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书评

时间:2019-05-14 05:2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朝的崩溃》书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朝的崩溃》书评》。

第一篇:《天朝的崩溃》书评

失败的教训

——读《天朝的崩溃》

《天朝的崩溃》一书是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研究鸦片战争的成果,该书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观念解析鸦片战争并着重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可是当今社会更多的是关注鸦片战争的意义,而看的最少的是“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错误”①。茅教授在书中专门分析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是犯错的,并对战争涉及清王朝的种种史实进行考证,对种种陈说予以分析,另外还对这次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加以评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吸取以往的教训,正视以往的错误。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一个民族理应对自己的历史进行自我批评。为此,作者从多个方面详实的再现了鸦片战争中的情节,并深入的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且有许多独到而极具颠覆性的学术观点。

鸦片战争的彻底失败告诉中国人 这样一个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的潮流。著名史家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曾论及这样的问题:“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②茅海建教授正是这一观点的认同者。作者就武器装备、制造工艺、武备管理体制等方面做了细致的对比和分析。经过这样的对比之后,就不难发现清军的落后了。在西方的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赖以为生的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知不觉中已经被西方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在英方已经使用初步发展的火器时,清军却是冷热兵器混用。清方少有的一些火炮相当一部分还是明朝的遗物,质量差,铸炮工艺落后,弹药少,几近报废的程度,而火枪也不过是极其落后的鸟枪。而作用更大的海军,差距则更大,清方的防御系统——炮台、城,却又相当的落后,以至于根本无法抵御英军强大的火力进攻。另外还有就是英军已经有着近代军事技战术,最好的例子关天培的虎门,一流的的将领,一流的防御体系,在天朝可谓是最好的防御体系之一,可是却轻而易举地被英军攻破。英军的强大以及清军从未领略过的战术是英军制胜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不仅仅虎门之战,鸦片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争清军的失利都是由于军事上的原因。所有这些很自然的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近代化。在正规作战中,对近代化的敌人只能用近代化的手段来取胜。

这样的观点是我以前所没有注意到的,确实如此,一支现代化的部队即使战术再劣拙,在对阵装备战术极其落后的军队时很难说有什么劣势。况且,即使以前接受的一些观点,如①

②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著,1995年版,三联书店,25页《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1987年版,岳麓书社,11页

清军在兵力上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并且可以在本土作战以逸待劳其实若是仔细分析恐怕也是站不住脚的。虽然清方当时的常备军有80万之多,可这些兵力是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实际驻守于某一地方的兵力并不多。调兵又要涉及时间和空间,以当时的条件,调兵实际上的作用甚微,并且需要消耗相当多的财力和物力。而英军却可以相对集中兵力,加之其舰船的先进技术,部队机动性甚强,使得清军反而疲于奔命,并没有以逸待劳的优势。加之,日久承平,军队腐化,训练废弛,军纪荡然,清军的战斗力已经很差。另外还有就是时下很多观念认为当时只是官场腐败,殊不知当时的清军已经存在着普遍腐败的现象,下层官兵在作战时一触即溃对于战争的失败负有很大的责任。

对鸦片战争中的主要当事人的评述,作者是从林则徐禁烟开始说起。在我以前接受的教育中,林则徐是不容任何质疑的,林则徐被描述成了神话。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林则徐在当时甚至是现在人们的心中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人物。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对敌情进行了相应的判断,却错误的估计了当时情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可他的部署却是几近于“书生议兵”式的想法,根本无法抵御船坚炮利的英军的进攻。可是出于历史的巧合,英军并未直接对广东发动进攻,而只是封锁了广东沿海,但这绝不是因为英军惧怕林的武备。可是这却给后人造成了假象,即使当时的人也认为只要采取林则徐的策略则必胜无疑。正是出于这样的误会或者说巧合,林则徐不可战胜的神话占据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并流传至今。其实今人关于林则徐在战争中思想发生变化的这一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林被称为近代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虽然后来林多方搜集资料编成《四洲志》,可是研究表明林被贬伊犁后,更关心的是人事变动和自己的复出。这些说法都是值得我去思考的,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也不可一厢情愿的认为谁怎样怎样。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史料去研究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自然地我们不能苛责古人,换位思考,历史人物的思想不可能过度地超出其所处的时代。

同样的误会发生在琦善身上。后世对琦善的评价多称其为“卖国贼”,可是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证据证明了琦善根本没有卖国的动机,扣在他头上卖国的罪名也无法成立。之所以分析出这样的结果,乃是出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当时的意识形态,以及中英两国实力的对照和两国的各自不同的心态。琦善之所以被称为卖国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英方的交往中,以主张“抚”为主,而这与当时主“剿”的主流观念格格不入。可是主抚的大臣违背了主剿的皇帝的旨意,必然会招到贬黜。可为什么后来继任的官员实际上是主抚的,为什么却没像琦善一样落得“斩监侯”的下场呢?这就不得不提鸦片战争中清朝官员的谎言风暴了。

接任琦善职务的伊里布一开始也是主剿的,可是对英作战的失败,以及英方船坚炮利清

军不堪一击的现实使他逐渐走向主抚。可是他又是生活于天朝的官员,上面有可以不用讲道理的独裁帝王力主主剿,为此他不得不撒谎以自保。就这样,从伊里布开始,以后的继任大臣无不对皇帝大人撒谎。随后的杨芳、奕山等人,在最初也都是主剿派,可是当他们尝到英军船炮的滋味的时候,无一不成为主抚派成员,同时也成为谎言专家。下面是不断的战争失利,上面却是接二连三的战事捷报,当谎言被皇帝识破的时候,皇帝就罢黜掉欺骗他的官员。铺天盖地的谎言使得大清朝的最高决策者,高高在上的道光皇帝作出的决策根本不符合战时的实际情况。可作为臣子的又不能违背天子的旨意,为此只能不断地编织新的谎言以掩圣听。于是乎,堂堂的大清国皇帝就生活在了谎言之中。这样的事实在以前所学的关于鸦片战争问题是没有被提及的,而事实上这种无处不在的谎言对一个国家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和决策者对事实真相浑然不知,那么所做出的决定必然脱离实际,而不切实际的决策则会导致战争的失败。

另外一点深刻的教训则是清朝官员思想的落后愚昧无知和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战争中的清方官员一开始都是主剿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英军的船坚炮利,当他们领略到英军的厉害时,又变成了主抚。如后来的颜伯焘,一开始对于其斥资几百万两白银修建的防御工程非常自信。可是“他的这种自信,是因为他坐在无知于近代军事技术和战术的愚昧的厚垫上。”①后任的两江总督裕谦也犯了同样的毛病。虽然裕谦对于剿灭英夷极其用心,可是他心目中对英军的实力估计仍是模糊不清的概念,也没有将英军的种种优长一一辨明清楚。其实不仅仅这二人,鸦片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清方官员都是这样的情况,缺少这种对近代化的认识,对当时世界的了解。促成他们强烈的主剿观念实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对外夷的偏见,以及理学的教导。这样的事实说明大清朝的官员在处理近代国家事务时还停留在道德层面上,而对近代化的事物则是一无所知。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时的中国还停留在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上,对西方已经踏入工业社会一无所知,不晓得所谓的英吉利、法兰西等国已经踏入近代化社会,而仅仅还认为他们不过和以往的边境蛮夷一样。这种思想上的落后、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无知、对近代国家事务的愚昧也是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南京条约》的签定过程中,同样处处显露出中国这个老大帝国的落后愚昧和无知。谈判代表之一,前两江总督伊里布的家仆,对英方提出的条款可以说闻所未闻或知之不详。事实上,即使是伊里布本人或是大清朝的其他官员也未必懂得条款的真实含义。不知不觉中,一个是中国割地又赔款的条约就签定了。但是,一切还没有结束。一个危害并不比《南京条约》小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又称《虎门条约》)又签署了,随之失去的是中国的关①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著,1995年版,三联书店,341页

税自主权、对英人的司法审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英舰进泊通商口岸权。可条约的中方签定者并不这么认为,耆英当时甚至可以说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并且让今人感觉怪诞的是耆英对新约的签定是完全同意的,问题是在签约之时实际上已经没有“便宜行事”的权力了。愚昧和无知仍在继续,危及中国国家利益更大的中美望厦条约、中发黄埔条约相继签定。可那些审议、批准这些条约的军机大臣、各部堂官乃至道光帝,都没有认识到这些条约会给中国权益造成何等的损害。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当时西方的比利时、丹麦、瑞典、挪威等国也要求与中国签约,而主事者耆英也本着“一体颁发”、一视同仁的原则一并予以接受,而道光帝接到耆英的报告,朱批:“所办甚是”。

作者对每一个战争中重要角色的战后的表现的剖析和评论同样是发人深省的,包括林则徐、琦善、伊里布、杨芳、奕山、刘韵珂、耆英等12位人物。他们对战败体会最深,理应有猛烈的反省,有复仇的欲望。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或者毫无反应,或者“柔夷”,或者阴制,唯有林则徐一人是对抗的态度,可是作为一名富有思想的政治家,林就应该具有更高的眼光,进而思考到关于近代化的问题。遗憾的是,这些并未看到。蒋廷黻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写《中国近代史》时曾有这样一句话:“从民族里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瞭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①确实,在分析鸦片战争中中方的这些士人精英时,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致命伤。因为这些人物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官僚将领,甚至可以说是最杰出的人物,可是他们没有觉醒,更不用指望其他的士人了。通过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和反思,这种思想上的麻木愚昧似乎更值得今人去反省。

另外我还想说的一点事关于三元里事件的。看过此书后,作为战争中的一个插曲,它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否由于情感或者道德层面上的宣传,使得这个事件的影响被夸大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者用相当大的一个篇幅分析了三元里事件,通过书中分析我得知三元里事件并不像以前教科书中宣传的那样起到了那么大的作用,毕竟三元里事件并没有对英军造成多大的影响,也没有影响到战争的轨迹。这种观点颠覆了我以往对三元里事件的看法,也使得我能够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事件。作者甚至认为三元里事件不过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一场保卫祖国的战争,这说明历史事件由于宣传的原因、道德情感上的缘故,其真正的历史意义被扭曲了,事实的真相也被扭曲了。通过这么一个事例我想说的是对待历史,确实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往的宣传上,更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情感上。学习历史就要理性、辩证、客观的去分析历史,剖析历史,试图探究到历史的真相。①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1987年版,岳麓书社,24页

读过此书,让我从更深层面上认识到鸦片战争所带来的失败的教训,而这些教训从历史学的角度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道德的层面,而应该更加深入的去分析历史的背景,剖析历史人物的心理。同时我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历史,就是应该吸取历史所提供的那些失败的教训,进行自我批判,以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第二篇:自写《天朝的崩溃》书评

颠覆与重构

---浅评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当我看到“书立方”活动的推荐书目中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时,不禁眼前一亮,也就有了写下这篇简评的冲动。关于该书的书评在网上有许多,我告诫自己少去参阅,简单写下自己的想法就好。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正式意义上接触历史,到如今也有十二年时间了,在这么长时间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不同时段的内容我并不能等而视之,我尤为感兴趣的是中国近代的历史。中国近代史中充满屈辱、血泪、抗争、伤逝,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使我有求索的欲望。谈到中国近代史的内容,鸦片战争是不可绕过的,因为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这场战争结束开始,中国的社会面貌就与以往截然不同了。正因为鸦片战争的独特地位,无论在教学领域还是学术领域,它是被要求熟知并能掌握的内容。初中、高中、大学里,历史教师们都要给学生们讲授鸦片战争的内容;学术界的鸦片战争研究热也从未降温。从历史教师的讲授中和常见学术著作的论述中,这样一种印象逐渐形成: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等人正气凛然,是民族英雄;琦善、奕山、牛鉴等人是臭名远扬的卖国贼;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一派全民族同仇敌忾的气势……

这样的印象至少在我的脑海中停留的时间是很久的,直到我读过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时,我心中不能不因之而震撼:我以前所知的鸦片战争难道不是历史的真相吗?茅先生用扎实的考据颠覆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这种颠覆于我而言是具有冲击性的,我不禁疑问历史的真实性难道是虚伪的吗?茅先生用详尽的史料证实琦善未必卖国,林则徐也未必了解世界局势,他要还历史一个真相。对《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我是不忍卒读的,因为我从读绪论和第一章后就预感到,往后每读一章,我原先对鸦片战争的印象就要被颠覆的多一些。我是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将整本书读完的。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考据之功是旧史家的雕虫小技,不值一提,总以为深入分析、透彻说理才显得有学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甚至可以说是无知的表现。对史学研究者而言,考据是必须的基本功,也最能体现学者的史学功底。读毕此书,佩服茅先生的史实考订之严密,我也逐渐接受了这种颠覆。

颠覆之后的工作是重构,有“破”有“立”才能求得圆满。茅先生在书中为读者重构的是一段让人耳目一新的鸦片战争史,他从技术、军事、政治、文化及心理等多个角度考察分析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重新描绘鸦片战争的面貌,他的这种重构多是建立在其坚实的史实考订基础之上的,但是不可否认茅先生自身的当代治史思想也在其中发挥着作用。从茅先生的笔触上可以窥探出,卖国与爱国的判定更多是后人从道德层面上描画的,这是为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服务的。战争的失利也并非因为国民的爱国心不够炽热,更多的是旧式心态输给了先进技术。茅先生的重构是别出心裁的,它会引起争议,也已经引起争议,而这些争议恰又彰显了这种重构。

感谢《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还历史一个真相,让我们感受到历

史演变的轨迹,对这段历史,深刻描述的过程中含着热忱痛切,给人震撼之感。《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留给我们要思考的东西有很多,以上只是我浅薄的一两点认识,它的价值有待于读者自身的认真探求。最后引用罗志田教授

评论该书时的一句话:“在能够预见到的时间内,中外鸦片战争的研究者都不能

绕过该书。”我想,于每一个历史学习者和喜欢中国近代史的人而言,这该是首

选的必读书目。最后,希望大家可以找来该书,细细品读,相信它会给你带来颇

多收获。

第三篇: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正视历史,让明天更有希望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自然包含着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批判的意味”。这句话出自该书的自序,其中包含了众多意味。并不是为历史人物“正身”,只是想让人看清真正的历史人物,不要被历史所主导。

该书从一开始便讨论琦善的卖国罪名,为其证明并非卖国,而是迫不得已,其中的历史也有偏差,也因为编写历史的人没有足够多的史料,甚至带有个人褒贬情感编写史料。这让我想起来李鸿章。我现在仍然记得中学的历史书上,由于李鸿章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给李鸿章打上“卖国”的罪名。后来知道的不仅仅是中学历史书上的历史的时候,不禁有些生气,编写历史书的人有些不负责任啊!李鸿章身为清朝大臣,赶往西方参加会议时,由于中国当时没有国歌,自己唱起了《茉莉花》;俄国的侵略史上虽有说贿赂李鸿章的言辞,可是等李鸿章死后,朝廷抄其家的时候并没有找到受贿的物品,其家人也从来没听说过那些贿款;当甲午中日战争后传来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时候当场口吐鲜血。一个国家的大臣,又怎么忍心看着自己的国家毁在自己的手里?琦善的“卖国”,是当时情况所逼,英军的舰队早已在海面上虎视眈眈,可惜清军没有反抗的筹码。

从清军的武器装备,兵力编制,士兵与士官说起清军的力量,明显可以感受到清军与英军的差距,一个近现代化的军队与手持冷兵器的军队相碰,岂不是可以用“蹂躏”一词形容?差距那么大,让我想到了当时日军侵华的历史……由于后来是共产党执政,便对国民党的贡献提的很少,在凇泸会战中,国民党军队投入了大量的军力,由于装备上的差距,其中的惨状,又怎么可以用一个“惨”字形容?国民党虽然亲美,可当时的共产党不也亲苏么?再看看战后的情况,单说老兵安臵的问题,台湾方面的老兵,活的风风光光,可大陆这边的善后抚养问题,不忍直视。老兵是开国先锋,现代人踏在上一代人的尸体上建国,事后又对有过从事国民党活动的进行了大清洗……政治问题,也不是你我所能左右,但应该正视历史,让子孙们知道真正的历史,不应让当权者对民众进行洗脑。回归清军武器装备问题,由于装备太差,被打的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一场战争的灭敌情况甚至不如一场“民乱”来的多些。

鸦片战争的矛头从林则徐的硝烟说起,当时英国靠向中国偷运鸦片牟利,直到鸦片的吸食渗透到了皇家成员,道光帝才狠下心来派林则徐前往广州硝烟。由于当时扣留了大量的英籍商人,让英方找到了借口,派出远征军开始了对华的侵略。由于当时中国人的思想是除了本国最强,其他的都是“夷”,这个甚至反应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以为其他的国家都是来进贡的,以为当时的英国人是来告状的,遂把林则徐去职,但英国人又何止要这些?

接下来进入中学历史书上的“鸦片战争模式”,但此书并没有随便略过,而是从各个方面分析鸦片战争的过程及战败原因。其中有一条让我印象深刻:当时人的思想,“天朝至上”,英军都打到上海,当时的朝廷除了在前线的官员深深的感受到了两方差距之外,其他臣子包括皇帝也对天朝自信不疑,更可笑的作战时以为英方的军舰行进时妖术,从而采取道士的方法对其进行压制……由此可见禁锢了思想的人是多么的可笑,甚至可悲。日本当局曾篡改教科书,把侵华战争硬生生的写成了受侵略的弱小国家!大肆谈论日本在二战中的损失与惨痛,参拜靖国神社!若如此让日本的下一代洗脑,将是多么的可怕,让中日两国的民众互相仇视,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共产党执政,也不应该把国民党的贡献全都抹去,当时外蒙古怎么被独立出去的,中美,中日的突然建交又发生了什么,应该被大众所知……至于越南方面,只记得中国侵略过它,似乎没有人道主义精神了吧?我国民党军队曾经派出远征军援助过它吧?现在的朝鲜,中国网民喜欢恶搞,什么“金三胖”“金二胖”,但朝鲜正在发展,似乎从朝鲜方面看到了当时中国发展的影子。当朝不应该蒙蔽民众的眼睛,那些叫嚣战争论的人们,若是把他们送到前线去,让他们也看看战争的残酷,估计也就不会叫嚣了。

鸦片战争时,又有臣子谎报军情,夸大战果,欺君瞒众的现象,因为当时的军令实在是恐怖——不管什么原因,败了就别回来了。导致当时的朝庭执政有误,一心想要派军队前去“剿夷”,耗费大量的军费,让本来就国库空虚的清王朝雪上加霜,以至于后来赔偿军费的的时候不得不以海关关税抵债……由于鸦片战争的战败,让各列强看到了在中国的可图利之处,由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当代很多人可能会说当时清朝的崩溃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个人觉得清政府到了末期,官民同腐,因为当时的封建专制就是那种模式。如若各方列强没有打断中国的封建专制,估计后来再出现个唐王朝,宋王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鸦片战争之后,可以说是惨了当代人,幸福了下代人。我们现在无法体会到当代人的痛楚,却可以通过史料为其致哀,我们的幸福是建立在当代人的水生火热之中,要想多知道真正的历史,更要求研究历史学的人们负起责任,他们使我们的眼睛更加明亮。正视历史之后,才能看清自己的位臵,不被表面所蒙蔽,对明天更有希望。

第四篇:《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高鹏飞

化工学院2011级口腔1班2011041125

657253873@qq.com

从小到大除了课本基本上几乎没怎么看过什么书,让写读后感时也只能现读,搜来搜去,感觉《天朝的崩溃》这本书有看头,就下载下来开始看,现在写下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点感受,作为期中作业。

大概有三方面的感受吧,首先当我看序言时,发现这本书是作者细心研究史料十余年所得成果,这足以见作者治学之严谨,做事态度之认真,这让我想起了花费27年写成本草的李时珍,凡事不做则罢,做就要做得尽量完美,尽量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创作目的是作者写给他的恩师的,以答谢恩是的培育之恩,唯一可惜的是书完成时恩师已经仙逝多年,因此,无论生活中的行善或行孝,我们都要趁早。第二方面,是本书的写作倾向,虽不能说有违历史,但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首先但就引子来说,琦善卖国在历史上是无可辩驳的,但作者却多角度入手,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

中的“合理性”,让人不得不对琦善卖国的可靠性产生一定怀疑。投降,清政府只是失去了尊严,不投降,百姓们就会遭受大灾难,因此,讨论谁对谁错是没有意义的。但作者写作总的方向是不会错的,清政府的腐朽自大,列强的蛮横无理,让这一段历史永远的刻在中国人的心里,将中国钉在了羞辱史上

第三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关于书所写内容的一些感触。作者将题目起作“天朝的崩溃”,显示了清政府的盲目自大,极具讽刺意味。茅海建太无情了,他无情到不给我们对鸦片战争进行假设幻想的空间;茅海建太冷酷了,他用手术刀一般的目光和文字一点点地剖析着“天朝”那臃肿笨拙的躯体;茅海建对祖国的爱也太深厚了,以至于他的心在为历史流泪乃至流血的时候,仍然不肯放弃对祖国的忠诚、对祖国历史的诚实。

书首先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方的实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包括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从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清政府无论从哪方面都弱于实力强大的英军,奠定了清政府必败的的基础。许多人认为,失败是可耻的,是懦弱的,但是,正是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国人被硬生生的“拖”进了世界,尽管它不想,从此,中国开始被各种列强蹂躏,各种条约,各种割地赔钱,也正是从此,中国人开始明白自

己的处境,开始寻求强国之路,也正是从此,中国人开始了中断了几百年的科技进步,鸦片战争,给这只真在沉睡的猛虎当头一击,把他唤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发展中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阶段,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必然要失败的一场战争。

时至今日,鸦片战争的痕迹已了然无存,香港依然在祖国怀抱,开放的港口什么的就更不必说,都成了现在的发达城市,回过头来,170年过去了,鸦片战争带给我们什么?没错,是一个国家自强的资本,一个人的耻辱才是他自强的资本!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于亡地而后存”只有经历过阿磨难,才能成功走出困境。

其实,我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一场鸦片战争,每个堕落的人更需要一场鸦片战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凤凰涅槃,获得重生,变得更强。

借用书中的话了结我的文章:鸦片战争留给了我们的首要问题是,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年前,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作者已经不需要给出答案,我相信大家都会明白的,

第五篇:《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鸦片战争悄无声息的开始,却响如枪炮,摧残着国人的身体与灵魂,打开了闭关锁国已久的清王朝的大门,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茅海建所著的《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鸦片战争再研究”,是对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以及结果做了升入的剖析与总结反思,包含着对以往的研究进行理智地批判。此书引经据典,论述有据,可谓理性公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铭记历史,吸取教训与经验,才能更好地改变现状,开拓未来。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鸦片战争是中国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第一次战争。英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战胜了中国。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观上敌人兵器占有优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之外,在主观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不仅经济停滞,十分落后,削弱了战争赖以取胜的经济基础,而且整个统治集团内部,弥漫着享乐苟安,贪污腐化气息。因此,研究鸦片战争的意义不止停留在反思历史,更体现在如何改变人的思想,才能不落后与世界大潮,导致被侵略被剥削的惨痛结果。

中国的历史学,最注重人物评价。茅先生从“卖国贼”琦善说起,探讨了这一充满疑问的人。这本书对琦善的评价不同于其他史书作品,没有如何描述一个卖国贼的种种行径,而是分析实际情况,否定了他卖国贼这一身份。这种理性分析的精神和个人的独特见解值得我们学习。其实琦善开始就支持禁烟,而且他作为直隶总督,查禁的鸦片数目居全国之首。他到任之初也是积极备战,只是目睹了实力差距上残酷的现实才改变了方针,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种相对明智的作法。他的“卖国”并非出于主观,在当时情况下,换了其他人,甚至林则徐留任也不可能有更圆满的解决方法。后来的奕山、伊里布、耆英等人上任之后只为保住官位,做出的事更是敷衍,虚无,反而琦善留下了卖国贼的千古骂名。

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不可预料的,而是列强侵略计划中的必然之路。当时的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亚洲的下一个主要侵略目标就是中国。闭关锁国后的清王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英国开始走私毒品鸦片,谋取暴利。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远征军侵华,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不过,这只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还在于清朝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多数官员在其职不谋其政,致使百姓不求上进,于是少数百姓精神颓靡,吸食鸦片后,就像堕入深渊,如行尸走肉,这样的民族弱不禁风,外强不必费多少火力即可击垮。况且当时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有人说兵器上我们处于劣势,但兵力上我们处于优势啊。当时清军总兵力达80万,是世界上一支最庞大的常备军,英国的兵力要小得多,正规军约14万,总兵力也仅20万,与清军相比,大约1:4。与清军相差悬殊的英国兵力怎么这么轻易将清军击垮呢?这让我想起三国时期曹军70万大军被火烧于赤壁的场景,但又不尽相同。这要归结于清军的编制问题,清军的最重大的日常任务就是维持政治秩序的安定,而无忧患意识。也就是说可以投入作战的数量很小。并且封建社会一向是注重上层的统治,文官的权利要远大于武官,真正作战时军力调用不当,加重了士兵的压力,败北之势无法挽回。

这场战争涌出不少民族英雄,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首先想到的当属林则徐。我接触到的对禁烟功臣林则徐的评价绝大多数是正面的,导致中国开始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那场“鸦片战争”,林则徐则是重要的当事人和参与者之一。略掉那些历史的“细枝末节”,林则徐也还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正是那些“细枝末节”,记录着林则徐的是非功过。林则徐禁烟,是在救一部分国人的灵魂,救这个存亡之际的民族,是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做法的细节之处存在着不小的争议。其惩处了吸鸦片和卖鸦片的中国人,但却没有处理那些保护走私鸦片的官员。其实实际上是不敢违反清朝官场的“规则”。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导致吸食鸦片的行为到民国也没有断绝。当然,断言虎门硝烟是对是错是不明智的,因为对错往往相伴而行。读到这里,我懂得了分析历史一定要理性,既不能把林则徐当作是抵御外强的神,也不能因其一些错误就将他的功抹去,毕竟人无完人,对与错都推进了历史的向前发展,而与我们而言,最好就是吸取教训,汲取经验,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在于中国的全面落后。鸦片战争之后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人没有对此进行深刻的总结,换而言之没能全面推翻清政府,彻底将封建君主制打入到历史的角落。

书中介绍了更多的历史细节和许多埋没于功与过的讨论之下的历史真相,在当代中国,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件遥远而意义稀薄的事情。读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收益就是对历史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思想不能片面和保守。理性分析,客观评价才是最正确的态度。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我们要以史为鉴,对历史的真相有着清醒和正确的认识,从中总结经验,而后有所作为,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关于鸦片战争,《天朝的崩溃》一书给了我们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相,一个超越“爱国”和“卖国”简单道德评判的发人深省的真相。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为了历史不再重演,中国必须要强大起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身上也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我们要尽自己所能,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之中,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下载《天朝的崩溃》书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朝的崩溃》书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作为一个理科生,对于鸦片战争,我一般所了解的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么两三页纸的内容,这次在王老师的引荐下,我读了《朝的崩溃》这本书,了解到很多很多我以前所......

    《天朝的崩溃》5篇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早就听说了茅海建先生写的这本著作,但是一直都没有看,利用这段时间,认真阅读了下,发现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讲的是鸦片战争这个背景,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看法......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在老师的引荐下,我读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当然,这本书我没有完全读完!我只是选读了其中一部分!对《天朝的崩溃》有一定的了解!这本书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中的历史性研究方法、......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有一次在网上寻找资料时不经意之间发现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好奇心使然,我便稍微翻阅了一下,然后就被它所吸引,下边我就把《天朝的崩溃》读后的......

    读后感《天朝的崩溃》

    拒绝一言堂,提倡民主法治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今年是甲午年,一提到这个年份,我想华夏儿女想到的一定会是100多年的甲午战争。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茅海建先生写的《天朝的崩......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以史为鉴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题记经过对本书的部分总结,鸦片战争清朝失败的军事原因主......

    关于《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天朝的崩溃》这本书呢?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天朝的崩溃》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天朝的崩溃》读后感(一)对于鸦*战争,我想对于每一......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史书该如何书写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书报告 学号+姓名 岭南学院 摘要: 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让我重新认识了鸦片战争中的人和事,启发我重新审视所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