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改革已势在必行
高考改革已势在必行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9年的22年间,我国高校进行的是精英教育考取大学的概率极低。1999年以后我国高校开始大幅扩招,由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直至今日经过15年的高校扩招,高校与考生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悄然的变化,高考改革已势在必行。
为什么高考要改革,现行高考又存在什么弊病呢?我认为弊病有三:一是高考后大学学习成本过高。网上有个段子,说一个农村考生十二年寒窗苦读,面对大学高昂的学费家里东拼西凑再加上贷款终于筹够了学费,四年大学毕业发现找不到工作,家里一贫如洗,真的是高考改变命运啊!当然这只是戏言,但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大学学费过高的实际。二是以分数论英雄。我当年高考时就有“高考多一分压倒一个军”的说法,高校的招生完全是以高考分数高低来录取考生,考生其他的综合素质高校在招生时几乎不考虑。三是大学生“阴盛阳衰”。在当今社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大背景下,大学女生比男生多的现象显得十分的突兀,这与高考的考试选拔方向息息相关,当下高考试题偏向于考察学生细心、认真,心细如针的女考生自然就比五大三粗的男考生占优势。由此可见,如高考再不改革势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高考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第二篇:优质服务已势在必行
优质服务已势在必行
“优质服务是电网公司的生命线”,这一新的企业理念,不仅充分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一班人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是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承诺。要抓好优质服务这一“生命线”建设,仅仅靠“上级安排,下面执行,热热闹闹,电闪雷鸣”是不够的;同样,仅仅靠“运动式”的“一抓就紧,紧而无章,一放就松,松而无序”也是难以持久的。只有将“优质服务”这一“生命线”工程置于国电公司企业理念建设的高度,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一抓到底,在企业形成浓厚的“服务文化”氛围,浓烈的“服务文化”积淀,使企业“服务文化”深入全体员工心灵,指导员工行为,全员提升员工“服务”素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一、以党和国家全局为核心,努力建设“大局”文化
电力企业是为全社会服务的特殊行业,电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仅直接关乎本行业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与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因而对电力行业广大职工来说,不仅肩负创造丰富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艰巨的社会责任,是重要的社会效益的创造者。因而,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大局,在企业中不断培养全体员工的“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将是电力企业企业文化的核心,教育员工不断树立全国一盘棋的观念,树立全国电网大一统的观念,树立为全国改革发展做贡献的观念,特别要树立一切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出发服务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观念,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观念,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使电力行业“优质服务”工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优质服务”工作以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以电力客户为重点,努力建设规范的服务文化
无庸置疑,国家电网公司不仅是全国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科技密集的重要国有企业,而且是客户数量最大,涵盖最全,服务层次最多,服务要求最高的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电能已成为全社会须萸难离的产品。因而,为电力客户提供一流的优质服务,则是电力企业职工天经地义的职责。建立电力企业企业文化,也必须将对电力客户的优质服务,做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工作,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社会效益的提高及企业自身的发展一脉相系,共生共荣。要持之以恒的做好优质服务工作,决不能随心所欲一哄而上,必须在企业中建设厚重的服务文化。一是要不断加强全体员工的素质培养,用“安全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的安全生产,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没有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一流的电网设施做保证,为客户提供优质和不间断的供电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安全文化”的建设则必然是“电力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基础,只有具有浓烈的“安全文化”,才能使“电力文化”底气十足。二是必须加强规范服务,使优质服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服务中的无序现象,既能防止服务的不到位,也可避免对客户的“轻诺而寡信”,造成企业的负面影响。三是强化服务工作的效率,既要杜绝内部部门之间的扯皮,又要防止部门和员工的拖沓和不当不做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服务文化”的建设就必须与规章制度的执行。员工素质的提高,电力设施的改造,配网建设的推动相结合、相依附,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三、以“三公调度”为纽带,真诚为发电企业服好务
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原本为一家人的诸多发电企业成为供电企业的兄弟单位,做为从电力生产到电力销售最后到电力消费链中的中间环节,供电企业便成为电力能源生产者与消费者中重要的联系纽带和不可或缺的媒介。因而,供电企业不仅要真诚优质的为电力客户服好务,而且要则无旁贷的为发电企业服好务,要做好这一工作,坚持“三公”原则必不可少。一是要严格执行国电公司“三公”调度工作管理规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调度原则,依法加强统一调度,平等对待所有发电企业;二是规范上网管理,电力交易和资金结算,努力为发电企业公平竞争搭建平台;三是定期进行厂网交流沟通,联系政府为发电企业充分利用供电企业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的优势,解决电力供应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四是教育职工牢固树立厂网一家,一荣俱荣的观念,建立良好的电力生产,销售秩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社会提供一流的电能产品。因而,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完整、统一的电力市场,任何人为的隔裂和自我封
闭都将是不明智的。
四、以社会发展为依托,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理念
电力企业是一个全国联网的全国型企业,然而具体到某一个供电单位,则是紧紧依附於地方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那种只将眼光局限于企业内部,设想只靠企业“打斗”而取得发展,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一是要充分发挥供电企业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的优势,及时与地方政府沟通,获得地方发展信息,及时的给“项目”服务,在支持地方发展的情况下使自己获得发展;二是要依靠供电企业与所在地企业联系广泛的优势,及时优质的为他们提供电能服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也为自己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主动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积极协助地方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项任务的完成,虽能为企业提供丰厚的利润和经济效益(也不排除在经济上还要做一些贡献),但却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获得民意和政府的支持,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四是要根据地方发展规划,及时制定和调整企业发展规划和计划,既能保证企业抢占到市场的先机,又能保证服务工作的及时和到位。只有仅仅依附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围绕地方经济提供一流的服务,才能使企业真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游刃有余。而这一切都必须教育全体员工牢固的树立“服务意识”,否则将是不可能的。
五、以企业内“服务意识”的培养为基础,全面建设“服务文化”
一提及优质服务,许多同志马上联想到的是对客户的服务和对社会的服务,而对企业内部的服务关系,则往往被忽视,使得服务工作形成缺失。实际上,企业内部的服务关系,是企业内强素质和理顺工作关系的重要方面,没有企业内部顺畅的关系,要搞好优质服务也是不可能的,一是领导为员工的服务,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的主人,企业中各级领导为职工群众服好务,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充分体现。因而,企业领导必须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有机统一,坚持管理和服务的协调融合,制订计划,规划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这样才能真正上下合心,为企业的发展同心协力;二是坚持机关为基层的服务。机关是企业领导有效指导工作的专门部门,机关工作人员对基层的工作不仅有督导权,同时也有指导和服务的义务。各机关部门集中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对基层工作检查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特别是要将注意力放在帮助基层解决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生产为营销的服务,生产单位和部门是供电企业的重要工作部分,但供电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将电能出售给客户,因而营销工作才是电力系统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者和经济效益的实现者。因而,生产部门一切工作都要为营销工作创造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工作更加顺畅。四是营销必须为市场服务。对营销部门和人员来说,必须和客户建立紧密的联系关系,不能将工作理解为单纯的“买卖”关系,更不能抱着对客户“恩赐”心理而高高在上,必须及时了解市场,使服务工作更加到位和及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营销工作再上台阶。
供电企业的工作是服务性工作,而优质的服务是社会的需求,只有将“服务”作为一种文化来建设,才能是优质服务工作长兴不衰。
第三篇:房产税改革势在必行
房产税改革势在必行
现在房地产改革进入了深水期、攻坚期,需要决策者有历史担当,像李克强总理讲的不改革可能不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现在已经形成的既得利益是无处不在的,到处都是利益的交织,房产税改革要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而且要体现更高的水平和智慧。
中国已经到了任何一项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的程度,从长期趋势来看,应该把窗户纸捅破,要真正寻求共赢,寻求按照科学发展观说的可持续发展,要理顺关系,建立正确的价格形成机制,在调整既得利益格局方面有实质性的动作和进展。
下面说说房产税改革的一些相关因素,第一是中国居民住房自有率的水平很高,但是差距在拉大。福布斯有一个调查结果披露,中国富裕阶层40%左右有3套以上的住房,调查结果精确不精确可以讨论,但是中国住房自有率方面差距的确在拉大。
第二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住房上遇到困难的有没有?绝对有。住房遇到困难主要是什么人?现在最突出的是城镇低收入阶层和夹心层。农民工也要有地方住,收入夹心层现在看起来觉得自己应该过体面的生活,但是等到买房的关口往往不行,千方百计买了房以后是当房奴,更多的是望房兴叹。
第三个问题,房地产业是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和市场的“双轨”统筹下,从不动产开发到住房交易,再到住房保有各个方面的税费,不可避免。我虽然是力主要推进住房税收改革,但要调节高端、触动既得利益是十分严重的,就是拉动既得利益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情,而且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四个问题,很多官员对房产税改革是持反对意见的。在当今的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是不是官员一般都有好房、大房,有不少人有多套房?恐怕大家都不会反对这个判断。话说回来,为什么一个人有30套甚至更多的房子?是不是有多套房子的官员都做了为非作歹的事情?那也未必。
实施房改的时候,不少老同志手上自己掌握的房源是4套,开始总得给家庭一套,以后有房源可分配,有子女的再分一套,有多子女的家庭,最多的就是4套。现在改革过程中间,各个地方的办法扑朔迷离,各有各的方法,体制内有多套房的官员肯定反对,能够抵制的就要尽可能抵制,哪怕是不动声色的阻挡这个事情。
第四篇:亿矿网:电价改革势在必行
亿矿网:电价改革势在必行
电煤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性能源,但同时又带有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长期以来,电煤价格一直实行双轨制,此种制度施行的初衷是为了保障煤炭企业长期稳定的供应量,同时也能为电力企业提供优质价廉的煤炭资源。然而,此政策在刚开场就没有被煤企真正执行过,电煤价格双轨制早已名存实亡,电力企业对此也是抱怨连连。国家也早已有了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的想法,但一直苦于没有恰当时机。现今,煤炭市场陷入低迷,煤炭价格严重下跌,此时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恰到好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电煤价格市场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煤价并轨若操作不当,就会有市场和社会的双重风险,因为就商品属性而言,电力属于能源类商品,但是其同时还带有社会属性,工商业用电价格若涨幅过高,则会大大刺激和放大通货膨胀的风险;若民用电价涨幅过高,则会加重民众的生活成本压力。
然而,电价改革是牵涉面最大的一种改革,若因为惧怕风险而迟迟不敢对其进行改革,则其它能源的改革更是一句空话。能源改价最多只是改变一个“外表”,若要推进电价改革,取消电煤限价是必要前提。
取消电煤限价费时十数年,此前,类似的并轨改革,譬如取消养路费改成燃油税,成品油价由发改委定价改为按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作“半官方定价”等,都曾经让社会望眼欲穿,让民众等得颇不耐烦。这再次警示官方并提醒社会,深化改革不怕步幅太小,最怕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一旦错失改革时机,以至于矛盾持续积累,到非改不可时再改,成本往往极高。因此,电价改革,此时不改,更待何时?
第五篇: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势在必行
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势在必行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重庆市副主委、重庆市监察局副局长 杜黎明去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深入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可见中央对公务用车问题的重视程度。这既是取信于民、维护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又是推进公车改革、降低行政成本的现实需要。建议以专项治理为契机,切实推进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
一、现行公车管理模式及现状。我国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编制管理、标准控制、按需配给、单位所有的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共交通条件的明显改善,这种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
据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已达200多万辆(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配车),每年消费支出已达1500亿—2000亿元,每年车辆购置费增长率为20%以上。
二、目前公务用车存在的弊端。(一)运行成本比较高。据统计,每辆公车年消费额平均为8万—10万元,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是0.82万元,而机关公务轿车则高达3万元以上,运行成本普遍偏高。
(二)资源利用不充分。党政机关的公车,使用效率仅为社会运营车辆的1/5至1/6。相当一部分领导的专用车,除了接送领导上下班、参加必要的公务活动或出差外,大部分时间闲置。与此同时,一些普通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中用车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三)奢侈浪费较严重。部分地区和单位不按规定配备公务用车,而是耗资超编超标购买车辆。据统计,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有些地区的主要领导一人配两台专车。去年,某市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清理出超标车6300多辆。
(四)公车私用较突出。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中央及地方新闻媒体曾多次曝光公车接送孩子上学,造成学校门口大塞车的现象。
(五)货币补助当福利。不可否认,这几年各地的公车改革方案亮点纷呈,但总体上是公车使用货币化。目前,公车改革补助标准不统一,造成同一级别在不同的地方差别很大,有的错把补助当福利,还引发了新的不公平。
三、对公务用车改革的建议。(一)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以预算管理实现总量控制,把公车管理纳入公共财政体制。严控公车购置数量、购置金额。当前,尤其要坚持减少配置总量、降低配备标准。
(二)深入开展公务用车情况专项清理。全面掌握党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公车数量、车辆结构、经费支出、公车使用和超编超标配车等情况,为我国公车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依据。
(三)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公务用车改革指导性文件。明确改革目标、范围、对象等,增强改革的操作性和规范性;明确各地区、各个级别的补贴档次,切忌把公车改革当作一种福利分配;明确原有公车处理方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明确公车改革后用车纪律,规范车改人员用车行为。
(四)做好公务用车改革的综合配套推进工作。公车改革应与政府机构改革、监管制度完善、廉洁从政建设、财政体制改革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方面紧密结合,避免改革后公车数量再度膨胀、运行费用居高不下的现象发生。
(五)加强对保留公车的监管。一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对公务用车实行智能化监控。二是对公务车辆及其驾驶人员实行公司化管理。三是公示公车身份,在车身的醒目位置喷涂“公车”字样,或者在车牌号码后面加一个“公”字,方便社会监督。四是纳入电子监察系统予以全程监督。五是严肃查处超标超量配置专车、擅自配备专车、假公济私等违规行为。
公车改革是社会所盼、民心所向,必须坚定不移,强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