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路少年读后感
篇一:公路少年读后感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公路少年》,主人公是齐克和麦克。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难忘的夏天,俩个十四岁的孤独少年齐克和麦克,因为各自的家庭问题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共同驾驶齐克偷来的一辆老旧的拉达车,开始了一次穿越德国东部的梦幻旅程,没有地图,没有指南针,只有心目中的瓦拉齐。他们在旅途中经历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例如,麦克初学驾驶,他们偷换车牌,给汽车加油,与易莎同行害齐克受伤,车祸……让人时而高兴时而担心。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一篇读后感叫:与易莎同行。小女孩易莎是一个他们在垃圾山捡软管时结识的朋友,易莎口才很好一路上不停的说话,在他们下车时易莎还在说个不停,易莎性格十分开朗,活泼,他们去的地方是一座山,他们还在山上的小木屋上刻下了他们三个的名字,还发誓五十年后要在这里一同相聚。
我感觉,三个孩子五十年后一定会相聚的。
篇二:《公路少年》读后感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公路少年》,主人公是齐克和麦克。这本书读后让我感受到许多许多让人激动的事情。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难忘的夏天。两个十四岁的孤独少年——齐克和麦克,因为各自的家庭问题它们走到了一起。他们共同驾驶齐克偷来的一辆老旧的拉达车,开始了一次穿越德国东部的梦幻旅程。他们的旅程没有地图,也没有指南针,只有心中的目的地瓦拉齐。他们在旅途中经历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例如;麦克初学驾驶,他们偷换车牌,给汽车加油,与易莎同行还有齐克受伤,车祸……让人时而高兴,时而担心。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一篇文章叫:与易莎同行。小女孩易莎是一个他们在垃圾山捡软管时结识的朋友。易莎口才很好一路上不停的说话。在他们下车时易莎还在说个不停。易莎性格十分开朗,活泼,他们去的地方是一座山上,他们还在山顶的小木屋上刻下了他们三个的名字。还发誓五十年后要在这里一同相聚。
我感觉,三个孩子五十年后的容颜会随着岁月流逝逐渐老去,但是在他们心中将永远保持青春的光辉!
第二篇:公路少年
<<公路少年>>读后感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伦敦,三个孩子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在市郊,住着现代化的房子——一栋红砖前脸儿的别墅。
这家的三个孩子:罗倍塔最大她是妈妈最爱的孩子;弟弟叫皮特,他想做一名工程师,最小的妹妹叫菲雷丝。
妈妈天天和孩子们玩,帮他们做作业,为他们写故事,饭后茶余读给他们,她还在不平常的日子时编一些有趣的诗句。
爸爸是个政府议员,从不发火,是个讲公道的“完美爸爸”。一家人幸福快乐的生活着。可有一天夜里,家里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爸爸被人带走了。他们的妈妈消失了几天后,把伦敦的房子卖掉了,搬到乡下一个叫“三只烟囱”的地方生活。在乡下,妈妈只能在阁楼上写小说来补贴家用,连过去看都不想看的面包都成了奢侈品。
在那里,孩子们没有地方可去,妈妈也没功夫陪他们读书了只能天天去山坡下的一条铁路和一个小小的车站玩。皮特还发现了煤矿,便推了辆挖煤车去偷挖煤,因为家里买不起煤,有一次被抓到车站长那里,说出原由时,车站长原谅了他们,因此,他们认识了车站长。他们每天都到铁路边,向到伦敦(他们爸爸所在的地方)的那一列火车招手,车里便常有一个老绅士也向他们招手,他们便成了没说过话的朋友。
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认识了车站的职工波克斯,村里的医生,和火车的锅炉工等人,经历了许多有趣而又惊险的事,有一次,他们上山去摘野樱桃,忽然发现了山体出现了塌方,堵住了铁路,而那列火车就快到来了,他们立刻决定奔跑到火车要到来的前方挡住火车,让它停下来,鲍比为了阻止火车,甚至在火车停下来之后,吓得晕倒了,最后终于拯救了全车的人,因此,铁路公司还为他们这种果敢而无畏的行动举行了表彰仪式。
经过很多事情之后,他们发现老绅士是一个级别很高的政府官员,他们请老绅士帮助他们重新调查他们爸爸的事,终于把爸爸就出来了,一家人又过上了幸福而甜蜜的生活。读完这篇小说,我学到了皮特的勇敢,鲍比的智慧,菲雷斯的心思缜密,但我学到更多的是那时人们彼此毫无戒备,两个陌生的人碰到一起还可以互相问个好,孩子们是让火车给爸爸捎去问候,就有一个老绅士也给他们招手,这不是一幅美丽和谐的场面吗?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人们的态度几乎都很冷淡,人和人之间处处提防,很少有一个在人们心中信任的人。在那个时代,就连三个小孩向一个陌生的老绅士要东西,老绅士给了他们东西,这不是一种信任吗。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看了我这篇文章的人一定会选择后者,因为这是现实的写照!
第三篇:公路文化读后感
《公路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公路文化是一种具有特定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它是公路人在公路规划设计、建设、养护、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公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总和。公路物质文化是公路文化的载体。公路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中国公路桥梁文化,根据国家地理分布,江河流域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水系达1500多条,河流密如蛛网,而道路必须依赖桥梁作为联系手段,桥梁直接关系到道路的通塞,维系着民族的统一。较为著名的桥梁有“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丹山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等,这些公路物质文化反映了公路人充分运用先进工艺水平、使用高超科技手段、以科学的理念不断创造出一大批当代先进技术成果。公路制度文化是公路文化之准则。公路制度文化是体现公路行业价值理念,规范公路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公路制度文化建设保证是公路文化建设的关键性保障措施,通过建立和完善公路行业的各项制度,使公路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规范化、制度化。使公路员工的行为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从而保证公路文化建设成果的巩固和发展。公路的制度文化建设的任务很重。随着社会发展,在新的时期,有除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果不及时出台新的制度,将会产生严重后果。早在2004
年就制定了《公路建设项目廉政长效机制》,其中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更加完善了公路制度建设体系。
公路精神文化是公路文化之灵魂。公路精神文化是劳动者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穿在与公路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二是已经理论化系统化的公路行业文化体系,也包括公路企业文化体系。它是公路行业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所在。公路精神文化建设是公路文化建设的核心,公路精神文化的形成,需要伴随公路事业的发展、进步,经过长期的打造、磨练、沉淀和定向的培育、升华,方能形成。
公路精神文化是公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神基础,公路制度文化是公路物质文化和公路精神文化的制度保障,公路物质文化是公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质条件。
2014年1月25日
第四篇:《少年方志敏》读后感
《少年方志敏》读后感
三连二排六班杨智
说起方志敏,人们常常会肃然起敬,也会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为穷人的解放无私奉献的人,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个充满着浩然正气的英雄。看完了方志敏的故事,我要说,他还是一个充满远大理想的人,他坚信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取得革命的胜利。
年仅36岁的方志敏,在下沙窝被秘密杀害了。在他被监禁的1年间,他用笔书写出一片赤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其中《可爱的中国》最为有名。他将这些作品反复抄写了好几遍,托人带出监狱。这些作品在历经革命沧桑之后,成为见证英烈,激励后世的不朽之作。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另一位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将“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付诸行动。前有文天祥,后有方志敏,还有前仆后继的革命者们,他们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胜利之歌。这些革命者,大多少年时就有所成就,方志敏也是,他幼小的心灵在旧社会中逐渐萌生出革命的种子。此后不久他便加入了共产党,开始了他辉煌而又朴实的一生。
在被捕之前,他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革命事业,几起几落,历经坎坷,可谁又知道,身为共产党的高层领导的方志敏,在被捕时竟身无分文,全身仅有一块怀表,一支钢笔,正如他《清贫》一书中所写的一样“矜持不苟,舍己为公”。而他的人格魅力也不仅于此。在敌人捉住方志敏的庆功会上,方志敏昂首挺胸,面带微笑,大步的走着。虽脚戴脚铐,身着单薄衬衫,但却精神抖擞,目光炯炯。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台下观众。在他被捕后,蒋介石曾派多人去劝他“归诚”。可他却坚定不移,在最后通牒时,他在墙上写下了“视死如归”四个大字,而他,也真正做到了这点。
“有一天囚车穿过戒备森严的南昌城,方志敏向窗外的老百姓挥了挥手,有人认出戴手铐脚镣的方志敏,不禁掉下了眼泪。方志敏笑着说: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我要看看法西斯的子弹是怎样射穿我的胸膛!刽子手的手哆嗦了,扳不动枪击。方志敏望了望烟雨蒙蒙的天空,最后看了看他可爱的中国大地挥起右臂,用尽了全身的力气高喊:打倒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正是这种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当革命需要他牺牲时,方志敏毫不畏惧."方志敏在战场被俘,抓住他的两个国民党兵无法相信,理无法理解:这个“党国”所通缉的要犯、共产党的“大官”居然身上搜不出一个铜板。”正是这种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他艰苦朴素,大公无私,他经手的钱,一点一滴都用在革命事业上。“方志敏被捕后,面对幼女的呼唤,他柔肠寸断;面对结发妻身陷囹圄,他心如刀绞;面对白发老母的送别,他悲痛万分。对于亲人,他就是父亲,他就是丈夫,他就是儿子,他就是唯一!但亲情并没有动摇他,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正是这种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方志敏把自己对亲人的热爱全部化作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爱。
革命者的青春和生命的发展,幸福了现在的我们。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将化作无言的风,吹醒中华民族。现在,我们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祖国能有欣欣向荣的今天,是无数个像方志敏一样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可我还生在福中不知福,有是嫌爷爷没做好采吃,怪爸爸出差没买新衣服,怕妈妈对学习上的要求严格„„想想这些,真是感到很惭愧。爱我们的国家,就应该加倍珍惜现在这样美好的时光,就要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艰苦朴素作风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第五篇:“少年,红色经典”读后感
《少年,红色经典》读后感
第一篇讲述的是:英雄少年潘冬子,他的父亲是红军,战略转移
时,父亲和大部队一块走了,冬子和母亲留在敌后,坚持斗争。为了掩护同志,母亲壮烈牺牲。红星闪闪,山花遍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经过残酷斗争的磨炼,带上那颗父亲留下的保存多年的闪闪的红星,参加了工农红军。
留在敌后的冬子,为了躲避敌人的抓捕,隐藏在一个黑心老板的米店里,做了很长时间的的苦工,吃尽了苦头!在许多老乡和革命同志的帮助下,冬子经受住了考验,顺利的加入了红军!
第二篇讲述的是:山西省文水县,解放战争时期出了一位少年女
英雄刘胡兰。她从小参加革命,十四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妇救会干事。1947后1月12日在云周西村土改时,被阎锡山军队逮捕。面对敌人的威胁,毫无惧色,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壮烈牺牲。毛主席为她题词:“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这俩位少年英雄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坚强,勇敢,不被诱惑,宁死不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今天这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都
大大提高了,但是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今天的好日子是无数先烈们抛头颅,撒热血换来的!
我们永远怀念他(她)们!
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心小学四一班唐书睿
2009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