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话剧《阿Q正传》观后感
【内容提要】:鲁迅的《阿Q正传》是戏剧人一直想尝试改编的小说,鲁迅并不反对改编但反对曲解或误读。相比较而言,陈白尘先生的同名改编本忠实于原著精神,用添加人物和事件的方式,创造性地突出了他所理解的原著精神,象征性地表现了作为民众精神造像的阿Q“精神胜利法”代代遗传、子孙不绝的情景。话剧改编本在陈白尘的喜剧创作中,是一种技巧圆熟、风格深沉、内在的新喜剧。
【关 键词】:剧本,《阿Q正传》,改编,创造性。
鲁迅小说《阿Q正传》,在现代戏剧、影视文化发展中,被改编过许多次,但是,陈白尘的话剧改编本,却是最忠实于原著又最有创造性的作品。
陈白尘先生创作的每一阶段都有代表作,都有呼应时代的力作推动作社会的前进。但是,我格外看重陈白尘先生的《阿Q正传》,首先,因为这部作品包含了陈白尘先生创作成熟的经验和思想高度的境界;其次,因为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中所包容的思想深度和时代风物,被感受着同样的时代苦难、生活焦灼与社会责任的这样一个剧作家创造性地做了戏剧形式的诠释,一面文化大纛,一个戏剧高台,合在一起就十分好看了。
鲁迅,《阿Q正传》,国民性,成为中国百年小说研究和文化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词。《阿Q正传》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刻画典型人物最深刻的代表,成为了现代中国戏剧舞台上被人反复改编上演的剧目,话剧尤多,戏曲样式也有。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陈梦韶《阿Q剧本》(1)、袁牧之的《阿Q正传》(2)和田汉《阿Q正传》(3)。陈白尘先生1963年和1981年创作的电影剧本和话剧剧本,也是鲁迅小说改编过程当中的里程碑。据资料,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和法国也有鲁迅的这篇重要小说的改编上演。1999年春天,韩国国立剧团在汉城南山国立剧场小剧场也有《阿Q正传》在韩国的首次上演,所用的剧本,其实就是陈白尘先生的改编本。该剧目是韩国国立剧团当年筹划的“韩、中、日东亚三国话剧回顾演出”的第一批剧目。陈白尘先生的《阿Q正传》改编本的韩文剧本是由在中央戏剧大学留学的韩国留学生江春爱、董国台翻译的。作为留学生,他们选择陈白尘先生的剧本翻译过去,有眼光,够水平。因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小说史上的文化丰碑,《阿Q正传》是他的代表作;而陈白尘先生是中国现代话剧是的见证人、活动家和著名剧作家,他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阿Q正传》,技巧纯熟,风格稳健,思想深刻,作为受过鲁迅先生思想的同代滋养的剧作家理解和诠释鲁迅小说和思想,有着其思想情感、社会解析的极大可靠性。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个韩国留学生的选择,是具有文化眼光和作品鉴别力的。
毋庸讳言,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一方面增长了消费经典、借势名人的意识,另一方面对经典和名人缺少应有的尊重和审慎,在解构的时髦词汇下,于戏说的潮流中,对鲁迅作品的改编也信马由缰,随心所欲了。大约2001年-2002年间电视台播出过一部10集电视连续剧《阿Q的故
事》,整个是鲁迅小说中未庄、鲁镇男女人物的“乱点鸳鸯谱”,当时引发过争论。我不想去评价争论,只想借我的论文表明我的价值取向,那就是陈白尘的改编,才是我心目中贴近鲁迅原作的改编。
第二篇:阿Q正传 观后感
《阿Q正传》观后感
我想,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老的一部国产电影,一部改编自鲁迅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阿Q正传》。一部极接近原著的优秀电影。
整部电影,黑白、单调而略显乏味,却切实展现出当时时代的色彩。接近两个小时的故事里,是从诙谐幽默的气氛向沉重心情的转变。电影末尾,当我亲眼见证阿Q的最终命运,我的心情是压抑的,有那些一点点无奈,有那么一点点悲哀,有那么一点点恨。
阿Q是一个穷苦的人,瘦而邋遢,头上长着难以见人的癞疮疤。他喜欢喝酒,喜欢在酒店里和一堆闲人们“高谈阔论”;喜欢赌博,即使输了拿不到钱,赢了还是拿不到钱。他住的地方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没有短工可做的时候便只能窝在那破败的五谷祠里。他很能干,什么都能干,却不务正业、不思进取,最终还是穷得只剩下一条裤子。他总是被人欺负,打得过别人便打,打不过别人便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扇了耳光,然后精神自慰——没什么大不了。总的来说,于未庄的人和我们这些读者或者观众来说,阿Q实在不是什么讨喜的角色。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阿Q,引人深思,令人心痛。
他想要一个女人,便毫不避讳地对着吴妈喊:“和我睡觉,和我睡觉”。多么可笑的一个举动呵,却深刻地折射出封建迷信思想对人们的荼毒。他欺弱怕强、恃强凌弱——如此卑劣的行为,但若站在另一头看阿Q,倒也没有觉得那么深恶痛绝了。阿Q在未庄一直被赵老爷、被地保、被未庄的人们欺压,他无非就是想尝尝欺压别人的滋味,想当当那么一会会儿的“大人物”,想让自己摆脱永远只能被别人欺压的命运。小人物可笑的想法,在那个黑暗的封建时代里显得多么可悲。这与后来阿Q一心想要革命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他想要通过革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地位。可是,到最后他发现连阿D都盘起来了头发,那假洋鬼子还是不让他革命。可怜的阿Q啊,他除了能革尼姑庵的命,还能去哪儿呢?其实我们都看得见的,阿Q盲目革命的可笑举动让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显露无疑。
整部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除了阿Q就是那些一路上看着阿Q被拉去枪毙时的看客们。原著中鲁迅先生对这些看客们眼神的描写可以说是绝了的:“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对于看客,不仅仅是鲁迅,于我们而言,都是恨透了的。无论是鲁迅的《药》,还是《祝福》里,到处都有看客们的身影。他们精神麻木,心里阴暗。他们大声喝彩、大声欢呼,吆喝着要阿Q再唱一曲戏。杀头,在他们看来是有趣的。是热闹的。阿Q就要死了,他们却没有任何的同情心,没有任何的不舍,没有任何的愤怒。他们可以看着自己的同胞被可恨的敌人杀死,却只能麻木地“观赏”着,甚至可以没有任何表情,任何言语,而是就那样一直看着,看着„„天知道那个时候他们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呢?我想,或许阿Q知道吧,他不也曾经是一个看客吗?
鲁迅说过:“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是啊,仅仅是看客,而已。
阿Q最终是死了,死得极窝囊。他既没有画圆那个圈,也没有得到一段他向往已久的爱情,他没有通过所谓的革命改变自己的地位,他那晚做的梦,都没来得及实现,就随着那一声枪响,永远地随着阿Q去了。“据考据学家们说,阿贵还是有后代的,至今子孙不绝。”电影结束时的这句话想必是最发人深省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留给了后人,他的“后人”们沿用着他的“可贵的精神”。是儒家的虚伪,封闭僵化的传统文化、奴性、皇帝梦,两千年来一成不变的封建文化和中华文明,让有血有肉的人变得麻木,僵化,变成了可怜的阿Q,变成了可悲的阿Q。
电影是成功的,鲁迅是成功的。
旧时代确是过去了,可不知这新时代的欣欣向荣到底是一种真实存在,还是一种假象。在现在这个世界里,还有多少的阿Q的后人们,在麻木地生存着呢?
我想,那个病根啊,是要通过彻彻底底的精神治疗,才能够治得好的吧。愿只愿,病人不要太多,不要太多,才好。
第三篇:阿Q正传观后感
《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是一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
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一、阿Q形象分析
1、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不觉悟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
2、性格特征:
基本特征:既沾有油手之徒的狡猾,又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
突出特征: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
二、作品的艺术成就: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上的一个杰出成就,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这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当小说以笔名“巴人”在《晨报副镌》上连载的时候,著名评论家沈雁冰就在《小说月报》通信栏里指出:“《阿Q正传》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人物形象经过长期孕育的独特创作过程。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具有严重病态心理的流浪农民的艺术典型,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奴隶地位采取辩护、粉饰和盲目自尊的态度;惯于以“忘却”或向更弱者(如小尼姑)泄愤来转嫁屈辱,求得自我满足。他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的地位;或者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虚幻的胜利。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产物,也体现着苟活状态下人类的某种普遍弱点。“本住”世界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纲常名教占绝对支配地位;农村经济的破产和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这些都为阿Q性格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晚清统治阶级中,“精神胜利法”非常流行,这种病态心理
会像瘟疫一样传染给下层人民。而小农本身的严重弱点,也是产生阿Q性格的温床。
《阿Q正传》的高度思想性,并非仅仅在于批评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而是从更新国民“魂灵”出发,总结中国农民革命的历史教训,呼唤具有“坚信的主义”的真正革命者,提出了如何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问题。
《阿Q正传》的基调是悲喜剧相结合与出色的讽刺艺术。其喜剧因素由夸张、幽默、滑稽、讥嘲、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讽刺艺术主要分两类:对赵太爷等重在揭露其贪婪阴毒的丑恶灵魂;对阿Q则是含泪的鞭挞,重在显示其虚妄、健忘和耻辱。
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间离效果”在小说中同时并存。
1.鲁迅论《阿Q正传》
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3]
2.《阿Q正传》的接受史
A.20世纪20、30年代至40年代-------鲁迅、茅盾为代表
当《阿Q正传》开始在《晨报副刊》上连载时,沈雁冰(茅盾)即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文章说:“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后来,沈雁冰又在《读〈呐喊〉》发展了自己的观点:“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间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以后,鲁迅自己也写了好几篇文章,谈《阿Q正传》的成因;据说,他心目中的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而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在谈到阿Q的“革命”时,他又说:“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命运,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对于阿Q的形象塑造还发表了这样的意见:“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阿Q正传〉的成因》)
这说明,在《阿Q正传》出世以后的二三十年代,人们都注目于“阿Q”这一形象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尽管也有人注意到阿Q身上的“人类的弱点”,但占主导地位的意见,却是将阿Q作为一个“国民性弱点”的典型,这也是大体符合鲁迅启蒙主义的原初创作意图的。
到了40年代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热潮中,这一接受倾向,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里,就是再三强调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这是一个失败民族的好笑的自解,一个衰落的古国的可哀的自满”,在对阿Q形象意义的阐释里,人们很容易地就听出了要求“民族自省自救”的时代呼声(立波:《论阿Q》)。而作家张天翼同是写于40年代里的《论〈阿Q正传〉》里,更是急切地呼吁,“我们民族中的这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上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如果听任每一个人身上的“阿Q气”任意发展,就“多多少少总会使我们民族在进展中受到拖累,甚至或是受阻碍的”。
无论是20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了“民
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B.20世纪50--70年代----陈涌、毛泽东为代表
当新中国成立以后,胜利了的中国革命要求在文学上也得到充分的反映与肯定,并且按照这一要求对以往的文学进行重新阐释与评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对鲁迅著作的全新接受视野与阐释体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陈涌写于50年代中期的《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即这样应运而生。在这篇文章里,陈涌断定鲁迅的《呐喊》、《彷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革命,反映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动力”,“和毛泽东同志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在这样的总的认识下,陈涌对《阿Q正传》的阐释发生了两个重大倾斜:第一是强调“鲁迅是现代中国在文学上第一个深刻地提出农民和其他被压迫群众的状况和他们的出路问题的作家,农民问题成了鲁迅注意的中心”,阿Q“是一个被压迫被剥削,到了后来甚至连生活也难以为继的雇农”,鲁迅不仅写出了他的不幸与落后,更表现了他必然走向革命。因此,陈涌认为阿Q土谷洞里的梦“是鲁迅对于刚刚觉醒的农民的心理的典型的表现”,“它虽然混杂着农民的原始的报复性,但他终究认识了革命是暴力”,“毫不犹豫地要把他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并且“破坏了统治了农民几千年的地主阶级的秩序和‘尊严’”,这都是表现了“本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
第二陈涌同时又强调了《阿Q正传》“从被压迫的农民的观点”对于资产阶级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所作的批判,“鲁迅清楚地表明了,地主阶级或地主阶级里的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如何伪装革命,如何向革命投机,如何排斥真正的革命力量”。陈涌的上述观点几乎支配了五六十年代对于鲁迅及《阿Q正传》的接受;后来,毛泽东在多次讲话中也反复强调阿Q是一个“不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要人们吸取辛亥革命假洋鬼子“不许革命”的教训,影响更为深远。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预习提示”及注释里强调“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温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的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世”,基本上是沿袭以毛泽东与陈涌为代表的《阿Q正传》观。
C、20世纪80年代———王富仁为代表
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自然引发了对于传统鲁迅观、阿Q观的重新审视。王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初版,1992年再版)一书“引论”里在肯定了前述研究体系“帮助我们从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了《呐喊》《彷徨》的政治意义”的同时,即尖锐指出,“它所描摹出来的《呐喊》和《彷徨》的思想结构图式与我们在原作中实际看到的在构架上发生了变形,在比重上有了变化。例如,在《阿Q正传》的艺术描写中处于次要地位的关于阿Q要求参加革命的描写,在我们的研究文章中被大大强化了,成了《阿Q正传》之所以成为伟大现实主义作品的主要标志,而在原作中用大量篇幅和主要笔墨加以表现的阿Q精神弱点的艺术描写,则无形中被降到了一个较次要的位置上来。并且常常被认为是鲁迅较多地看到人民的弱点的例证,作为鲁迅当时思想局限性之所在。与此同时,在对阿Q革命的分析中,其积极意义得到了片面的夸大,其消极意义只剩下了轻描淡写的几笔附赘之词。”王富仁自己,则从他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呐喊》《彷徨》观出发,对《阿Q正传》作出了新的阐释。他认为,“辛亥
革命的领导者无视农民的革命要求,不注意发动群众,向封建势力妥协,而阿Q也始终处于愚昧落后状态”,这两者互为因果,“造成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阿Q正传》的深刻之处恰恰在于,它是把阿Q视作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的最关键的因素的。由于阿Q的不觉悟,‘假洋鬼子’才得以以一点外形的新攫取了未庄‘革命’的领导权,赵太爷才得以保持着自己的固有的社会地位”,“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辛亥革命依然毫无胜利的希望,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制度”。
王富仁认为,阿Q的根本精神弱点在于“缺乏自我意识和个性的自觉,在外部表现上便是对传统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现状的消极适应性”,并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被动适应方式,即“在无法改变自身实际社会地位的时候,以被动忍耐的方式适应被压迫、被蹂躏的悲惨处境”;阿Q的“革命”则是另一种“主动适应方式”,“即在现实的封建等级制度的阶梯上,爬到更高的等级阶梯上,由被压迫者转化为压迫者”。在王富仁的阐释中,显然要强调阿Q的“革命”与其“精神胜利法”在本质上的相通,而辛亥革命的最大教训正是在于其“政治革命行动脱离思想革命运动”,忽略了农民(国民)的精神改造——而这正是曲折地传达了新时期的时代呼声:在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的现代化时,不要忽略了“人的现代化”。这一呼声里内含着的“新启蒙主义”特质,自然是与鲁迅时代的“五四启蒙主义”相联系的。D、其它观点
正因为如此,新时期对《阿Q正传》的观照,又不约而同地回到鲁迅创作原初意图与二三十年代的阐释那里,集中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把它看作是一种“国民性的弱点”,以后又逐渐转向对“阿Q性格(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上。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认为“阿Q性格充满着矛盾,各种性格元素分别组成一组一组对立统一的联系,它们又构成复杂的性格系列。这个性格系列的突出特征就是两重性,即两重人格,自我幻想中的阿Q与实际存在的阿Q似乎是两个人,是不相容的两种人格,但它们却奇妙地统一起来”。这位作者具体地归纳了阿Q多种二重性格特征,即“质朴愚昧与狡黠圆滑”,“率真任性与正统卫道”,“自尊自大”与“自轻自践”,“争强好股与忍辱屈从”,“狭隘保守与盲目超时”,‘排斥异端与向往革命”,“憎恶权势与趋炎附势”,“蛮横霸道与懦弱卑怯”,“敏感禁忌与麻木健忘”,在这位作者看来,这种“二重性格”正是来自人的本性,即属于人类共通的精神现象(林兴宅:《论阿Q的性格系统》)。
也有文章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人”不敢正视自己的落后不幸状态的精神的满与骗,因此“不仅东方落后民族中会产生阿Q的精神胜利法,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只要还有个人和集团处于落后地位,就有产生粉饰落后的精神胜利法的可能”(参看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3章)。
而另一些文章则认为,阿Q的遭遇以及他的精神胜利法实质上是表现人的个体生存的“双重绝望”的。首先是“个体生命与人类基本生存环境的冲突”的“绝望”性质。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生存困境:基本生存欲求不能满足的“生的困恼”(《生计问题》),“无家可归的惶惑”(《恋爱的悲剧》),“面对死亡的恐惧”(《大团圆》)等等,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从中兴到末路》)——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是一次绝望的轮回”(《革命》、《不准革命》)。面对着挣扎无望的生存困境,人只能“无可奈何
地返回自身”,如恩格斯所说,“他们既然对物质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绝望的处境”(《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也就是说,“精神胜利法”是处于无奈之中的“人”的一种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选择:“人”正是通过“把想象中的世界当作现实世界的精神幻觉”,完成了“从现实物质的失败”到“想象的精神胜利”的心理转换,“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借以协调自我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
但另一方面,这种选择不但丝毫没有改变人的绝望的失败的生存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于现状,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生存环境的“奴隶”。这样,为摆脱“绝望”的生存环境而作出的“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却使“人”堕入了更加“绝望”的深渊,于是,“人”的生存困境就是永远也不可能摆脱的(以上分析参见汪晖:《“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谢伟民:《悲剧?喜剧?悲喜剧?——重读《阿Q正传》、张梦阳:《阿Q与世界文学中的精神典型问题》)。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以对“人”的这一生存困境的正视而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第四篇:《阿Q正传》观后感
阿 Q 正 传 观 后 感
姓名:X X X 年X月X日X
《阿Q正传》观后感
要写《阿Q正传》观后感,并不是件难事,因为无论是何书、何影片,观后总是有些想法、看法的,即使是为了娱乐、消遣时间,也有好看不好看之感,但一想到是为鲁迅写评论,是要评说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的著作,一位笔锋比匕首还锋利的伟人的作品,一篇灵魂解剖师的结晶,不禁压力重重!影片和原作反复看了两三遍才颤颤的下笔。至于说的好不好,对不对,还是不要评说的好,大家只要看原作便是了!
首先,《阿Q正传》好看、经典。阿Q的可笑的行状,可笑的精神胜利的言行,把他这个小人物的可悲的灵魂形象的体现出来。他本身的喜剧和悲剧看似矛盾,却又相辅相成,使得通篇趣味性、故事性和逻辑性非常强,且个性典型。鲁迅这位文学大师又将其心理分析描写的生动深刻。阿Q的优胜心理可谓是“名扬”中文了,可见阿Q的典型形象塑造之成功。
其次,阿Q个人的性格和精神与其对当时中国人民精神思想的代表性,使人触目惊心,其讽刺可谓到了家了。“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把这句话可谓发挥到了极致;“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一个特征,一句话,已经把阿Q的优胜思想描写到位了。然而阿Q只不过是“自轻自贱”的类似无赖的小人物,平凡、普通,但又正是因为他极为平常,所以和我们更密切,更有大关系,更具普遍性、真实感,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我们细想,可以发现,也只有阿Q这最下层、最平凡的人物才能代表一时代人物精神面貌。阿Q即代表着,又讽刺着。他似乎善恶分明,但又似乎不辨是非!有着颗爱国心,“深恶而痛绝之”假洋鬼子,但连做了贼却也分不清!阿Q不管也不关心被杀的人是否冤枉,革命意义何在,对他而言都是只是“热闹”而已。阿Q的死对他们而言也只是“热闹”。太讽刺了!
最后,我个人看来又看去,实在是不喜欢甚至讨厌、看不起阿Q,不想去考虑他的代表性,只是讨厌、烦阿Q。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无知、无赖且又不怎么朴实,爱说大话······看不到他的优点。这又让我对中国
当时,那个历史时期的中国人民感到痛心,连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似乎也没了。但又不禁要笑了,自己和周边朋友有时竟也会有阿Q 精神,惊叹鲁迅先生精透的对中国人民透析。其实有时,优胜精神也不失为解决一些无奈事情的好方法,而且中国人都会用!
看遍《阿Q正传》,从自己灵魂、中国人民灵魂深处走一遭。《阿Q正传》之伟大不容否认,鲁迅之伟大不容否认,中国人民自欺的灵魂让人可悲!看了阿 Q凄惨的“大团圆”,他可气、可伶、可悲的个人形象我便不再细究了。愿鲁迅的“阿Q”能改变中国人民现状,是现状了!!
第五篇:《阿Q正传》全文
《阿Q正传》全文
篇一:《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 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 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 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
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 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 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 阅读第三章:
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四. 阅读第四章:
1. 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 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 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 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 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 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 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 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 一. 阅读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 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 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 生计问题
古怪的人世
断绝生路
可恨的小D 龙虎斗
不争气的肚皮
静修庵偷萝卜
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国民吃人的本相
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
四. 阅读第六章: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 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 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篇二:《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 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 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 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 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 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 阅读第三章:
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四. 阅读第四章:
1. 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 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 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 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 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 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 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 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
一. 阅读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 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 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 生计问题
古怪的人世
断绝生路
可恨的小D 龙虎斗
不争气的肚皮
静修庵偷萝卜
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国民吃人的本相
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
四. 阅读第六章: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 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 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
③ 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
④ 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
提示:未庄人趋炎附势,所以他们听说阿Q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当然就肃然起敬了;而当他们听阿Q说城里的孩子麻将叉得精熟的时候,他们的“赧然”,又表明未庄人盲目的自卑,会叉麻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可他们不好意思,这又是国民中比丑的劣根性;下面的“凛然”“悚然”“欣然”三个词描写他们听阿Q讲杀革命党时候的心理表情变化过程,一方面对于发生在现实中的事如此隔膜,说明革命与农民的天然隔绝,另一方面“欣然”是说他们听完后觉得过隐,有些高兴的样子,又刻画出他们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这几个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群麻木愚昧的看客,表明作者强烈的批判态度。
3.阿Q不再帮举人老爷的忙了,因为其太妈妈的了。听的人何以“叹息”又“快意”呢?
提示:叹息是因为阿Q不在举人家里帮忙,失掉一个攀附阔人的机会,实在可惜;而出于嫉妒心理,他们听说阿Q不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了,又感到高兴,心想你阿Q不配比我们好,所以心里又快意。这两个词深入地剖析了“听的人”的丑恶灵魂。
4.“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这些话说明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一个本已“睡着了”的人,当然不可能觉悟,嘛木愚昧之余,只能充当无聊的看客。
5.“阿Q,你还有绸裙么?没有?纱衫也要的,有罢?”联系前面妇女对阿Q惟恐避之不及的情形,分析“没有”“有罢”,说说此时妇女和阿Q的心态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
提示:前面的情节里妇女躲避阿Q,是因为受了赵太爷之流的宣传蛊惑,加以愚昧,以为阿Q真个是猎色的坏蛋。而到这里,她们又并不害怕阿Q了,是因为阿Q手里有东西,她们并不喜欢阿Q而是喜欢阿Q的东西。“没有”“有罢”表明阿Q以为自己地位提高了,这些女人都不在他的眼中,所以并不想过分搭理她们。这里,作者对妇女持一种讽刺态度。
6.“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那里会完得这样快呢?”这刻画了其怎样的心态?
提示:赵太爷开始摆出架子,本来想贪小便宜却偏要做出个老爷的样子来,所以一开始说话想说得含蓄而有身份。可没想到阿Q说“完了”,他心里一急就“不觉失声”,露出了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土地主的尾巴来。
7.“秀才听了‘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消了驱逐阿Q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请伊万不要向人提起这一段话”,此句中的“庭训”“撤消”“驱逐”“提议”是大词小用,庄词谐用,一方面刻画人物滑稽可笑,另一方面具有讽刺意味。像这样的词小说中还有不少,阅读时注意找出一些并加以体会。
提示:略,学生找寻。
8.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过程。
略,学生概括。
五. 板书小结第六章内容:
从中兴到末路
中兴的风光
末路的失意
酒店人的刮目相看
王胡的肃然起敬 妇女们的照顾生意
赵太爷的亲善巴结
得意忘形透底细
敬而远之失人心
斯亦不足畏也矣 篇三:《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 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 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 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 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 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 阅读第三章:
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四. 阅读第四章:
1. 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 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 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 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 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 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 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 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
一. 阅读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 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 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 生计问题
古怪的人世
断绝生路
可恨的小D 龙虎斗
不争气的肚皮
静修庵偷萝卜
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国民吃人的本相
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
四. 阅读第六章: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 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 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
③ 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
④ 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
提示:未庄人趋炎附势,所以他们听说阿Q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当然就肃然起敬了;而当他们听阿Q说城里的孩子麻将叉得精熟的时候,他们的“赧然”,又表明未庄人盲目的自卑,会叉麻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可他们不好意思,这又是国民中比丑的劣根性;下面的“凛然”“悚然”“欣然”三个词描写他们听阿Q讲杀革命党时候的心理表情变化过程,一方面对于发生在现实中的事如此隔膜,说明革命与农民的天然隔绝,另一方面“欣然”是说他们听完后觉得过隐,有些高兴的样子,又刻画出他们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这几个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群麻木愚昧的看客,表明作者强烈的批判态度。
3.阿Q不再帮举人老爷的忙了,因为其太妈妈的了。听的人何以“叹息”又“快意”呢?
提示:叹息是因为阿Q不在举人家里帮忙,失掉一个攀附阔人的机会,实在可惜;而出于嫉妒心理,他们听说阿Q不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了,又感到高兴,心想你阿Q不配比我们好,所以心里又快意。这两个词深入地剖析了“听的人”的丑恶灵魂。
4.“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这些话说明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