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美高考的区别在哪里
中美高考的区别在哪里--访旅美教育家黄全愈博士
今年教育部在全国22所高等学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5%的新生,使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继3年前推出《素质教育在美国》后,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博士近期又推出《“高考”在美国》一书,该书对中美高考招生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日前记者专访了身居大洋彼岸的黄全愈博士。
记者:您的新书《“高考”在美国》一出版就引起了各方关注,似乎要掀起一场中国高考改革的大讨论。3年前,您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也曾引发读者对素质教育的讨论,成为2000年度的非文艺类第一畅销书。您能谈一谈这两本书有什么联系吗?为什么您的观点总能触动中国教育的神经?
黄全愈(以下简称黄):其实,时势并不是由某个人或某本书造成的。相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时势成就了我的研究。《素质教育在美国》出版时,素质教育已在中国提倡了好些年,当时北京四中的刘副校长跟我说,光“素质教育”的定义就有54种。但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大家都感到很模糊,我的书正好在这个时候较直观地回答了国人的种种困惑。《“高考”在美国》的出版也正好抓住了中国高考改革的重要时机。中国高考改革已酝酿了很多年,虽然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有不少改革,但真正意义上的“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即今年22所大学的5%自主招生,还是刚刚起步,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关头。
记者:我在读这本书时感到,您虽然在谈美国的高考,但好像更多地是为了谈中国的高考和教育。
黄:是的。写这本书的根本目的不是谈美国“高考”,而是从美国的“高考”去谈中国的高考,最后都落笔在中国的教育上面。美国的“高考”,如同中国的高考一样,玄机道道,奥妙重重。我们面临的“公平”问题,也同样存在于美国高校招生中。我们经历过的五花八门的“分数计算”,也同样困扰着美国学生。从4年前矿矿第一次参加美国的“高考”开始,我就带着国人的种种疑虑,去观察、去研究、去亲历了美国的高校招生„„
其实,国人的种种疑虑,都能在美国的“高考”中找到相似的答案。所以,我希望读者带着各自的种种疑虑,与我一道一步一步地去了解、思考美国的“高考”;同时,也去比较、反思中国的高考。
记者:您认为,中美高考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它对素质教育有什么影响?
黄:中国高考以考分为录取的惟一标准;美国“高考”则搞“三合一”:“高考”分数,高中平时成绩,综合素质(包括课外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公益义工、有偿工作,等等)。
高校的录取标准和评价体系是一个“指挥棒”,直接指引着中小学的教育方向。以考分为录取的惟一标准,其结果是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去培养“考生”,而不是“学生”。因美国高校招生搞“三合一”,中小学乃至全社会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虽仅一字之差,但反映的却是搞“应试教育”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
记者: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您提出了一连串振聋发聩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孩子起跑领先,终点落后?创造性能不能教?中国的初等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最佳组合吗„„那么在《“高考”在美国》里,您又提出了哪些发人深省的问题?
黄:我在新书里提出了一些问题,至于是不是“振聋发聩”,就得问读者了。但至少我是经过深思的:一流考生等于一流学生吗?为什么美国的“高考”没有导致应试教育?为什么大学要“追”学生?闭卷作文对中华民族造成了什么内伤?5%自主招生的出路在哪里?怎么改革中国的高考招生制度„„
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理念和操作方式,比较了中美“高考”的异同和利弊,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可借鉴的先进招生理念和操作方式,也批判了美国“高考”中的糟粕,回答了国人对改革高考的种种疑虑,还为中国的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美国高中生有没有“黑7月”?为什么哈佛把165名“高考状元”拒之门外?美国高校招生有没有走后门?美国高校招生有没有“神秘计算公式”?还有五花八门的美国高校招生的开卷作文题和作文;具体分析比较哈佛、耶鲁、芝加哥大学等名校的申请表;直接申请美国大学的策略和技巧;等等。
记者:能不能谈谈您个人的情况?您还继续写中美教育比较的书吗?
黄:说起来,我同教育的渊源很深,父母当了一辈子老师,我也在中国大学教过书。后来在美国学的是“高等教育管理”,又在美国大学教书。来美国已有十几年了,但一直对中国的教育有一种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感情,或者说有一种血浓于水的使命感。从我离开中国、到达美国的第一天起,我就对中美教育比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年来,围绕着中国教育的问题把我的研究形成文字,在国内出版了6本书。很多读者来信,给我提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希望我能继续写中美教育比较系列专著。在我的写作计划中,也已有不少很有意义的题材,可能还需要5年或10年去完成。这里,可以透露一点小“秘密”:我准备至少写10本,才“金盆洗手”。我希望能为中国教育尽快与世界现代教育接轨尽点力。
《“高考”在美国》黄全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
第二篇:中美教育区别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将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27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六十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和近二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甚至连工作岗位都无法胜任的高度近视及心理疾病患者。显然,两家的预言都错了。
第三篇:中美法院的区别
中美法院系统的区别
美国法院组织由两大部分构成:联邦法院系统和州法院系统。联邦法院系统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联邦上诉法院和联邦地区法院组成。联邦一审法院由设在各州的美国地区法院构成,称地区法院。地区法院的“地区”的含义并不与行政区划的某一级相对应,在人数较多的州可以有几个美国地区法院,在这种情况下,该州可分为“北部”和“南部”、“西部”和“东部”地区(这种划分反映在法院的名称上),例如:威斯康星州东部地区法院。
United States court organization consists of two major components: the Federal Court system and state court systems.The Federal Court system by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Federal Court of appeal and the Federal District Court.The Federal first instance court is located in the State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s, and district courts.District Court of “area” has the meaning does not correspond to some level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n a greater number of States can have several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in this case, the State can be divided into “North” and “Southern”, “Western” and “East” area(on the name of this Division is reflected in the Court), for example: Wisconsin Eastern District Court.地区上一层为“美国上诉法院”,上诉法院目前设有11个。上诉法院的管辖地区称为“巡回区”,一个巡回区可能管辖几个州的地区法院的上诉管辖。一个特定的上诉法院的正式名称就根据它们巡回区号码命名,例如“美国第二巡回区上诉法院”。
Areas with a layer of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the Court of appeal currently has 11.Areas of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 of appeal called “tour”, a touring zone may governing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 of appeal in several States.A specific official name according to their Circuit Court of appeals district number naming, such as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second circuit”.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由合众国宪法设立,是终审的上诉审法院。此外,美国国会还设立了一些专门法院来处理特殊案件:联邦索赔法院(华盛顿)、联邦关税法院(纽约)、联邦关税和专利上诉法院、联邦军事上诉法院。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established by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final Court of appeal.In addition,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also established a number of specialized courts to deal with special cases: the Court of Federal claims(Washington), the Federal Customs Court(New York), United States Court of customs and patent appeals, the Federal Court of military appeals.关于州法院,美国所有各州均有一个各自完整的司法组织系统,大多数州的法院由三级法院构成,也有的州仅为两级。一审法院有称为地区法院、巡回法院、高级法院,有的州如纽约州就称最高法院。设三级法院的州中间层次为中级法院,就是上诉审法庭,有的称上诉法院。州的司法终审法院是州最高法院。一审法院在有的州又设立专门法院,如家庭和家庭关系法院(纽约州)。
On the State Court, United States all States have a respective complete justice system, most State Court constituted by the three-level court, and some only for a two-level.Known as the District Court, Circuit Court of first instance courts, High Court, some States such as New York State Supreme Court.Set three-State level to the intermediate court in the middle of the Court, is the Court of appeal, that the Court of appeal.State is the State of the Court of Justice of the Supreme Court.In some States, the Court of first instance and set up a Special Court, such as family and domestic relations Court(New York)
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除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唯一的终审上诉审法院外,分为地方法院和专门法院两套系统。地方法院分为三级,分别称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地方法院的设置以相对应的政府行政权的管理区域为基础。专门人民法院是中国法院系统中一个组成部分。“专门”这一概念专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需要加以解释而决定设立的特殊管辖法院。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stablished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local people's courts, military courts and other special people's courts at all levels.Subject to the Court of appeal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s the only outside the Court, are divided into local courts and specialized courts the two systems.Local court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respectively called grass-roots people's courts, the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the high people's Court.That corresponds to the setting of the District Court to the Government Executive power management area as a base.Special people's courts are an integral part in the Chinese court system.“Specialized” verbal fight by the NPC Standing Committee according to this concept needs to be explained and decided to establish the special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
第四篇: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
— 2011年版新《课标》解读
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问世,取代了使用近五十年的《教学大纲》。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是以2001年版为蓝本经过修改而成的。与之相比,修改稿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有十个方面: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基本理念的变化,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双基”变“四基”,设计思路的修改,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
一、关于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总体框架基本没变,都是四个部分。实验稿: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修改稿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个部分,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增加了课程基本性质。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数学观的变化是“三句”变“四句”
实验稿:
﹡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改稿:
﹡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修改稿把实验稿的第一、二、三句话进行了浓缩、提炼,表达更精准、确切。增加了一句话,说明了数学的地位及作用。
三、关于基本理念的变化
基本理念由“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实验稿的“三句话”: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改稿的“两句话”: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修改稿与实验稿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实验版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 实验稿: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 修改稿: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层次化与多样化的关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 注重启发式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五、“双基”变“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与数学素养:
﹡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 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小学阶段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化归思维方法、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等等。
六、关于设计思路的修改 ﹡ 学段划分保持不变;
﹡ 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
﹡ 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
﹡ 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作更明确的阐释 七、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实验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修改稿: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八、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
﹡ 实验稿: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 修改稿: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最近一次修改又加上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符号感为何改为符号意识
﹡ 实验稿: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修改稿: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符号感与数感都用“感”,“感”的表述过多。符号感主要的不是潜意识、直觉。符号感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符号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进行数学活动。“意识”有两个意思:第一,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可以进行推理;第二,用符号进行的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所以这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不是“感”的问题。数学的本质是概念和符号,并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所以只能用“意识”。
九、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
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提法上的一些变化:
﹡ 明确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四基”)。
﹡ 提出了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 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
﹡ 学段目标的表述方式有所改变
十、关于内容标准的修改
(一)结构上的变化:
数与代数的变化:(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
第一学段:
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第二学段:
①增加的内容:
﹡ 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②调整的内容
﹡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二)图形与几何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②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第二学段:
①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②增加“知道扇形”。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三)统计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 第一学段与实验稿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 第二学段与实验稿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而修改稿则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四)概率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实验稿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第一学段:
①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删除“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②删除“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③删除“不确定现象'部分,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
①删除“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三学段。
②删除“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③降低了“可能性”部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 这是修改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原来,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现在希望学生通过数据来体会随机思想。
﹡ 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也可以看出。
(五)综合与实践的变化:
﹡ 统一了三个学段的名称,进一步明确了其目地和内涵。
﹡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第五篇:2011年版及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
一、课标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一)课标修改的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个是充分地肯定成绩,也看到问题实质所在;
第二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4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 第三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 第四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
(二)课标修改的思路 第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第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
第二条,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第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二、课标修改的主要方面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基本理念
1、什么叫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什么叫数学教育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
3、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什么是好的教学?第一条,除了知识传授之外,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条,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4、设计思路 数学学习的四方面课程: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目标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修订稿):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6、问题解决
实验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修订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7、具体目标 数与代数 第一学段
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
1.增加了“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算”。2.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3.删除“会口算百以内以为数乘、除两位数”。
4.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改为“能理解简单的方程(如3x 2=5,2x-x=3)。” 图形与几何
1.内容的结构的调整:
《标准(实验稿)》的“空间与图形”分为四部分:第一、二学段为(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与变换;(4)图形与位置。
《标准(修改稿)》的“图形与几何”第一、二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运动;(4)图形与位置。
2.主要内容的修改 第一学段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3)在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改为: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第二学段
(1)删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2)增加“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统计与概率 1.统计
l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l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2.概率
与《标准》相比,《标准修改稿》的主要变化如下:(1)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
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定性描述。
(2)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在第三学段,学生通过列出简单随机现象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来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概率。
(3)增加了一些案例,特别是对案例在数学上、教学上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希望对教师有所启发。综合与实践
一、把三个学段的名称作了统一,统称为“综合与实践”,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目的和内涵。
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对三个学段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一方面突出了创新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突出了不同学段的特点。l 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并且用较大的篇幅阐述案例,让老师领会课程标准的思想是什么,领会提出知识点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l 螺旋式上升,不一定是知识点本身,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可以有这样的问题,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不断地出现,但是,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加,随着视野的增加,对问题分析的深度不断增加。
l 实施建议完全重写了。过去关于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是按学段写。修订稿是按基本的思想写,紧扣基本理念来写。如: 第一,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问题,基本根据理念来写。第二,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第三,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四,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第五、注意如何在教学中注意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发展、培养。
第六,教学应该注意几个问题,预成和生成,事先备课备得怎么样,讲课时遇到情况如何处理。
还有,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和个别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如何使用教学技术与关系。
把它们完全按核心思想,而不是过去那样按学段来写。按学段来写要写出层次,不会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