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议高三的教师都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建议高三的教师都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 作者:佚名来自:本站原创点击数:506文章录入:马新民 ]
通过封锁线
吴非
我平时倡导学生“自由地写”,可是到了高三,我不能不教他们一些应试技巧,不得不教他们一些俗招,以帮助他们通过“封锁线”。我看不起高考,但是我的学生要上大学,我的任务之一是帮助他们获得进大学的门票(这个说法很俗气,但是如果要把这个问题说得郑重其事,也未免太没见识了)。能通过“封锁线”,到了“解放区”,就是成功。既然我没法阻止你造铁丝网建碉堡挖壕沟,那你凭什么要求我拿着“良民证”通过?
我何尝爱写作的“规矩”?用那样的规矩是教不出好学生的,可是那样能帮学生混过高考关!文无定法,考试作文却要“有法可依”。把千百万人全束缚在陈规陋习之中,难道是我们的“写作教学”?每年看到高考作文,都很难过,——那些作文,真的代表了全国五六百万考生的最高水平?代表了五六万高三语文教师的智慧?代表了语文教改的成就?可怜传媒没有见识,每年都不遗余力,吹捧高考“佳作”,全社会推波助澜,简直像个没有文化的国家。一篇《赤兔之死》被吹得死去活来,妇孺皆知,教授立捧,老板赏钱,海外华文报纸称“这是大陆恢复高考以来惟一的一篇满分作文”,结果美国的报纸立刻以讹传讹。——一篇高考作文搞出这么大的动静,这是教育的进步呢,还是教育的衰败?
社会一方面抨击高考作文,另一方面,不断地有作家名人出来参加“高考作文秀”,有的是闹着玩儿,有的却十分在意。2002年我按游戏规则给某作家花了10小时写出的作文打了个30分,他到处喊冤,把他的作文登在报上,发在网上,要讨公道,试图引起社会的注意。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后来又给打他不及格的包括当地几位优秀的考生。——这就是说,高三学生都知道考试的“规矩”,而社会未必了解。一位作家过不了高考作文关,在教师看来,一点也不奇怪。高考作文全卷是150分,他才选做了试卷中能对付一下的作文(因为不可能得零分),如果他敢做做其他90分的选择题和主观题,我估计他就不敢吱声了。有谁不怕封锁线?演员,——他是来做戏的,知道不会真的挨枪子儿,又想引起观众的注意,所以大声咳嗽打喷嚏,弄出动静,姿态夸张。但是对考生而言,高考不能做戏。
因为选拔方式是考试,学生不得不受这样的训练。只要经过一年有效的训练,一面就知道要审题,知道要看清要求,就知道要估计字数,知道字要写端正,知道自己并没有多少自由,知道不要写犯忌的话,知道段落不能碎杂......他们并不指望写出传世文章,他们要的是“分”,只要过了这一关,新的天地就出现了,他何必要拿出自己的前途去冒险呢?作为教师,何尝希望自己的学生平庸?不得已也!这些,是批评界能想到的吗?
语文教师的任务是什么?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完成两个任务就很好:一是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一是设法帮他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批评家或许回站在一边说,你们干嘛不去炸碉堡堵枪眼呀,这么消极?我只好回问批评家一句:“你告诉我:鬼子在哪里?”(摘自吴非《不跪着教书·通过封锁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第二篇: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核心要点:
开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历史成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创造出前无古人的“中国奇迹”的三大法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促进,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鲜明特征就是“全面”。不仅战略举措要全面,改革要“全面深化”,法治要“全面推进”,治党要“全面从严”,战略目标更要全面,是在世纪之交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从时间和空间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的结果,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无论问题多么复杂、探索多么艰难,我们一定要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立足点、主动权、评判权和历史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开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历史成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创造出前无古人的“中国奇迹”的三大法宝。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一、紧紧扭住改革这个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牛鼻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关键期,全国人民期盼的是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最艰难的也是深入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负众望,以非凡的政治担当、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谋划改革、领导改革、推进改革,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集结号和进军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光彩。
顶层设计谋划改革。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深化改革,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党的十八大召开不过一年,在总书记的亲自主持下,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实施,使全面深化改革有了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动力。
统筹推进领导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有顶层设计,更要有强有力的领导保证。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了由总书记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并于2014年1月22日召开第一次会议。从那时起至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前后召开了25次重要会议。各地也形成相应的体制机制,从上到下统筹协调,推动改革的各项重大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总书记提出了包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内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生产力、社会活力、思想创造力,3年多来,改革的成效和势能彰显,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精准发力深化改革。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有谋善谋。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必须一鼓作气、坚定不移、善做善成,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总书记最近又进一步强调,要认识到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的道理。对各种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数,增强改革定力,抓住改革时间窗口,只要看准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务求必胜。在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下,无论是农村改革、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还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贫脱贫攻坚、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等,都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精准聚焦、精准研判、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形成合力的精神。
二、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宏大持久的系统工程,既要通过改革注入强大动力,也要通过加强整体性协调性使之实现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战略目标、战略举措高度统一,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行动纲领。
鲜明的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扭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集中反映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蕴含着对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对中国发展方略的深邃思考、对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
紧密的内在逻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法制保障,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保证,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我们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就必须牢牢把握“四个全面”理论和实践逻辑关系的内在统一,深刻认识“四个全面”之间的有机联系,紧紧扭住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战略举措不放松。
全面的发展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促进,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鲜明特征就是“全面”。不仅战略举措要全面,改革要“全面深化”,法治要“全面推进”,治党要“全面从严”,战略目标更要全面,是在世纪之交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系统谋划,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共融共通、相互促动、全面推进,治国理政成就举世瞩目。实践充分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牛鼻子”,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实践效果更加明显。
三、以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问题,始终是解决我国全部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既是快速发展,又是分阶段的发展。每当重大发展关头,科学回答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基本趋势、基本走向,并对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及时作出战略调整,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准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新形势下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廓清了迷雾、指明了方向。
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治本之策。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理念也不会一成不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综合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世界经济长周期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紧紧围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从时间和空间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的结果,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是关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每一项都有很强的问题导向。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只有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才能切实解决“阿喀琉斯之踵”;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才能不断克服我国发展不协调带来的“木桶”效应;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免受“大自然的报复”;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只有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减少“成长中的烦恼”;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新发展理念,是红绿灯,是指挥棒。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形成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努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要体现全民共享,不断扩大共享发展的覆盖面,使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二要体现全面共享,不断丰富共享发展的内容,全面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要体现共建共享,不断拓宽共享发展的实现途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四要体现渐进共享,在发展中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共享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循序渐进、不断发展。要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贯穿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
四、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制定总体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稳步推进前无古人的宏大系统工程。总书记指出,纵观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决策,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上党和国家制度建设总揽全局的日程,扎实推进、克期克成。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些甚至成为制约发展稳定、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今天,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为党和国家事业、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书记指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往什么方向走,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能以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为标准,绝不能放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无论问题多么复杂、探索多么艰难,我们一定要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立足点、主动权、评判权和历史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回首过去,我们党依靠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写下了精彩篇章。展望未来,我们党也一定能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秋石)
来源:共产党员网2016-7-02
第三篇:关键是做好“放活”这篇文章
关键是做好“放活”这篇文章
中央“1号文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这是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我认为,在认真严格地落实“多予、少取”的同时,关键是用心着力地做好“放活”的文章。
首先,要理解和把握“放”的内涵和要求。我认为,“放活”绝不能理解为放任不管,“放”本身就是作为、就是改革,“放”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工作方式、管理方式、思维方式,“放”过去统得太死的方面,改革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传统东西。一是束缚农民增收的思维方式要放。思想上的障碍是最大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要树立“大农业”观念。就“三农”抓“三农”,只能使农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窄,必须跳出这一思想束缚,树立“大农业”观念,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中来统筹考虑。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现代化。要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和手段抓“三农”,寻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的途径。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把农民作为产业工人来对待,解决好农村经营主体“缺位”问题。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和探索,对探索性实践予以理性支持而不横加限制,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总结而不简单否定,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束缚农民增收的限制性法规要放。中央“1号文件”提出“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这从根本上为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打开了“闸门”。只要符合法律法规,让农民群众什么赚钱就干什么,能干多大就干多大,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三是束缚农民增收的工作方式要放。目前、有些基层的党委、政府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惯性工作模式运作,行“长官”意志,搞强迫命令,这是制约农民自主增收的主要症结。要坚决革除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坚持以市场经济的手段抓工作,从过去催耕催种催收中解脱出来,多做服务引导和示范带动的工作,把生产经营主动权交给农民。四是束缚农民增收的管理方式要放。政府要探索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新机制,把管理农村的职能转到依法行政上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宏观决策、抓外部环境改善和社会事业上,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坚决要放开。
其次,要明确“活”什么,“活”到什么程度。我认为,“放”是手段,“活”是目的,“活”就是活跃人们的思想,活跃一个地方的经济,最终实现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一要让农民群众的思想“活”起来。农民群众的思想越活,创造力就会越强,农村工作就越主动。现在多数农民重农轻商、守土恋家的意识比较浓,这种思想意识的存在限制了眼界,束缚了手脚,最终制约了增收。因此,要促进农民增收,最根本的是进一步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这是治本之策。二要让农民增收致富的办法“活”起来。要引导农民群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生产、搞多种经营,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什么赚钱就干什么。引导广大农民恋乡不守土,哪里有市场就到哪里去“闯”,一个产业没效益,就寻找新的致富产业。最终要让农村经济真正“活”起来。要多措并举,在农业、农村经济中掀起“五股”热潮。一是结构调整的热潮。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农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二是产业化经营的热潮。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为农民架好通向市场的桥梁。三是科技兴农的热潮。整合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四是务工经商的热潮。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做好增加非农收入和减少农民这两篇文章。五是支农投入的热潮。健全农业投入长效机制,破解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水、电、路等瓶颈,强化发展基础版权所有
第四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我认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写好它,必须进一步学习总书记概括的邓小平的“信念坚定、热爱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战略思维、坦荡无私”这六大崇高风范,在全社会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上的是建设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珍惜把握机遇
一是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法非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同学们应该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在美育方面,同学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我们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群体。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学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地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把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当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这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知行统一、脚踏实地。言行一致,他的道德人格必然会不断完善。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第五篇:努力做好土地储备这篇大文章
努力做好土地储备这篇大文章
目前,县委、县政府提出未来三年,我县将围绕建设“三都文化地、千年磁州窑、生态荷花城、都市休闲港”,深入实施“对接大城区”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城市环境质量、聚集能力、承载能力、居住条件、风貌特色、管理服务六个“上水平”,打造北中原都市区富饶、秀美、幸福的新磁县。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任务,大力保障新一轮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经营好城市用地,对我们国土资源部门来讲,即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为迎接挑战,抢抓机遇,我们国土资源局提出了加大执法监察、土地储备、开发整理、地籍管理、耕地保护、队伍素质等六个方面亮点创新工作。尤其提出要把土地储备这项工作做大、做强、做好、做亮,为全面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土地经营工作打好基础,起好步。为切实做好土地储备这篇大文章,还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树立以土地经营城市的理念,对国土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良性发展。今年我局拟对县一中南侧面积 为676亩的土地进行收储,该地块东临中华大街,北依磁州路,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符合城市发展规划。
二是坚持“统一储备、统一供应”的原则,实现县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完全垄断,建立规范高效的土地市场运营体系,规范管理体制,统一运作,真正做到“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
三是坚持紧扣“调控”的职能定位,把“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作为土地储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使土地储备工作起到一个“土地银行”的作用。
四是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树立“城市发展一盘棋”的思想,充分调动国土、财政、规划、建设、乡(镇)政府等各部门积极性,把土地资产运营作为本地区、本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是保障土地储备资金。综观我国现行土地储备融资的渠道有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三种。从目前我县实际情况来看,应以财政资金拨付为主,银行贷款资金为辅。
六是坚持依法实施土地储备。首先要结合县规划部门对收储地块进行勘测定界,摸清底数,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根据相关土地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对本地块进行科学的地价测算,确保被征地农民权益;第三,还要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土地收储和出让方案,方案里做到工作步骤明确,分工到部门,责任到个人。
七是坚持实行“净地”招拍挂出让制度。通过对储备土地进行前期开发,使其变成“熟地”、“净地”,然后根据城市建设需要、市场需求和土地供应计划等,将这些“熟地”、“净地”出让,不仅使受让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而且可促进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增加土地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