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委市政府集体林改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2008年5月7日)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结合本市实际,现就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客观要求。“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北京加快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重要时期。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基本前提,提升生态水平是内在要求,加快林业发展是重要基础。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的经营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林权矛盾,调动农民群众保护林地林木的积极性,促进首都林业更好更快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从制度上规范农村集体林资产收益分配,化解农村干群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林业是本市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领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首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业生产关系更加适应林业生产力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林地林木资源的多种经济功能和林业发展潜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建设都市型现代林业的现实要求。首都林业是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公益林业,是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的都市林业,是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林业,是以兴林富民为目的的高效林业。农村集体林地是全市绿化资源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首都林业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提高林业科学经营管理水平,使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有效释放集体林业蕴藏的巨大潜力,推动首都林业的发展。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制度,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举,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价值取向协调一致,进一步明晰农村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推进配套措施建设,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合理利用、林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依法推进,权益平等。以法律为依据,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平等的承包经营权益。
2.尊重历史,维护稳定。坚持改革与稳定并重,保持林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打乱重来,不重新分配。
3.分类指导,区分施策。坚持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农村发展的关系。放开搞活商品林,管好管严生态公益林。
4.以人为本,透明公开。发挥农民的改革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改革的内容、程序、方法和结果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确保农民自主决策、民主管理。
5.因地制宜,形式多样。从实际出发,要区分山区与平原、商品林与生态公益林等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自主选择改革方式,不搞一刀切。
(三)改革范围。本次改革的范围是农民集体所有的商品林、山区生态公益林。其中第一道与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五河十路绿色通道的林地林木及平原地区的公益林,暂不纳入本次改革范围。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规划范围内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林地林木,经营管理现状和林地林木权属维持不变。
国有、集体、个人之间对林地林木权属有争议的,要通过此次改革,以“稳定为主、适度调整”为原则调处解决争议。林地林木权属不清,争议未解决的,不纳入改革范围。
(四)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确立主体、放活经营、强化管理、保障收益等主体改革任务,不断深化配套措施建设。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体制,使“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构建“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权责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促进郊区林业增量、增质、增效、增收,实现生态好起来、林业兴起来、产品多起来、农民富起来。
三、放开商品林经营
(一)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没有确定农民为经营主体的商品林,采取以下方式落实经营主体。适宜家庭承包经营的,采取确权确地的方式承包到户,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由集体统一管理经营好、效益高的,可以划分股权,均股确利到户,按照股份份额获取收益、承担风险,实行集体股份经营;其他的可以进行评估作价,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承包经营权。将林地林木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的,要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经营方式的选择必须经村民会议(社员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社员代表)讨论确定。
已经承包到户,或者由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个人经营管理的商品林,依法保持经营关系稳定不变。对确有问题、显失公正、改变土地性质或用途的,要依法妥善处理。
(二)明晰产权。承包经营主体确定后,要进一步明晰产权,依法进行林权登记,对商品林颁(换)发林木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林权证。要保持林权证与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期限一致。在非耕地上发展的商品林,对林地、林木确权登记,颁发林权证。
(三)放活经营,保障收益。全面放开商品林经营权。商品林由经营管理者依法自主决定种植结构、经营方向、经营模式和经营目标,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开展观光采摘。征收占用商品林林地给予的补偿费的使用和分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承包合同的约定执行;安置补助费的使用和分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农民承包经营林地林木的收益、承包期内因征占用林地对林木等地上物的补偿费,除合同约定的以外,全部归承包者所有。
完善收益的二次分配制度。集体采取股份合作及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经营商品林所得的收益,按照法定程序,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讨论决定分配。
(四)落实处置权。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确保农民增收得实惠为准则,落实商品林的处置权。除承包经营合同有约定外,可以自主处置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或使用权。经营者可依法对其商品林以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方式流转,或作为入股、出资、合作的条件,但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商品林经营者可以自主调整种植结构、更新、采伐,在非耕地上的商品林依照有关法规执行。
林权权利人行使林地开发利用权,必须依法办理相关行政审批手续,并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四、完善山区生态公益林管理体制
(一)明晰权属。山区生态公益林继续由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依法颁发林权证。公益林实行“均股不分山,均利不分林”,“确权入股、确权确利”,以村为单位明晰股本,确定股份份额,平均分配落实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颁发个人股权证。
已承包经营到户,或者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个人经营管理的公益林,要保持承包关系稳定。对承包程序和承包期限合法、合同内容规范的,要予以维持;对承包双方权利和义务显失公平、承包合同不完善、群众意见较大的,要本着尊重历史、依法办事的原则,予以妥善解决。
(二)推进山区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山区生态公益林是首都生态屏障的主体,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为进一步强化生态公益林管理,提升山区生态公益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固碳制氧的生态服务功能,让作出生态贡献的山区农村集体组织、农民获得合理补偿,在坚持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山区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落实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要准确划定补偿范围,科学评估公益林的生态价值,合理确定效益补偿额度。市和区县政府按生态服务价值的一定比例,对山区生态公益林进行效益补偿。补偿资金要纳入市和区县财政预算,并建立生态价值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补偿增长机制。
落实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要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市财政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农委等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生态效益补偿的具体办法,并完善与生态效益补偿有关的规章制度。要加强资源监测、效益评价等动态管理;区县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办法,统筹安排,确保政策实施,保障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权益;乡镇政府制定实施方案,做好督促检查,确保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主要用于生态公益林的造林营林、抚育管理等生态建设,用于防火防虫、提高森林健康水平的生态保护,用于农民个人按股份所得的生态补偿。其余部分可用于集体林业公益事业,促进山区发展。
不断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区县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要完善制度建设,落实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责任制。要建立健全目标明确、专民结合、科技带动、保护有效的管理体系。
(三)保障收益权。切实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养山就业、管护劳动、保护生态、以股获利等方式,得到生态效益补偿,实现山区农民家庭增收致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在保证生态公益林权属不转让、性质用途不改变、生态功能增强的前提下,通过抚育管理、森林健康经营、开发森林旅游资源等取得的经营性的收益,要按照法定程序,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讨论决定分配。
五、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编制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各区县要抓紧编制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划定林地范围,科学确定林地控制指标,合理划定公益林和商品林。
(二)规范林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推动林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规范林权流转,建立以林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产权交易制度。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使用权流转,须提前公示并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三)创新管理体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健全以管理、执法、服务为主的林业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林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林业承包经营、产权交易、资源流转等纠纷调处机制。完善林地林木资源资产评估制度,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信息、科技、咨询、培训等服务,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扶持林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和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民经营增收致富。要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民主决策、自律管理、依法维权的能力。金融部门要加强对林业发展的支持,逐步开展林业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开展森林资源财产保险业务。
六、切实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一)统一思想,明确责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事关农村发展稳定大局,事关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各区县党委和政府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定方案,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稳步实施。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规划、农村等有关部门,要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多部门参与、整体联动的工作运行机制,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二)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各区县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规范操作,稳步推进。搞好调查摸底,先行试点,在总结试点成果基础上先易后难全面推进。要把质量放在首位,不赶进度,不走过场,条件不成熟的地方不急于推进,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改革成效。要做好改革过程中档案的收集整理,保证档案资料完整、准确、规范。
(三)做好动员,维护稳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进改革中,要加强宣传教育,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使农民充分认识和了解改革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主要内容等。要始终把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农村稳定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以稳定保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切实加强林地林木管理,依法严格执行林地林木审批制度;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强化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切实加强集体林地林木资产管理,完善制度,严肃纪律。坚决杜绝借改革之名侵占毁坏林地,以及在林地内进行非法建设等行为。要加强涉林信访和林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及时处理改革中出现的矛盾纠纷。
各区县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落实本意见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改革方案。
第二篇:--县集体林改汇报
**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和社会各界造林、护林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今年,我局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调查队伍,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问群众等多种形式,对我县集体林木、林地经营管理及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为以后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林业资源状况
截止2007年底,全县森林面积达265万亩,其中农田防护林
7.2万亩,经济林8.04万亩(红枣6.4万亩,葡萄0.84万亩,其它0.8万亩),防风固沙林148.03万亩,退耕还林28.7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83万亩、配套荒沙滩地造林12.9万亩,封沙育林(草)5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成林面积73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了长达342公里的防护林带,有效治理大的风沙口191个,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五十年代初的3.4%提高到了2006年的10.87%。
我县林业用地面积450万亩,其中:有林地13.34万亩,灌木林地134.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0.98万亩,宜林地260.74万亩,其它(苗圃地、建设用地)20.14万亩;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100.41万亩。
按权属分:国有林地面积392万亩,集体林地50万亩,个人林地8万亩。
二、林业生产经营状况
建国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站在维护绿洲生存和发展的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和“外治风沙,内建林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的方针,以“荒漠草场封育区、沿沙退耕还林区、内部高效种养区”三大块林业布局,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四靠**人民艰苦奋斗、持之以恒、战天斗地的精神,依靠群体的力量与干旱和风沙搏斗,与大自然顽强抗争。
一是坚持群体治理。为了加快**林业发展,省、地先后在**成立了**治沙综合试验站、国营石羊河林场、苏武山林场等科研和造林绿化机构,县上先后成立了林业技术推广站、国营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林木种子管理站、自然植被保护站、国营苗圃、林业区站、林业乡站等科研、管理和造林机构,创办了136个乡、村农林场,2002年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连古城自然保护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了一支科研、推广、生产及配套服务等实力较强的林业建设网络。采取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办法,以国营林场为依托,乡村集体为主体,个人承包为补充,按照国家适当补助、乡村集体自筹、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认真落实“谁栽谁有”的林业政策,大力开展群众性治沙造林活动。
二是坚持科学治理。面对地下水位下降,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的实际,我县始终把发展林业科技放在防沙治沙的首位。一是采取工程固沙与生物治沙相结合,造、封、育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带、片、网相结合,人工造林与模拟飞播造林相结合的措施,大力引进、试验、推广治沙新方法、新技术,探索出了适宜干旱荒漠区规模连片治沙的“三角城治沙造林模式”、“宋和模式”。二是积极推广林业实用技术,机械固沙方面由过去主要采取平铺式和行列式为主的粘土沙障改为现在的以麦草为材料压设双眉式沙障;治沙造林技术上改单植为丛植,降低初植密度,推广一穴多株法;树种选择上改乔为灌草,大力推广栽植了适应性较强的梭梭、花棒、毛条、拐枣等灌木树种;林分结构上改纯林为混交林,并积极推广开沟造林,秋季固沙造林技术;农防林、经济林积极推广生态经济型林网建设,引进推广名优特新品种。三是加强对林业技术人员科技培训,在实际生产中落实科技人员“一定四包”责任制;并每年利用冬季农闲时间节加强林农培训,为乡村培养农民技术员、科技带头人、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了科技兴林水平。
三是坚持以法治理。**属干旱荒漠区,造林难、成活难、成林更难,植被破坏容易恢复难,群众历来就有保护柴湾的良好习惯。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坚持造管并重,一手抓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手抓林木植被资源的保护,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发布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划定了不同类别的封禁区,建立了严密的护林组织。成立森林派出所,建立民间管护组织,一方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一方面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分子,形成了专业队伍和民间组织相结合的护林网络体系。
四是实施退耕还林。2002年,**县被列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区,2003年又被省上确定为退耕还林工程省级示范县。多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和国务院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切实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这几个关键环节,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林业工作方针,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狠抓落实,全县完成退耕还林26.7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83万亩,配套荒沙滩地造林10.9万亩,封沙育林5万亩。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人民坚持不懈治理风沙,矢志不渝改善生态环境,治沙造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林业建设中,生态地位高于经济地位,**林业主要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发挥其生态效益,林业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的比例较小。因此在林权改革中,经济效益不明显,群众承包、租赁、现有林和宜林荒山荒地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全县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治理但整体仍在恶化,具有“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等特点,反弹力量非常大,状态极不稳定,工作做好了,就会进
一步前进步入良性循环,反之,就可能产生逆转、复归旧态,个人投资造林风险大。
三是人工造林的条件差,群众投资成本大。气候干旱,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致使人工造林非灌不植,造林成本不断增加。
四是林业建设资金短缺。由于林业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经济附加值低,加之随着自然条件的影响,造林成本逐年加大,资金问题成为制约林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林改思路与对策
1、对现有集体生态林按照林业“三定”方案的规定,实行承包经营,在保持其生态效益的前提下,由承包者自主经营,发展林业产业经济。譬如,梭梭林嫁接肉苁蓉、红柳林利用其枝条发展编制筐、篮等产业,创造经济效益。
2、对集体荒沙滩地,以租赁和拍卖的形式转让群众,并从资金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投入,支持群众造林。造林成功后,按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发展林业经济,调动群众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3、我县集体经济林基本处于品种落后、树提老化的趋势,村集体又无力改造,一直处在亏损状态。因此,紧抓林改政策的契机,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行承包改造。由承包者充分利用我县充足的光热条件,大力发展葡萄、红枣等产业,彻底扭转集体经济林亏损的局面。
第三篇: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京发〔2008〕8号)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首都金融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并已进入一个重要的上升发展时期。为进一步推动首都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发挥金融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特提出如下意见。
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方针和部署,确立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总体空间布局,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强化金融市场建设,维护首都金融稳定和安全,形成产业新增长极,充分发挥金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工作目标:北京是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首都金融业的创新力、集聚力、贡献力和辐射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一、持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以服务促进监管,以监管促进发展,努力为首都金融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充分发挥北京市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大政府资源整合力度,统筹协调,建立服务机制,搭建服务平台,为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京金融机构提供优质、便捷、高效、全面的服务。市金融办与相关部门要建立金融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日常沟通联络机制,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充分发挥金融商会的作用,继续完善市与区(县)一条龙、一体化、一站式的立体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完善市、区(县)金融服务机构和金融功能区工作机构,进一步增强政府服务金融发展的能力。
(二)进一步优化金融监管环境。构建金融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更加科学合理的协调配合机制。支持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完善监管设施,建设金融后台项目。支持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监局、北京证监局、北京保监局加强和改善监管,提升监管服务质量,形成科学有效、信息通畅、预警及时、监管到位的监管体系,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进一步优化金融政策环境。建立首都金融发展顾问委员会和首都金融系统研发联席会。发布首都金融发展报告。全面贯彻落实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金融机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本市金融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促进金融功能区发展的财政支持协调机制。(四)进一步优化金融信息环境。搭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首都金融网的信息沟通交流和宣传服务功能。积极推进金融税控收款机试点工作。完善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推动通过人民银行国库系统将政府性资金直接拨付到最终收款人账户的试点工作,推进由国库直接收缴和拨付社保资金业务,逐步将所有政府资金收支活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进行管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建立首都金融数据库,提供更加及时准确有效的形势分析和决策支持服务。
(五)进一步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整合各方信息资源,积极促进企业信用评级和个人征信,促进完善社会征信体系。有效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扩大征信产品使用范围。支持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推进建立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加强信用监督,研究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守信奖励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信用管理、信用组织市场运作、行业组织自律”有机结合的信用管理与运行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六)进一步优化金融中介服务环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会计、律师、评估、评级等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来京发展,使北京成为全国金融中介服务中心市场。支持国际证券交易所和国际证券清算、存托机构在京设立代表处和办事机构并促进其发展。发挥金融行业协会组织、自律机构、行业促进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提高金融中介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七)进一步优化金融安全环境。做好本市金融企业重组改革、金融风险处置工作。完成被处置金融机构个人债权甄别确认和地方收购资金拨付工作,做好政府收购个人债权形成的债权资产清收工作。规范和加强本市政府外债风险管理工作。
配合金融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信息系统、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协调机制、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机制、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机制。普及金融知识,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开展宣传引导,加强风险提示。加大对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的处置力度,增强威慑效果。严格依法加强反洗钱监督管理,遏制洗钱犯罪及相关犯罪,坚决打击制贩假币犯罪活动,维护首都金融稳定和安全。
(八)进一步优化金融开放环境。进一步提高首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吸引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来京发展。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境外推介活动,提升首都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以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为契机,加强京港金融交流合作。充分发挥首都金融媒体联盟的作用,开展首都金融品牌立体宣传推介活动,建设首都金融宣传平台。办好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和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加强金融文化建设,提升金融发展凝聚力。
二、持续深化金融功能区规划建设
深化“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业空间布局规划,借鉴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功能配套,改善交通组织,搭建信息平台,提供综合服务,强化协调推进,促进有序发展,形成产业增长极。
(九)增强金融街的总部金融功能。金融街作为金融主中心区,要进一步聚集国家级金融机构总部,提高金融街的金融聚集度和辐射力。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推动金融街规划区域拓展工作,先期启动拓展区内有条件项目的开发建设,拓展金融街发展空间。进一步改善金融街的软硬件环境,加快金融街办公和生活环境建设、电讯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组织工作,完善地下交通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降低金融企业入驻和运营成本。发挥金融家俱乐部的作用,加强金融业界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北京金融街与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金融街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十)增强北京商务中心区国际金融功能。北京商务中心区作为金融副中心区,是国际金融机构的主聚集区。加快北京商务中心区的核心区建设,提供适合国际金融机构发展的办公环境,提高国际金融资源聚集度。发挥朝阳区使馆、跨国公司、国际学校聚集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法人和代表处、交易所代表机构、中介机构聚集,集中承载国际金融元素,形成国际金融机构聚集中心区。研究针对国际金融从业人员聚集区的特色金融服务。
(十一)增强中关村西区科技金融功能。确定海淀中关村西区为新兴科技金融功能区。发挥海淀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聚集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综合优势,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水平。加强海淀中关村地区和西直门商圈金融机构聚集区域的布局和建设,吸引产业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股权投资机构聚集发展,增强首都金融的科技金融功能。
(十二)增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产业金融功能。确定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为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加强对现有金融机构的服务。发挥东二环区位交通优势和大型企业聚集优势,积极吸引金融机构的地区性总部和区域性营业机构入驻。
(十三)增强丽泽商务区金融功能。确定规划丰台丽泽商务区为新兴金融功能区,主要聚集新兴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丽泽商务区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便捷优势,加强规划,整体开发,突出功能,与其他金融功能区形成功能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格局,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首都金融发展新空间和新兴金融机构聚集区。
(十四)增强金融后台园区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金融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完成四个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海淀稻香湖、朝阳金盏、通州新城金融后台服务园区的征地拆迁和土地开发工作,推进西城德胜金融后台服务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市、区两级政府对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及其周边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支持道路、公用设施及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支持建立共享型服务平台和载体,为金融企业提供具有国际标准的专业化、特性化、综合化的一站式服务。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后台项目在京建设,并作为重点工程予以支持。加大对金融后台服务区的国内外宣传推介力度,完成园区示范工程建设。
三、持续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
适应金融机构集团化、综合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以国际金融机构加快在中国发展为契机,发挥总部经济优势,加强金融功能区的功能集聚、政策集合、服务集成、人才集中,实现持续聚集各类金融机构。
(十五)聚集外资金融机构。大力吸引和聚集国际金融机构来京发展。积极支持外资银行在京设立子银行。鼓励和吸引外资金融企业在京设立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金融租赁等金融机构。
(十六)聚集新设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在京聚集优势,鼓励其在京设立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金融租赁、期货经纪等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鼓励专业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京发展。支持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试点,推进北京银行收购保险公司试点工作。
(十七)聚集新型金融机构。进一步在京聚集金融租赁、汽车金融、住房金融、专业货币兑换、货币经纪、券商直投等各类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创新发展。支持证券金融公司在京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交易机构在京建立远程路演中心和远程开市中心。
(十八)聚集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总部经济优势,积极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在京设立和发展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进一步聚集金融控股公司和国内外各类金融行业协会总部及地区分部。
(十九)聚集各类金融人才。优化首都金融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的激励机制,研究吸引金融人才并促进其在京发展的政策措施,着重加大对金融高端人才、金融急需人才的吸引聚集力度。健全完善首都金融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加强金融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加强首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搭建金融人才服务平台,设立金融人才服务中心,为金融人才在京聚集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培训、生活等全方位服务。
四、持续强化投融资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首都投融资市场体系。通过构建和强化投融资平台,完善公共政策的导向机制;通过促进各类交易中心发展,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通过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形成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十)积极利用主板市场、债券市场支持企业发展。整合资源,建立促进企业上市联动机制和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各类企业利用国内主板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加大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发行力度,积极研究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发行的新途径、新方式。继续推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文化创意企业集合发债工作,创新中小企业共同利用资本市场的途径。
(二十一)积极利用创业板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抓住建立创业板市场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保荐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拟在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储备、改制和上市辅导工作,推动一批自主创新型、成长型,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积极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远程路演中心在京发展。
(二十二)积极支持建立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中关村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发挥试点工作五方联席会议制度的沟通协调作用,抓紧扩大和深化试点,完善有关交易和结算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企业改制进程,培育试点企业资源,大力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积极支持扩大具有代办试点资格的主办券商规模。研究制订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使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逐步发展成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
(二十三)积极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功能。完善政策支持,提升服务水平,鼓励专利等知识产权交易,促进本市知识产权增值服务体系建设。做强做大北京产权交易所,促进北京产权交易市场的丰富与完善,支持其发展知识产权交易业务,建成全国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与国家版权局合作,促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建设。
(二十四)积极促进商品交易中心在京发展。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进一步促进北京艺术品交易中心、北京技术交易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着力推动全国棉花电子交易市场、北京石油交易所等重要商品市场的发展,构建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有机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市场体系,并为探索培育期货等衍生性金融市场创造条件。
(二十五)积极推动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研究提出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方案,继续推动设立并购重组基金和节能减排基金。创新政府资金使用方式,设立北京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推动完善创业投资服务支持体系。落实好国家对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多种形式创业投资机构在京设立和发展,做好创业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工作。研究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在京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在京设立,支持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在京发展,支持中国股权投资协会的设立,促进股权投资市场健康发展。
(二十六)积极支持重点工程项目融资。充分发挥市属主要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导向作用,创新投融资模式,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加大对新型投融资模式和投融资工具的运用,支持全市重点工程项目融资。继续推进基础设施政府投资项目贷款银行招标工作,鼓励银团贷款。逐步将收费权质押贷款范围扩大到供水、供热、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并吸引保险资金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发展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市政项目收益债券的可行性。
五、继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建立金融支农联合工作机制,整合金融支农资源,在“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农业投资、农业担保、农村信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使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三农”。
(二十七)加大农村信贷扶持力度。鼓励并引导银行机构支持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改进农业信贷方式,建立农业贷款绿色通道,重点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继续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提高发放农户贷款补贴标准。健全农村小额信贷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不需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乡镇企业、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促进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农村网点作用,大力开展涉农金融服务、实施支农新举措。鼓励在北京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每年保持一定农业信贷额度,加大资金回流农村的力度,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做好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在密云县、延庆县的试点工作,推进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和发展。继续支持中国工商银行等16家银行在京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二十八)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力度。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运作模式,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参保险种、参保产业、参保农户,完善和细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推动建立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制。在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研发保险新产品。积极推进农村小额保险工作,提高农民保障水平。
(二十九)加大政策性农业投资和担保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探索财政与金融结合、资本与资源结合的有效途径,研究设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及专业化农业担保公司,负责投资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项目,支持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引导资本下乡,聚集各类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设施农业、菜篮子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农产品安全体系、观光农业升级、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建设。
(三十)加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继续推进“三信工程”(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建设,加大评定力度,扩大评定范围。进一步发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作用,努力实现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和共享化,提高农户信息应用的便利化水平。引导有关金融机构,研究农户信用评价模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采取综合措施,帮助降低农户小额信用不良贷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六、继续推进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规划、产业政策和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吸引和带动各类资金流向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的产业,促进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三十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创新,集中支持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交通物流业、教育培训业等一批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促进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
积极支持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金融机构支持服务外包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给予货物贸易同等便利。研究制订首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金融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吸引、培养和培训工作。
(三十二)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支持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在京建设。鼓励银行加大对科技项目的信贷支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挥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逐步建立高技术企业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让的保险保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实施企业创新联盟工程、创新资源开放工程、技术转移服务创新工程、人才创新工程。积极探索将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研究探索设立中关村科技银行的可行性。完善本市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
(三十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开发金融产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贷款绿色通道,优先、高效给予信贷支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文化创意企业和开发建设企业上市融资。促进金融机构和评估机构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无形资产评估,推进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引导支持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健全和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探索发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体建设债券,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金融资本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多种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研究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支持体育保险中介机构发展,培育体育保险市场。
(三十四)推动节能减排环保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和倡导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保项目融资,支持节能服务产业发展。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和企业直接融资。选择环境危害大、最易发生污染事故和损失容易确定的行业、企业作为试点,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积极争取建立气候交易平台,为企业利用国外资金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创造条件。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建立碳交易平台,在平台试点运行基础上探索建立碳交易所的可行性。加快推进CDM项目合作,建立CDM定价机制,规范管理,逐步形成一个标准化合约下的有影响力的气候交易市场。
(三十五)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支持体系,为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工程与新药、光机电一体化等现代制造业提供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装备和关键性技术的开发生产给予重点信贷扶持。积极推进现代制造业领域的重点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等方式多渠道筹资,实施战略性重组,加快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搭建风险投资服务平台,支持电子通讯、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导信托、租赁、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制造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七、继续加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支持体系,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吸纳就业、增强经济活力。支持金融机构进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管控能力,促进中小企业规范可持续发展。
(三十六)完善融资服务支持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引导,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实施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试点,加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及境外资本市场的上市和挂牌工作,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解决中小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融资需求。
配合金融管理部门,支持商业银行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方式,推动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部门,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中小企业“信用快车”贷款试点;探索发展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鼓励商业银行对有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简化手续,给予利率优惠。
(三十七)完善信用担保支持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着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制度环境和信用环境,促进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建立风险共担机制,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按照“政策性导向、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运行模式,设立政策性再担保机构——北京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本市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增信和分险服务。通过与担保机构开展项目再担保、授信再担保、增信再担保、联保再担保等再担保业务,引导信用担保机构重点面向中小企业领域,积极从事面向农业、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具有较强政策性的担保业务,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八、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社会民生的水平
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加大金融对社会民生的支持力度,努力使广大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三十八)支持教育事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各类教育机构的支持,促进多渠道社会融资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支持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培训特点的信贷产品。完善助学贷款体系,加强学生信用体系建设,简化贷款办理手续,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加快开展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农村适龄青年参加正规职业教育发放助学贷款。探索将保险引入助学贷款业务的新途径,有效转移和防范助学贷款风险。为国内外留学学生提供便捷的换汇服务。支持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完善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管理机制。
(三十九)支持就业和社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信贷支持机制,充分利用市、区(县)小额贷款担保资金,为失业人员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银行积极开展“助残贷款”试点。加强银行、担保机构与街道社区基层的互动,形成良性的就业、再就业金融支持环境。
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产品创新,提供多样化服务。建立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信息共享机制。支持保险机构参与企业年金市场,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鼓励金融机构配合相关部门,建立专用账户,共同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做好社保关系转续和农民工养老的金融服务,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北京银行要继续打造和树立“社区银行”品牌,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四十)支持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大力推动健康保险发展,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推进保单通俗化和标准化,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保险保障需求。积极发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支持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积极开发医疗意外等医疗责任保险险种,拓宽医疗风险的社会承担机制。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推进城镇无业人员大病医疗保险。
(四十一)支持提供养老保险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险服务,为城镇职工养老金发放和老年人异地养老提供支持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保障计划,提高员工保障水平。倡导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探索开发房屋反向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支持老年人以房养老。
(四十二)支持政策性住房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把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项目建设作为支持重点,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和信贷资金发放进程,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支持银行对符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发放住房贷款,并给予优惠利率,提供便捷服务。加强住房公积金对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消费贷款的支持,采取集中办公、进驻预售网点等方式,办理公积金贷款,免除住房公积金贷款评估费用。研究探索为文物保护区内的危房改造修缮提供金融支持。
(四十三)支持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支持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完善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环境。推进一卡通、一网通、一费通工程,解决居民公共事业费缴费难问题。引导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合理布局,加大金融自助机具投放力度。支持金融机构继续深入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和投资顾问业务,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供金融服务。支持汽车金融公司创新汽车金融服务,加强个人汽车抵押贷款服务。
九、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加强金融对区县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持,促进郊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区域金融合作力度,增强首都金融的区域辐射能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发展。
(四十四)促进区县合作发展。加大金融对郊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到生态涵养发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服务网点、后台服务项目等,并在规划、土地供应、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到规划建设的呼叫产业园区设立呼叫服务后台等设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区县合作项目建设,优先对区县合作的产业园区、产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服务。
(四十五)促进区域金融合作。促进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推进区域间金融服务市场建设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支持首都金融企业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京津沪渝产权交易机构共建统一交易制度体系,实现共赢发展。支持华夏银行作为区域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集中力量在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发展。建立京津冀、环渤海地方政府金融合作机制,为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建立金融机构间金融合作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对跨区域基础设施、能源开发和重大产业项目开展联合贷款和银团贷款,对企业跨区域并购重组给予资金支持。支持区域间征信系统建设,支持信用中介机构开展跨区域服务。研究推进区域间保险合作机制,促进区域人员流动和共同社会保障机制建设。
十、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奥运的水平
按照市委、市政府“营造良好局面、办好一件大事”的总体要求,金融机构要提升服务水平,发挥协同效应,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提供立体化、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在奥运会后,继续巩固奥运金融服务成果,达到国际一流的金融服务水平。
(四十六)着力加强奥运金融服务。支持在京各金融机构在网点建设、产品创新、营业时间、双语标识、无障碍设施建设、银行卡服务、理赔服务、货币兑换服务、网络服务等方面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创造运营安全、便捷高效、服务一流、沟通顺畅的奥运金融服务环境。编制多语言宣传出版物,开展对奥运支付环境、奥运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系列宣传活动。做好柜台窗口金融服务工作,选拔和培训多语言服务人才充实一线,提高服务水平。研究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奥运会保险快速赔付绿色通道,缩短赔付时间,并做好奥运会后产品责任险的持续服务工作。
(四十七)着力做好奥运金融保障。支持金融机构做好技术安全和压力测试工作,确保奥运期间技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支持金融机构与“12345”政府非紧急救助服务热线对接,建立奥运期间金融消费者咨询和投诉处理的绿色通道。研究扶持措施,支持重点旅游线路的旅游景点、特色商务区的中小商户推广使用银行卡。制定奥运金融应急预案,提高迅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保险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中的作用,为成功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提供各类财产和人身保险保障。研究推广重点区域公众责任保险,提高奥运风险保障能力。支持中国银行、中国人保财险公司发挥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的作用。
市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首都金融业发展,依据本意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加强协调,落实到位。市金融办要加强与有关部门、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的交流和沟通,密切合作,协同推进,共同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金融服务业,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腾冲集体林改调研报告
腾冲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将腾冲确定为全省9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要求率先一步开展林改,摸索总结经验后在全省全面推开。为了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县委、县政府及时从林业、财政、档案等部门抽调工作组由段生荣副县长带队,于2006年5月底至7月上旬对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调研工作做了前期调研。工作组先后到了全县18个乡镇,深入到部分村组、农户,与18个乡镇政府领导以及部分村民委员会干部、群众代表、4个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管理所同志举行了30余场座谈会,座谈人数达450多人次。工作组还分别与县林业局(局领导和各有关股室负责人、部份退休老领导和老同志)、县直有关部门(财政局、国土资源局、信访局、档案局、改革和发展局、农业局、畜牧局、国税局、地税局)座谈,了解林权改革变化情况,征求对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束后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作了汇报。通过调研,基本掌握了腾冲县集体林权的现状,为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做好了准备。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腾冲县国土总面积5845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48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多雨、干湿分明。境内最高峰为高黎贡山大脑子峰海拔3780米,最低点位于南部速庆江边海拔930米,相对高差达2850米。全县辖13乡
5-1 森林资源年均总消耗量1617101立方米,年均总生长量1911676立方米。
(三)天然林及人工林:根据2003年3S技术调查结果,全县林分面积中,天然林面积255453.6公顷,占90.9%;人工林面积25605公顷,占9.1%;天然林蓄积41463498立方米,占96.9%;人工林蓄积1314245立方米,占3.1%。
(四)退耕还林: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退耕还林实施面积11.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4.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8万亩(在3个国有林场的荒山上造林0.375万亩)。退耕地还林由县政府核发了6225份林权证,面积24635.87亩,占退耕还林地的53.6%;荒山荒地目前还暂时没有发证。
(五)林业税费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十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木材生产49.46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企业实际消耗边贸木材249.6万立方米,实现林业社会总产值23.61亿元,其中林业工业总产值10.32亿元,实现利润4159.54万元,完成税收2138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23%。2005年,全县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5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356万元,上交各种税费5796万元,占财政收入的20.5%。
(六)林产业:2005年底,全县18个乡镇共有木材经营加工单位703个,其中有木材经营单位68个,木材加工单位635个。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木材经营加工企业有古林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林瑞木制品公司、承信经贸有限公司等10户。如林瑞木制品公司,2005年实现总产值3200万元,销售收入2016.8
填写不规范,文字与实地不符,文字与见证人表达不一致等问题。从而滥砍乱伐,破坏森林和山林纠纷接连不断。中和乡党委书记介绍说‚分管林业的副乡长和林业站长整天忙于调解纠纷,成了查处纠纷的‘扑火队长’‛,县信访局局长在座谈中说,信访局接到的民事纠纷80%以上是涉林纠纷。
4、‚两山‛划分采取绝对平均主义,形成一山多户、一户多山。有些责任山(包括自留山)之间存在林地相互交错和插花。
(二)‚两山‛经营形式:按所有制形式分为集体和个体两种经营模式。具体有:
1、集体经营:村委会经营、自然村经营、村民小组经营、联队经营。个别也存在由乡镇经营,如中和乡存在乡办林场。
2、个体经营。农户经营、联户入股经营、大户承包经营,少数通过租赁承包经营。
(三)经营管理情况:
1、集体采取开办各种林场经营。有的林场为经济实体(如猴桥镇的箐口行政村办的林场),有的不是实体,主要是管理保护,或聘请护林员管护。集体经营有利于形成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商品转化率高,加强了管理保护,保障山林安全;有利于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提高营林质量;有利于减轻农民发展林业的风险;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有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从事集体公益事业,减少或者根本不向农户摊派。集体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处理通过协议或合同方式。集体经营的林场(如箐口村办林场)实行了农民代表参与林场民主管理,林场接受群众监督。
改在原基础上落实面积和界线,核发林权证,明晰产权;对‚两山‛界线不清,面积不实的,或与林权证不符的,在林改中应落实面积,勘明四至,确权发证。
2、‚两山‛权证划到集体,由集体经营的,群众要求均山到户的,且集体管理也不太好,可均山到户,明晰产权;集体经营好的,多数群众愿意继续由集体经营的,林改中产权证发到集体,林农利益可以通过群众讨论多数同意并签订协议明确利益关系,群众参与民主管理;集体经营得很好的,但群众要求分山到户的,从有利于林业发展、林农增收出发,巩固已有成绩、不引起新的破坏为原则,采取折股到户,通过均股均利不均山、分利不分林办法,山林仍由集体经营,产权与经营权分离。
上面三种办法,处理得好,会进一步解放林业生产力,推动林业事业发展,对充实集体经济、增加农户收入都有好处,有利于推动社会稳定、公益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处理不当会产生新的矛盾,制约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是林改中的一个‚热点‛。
3、腾冲县集体林中的商品林面积大,全县区划界定商品林面积4302578亩,公益林面积和商品林面积的比例为22.2∶78.8。涉及13乡5镇213个村民委员会,8个社区,13万户。点多面广,交通不便,乡乡、村村、户户和山场都要走到,工作量很大,时间紧,是林改工作的一大难点。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指挥,精干的工作队伍,紧张有序的工作,以及经费和时间保证。从目前情况,今年内完成试点工作有一定困难。
从而有效激活林业生产要素。
5、尽快建立资源评估系统。全县已有少部分林地、林木流转,多为双方交易,有失公平、公正。中和乡反映,该乡一个傈僳族村子,把村有林流转出去,但老百姓没有得到多少好处。猴桥镇的箐口行政村办林场,是经营的比较好的一个林场,去年以270万元流转1800多亩成熟杉木林。经营了20多年的一亩杉木林流转收入为1500元。对此看法不同,有的认为合算,有的认为不合算。因此,尽快建立森林资源评估系统,制定评估标准,培训评估干部,是林改中的一项紧迫的工作。
6、座谈中,大家认为对山林进行确权发证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把林改认为就是确权,就是划山划地,均山到户。
(六)林权纠纷情况:腾冲县林权纠纷数量较多,‚十五‛期间受理了山林纠纷600多起,平均每年120多起,比起‚九五‛期间每年60多起来说,上升了1倍。近10年来,涉及林业方面的纠纷占了全县的86%。现已受理但未解决的林权纠纷有400多起,多数是历史遗留问题。
1、林权纠纷主要表现形式:按不同的标准分,主要有林地纠纷、林木纠纷、林地林木的纠纷;州市与州市之间、本市范围内县与县之间、本县范围内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村与社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纠纷;国有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的纠纷。
2、引发林权纠纷的主要原因:由于界线不清、没有标桩定界、相互有插花田地、地名搬家、林权证未发或填写不规范等。
四、税费改革情况
(一)改革前后林业税费的主要构成:税费改革前,林业税费主要有农林特产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育林基金、更改基金、林业保护建设费、运输证工本费、工商管理费等。改革后只有育林基金和工商管理费。育林基金的收取是按省政府云政发“1993”263号文件执行,集体林商品材按六类材种划分征收标准20—180元/立方米,农民自用材按20元/立方米征收,自用烧材不收育林基金。工商管理费只是商品材收,收2-5元/立方米。
(二)税费减免后的变化:税费减免后,切实减轻了林农负担。乡镇财政因减免税收而减少的收入,县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形式弥补给乡镇。如猴桥镇政府反映,税费减免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60万元,镇地方财政收入每年减少60万元左右,县里通过转移支付已给予解决。
(三)林业税费改革建议:建议对集体林征收育林基金的相关标准按市场变化要求分径级、分树种重新核定。
五、国有林场拟划分为商品林场、生态林场的情况(一)县、乡、村林场的基本情况:全县共有7个国有林场,属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有乡村集体林场457个,其中面积规模在500亩以下有375户,经营面积有6.65万亩;规模在500亩至2000亩的有65户,经营面积有5.32万亩;规模在面积2000亩至5000亩的有17户,经营面积4.87万亩;其中个体形式造林有391户,13.69万亩,集体造林形式有6户,3480亩,股份制形式造林的有51户,1.13万亩,大户形式造林的有12户,255
5-11
4、如何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建议省政府或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尽快研究出台关于林地林木流转的指导性意见,明确林地流转的范围、形式和相关政策。根据各地情况成立森林资源评估机构,并进行资格认证,培育林地林木流转交易市场。
七、县乡村各级干部及广大群众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一)大家普遍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划分山林,确权发证,很有必要,但要根据实际情况稳步推进。
(二)林改要坚持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落实配套资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农村千家万户,以往遗留的各种涉林纠纷会充分暴露出来。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组成专门工作组负责纠纷调处,不能让矛盾影响林改,林改需要经费保证,除省里给予一部分,各级都要配套一部分,保证资金足额到位,才能确保此次林改取得成功,达到预期效果。
(三)加强统一组织、协调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组,还要确保工作组人员的相对固定,同时这也是培育锻炼干部的一次机会,原则上林改不结束,干部不调整,从而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四)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是林改必须遵循的原则。对林业‚三定‛和林业‚三定‛以来的林权和林木流转存在问题要尊重历史,正视现实,妥善处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切实平衡好
第五篇: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北京奥组委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北京奥组委 联合表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名单
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锦江(北方)管理有限集团
中国大饭店
港澳中心瑞士酒店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
故宫博物院
北京雍和宫管理处
首都博物馆
市天坛公园管理处
颐和园公园管理处
北京世界公园
朝阳区日坛公园
北京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
石景山区旅游局
北京朝阳公园开发经营公司
北京慕田峪长城旅游服务公司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北京奥组委
联合表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
“五好团队”名单
北京励骏饭店运行团队
中国大饭店运行团队
港澳中心瑞士酒店运行团队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北京奥组委 联合表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名单
张慧光北京市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原市文明办主任)熊玉梅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
于德斌奥运村(残奥村)运行团队住宿副主任 张国胜北京市旅游局机关党委副书记
周树琦北京市旅游局处长
赵广朝北京市旅游局处长
徐越北京市旅游局旅游执法大队大队长
姜岩北京市旅游局副处长
王建平北京市西城区旅游局局长
杨伟萍北京市朝阳区旅游局局长
李万佰北京市昌平区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郑涛北京市海淀区旅游局副局长
杨志忠奥运村(残奥村)运行团队住宿副总经理
张伟奥运村(残奥村)运行团队绿色家园媒体村团队住
宿副主任
李志北京市旅游局主任科员
刘宝贵市旅游局老干部活动站主任科员
郑建平北京市旅游局人教处副处长
抗易北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餐饮处处长
张军北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住宿处工作人员 王保生
房国凡
张洋
邢军
王京洁
吴宏富
高峰
周颂简
王金华
庞军
孔令全
郭川
徐兵
崔卫利
叶一功
刘虹
何功庆
聂平
闫振林
李元方
刘绍芬
曹德彬
石剑波
孙玉平奥运村(残奥村)运行团队住宿副经理 奥运村(残奥村)运行团队住宿副经理 奥运村(残奥村)运行团队住宿副经理 奥运村(残奥村)运行团队住宿副经理 奥运村(残奥村)运行团队住宿副经理 奥运村(残奥村)运行团队住宿副经理 奥运村(残奥村)运行团队住宿副经理 贵宾楼饭店奥运办经理 北京贵宾楼饭店客房部服务员 港澳中心瑞士酒店总经理助理 凯宾斯基饭店宴会经理 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宴会部领班 北京北辰实业集团公司五洲大酒店客务部主管友谊宾馆保卫部副经理 元辰鑫国际酒店销售部总监助理 梅地亚中心公关销售部经理 丽都饭店保卫部经理 西藏大厦大堂副理 军都度假村副董事长 军都旅游度假村客房部经理 顺义宾馆前厅接待经理 星湖绿色生态观光园有限公司法人、副董事长顺义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经理 夏都会议中心总经理
田锦秈北京朝阳公园开发经营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刘怡玲北京朝阳公园开发经营公司党委书记
刘林峰北京朝阳公园开发经营公司副总经理
古富东北京市十三陵水库九龙游乐园副总经理 张红媚天坛公园管理处导游班班长
朱岩延庆龙庆峡管理处主任
李秋文
刘进武
段蓉
王恒
戒台景区分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 北京市慕田峪长城旅游服务公司经理 北京欣欣翼翔国旅导游员 西城区奥运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