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学生应注意
高三学生应注意的细节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除了知识和心理的准备以外,学习用具以及饮食、作息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就应该作充分的准备。
调整作息时间
在高一高二有不少同学已经习惯了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同时他们也觉得晚上的学习效率比较高,但是高三已经迫近高考,高考的时间大家都比较清楚了,为了让自己的学习兴奋点与高考同步,进入高三之后就应当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并逐渐养成习惯,以便在高考中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饮食
高三学生体力和脑力消耗都较大,因此营养必须要跟上,特别是要高质量地吃早餐,重点是每餐的营养要搭配齐全。
课本
高考试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其实就是课本和考试大纲,所以进入高三首先要把所学各学科课本备齐。只要第一轮复习吃透了课本、打好了基础,就能更好地应付各种考试,特别是高考。找一本当年的高考大纲仔细研读,看看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提高或培养,同时还要把考试内容与课本进行对照,看看哪些知识是自己忽略的,做到及时查漏补缺。
工具书
准备词典、考典等必备的工具书。因为高三复习的容量比较大,老师所讲的内容虽然占了一大部分,但是还有不少东西需要自己学习和掌握,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最方便的老师就是工具书。所以我们有必要提早准备,以便有效利用学习时间。
笔记本
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对高三学生来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法之一。所以高三学生必须准备笔记本,而且最好是每个学科准备两个笔记本。一个是上课记老师所讲的重要内容,高三的老师每节课要讲很多内容,有些知识可能在课堂上消化不了,需要课下消化,当消化有问题时还需要向老师再请教。另一个用来记录典型题、新颖题、自己出错的题等等,记录时,一定要排除偏、难、怪题,重点记录典型例题、高考题以及处理错题的关键点,以便于复习、揣摩、探究以及错因分析。
一方面要准备两种颜色以上的笔,以便于把知识点勾画出来加以区别;另一方面要准备符合高考答题要求的笔,平时练习时与高考所用的笔尽量一样,在高考时更容易适应。2013届高三生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三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们复习时存在的问题有很多种,比如上课不会听讲、不会做课堂笔记、课下不会做复习、作业拖的时间过长,当前阶段还模糊自己的问题,盲目做题等等,尤其是高三学生的问题在高考考前的这段时间暴露的更加明显,在最后的的这一段的时间,高三学生只有把这些问题及时解决掉,才能为高考扫清障碍,顺利的升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高三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体现如下:
1、“高原现象”又称“瓶颈效应”。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很多同学都说,遭遇了学习瓶颈。
2、“舌尖现象”。高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也可能看见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
3、“克拉克现象”。一些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考前准备充分,对某些考试内容甚至可以倒背如流,然而到了考场,特别是到了高考这样的重要时刻,却发挥失常,往往表现为紧张、慌乱,甚至记忆骤退,脑海里似乎一片空白。此即为“克拉克现象”。
4、“心理饱和现象”。进入高三,大多数学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大学。为了这一目标,不再参与其他活动,只是重复地进行着大量的练习,由于活动单一,结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疲惫、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心理饱和现象”。
5、“阴影缠绕现象”对结果成败的过份关注,结果却让人失望。无论是平时的小考还是大考,过度的关注成绩,如果考不好了自信心受挫,长期走不出失败的阴影,这种现象暂且称之为“阴影缠绕现象”。
二、高三三轮复习方法及策略
以上高三学生存在的问题很普遍,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是否或多或少存在这类问题?
有的同学因为在高
一、高二落下的知识很多,进入高三尤其是最近的几次综合考试,对自己的成绩十分不满意,非常着急,但是又不知道如何高效的找出以前知识上的漏洞,只好每天都要做大量的题来查找漏洞,每天都要做到12点之后,可是效果并不好,而且在考试时经常出现“答案就在嘴边但就是写不出来”这种情况,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相应的回报,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打算放弃学习了。
进入新高三总复习之后,可以预见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少了,绝大多数学校或同学给自己悬上了“高考倒计时。”但大多数同学们在这个阶段普遍感到比较茫然,无从下手。高三已经进入第一轮复习了,所以我们也应该利用好这一年的时间,有针对性的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为自己赢得迈向成功起点的机会。
下面说一下常规的备考阶段和学习目标,以及当前我们务必要做的几件事:
高三三轮复习按时间大致分为:
(一)第一轮复习(9月—3月初)基础能力过关时期
一边是高中三年课程的回顾,一边是知识遗漏的查找,这也是为高考总复习知识系统化、能力化做好准备的时期。高考是考三年的内容,而在高一高二落下的知识很多,而高考的其中的一个黄金定律“8020法则”,就是指高考试题的80%是基础知识,20%是稍难点的综合题,把这部分的基础做好的话,就可以上一所不错的大学。所以必须把这两年的基础知识补上,避免高考时这些知识变成失分点,自己通过做大量的题来找漏洞效果不明显而且又浪费了时间。最后以致于信心受挫,决定放弃学习了。这是学习中的最可怕的现象。我们做题不贵“多”而贵“精”。应该做囊括高考的重点、难点、考点的题和通过对照老师讲的具体内容检测出漏洞。
显然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了这个阶段,如果少部分学生基础没有掌握牢固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的按照第一轮的思想去备考,因为整个高考中,基础及中等难度的分数比例非常之高,抓好基础将能获取更多的分数。
(二)第二轮复习(3月初—5月中)综合能力突破时期
1、进行典型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高考黄金定律二就是典型题法则,其实如果我们把高考的方向把握准了,高考的出题模式弄清楚,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会很轻松。不只是在数学、物理这样的理科有典型题,文科的东西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比如语文的作文,一篇文章好的结构、好的句子,我们都可以用来模仿,比如“诚信是小朋友将拾到的一分钱放在警察叔叔手里时脸上的笑容,是少先队员宣誓时眼中的闪光。诚信是焦裕禄推开乡亲柴门送去的那一阵春风,它是孔繁森将藏族老妈妈冻伤的双脚捂进怀中的深情。”这是关于诚信的比喻,那我们就可以借鉴一下,仿造句子。如:诚信是开国领袖面对新中国第一缕曙光作出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召唤。诚信是继往开来的领路人俯瞰西部作出的“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定。学习就是一个由模仿到驾驭的过程,我们在借鉴别人精彩点的同时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最终由量变到质变,使我们成为一个出口成章、才华横溢的人,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2、构建知识体系,进行专项练习。体系是综合的根本,专题是提高的保证。我们在回忆信息过程中会出现的暂时性的遗忘。高三学生在考试时经常答案就在嘴边就是写不出来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舌尖现象”,它常会影响到考生的情绪、信心,所以必须加以克服。高三学生张扬在平时要扎实地学好知识,通过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体系,借助理解记忆等方式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有效的检索体系,在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来。当遇到舌尖效应时要保持冷静、放松,这样可有助于知识的回忆。
3、形成考试体系,训练解题思维(迅速做题技巧训练)。很多题型可以归类挖掘共性,尤其是理科题型,题目和条件都有其内在的关系点的,一般的解题入手方法不外乎为顺着题意来,或者以寻求的结果为出发点逆向推导,只有学会从题目本身寻找做题的入手点,或形成一定的解答思维步骤,才能在考场上适应任何题,立于不败之地。所谓的考试体系就是构建在考试时第一遍的做题思路,到这时候可以减弱我们研究题目本身知识点的比例,加强研究做题第一思维的比例,通过同类型套题来总结和调整第一次想的方向,及归纳其中解答的思维共性,是能够快速帮助我们获取分数的。
当我们处在第二轮末阶段时,很多同学就会发急。所谓欲速而不达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这时候千万不要盲目做题,看到什么题抓来就做,做对了不去总结提炼这种思想的话,只能说你会这道题而已。做错了看答案听讲解明白了而不去思考“凭什么这么解答”,到考试的时候还是不会的,做题千万不能和口渴猛灌水那样,除了肚子涨,啥味道都没留下。
4、此阶段的几种常见备考方法指导。此阶段备考方法不外乎是题海战术课本反复查看。较为科学的方法是归类解答,或归纳之前错误的题型。有技巧的一些学生已经开始进行构建类型模型(以典型题为原形),并开始渐渐网化知识体系了。我们的建议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自身获得最大的效果,适合随大流的跟着学校老师走,基础掉队同学们就该上课的时候记好笔记,其余时间多花些时间在课本与基础习题上(课本章节后习题练习),感觉在学校已经无法提升的同学,利用套题演练,类型归纳来总结和提高自己的做题精确度和速度,这时候往往是思维的比拼,而不是“努力程度”的比拼。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盲目做题,不如多花点时间总结归纳会做的题型中的思维步骤,解答步骤。对于会做题,临场发挥不佳的学生,可以通过连续长时间的做套题,或者想办法耗尽精力后(如长跑后,冲刺跑后),再做卷子,或压缩做题时间(2/3~3/4的考试时间做完卷子),以训练考场状态。
(三)第三轮复习(5月中—5月底)应用能力提高时期
1、调整心理状态。对于每一位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谁都希望能获得成功,而要想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就应该具有“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走钢索的杂技演员。钢索一般悬在离地几十米的高空,没有任何人身安全保护措施,还有来自风雨等不利因素的干扰,人在上面行走,其现象可见一般,但他始终能获得成功。对此,瓦伦达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专心专意地走好钢索,不管得失。”后来,心理学上把这种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为赛事以外杂念所动的心理现象称为“瓦伦达心态。”面对高考,我们所能做的不是给自己加压,而是减压,既不要考虑高考成功后的鲜花和掌声,也不要过于关注考试的失败,要保持一种稳定的瓦伦达心态,使自己在复习、应考阶段,能够尽可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在高考中高水平发挥,考出理想的成绩。张扬过度的关注成绩和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她可以把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做个对比,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有收获,那她就是进步的,她就没有虚度光阴。
2、树立正确的高考目标。正确的目标是我们用力跳起来能达到的高度。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图。”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凭着我们的能力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我们也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合适的高考目标,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上两个案例平时作文可以用)
3、检验复习,强化记忆。在这最后的阶段主要是通过做几套高考的真题,准确把握高考的出题方向,并注意一下规范的答案,以便自己在高考时能把答案做到规范、简练。
我们在高三这关键的一年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好复习时间,当时间的主人。忌为赶进度而“开夜车”“煮生饭”,也忌“老牛拉破车”,考试日期到了还未复习完一个循环;更忌无计划无目的,听其自然,复习到哪里算哪里,我在这里衷心的希望在高考的列车开来时,大家都能搭个顺风车。
(四)考前调试期(考前一周)
到了考前一周,尽量调整好心态上考场。平时不要钻牛角尖,以看题思考为主,切忌还在全力攻克陌生的超难题。应以回顾为主,课本知识点有无遗忘,平时常做题型熟悉与否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自信心最为重要。
三家长在高考阶段应该注意的事情
高三学生因为高考和升学的压力,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往往容易出现学习自信心不足、焦虑急躁、注意力难以集中、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家长的言行也会传染给孩子,在最后这个阶段,家长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如从创造安静的复习环境、适当降低期望值、督促孩子娱乐与运动、不要对孩子过分关注、帮助孩子合理膳食等方面一起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关键时期。张扬的家长也应该根据她的具体情况给她制造学习的氛围,让她集中注意力去学习。
最后的胜利不是属于一直遥遥领先的人,而是属于坚持不懈、永不退缩、毫不放松的人,高三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目标,调整好心态,并借助好的学习的方法,来赢得成功!“世界上的事开始很容易,但却难成功。因为成功意味着必须学完知识的全程,意味着历尽千辛万苦,依然执着;意味着满身伤痕,也决不放弃;意味着受尽伤害依然心地善良;意味着在身体极限时,咬紧牙关,继续迈着疲劳的双腿向前迈进。不跨越极限,我们会吃尽苦头;要跨越极限,则要经受更多的考验,但只要你能忍受黎明前那黑暗的一刻,太阳一定会带着满天的朝霞为向着东方奔跑的你升起。”
第二篇:高三学生注意
高三学生注意
注意饮食均衡,多吃水果蔬菜~不要怕胖~
注意每天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活跃大脑强身健体~
注意睡觉要够哦.上床就要控制自己不要一直玩手机了..最起码12点要睡了吧.睡眠充足才会白天不瞌睡~有精神~~
今日事今日毕..发现不懂的问题马上问同桌,解释不清就找老师!
给自己定下每天要做练习跟复习的计划.这样才不会到临考才慌乱..高三抱佛脚非常不好..尽管有时有效..但不利于长期记忆的.注意心态,不要因为考试偶尔失利而气馁,不要对自己的排名太过计较,保持淡定,相信自己多做努力就可以实现目标~
注意学习方法..高三做题很重要,做题之前要记得先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在做题的时候不断巩固,发现新的不足..注意跟别人交往不要太耗费自己的精力,但也不要太超凡脱俗..搞好人际关系,保持适当距离,对老师礼貌一点这样有利于以后的推荐..对不擅长的科目要苦练苦练~~擅长的不能松懈,不然失利的话会非常打击的.学习效果分布:
上课70%,作业10%,自己思考总结20%
按照这个,上课一定要认真听好老师的话,如果是有水平的老师,就不会在课上浪费时间的,做好笔记,每天复习~~看书的时候最好不要听很动听的音乐,否则会不由自主的跟着哼哼..想吃好东西就要去吃~~不要委屈了自己~
但千万不要贪玩..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游戏啦上网啦聊天啦之类的上.不太完备,你可以参考别人~~
BAXIA~~我也高三,一起加油~~
我是一个过来人,也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你!我有以下几点意见:
一、保持好身体,确保到高考那天你能轻松面对,要么怎么样多说不过去的。
二、该拼命的时候还是要拼命的,我听我的一个学长和我说,高三就两个字“拼了”。
三、注意掌握方法,不是每科都是靠努力就能解决一切的,当然努力也必不可少的。但,适时的归纳小结是非常重要的,这能使你事倍功半。
四、高三一般都是有很多学哥学姐介绍学习方法的,不能一寐的生搬硬套,要的是与你自身情况相结合,这就是什么来着,对了“理论联系实际”。
五、题海自然也不是整个高三都是这样,有的时候找找感觉做几套题,有的时候是为了归纳问题,还有的时候是培优补差的时候作为重要的手段。
六、我个人认为啊,高三最重要的是看书,粗到细、不清楚到清楚、不懂到能知道什么内容在哪页,做到这个重点是绰绰有余的了。
七、心里也要保持很好的,这个就别细说了。
八、最后一点了,若是有感情问题还是处理妥当,对两个人都是好的。这就要看你自己了。
第三篇:高三注意
高三学生必须强化“六种意识”
2011-08-13 00:16:37作者:朴实无华ztj来源:新浪网浏览次数:7文字大小:【大】【中】【小】随着2011年高考的结束,新一届的高三学生又走上了接力赛的跑道了。对于新一届的高三学生来说,在备考过程中(尤其是起始阶段)必须强化以下“六种意识”: 1.时间意识。时间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均...随着2011年高考的结束,新一届的高三学生又走上了接力赛的跑道了。对于新一届的高三学生来说,在备考过程中(尤其是起始阶段)必须强化以下“六种意识”:
1.时间意识。时间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均等的,但如何利用时间和挤时间就不尽相同了。开始阶段(特别是全面几个月),部分学生往往觉得来日方长,所以没有什么紧迫感。但一旦到了后期,又觉得不够用了。有些学生甚至到了高三下学期才有点紧张,显然,这与高三的节奏是完全不合拍的。
2.竞争意识。高三就意味着挑战与竞争。就目前来说,竞争的目标并不是能否读上大学,而是能否读上理想的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竞争的对手不仅仅在本校,而是在全省。
3.目标意识。目标是行动的方向,目标是动力的源泉。没有目标的学习是被动的,没有奋斗目标的学生是缺乏动力的。目标的确定要体现合理性(符合个人的现状和实际水平,起点不要太高);目标设计要有阶段性,一步一个脚印;目标实施要有可操作性,要把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行动;
4.计划意识;就目前来说,首先要制订好高三上学期的计划。新高三的计划实际上从这个暑假就开始了,第一阶段主要是查缺补漏,夯实基础,以课本为中心,以基础为主线。除此以外,还要制订好周计划和日计划。只有这样,才有充实感和满足感。
5.总结、反思和改进意识。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这三种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总结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反思是为了分析失利的原因,改进是为了减少未来的更多的失误。凡是优秀的学生都是善于反思和改进的人,对于那些进步不大的同学来说,往往就是缺乏这几种意识;
6.规范细节意识。我们常说,规范见高低,细节定成败。在高考中,在同等智商的情况下,哪个更优秀其差别就在规范和细节。规范和细节具体体现在答题的有序性、书写的规范性、符号、术语的准确性、卷面的整洁性等方面。
第四篇:高三历史应注意的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教师首先要认真解读考试大纲,因为它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广大师生复习备考的指南。有效的研究和解读考试大纲对提高备考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考试大纲应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解读大纲中关于命题的指导思想,能力要求,设计目标,试题结构;要多研究大纲中与往年相比发生变划的部分;要解读大纲中能力示例的导向作用。不要只看大纲中增减多少个知识点;不要只看第一卷第二卷占多少分;不要重增加的内容轻减去的内容,因为有些删去的知识点却隐含在应考的知识之中。04年全国文综试题经济全球化问题就是一个例子。
考纲突出了一些主干知识,所以复习要建立起历史知识结构,注意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关注热点问题,突出一些专题的学习,关注古今中外的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制度创新、国际关系(包括中外关系)等。另外,还要重视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体例和样卷,重视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了解出题思路;从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以了解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当然是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从八个谈方面 一.全面,系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历史必须首先要掌握大量的基础历史事实。历史是过去的事,不能重演,不能试验,不能改变。研究它必须了解他、深知它。因此首先要记住它。而且要清楚准确。不得含糊,似是而非。
历史考试的特点也不同于其他的考试,无论回答什么问题都要靠史实说话,用事实论证。国家考试中心的专家说过高考试卷中其中20分是送分,一般学生不用费脑筋就能做出来,20分是难题,一般学生都做不出来,以拉开档次,绝大部分就不用说了。因此在高三的复习中,要以教材为主要依据,以透彻理解,牢固记忆,灵活运用课本知识为学习的原则。
例题如:第15题、鸦片战争后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C.姚莹的《康輶纪行》 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内容涉及国家政治建设,其要点不包括 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国民党结束“训政
C.保障人民享有民主权力
D.改组国民政府(2003)考的就是学生对书上基础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在这个问题上应注意
1.历史学科复习应注重基础性,但不宜过深过难。
在高考复习中,历史学科的内容较之地理和政治来讲,是最多也是最庞杂的,复习容量大。对这几年的文综考试的试卷分析,从出题形式、内容分配比例及所覆盖的知识点的广度上来看,实际上比以前历史学科单科命题考试的难度降低了,它更加体现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全面的综合素质。
在历史学科的科内复习中,不宜弄得过深过难,尤其是首轮复习时。知识点的覆盖面可全面些、宽展些,必要的引申、拓展和知识迁移是可取的。在复习试题的选择上,尽量形式多样、材料丰富,且一定要突出“双基”,难度适中。如果把历史单科复习搞得过深过难、理论性过强,一味向纵深的挖掘,就会忽略与其他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就会钻牛角尖,就会多少有些脱离实际。大量艰深生辟的习题训练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力不从心,且高考命中率低,事倍功半。抓基础知识,尤其是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一般是按课本章节体例复习,它对第二、第三轮复习质量和成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这轮复习务必做到五点:①细:依照教学大纲、考试说明过细课本,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打实基础;注重基础知识,不是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掌握,而是应抓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就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知识,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内容涉及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政治制度,社会性质,经济状况,民族交往国家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等方面。它能起到总揽全局,纲举目张的作用。这是高考命题在选材上的主要依据。②准: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教师要准确阐释,学生要准确识记;历史概念是历史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学生学好了历史概念就掌握了历史现象和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内在规律。对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不仅是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精讲中紧扣概念,搞好概念教学,是从根本上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现行的文综试题也充分说明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2000年夏季文综高考,就考了“门户开放”这一概念,如没有对“门户开放”的含义、内容、原因、结果、实质的掌握理解是无法解答的。那么如何搞好概念教学呢?
一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要使学生在掌握足够的具体史实的基础上去分析概括而形成明确的概念,不能使学生对史实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面。如:“洋务运动”这个概念,先把洋务运动的产生、内容、经过以及本质影响等讲清楚,使学生初步掌握,然后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再对“洋务运动”的概念逐步充实加深。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从而更准确地掌握具体史实和更好地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是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掌握一个概念,最重要的是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属于抽象性的东西,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理解掌握了它,在解题中就能融会贯通、高屋建瓴。学生最初对概念的理解往往抓不住要领,不能区分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非本质的。如: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概念的几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缺乏理论上的分析,由此造成一种现象,即从表面看,学生对某一史实概念几大要素的掌握毫无问题,而把这一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在学生的头脑里仍然是不清晰的,这样就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讲概念时,必须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引导学生准确地抓住每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洋务运动”的本质属性可从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几个要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本质属性是封建统治者为挽救封建统治而实施的措施,是器物层次上学习西方的重大举措,最终失败,但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三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系统:历史课中有许许多多的概念,是相互联系,前后相承的,不能孤立地讲述各个概念,必须善于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使繁多的概念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系统,引导学生从概念系统中进行分析比较,把握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掌握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通过这样培养,使学生具有这样一些能力; 1能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定义。如19 95年高考历史试题第5题“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考的就是闭关政策的内涵。又如第 12题“皖南事变反映了
该题主要是考查皖南事变的外延,即结果:“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变‘不牵涉 党派政治’,并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这句话的意思清楚表明了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同中国 共产党决裂的反革命两面性。
2.能对某个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完整归纳。如1995年高考31题:“下列关于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的各 项表述,正确的有。此题已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归纳,要求选出符合项选的过程,实际上有一个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归纳的过程。
3.能指出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如1993高考试卷第10题:1924_1926年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党);1995年高考第7题: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控制和利用义和团)。4.能从对比中区别历史概念的异同。如1995年高考试卷20题: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
5.能运用历史概念分析历史现象,解决新问题。如运用“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实行郡县制,汉初分封等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③深:对重点知识要深入分析,上升到理论高度
历史高考命题对学生理论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注重和加强能力考查的定势。因为能力是从思维开始的,而理论是思维的灵魂、思维的武器。只有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修养,才能真正达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所以,提高学生理论修养,已成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历史理论的应用必须坚持史论结合,即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则是由观点来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运用历史理论展开思维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历史辩证法
主要指辩证法对立统一观点的运用。包括一分为
二、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主要与次要、必然与偶然等概念与观点。如分析元朝社会矛盾时,应该认识到民族分化政策的实质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其本质还是阶级矛盾的反映。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2.历史唯物论
这种历史思维方式就是要坚持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的决定论,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其服从地位因素(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从根本点出发去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比如中国古代封建经济政策的调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虽然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社会经济却在发展,甚至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3.历史发展观
这种认识的出发点就是要明确历史发展的方向问题,即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普遍联系的,有其必然的规律。如,正确认识三国时代的进步性,在于局部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局面,为社会生产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加之统治者重视生产,所以这个时代还是分裂中孕育着生机,显示了历史的前进性。这样就在历史的动态过程中分析了历史现象。4.历史评价法
1995年《考试说明》指出要“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就要求评价历史问题要有历史感,放在特定的历史范围内去评析,以免评价肤浅、主观、偏激。如《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们如何认识?这就要在东汉末年特殊的社会背景下肯定其“能”,评析其“奸”。5.阶级分析法
这种思维方法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
a阶级社会中的具体个人、团体都属于特定的阶级,并因其经济利益表现出其政治立场和社会活动,评价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影响要考虑到其阶级性、个人品质因素、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等。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
④新:注意变通,翻新内容,新角度分析,新情境命题;⑤结:每单元一小结,让学生把握每个历史阶段(单元)的知识结构与时代特征,把大量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2 牢固掌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 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由历史的阶段所组成的,不划分历史阶段,不研究历史阶段,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动向和特点,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那么如何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呢? 一是准确地概括并熟记历史阶段特征。
一定历史阶段的知识体系是由大量林林总总的史料有序构成的,阶段特征也就涵泳其中,采用归纳的主法,在对史实分析综合,去粗取精的基础上,逐一归纳出历史阶段的具体特征,在此基础上掌握这一阶段的总体特征。以《世界近代史》17-18世纪的东西方世界为例。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等史实可概括出政治特征是:欧美等地爆发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已逐渐取代封建统治。从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客观作用,殖民扩张的后果及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等,可概括出经济特征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欧美资本主义虽还无法战胜封建经济,但发展迅速占据历史的主流。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及16-18世纪的亚洲等可概括出东西方关系的特征是:欧洲殖民国家大规模的殖民掠夺,东方国家闭关自守、腐朽衰败逐渐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从欧洲的启蒙运动、《独立宣言》及《人权宣言》等可概括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三权分立等新思想,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思想武器。总结以上的四个具体特征,尽管角度不同,但殊途同归,都反映了共同的时代特征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封建制度的衰亡。
二是从形成原因和各具体特征的关系上理解阶段特征。
任何一个阶段特征的形成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有其形成的具体原因,只有客观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各阶段特征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阶段特征,才能超越机械记忆,在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更高层次上消化知识、运用知识。具体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为例:这一历史阶段形成的最根本原动力是工业革命的推动;具体原因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和工业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在这一具体原因之下出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①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浪潮的兴起和自由资本主义进入鼎盛时期(史实:维也纳体系的崩溃,美国南北战争、俄日改革、德意统一)。②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史实:19世纪30、40年代三大工人运动,法国六月起义,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建立,巴黎公社)。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迫使工业资产阶级需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这一原因导致:列强加紧殖民侵略。④由列强的殖民侵略扩张,这一原因导致: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亚洲革命风暴)。用简单的图例表示,即:
从上面四个基本特征形成的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充分地理解具体的阶段及各特征间的关系,也可推理出此阶段的总体特征:即资产阶级力量的急剧增长和封建制度的空前没落,资产阶级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
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由历史的阶段所组成的,不划分历史阶段,不研究历史阶段,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动向和特点,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这方面在复习中一定要加强。
3、注意对事物之间的 联系的认识
综合性考试出现了以某一种历史现象或某一个知识点为线索或中心,将其他相关的问题和知识点连带在一起进行考试,考察考生理解、归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命题。适应这种考试发展的要求,我们就有必要在复习中进行这种形式的复习。从而更清楚的认识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 举例:
“洋务运动”。与洋务运动有关的有:新思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封建顽固派、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清政府政局变动、甲午中日战争。还有与办洋务有关的各个人物。又如: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这一运动有关的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英国启蒙思想家;法国启蒙思想家;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美国宪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人权宣言》等文献;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国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日本“明治维新”;还可以与“文艺复兴”,马克思主义进行比较。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
二、加强专题复习、注意专题 拓展和广泛的联系
历史专题复习,一般在第二轮复习中进行。从专题划分的形式看,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历史知识的纵向结构。如:2001年夏季文综高考的两组组题式组合选择题,前一组考查了有关中国教育历史发展的纵向知识结构,后一组考查了有关社会改革历史的纵向结构。2002年夏季文综高考中的材料题“近现代史上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问题”。考查的也是历史知识的纵向结构的组合能力,以及与此有关的概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如:2002年的春季试题:考查的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横向联系。例如,19世纪中叶,世界上发生了许多大事,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或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意大利统一、得意志统一、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还有民族解放运动: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反英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如果从发展水平上进行对比,就会知道西方不但已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而且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基本完成,而中国则落后下来,处在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之下。这是对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当然也有考查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的试题,如03年上海高考试题:“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既考查了有关国际关系格局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考查了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联系。归纳时做到可“横”则“横”,能“纵”即“纵”,纵横交叉,建立专题知识结构,揭示或总结规律。从而形成一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之树,达到真正掌握学科体系和认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目的。
三是:区域专题,如:2002年文综夏季高考卷第40题综合题,考我国西北地区的历史知识;2003年文综夏季高考第37题材料题,以长城为切入点,考我国北部地区的历史知识与能力。准备一些区域专题的复习,02、03年两次夏季高考都涉及到我国北部地区的内容,就充分说明了准备这一专题的重要性。教师从历年高考的题型中去构思一些“准”热点地区,与学生一起探讨此类专题的设计、构思,如:南亚、东南亚、环太平洋地区、我国的东北、西南地区等,对提高复习质量是很有帮助的。那么又如何来确立专题呢?专题的确立又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按照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编写的《综合能力测试考核内容与要求》的提示,中国古代部分,可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作为主体内容;中国近代史部分,可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作为主体内容;世界近代史部分,可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作为主体内容。
二是:应有现实意义,文综历史部分的命题,更重视与现实的结合,注重历史的时代性,注重历史的史鉴功能和人文意识。如:中国古代史中,要注意古代科技思想、古代文化、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制度政策的沿革等,这些对现实有积极意义,富有教育性的内容,特别是符合中华民族凝聚力,能崔人奋进的内容,而且有一定的现实载体,如:2003年夏季文综高考中“长城”题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那些少数民族分裂活动等内容可不放入主要内容,现行的考试说明中取消古代史中的几个大分裂时期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三是:应有新意,要反映课程改革,体现0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内容改革的思想。如:以往中国近代史专题的复习比较注重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条线索,以及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但近几年命题始终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有关内容为重点,可以将此分解为:政治近代化民主化的历程,经济近代化工业化的历程,思想近代化西学东渐的历程,这种专题的划分与世界史的复习紧密结合,也与现代化建设、政治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性。在教学中用现代化的理念可构建一些历史专题,如: 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进程间的关系。
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以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在专题的复习要注意综合性,在时间上贯通古代、近代、现代的内容,在内容上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者的联系,在地域上要与同时代世界史上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要注意从比较中认识有关现象的性质,并注意寻找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
在专题复习中,一方面要按照老师所给的专题整理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设想更多的专题,专题设计出来后,不管是老师布置的还是学生设计的,都要学生自己整理、归纳。决不能抄录别人的或看其他书籍的。只有自己劳动,自己动手、动脑才能对专题的问题产生深刻的体会保证将来在考试中正确灵活的运用专的知识回答问题。这是完全打破教科书原有体系,重新建立专题知识体系的教学过程。这种做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系统思维能力。这轮复习应做到三点:①粗:历史专题的划分宜粗不宜细,繁枝细节会冲淡主题;②横:专题复习要“纵中有横”。专题的深化不仅要注意同类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引导学生揭示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其相互之间的交叉影响;③导: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整理中外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形态、国内与国际、阶级与民族等矛盾各自的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
三、学习和复习中注意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分地域进行学习和综合复习.文科知识之间有着天然的综合性,尤其是历史和地理联系非常紧密,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具体的地理环境。古人曰:学历史要“左图右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思想的落后和学科分科的影响,历史和地理联系减弱,影响了学生科学知识体系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文综考试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具有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历史、政治和地理综合在一起出题,必然是考察某些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的情况。因此,适应这种要求,在历史学习中应该进行分地域学习和复习。03年高考中的围绕着长城一线、中国西部、英吉利海峡和美国西部命题,正说明了进行分地域进行学习的必要性习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确定区域,尽可能的细致一些。
第二、了解这一地区的地理情况和历史的沿革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三、研究和分析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这一地区现实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发展前途等等。
比如,中国历史复习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些区域:
东北地区、蒙古地区、中原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西部地区、新疆地区 西藏地区、台湾地区、西南地区、大运河地区等是高考文综跨学科命题的最好 合点。
四、进行比较复习
比较分析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印度三次民族解放运动比较,中共领导的三次统一战线比较,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比较;
②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一些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德、意统一的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③相同性质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英、法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④不同性质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巴黎公社革命的比较,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比较,俄国十月革命与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比较。
比较分析要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确立比较项目,再灵活变通,就可实现比较法的可操作性、层次性。例如:
①改革比较,可从原因、核心力量、目的、内容、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异同;例如:
比较李鸿章和俾斯麦活动,说明他们的改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国情不同
经济基础不同
目的不同
政策不同 道路不同
结果不同
②革命和运动比较,可从原因、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领导力量、过程、斗争方式、成败原因、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异同;又例如: 例如:
比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说明中国革命的规律。相同:斗争性质和目的
不同:时代背景;斗争口号和纲领;参加斗争的力量;领导力量;斗争的姿态; 斗争的结果;产生的影响。
③历史阶段、历史朝代比较,可从政局特征、制度沿革、发展趋势、盛衰原因等方面分析,主要找出共性的东西,给人以启示;
④杰出人物比较,可从其产生背景、阶级立场、重大活动、个体品质特征、对历史的作用等方面比较分析异同;
⑤典章制度、历史文献比较,可从实施原因、目的、内容、性质、作用等方面比较分析异同。
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方式。比较分析法在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能使学生发掘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隐性关系。归纳其共性与个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概括、综合、分析、鉴别能力。
五、加强对材料解析 题的训练
从04年高考试题看各种材料命题多了,以各种形式入题,有文字材料、图像材料、表格材料等。首先要训练阅读和分析各种材料的能力,看透各种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这是答好材料解析题的基础。其次要注意课本知识和材料结合。引导学生在面对新情景、新问题时,从有用信息的提取入手,然后根据题意认定解题所需要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再进行事实材料的分析与判断。要求学用语言描述思维过程,并且加以强化。
六.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学科基础知识有机结合。
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越来越追求平实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考查学生运用政、史、地各科综合知识来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那么学生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必须注意关注现实,不回避热点,但又不一味追逐热点,热点题可通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惩恶扬善的人文精神和经世致用的服务功能在热点问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要解决这些实践性很强的题目,基础知识的“内存”必须很大,还要擅于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问题,死记硬背明显已不能适应答题要求。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考查让书本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样的用途,让这些“必要的”知识变成“有用的”知识而伴随终身,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意历史和现实继承的 关系。吸收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现实社会发展服务。例如:
世界近代史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等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经验以及英、法等国发展缓慢的原因和教训;现代史上亚洲发展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就是值得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借鉴。这样的经验和教训是很多的,历史和现实结合,这是历史科学的生命的价值。
如果在最后阶段复习中以现实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丰富现实热点,就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在复习中要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敏锐把握。常见的热点问题 比如
1、“三农”问题。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政府早已将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以前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多次体现,自2004年起,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和措施,力图改变农村现状。04年几套全国文综卷部分省级命题都曾涉及。“三农”问题不仅广泛反映在文综试题中,而且具有设问角度多、分值大等特点。因此,“三农”问题必然成为一个长期的热点问题,必须高度关注。
2、科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及其关系问题。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是古往今来的一个永恒主题,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社会进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而社会进步依赖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依靠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基于上述理由,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等问题成为长期以来高考命题的核心,是每年必考的问题,更应该高度重视。
3、改革开放、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问题。长期以来,改革开放是高考的焦点问题之一,主要涉及历史上改革和开放的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当今改革开放的新动向和新趋势等;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也是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是重要的时事热点;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呼声越来越高。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经济是当今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但是,只顾眼前利益和地方、行业利益,致使破坏性的开发自然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现象一度相当普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一度十分突出。因此,以保护环境和发展高科技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自然也成为重要的热点问题。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对这方面的考查也比较密集。如卷
(一)第36题;全国卷
(四)第40题;天津卷第31-33题、第39题;等等。
5、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边疆开发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是近年文综试题的重要切入点,也涉及重要的热点问题。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厦漳泉等传统经济热点地区;边疆开发、南方成为经济重心等历史问题;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现实问题。
6、国际关系与和平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和平问题又是国际关系的核心,还与发展问题密切相,关没有和平就难以发展;国与国之间密切合作、相互谅解,可以促进共同发展。在国际关系问题中,中美、中日、中俄、中欧、中国与东盟的关系问题都是热点问题;中东、南亚、朝鲜等地,是当今世界上的热点地区;欧盟、东盟是国际合作的典范;联合国又是世界上最广泛的国际组织。
7、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问题。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全球化”和“区域化”两种趋势它们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开放的中国置身其中,必然遇到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应对问题迎接挑战,才能掌握主动权。
七、教法选用
教学中可以选取以下几种教法
(一)结构分析法
近年的历史高考命题,注重对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结构的考查。历史知识结构就是各种历史概念间相互联系及其组合方式,它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表达了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或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知识结构的类型有: 1.章节内知识结构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或原因、过程、结局、特点、影响等要点。如讲到清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可分析为四个方面:
①经济基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③思想基础;西学传入、早期维新派思想; ④组织基础:强学会成立。2.国别、专题知识结构
国别史分经济、政治、对外关系、阶段特征等几类知识结构;专题史在中外历史中可分大小专题若干条。例如:英国殖民帝国的兴衰过程可归纳为四阶段:
①18世纪中期,成为头号殖民强国;
②19世纪中期至一战前,殖民优势进一步发展,号称“日不落帝国”;
③一战后,殖民统治衰落;
④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
(二)矛盾分析法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中前进的,矛盾形成历史运动,把历史现象纳入矛盾运动中去分析,从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对历史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运用矛盾分析法要掌握四个方面内容:
1.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认识历史发展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各个历史阶段、各国家、地区、民族的矛盾又有特殊性。
如:①世界近现代史上的矛盾有:资本主义制度与旧制度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矛盾,殖民国家争霸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
2.抓住主要矛盾,分析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服从地位。如:世界现代史上
30年代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运动呈三角关系:英法美等民主国家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之间存在着矛盾,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矛盾,法西斯国家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矛盾。意识形态的对抗决定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两种势力共同对抗社会主义苏联是主要矛盾,所以 30年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是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企图祸水东引 3.弄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互相转化
当原来的主要矛盾已经解决之后,其他非主要矛盾就可上升为主要矛盾,或者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未解决,但由于客观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他矛盾也可上升为主要矛盾。如,二战前后主要矛盾转化轨迹:意识形态的对抗(即两种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反苏)到共同反对法西斯(法西斯势力与世界人民的矛盾)再到意识形态的对抗(即帝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4.注意分析历史现象的双重性,坚持“两分法”,必须看到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
如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进步性与侵略性、元朝统一的进步性与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等。
(三)因果分析法
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根源,有必然性因素与偶然性因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历史事件的产生、发展与消亡又必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领域内对其他历史事件发生作用,产生直接或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其规律,就必须探讨因果联系。我们应该努力转变重史实、轻分析的传统教学观念,优化“过程”教学,深化因果分析。这是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能力的切实做法。
(四)规律探讨法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复习中,在纵向或横向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我们从中提炼观点,提高认识,找出历史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然后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规律探讨法。如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总是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分裂中往往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统一总是人民的渴望,所以统一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历史的主流,分裂和民族间的斗争只是暂时的。又如,从中国古代经济恢复发展的分析可得出认识:统一稳定的政局、前代末农民战争的推动、统治者吸取前代衰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广大人民辛勤劳动等是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五)问题教学法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质疑问难,设置“悬念”,多问几个为什么、还有什么,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在设疑前,要做到对问题精心选择、精心设计;提出问题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要问到“点”子上;问题提出后,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矫正思维偏差。总之,要使教和学处于激疑→释疑→反馈→矫正的良性状态。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采取一题多练的方式来巩固知识,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达到对问题的深透理解。如:
①19世纪 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的?
②19世纪 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市场的?
③19世纪 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政治变动?影响如何?实际上都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命题,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
以上教法的恰当运用,有机结合,必然会产生明显的效果,那就是教材处理的系统化、网络化,知识传授的理论化、深层化,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八、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1.知识网络法。是指知识的内在联系——由点、到线、再到面。“点”是典型事件;“线”是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是反映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点”,组成了由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条“线”。禁烟运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点”,组成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另一条线,上述两条线索就构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面。(2)以人带事法。在复习中可以围绕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串成线索。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克伦威尔,首先要认清他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然后分析他在反封建中的革命性、革命发展中的保守性、牢固掌握其政权建立后的反动性等。
(3)以事带人法。例如德意志统一过程。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威一世即德意志帝国皇位,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了。
(4)比较复习法。马克思把比较方法视为理解历史现象的钥匙。例如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比较;秦朝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比较。
5)分析复习法。分析就是解剖。例如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问题。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次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革命要求。但是,由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产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又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6)联想复习法。联想法就是由此及彼。例如中国抗日战争是八年(1937_1945年),那么美国独立战争也是八年(1755_1783年),安史之乱也是八年(755_763)。当然,复习的方法各种各样。
第五篇:高三复习备考中应五项注意
高三复习备考中应五项注意
l、注意各学科争抢时间的问题,做好学科间的协调工作。年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和班级中去,及时了解各学科的教学节奏,遇到问题,及时协调、要不厌其烦地强调大局意识、整体观念。有时要用强有力的措施来控制学科间的平衡和协调。
2、注意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形成的矛盾,协调指导与主导的关系,我们一贯反对教学上的包办代替的做法,反对各学科瓜分所有的时间,反对大包大揽的教师一言堂,家长式的教学方法,主张给学生充足的活动空间与时间,让学生有主宰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我们一周上课五天半,共39节课,其中体育两节、班会一节、劳动一节、自习一节,星期六下午,星期天上午学生自习,让他们整理温习一周所学,我们对各科的晚自习辅导也有明确的要求:只要学生是在学习,辅导教师就不能强行干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学习哪门课程。教师过分统死时间只能给学生帮倒忙。时间统死了,优秀生受约束,吃不饱,后进生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效果自然不佳,因此,我们做教师的不能好心办坏事。要敢于放手,也要舍得放手。
3、注意作业布置不平衡问题,做好作业量的协调工作。
对于作业量的协调,我们历来十分宽松,教师也形成习惯,那就是把协调权交给各班学习委员和学科课代表,由他们决定增减缓急。保证学生既能满负荷学习,又不至于感到压抑和疲于奔命。
4、注意学生的情绪波动,做好心理协调工作。我们在这方面主要是坚持细心观察,耐心开导,积极引导。做到说服疏导与激励指导相结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相结合,集体敲打与个别交心相结合。再加上学校所安排组织的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团委开通的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恳谈室。目的就是一个,多管齐下,千方百计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亢奋的、积极向上的复习心态。
5、注意防止和化解教学上的两极分化现象,做好培优与转差工作的定期协调,培优主要是重视他们的课外指导与方法点拨,分段布置任务,定期抽查,培养他们独立钻研的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后进生,转差的重点是心态转差、习惯转差,多激励、多鼓励。至于学习的缺陷,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文科学生数学差是普遍现象,我们就适当增时补课,理科采取教师交叉补、学生帮助补、家教跟踪补等灵活方式,不求一律,只求有效,为做好转差工作,我们除了班主任外,每个任课教师都分有转差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