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友对麻城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取消纯公的“私立学校”,如华英、英才、春蕾、振东„„私立学校如果没有政府人员参股、对公立学校釜底抽薪,不能占用公有资源,与公立学校处在平等的竞争位置上,我们的平头百姓不可能在孩子还在义务教育阶段就需要拿出自己全部家当,因而这一点是解决麻城教育问题的根本。新星、春蕾等纯私立学校可完全保留,博达的地位(因为它其实也不是仅哪个个人的投资才有的结果)可讨论。麻城作为贫困县市,不可能承载博达、华英两所大型私立学校的存在!它现在存在了,正是现在民怨沸腾的根本原因!有小道消息称上面领导有意保留华英私立学校的性质,只是与一中脱离关系(如果是这样,脱不脱得了还是个问题),且保留20%以下的公办教师,这种改革是对麻城人民的欺骗!
二、全市中学统一撤销实验班,按部颁标准统一上课时间与课程设置,因为这些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的措施正是由于与私立学校的生源竞争造成的;取消黄高预录、一中预录、三科联赛,全市联考(这些都是教育主管部门搞钱的措施,真正的素质教育不需要这些),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取消高中的线外生,实行划片招生(包括一中)。这个阶段即使不属于义务教育,已收了正常学费再收几千几万块钱的线外费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收了钱就能上高中说明政府是有能力让这些学子接受高中教育的,为什么非要让这些人初中毕业就去接受个初级职业教育或进入社会成为一个低级打工者
呢?要相信我们的所有高中教师,只有竞争才能激发他们的斗志,一中质量的不断滑坡正说明了这一点!
四、取消理工、实验高中的提前招生,让初中学生接受完正常时间的义务教育。仅仅为了某个部门的利益而让那么多学生不能接受完最基本的义务教育实在是非人之举;
五、“私立学校”的公办教师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回原单位为父老乡亲尽力,要么进入人才自由市场;教育局根据学生数对全市人力资源统一配置。这虽然损害了少数人的既得利益,但解决的却是麻城教育的大问题。
六、二十年前,邓总设计师就提出,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未来是怎样在一个社会,那是一个信息社会,可我们的农村中小学连个能打字的教师都没有,还能奢谈面向未来。建议不仅要跑到城区的农村中青年教师返回原单位,教育局还应组织城区教师的真正支教(如副高的评定,必须有三年的农村学校工作经历)。启动网校建设,真正做到校校通、班班通,让农村学生真正接触到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
七、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最朴实的回答就是要培养学生将来适应这个社会的各种能力。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也曾组织了一些有益的竞赛,但做秀的成分居多,且很不够(如文艺节目、体育竞赛到处请人;作文竞赛抄抄转转),我们要多组织一些现场赛,除了传统的体育(可以加入围棋、象棋)、音乐(只能唱歌,乐器不能也比吗?)、美术、书法、舞蹈、演讲、作文,还可以有现代的电脑操作、软件应用等,要把师生的兴趣真正从打麻将玩游戏上解放出来。
八、中心学校也要大家反映的主要问题。中心校不放在学校对教学是有好处的,但不能成为养老院,老领导为什么要退下来,不仅仅是因为年龄吧,他们的理念、思维也还是有问题的,又都放在中心校当领导,管理能先进,学校能进步?领导能上不能下,这是下面学校管理最大的问题,教育局应该对中小学校领导进行明确的定岗、定员、定责,官多兵少、官员的家属还要安排是下面教师懒散的重要原因。
第二篇:对会计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论文
一、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现状
(一)教育行为与教育目标不一致
教育目标是拟通过一定时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活动,运用软、硬件设施让接受该种教育的人具备某些能力的规划。教育行为是指为实现该目标而施行的一系列活动。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专业教育目标与教育行为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目标与教育行为仍然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本科教育的教育行为与教育目标不一致。
综观我国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简介和专业目标,几乎所有的高校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身心健康,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会计通才”有共识,但观其教育行为,无论是硬件设施的投入还是软件工程的打造(如:实验室建设、师资力量投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能够良好地践行此会计教育目标者寥寥。
(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1.学校大气候对专业课程导向不合理
绝大部分高校片面强调英语和计算机能力以及各种资格证的做法,造成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利于潜移默化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加之社会对英语和计算机以及各种资格证的片面追求,严重冲击了学校的教学。热衷资格证的做法导致学校师生忽视了会计教育的本来目的。缺乏完备知识体系和学科群基础的熟练“技工”,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是以宽厚的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德才兼备”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基础,并非只居其一便可。
2.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大学会计教育课程体系一般由“两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核心)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六类构成。虽然近20年来,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课程体系一直在改革,但改革的重点始终是放在专业主干课程方面,对其他类别的课程则关注不多。即便是对专业主干课的改革,基本上也还是在开课门数的多少上做文章,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我国会计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增加新课程,改造老课程,结果是课程越改越多,原先遗留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又增加了专业主干课程比重过大、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出现会计专业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而相关学科课程比重较小,有的甚至是空白;会计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而会计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会计理论课程中则是会计基础课程所占比重较大,会计前沿边缘学科理论所占比重较小,同时国内会计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国际会计理论课程所占比重。
3.会计专业教材结构不合理
教材和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实务更新的步伐,不利于学生及时接受新的会计知识信息。加之各学科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者的重复关系为例。据对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的教材比较,结果表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交叉的内容包括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日常业务预算、差异的计算、经济批量;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重复的内容有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经济批量、销售预测、利润预测、预算、资本成本的计量、经营杠杆。从总体上看,3门课程的重复几乎覆盖了管理会计的所有内容,管理会计是交叉重复的核心。此外,经济法和税法也有类似问题存在。虽然教材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但在课程设置上却是各科目间各自为政,忽视彼此的联系,在课时数量的安排上完全按独立的课程来排课,严重侵占了课时数量,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
此外,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无论是教材安排还是课程设置,都严重地忽视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如果说为人处世是学生们从小一路学着过来的,那么职业道德教育是否也应该在学生们选择自己的专业的那一刻起就让他们认真对待呢?遗憾的是职业道德教育几乎不纳入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仅仅是老师偶尔提及或自己零星了解到的违法犯罪的否命题。那不是职业道德,而是法律的底线。道德的底线是应该高于法律的,合格的会计人员不应只是行走在法律边缘的边缘人。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落后
1.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的会计教育目前基本上仍然是“满堂灌”的知识传输型。在目标上只注重“应知”、“应会”,即只要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有效的能力训练则开展得较少。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托。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讲,学生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记,以致于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走神、打瞌睡甚至逃课等现象时有发生。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除存在上述情形外,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做得也很不够。会计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得最多的就是以幻灯片的形式来表现课本内容。虽然其中不乏有经过精心锤炼的教学样本,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将书本内容扫描进电脑里,“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并不能改变其照本宣科的实质。相反地,由于速度的掌握随心所欲,学生在这些快速切换的镜头前,连“似懂非懂”都顾不上就‘囫囵吞枣”了,教学效果普遍反映不理想。
2评估系统落后
对学生的考核方面,学校的一切教育面向考试,学生的唯一目的似乎也就是应付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却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以致出现学生学到的有关会计方面的知识大量地在经济生活中无处应用,也不会应用。学校考核方式的放不开,教师对考核方式的墨守成规以及学生、教师、学校对考试成绩的共同关注,让学生能力的培养屡屡陷入被动局面。
对教师的考核方面,从我国会计教育(包括其他教育领域)的实践来看,一直对教师的有效教学没有明确要求,而对教师的科研则有明确要求。教师的考核、晋升、晋级、待遇等无不与科研呈正相关关系。从当前各大学正在进行的人事制度的改革上也可明显地看出,基本上是科研“一票否决制”,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待遇并没有直接关系。时至今日,学校到底是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还是培养学术大师,这看起来是统一的,但实际上己经出现了矛盾。
二、对会计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转变对英语、计算机以及各种资格证的片面追求风气,在强调英语、计算机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更应强调专业性特点和学科群建设以及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学生个人的特点来给予合适的引导。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学生毕业时都有对其英语和计算机能力的硬性要求,使得对毕业生的英语和计算机能力要求在宏观上有了保证;而对于专业知识则几乎没有明确的量化要求。虽然一部分原因是无从量化或不好量化,但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专业知识的懈怠心理。如果再过分宣扬对英语和计算机能力的重视,则专业教育将会被这两门学科“反客为主”。我们应该明白会计教育的目标是会计“通才”,而不是英语、计算机专才。
(一)改革课程设置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科学、交际沟通能力训练,在增设相关课程的同时引入导师制度。大学作为许多人职业生涯的开端,其所强调的专业和职业道德概念对初入学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全新而陌生的,这时的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式的帮助,他们渴望通过师长和学长的引导尽快地适应环境和认识专业,并在对环境和专业把握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导师制就是适应这种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在导师制里,导师就所带学生的品格、学习和生活等给予全方位的关心,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向学生灌输作为一位高级职业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品格、工作、人际交往和学习的能力。
2.增设会计导论课程,其目的在于对会计学做总体介绍,让初识会计的学生对会计的环境、历史、发展、未来及所面临的问题都有一个总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投资和决策中的作用。
3.以企业管理置换现有的管理学课程设置,用具体的企业管理流程让学生从枯燥的管理学原理中解放出来,加强学生对企业、对会计工作环境和在企业中所处位置的认识;安排学生进行工商企业参观实习,让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形象化和具体化。具体做法可参照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课程设置中的企业管理课程设置。
4.加强法律教育,在强化经济法、税法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会计法等相关法律课程提高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整合交叉、重复的课程内容,在学时安排上予以调整。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门课程交叉重复部分——管理会计进行分解与成本相关的纳入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则纳入财务管理,在学时上取消对管理会计课程的安排,适当增加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学时.此外增加逻辑学的课程,加强对思维的有效训练.6.加强实务操作训练,让学生不惧实务,也不唯实务而学习。
(二)改革会计教材
1.改革教材结构顺序。长期以来,我国会计教材都是按业务流程顺序进行编写的,学生要学完一门课程后才会对一项工作有全局性的认识,不利于对课程的了解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对此,在教材的绪论中对一门课程的最终目标应有一个便于理解的、贴近实际的描述,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的这门课程是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2.整合教材,改革教材交叉重复的状况。如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本教材中交叉重复的管理会计的内容分别纳入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教材中。其中成本习性、变动成本法、责任成本等内容纳入成本会计;而投资决策、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现金流量表、专门决策预算、资本成本、经营杠杆以及资金需要量等则同财务管理进行整合。
3.对专业课核心教材进行整合.首先,由于各个高校自己编写教材的能力参差不齐,为最大范围内保证高校的会计教学质量,应邀请实务界、理论界和教育界的精英共同编写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教材,并定期对其进行修改,类似于注册会计师教材的编写。其次,会计课本不应当再被当作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仅仅作为会计教材中的一种。
4.教材所附习题的答案也不应像过去那样只有唯一一个,尤其是对于比较开放的问题应该多元化,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改革会计教学评价体系
1.改革教师评价体系
将教师考核由过去的科研“一票否决制”转换为多方面的综合考查,在对科研成果考查的基础上增加对以下几方面的考查:增加对教案的考查(包括对电子教案的考查)以杜绝照本宣科的做法;加强教学督察听课制度,将督察的重点由查人查岗转变为查授课内容和课堂气氛;加强对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效果的考查,将对教师和对学生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学成果应有因可循。
2.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对非毕业生评价方式要增加对学生习题、实验和设计的考查,倡导情景练习,以改善目前习题形式单
一、习题效果不理想、习题评价不合理的现状;改变“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做法,加大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力度,改善目前考核局限于试题库的做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学生最后得到的成绩必须包括课堂表现、习题、论文、实验、口试成绩和笔试成绩中任意四门以上的综合量化,五门综合的具体比例,四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对毕业生的考核,首先,要建立本科会计毕业生全国或区域性的统考机制,制定统一的考核评价内容、大纲和考核标准,从命题、组织考核到阅卷、公布成绩各环节都统一进行,其做法类似会计技术和注册会计师的统考。毕业生以通过该考核为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保证本科会计教学的质量,而且能消除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不信任感。其次,健全毕业生论文评价体系。对毕业生论文的评价应走出只局限于学校教师的做法,广泛邀请实务界人士参与毕业答辩,加强社会对毕业生的认识和认同。学校应给出获得学士学位证书的硬性规定,其中包括对思想品德、计算机能力、英语水平、统考成绩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以及一些日常学习生活考核标准的要求,符合这些规定的学生授予学士学位。
此外,会计专业的学生要符合市场要求,必须接受比其他专业时间更长和更为严格的教育,可以考虑延长本科会计教育时间,开设5年制本科会计专业。
总之,会计教育问题存在于多个方面,会计教育改革也应经多方面综合考虑后抓住重点,以重点辐射周边形式展开。会计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经济、会计制度和教育的发展,会计教育还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我们应以发展和变革的眼光来对待会计教育问题,在寻求解决会计教育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提升会计教育水平。
第三篇: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点建议![推荐]
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点建议!
提到教育改革,我认为是现阶段最应该重视的问题,教育事业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国家未来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国家应该重视教育,特别是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们,她们真的很辛苦!应该多提高一些教师的工资和待遇。
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学生家长,看到现在的老师和学生一天天累得无精打采,疲惫不堪的样子,真是让人心疼。到班级一看,大约40%多的学生都戴上了眼镜,几乎没有时间玩,另外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户外活动太少,学校应该多引导孩子进行些户外活动。这样能更有益于孩子视力和体质的健康。国家一直说减负,但我觉得怎么越减越累了呢,一个个都快成书呆子了,豪无一点小孩子的灵气。其实有时想想半工半读,多接触点实践,劳逸结合,对孩子来说也是很有益的。
教育改革是否应该更关注一下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人一般都是越爱好的科目学得越好,这样就会事半功倍。曾经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孩子在国内老师说是个笨蛋,劝其退学,但到了国外,却成了一位著名的国家,谁能说学习不好的孩子将来就一定是一无是处呢?所以我认为既然要改革,就彻底一点,集思广益,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改革的效果。
第四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
响应中央教育改革,以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目标,掌握先进的教育领域理念的改良措施,培养具有高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本校一贯的办学宗旨,并且洞悉新时代条件下的就业形势,竭力为学生打造创业,研究平台,使他们学以致用,成为祖国最夯实的基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破解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以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完善推进教育改革的体制机制为着力点,不失时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不断从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多样化人才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等方面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开拓思维,发现新方法,新思路,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在培养人才的探索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并且要竭尽所能搭建人才创实业,做实事的平台,拓宽就业渠道,使人尽其用,培养学生的面试技巧,虽然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但是我们要做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优化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第五篇: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
山西大学
名 著 导 读 作业
作业题目: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学 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教育学 学 号:2012143013 学生姓名:刘康洁
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从计算机到互联网,人类开启了网络时代的新纪元,新纪元的开启就预示着人才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竞争力,所以教育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全面良好的教育体制对人才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中,教师教育改革成为其重要的一环,对扎实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然而在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中还有很多缺点与不足,在吸取自身经验与教训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那笔者以德国为例简述德国的教师教育。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教师教育的国家。在其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前培养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后教育三阶段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作为一个系统过程,德国教师教育注重对教师培养过程中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控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德国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入口阶段、大学的职前培养阶段、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出口阶段和职业后教育阶段的特点,针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现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
1.入口阶段,实行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
德国在教师教育的招生方面向来给予学生相当的自由。它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但是对要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实行的是有一定标准和要求限制下的开放式招生。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13年一贯制完全中学毕业证书才可以申请进入自己所选择的大学机构,学习自己喜爱的学科,接受大学教育,之后才有资格接受教师教育。完全中学是代表德国中学教育最高水平的学校,它对学生的培养就是为学生今后接受高等教育作准备的。这样就保证在入口阶段控制住生源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种开放式的招生能够将有意愿成为教师的学生纳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这个职业的,从而保证教师队伍充满了活力和热情,因此,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很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见,德国教师质量是以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形式为前提条件的。
2.职前培养阶段,注重学术能力与职业能力教育的协调发展
职前培养阶段是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大学里进行学术性的教育。该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在这期间,学生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在大学里接受学术教育的学习时间依据其培养的学生未来所任职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来说,毕业后任职于基础学校、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学习时间为三年;毕业后任职于完全中学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四年。在注重学术教育的同时,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月16日颁发了《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强调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的教育。新标准认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应该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就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出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在入职以后(第一年)自身慢慢形成的,强调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教育学科。可见,在职前培养阶段,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也突出培养学生运用专门学科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协调发展。
3.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对见习教师实行严格评价
在德国,人们认为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不经过长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不可能胜任其工作。因此在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实施教育的时限相对来说比较长,最长要两年,短的也要16个月,一般情况下是18个月。可见德国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没有放松对理论学习的要求,职业准备教育阶段主要是在“见习教师研习班”和“实习学校”开展,它是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二阶段,该阶段旨在养成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在这期间,学生不仅要在实习学校进行教学见习,同时还得在研修班里进行理论学习。学生通常上午在实习学校里进行见习,四周以后才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试教,然后下午参加研习班的理论学习。在研习班里,上课都采用研讨的方式进行,见习教师通常就某一个专题展开讨论并口头发言。这些专题通常都是实际教学中会碰到的问题,这样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用理论来反思实践。实习学校通常会对见习教师就其与教师职业有关法律的了解方面、教学技能方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方面以及处理特殊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评价,这份评价对见习教师最终能否成为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出口阶段,通过国家考试制度选拔教师
教师资格证书是教师行业的资质证明,是教师职业的准入证。在德国,要想获得这张准入证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考试,在教师培养的出口阶段,国家实行了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这两次考试分别在大学职前培养阶段和职业准备教育阶段进行。第一次考试内容包括论文、笔试与口试,论文以任教学科为范围,口试由两位教授和一名学校教师组成评委;第二次考试内容包括两篇分属两个任教专门学科教学的论文、两个专门科目的试教及口试。见习教师只有在顺利通过了第一次考试才能够参加第二次考试,并且只有两次考试都通过,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被聘为正式教师,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在这之后,就可以作为准教师进入人才市场进行应聘了。这个过程漫长而又艰辛,尤其是两次国家考试对于想成为教师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5.职业后教育阶段,追求实效,形式多样,具有激励性
在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职业后教育备受人们广泛关注。在德国,教师的职业后教育也独具特色。首先,在职业后教育阶段开展的教师继续教育非常注重追求实效性。这表现在教师培训内容是根据教师的“客观的进修需要”和“主观的进修需要”来最后决定的,培训内容不强调系统性,而强调实际的应用性和教育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其次,继续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这种形式按其级别排下来依次是中央一级的、地区性教师进修、校内的在职教育,以及在大学进行的继续教育。最后,职业后教育阶段实施的教育对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激励性。教师继续教育有充裕的经费保障:进修院校尽管都不大,但办学设备现代化的程度却很高;学员的食宿、交通全部免费,他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也很好。教师总体上对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较高。
二、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师教育体系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过渡,我们正在不断地探讨教师培养的新模式,建构有效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通过对德国教师教育各个培养阶段特点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1.在教师教育的入口阶段,实行初次招生和再次招生相结合的招生制度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非师范类院校将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教育中来,我们也将逐步实现开放式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鉴于德国在招生时实行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模式,从而保证了生源的高质量,把好了教师入口质量关,我们应该力求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在招生时,应该逐渐淡化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的概念,让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学生在接受完大学教育之后,若有志成为教师,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教师培训机构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招生。事实上,学生通常并不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对自己是否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我们在再次招生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因子分析来遴选生源。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我们在生源选择上不能仅仅凭学生的兴趣,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是否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因素分析,从而在源头上确保教师的素质。
2.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学生的实习比重
德国在教师培养的三个阶段中都非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也不放松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种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上的构建,更要让学生深入到中小学中去,要大大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习安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实践中反思理论。同时,在职业后教育中,随着我国教师学历达标情况的好转,我们要改变职业后教育等同于“学历补偿教育”的观念,一方面满足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客观实际需要,更多地将这种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3.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建立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
德国的教师资格认证过程是非常严格的,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两次考试。考试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既要写论文,又要口试,还要试教,是一种多方位考核。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我们已经由过去对教师的数量要求转为对教师的质量要求,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应该实行更加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以保证教师质量的提高。对于所有想成为教师的学生,不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都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也要有所改革,如拓宽考试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等。
在借鉴德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时,我们也应注意里立足自己的特点与情况,适时做出调整,走出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