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过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培训
过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培训,使我们眼界大开,心灵受到震撼。许多全新的课程理念,使我们耳目一新。通过下面一些案例使我们深深感到高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实施课程改革
案例一一位从纳粹集中营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位中学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老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专家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妇女、儿童和民众被受到大学教育的士兵杀死。……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恶魔,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让我们的孩子在具有人性的情况下,所学的知识才有其价值……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我们目前高中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完成,全部精力都只投入在让学生拿高分,只是把学生培养成一部做题机器,成为老师的高考工具,而忽视了情感态度、科学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案例二前些日子有人对高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高。有50﹪以上的学生对化学没有兴趣,有52﹪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因为高考中有化学这个科目才学习化学的。有80﹪的学生认为老师只是讲习题,讲标准答案,自己反而不会思考。(成为机器了哪有思考,机器是没有思维的)54﹪的学生希望老师结合实际讲课。有些学生这样问:老师,除了高考,学习化学有什么用?我们就批评学生,你们吃的,穿的,包括喝的西北风都是化学物质。但是批评学生后我也反问自己,是啊,真的有什么用?假如高考不考化学,化学老师还有什么用?
是的,老师关心的生存问题其实不是高考带来的,而是老师自己的原因。如果你在这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以全新的姿态投入,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实施高中新课程,你就会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案例三有一个放羊娃,人们问他为什么放羊,他回答:赚钱。人们问他赚钱干什么,他回答:娶媳妇生孩子。人们又问他:孩子长大干什么,他回答:放羊。
多么朴实,多么悲哀的一个怪圈。
所以,我们目前开展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一定要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实施,千万不能再进入高考—课程改革—高考的怪圈,也就是说,不要动不动就和高考挂钩而使新课程改革进入新的怪圈。
第二篇: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
关于开展2012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的通知
各高完中学:
按照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渝教师[2012]11号)——关于开展2012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的通知的要求,我区将组织各高完中2012年秋期高一学科教师、学科教学辅助人员(含专职实验员)参加高中心课改试验远程培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一)全区普通高中2012年秋季起始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全体教师、学科教学辅助人员(含专职实验员)、学科教研员。
(二)全区普通高中2010年、2011年远程培训未合格和未参加远程培训的学科教师、学科教学辅助人员(含专职实验员)。
二、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两部分,具体培训课程设置及培训计划在培训期间登录培训平台下载。
(一)通识培训。通识培训包括区级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集中培训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安排,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天。网络培训由区教师进修校组织实施,时间不少于30学时,内容包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及其相关教育理念,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改革,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新课程实施与教学评价改革,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的利用等。
(二)学科培训。学科培训主要以远程方式进行,不少于50学时。培训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情况及课程方案介绍;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介绍;各学科主要内容解读;教
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培训;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方法辅导;教学评价方法指导;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如何推进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等。
三、培训方式
本次远程培训采取网上自主学习和集中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方式。以远程网络自主学习为主,在线交流研讨、专家辅导答疑、专家讲座为辅,强调全员参与和小组协作学习,形成教师自主研修、合作交流、总结反思、成果转化的可持续发展培训模式。
四、培训组织
(一)组织管理。远程培训由市教委统筹组织管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以下简称“市技装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以下简称“继教网”)、新思考网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送培学校共同参与和协作。
(二)教学管理。本次远程培训将构建由国家级学科专家团队引领、网络平台学科专家团队支持、班级辅导教师团队配合的三级远程培训管理模式。继教网、新思考网负责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学科优秀教师组建专家团队。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负责遴选责任心强、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的学科教师及教研员组建辅导教师团队,确保远程培训质量。
(三)平台支持。重庆教师研修网(http://。
(二)搭建平台阶段(6月15日—6月23日)。培训承担单位搭建培训平台,建立培训信息数据库,分配班级,设置培训课程,生成登录账号,准备项目工作手册及平台操作手册。
(三)熟悉操作阶段(6月24日—6月27日)。举办项目管理员培训班。项目管理员、班主任、辅导教师及参训教师登录(用户名为本人身份证号、初始密码为本人身份证号后六位)重庆教师研修网(http://)“重庆市2012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平台”熟悉操作流程。
(四)正式培训阶段(6月28日—7月12日)。参训教师按照培训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各单位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交流、互动回帖并按时完成作业。培训承担单位组织专家集中答疑和专题讲座。
(五)总结评价阶段(7月13日—7月28日)。培训平台提供培训数据,评定学员成绩。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总结培训工作,报送总结材料和优秀辅导教师、班主任、学员(各按20%比例推荐)名单。市里将根据各单位组织管理和学员参训效果等情况,综合评定优秀项目管理员。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各高完中要认真组织,细化措施,广泛动员各教师积极参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学习活动。
(二)明确职责。各学校落实专人,负责与区教师进修校继续教育办公室的工作联系,并负责本校培训项目各类数据、信息的上报、下传,负责及时通知、督促本校参训教师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三)加强考核。区教委、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对参训教师和学校各方的督导与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能否胜任新课程实验的重要依据。
南川区继续教育中心办公室
二○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
附件:2012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附件
第三篇: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英语》
课程简介
高中英语新课程远程培训以新进入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为培养对象,介绍新课程的理念及其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实施,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引导教师理解新课程,掌握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方法,通过培训教师的集体备课,培养实施英语新课程的能力。
本课程包括10 个专题的内容,每个专题的材料分为“课标要求”和“教学建议”两部分。
“课标要求”部分来自国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教学建议”部分材料来自项目组专家的讲解,部分材料来自《新编英语教学论》(鲁子问、王笃勤编著)、《英语教学设计》(鲁子问、康淑敏、王笃勤、任庆梅编著)二书,二书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2008 年出版,前一书获得教育部教师教育资源优秀奖。
第四篇: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语文》
课程简介
本课程围绕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设计了 10个专题。
专题一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讨论的问题包括:高中语文新课程有哪些重要变化,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解决哪些突出问题,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了哪些新理念,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的提法和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概念,现在的高中语文课程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及这些目标的设计有些什么特点等。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调整;
2、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带来教学和评价方式的变化;
3、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的调整。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
1、“学科中心”问题。
2、“知识本位”问题。
3、“技能训练至上”问题。高中语文课程提出的新理念是: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涵盖三个维度目标的概念。始终重视语文课程的特点、性质,语文课程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它的“育人”方面的功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高中语文课程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共同点。它们在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目标又是不同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专题二是“学习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讨论的问题包括:怎么看待中学生因为读书少而语文基础薄弱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应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今天应该让学生读什么书,经典还是时文,或是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怎样能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为什么要强调诵读;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读书”;如何将“读书”纳入语文课程的评价体系等。要学好语文,第一条就是要下工夫读书。要引导学生去读书,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注意学生读书的品位,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应引导学生更多地读经典。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诵读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抽象化的语言模式,二是会形成语言反应机制,三是能培养语感。课堂上需要读书,读主要是为了涵咏,为了获得语感,为了获得情操的陶冶。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演绎自己的理解,实际上就是让阅读、理解、鉴赏的过程更生动,更有效果。阅读评价不只有考试一种形式。
专题三是“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讨论的问题包括:学生语文“营养”不良与积累有怎样的关系;语文学习需要积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积累的有效性;什么是梳
理,应该怎样进行梳理;梳理与积累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等。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关键的问题在于积累少。要 能够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包含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生活经验和素材的积累,等等。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梳理要注重归纳的方法,引导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的观察归类,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文的识记。积累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一步,梳理是使所积累的东西条理化的工作,没有积累就谈不上梳理。梳理是为了使所积累的东西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是为了下一步更好地积累。梳理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学习梳理实际上又是在方法上不断地积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梳理本身也是个积累的过程,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积累。
专题四是“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讨论的问题包括:当前学生作文的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那些传授写作诀窍的指导书;现在中学写作教学中有哪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怎样能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对写作的兴趣;从一些老师的成功经验来看,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比较有效等。学生写作存在中不知如何立意、缺乏可供写作的材料、思路不清、结构混乱、语言文字上还有较多欠缺等问题。既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积累材料;又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搜集积累第二手材料。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写作时让学生有意识地调动和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逐渐将积累的材料化为己有。写作教学不能纯粹当作技巧问题来解决,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的语文积累和思想认识。应该加强写作过程指导,如在开始阶段进行诊断性评价,中间有形成性评价,最后有终结性评价。
专题五是“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讨论的问题包括:为什么要让学生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拓展了语文学习的范围会不会使语文课程变得“不务正业”;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投入广泛的语文应用实践;如何使学生在应用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如何使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等。要实现“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目标,必须拓宽语文运用的空间;沟通语文与不同领域的联系,增进语言与思维的活动机制;在语文应用的实践中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整合,提高实际的应对能力。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并不都是要放到外面去开展活动,要明确定位,基本目标必须落实在语文上。要选择恰当的课题,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意课题的价值,教育价值,同时考虑选题的可操作性。再次,要把握关键因素,密切关注实际效果。在实现语文基本目标的同时,可能会伴随产生其他方面的成果和附带的效益。因此要注意整合多重目标,争取效益最大化。
专题六是“让学生学会鉴赏和探究”。讨论的问题包括: 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视培养鉴赏能力;怎样才能提高语文的鉴赏力;熟记鉴赏知识,熟练掌握几种“鉴赏套路”;文学作品的鉴赏须从何处入手;开展语文的探究学习,探究什么,怎么探究;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目标应该指向哪里等。语文课程要利用语言文学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通过阅读鉴赏活动,在学习品味评价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
生了解一般的知识和鉴赏的规律,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体悟、品味咀嚼,思考申发。用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作者沟通,调动自己的经验去体悟形象与作品的意义。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成为作品最后的完成者。“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它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则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索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知识”发展到“学会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是通过这种转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研究性学习也是弥补现有教育缺失的需要。探究的目标指向是:第一,提高学生探究的意识,养成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和旺盛的激情,敢于质疑,敢于求新。提高发现问题的敏感性。第二,学会探究,就要学会多角度地阅读,学会搜集资料、整理信息,根据掌握的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养成的思考习惯和分析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第三,学会探究,也就是要学会在探究中学会独立思考,并且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进而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专题七是“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讨论的问题包括: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什么;课堂教学实要不要有预先的设计;课堂教学如果需要预先设计,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如何定位;应该怎样处理好实际的教学过程和预先设计的关系;怎样能让课堂教学最有效地发挥作用等。不管在何种教学理念、何种教学环境,不管是何种课型,课堂教学的设计,甚至是周密的设计,始终是必要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又不能完全拘泥于预先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适时加以调节。教学设计,一方面取决于课程内容和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还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更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生成。而且,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既有学生的生成,还应当有教师自身的生成。这两方面的积极性都激发起来了,语文课就有了灵性,真正精彩的语文课也就呈现出来了。此外,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目标不应该受制于考试,一切教学行为都服从于应试是不合适的。
专题八是“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这是高中课改所遇到的一个带有很强的操作性的问题。本专题邀请已先行进入选修课开设的学校的老师,一起讨论高中语文课程中开设多少门选修课、开设哪一些选修课比较合适;在这些选修课中老师该怎样分工安排;确定了选修课“菜单”和任教老师之后,学校怎么组织学生选课;在排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该怎么解决;以及条件比较薄弱的学校怎么开设选修课,高中语文老师如何应对选修课的建设和教学,应该如何把握高中语文选修课和大学中文系的选修课的差别,如何把握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的差别等问题。面对灵活多样的选修课设计和种类繁多的教材,要有一个统筹的考虑。既要依据学分的规定有限度地开设选修课,又应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提升为目的来
设置一些最基础的核心课程,还应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丰富选修课的品种。在教师的安排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分工方式。在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学校、教师要尽可能地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选课指导制度和选修课评价制度。条件比较薄弱的学校可以先重点开好几门核心课程,在此前提下再设法建设一两门有特色的选修课。还可以考虑当地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开设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教师发展的契机,要实现教师与课程的同步发展。中学的选修课承担着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不能无限度地高估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把学生当成已经完成语文学习基础任务的大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程度来决定内容的取舍,选用教学方法。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选修课可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但也不可忽视基础性要求。
专题九是“高中语文的评价和测试”。讨论的问题包括:教学评价具有什么样的功能,语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评价与测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评价的基本手段有哪些,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应着眼于哪些方面,语文课程模块的评价与学分认定须注意把握哪些基本要求,近几年各地语文学业水平的评价与测试有些什么经验和值得讨论的问题等。语文教学评价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语文的检测,不能只看到分数和高考。分数可能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甄别性评价,高考升学是评价的选拔性功能。教学评价的含义要比这更丰富得多。作为一种诊断手段,它既是对学生的,也是对老师自己的。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测试只是其中一种手段。不能光把眼光放在终结性评价上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形成性评价,或者叫过程性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语文课程模块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高考试题的基本形式来规范我们模块检测的试题。要关注在对教科书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这块模块应该达成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它和高考试题的材料类型可能是不一样的。不能把教育产生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于高考,更不能把教育的出路全部寄希望于高考改革。必须自己首先变起来去承担语文教学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专题十是“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讨论的问题包括:当前语文课程建设重点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新课程拟订的目标是不是太高;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老师需要多关注哪些问题;语文课程建设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语文新课程的建设中,教师面对的主要问题将是什么;教师该如何应对语文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怎样提升自己,加强专业化发展等。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目标体现了“取法乎上”的指向,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这是我们所处的特殊的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不实行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国家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目标。对语文新课程不适应,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个关键问题。提高教师的素养是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工作。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策略将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转变。教师是 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 和引导者,教师应当是课程的 开发者和创造性的实施者,教师还应当是 课程改进过程中自觉的行动研究者。教师应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进取,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包括 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教师专业情意的发展。要 注重学科素养的提高,鼓励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推进实践知识理论化、理论知识实践化;不断探索和实验,质疑看似 “没有问题 ”的问题;不断使日常工作问题化。
第五篇:日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
日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
张德伟
二战结束以来的50多年间,日本的高中教育在改革中求发展,为日本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课程改革是高中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思考。本文在回顾日本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分析其高中的目的、目标、性质、地位、结构和任务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日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情况,特别是对最近的第七次改革作全面的综合性分析研究,以期对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有所启迪。
一、80年代以来日本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20世纪80年代的高中教育改革:建设“特色学校”
1979年6月,日本都道府县教育长协议会发表《作为国民性教育机构的高中之提示》,指出在高中生的能力、适应性和出路等越来越多样化的情况下,高中的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具体措施,提出了设立六种新型高中的设想,它们是:①学分制高中;②集合型选修制高中;③全员寄宿制高中;④学分制职业高中;⑤六年制高中;⑥向社区开放的高中。此外,还提出了设立实施初高中一贯教育的中学的设想。在这个报告的指导下,80年代有一些县进行了设立“特色高中”的实践。“特色学校”建设在80年代还是初步尝试,其深入开展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中教育改革:谋求个性化和多样化,培养“生存能力”
临时教育审议会(简称“临教审)在80年代后期的报告中,面对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学习意愿等多样化的情况,从发展学生个性的观点出发,主张建立灵活的后期中等教育结构。建议:①设立六年制中学;②设立学分制高中;③促进高中学习年限的弹性化;④使教育内容多样化和弹性化;⑤设立实施技能教育的新型学校;⑥高中的招生办法和录取标准多样化并富有弹性。
1991年4月,第14届中教审发表报告《关于对应新时代的教育诸制度的改革》,指出高中教育的改革方向是由量的扩大转向质的充实、由形式上的平等转向实质性的平等、由偏重偏差值转向尊重个性一和重视人性。建议:①在学校、学科制度方面,设置综合性的新学科,重组职业学科,充实理数科、音乐科、美术科、体育科、英语科、演剧科等专门学科,充实普通科中的职业教育,奖励设立新型高中,设置4年制高中;②在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促进学分制的灵活化,推进学校间的联合;③促进学校间、学科间的移动。
在上述建议精神的指导下,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日本的高中教育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①设置综合学科(1994年);②设立学分制高中(1988年);③设立综合学科高中和学分制高中以外的新型高中,如综合选修制高中等;④设置有特色的学科,如动物科学科、福利信息科等;⑤编制并实施多样化的课程,即1989年和1999年的课程改革;⑥促进学校间的联合,主要是在校外实习和认定在大学等所修的学分、志愿服务活动的学分、技能审查的学分等方面,加强高中与其他高中和大学等的合作;⑦促进高中与大学的联合,主要是让学生到大学学习一定的课程或听公开讲座,请大学教师到高中举办讲座等;⑧推进初高中一贯制教育(1999年),主要是设立六年制中等教育学校、初高中并设学校和初高中联合学校。
1996年7月,第15届中教审发表题为《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应有状态》的报告,提出了培养“生存能力”的思想。这个思想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日本高中的目的、目标、性质、地位、结构与任务
1.日本高中的目的和目标
1947年3月颁布的《教育基本法》明确规定:“教育要以人格完成的目标”,培养“和平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培养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尊重勤劳和责任、充满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日本的高中教育也是为实现这个目的服务的。
关于高中的目的,《学校教育法》第41条规定:“高级中学的目的是,在初级中学教育的基础上,实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高等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关于高中的目标,该法第42条规定,高中“必须努力达到以下各号所列目标:
一、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初级中学教育的成果,培养学生具有作为国家和社会有为的成员所必备的素质;
二、使学生能够基于对必须履行的社会使命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个性,选择未来的道路,提高一般教养,掌握专门持能;
三、培养学生具有对社会的广泛而深刻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努力形成自己的个性。”这一目的和目标的定位为日本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日本高中的性质和地位
战后,日本的高中被认为是“一元性”、“大众性”或“国民性”的中等教育机构。所谓一元性,是指否定战前把旧制中学(“中学校”)、高等女学校和实业学校区分开,为不同阶层的人准备不同的中等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建立单轨制下的高中并使其向所有的青少年开放。所谓大众性或国民性,是指否定战前旧制中学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的作用,使高中作为国民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所有国民提高基本素养服务。现在,高中作为“大众化国民教育机构”的性质已经成为共识。对此,中教审于1991年4月发表的报告《关于对应新时代的教育诸制度的改革》明确指出:“今日的高级中学已经不是像从前那样只有一部分被选拔出来的人就学的中等教育机构,而是受完义务教育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就学的国民性教育机构。”
关于高中的地位,日本一般把高中定位于处在“义务教育之后”或“初级中学之上”的中等教育机构,是国民教育的完成阶段。比如,上述中教审报告(1991年)曾这样指出:“高级中学是作为在初级中学的基础上,广泛进行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的中等教育机构而被定位的。”另外,自1966年10月中教审发表《关于后期中等教育的扩充整备》的报告之后,高中一直被作为“后期中等教育”机构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来看待。
3.日本高中的结构
战后,日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有三类高中,即普通高中、专门高中和综合高中。普通高中是以实施普通教育、教授普通学科为主的;专门高中是以实施专门教育、教授一个专门学科为主的;综合高中是既开设普通学科又开设专门学科或者同时开设几个专门学科的高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致力于建立特色高中和特色学科,这使日本高中的结构大大多样化了。根据至今日本高中改革的情况,我们可以把日本的高中做如下分类:
(1)按学科设置区分,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专门高中的一种,有农业高中、工业高中、商业高中、水产高中、家政高中、护理高中、信息高中和福利高中等)、综合高中、综合学科高中(普通学科和职业学科融合)、专门高中(除职业高中以外的理数高中、体育高中、音乐高中、美术高中、英语高中等)。2000年,日本高中的学科开设情况是:总数为8273个,其中普通科4706个,农业科393个,工业科797个,商业科1010个,水产科48个,家政科430个,护理科141个,其他专门科607个,综合学科141个。[1]
(2)按设立主体区分,有国立高中、公立高中、私立高中三类。1999年,日本的高中有5481所,其中国立的17所,公立的4148所,私立的1316所。[2]
(3)按教育形态区分,有全日制高中、定时制高中和函授制高中三类。2001年,日本有全日制高中5295所、定时制高中857所、函授制高中119所。[3]
(4)按课程管理方式区分,有实行学年制加学分制的高中和学分制高中两类。大多数高中是按学分制加学年制进行课程管理的。2001年,学分制高中有377所。[4]
(5)按学制区分,有独立高中和六年一贯制中等教育学校等。大多数高中是独立设置的,学制3年。中等教育学校是6年制的,其后期课程相当于高中阶段。2001年,中等教育学校有7所。[5]
4.日本高中的任务
根据《学校教育法》的规定,高中的任务是实施“高等”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教育课程审议会(简称“教课审”)在1998年7月的报告中,对高中的作用作了如下阐述:“高中教育要使学生能够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选择未来出路的能力和态度,加深对社会的认识,通过适应各自兴趣和关心等的学术和职业领域的基础性的基本的学习,谋求个性的进一步发展和自立。”[6]这两者都是以高中本身为出发点来谈高中的任务的。如果从日本高中的社会功能来看,它一方面发挥着为学生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发挥着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功能。用日本学者牧野笃的话说,高中将学生分为了“进入大学的英才”和进行“终身职业能力开发的学生群”,它既发挥着升学功能,又发挥着“终身职业能力开发”的功能[7]。这种被异化的功能使日本的高中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着应试教育等种种弊端。
三、日本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
战后50多年来,日本对普通高中的课程进行了多次改革:1947年3~4月间制定、1948实施了《高中学习指导要领》,1951年、1955年、1960年、1970年、1978年、1989年和1999年分别对“要领”进行了七次全面修订,所修订的“要领”分别从1951年7月、1956、1963、1973、1982、1994、2003开始实施。从日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本身来看,它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自1948年至1955年,实行大幅度的科目选修制时期;自1956年至1972年,实行类型选修制和增加必修学科、科目时期;自1973年至2002年,课程编制弹性化时期。[8
90年代末,日本对普通高中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全面改革。这次改革以1996年8月文部大臣向“教课审”提出改善学校教育课程基准的咨询为开端,中间经过“教课审”的调查审议并于1998年7月发表报告《关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盲学校、聋学校和养护学校教育课程基准的改善》,以1999年3月文部省颁布新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为标志而告一段落。这次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轻松宽裕”中,培养“生存能力”。这次改革的基本方针是:①掌握“超越时代而不变的有价值的东西”;②培养能灵活对应社会变化的人;③教育内容的改善要适应“周5日授课制”的实施;④严选教育内容,教授基础性的基本的内容。此次改革的目标是:①培养丰富的人性、社会性和作为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觉悟;②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③在开展宽松的教育活动中,谋求“双基”的切实稳固,充实发挥个性的教育;④各学校发挥创造性,推进有特色的教育设,建设有特色的学校。从这些方针、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改革的基本路线仍然是70年代以来的“课程编制多样化”。
与1989年的课程相比,这次改革的要点是:①新设了信息科;②外语科由选修改为必修;③在特别活动中,删除了俱乐部活动;④新设了“综合学习时间”;⑤适应实行“周5日授课制”的需要,减少了学年授课时数(由1120学时减为1050学时)、周授课时数(由32学时减为30学时),减少了必修科目的学分数(普通科由38学分减为31学分)和毕业所要求的学分数(由80学分减为74学分)。
按照新《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称“新要领”)的规定,普通高中的课程包括学科课程、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时间三部分。学科课程又包括普通学科课程和职业学科课程两个方面。此外,普通高中还设置“学校设定科目”和“学校设定学科”。
1.普通学科要程
新要领规定,实行普通教育的学科有10个,各学科及其科目的构成如下:
(1)国语科有6个科目,即国语表达Ⅰ(2学分)、国语表达Ⅱ(2学分)、国语综合(4学分)、现代文(4学分)、古典(4学分)和古典讲读(2学分)。其中必修科目为:从国语表达Ⅰ和国语综合中选择1个科目。
(2)地理历史科有6个科目,即世界史A(2学分)、世界史B(4学分)、日本史A(2学分)、日本史B(4学分)、地理A(2学分)和地理B(4学分)。其中必修科目为:从世界史A和世界史B中选择1个科目,从其他4个科目中选择1个科目。
(3)公民科有3个科目,即现代社会(2学分)、伦理(2学分)和政治 经济(2学分)。必修要求是:修现代社会1个科目,或者修伦理和政治 经济2个科目。
(4)数学科有7个科目,即数学基础(2学分)、数学Ⅰ(3学分)、数学Ⅱ(4学分)、数学Ⅲ(3学分)、数学A(2学分)、数学B(2学分)和数学C(2学分)。其中必修科目为:从数学基础和数学Ⅰ中选择1个科目。
(5)理科有11个科目,即理科基础(2学分)、理科综合A(2学分)、理科综合B(2学分)、物理Ⅰ(3学分)、物理Ⅱ(3学分)、化学Ⅰ(3学分)、化学Ⅱ(3学分)、物理Ⅰ(3学分)、生物Ⅱ(3学分)、地学Ⅰ(3学分)和地学Ⅱ(3学分)。对必修科目的要求是:从理科基础、理科综合A、理科综合B、物理Ⅰ、化学Ⅰ、生物Ⅰ、地学Ⅰ中选择2个科目,但必须从理科基础、理科综合A和理科综合B中至少选择1个科目。
(6)保健体育科有2个科目,即体育(7~8学分)和保健(2学分)。它们均为必修。
(7)艺术科有12个科目,即音乐Ⅰ(2学分)、音乐Ⅱ(2学分)、音乐Ⅲ(2学分)、美术Ⅰ(2学分)、美术Ⅱ(2学分)、美术Ⅲ(2学分)、工艺Ⅰ(2学分)、工艺Ⅱ(2学分)、工艺Ⅲ(2学分)、书道Ⅰ(2学分)、书道Ⅱ(2学分)和书道Ⅲ(2学分)。其中必修科目为:从音乐Ⅰ、美术Ⅰ、工艺Ⅰ和书道Ⅰ中选择1个科目。
(8)外语(英语)科有6个科目,即口语交流Ⅰ(2学分)、口语交流Ⅱ(4学分)、英语Ⅰ(3学分)、英语Ⅱ(4学分)、阅读(4学分)和写作(4学分)。其中必修科目为:从口语交流Ⅰ和英语Ⅰ中选择1个科目。
(9)家政科有3个科目,即家政基础(2学分)、家政综合(4学分)和生活技术(4学分)。其必修要求为:从3个科目中选择1个科目。
(10)信息科有3个科目,即信息A(2学分)、信息B(2学分)和信息C(2学分)。其必修要求为:从3个科目中选择1个科目。
2.职业学科课程
新要领规定:普通高中“要在考虑地区和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特性、出路等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确保适当的职业学科及科目的修习机会。”也就是,普通高中的学生也要学习一定的职业课程。
根据新要领的规定,日本高中的职业学科及科目有:①农业科,有“农业科学基础”等29个科目;②工业科,有“工业技术基础”等60个科目;③商业科,有“商业基础”等17个科目;④水产科,有“水产基础”等20个科目;⑤家政科,有“生活产业基础”等19个科目;⑥护理科有“基础护理”等6个科目;⑦信息科,有“信息产业与社会”等11个科目;⑧福利科,有“社会福利基础”等7个科目。
3.特别活动
按照新要领的规定,特别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外学习室(homeroom)活动、学生会活动和学校例行活动。
新要领只对课外学习室活动的授课时数作了规定(每学年35学时以上),而对于学生会活动和学校例行活动则规定,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配置适当的授课时数。
4.综合学习时间
按照新要领的规定,综合学习时间是各学校根据所在地区和学校本身及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横向性、综合性学习和基于学生兴趣及关心等的学习等的教育活动。其主要学习活动有:①关于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福利及健康等横向性、综合性课程的学习活动;②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关心和出路等设定的课程,谋求知识和技能的深化和综合化的学习活动;③使学生考察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出路的学习活动。
根据规定,综合学习时间为必设课程,高中三年的标准授课时数为105~210学时,学分数为3~6学分。
5.学校设定科目和学校设定学科按照新要领的规定,为了编制有特色的课程,各学校可以根据所在地区、学校本身和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科特点,在“要领”规定的学科中设置规定科目以外的科目,还可以设置“要领”没有规定的学科及科目,前者叫做“学校设定科目”,后者叫做“学校设定学科”。
学生在学校设定科目和学校设定学科中所修的学分在20学分以内可以计算在毕业所应修得的学分数之中。
6.日本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特点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发现,日本的普通高中课程在结构上有以下特点: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
(2)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怀,表现为:既设必修科目又设选修科目,设有“数学基础”和“理科基础”等培养基础学力的科目:所有学科都设有2门以上的科目,许多学科分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供学生选修。
(3)普通学科和职业学科相结合,以体现课程设置上的“综合制”。
(4)重视基础性科目和综合性科目,即许多学科都设有基础性科目和综合性科目,如“国语综合”、“数学基础”、“理科基础”、“理科综合A”、“理科综合B”、“家政基础”和“家政综合”等,而且这些科目往往被作为必修科目。
(5)在科目设置上,有的学科(如艺术)是分层的,有的学科(如公民、保健体育、信息)是分类的,还有的学科(如数学、理科)是既分层又分类的。
四、日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有共通的一面,但在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和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两国又有很大的差异性。考虑这些,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考察中日两国普通高中课程的异同点。综观日本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可以认为它在以下几方面对我国当前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有所启迪。
1.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周期性地进行课程改革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普通高中的课程进入周期性改革阶段,平均每十年一次。但其改革的背后,是日本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产业界对具有一定规格的中坚人才有迫切需要,高中入学率的提高带来了高中生性格的多样化,对升入大学的期望使得高中生大多就学于以升学为指向的普通高中,这都对普通高中课程的改革提出了种种要求。日本的每次课程改革无不是为应付各种挑战而为之的。
解放以后,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已经有数次。当前的改革是建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基础获得重大发展之上的,是为了迎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将高度发展而为之的,是在高中教育面临着急需发展的机遇背景下的,因此改革是任重而道远,勇敢、科学地展开实践是成功的前提。
2.建立结构统整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公民的保证
日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培养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用第15届中教审的话说,就是培养具有“生存能力”的“全人”。因此,结构统整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日本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看,它既包括学科课程又包括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等活动课程,设置各类课程既是由于它们所发挥的功能不同,又是因为这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在日本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对学科课程、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以及学校设定学科、科目等都作了或详或略的规定,这一点对我国有很大启发。我们要从为社会培养合格高中毕业生的高度,科学地处理好各类课程的关系,真正地克服学科中心主义。这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3.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是日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所十分强调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就从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观点,强调编制基础性的基本的教育内容,在1999年的高中课程改革中,也把“谋求‘双基’的切实稳固”作为改革的方针之一。多样性和选择性是战后日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所提倡的。
在贯彻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上,日本的许多做法,如强调高中课程与小学、初中的课程保持一贯性,在有的学科设置基础性的科目,规定绝对必修科目和指定必修科目,在学科内设置多样化的科目供学生选修等,都值得我们在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时批判性地加以参考和借鉴。
4.淡化文理分科,编制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强化对学生的指导
在课程多样化的前提下,如何使课程编制适应学生的多种特性和需要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日本规定了六种类型的课程,而且强调为了防止学生学习的非系统性而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这对于我国的课程管理与实施非常有启发。长期以来,我国的普通高中一般按文理分班,分别授课,这既造成了学生教养偏颇的情况,又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为了谋求多样化的课程得到有效实施,今后编制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和强化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参考文献] 〔1〕http://www.mext.go.jp/b__menu/toukei/002/002a/gif/56 57c.gif(2002年1月13日下载)〔2〕http://www.mext.go.jp/b__menu/toukei/index.htm(2002年1月17日下载)〔3〕〔5〕〔日〕渡边敦司 2001学校基本调查速报④———初等中等教育的调查〔J〕 内外教育,2001-09-07:4-10.〔4〕〔日〕文部科学省初等中等教育局初等中等教育企划课教育制度改革室 高中教育改革的推进状况〔J〕 月刊高中教育,2001,(10):18-21.〔6〕〔日〕文部省教育课程审议会 关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盲学校、聋学校和养护学校教育课程基准的改善〔R〕 1998-07-29 学校运营研究,1998,(9)临时增刊:5-90.〔7〕牧野笃等 当代日本中等教育〔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79页、94页
〔8〕〔日〕热海则夫,奥田真丈 教育课程的编制〔M〕 日本东京:行政出版株式会社,1995四版.25-28.〔9〕汪霞.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584.---摘自《全球教育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