.《论雷峰塔的倒掉》
D.《送早日漫笔》 21.鲁迅最早出版的翻译小说集是()
A.《死魂灵》
B.《毁灭》
C.《域外小说集》
D.《童话集》 22.鲁迅翻译厨村白川《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塔》等作品,是()
A.在写作《野草》之前和写作过程中
B.在写作《朝花夕拾》过程中
C.在写作《朝花夕拾》之前
D.在写作《野草》之后 23.最能够体现鲁迅杂文“逻辑性”艺术特点的作品是()A.《纪念刘和珍君》
B.《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C.《二丑艺术》
D.《并非闲话》
24.散文诗《野草》中表现鲁迅痛苦的告别、埋葬旧我的心灵历程的作品是()A.《秋夜》
B.《过客》
C.《墓碣文》
D.《这样的战士》
25.鲁迅对一种知识分子人生之路的比喻“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东西一吓,即刻飞走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他的小说()
A.《孤独者》
B.《在酒楼上》
C.《孔乙己》
D.《伤逝》 26.《故事新编》中,暗指为“中国脊梁”式的人物是()A.宴之敖者
B.夷羿
C.大禹
D.墨子 27.《呐喊》与《彷徨》比较,()
A.《呐喊》影响大,艺术成就小
B.《彷徨》影响大,艺术成就小
C.二者影响和成就都相似
D.《呐喊》影响小,艺术成就大 28.下列人物属于劳动人民形象的是()
A.爱姑
B.子君
C.四铭
D.狂人 29.鲁迅著名的手记体小说是()
A.《伤逝》
B.《故乡》
C.《孤独者》
D.《一件小事》 30.取材于古代复仇故事、表现顽强复仇意志的鲁迅小说是()A.《非攻》
B.《复仇》
C.《起死》
D.《铸剑》 31.《阿Q正传》的最初发表时间是()
A.1921~1922年
B.1920~1922年
C.1918~1919年
D.1923~1924年 32.鲁迅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批评的是()A.民族主义文学
B.周作人
C.胡适
D.梁实秋
二. 填空题(每题1分,共14分)
33.1898年鲁迅以_______________的名字,进入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34.集中体现了鲁迅爱国主义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出自他的《______________》一诗。
35.1911年冬,鲁迅创作了文言文小说《______________》,描写辛亥革命前夜社会动荡中农村各阶层人物不同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36.鲁迅在《______________》中,称193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表示“血债必须以同物偿还”。
37.为纪念惨遭秘密枪杀的左联5位作家及另外18名革命者,鲁迅在极度悲愤中作诗《______________》。
38.鲁迅所写的取材与历史、神话和传说的作品,后结集为《______________》。39.鲁迅在谈到《故事新编》的缘起时,提到《不周山》是以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为素材试作的一篇小说。
40.在东北三省失守,华北告急之时,鲁迅选取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创作了________________.41.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发现,七年后,他在杂文_______________中作了全面剖析。
42.鲁迅在《现在我们怎么做父亲》一文中,认为理想的家庭,应当以爱为基础,父母要有为下一代负责的精神,对子女一要________________,二要指导,三要解放。43.左联烈士被害两周年,鲁迅写了________________,再次谴责刽子手的血腥罪行,赞扬先烈的高贵品质。44.鲁迅写与1926年的《朝花夕拾》曾陆续发表于________________半月刊,总题为《旧时重提》。
45.《自嘲》中的“千夫指”,鲁迅原来的意思是众多的反对者对自己的非议,经毛泽东引用后,则指________________。
46.鲁迅将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叶紫的《丰收》一起编入为他们特设的________________,还为之分别写了序言。
三. 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7.简述鲁迅历史小说《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48.简述鲁迅小说《伤逝》爱情悲剧的思想内涵。
49.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弱点主要是哪几个方面?
50.简述鲁迅散文《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四. 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51.论述构成鲁迅人格魅力的主要方面。
52.试以《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为例,分析鲁迅是如何思考知识分子问题的。
53.试分析鲁迅小说与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潮形成的关系。
2010年4月鲁迅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鲁迅曾对许寿裳说,他是“偶阅《通鉴》,乃悟中国尚是食人民族”因此创作了
A. 《祝福》
B.《阿Q正传》
C.《狂人日记》
D.《药》 2.鲁迅在南京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最主要的是()A.“超人”哲学
B.富国强兵
C.进化论
D.泛神论
3.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了生动、泼辣、幽默文体风格的杂志是()A.《莽原》
B.《语丝》
C.《未名月刊》
D.《鼓浪》
4.在“四一二”反革命的前两天,鲁迅写下了一篇光辉的杂文,表现出对复杂斗争形势的惊人洞察力,这篇文章是()
A.《纪念刘和珍君》
B.《无花的蔷薇之二》
C.《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D.《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5.以下作品中为鲁迅亲自翻译的是()
A.《毁灭》
B.《浮士德与城》
C.《静静的顿河》
D.《铁流》
6.鲁迅认为“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所谓文化的“退婴”指的是文化的()
A.倒退衰落
B.返璞归真
C.崇尚复古
D.朴实自然
7.集中揭露“旁观者”、“无聊人”,突出看客们“嘴都张的很大,像一条死鲈鱼”的麻木神态的作品是()
A.《阿Q正传》
B.《药》
C.《复仇》
D.《示众》
8.在伦理道德上,鲁迅倡导一种新型的“爱”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念表现为理解、指导以及()
A.同情
B.解放
C.关怀
D.尊重
9.有人指出中国文化属于“乐感文化”那么最集中充分的显示了这一文化特征是()A.道家文化
B.佛家文化
C.基督教文化
D.伊斯兰教文化
10.开展对民俗文化的研究,由鲁迅与周作人、蔡元培等人倡导在北京大学成立了 A.文学研究会
B.民俗研究会
C.民间艺术研究会
D.歌谣究会 11.被鲁迅认为是喜剧的重要形式,“是喜剧变简的一支流”的是()A.幽默
B.玩笑
C.讽刺
D.暴露
12.在写与1926年的《〈穷人〉小引》一文中,鲁迅发挥了托斯妥耶夫斯基“显示灵魂的深”的命题,并以此来丰富和深化自己的()
A.浪漫主义论
B.现实主义论
C.象征主义论
D.现代主义论 13.鲁迅指出“科学”与“诗美”的冲突的文章是()
A.《摩罗诗力说》 B.《新诗的格调及其他》 C.《诗歌之敌》
D.《文化偏至论》 14.曾被鲁迅评价,认为他的小说摒弃了“矫揉造作,只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使我们在不甚操心的倾听中,感受的一种生活的色相”的作家是()A.向培良
B.瞿秋白
C.许寿裳
D.茅盾 15.1911年冬天,鲁迅创作了文言文小说()
A.《斯巴达之魂》
B.《怀旧》
C.《藤野先生》
D.《祝福》 16.鲁迅自己说过,《药》的写作受到俄国作家的影响。这位作家是()A.托斯妥耶夫斯基
B.安德列夫
C.果戈理
D.高尔基 17.《肥皂》中,咒骂新式学堂,攻击新文化运动,在大街上看到行孝的女乞丐就要以《孝女行》赋诗的人物是()
A.高于亭
B.丁举人
C.陈士诚
D.四铭 18.写与1922年6月,反映了鲁迅对知识分子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的最早的关注的作品是()
A.《端午节》
B.《在酒楼上》
C.《孔乙己》
D.《幸福的家庭》 19.“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这一独白出自()
A.涓生
B.孔乙己
C.魏连殁
D.吕纬甫 20.《狂人日记》的形式是()
A.手记体
B.对话体
C.随笔体
D.日记体 21.属于《祝福》的人物是()
A.爱姑
B.柳妈
C.子君
D.春宝娘
22.标榜旧文学为国粹,攻击白话文,人称“国粹派”的代表是()A.吴宓
B.章士钊
C.林杼
D.刘师培
23.鲁迅经历了“五卅”和“三一八”两起惨案,写下文章为青年的觉醒而惊喜,这篇文章是()
A.《希望》
B.《我的失恋》
C.《一觉》
D.《秋叶》 24.“我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出自()A.《影的告别》
B.《墓碣文》
C.《过客》
D.《求乞者》 25.《朝花夕拾》中,鲁迅写于北京的开篇之作是()
A.《二十四孝图》
B.《狗·猫·鼠》
C.《阿长与〈山海经〉》 D.《五猖会》 26.鲁迅诗歌善于用典,运用了伍子胥和宋朝钱塘林等典故的诗歌是()
A.《自题小像》
B.《湘灵歌》
C.《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D.《题三义塔》 27.鲁迅评论《诗经》时,强调的是“激楚之言,奔放之词”“怨愤责数”的“呐喊”之声,此语出自()
A.《汉文学史纲要》 B.《中国小说史略》 C.《古小说钩沉》 D.《小说旧闻抄》 28.鲁迅在考查中国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的关系是语言和()A.思维方式
B.民族心理
C.精神状态
D.习惯用法 29.在翻译理论上,被鲁迅放在首位的是()A.顺
B.实
C.通
D.信
30.鲁迅从日译本转译了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A.《北极探险记》
B.《地底旅行》
C.《人之历史》
D.《蜜蜂与蜜》
二. 填空题(每题1分,共14分)
31.鲁迅在深刻的文化反省中,始终坚持着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32.“鲁迅式思维”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反传统性思维、反习惯性思维,这种思维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____。
33.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______________》的演讲,一针见血的指出左翼作家其实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
34.鲁迅指出,中国人的几千年的生存历史仅仅是“欲做奴隶而不得”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35.在鲁迅早期的文艺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
36.鲁迅曾批评过种种“浅薄卑劣荒谬”的批评态度,其中最为突出的是______________的批评。
37.歌颂了“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大禹的作品是________________。
38.鲁迅对封建道德观念的批评,对个性解放思想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这在1923年发表的《________________》表现的颇为明显。
39.鲁迅在杂文中用来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是非观念与爱憎感情的常用手法是_______________。
40.鲁迅的文学创作的体裁始于_____________。
三.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41.立人 42.杂感文 43.《坟》
四. 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简述《补天》、《奔月》、《铸剑》的共同主题。
45.简述《狂人日记》的象征手法对表现“吃人”主题的作用。46.简述鲁迅杂文的讽刺性。
47.简述鲁迅诗歌《自题小像》的思想内容。
五. 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8.论述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弱点。
49.论述鲁迅小说在形成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方面的贡献与特点。50.结合具体篇目,论述《野草》如何对社会的黑暗的病态进行了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