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案

时间:2019-05-14 05:2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端午的鸭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端午的鸭蛋教案》。

第一篇: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黄英英

一、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蕴含在鸭蛋中的情感,通过反思家乡民俗,提升文化传承意识。

3、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认真品读,感受作者情感和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

五、教学难点:多元解读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讨论法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不错,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是有所了解的,像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吃龙舟饭等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同学们的预习,老师来检查预习效果

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城隍huáng门楣méi用酒和huò苋菜xiàn硝药xiāo腌腊yān络子lào大襟jīn车胤yìn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提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细读课文,深入学习

问题:

1、大家再思考: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引出下文。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提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分析: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有一种深刻而独特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

4、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提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提示: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

“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

(五)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提示: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六)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要对中国的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

(八)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九)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民族风俗

第二篇: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

一、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3、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二、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讨论,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关注生活细节,善于发现生活情趣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预习,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端午风俗;反复诵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品读课文,在讨论中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养成有条理、有目的的语言表达习惯。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呢?(学生答)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有哪些说法吗?(出示课件)我国各地端午的风俗是不尽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品一品《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了解作家作品,检查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简介作者(名、时、地、评、著)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用酒和(huî)苋菜(xiàn)籍贯(jí)硝药(xiāo)

腌腊(yān)络子(lào)大襟(jīn)车胤(yìn)熏(xūn)五毒似的(shì)

3、初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说说作者在文章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道端午的习俗——说家乡的鸭蛋——品端午的鸭蛋;对家乡的热爱

三、细读品味

1、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朗读时注意读出情感)

a、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为什么先写端午的习俗?(出示课件)明确:列举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浓墨重彩渲染端午气氛是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合理背景。

师: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才令作者如此魂牵梦萦吧。

b、朗读二、三自然段,说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语言表达训练一:回答问题句式要完整)

明确: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质细而油多)

完整句式:高邮出双黄蛋,具有蛋白柔嫩、油多,蛋黄通红的特点。

高邮鸭蛋如此与众不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在我们为它拟写一则广告词来做宣传吧!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

2、品味风格独特的语言(出示课件)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在文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小组讨论2,举例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语言表达训练二:说话要有目的)

小组讨论3,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那些情感和生活态度。(语言表达训练三: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四、教师小结:鸭蛋谁没吃过?可我们有谁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呢?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感谢汪曾祺老先生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很美。让我们向他致敬。其实,无论是端午、中秋还是春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每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烙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都没有感情,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不要等到像韩国那样把我们的端午节申请成了他们的文化遗产时,再去叹惋自己传统的流逝。热爱中国,就应该传承中华文化,不要让几千年的传统在我们手中失传。

五、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家乡的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家乡的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六、作业设计:

通过实物表达情感:喜怒哀乐是人最基本的情感,汪曾祺借着鸭蛋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们在其它文章中也经常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或快乐,或思念,或批判„„请你选择一种实物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情感。

七、拓展延伸

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我十九岁离乡,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 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 “茨 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 “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1.请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作用吗?

2.为什么作者会对家乡的咸菜茨菇汤难以忘怀?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3.本文体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哪些特点 ?试举例说明。

八、课后小结:

此次备课、授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但整堂课没有能够营造出节日的气氛,课前准备的检查和自主学习指导过细,以致课上时间不够用;缺少拟写广告词的方法指导;问题提问的方式方法沉闷;欠缺触类旁通。

第三篇: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2. 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3.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4.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动人的文化底蕴的能力,从而积累写作素材。教学方法

1.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2.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氛围。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5.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戏剧剧本《沙家浜》。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1)、阅读课文,初识课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éi)苋菜(xiàn)籍贯(jí)硝药(xiāo)

腌腊(yān)络子(lào)大襟(jīn)车胤(yìn)

(3)、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2、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3、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三、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解决导学案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课文

1、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特点?

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用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2、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教师点拨: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质细而油多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3.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了端午的鸭蛋?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幻灯片)教师点拨: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三、小结全文:

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学生说)你会包粽子吗?活动:发纸包粽子。

8、写一段话,以“如何包粽子”或“关于刚才活动你的心情、想法”等(在纸上写一写,叫几名学生交流)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揣摩语言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汪曾祺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

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三、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延伸拓展

1.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传统节日?国家在哪些节日上安排了法定假期,为什么这么做?

2.你还知道哪些西方的节日?

3.韩国为什么要抢着对端午申遗?

链接:早在一千多年前,从中国起源的端午节就传到了韩国。从1967年开始,“江陵端午祭”就被韩国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与扶植。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准备,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及无形遗产”。

近年来现很多年轻人对传统节日不太感兴趣而热衷于西方节日,应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不论过洋节还是过传统节日都要重视文化内涵(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

现代人过端午北京市除传统意义外还提倡:出嫁的女儿回家看父母,提倡孝道;商家回访客户(商业礼仪)。

国家从08年开始传统节日放假,就是为了让亲人团聚,互相交流感情建议大家无论身在何方《常回家看看》(齐唱)

五:小结和作业: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受戒》《沙家浜》

家乡的端午:风俗

家乡的鸭蛋:名声、特点 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端午的鸭蛋:挑——装——吃——玩鸭蛋

行文结构:闲适自由

语言:平淡有味,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香

作业:《家乡的端午》或倡议保护传统节日

和家人一起过端午,在传统节日中回归传统。

第四篇:《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汪曾祺

【学习任务及方法】 速读全文,概括内容。跳读首段,了解风俗。朗读下文,表现感情。品读美句,分析语言。纵览全文,总结写法。模仿写段,赞赞家乡。【教学设想】

1、一课时教学

2、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勾画出不理解的语句,提出疑惑。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端阳》视频 2000年第6期《老头儿汪曾祺》作者:汪朗 汪明 汪朝

一、1、导入: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清明节刚过,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逝去的亲人烈士让活着的我们永远追忆,有一位老人,他的儿女们在追忆父亲的文中曾写到:家里买了好的咸鸭蛋,爸说远不如他家乡的大麻鸭下的蛋好吃,又说他的祖父把一个咸蛋分两三顿下酒,我们会嘲笑地说“穷地主”。这位老人就是当代著名作家高邮人汪曾祺。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2、屏显一课题及作者。板书课题及作者

汪曾祺先生到底长得什么样?为什么人们至今对他念念不忘?

3、屏显二

指名读有关作家的介绍。老师总结:普普通通的相貌,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对他的怀想将延续很长很长。

4、屏显三

课前预习的怎么样?请一位同学起来读准字音,讲讲词义。指名读字词。齐读字词 我们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地发愤的读书,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光耀门楣。

5、屏显四

出示学习任务和方法,老师讲解。我们认真学习,希望这节课成为你实现光耀门楣一个小小的因子。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我们主要围绕“读”展开。

二、进入课文的学习

1、屏显五

快速阅读课文,梳理出文章写了哪些事和物。跳读首段,了解风俗。端午的孩子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挂鸭蛋络子

作家为什么从端午的风俗写起?

师总结:端午的风俗之一吃“十二红”里面就有鸭蛋的影子,它引出了家乡的咸鸭蛋,有家乡的咸鸭蛋才有孩子们吃玩鸭蛋络子的乐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得出结论:环环相扣,结构严谨。

作者一口气写了家乡的那些风俗? 得出结论:依次写来有条不紊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行文方法。

2、高邮端午的风俗一件一件娓娓道来,构成一幅幅精美的风俗画。我们一起观览我国各地端午的风俗画。

屏显六 浏览端午的风俗画。

3、端午节我们泰安有什么风俗?

4、此时,难道你脑中没有疑问产生?

老师总结:一事一物总关情,林林总总的端午节风俗无不是寄托对坚贞不屈的屈原的敬意,表达对美好生活企盼祝愿的情感。板书 事 物 情 作家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这美好情感?

三、细致研读课文

1、屏显七

朗读下文,读出文章的情与感。品读美句,赏析出语言的特点

2、先品析老师喜欢的两句。老师只为抛砖引玉,老师范读,老师应该传达出作者的什么感情呢?用什么样的语调语气重音落在哪些词上?语言有什么特点呢?

屏显八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老师总结:洋溢着对家乡鸭蛋赞美自豪之情,文白相熔,雅俗共赏,增强幽默意味

3、自由组合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品读文章,喜欢哪句品哪句

一三五组发言。

如: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

③令人惊喜的„„,因为鸭蛋“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④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⑤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⑥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⑦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赞美,自豪)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4、李迪:《快乐的老头儿汪曾祺》追忆到: 听说汪曾祺是高邮人,有人就吆喝起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然后说,汪老,除了秦观,高邮就您了!汪老笑成大菊花,说我只能排老三,前头还有高邮鸭蛋呢!打一个双黄,再打一个还双黄,比我有名!你们看我的脑袋,像不像个鸭蛋?都是小时候吃鸭蛋吃的。朝朝暮暮地吃!一干人笑歪。汪曾祺真是一个快乐的老头儿。

文中有类似的事,你能通过对话表演出来吗?

5、情景表演 二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老师把高邮的鸭蛋归结成四个字:好吃,有名,两者什么关系?小小的鸭蛋寄深情。出示热爱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在故乡的生活了,童年趣事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6、汪老写“端午的鸭蛋”最难忘的还是儿时玩的鸭蛋络子。师: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有趣的一天。

学生齐答:做络子——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师总结:动作娴熟,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老师觉得最有趣的当属玩鸭蛋壳。

屏显九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如同玩具,更像童年的玩伴。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类似的事展现。

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联系,孩子好奇心强,在玩中探索自然,老师总结:对故乡的眷恋,对儿时生活的怀念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情结,从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吟诵到鲁迅对百草园动植物的描写,从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的抒情到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对不起眼荠菜的刻画,都是这种情愫的表达。不过呈现的语言特点不同而已。

汪曾祺先生说自己所追求的是和谐,不是深刻,是除净火气、感伤后,达到恬静、淡泊的韵味。所以有这样的语言特点

四、总结语言及写法

屏显十 语言特点

也有选择描写对象的差别,在他笔下,风花雪月,花鸟鱼虫,甚至吃喝拉撒,皆可入文,关键是要从中品出生活的情和趣,悟出人生的深刻道理。板书 里

屏显十一

这就要求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细致观察,善于思考,勤于表达。我们拿起笔表达表达吧!我喜欢吃东平湖的鸭蛋,也喜欢我们的地方曲艺山东快书,偶发灵感,写下此文,请同学说说。

五、拓展迁移 屏显十二

闲言碎语不要讲,开口啦啦咱家乡。东平湖的咸鸭蛋,美名传播到四方,个大味美实在强,蛋壳一破红油淌,口水流了三尺长,师总结:山东快书通俗易懂,合辙押韵,节奏鲜明。老师的有一块砖抛出,希望引来你的美文。

屏显十三

模仿写段,赞赞家乡的风与物

总结: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的风土人情,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第五篇:《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17.端午的鸭蛋

授课时间:

****年**月**日知识与能力:

.体会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加强朗读,感受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苋菜

籍贯

硝药腌腊

络子

大襟

车胤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教学后记:

下载端午的鸭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端午的鸭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7、端午的鸭蛋 教案

    17、《端午的鸭蛋》教案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任志力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3、朗读课文精彩语句......

    《端午的鸭蛋》教案3

    《端午的鸭蛋》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汪曾祺散文“小叙事”创作特点 2. 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 3. 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培养热爱祖......

    《端午的鸭蛋》教案5篇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各地的端午节习俗,对比感受丰富多彩地民间文化习俗。 2、过程与方法: 加强朗读,引导学生感受......

    17端午的鸭蛋 教案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

    端午的鸭蛋教案定稿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

    端午的鸭蛋教案 汪曾祺

    《端 午 的 鸭 蛋》教 案 永隆中学 邓军美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 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受对传......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授课人:哈丽瑶 班级:八(9) 班 时间:2015、03、3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

    端午的鸭蛋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活动评价材料:教学设计第四单元17课 《端午的鸭蛋》学校:宁兴学校北校区姓名:常瑞连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课题:第四单元17课《端午的鸭蛋》第一课时编号: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