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报2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1)
南昌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南昌市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比较快,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了准确、及时了解南昌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掌握南昌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的动态,更好地为农业龙头企业服务、提升南昌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2004年,我处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就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项调研,并针对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南昌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南昌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我市现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分别是江西南昌(深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江西英雄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正帮集团公司。南昌(深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进入全国综合性批发市场百强行列,在全国农副产品市场第十二位,2003年交易额达23亿。省级龙头企业17家,分别是江西阳光乳业有限公司、江西汪氏蜂业集团、江西省煌上煌集团有限公司、仙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江西天禾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西卓茵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等,其中南昌县有8家,新建县1家(江西汪氏蜂业集团),进贤县1家(进贤县军山湖鱼蟹开发公司),青云谱区1家(南昌市佛塔生猪交易批发市场)。据统计:2003年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2家,5-10亿元的没有,过1亿元以上也只有8家。南昌市现已认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共30家,涉及生物、医药、食品、畜牧、水产、深加工等领域。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4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除04年新增7家外)固定资产总额103344万元,2003年销售收入848318万元,实现税后利润18415万元,上交税收18329万元,出口创汇3254万元,建立基地面积140196亩,连接农户216000户,直接带动农户131540户,企业从业人员16228人。总之,全市50家农业龙头企业近几年总体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表现在龙头企业的规模得到了壮大,生产基地稳步扩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一体化经营机制初现端倪。
2、南昌市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情况
总的来看,企业发展势态良好,生产规模逐渐扩大,都建立或拓展了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企业实力大大加强。如:江西汇仁集团有限公司从2001年开始建立江西地道中药材GAP基地,在省内10个县市实施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2002年成立了子公司江西汇仁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在星子县进行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和培训推广,2003年投入260万元,建设基地达到800亩,公司每年都有新产品打入省内外市场,公司产品乌鸡白凤丸、肾宝合剂分别占国内市场销售份额的99%和90%,产
品技术国内领先。汪氏集团总部设在江西南昌,在全国各地设有二十家分公司,连锁专卖店有 1500 余家,遍布全国大、中城市,集团集蜜蜂养殖、蜂产品系列、化妆品系列、蜂具、化工原料生产、销售与一体。汪氏主导产品“汪氏螨扑”,荣获世界养蜂博览会自95年起至今六年中,颁发给中国的唯一一枚奖牌。公司研制生产的特种蜜蜂、蜂花粉、蜂王浆、蜂胶四大系列共50多个品种,深受全国消费者欢迎,并出口德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年销售收入过亿元。
企业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如:江西天禾糖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大米酶法低聚异麦芽糖开发”项目转让了江南大学的技术成果,生产低聚异麦芽糖同时,该企业还依靠江南大学的技术开发出了啤酒糖浆新产品,并研究开发从大米米渣中提取大米蛋白粉,生产的大米蛋白粉是一种很好的饲料添加剂,产品供不应求。部分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产品全部回收,实现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领了农民增收。如:南昌圣丰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在全省各地已建立专业示范养殖户3000多户,年生产商品兔200余万只,销售收入达7200余万元,使每户农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该企业还与省内外高校联合研究开发优质商品兔深加工,2002年,与外单位合作加工400吨速冻兔肉,6万张兔皮,全部出口到日本。进贤县食用菌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科技示范”通过“公司+农户”的运作已发展到40多万平方米,生产的“双孢白蘑菇”产品销往东南亚国家。目前,该企业正在研究开发无牛粪基料栽培蘑菇新技术。有的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工作的示范、引导,产品已成为规模化、品牌化,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进贤县军山湖鱼蟹开发公司的“清水大闸蟹无公害养殖技术示范”项目,生产出的产品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产品销往沿海发达城市,年产值超亿元,利税811万元;安义(从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出口有机蔬菜6万吨,产品销往香港及海外华人聚集区,还与世界上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签订常年供货协议,经过近年的努力,“从玉菜业”已成为国外市场的品牌。
农业龙头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机制。部分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推行“统四分一担保”的新机制,即统一供苗、统一供饲料配文、统一供技术服务、统一收购和分户饲料、分户核算及提供贴息贷款担保,为种、养殖户提供产前、中、后全方位的服务。使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不断紧密。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市级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农户达21万户,直接带动农户13万户。
3、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产品、技术更新需求情况
(1)各企业在产品生产中需求国家标准。为适应市场要求,提高本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产品的品质,企业在产品生产技术上,需要从普通工艺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过渡,在国家还没制定该行业的产品生产标准时,各企业希望科技部门帮助建立企业的自身标准,规范生产,使企业产品走出省门、国门。
(2)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技术需求走向高新技术化、绿色化。目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
越激烈,低档次的初加工产品没有市场,只有高新技术、绿色农产品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才能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3)企业需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企业专利意识越来越强,品牌形象得以提升,各企业都申请、注册了自己的产品商标,需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4)部分龙头企业的加工原料检测仪器和检测技术需要更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只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部分企业的检测手段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仪器设备需要更新换代。
4、南昌市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带领农民增收情况
“公司+基地+农户”是大部分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特点,企业不仅自身得以发展,而且还带动了附近一大批农户致富,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我处对南昌市的43家典型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专项调研,并深入到部分企业作实地考察。根据对农业龙头企业调研的结果,反映出部分企业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而且发展的农户越来越多,分布地区越来越广,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领头、带动作用。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平均每企业拥有员工数为1074人,户均增收4030元。
二、南昌市龙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态势良好,但还达不到都市农业、城郊农业发展的要求,与兄弟省市相比还有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也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1)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反映农产品流通成本高,在运输、流通环节的关卡多,收费多,且目前公路运输收费标准对于农产品和工业产品是一样的,但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价值和利润相差悬殊,十分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目前,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在各部门都不一致,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绿色壁垒越来越坚固,出口农产品更是受到国外绿色壁垒的限制,国外市场很难开拓,公司规模难以做大。
(3)农业企业在产业化发展中的各环节都遇到资金不足的困难,在财政资金支持政策上,政府部门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的资金偏少,且企业贷款困难,使企业很难扩大生产规模,在新产品开发中启动资金短缺,造成产品更新换代跟不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4)企业的科技人才缺乏,信息获取不足,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如各企业都在努力贮备科技
人才,参加行业协会,加强技术交流,信息沟通。企业对出口权申请不清楚,需要得到政府的引导、帮助。
2、市级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力量分散。目前,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偏小,而且企业布局分散,没有形成真正的主导产业基地,导致力量分散,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没有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2)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链不长。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链不长,大米、蔬菜、猪肉、禽蛋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是以初加工产品面向市场,未实现产品的深加工,企业没有分享到农产品深加工的这块利润。
(3)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不紧凑、有待健全。全市4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少数与农户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而实行保护价收购和利润返还的更少,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是以市场自由买卖以主,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4)开拓和品牌创立意识不足,精品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我市龙头企业能够跳出本地在外面设宣传、办市场,将本地农产品推向省外、国外市场的较少;外向型农业发展也不理想,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办法不多。企业品牌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企业对自己产品的宣传不够,不仅在全国进行广告宣传的少,即使在本地上宣传的产品也不多,与省内外知名农产品比较,南昌市的品牌压力非常大。
(5)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仍有部分没有很好地落实到实处。中央、省、市及有关部门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制定了资金扶持、税收、用电、用地、科技支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要求有关部门密切好农业产业化有关工作。但是,这些政策措施被有的部门打折扣,没有完全落实到实处。
三、推进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培养、发展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的认识。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认识。农业龙头企业是农村经济新形势下的生力军,发展比较快,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2、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发展、壮大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首先,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直接投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做大做强出口创汇农业;其次,科技部门要做好内引外联、牵线搭桥工作,组织好龙头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所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增强企业科研开发实力。然后,政府部门要建立各领域、各行业的协会,及时沟通企业间的信息,加强科技交流,促进共同发展。最后,鼓励科技
型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外招商,开展资本经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
3、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围绕科技型龙头企业建好生产基地。基地建设要根据龙头企业对原料需求等因素,以市场的方法因地制宜着力培植一村一品、一产一业,并确定合理的规模,同时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要建立规范的协议机制,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进市场这一程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4、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要树立标准化、品牌化意识。农业龙头企业要建立标准化产品、基地建设,为国内外市场接轨奠定基础;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围绕主导产品加大宣传力度,争创品牌,并积极申报省著名商标,不断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企业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政府部门要加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类专业经济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作用,鼓励企业不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5、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资金、税收、土地、工商、信贷等方面通力合作,制定出具体优惠政策,向农业龙头企业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尤其在投融资、贷款贴息方面。
6、加强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成果的推广力度。企业通过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出现了许多好的成果,为了把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协调好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加强农业龙头企业成果的推广力度。
第二篇:天津市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为贯彻落实《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津党发〔2010〕9号),推动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促进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以下政策。
一、实施扶持政策“聚焦”
国家和本市已经颁布实施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均适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筹集财政资金20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其中,市级资金80亿元;滨海新区人民政府30亿元;市开发区、保税区和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共筹集3亿元;塘沽、汉沽和大港管委会共筹集10亿元;滨海新区以外的15个区县共筹集50亿元。
三、加强对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
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责任主要在滨海新区各功能区管委会和除滨海新区以外的区县人民政府。各区县(不含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和滨海新区相关功能区(包括:市开发区、保税区、滨海高新区、塘沽、汉沽、大港,下同)管委会筹集的资金,作为扶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天使资金”,以无偿资助形式为主,对提出申请并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支持,额度一般在10万元至60万元,帮助提高生存能力,实现快速成长。对获得“天使资金”资助的新增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资金也将按照资助资金的一定比例酌情给予奖励和补贴。市有关部门要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资金支持。
四、加强对成长期和壮大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
市级资金和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筹集的资金,作为政府资助周转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成长期和壮大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进入成长期和壮大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申请政府资助周转基金,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符合资助条件的,一般可获得100万元至500万元的支持,重大项目可获得高于500万元的支持,以上周转
基金采取无息借用方式,2至3年后归还。鼓励风险投资、产业基
金和银行贷款跟进支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五、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
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标准、条件、程序,服务内容和管理要求等。市和各区县、功能区都要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格认定和享受资金扶持政策的评审工作。对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根据其成长阶段,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统计监测、跟踪评估制度。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各区县人民政府、滨海新区相关功能区管委会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并责成专人,指导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数据更新。
六、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平台
在企业认定、技术开发、科技政策、投资融资、市场开拓、人员培训等方面,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为各级政府决策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企业应及时更新相关信息,政府部门应及时公布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服务信息,增强政策透明度。
七、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研发适用产品,简化审批程序,发挥银行间接融资主渠道作用。发展集合性债权融资,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和规模。完善保险、准金融机构、担保服务、社会信用信息和中介服务等支撑体系。建立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保险和担保等业务的政府支持机制。
八、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服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拓展企业投融资渠道、营造良好服务环境等政策措施。实行“非禁即入”准入政策,实施海外留学人员、高校师生、科技人员等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资本“零首付”政策,放宽名称核准条件,鼓励以知识产权等智力成果出资,放宽企业住所限制,放宽科技型企业集团准入条件。
九、加强企业培训服务
中小企业发展促进部门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企业成长培训和企业上市培训。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境外考察学习,组织创业导师对企业开展培训服务,组织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企业职工技能培训。
十、加强知识产权服务
知识产权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支持和帮助企业申请国内外专利,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搞好品牌建设。
十一、加强创业引导和指导
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鼓励和动员高校师生创业,允许高校学生休学创办科技型企业或进行科技中介服务;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允
许在一定时间内保留其在原单位的聘用、劳动关系;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津创业,兴办高水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十二、统筹政府各部门专项支持资金
政府各部门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商务部门的外贸发展资金要重点支持出口型科技中小企业发展;发展改革部门用于服务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要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和信息化、中小企业发展促进等部门也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资金支持。
十三、政府采购和税收激励政策
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的政府采购活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软件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研发经费150%加计抵扣、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等税收激励政策。
十四、建设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孵化和公共技术服务。鼓励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中心、企业实验室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十五、建立高效协调工作机制
成立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对各区县、滨海新区各功能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服务,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统计调查制度和跟踪评价机制。建立市人民政府与区县人民政府和滨海新区各功能区上下联动、市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将各区县、滨海新区各功能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建立目标责任制。
第三篇: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中小企业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国特别是我们省份福建应该抓紧治疗中小企业存在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才缺乏、融资困难、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四块“创伤”,并抓住机遇,制定出符合中小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大中小企业发展的“活力”;引进人才,培养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加大融资力度,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福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对策
【正文】
我国以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将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中小企业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欧盟、美国、日本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都超过99%,是解决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支柱。
福建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为187359户,从贡献上看,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福建GDP的50.5%,中小企业解决就业占城镇总就业量的75%以上,占规模以上全部工业企业数比重达99.5%;吸收从业人员303.00万人,占规模以上全部工业从业人员数比重的88.6%。中小企业完成的税收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3.2%。在小型企业总量中,个体和私营企业占到77.7%,集体企业占20.1%,国有企业占1.4%,三资企业占0.6%;而在产值上,集体企业占51%,个体、私营企业占23.3%,国有和三资企业各占13.1%。小企业已成为县及县以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福建中小企业不仅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
来自省经贸委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前6个月,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实现产值732.90亿元,同比增长13.5%,占规模以上全部工业产值比重的82.7%;实现增加值2268.34亿元,同比增长25.8%,占规模以上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4.9%。
中小企业是我省工业的主力军。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融资困难等内外部压力下,我省中小企业发扬闽商善拼会赢的精神,在变化中求生存,不断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努力创造新增长点。各级各有关部门也纷纷出台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一)、就目前福建小企业的情况来看,至少有四处“创伤”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着中小企业发展的“外伤”
东南部地区是福建中小企业最为发达的地带,42%的小企业分布在这里,全省小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6%由这里产出。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东南部是中部的2.5倍,是西部的3倍。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数量的增长越快。调查显示,发达地区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
中小企业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产业构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中小企业的优势
行业与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优势有关。具有成本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业、轻工业,其在发达地区的比例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其次,中小企业的优势行业与长期以来国家的产业布局和区域政策有关。不发达地区化工、建材、冶金行业的比例高于发达地区。第三,中小企业的优势行业与行业的技术含量有关。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机械业、电子及仪表业在发达地区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较不发达地区。
二、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高,是制约着中小企业发展的“内伤”
有关部门曾在福州科技园,晋江工业区等对2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约有
29%的企业认为人才问题严重,尤其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企业每万人中拥有的研究与开发人才不足3人,人才素质结果不合理,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年龄偏高,比例偏低,仅占总数的5.7%,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较为短缺,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7.5%。
三、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制约着中小企业发展的“硬伤”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小企业中有75%严重缺乏资金来源,约有67%的中小企业
把资金缺乏列为发展的首要困难。
中小企业需要的资金不多、而且分散在各地,大银行等大金融机构获取其经营和信用状况的成本很高,因此,中小企业难以得到大银行的资金支持。全省2.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仅有5%-8%能获得银行贷款,且大部分是已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即使想用间接融资,也因为规模小,承担不起股票发行的费用,也不易取得公开发行上市的资格,因此中小企业一般不依赖间接融资。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是制约着中小企业发展的“软伤”
管理部门不能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发展,大多数企业在调查中表示企
业发展的软环境方面问题较为严重或很严重。
主要表现为,国家对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难以落实;政府管理部门太多,办事手续繁杂,办事效率太低;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交易费用过高;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但单个的中小企业势单力薄,因此对于社会化服务有着广泛的需求。
可以说,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否健全和发挥有效作用。
(二)、如何治疗“创伤”?我们遵循国家政策走势,借鉴一些地区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
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四条可为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大中小企业发展的“活力”
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越好,而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越差,越
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扶持。要以创建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引资嫁接为重点,在企业中实施改、转、租、卖、兼并、破产等措施,实施企业资产重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使国有企业从一些劣势企业和行业中退出,让位于个体私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要实施“专精”战略。“小”并不代表“弱”,“大”也不代表“强”,只有“专”才能“强”。中小型企业就是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
一、两个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
时代发展已经使人才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
展的关键因素。在人才管理工作中,要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形
成“成才、用才、重才、爱才”的社会氛围,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培养、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科学机制。
建议国家取消人才的户口制度和流动限制,取消人才档案的单位控制制度。同时设立中小
企业人才培训计划,由政府出资,在全国大范围地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对中小企业人员和有志于创业的人员进行免费教育和培训,普遍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这是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三、加大融资力度、对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力”
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方式主要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融资支持以及开辟直接
融资渠道。
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使之有利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鼓励中小企业出口等。在当前全界风险投融资危机的情况下,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担保基金规模,为有条件的种子技术提供商业化机会。为了防止政府直接管理基金可能产生的腐败,应采取市场化手段,实现公司化经营。要尽快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以便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加速风险投资的良性流动和扩张。应尽快修改《证券法》,增设中小企业上市条例,或单独建立中小企业上市法律法规,完善场外交易制度。要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尽量满足这部分中小企业合理的流动资金需求。为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省部分纺织企业改变结算方式,减少企业资金占用。如泉州企业与外商协商,由外商利用所在国的贷款购买泉州企业产品,贷款利息由泉州企业支付,付款方式改为泉州企业发货时外商即付款。我省中小企业还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莆田制鞋企业及时调整出口方向,扩大欧盟市场,大力培育拉美、中东、俄罗斯、东欧、非洲等新兴市场,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不少企业改变以往美元单一结算方式,积极与客户商量改用其他货币结算。
泉州市的民营企业则采用抱团出击的办法,通过规模优势和分工合作,集体“突围”。
不久前,包括七匹狼、海天、卡宾、盖奇在内的17家企业组建“福建省闽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集中5亿元以上的资金开拓新项目。制造业重地晋江着眼于品牌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互动,促进产业内部整合提升,一方面引导品牌企业走差异化竞争路子,加快从生产加工型向品牌导向型的转变,另一方面鼓励中小企业以品牌为纽带,细化社会分工、建立生产联盟和协作组织,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抱团”突围。
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
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健康发展,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纷纷出台扶持政策。
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融资服务、开
拓市场、煤电油运保障、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管理、用工管理、形成服务企业合力等7个方面推出36条具体措施,切实帮助中小企业应对挑战,支持它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健康发展;
福建银监局要求,省内各银行机构要重点加大对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按照小企业信
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的原则,拓宽小企业融资渠道,并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
省财政在预算中新增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资金补助2500万元,补助总额达到6000
万元;
省工商局出台支持服务企业发展专项措施,从支持企业存续、支持企业创品牌、支持企业融资等方面,提出了15条措施;
福州海关出台十项措施,增强我省外向型经济活力,措施内容涉及通关服务、政策指导、业务支持、企业保护等方面;
福州、泉州、莆田、南平、三明等设区市也纷纷出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针对矛盾突出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关部门开拓思路,想方设法帮助企业筹集资金。
近日,我国首批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启动。在我省银行的努力争取下,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公司跻身首批6家企业之例。海源公司董事长李良光说,短期债券的发行,缓解了公司的流动资金压力。金融业人士认为,短期融资券的成功发行将为我省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工商部门指导企业开展动产抵押,盘活资金。今年头6月,全省工商系统共登记动产抵押1345份,主债权金额近1500亿元。通过这种方式,因无人担保拿不到银行贷款的明溪县盖洋牛角村水电站老板肖坤生,用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获得100万元贷款;大量收购受冰灾影响毛竹的浦城县利剑竹木制品厂获得贷款150万元,解决了毛竹收购后的资金紧张。我省工商部门还改革创新,与银行合作开展了商标质押贷款,一大批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把手中的无形资产换成了“真金白银”。
省经贸委积极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今年我省担保机构发展迅速,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提供了保障。截至2008年9月底,全省担保机构担保总额达230亿元,同比增长63%;在保余额为163.6亿元,同比增长46%。
此外,我省还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创投资金的支持。截至目前,今年我省共有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支持,支持金额达3072万元,获立项数和支持金额均比上年有所增长。省外经贸厅于2008年8月和9月两次组织国际创投资金海西项目对接会,包括红杉资本、高盛资本、住友商社、美林集团等国际著名PE基金公司与我省企业展开面对面交流。目前,已有70多家参加对接会的企业与投资基金进入实质性接洽,拟引入投资达10多亿美元。
一项项举措的不断实施,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四篇: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企业科技创新
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1、中小企业界定 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 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 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 40000 万元以下 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 300 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 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 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2、科技型中小企业界定 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是由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实行自筹资金 自愿组合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主要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开发 技术转让 技术咨询 技术服务活动的企业 科技部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申请和评审时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所有制形式不限,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从事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 生产和服务;有研究开发能力,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30%以上;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R&D经费占上一年销售额5%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 同时要求,企业注册资本最低不得少于30 万元,职工人数不超过 500 人,资产总额不高于 5000 万元,年营业收入不超过5000 万元。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参考以上标准,可以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界定为:由科技人员为主创办的,从事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 生产和服务,职工人数2000 人以下,销售额不足 30000 万元或资产总额低于40000 万元的企业。
二、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三个问题
1、现有政策法规缺乏支持,有待进一步完善 主要表现在:政策失衡 80 年代初期,国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给了许多优惠政策,随着改革的推进,这些政策逐步取消了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
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税收歧视 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私企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就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 缺乏法律的支持和保护 政策上的失衡性和歧视性,造成了经济竞争环境的非公平性,增加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因素和交易成本,不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远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体系。
2、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集艰难 斯蒂格利兹和斯威齐认为,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导致银行部门以配给方式而不是以调整利率来出清市场 因此,高风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部门获得足够的直接或间接融资 1999 年科技部 财政部联合制定的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国办发 1999 47号)批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政策,但对如饥似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不啻于杯水车薪,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缺乏成了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流动资金的短缺又使得企业难以开拓市场;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缺少启动资金,难以将许多好项目快速转化;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扩建的资金不足又使得企业坐失产业化的良机 如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投资 融资环境,是关系到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问题。
3、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技术创新环境不断改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总体来说,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低 这主要与与我国科技水平整体不高,同时我国现行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也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 科技人才匮乏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命线 同时由于人才
培养模式和企业激励机制等原因,我国企业对本国科技人员吸引力不强,进而造成科技人才外流 已有创新水平不高 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增长很快,但世界影响较小 专利技术低于美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 存在着论文和专利长期搁置形同废纸。
三、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两个对策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供政策支持 为进一步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建议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服务和支持:
(1)从法律上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消除对非公有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治歧视,给非公有制科技型中小企业平等的地位。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之中;实行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利用政策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增加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环境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组织,兴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鼓励民营企业上市,创办风险投资企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开辟广泛的融资渠道。
(3)培育中介机构,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社会化的中介机构密不可分,因此要加大对各类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 创业服务中心的投入强度,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使之能够依据企业需要开展技术中介 技术孵化 技术集成 技术培训 企业技术诊断等服务工作。
(4)加强管理,强化政府的规范与引导职能,创造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与利用外智的环境,使外部人才想进来,内部人才留得住用得好。
2、以企业为核心,创建技术创新体系
(1)坚持走以企业为主导进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道路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鲜明特征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企业为创新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同时还要通过市场推动企业间的并购和重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形成与产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2)实施产、学、研结合,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之路 科技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不通过生产环节就无法实现创新目标 实施产 学 研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有效模式 要坚持以企业为核心组织产 学 研合作,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促进产 学 研的联合创新,同时吸引金融机构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完善创新产业化链条,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
(3)深化实施以标准 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 国际标准体系创新的能力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利益格局和竞争能力 加快制定国家技术标准政策,尽快实现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能力,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4)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成资源,实现重点突破 继续从社会经济与国家发展需求出发,以技术集成创新开发新产品 建立新产业为目标,以从事原始型创新,合理运用资源,充分调动地方、部门、企业的积极性,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发布时间:2009-11
作者:王宏伟 河南工程学院
来源:《中小企业企业管理与科技》
编辑部提供(2010年4月15日)
第五篇: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
前言
中文
英文
目录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1.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
2.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3.中小企业是经济成长的支持力量
4.中小企业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5.中小企业是出口创汇的主力之一
二.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融资存在问题
2.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3.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差
5.中小企业信用低
6.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7.中小企业的营销现状
8.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
三.我国中小型发展的对策
1.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2.解决小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建议
3.提升我国中小型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4.加大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
5.多方面提高小企业信用
6.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解决措施
7.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8.加快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参见《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http:///index.htm。
【2】徐文荣,关于构建和谐的企业的思考。
【3】欧新黔: 《中小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民网 2007年06月07日;
【4】马玉锐:《中小企业在我国转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国际商务研究》2003年第4期;
【5】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分析》栏目,http:///。
【6】王昌龙,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策略探讨。企业与经济管理
【7】李祥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8】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
(7)
【9】李秀玉,关于加强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几点建议【J】经营管理2005(12):30
【10】胡淑姣,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的新思考【J】江苏商论2004,(6):144-145
【11】李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研究【J】苏州大学报,2006,(2)
【12】梅建刚,浅谈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信息,2007,(11)
【13】李碧,美国发展小企业经济的管理模式及启示【J】前沿2005,(4):91-94
【14】赵保国,彭继红,《公司运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