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巴彦淖尔市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巴彦淖尔市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
发展情况交流材料
一、巴彦淖尔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
巴淖尔市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河套农业区、阴山山脉、乌拉特草原以及淳朴浓郁的民风民俗等旅游资源保存完好。这里盛产小麦、玉米、油料、河套蜜瓜、西瓜、黑瓜子、苹果梨、枸杞和番茄等优质农产品,特别是粮、油、糖的产量一直居全区前列,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优良资源条件。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始于21世纪90年代,初步表现形式为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的“农家乐”,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初期和较典型的形式。随着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及大众休闲娱乐意识的增强,近两年我市乡村旅游逐步升温,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其他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产品也随之出现,如现代农业观光科技园、休闲农庄、度假村等。全市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带动效果开始显现。
2012年,我们重点开展高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创建工作。为了有效的推动该项创建工作的开展,我们以及时推广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的评定标准为契机,采取走进每一个接待户,手把手、面对面的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推动创建工作迅速展开,从而较快地改变了我市乡村旅游试点
数量少、档次低、吸引力差的落后局面。
鉴于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业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2012年9月,自治区决定在我市召开全区乡村旅游现场会,这是我市旅游业发展有史以来召开的一次规格最高的旅游盛会,从而也将巴彦淖尔乡村旅游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2012年,我市创建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一家,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6家,并评定自治区级示范点3家,使巴彦淖尔市一举跨入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前列,面对这种优势,我们因势利导、再接再厉,培育发展并评定25家三星级接待户,储备了一批有望成为高星级接待户的乡村旅游接待户企业,为该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巴彦淖尔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随着巴彦淖尔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巴彦淖尔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实质性起步阶段。
(一)资源依托状况
我市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北部有50万公顷的天然牧场,中部为古老雄浑的阴山山脉,南部为著名的河套平原,加之分布其间的森林公园、湖泊水库、沙漠河湾及各类历史遗迹和自然保护区,辅之以悠久的农牧业文明、厚重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民风、物美价优的地方土特产,构成了我市绚丽多姿的乡村旅游资源,为积极发展以登山涉水、农家休闲、少数民族风情体验、古迹观光等为主的乡村旅游提供
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二)区位与交通状况
我市处于河套平原腹地,东临包头市,南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西接乌海市和阿拉善盟,110国道、京藏高速公路穿市而过,乡乡通油路,村村建公路,发展乡村旅游的交通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三)市场状况
乡村旅游属短线游,以150公里范围内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除市内游客,临近的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的游客也是我市乡村旅游的重要客源。
(四)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全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势所趋
我市地处河套平原腹地,素以“天下黄河,唯富一套”和“八百里河套米粮川”的美誉而闻名于世,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国内享有盛名的瓜国之乡。可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河套平原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加快巴彦淖尔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
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虽然前景广阔,但是也面临着许多基础性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基金投入力度不足,基础条件滞后,宣传力度小,文化内涵挖掘层面肤浅等诸多方面,努力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将会极大的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理顺发展思路,提升认识高度
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顺发展思路,以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集群优势和竞争力为目标,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导向的原则,通过吸引内外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宣传现代休闲理念,加大宏观管理力度,扶持重点乡村旅游企业,培育知名乡村旅游品牌,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统一开放、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产业运行机制,建立起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布局合理、知识与技术含量高、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巴彦淖尔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把巴彦淖尔建设成为区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热点城市。
(二)加强规划指导,合理布局产业
首先要瞄准市场,准确定位,合理部局,将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目标纳入全市旅游总体发展大框架之中。其次,要出台乡村旅游景点等级评定的有关标准,逐步引导和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第三,要突出乡村旅游餐饮和娱乐特色,面向全区、全国着力打造“吃在巴彦淖尔、乐在河套平原”的品牌。第四,要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活动内容和娱乐项目,特别是可参与、可体验的,并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特色项目,从而切实增强其旅游功能并提高其档次和服务水平。重点是要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鼓励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点像乌拉特前旗公田村那样投资兴建各具特色的民俗博物馆,并适时组织
农牧民有选择地进行展示性农牧业生产活动和民俗表演活动,以此达到增强吸引力、稳定回头客和扩大新客源的目的。
(三)强化政府主导,构建支撑体系
各级政府要创造有利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环境,制定规章政策,引导和规范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第一,要规范乡村旅游经营组织的准入条件,包括资金规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其他条件等,并适时、适度提高进入门槛,确保乡村旅游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第二,制定积极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巴彦淖尔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三,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入。重点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努力改善交通干线到各乡村旅游区的道路状况,建立乡村旅游交通网络,特别是联系城乡的旅游公交车的开通以及自驾车的网络建设;扩建新建停车场,改造村内公路、公厕、美化、绿化、亮化村容村貌;建立乡村旅游信息网。
(四)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注重打造特色旅游
乡村旅游对游客最大的吸引力是乡村意象,是对城市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无形旅游资源。传统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是巴彦淖尔乡村旅游文化的核心资源之一,对旅游者有强烈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在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中,深度挖掘巴彦淖尔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技艺等反映巴彦淖尔本土文化的东西,要赋予乡村旅游
以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既要有意在乡村营造一种“可印象性”的整体氛围,又要向市场宣传推介,形成鲜明的乡村意象。只有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才能赢得市场,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突出乡村特色,体现乡土文化精髓。
(五)完善产品建设,延伸产业链条
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旅游产品的完善性,以增强其持久性和吸引力。根据巴彦淖尔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打造自助农庄采摘型、牧户草原风景旅游型、渔家休闲垂钓型等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在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中,既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持原汁原味,又要以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为基础,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走产品差异化道路,还要延伸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为乡村旅游业夯实产业支撑力。
(六)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增强乡村旅游整体素质,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水平,培训工作必不可少。一是加强对乡村旅游业主的旅游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以及远程教育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二是加强服务规范培训。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加强对本土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培训。要认真挖掘,认真总结地方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并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在
这方面的培训,使乡村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第二篇: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思路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思路
广大乡村拥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加之中短途游的逐渐繁荣,发展乡村旅游面临良好的机遇。乡村旅游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将休闲观光旅游活动与品味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化、走进农家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向广大城乡消费者打开一个崭新的休闲旅游新天地。乡村旅游的兴起发展,不仅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事情,而且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抓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进步的有效载体。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繁荣县域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带动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民和企业投资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促进县域经济更加繁荣;能够发展农业的生态、文化等功能,满足城乡居民对绿色农产品、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等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现代农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可以预见,乡村休闲旅游将会推动县域经济进一步繁荣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股重要力量。
为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旅游产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拟定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思路如下:
一、发挥休闲旅游优势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引导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同时,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馆服务业等配套产业的加快发展。要围绕乡村旅游休闲景点的建设规划乡村休闲旅游,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的区域分工,促进特色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和加快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的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形成以乡村旅游为龙头、产业合理布局和农村劳动力合理分工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要充分挖掘自然生态、乡村文化和特色农产品的旅游功能,引导农民、企业开发和生产具有浓厚乡土风格的休闲旅游品和观赏动植物。要努力改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配套服务条件,鼓励农民和企业发展交通运输、餐饮、宾馆等服务业。
二、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综合治理相结合旅游业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以及环境与安全等要素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要求做好乡村综合环境的整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旅游发展要素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双重需求,统筹规划和建设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美化乡村面貌,优化乡村服务功能;将景区建设与促进新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按照发展休闲旅游业的要求完善乡村的休闲旅游设施,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又体现乡村整治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开发休闲旅游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旅游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求新、求异、求奇、求真、求美、求乐、求知的一种体验活动,而生态和文化则是这种体验的全部内容。人们参与乡村旅游,实际上就是体验乡村美丽的风景、宁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保存久远的文化传统。因此,要保护、整理和挖掘乡村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明,拓展农业的领域和功能,为消费者营造丰富的人文环境,发挥乡村旅游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开发建设中要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功能,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山水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游山玩水、回归自然的条件,发挥乡村旅游的娱乐和身心调节功能,使消费者在优美环境和悠久文化的熏陶和感悟下,更多地了解自然,更好地秉承传统,更加自觉地呵护生态、保护文化,实现消费者的自我教育和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鼓励广大农民投资创业与吸引企业投资发展有机结合乡村旅游做大做强离不开市场资本的投资参与,它可以加快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产业的建设档次。做好乡村休闲旅游,农民的广泛参与是这一产业的基本特征,也是产业发展和繁荣的根本保证。要把鼓励广大农民投资创业与吸引大企业、大业主投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的投资发展格局。要大力鼓励农户通过办小饭店、小旅社和销售绿色农产品,参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扩大收入来源。要积极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开发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参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借助工商资本投资大、速度快、档次
高、配套全的优点,发展规模化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规模较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发展。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扩大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而且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乡村风貌的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现代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个有效通道,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维度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维度
综上所述,乡村休闲旅游因于旅游者的消费动机形成新的旅游类型和旅游市场。依赖于农村环境的乡村休闲旅游必然作用于中国农村建设,中国农村建设又反作用于乡村休闲旅游,从而推动乡村休闲旅游持续发展,这是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内在动力规律。要保证乡村休闲旅游健康和稳定的发展,还必须把握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几个维度。
(一)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形式
旅游主体活动分为视觉审美和身心放松的体验审美,以视觉审美为主的观光性旅游产生的动机是旅游客体即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农业旅游资源是一个受人类调控的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虽具有自然景观的特点,但以农作物和农村环境空间作为景观对象进行农业观光,其审美价值有限,差异性不足,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旅游者重复构买愿望不强。因此乡村休闲旅游要避免开发成以农业观光为主要形式,应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而为一的集观光、娱乐、健身、科普等为一体,使身心放松的体验审美休闲活动为主要形式。
(二)乡村休闲旅游的规划问题
乡村休闲旅游向旅游展示的是一个农村地域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它凭借的是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模式,要想很好地把握并驾驭这一基础系统,避免重蹈乡镇企业无序发展的覆辙,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从一开始就应作出整体发展规划,并且要与大范围旅游总体规划保持一致,以便在旅游项目的种类、规模、形式上相互协调,各具特色。同时,乡村休闲旅游规划也应当在旅游部门与农业部门层层沟通的前提下来进行,以使乡村休闲旅游规划与农业发展规划在发展阶段、开发模式上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和布局区位问题
我国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分布也非常广泛。但并非所有资源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同时被开发利用,转化为经济效益,一方面由于各区域的发展水平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各种资源所面对的目标市场层次不同,因此,乡村休闲旅游在开发时序和布局区位上一定要有针对性。一是非农化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周边乡村地域,由于条件成熟,其目标市场可以是全方位的;其次是风景名胜区周围,可根据资源优势开发多种参与性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配合“大旅游”延长旅客滞留时间。
(四)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主题问题
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应重视自然生态,避免过分依赖非自然的科学技术手段,大兴土木,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乡村特色大受影响,成为城市居民的“后花园”、“游乐场”,甚至乡村城镇化。注意乡土文化、乡村生活、乡里乡亲、乡里亲情对城市居民精神的愉悦和净化作用,把乡村旅游开发成城市居民休闲的“精神乐园”才是乡村休闲旅游的正确方向。
第四篇:河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河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使河北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拥有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但同时,京津等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其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远高于河北省,对河北省形成了竞争性抑制和区域性屏蔽。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面临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从河北旅游业的发展实践看,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拓展了产业空间,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进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对河北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一、河北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河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广大,农作物种类丰富,农业生产类型多种多样,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市场潜力巨大。河北毗邻京津两大国际都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捷,消费群体集中。两地人均GDP已突破10000美元,拥有私家车600多万辆,人均出游率3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游作为自驾游、自助游的首选,越来越受游客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二是自然环境优美,农业资源丰富。河北是我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高原的省份,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秀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企业)2214个、特产之乡115个,迁西板栗、赵州雪梨、沧州小枣、武安小米、平泉香菇、坝上口蘑等具有特定人文历史的特色产品、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这些独有的山水风光和农业条件构成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
三是农业历史深厚,民俗风情独特。河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内画、易水古砚以及永年太极、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散落分布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对广大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形成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
二、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特有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加快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运用旅游理念打造现代农业,使用农业资源做大现代旅游业,推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健康、快速发展。
1.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河北旅游、农业部门把握趋势、因势利导,制定出台了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强化标准引领和规范管理,有效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家、示范点31家,省级示范点61家,四星级乡村酒店17家。全省休闲农业
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40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新看点、社会投资的新热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效拓展了“三农”空间,增强了乡村经济实力,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农村开放度,更新了农民思想观念,促进了城乡资源和文明的有机交融,为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承德县新杖子乡坚持休闲农业与发展果品产业相结合、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在全乡建设精品采摘园20余处,休闲采摘区达到1.2万亩,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形成了“一地一景、一村一品”旅游之乡新面貌,成为“山区特色生态型新民居”示范乡。
3.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集生产、加工、休闲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多种资源有效利用的现代综合产业,农民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还可把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等转化为旅游产品,使农业功能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使农产品创造出了更多的附加值,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改善。
4.带动了农民就业致富增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离土不离乡”、就业乘数大的优势。目前河北有400个乡镇和1800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直接就业15万人。全省71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位于京北第一草原腹地的扎拉营村,90%的农户从事旅游经营,日接待游客能力4000余人,旅游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崇礼县黄土嘴村依托滑雪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近50户“农家小院”全年营业收入达50余万元。
三、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河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势头较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北京、四川等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一是产业素质整体偏低。市场规模小、龙头少,经营项目单一,综合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较差,建筑风格单调,行业标准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服务水平较低。
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河北相邻的京津等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其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远高于河北省,对河北省形成了竞争性抑制和区域性屏蔽。
三是游客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入发展,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低端单一型农家乐,而是转变为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高端休闲度假新需求。河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没有与临近区域形成错位发展,产品缺乏特色和新鲜度,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四、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的战略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重点扶持,加快培育,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培育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50个特色旅游专业村,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基本建成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产业、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创意产业、乡村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1.加强规划引领,推进科学发展。结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北制定了《环首都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确定了7大乡村旅游聚集区,9个主题汽车度假营地和30个乡村旅游节点,对环首都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出了总体布局安排。各市、县应围绕落实和衔接这个规划,在深入调查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和修订本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包括乡村旅游点的布局、风格要求和服务规范,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
2.突出乡土特色,打造知名品牌。一是突出乡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要特别注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上都要体现乡土特色,展示当地文化内涵,让旅客体验独特的文化魅力。二是增强品牌意识。2011年迁西县实施了乡村旅游“十村十点”示范工程,形成了“绿野飘香、秀水田园、栗林花海、长城人家”四大特色品牌,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三是办好特色活动。当前河北不同形式的节庆活动很多,但普遍的问题是缺乏特色、缺乏品位。张北县在原有草原节的基础上,创意引入摇滚音乐等时尚元素,成功举办了中国最大规模的草原摇滚音乐节,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因一节成名。2011年,草原音乐节3天共有20余万人观看了演出,旅游直接收入超过3000万元。各地也应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在全省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品牌体系。
3.加强规范管理,提升产业品质。管理和服务是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两个短板。我们的主要差距在管理,潜力也在管理。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和乡村旅游点推进庭院改造、美化绿化,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饮食安全、生活卫生、住宿方便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抓好标准的贯彻实施。严格执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和《乡村农家酒店评定》等行业标准,确保规范发展。三是加强示范引导。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乡村星级酒店创建评定工作,对进入“国家队”、“省级队”的示范县、示范点给予奖励,对起不到示范作用的,坚决取缔,取消资格。
4.坚持人才强旅,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各地通过组织业务培训、进修深造、参与专项科技研发活动等,对于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旅游创业明星、带头人重点培训,形成“培训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效果。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开展“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采用送教上门、联合办班等方式,有计划组织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基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三是拓宽培训渠道。创建一批省级实践培训基地,将教学、培训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学习观摩。
5.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措施保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引导,特别在发展阶段,需要在政策资金、公共设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要整合各自资源,找准切合点,实现政策、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发挥整体效益。二是各地要把涉农、涉旅的金融政策用足用活,积极与信贷部门协调,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点,研究开发金融产品,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加大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结合河北基层建设年活动,重点扶持30个有基础、有潜力的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
第五篇: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与开发
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与开发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传统的乡村休闲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休闲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休闲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休闲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休闲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休闲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现代乡村休闲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休闲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休闲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休闲旅游与现代乡村休闲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休闲旅游是指现代乡村休闲旅游。
乡村休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地摆脱了职业、家庭以及社会责任的限制,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非功利为目的参与旅游地的社会互动,尽情发挥自我意志的旅游活动,是休闲方式的一种。旅游发展过程中,不论是游历、游学还是修行,虽然形式不同,享受的内容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达到内心精神的升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作为乡村休闲旅游更好可以满足游客的关于休闲的要求
旅游业首先是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开始。所以,当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旅游业的时候,首先是造宾馆、买巴士,以满足基本观光诉求为主要目标。乡村休闲旅游给以游客住进村民家中,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样问题。
乡村休闲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休闲旅游包括了乡
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休闲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是运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公共投资、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旅游产业要素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使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可以利用的旅游吸引物,并因此产生经济价值及其它多种价值,或对已被部分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过程。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是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开发过程及开发后的经营都将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而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
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类型有: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休闲旅游。②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休闲旅游。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休闲旅游
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必须要注意:
一,增强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在乡村休闲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休闲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休闲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休闲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休闲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国家要对乡村休闲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乡村休闲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乡村休闲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七,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乡村休闲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休闲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乡村休闲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休闲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休闲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休闲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