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

时间:2019-05-14 05:0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1977》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1977》观后感》。

第一篇:《高考1977》观后感

为了梦想而奋斗 ——《高考1977》观后感

时间对于刚过二十岁的我们似乎有很多,每一天,除了寥寥无几的几节课,有很多自由的时间任我们支配,相比高中,大把的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当时选择《走进中外大学》这门课时,并没有想太多,每次上课听到老师讲述那些一线大学是如何优秀如何先进的时候,总是自动忽略心中那泛起的漪涟,在经历过那人生中独一无二的六月时,回忆高考更需要勇气。

——引子

两节课的时间经历了电影中有血有泪的故事,安静中伴随着那为之感动而喜悦的笑声,整个过程竟是异常慢,看到那为回复的高考儿燃起的一团团热火,心情也跟着激动,看到在学习的道路上竟是如此艰辛时,真的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不过是三十年的光景,竟然是天壤之别,可是,不管目的是否相同,那为之付出的努力却丝毫没有差别,一切都是为了高考,一切又不单单是为了高考。

被誉为“民生史诗片”的《高考1977》在全国公映后引起广泛响应,“高考我们是经历的一代,也是成功的一代。”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张明之这样说道。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他们面对时代,会是两种结局,赶上或是被抛弃,这全在于每个人的努力和选择。“一个农场,一个车站,一片荒野,这就是《高考1977》的舞台。一份承诺,一段爱情,一枚公章,一套复习资料……一场露天电影,一场扛包较量,一场火海荒原,一场命运狂奔。”这段话摘自《高考1977》导演江海洋的创作手记,是对电影画面最简单的勾勒。1977年冬,在邓小平的过问和布置下,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江海洋导演选了一个侧面,用东北知青这个群体,展现了1977年恢复高考对整个民族转折性的意义。

我们感慨那个时代的黑暗,感慨民族的落后,批判着文革的残酷,就如同如今的我们批判憎恶高考一样。然而,绝望处总有希望的曙光,那位代表着落后时代的农场主人,心灵受到年轻人的触动,将冒充干部的“历史反革命”中途放走,明知公章有假,仍放进“陈琼”的档案,当这群年轻人陷入困境时,开着拖拉机将他们送进考场......这也是《高考1977》的灵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这是我们整日来所惧怕的高考吗?我们无法将自己传递到另一个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求知的渴望,对高考的敬仰,但我们至少,看到了高考的初衷,奋斗的初衷,看到了高考肩上所承担的重负。

面对电影中那当年的奋发、当年的激情,当年奋力赶往火车站的场景,唯有经历当年的人,才有切肤体会。我们看到那样的镜头会哭,会感动,却远远体会不到当事人的百感交集。电影的主题是怀念,却不单单是怀念,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人,录取率约为4.7%。而到了2007年高考报考人数1010万人,计划招生567万人,录取率约为56%。人数上升了,比例上升了,可是有很多人说含金量低了,到处都是大学生,考上大学似乎已不是值得光荣的事。他们不知道的是,三流仰望一流的痛,明明付出相同的努力,却是不一样的结果,我们感叹不公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电影里反反复复出现一句台词: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我们感恩高考的恢复,可又不得不说,高考仍需要改革。他给了我们重新选择命运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看清现实的残酷。2011年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85.5万人,然而清华北大招收却均不足百人,这又是一个怎能公平的比例。面对考出省外的同学,我们委实佩服,他们付出的是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才能跳出人群之外,可是我们同样付出超越考试本身五倍八倍努力,却最终成为了滞留者。

在平时生活中,总是听到朋友感叹:“我怎么会来这里?我怎会这个专业?”当初,曾经,在家长的期盼下,在那张高考志愿书上,我们究竟是如何选择了自己的命运?江海洋说

起现在的孩子:“他们太苦了!他们是心灵的苦,比我们当年更苦。我们知道问题在哪里,但他们是无处申冤。那些压力都来自于家长和社会,无形的压力。”他希望年轻人明白:“高考是一个选择的机会,努力上分数线,就是在争取这样的机会。很多考生填志愿都是家长帮着选的,这样对他们的人生发展反而不利。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才会有所成绩;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百折不挠。”他说得很现实,可他不知道的是,我们对于这样的苦已经麻木,现实告诉我们,梦想太过遥远,我们只能妥协。太多的人放弃心中所想,选择我们不喜欢却又不得不走的路。

09年六月,高考前异常平静,日子像画圆规般倒计时。我清晰地记得,第一天考试结束后,在操场的看台上站了很久,考试失利似乎对一年中无数次失败一样,依然是压抑的透不过气,却没有像以前一样哭泣。好像突然明白,哭泣改变不了结局,高考委实教会了人坚强,站在录取线上抉择的那一刻仍是犹疑的。走还是不走?我是否该用一年的时间去换一个机会?看着身边的朋友都不回头地选择了复读,我却迟迟下定不了决心,我实在没有勇气再让高考评判一次自己的命运。于是就来到了这里,时间是一道不能反转的门,很快的又是第三年。我再一次审视三年前的自己时,感受虽有不同,但那份劳心劳力的感觉仍然清晰可见,那份抉择的艰难仍然滞留在脑海里。

77年高考的一代人,知识匮乏,一本复习资料都来之不易,所以那一代人在拼命地汲取知识。再看看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书已经是最落后的知识来源,然而,那些来自网络电视的信息中却夹杂着太多诱惑和不良信息,面对这个缤纷的世界,我们面对太多的选择,对于未来的路尤其不确定。看到电影中高考前,男一号潘志友问陈琼:“准备好了吗”,陈琼坚定的回答:“没准备好也要准备好,已经准备十一年了。”十一年的时间换取一个机会,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他们怎能错失?如今的我们,梦想已经不叫梦想,有的更多是随波逐流,听从家里人的安排。梦想在如今已经太过廉价,在嫁人要有车有房,没有物质就没有爱情,现在的一切都物质化了。在看到剧中的知青们为了赶上火车,拼命奔跑时,真的万分感动,为他们对梦想的执着,为他们那份追逐梦想的心,为了他们种种艰辛的努力,也为着自己而惭愧。惭愧自己如此轻易放弃梦想.。

大学的多数时光在放弃中翩然而过,来到这里时难过中伴随着心死,梦想也成为一纸空谈,步伐跟随者水流一步步地淌着,却不知究竟该如何走下去,只是走着而已。不知是梦想放弃了自己还是自己放弃了梦想,总之,心中再也没有追逐的力量,好像那种激情已随着高考而远去,生活中没有奋斗一词,我们面对现实,选择了妥协和放弃,看到《高考1977》里那种为了学习可以拼命的勇气,我实在为自己惭愧。一味地诉说高考的不公正,却不曾想正是高考,才给了我们一次追逐梦想的机会,高考制度虽不完善,但我们要以感恩之心去看待它。

曾经以为,梦想已经随着高考而覆灭,却从未想起梦想一直存在,我失去的只是追逐梦想的心,看到那句“走,我们读书去!”,那种激情深深感染了我,有梦想是幸福的,追逐的过程虽然艰辛,却充满了意义,仿佛人一下子找到了力量,找到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力量。想起小学毕业老师所赠的祝福:用自己的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让高考成为过去,让曾经那为之追逐的心重新燃烧起来,幸福之路上毕竟艰辛,追逐的路却就在自己脚下,以勇敢的心去看待未来,用自己的手去争取,去创造幸福!走,我们读书去!走,让梦想重新成为支持生命的力量!让奋斗的心重新找回力量!

高考,我们是滞留者,却从未被生活放弃,我们不能先放弃自己。梦想依然存在,让我们用坦诚之心去审视自己的梦,为了梦想为奋斗,为了梦想去追逐幸福!

第二篇: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在今天,高考是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形式。而在我看了《高考1977》这个影片后,发现在30多年前,高考却是神圣光辉的,为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的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他们从漫无边际的枯燥无味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在这30年里,高考在整个中国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经历了一场巨变。产生变化的原因是和社会的背景密不可分的。这个就不探讨了。

电影的是以邓小平的复出而开始了一个关于热血青年对知识的渴求从而力争高考的励志故事。开头那一幕农场知青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邓小平复出,仿佛在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尤其是中间的停电,知青轮流用脚踏车发电继续收看《新闻简报》的段落,它把知青内心那种期待变革的饥渴和焦灼,不露痕迹却又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假如不是当年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在恢复高考,假如不是邓小平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影片中描写了两个老人,他们分别是老迟和陈甫德。老迟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他代表的是陈旧的思想。当然,最后老迟还是被陈甫德的一番话说通了,“地里一耽搁就是一年”“如果你的孩子被耽搁了11年”,从一个蛮不讲理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人。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爱,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但却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他则是知青们的灵魂代表。

影片开始,思想僵化的老迟像是飘浮在历史天空中毫无生命气息的一粒尘埃,而到影片最后老迟亲自开着农场拖拉机送知青赶考的场景,不禁让人热泪盈眶。陈甫德的形象就是肩负着历史十字架,却极富自我牺牲的父亲,是一记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的惊叹号。

影片中出现了两枚公章,这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第一枚公章,是别在老迟裤腰上象征着组织与权力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在那个年代,一个人的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一具空空的躯壳。于是,老迟因为这枚公章而在农场成为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而陈甫德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革命,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她的前途,他不惜铤而走险。

三儿也是个特令人感动的角色,一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立刻送到三分农场,陪着强子冒天险去书库偷书,火烧燎原的时候又骑单车把恢复高考的广播送到知青那里,在火车站见众人怎么还不来而急得跳脚,男儿膝下有黄金,却肯为了“11年一次”而跪下来哭着给爸求情,请他老人家高抬贵手不要放火车离开,可见这刚恢复了的高考的力量是多么让人为之激情澎湃的。只是那老人家还是狠心挥下了放行的绿棋。幸亏三儿赶着让他媳妇儿给老迟打了个电话,老迟才会开拖拉机赶来送大家去考场,见证这些事的人都这么努力积极的争取,就更别提当事人了。

众人追赶火车是整个影片的高潮,拼命向前跑,跑不动了互相拉一把,再跑不动的就边哭边让其他人继续赶路,并嘱咐要好好考,希望其他人能帮他们完成这个神圣而伟大的梦,着实令人动容。以前听老一辈的人说过他们要拼命赶着77年那趟高考,一直不明白,后来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其实还是因为那个时代留下的创伤,让人觉得万一错过了这次又不知道哪年才有机会了。

高考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就像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也是不可斗量的!

第三篇: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班级:物流11-1班

姓名:王丹妮

学号:1号

高考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经历过的事情,对于每一个参加过或是正准备参加的人都是一个敏感的词。我是一个已经考过来的人,每当提起高考,高考的画面就会像一本画册一样,一张一张的浮现在脑海里。为了高考我们书桌旁边堆积起来一座小山,我们像驴子一样,背上扛个够的书籍与资料,我们横竖不说一句话,当背后闪过不断的鞭影,我们也只能埋下头继续的前行。每天我们也是充实的,除了吃饭和压缩的睡眠来迎接着高考,准备着考高,于是,高考在我们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留下了烙印。从“高考”诞生之日起,它就是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高考多年来始终如一,但是我们这些考生却变了,对于高考,更多的人将其重要性慢慢淡化。不可否认,我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直至我今天观看了一部影片《高考1977》。

影片由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77届电影导演专业的江海洋导演,主要演员王学兵、周显欣等也都是科班出身,他们无一不对高考有着亲身体会,因此整部片子还是充满着激情。30年的高考,不仅仅改变个体的命运,更是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它承载着众多因高考恢复而改变人生的群体的回忆、感慨、叹息。它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它讲述了一群因文革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早已心潮澎湃。故事中的场景一次次震撼我的心灵。

文革时期,到处盛行的都是“读书无用论”。十年文革,荒废了多少人的理想,蕴含了多少人的心酸。那个时候根基未稳,百废待新,国家很平穷,国家领 导人迫切希望国家稳定富裕起来,因此提倡的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赶英超美,要把中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变成一个工业大国,才有了大跃进,知识青年下乡等运动,于此领导人也出现了一些错误判断,导致文革十年,给党、国家和全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十年。虽然“十年文革”带来的灾难不可否认,但我却认为它也给我们带来了积极影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那时期对文化思想的禁锢和压迫,才有了影片中恢复高考雨后莘莘学子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景象,才激发了人民对知识的渴望,正是由于那个时期,才有了人们对于知识文化的狂热探索,压抑太久了,思想终于可以自由飞翔了,我们的同胞十年间淤积了太多太多,有太多太多的想要一吐为快了,所以许多人以笔杆为锄,以白纸为地上耕锄出了许多脍炙人口文学作品;因为有了那个时期,第二代领导人在总结了前面的不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造就了今天中国的蓬勃发展和蒸蒸日上。

那个时期的人们,想读书是困难的,可是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电影中的主人公们每天辛苦劳动的日子虽然充实,但他们心里的那种空虚和落寞却给了我很深的震撼。高考恢复之前,采取的是组织推荐,群众投票的方式推选上大学的同志,名额有限,所以要想争取到这个名额,每个人的心中都必须充满着劲头,因为每一个人都想离开农场,想回家。可以说,为了这个目标他们拼尽了全力。从他们的那一双坚定的眼神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中的确有一样东西,叫“坚持”!

看完整片电影,剧中的一幕幕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得知可以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为了赢得选票拼命扛起三百斤的大包;偷偷钻进贴了封条的图书室偷书;深夜不睡觉,靠着煤油灯的微弱光线复习数理化;爸爸为了女儿,不惜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黑龙江送去复习资料和“证明”;反抗农场革命委员会提出的“报名资格考试”甚至集体绝食;为了赶到县城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车站的半路上拖拉机坏了,就跑到火车站,一路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相互支持——这也是他们为了打高考这一硬仗而艰辛准备、复习的一个缩影。每一幕都让我感动。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上大学,为了将来过上好日子,为了改变他们的自己命运、整个家族的命运。他们的坚持和对知识的渴望我望尘莫及。

影片中的两个父亲也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孙海英扮演的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一个是赵有亮扮演的历史反革命陈甫德。从性格和气质上说,这两个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迟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爱,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但却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敢么?”听到这句台词,想必心中都是百味呈杂吧。与这两个父亲息息相关的,是那两枚公章,这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第一枚公章,是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而陈甫德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革命,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也许这是出于陈甫德的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作奸犯科的下三烂,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爱。他的一片真情打动了女儿,感动了老迟,感动了高招办的主人,同时,也深深地出动了我们每一个观看电影的人,他有力的诠释了父爱的伟大,是永恒不变的。

因为年代的关系,也许我们不能切身体会到当时的知青们在面对恢复高考的时的心情。也许,参加高考对于他们的意义再也不用听老迟的“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从此以后就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付出的劳动,挥洒出的汗水还有泪水,甚至是鲜血都有了切实的回报。文革结束邓小平复出后,宣布恢复高考,这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希望。在文革中邓小平几经沉浮,在他下台的日子里,他依然在关心和思考着国家复兴大计,构思着振兴中华之伟业,在他重新上台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前,也许心中已经有了全盘的规划。然而,他首先就想到的是恢复教育、科研方面正常秩序,其中就包括恢复高考,为国家选拔、培养急需的各种人才,没有人才,一切振兴国家的计划也就没有办法实施,可以说1977年,一位老人的决策,改变了众多普通老百姓的人生,也改变了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歌颂他,不得不说,他是如此智慧的老人。对他的敬仰在影片中也有具体的表现,从观看邓小平复出的纪录片、私下传送的有关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广播电台播送的恢复高考招生的报道的故事情节及电影中大量有关恢复高考背景资料的旁白,我们很容易地感受到老百姓对伟人崇敬、歌颂之情,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假如不是当年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邓小平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人可以无力,但不能无知,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恢复高考把知识还给了人们,因为我们的民族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去完成被无知所耽误的时间,1977年12月10日,一定有很多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走来,走进考场,我们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醒了,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去读书去!我想,这一刻不会被忘记。

第四篇:《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制度的恢复——国家和时代的重要拐点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群下乡知青在原本无望的生活里,听闻高考恢复后冲破重重阻力成功参加高考的故事。今年正好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看完这部电影感触更深。

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潘志友在高考前夜的那段内心独白: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伟大的多得多,因为我们的民族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们去完成被无知所耽误的时间,我们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醒了!是的,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有意义的多,看看电影中高考恢复之前,为了得到读大学的推荐,知青们只能通过其他方式竞争,他们决定用扛大包的比赛方式来一决胜负,看看谁能拿到推荐表。最后,甚至是他们中最弱小的小根宝都毫不犹豫地参与了这项竞争,他在参加竞争之前说的那一番话:我来这十年了,什么好事都轮不上我,我想回家„„小根宝背起像山一样压在自己瘦小身躯上的麻包踉跄着前行,他是在跟自己较劲,跟命运较劲,那撕心裂肺的哭声是内心尖锐的绝望,声声泣血。这是那个年代无数知青的悲伤与苦痛,在偏僻的一隅度过漫长而无望的十年甚至一生,放弃知识、放弃理想、甚至放弃希望。

所以1977年的高考,是狂热的,那一代的青年不清楚今后的可能,所以只能奋力抓住眼前的机会,以一种摧枯拉朽般的姿态,抱着“考不上这辈子就完了”的信念,费尽心思就为了获得一个报名资格,绞尽脑汁就为了追上开往考场的火车,笑,是为了11年后重回城市的可能;哭,是为了一个不小心就错过了唯一的机会。高考,于那辈知青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电影里那段大家一起奋力追火车的情节,追的不仅仅是火车,更是希望,是自己的未来和命运。

文化大革命十年,是黑暗苦痛的十年,是疯狂战胜理智的十年,是愚昧欺压知识的十年,被尘封十年的课本,落满了灰尘,被一道门整整锁住了十年,是课本,又不只是课本,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孩子们,走,读书去!邓小平同志恢复高考的伟大决定,给了年轻人改变命运的希望,更给了我们民族和国家前进发展的希望。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恢复了社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传统观念;第二,恢复了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第三,为此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是改革开放的预演;第四,意味着社会流动机制的重新建立,具有稳定社会的作用。

针对第一点影响,我认为恢复高考重新恢复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并影响和改变着当时和后继的知识分子们。自反“右”斗争以后,知识分子被长期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成为改造与专政的对象。尤其是“文革”以后,知识分子地位更是一落千丈,直接被打入了社会的最底层,所以高考的恢复对于那些受尽磨难、饱尝艰辛、成长于特殊年代的知识分子是意义深刻的,他们获得了期待以久的读书机会,于是他们将之视为至宝,只争朝夕,因为心怀感恩,他们对于建设国家更有热情,而他们的这种热情也会感染之后的知识分子,从而带动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观念。

其次,恢复高考使中国的招生制度重新回归正常,恢复了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恢复高考修正了文革十年所形成的以政治身份作为享有高等教育机会的特殊主义标准,正如电影里涉及到的,老迟的公章以及所谓组织的推荐就能卡住一个有志青年命运的咽喉,而这种组织推荐制度在现实中又有多少可以徇私舞弊的空间我们都可以想见。“恢复高考,自主报名,择优录取”意味着高等教育普遍主义标准的确立,即在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中真正实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普遍主义标准。公平正是高考制度所恢复的社会价值理念,对于今后的人才选拔有着正面意义的价值导向。

第三,恢复高考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它是“决定中国今后历史与社会走向的改革开放这场战役打响的第一枪”。使“尊重知识、尊重能力、尊重人才”的理念深入人心,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健康轨道,它是彻底告别“文革”旧时代,热情迎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象征。恢复高考所预期的那种对成千上万青年人前途命运的改变所激发出来的能量,在被压抑了年之后集体性地爆发了出来。它给了当时的人们一种希望,一种激情,而这也为之后我们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了知识层面的动力。

最后,高考恢复了社会流动的渠道,改变了“文革”中因“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那去”政策而形成的社会各阶层凝固不变的僵死状态。恢复高考意味着社会的各阶层可以通过考试而自由流动,在这种流动与升迁中,形成了一种以知识和能力为标准的选拔机制。在当时社会职业选择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对大多数人而言,社会流动的唯一出路就是通过高考,获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尤其是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而言,他们获得了一个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机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恢复高考有利于打破阶层的固化,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1977年已经成为过去,40年前的高考,不仅仅改变个体的命运,更是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现在的我们要明白,正是高考的恢复,给了我们追求梦想的可能和机会,我们才能在现在坐在大学的教室里,开拓视野,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才能期待未来我们学到的知识能够带领我们走向新的征程。这部影片是回忆更是激励,对比与上一代的不同,我们从中可以学到我们缺乏的勤奋、节俭,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追求梦想的精神,既然有了好的时代条件,更要珍惜学习机会,奋发向上。

展望我们的未来、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春风料峭也好,斜阳相迎也好,只要我们努力拼搏,终会享千里快哉风,赏来年的万紫千红。

第五篇:高考1977--观后感

“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1977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拐点。恢复高考,让年轻一代站在相对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决定命运,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为可贵的一笔。

“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要为自己的民族塑造形象。影片《高考1977》讲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群求索不歇的人,他们的热血在如火又更似冰的时代洪流中未曾有一刻冷却,时刻等待着为自己的命途做出倾力之搏。“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重要的多”,这种制度的重新回归使得千万人有机会重新获取知识来弥补那“十年”无知的遗憾。是年,高考是一代人的梦,一个被剥夺了十年的梦、一个不问出身、“知识就是力量”的梦。影片站在历史的高度,再现了那段极为珍贵的历史画面,令人唏嘘感叹、抹眼拭泪。3 黑白,永恒的颜色,是时光的镜像,是岁月的痕迹,是记忆的停顿,是视觉的恍惚;黑白屏蔽了21世纪的辉煌,隔绝了正在冲击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拽住了匆匆、迷失了方向的脚步;黑白,如一道屏障将我们与现实隔离,瞬间将我们的时光倒流,回到那个黑白时代和一提起就能感到寒风骤起的1977年的北大荒。这就是影片《高考1977》带给我们的最初感受。那一代人的青春史诗,交融了国家与历史的重大转型,而他们确实也付出了青春的代价,也为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了别样的光彩。这别样的青春似乎 在告诉我们,既要学会奋斗,也要学会珍惜……

那两枚公章,这是影片中最令我深省的影像符号。第一枚公章,是永远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而陈甫德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革命,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天大的罪,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爱。

下载《高考1977》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1977》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

    高考1977观后感 前几天我去电影院看了《高考1977》这个电影。看了之后,感动颇多。 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文传院中文三班 11021068王苗然 高中的历史书上就记载了十年文化大革命这一让人悲恸的岁月。很多知识分子不能读书,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本是拿......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今年是2013年,距离回复高考已有36年了。看完了《高考1977》,我觉得我有必要把我的想法写下来,因为它会对我有一定的帮助。 没有高考的日子,那些知识青年只是在农......

    高考1977观后感

    观 高考1977 有感 看完 高考1977 这部电影以后,我的感触颇深。1977年,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搅扰中国人民整整十个年头的文化大革命业已结束。人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在......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2009年上映的《高考1977》向我们展示十年**之后,高考制度恢复之时,在一个农场里,一群看不到未来的下乡青年在听到高考制度恢复的消息之后,冲破阻力,最后为......

    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大全

    篇一:高考1977观后感看完高考1977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这部电影拍的很好。原以为这是一部很刻板的电影,原以为这样题材的电影总是会从学生,家长,老师三维一体的来描写,看后才明白不......

    最新版高考观后感范文大全

    《全城高考》是导演钟少雄创作执导的一部青春励志电影。下面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看全城高考观后感的,欢迎查阅。高考观后感1今天上午没事儿。由于是毕业生,所以也没有作业。在无......

    高考誓师大会观后感合集

    心得体会参考范文高考誓师大会观后感合集温馨提示:参考范文只是提供给大家参考学习之用,可根据需要任意编辑,文本内容仅供参考,切勿对号入座,感谢您的阅读下载!3月6日下午,我校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