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配套改革政策 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改
今年以来,国务院参事室调研组先后赴湖北、云南调研。调研组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改革已获得初步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因此,配套改革任务艰巨且非常重要。刘坚在发言中建议,接下来,要全面总结回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5年来各方面所做的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提高组织经营规模,丰富规模服务形式;重视森林经营,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制定相关工作规划和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
陈凤学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的核心改革工作,受益农民达5亿-6亿人。目前,主体改革工作基本完成,林改确权率已近99%,发证率达95%,现正在重点开展配套改革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和保障收益权,发展林下经济、合作组织等工作,为了更好地放活经营权和落实处置权,最终目的是确保农民收益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和发展林业。从这一层面来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5年来,成效显著。
针对下一步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工作,陈凤学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如何发展林业合作组织、如何发展林下经济、如何健全和完善投融资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林区道路建设扶持力度,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陈凤学同时建议,希望国家通过赎买、征用等方式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集体公益林收归国有,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完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篇: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汇报材料
规范运作稳步推进
深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按照《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区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及下步工作重点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大力规范集体林权流转。为加快农村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进程,***区将林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有形市场建设作为推进配套改革的“龙头工程”来抓,投资28万元建立了农村产权资本化市场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和集体林权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并在***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立了林权交易服务中心,为林改后林地、林权的规范化管理和森林资源流转搭建了一个高效的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林权交易管理,大力推行有形市场交易,健全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依靠社会力量服务林业产权市场。今年,通过区林权交易服务中心办理的林权交易24起,交易总额达720余万元。***省林业信息网、***市林业信息网先后对我区林权市场建设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山东***等市、县、区分别来****参观交流了交易大厅的建设、操作程序、交易内容等。
(二)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按照《***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要求,积极与金融部门衔接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积极为林农 1
提供小额贷款服务,支持林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积极与金融部门协商确定林权抵押贷款的对象、条件、期限、利率、操作程序、评估等基本规定,并制定了《林权抵押登记申请书》、《林权抵押登记薄》、《林权他项权证》、《个人借款合同》、《个人保证合同》等相关文本文件及林权抵押贷款操作流程。通过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充分发挥了森林资源资产效益,进一步创新了林业投融资机制,拓宽了林业投融资渠道,巩固和扩大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三)建立完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工作,是林业现代化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意义重大。****区在完成主体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抽调技术人员对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认真学习、研究,把林改宗地GPS数据准确导入GIS影像图,完成了GIS电子地图的制作,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为保证动态监测质量,寒亭区建立了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做到每一步有章可循,进行层层控制。同时,加强动态监测的指导工作,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高了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四)深入开展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成立了***区林业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设立了林业科技咨询热线,每周一、三上午为集中咨询时间,集中接受林业科技咨询服务。同时,制定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职责、培训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林业科技咨询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林业科技服务水平。
(五)抓好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按照自愿、互利、互助的原则,指导各街道、村结合林地面积成立适当规模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吸收有一定文化程度、没有外出务工,能管、敢管、善管的村民加入合作社。积极组织社员参加学习培训,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国家林业局关于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提升林业合作社社员依法治社,依法治林的素质。同时,指导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定符合各自实际的专业合作社章程,进行人员分工,实行财务管理制度上墙,完善村规民约,规范社员入社、退社等程序,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加强领导,确保有序推进。抓好下一阶段的林改工作是巩固和扩大林改工作成果的重要保证,是提升林改工作成效的根本途径。我区充分认识到抓好下一阶段林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继续保持高位推动、强势推进的林改领导机制,始终把林改作为各级的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好、抓到底,决不出现虎头蛇尾、前紧后松的工作局面,确保林改取得实效。
(二)进一步明确任务,狠抓工作落实。扎实工作,严格按照深化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完成配套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大林改和林业的检查执法工作力度,确保林改改后无混乱,全面建立完善林业发展的良好软环境。
(三)以林改为契机,促进林业的全面发展。把林改工作
与加快林业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调动广大林农造林护林用林的积极性,吸引社会生产要素向林业集聚,为生态建设、林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推进林业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今年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及时更新完善林权交易平台的流转、交易信息、更好的为农民服务。二是与银行方面深入沟通、协商,制定操作性更强的林权抵押贷款。三是制定《***区关于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用于指导《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O一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深化集体林权配套改革 构建现代林业运行机制
深化集体林权配套改革 构建现代林业运行机制
珙县政府副县长 杨学东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完成,如何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配套改革,真正实现“生态保护是基础,还权于民是根本,农民得利是目的”这一基本目标,成为各级政府必须解决的课题。近年来,珙县逐步深化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工作,紧紧围绕“抓改革、强配套、壮产业、促增收”的指导思想,始终把林权配套改革作为林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巩固改革成果的重要举措来抓,始终结合林改实践探索建立现代林业运行机制,始终以构建林木资源流转体系、林业经营管理体系、林业投融资体系和林业产业发展体系的“四大体系”为重点,通过集体林权配套改革的创新突破,真正让群众手中的林权证变成了“致富证”,走出了一条适合珙县林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的产业发展现实路径。
一、全面加快改革步伐,实现“山定主、树定根、人定心”
珙县因林而美,是典型的南方集体林区和传统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县,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以林为主,综合开发”试点县和国家大林业改革试验区,是全省第一个实现全面绿化达标的盆周山区县,先后荣获国家工程造林银质奖、全国绿化百佳县等荣誉称号,林业逐步成为县域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县现有林地面积82.02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47.63%;活立木总蓄积3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8.57%,绿化覆盖率53.17%。林地面积中,集体林地面积80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97.5 %。自2006年实施集体林权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全县已实现集体林确权面积79.2万亩,确权率达98.9%;确权农户8.69万户,确权到户率达97.6%;林权证发证率达92.5%。林改期间,全县共发生林权纠纷1412件,涉及面积1.42万亩,调处1407件,调处面积1.39万亩,调处率达98.8%,未出现一例林农非访、集访的不稳定事件, 全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2008年,全县林业产值达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申宇木业、盛世金潮、观宝山林业开发公司、名盛木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的林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较好的协调发展。
二、全力破解“四大难题”,现代林业初具规模
(一)实行林权流转“阳光交易”,突破公平流转难。作为林改的配套措施,我县根据实际,制定出台《林木林地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的紧急通知》,成立了珙县林权交易管理中心,进一步明确了林地林木流转的相关程序和操作规范,实行公开、公平、透明的林权流转交易。我县林权交易管理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履行职责,广泛进行政策宣传、技术指导、咨询服务,为有各种需求的主体搭建交易平台。2008年以来,在县林权交易管理中心的指导下,沐滩、恒丰、罗渡、石碑、仁义、洛表、孝儿、王家、下罗等乡镇,按照林木林地流转管理办法的要求,委托县林业调查设计队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将原乡镇集体林场的林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实行公开拍卖,林木纯收益达到1000-1700元/亩,与林改前相比提高了5-10倍。乡镇按照原林场的章程,将拍卖的林木收益及时分配到农民手中,同时将林地划分到原投土村、社,由村、社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确定林地的经营管理权,有的承包到户,有的由集体统一经营、分利到户。许多村、社林场在县林权交易管理中心和乡镇政府的指导下,参照乡镇集体林场的处置办法,采取公开拍卖、承包、转让、租赁等流转方式进行林地、林木流转,有效的防止了林权流转交易的暗箱操作和损害林农利益的行为,维护了林农的合法利益,保持了社会稳定。两年来,全县公开拍卖林木经营权21宗,纯收益1850余万元;林地流转1198宗,流转面积8.5万亩,流转均价30元/亩/年,农民年收益258万元,是林改前的6倍。
(二)创新林业经营模式,突破集约经营难。林改后,我县将原集体林分到农户手中,单家独户经营,农民个人的思路、发展意识不同,经营管理的方式不一,林地种植五花八门,并没有达到林改促进林农增收的目的。县委、县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及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推进各项配套改革,调整和完善各项支持政策,探索新型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分多种形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一是实行家庭联户经营,组建家庭林场;二是实行林地流转,将林地出租、转让给其他经济实体,组建私营林场,农民收入土地租金和实现劳务收入;三是走合作化经营的道路,农民投入土地,公司或业主投入资金、技术,收益按比例分成;四是走专业化合作道路,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定章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销售。目前我县已建立工商注册私营林场15个,林业专业合作社15个,100亩以上的林业大户105个,其中1万亩以上的3个、5000亩以上的5个、3000亩以上的10个,全县集中经营林地面积已达35万亩。
(三)拓展林业投融资渠道,突破融资贷款难。为破解制约林业发展的投融资难问题,县林权交易管理中心积极为林业企业寻求融资渠道,多次与县内金融机构商讨贷款政策、程序、操作办法、森林资产评估认定、林权抵押过户手续,同时积极为林业企业办理林权证,为银企合作牵线搭桥。2008年5月,巡场镇林业大户张成龙首次实现林权证抵押贷款,融资100万元用于林业产业发展,开创林权抵押贷款的先例,打破了林业贷款融资的体制机制障碍。2009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市分行、四川省林业厅、四川银监局联合下发《四川省林权抵押贷款管理试行办法》,为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证,社会投资林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林权抵押融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今年以来,由县林权交易管理中心牵头,已为11家企业评估了28宗林地森林资产,总价值达到6500余万元,林业企业从银行已抵押贷款融资1200万元,正在办理的有4宗1000万元。林业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全面加速了林业产业的飞速发展。
(四)坚定“资源”变“资本”,突破发展壮大难。县委、县政府围绕“工业强县、特色富民”的战略目标,坚持“富民为根本,生态为底线”的发展思路,坚定推进潜在的林业资源优势变为现实经济优势的林业产业发展路径,制定了珙县林业发展5年规划,重点培育申宇木业、名盛木业、盛世金潮林业有限公司、恒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观宝山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天馨香料有限公司、龙凤花卉园艺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扶持造林大户,建设林业百万元村,探索林业产业、生态建设的新模式,寻求林业发展的新突破,拓展延伸林产品的产业链。到2015年,我县将形成布局合理、区域优势明显、主导产业突出、竞争力较强的“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化一体化”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预计将建成工业原料林基地40万亩、笋竹两用林基地10万亩、特色林化林(岩桂)基地10万亩。
三、以人为本用好“三权”,确保林农致富增收
针对我县的实际,我们在开展集体林权主体改革的同时,对林业产业的主体―林农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放活林农的经营自主权。允许林权所有者自主销售木竹产品,实行产销直接见面;允许林权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允许将林权作为抵押、担保入股或合资、合作的条件;允许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种养业,开发森林旅游业。
(二)落实林农的自我处置权。通过调整商品林采伐管理政策,放宽经营采伐工业原料林的限制,落实更加优惠的林地利用和税收政策,保障农民经营自留山和承包林地的收益,使农民的生活更加宽裕。
(三)保障林农的改革收益权。在明晰产权的过程中,我们对所有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全面公开,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做到了公平、公正,保障了林
第四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铜梁县深化集体林权
制度配套改革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为了切实推进我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根据铜梁委发(2009)7号《在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今年四月以来,我与林政站的同志一道,分别到石鱼、双山等乡镇,认真开展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调研工作,通过调查走访和查阅资料,现将我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情况报告于后。
一、配套改革工作现状
2008年10月以来,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明晰产权和确权发证的主体改革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与此同时,对全县的配套改革工作也做了一些探索。
1、开展森林资源流转工作。我县根据重庆市《关于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对森林资源流转的程序、要求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据初步统计,全县森林资源流转124 宗、面积1.2 万亩。森林资源的有效流转,将林业经营的长周期分割成若干个较短周期,加速资金的周转速率,实现林木资源的快速资产化,降低了林业经营的风险性,提高了林业资本经营的水平,推动了林业经济的平稳发展,促进了林农的致富增收。通过林地流转,改善了山区林农生产生活条件。全县有15个村组通过林地流转增加收入,修通公路30余公里。如南城办事处巴岳村六组,通过承包和租赁的形式流转林地8宗,面积65亩,收入55万元,2008年投入资金30万元,新修公路5公里,实现了户户通公路,同时为全组群众统一办理了医疗保险,并发给群众每人每年生活补助费500元,群众对林改十分满意。
2、强化林木限额采伐管理。我县商品材指标每年仅1000立方米,采伐指标主要用于森林防火阻隔带、低效林改造、农网改造以及社员建房、做家具等生产生活需要等。为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县里对林木采伐管理作了明确规定,采伐林木必须由林木所有权的单位和个人提出书面申请和林权证明,分别由组、村、乡镇(街道)层层审查签注意见后,报县林业局进行采伐作业设计(农民自用搞零星采伐可不设计),经批准发给采伐许可证,方可按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时间、地点、树种、数量进行采伐。在林木采伐现场醒目处或村民集中活动的地方由乡镇(街道)督促采伐单位设立公示牌、张贴公示公告等材料,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采伐单位在采伐过程中,乡镇(街道)还派专人到场进行采伐监督,做到了(木、楠竹)标记采伐,杜绝了超范围,超数量,批少砍多,批甲地砍乙地采伐;做到了采伐结束后,乡镇(街道)组织本单位的林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向县林业局报告结果。各乡镇(街道)认真履行了林木采伐监管职责,及时发现和制止了破坏林木行为的发生。
3、积极引导,推进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近年来,我县对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了一些引导和探索。通过实践探索和精心组织运作,目前全县各乡镇(街道)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归纳起来主要有“公司+农户+基地”、林产销合作社二种模式,共组建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 8 个。通过建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从单户生产走向合作经营,把农村劳动力、林地、技术、资源等林业生产要素流动重组和优势整合,实现林业资源的优化配臵,实现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林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4、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与管护机制。按照市里生态补偿规定,2008年起生态林每亩每年补偿2元。全县269个村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任务,改革面积59.7万亩,占任务的100%。全县落实管护人员500人,签订管护合同500份,在管护合同中明确了森林资源管护对象、管护面积、管护期限、管护责任权利和义务等事项。对管护人员切实加强了业务技能培训,重点就林业法律法规、工程管理办法、业务技能和工作职责等进行强化培训。切实抓好管护措施和管护制度落实,通过采取排危加固、补植补造、设臵封山标志、书写护林标语、设臵路卡、为间断巡护、严禁烟火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管护责任,提高管护效果。认真抓好监督检查,严格考核制度,对全县的管护人员,经常组织检查,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对管护工作成绩突出的护林人 员给予表彰奖励,对不称职的管护人员及时进行调整。同时,将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责任与补偿收益权有机结合起来,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二、配套改革存在的问题
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通过调查分析,我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规范流转造成的历史隐患凸显。由于在早期的森林资源流转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合同条款不健全,甚至个别村组还出现了权钱交易、暗箱操作的现象,造成了集体森林资产的流失,人民群众意见较大,为当前及今后的工作埋下了很多隐患。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木林地价格持续上涨,一些隐藏的历史遗留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给林业发展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2、林业交易平台尚未建立。目前为止,我县没有设立专门的林业交易中心,没有专门的人员做这项工作,硬件和软件设施还不具备,宣传工作还未跟上,广大林农群众对如何进行林地流转也不够了解,森林资源流转平台还没有发挥其功能作用。
3、林业投融资体制未形成。目前的林权抵押贷款期限短、资金规模小,贷款手续繁琐、门槛过高,贷款利息、担 保费、评估费较高,林农贷款、融资较难;森林保险业务尚未开展,林业收储中心也未成立,金融机构仍然存在一定的思想顾虑,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发展。
4、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创新。目前,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工作还未启动。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无法及时更新,给指标分配带来难度。采伐小班面积控制操作难度大。对于采集木材检验数据等行为的监管,仍然难以完全到位,网络覆盖率及推广应用程度仍有待于提高。
5、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近年来,各地涌现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多样,但覆盖农户数不多,组织结构也相对比较松散,自身经济、人才、技术条件有限,经营粗放;许多合作组织只能维持现有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水平,难以发展壮大。
6、生态公益林补偿和管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生态林没有设臵专门的管理机构,在监管上主要依托乡镇(街道)林业干部的力量,大部乡镇(街道)只有1-2名林业干部,任务重,监管难以到位。生态公益林的补偿与商品林经营效益存在较大差距,经营者的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维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区划界定为生态公益林的地区,按生态公益林管护规定禁止采伐林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产生诸多不安定因素。
三、配套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目前,全县正处在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配套改革工作也列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对改革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1、妥善处理非规范流转遗留问题。历史上存在的森林资源流转所遗留下来的隐患与问题,我们必须严谨对待,并积极寻求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全面调查摸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的林木林地流转情况,并对接当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每宗森林资源的流转进行认真分类与排查,凡是合法规范、群众满意的,应予以确认,切实维护资源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凡群众不满意的、群众意见较大的非规范流转,要认真分析原因,依法依规进行妥善处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森林资源流转,采取限期(1个轮伐期)、限量(部分林权)和现货(采伐权)的办法,规范森林资源流转,避免大量林农低价贱卖山林造成失山失地。
2、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流转市场和林木收储中心。一是在流转市场的建设上,应建立起集信息平台、林权登记、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林业服务中心,实现与市联网,逐步形成区域性林业产权交易、市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为林农提供林权登记、流转、变更、供求信息等服务,规范林木林地产权流转行为。二是建立林 地储备制度,由林业服务中心牵头,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尽快成立林木林地收储中心,负责对一些暂时流转不了的和已到期但无法偿还借款的林木林地抵押物进行收购,试行森林资源储备。
3、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和林农小额贷款扶持机制。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的新模式,当前可重点推广“五户联保+林权证统管”模式,即在农村“五户联保”的基础上,将申请贷款林农的林权证集中起来作为反担保,弥补五户联保没有抵押物的缺陷,破解林农这个弱势群体贷款难的问题。大力推进林权抵押小额贷款,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针对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开发梯度不同的信贷产品,加大小额贷款扶持力度,降低林农小额贷款的准入门槛,简化贷款手续,扩大覆盖面,实行林权证直接抵押,完善森林资源评估、登记手续,尽量降低评估费用;制定最低放贷标准,免于评估,直接贷款,来解决林农弱势群体评估费用高、贷款难的问题。采取集中办贷、送贷上门的做法,实行“一站式”服务,在时间上给予优先办理。对林权抵押贷款利率给予适当优惠,并积极向上争取各种贷款贴息资金,降低林农贷款成本。研究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展“村镇银行”建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通过争取试点任务,协调金融部门和保险机构,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业务。
4、完善商品林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继续认真贯彻执行2006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认真执行“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通知》(渝府发„2006‟35号)文件精神和要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林木采伐指标得到依法、依规、科学、合理、有序分配。要稳步推进林木采伐管理机制创新,进一步改进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便捷服务。建立人工林采伐限额结转制度,当年未使用的指标可结转到下使用。完善采伐限额的消耗类型管理,合理控制采伐方式和强度。商品林可由业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并根据经营方案确定森林采伐量。采伐指标的分配要公开透明,并逐步推行采伐指标直接分配到经营者的方式。未享受退耕还林政策的非基本农田承包耕地上营造的林木,不纳入林地和采伐指标管理,权利人可自主采伐。凡经营商品林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经营实体或大户,以及新造速丰林基地和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可由经营者根据市场需要,自主确定林木采伐周期,单独编制采伐计划,其采伐限额、采伐方式、采伐年龄等可依据经批准的经营方案确定。凡新发展的速生丰产用材林,需要采伐林木的,以蓄积量控制为主,放宽出材量控制,并允许按伐区设计的出材量办理木材运输证,征收的育林基金实行全额返还。同时,对采伐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要认真督促落实,充分调动林农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5、继续大力推进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一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督促各级财政部门从每年的农村发展基金、各种惠农惠林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项扶持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初期的普及推广、业务培训以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建设。二要强化金融信贷扶持。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从根本上突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难”的“瓶颈”。三要引导扶持品牌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维护其经济利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切实增加收入。四要建立经营示范。选择经济条件好、合作意识强、林农素质高的乡镇村,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对即将组建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6、不断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和管护机制。一要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争取中央将重庆的天然林工程区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在中央和市级财政补偿资金的基础上,从县级财政统筹、土地出让金和发动社会各界捐赠等多渠道、多途径、多方位争取和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尽快提高生态林补偿标准,缩小与经营商品林的经济效益的差距,切实维护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的权益。二要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遵循“非木质利用为主,木质 利用为辅”的原则,依托生态林植物资源积极开展枝、叶、花、果利用;依托林地资源开展种植珍贵树木、中药材、食用菌经营活动;依托林中空间资源养殖家禽、动物;依托景观资源开发“森林人家”森林生态旅游项目。通过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的合理利用,挖掘生态公益林的经济效益,提高生态公益林自我补偿能力,激发林农自觉保护生态林、经营生态林的积极性。三要恢复基层林业站,乡镇(街道)单设林业工作站,成为乡镇(街道)政府的事业单位,落实林业技术和生态林监管人员3-5名,具体抓好森林工程建设;同时,加大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提高林业站对生态公益林的监管能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改革信心,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以加快推进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林业在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篇:辽宁集体林权配套改革问题研究
辽宁集体林权配套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以确权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后,辽宁又开始了为主体改革配套的综合改革进程,几年来,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各项改革措施,以进一步促进集体林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辽宁;集体林权;综合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一、集体林业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林业产权界定、产权安排、产权运营、产权管理监督是激发林农生产积极性,发展林业经济的前提条件。2007年底辽宁省作为国家试点省份,以确权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从2009年4月起进入新一轮为主体改革配套的综合改革阶段,包括组建合作社、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保险等。几年来,辽宁省林业综合改革成效显著。目前全省林业合作组织数量达到2674个;市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2个,县级达到51个,乡镇级区域性分中心20个;已编制完成1936个村级林农森林经营方案,占应编数的75%;森林保险面积5155万亩,占森林面积8710万亩的59%;林权抵押贷款余额40亿元;林权流转机构不断完善;森林资产评估工作稳步推进。全省林业总产值实现1834亿元,同比增长5.6%;农民人均林业收入3980元,同比增长6.5%。林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深化改革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需采取得力措施予以解决。
二、集体林权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作支撑。我国林权制度和林权改革的法律制度本身就不完善,虽然辽宁省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但还不能满足现实对立法的需要。现阶段在采伐和税费政策的调整、森林资源流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的一些关键环节上,还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作支撑。
2.合作社注册和运作不规范。发展林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是维护林农权益、提高林业规模效益的重要途径。为了快速发展合作社,各市不同程度地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比如铁岭、朝阳等市对正式登记注册成立的合作社均可获得1万元以上的补助,有的地方出现了为了享受政府政策而“跟风”注册的现象。
3.林权管理服务不健全。2010年辽宁清原、本溪2个县被列入全国首批林权管理服务试点省份后,辽宁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机构不健全,人员不稳定,定位不准,政企职能交叉,服务内容有待丰富和规范。
4.流转缺少秩序。林权合理流转起来才能促进森林资源优化配置,但现在定价混乱,例如有的造林公司把农民承包的林地以100-240元不等的价格购买过来,办理了林权证后,又以公司的名义出售,一亩林地可以卖到2000元以上。由于林农法律意识淡薄,经常出现不经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表决擅自出让山林,少数木材商人围标串标等现象,缺少有约束力的林权流转法律法规。
5.森林资产评估信用度不高。林权评估是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等交易的前提,但现阶段林权评估缺乏科学标准,比较盲目。例如,2012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村信用联社受理了一笔贷款申请,交易价值为10万元,100亩林地,一家林权评估所出具了评估报告,总价值达到100万元,其评估依据是承包土地还有27年,杨树成材后的价值。如果金融机构以100万元评估价值为依据发放贷款,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处置抵押物将远远不能抵偿贷款。
6.森林采伐维护和保险形势严峻。由于林农自主经营后现行的凭证采伐制度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商品林超额采伐一直屡禁不止。辽宁省公益林的比重占集体林总面积的49%。生态林补偿标准据估算应为36元/亩,但实际上为生态林补助资金为5元/亩,2014年才提高到7.5元/??,有的地方还没有落实到位。林农收入有限和风险意识,保险机构因为费率低等原因,影响了森林保险工作的推进。
三、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1.做好改革立法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大”要加快各项林改法律和指导性文件的颁布和落实,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措施通过必要的法律程序来规范、保证和实现。继续加大确权发证的督导力度,认真做好林改的管理验收工作。
2.强化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根据国家出台的有关林权流转的指导性文件,尽快出台具体的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并使大宗农林产品现货交易成为上线交易的品种,借助电子交易平台“一点接全国”。三是强化监督管理。对各类违法违规交易行为要严厉打击惩处。
3.科学评估森林资源。在国家林权评估立法没出台之前,省级各林业主管部门要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资产评估协会等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尽快制定出适应本省实际情况的林权评估的政策法规。是发动各科研院所、社会评估机构和一线林业工作者积极开展林权评估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尽快建立起一套科学实用的林权评估技术体系。
4.充实林权管理服务内容。要充分发挥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工作的服务、管理、指导、指挥和协调职能。要将林权的行政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实行“机构分立,职能分开”,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包括岗位责任制、学习及例会制、廉政建设等日常管理制度。
5.完善合作社运行机制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合作社的普法宣传,扶持符合条件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承担省、市(县)级林业项目。五是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目前政府己制订出合作组织示范章程、财务制度、组织机构制度,林业合作社组织应认真学习和贯彻,使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化、合理化。
6.强化经营方案,实现森林有效维护和保险
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程序要科学、严格、合理。森林经营方案要在上下级各方共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然后按方案办事,使之成为森林经营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调动森林保险经营机构开发适合林业生产经营实际保险品种,由单一的森林火灾保险发展为森林综合保险。
7.借鉴国内外经验,创新林权制度
国内外在林业发展和林权制度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比如瑞典的森林采伐量主要取决于10年一度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美国、加拿大、日本、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政府财政林业政策、林业合作组织等方面都有较为切实可行的借鉴作用;国内福建、江西等地的林权配套改革办法也值得去学习。应该积极组织各种国内外的参观交流和学习活动,打开眼界,开阔视野,科学设计我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张玉伟,张洪生.辽宁省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J].辽宁林业科技,2013(5):40-44.[2]李怡,高岚.我国林权流转效益分析与评价.农村经济,2016(2):44-49.[3]杨艳琴.浅析辽宁省林业专业合作社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13(4):36-38.作者简介:张雪艳(1962-),女,汉族,辽宁本溪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陈德智(1981-),男,汉族,辽宁本溪人,学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经济信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