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平南县石峡龙眼产业的社会实践调查报3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平南县石峡龙眼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机电工程学院韦振远07001103361
摘要:石硖龙眼是广西平南县名特优水果,1992年,平南石硖龙眼参加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亚热带水果鉴评,获国家银质奖;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平南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科学种植理念,依托品牌抢占市场,做大做强龙眼产业。目前该县石硖龙眼种植面积由原来的7.58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0多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石硖龙眼基地。其中,大新镇示范果场通过创建龙眼出口基地,进一步提升龙眼果品的质量档次,成为广西首家获得出口资格的龙眼出口基地。随后,丹竹示范果园也获得出口资格,生产的龙眼成功地出口到加拿大,开创广西龙眼出口的先例,提高了龙眼种植的经济效益。石峡龙眼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效益,带动了平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平南社会的和谐和小康。
关键字:平南县 石峡龙眼效益经济出口 正文: 广西平南县是全国最大的石峡龙眼基地,石峡更是平南重要水果产业之一,也是是许多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平南县石峡龙眼产业,了解该产业带来的效益,我们一组五人,做好充分准备,来到平南县,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
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大新镇,这是平南县最大的石峡种植乡镇,我们拜访了当地的水果站,站内的水泥楼比较古老,一旁种着两棵石峡树,五米来高,但是结果比较少。我们进到水果站办公室,采访了该站站长,对于当地石峡龙眼的一系列问题,这位白发苍苍的站长回答得有条不紊,从他口中得知,石峡是该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每年石峡龙眼成熟季节,农民就忙的不亦乐乎,今年该镇的收成比较好,而且价格也不错,平均在2元/斤,收成比较好的农户有三四千斤,少的也有几百斤,主要分布在安福村,大中村,大有村,新黎村等,由此可见,石峡龙眼给当地带来的效益有多大!大新是平南县种植石峡龙眼最早的乡镇,早在石峡嫁接出来就在大新推广,许多农户看中了石峡的优质性以及潜在的效益性,于是大面积种植,有的甚至不惜牺牲耕地来种植石峡,站长激动地说道:“早在96到98年啊,石峡可是相当的辉煌,可算是贵族果品,平均价格在8元/斤,最贵的时候达到了12/斤,而且是在本地的收购价,批发到广东就更高了,可达15-17元/斤,但是后来石峡推广得非常快,不单止在平南县遍布,广西许多县市都纷纷种植,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省也相继效仿,石峡不再是供不应求,价格一下子就下来了,最便宜的时候就只有一块多,但这还是不会减弱当地农民对石峡的热情,因为种植得多,所以一块多的价格也是有前途的,如果老天作美,收成丰盛的话,最多的农户可产一万多斤也不夸张。”可见,石峡
在当地农产业中的地位是如此的高,每年给当地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言而喻!
谢过了站长的采访配合,下午时光,我们一组来到该镇的石峡种植大村——安福村,进行实地观访。沿途的公路旁,随处看到大大小小的收购站,挂着一个牌“大量收购石峡”,旁边停着几辆摩托车,车上是用大箩筐装着的石峡,农民正和老板沟通价格,脸上满是收获的笑容,后来我们了解到,就是这种小小的收购站一天也能收到几千斤。到了安福村,我们直接进入农田里,因为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赶在田里采摘,到处是滴滴答答的剪枝条的声音,哇塞,看到满树都是石峡,黄黄的一大串,在绿叶的衬托下就更加黄亮了,我们走到一位大叔跟前,他正在修剪剪下来的石峡,然后装入箩筐,看到我们一帮学生模样的人进来就热情的叫我们吃,吃过大叔的石峡我们就聊了起来,大叔是地道农民,家里种植石峡四亩多,将近一百多棵树,每年石峡收入占总收入三分之一左右,大叔告诉我们,只要石峡不低于一块钱一斤就做得来,石峡管理比较简单,而且收成相对稳定,每年只要有一半的树结果,一棵能长六七十斤,就有三四千斤了,也就有几千块钱了,该村像这位大叔种一样多果树的有一半以上,少的也有一两亩,全村种植超过四千亩,石峡的话题是家常便饭。因为石峡是该县的龙头水果产业,各级领导都比较关心,每当开花和成果时节县级领导和技术人员都到各大石峡生产村和果场做指导工作,尤其在99年,广西遭遇严重的霜冻天气,许多石峡树被冻坏,领导们忧心忡忡,亲自到农田指导,利用水浴,堆火产烟来减轻灾害。
第二天,我们来到三桂食品公司,这是平南县最大的石峡加工基地,三桂公司现已投资2900多万元,购置了80000平方米的工业园地,建有7000平方米的厂房、高低温泠库、制冰车间、恒温车间、鲜果加工出口生产线、果蔬烘干生产线,是广西首家取得荔枝,龙眼出口的公司,每年收购加工石峡几十吨,产品销售全国各地,还有出口,公司老板是本地人,曾留居香港,现任广西水果行业协会的副会长,我们的问题竟然让这位老板一下子热情起来:“呵呵,你们来到这里问我关于水果的问题就问对人了。”他告诉我们,平南全县共种植石峡20多万亩,是全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石峡种植基地,1992年,平南石硖龙眼参加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亚热带水果鉴评,获国家银质奖;199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平南石硖龙眼由此声名远播。每年主要输往广东等地,本地收购用来烘干也比较多,但价格相对较低,他的公司也就是三桂食品每年收购的石峡居全县最多,用来烘干制成产品远销全国,品质更好的可以出口输往东南亚,欧美等地,三桂食品公司正与上海某大学生物系合作,研究生物保鲜技术,说到这里老板激动地和我们说:“等我们把这项技术研究成功,不说震惊世界,起码轰动各国,因为生物技术具有无毒性,长久性,非常适合水果蔬菜远输保鲜。”老板非常自信,他相信他们会有成功的一天,因为他们现在的保鲜技术已经非常先进,每年都从平南县出口新鲜石峡到欧美等地,要知道,海运是要三十几天的路程,但是他们做到了,这是对平南石峡的一大贡献啊!在老板的指引下,我们参观了公司的生产车间和母本园,母本园是个神圣的地方,里面种植着平南县最早的108棵石峡,可以说平南的石峡都是从这里嫁接出来的,这108棵石峡是在上世纪20年代,大新上垌村举人覃竹饶之子覃敬清,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从大新镇新和村的石山上一棵“长寿果”(优质龙眼)嫁接而来,因为这棵“长寿果”长在石缝之间,因此得名石峡。母本园里的108棵石峡在当地就像
108条好汉一样有名,2003年,拍卖68号母本树的果实,100公斤果卖了7万元,这是多么的振奋人心!
对平南石峡的前景,身为广西水果行业协会的副会长,老板对广西石硖龙眼的现状颇有远忧:广西是万果之乡,却缺乏叫得响的水果品牌。平南虽然是全国最大的石硖龙眼生产基地,但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在两广地区,消费者大多知道石硖龙眼,可是在北方市场,广西石硖龙眼仍然受进口龙眼冲击。有一年,王德成到北京探望生病的亲戚,“她从冰箱里拿出了一盒进口龙眼,招呼我吃,说是很名贵的水果。我没吃,因为我知道远远比不上我们的石硖龙眼。可是人家并不懂啊!你没有品牌,知名度不够,价钱上不去,自然没有进口的‘名贵’。”这次经历深深刺激了王德成,他认为:“广西的水果产业,不能光看产量,当务之急是打造自己的名优品牌。这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携手,扶持优势龙头企业开拓市场,才能进一步形成地方优势产业。”平南石峡要获得更好的收益创品牌是关键,品牌可以让平南石峡走得更远,一旦创下口碑,销路就更宽,销量也更大。
对于如何打响自己的品牌,老板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没有过多的询问,毕竟这也算一种商业机密。结束了我们的访问,我们感慨良多,首先是为平南石峡龙眼的美味所折服。龙眼分很多种,石峡龙眼汁多核小,口感上佳。但同时也为其不能广销宇内而倍感遗憾。对此,我们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石峡龙眼的味道是毋庸置疑的,只要政府和公司加大宣传,比如说举办些龙眼节之类的节目,还有,可以扩大龙眼种植面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相信不久的将来,品牌就会被打响。
第二篇: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写作要求
一、写作格式
调查报告由标题、作者、内容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附件(调查问卷、图片、表格、调查证明等等)和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标题:一般采取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调查报告》;可以用双
标题,正题为新闻式标题,副题为公文式标题。
前言:写出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时间、地点。然后用“现
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过渡到正文。正文:实践者根据学校要求和自己所要报告的内容,例如:活动内容,调查资料,调查结果,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可附照片、发表报道等)
二、版式要求
①正文章节采用三级标题排序。一级标题形如一、二、三排序;二级标题
(一)、(二)、(三)排序;三级标题形如1、2、3排序。②字号装帧要求
主标题3号字黑体,居中;副标题小4号黑体,居中;论文内各标题4号黑体;正文宋体小4号字;参考文献宋体小4号字。③必须使用统一的封皮进行装订,封皮内容包括实践报告标题、班级及姓名,力求整洁、美观。
第三篇:关于城管的社会实践调查报
关于城管的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不仅是自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我们了解和体验社会的有效途径。去年我到煤炭公司调查了解了金融危机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做了一个离普通百姓生活较远的实践,今年我想更贴近社会,体验社会生活,于是我来到了我市的城管联合执法大队。经过短短几天的工作,我对城管的认识发生了质的转变。
城管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它的本身就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矛盾,之所以老是被曝光,总不能被人理解也就因为它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实在太大。一方面城市管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纠正城市生活中的种种不规范,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符合我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城管暴力执法的新闻不绝于耳,城管工作给一些弱势群体所带来的伤痛无法忽视。作为这种矛盾的反映,城管在传统媒体和网络上呈现出不同的两种形象,在更贴近日常生活的传统媒体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为清除某种城市顽症,城管英勇出击之类新闻,而在网络上则充斥着暴力执法之类的负面新闻,网络舆论呈一边倒的声讨势态。
关于城管的负面报道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城管执法中的方法问题,比如暴力执法。以前我也觉得城管太野蛮,太欺负人了,在跟着他们上了几天班后,我推翻了以前的想法。现在城管奉行柔情执法,要规劝百姓,不能动不动就收东西。可这么做后问题又来了。以前商贩是远远看到城管的车就跑,现在是车开到面前了还在那观望。因为知道城管不怎么收东西了,就不怕了。而且城管的车还没走,商贩们又摆出来了。平常我们只看得到城管这一次出现在某个农贸市场,看不到其实他们之前已经来过这好几次了。不管来几次,商贩们都是你走了我就出来。同时还有督查,媒体在关注市容。有一次,我们的车刚走,电视台的记者就来了。他们只看到马路上到处是商贩,看不到城管之前的努力。
另一方面则是执法对弱势群体的伤害。城管执法必然会损伤他们的利益,但这并不能算到城管头上。农贸市场容量小,城市规划不合理,农民进不了市场除了大马路还有其他选择吗?同时城市管理的目标是政府制定的,而不是城管部门单方面的决定。把这笔账算在城管头上并不公道。政府作为公共机构,应该完成符合社会利益的职能,做到以人为本,其公共管理行为的受益人应该是大多数社会成员,但在这里,城市管理工作的结果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产生了差异。
作为公共机构的政府,其公共管理职能本应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处理各种矛盾而存在,但在城市生活环境问题上,这一职能出现了偏颇。富人们对高质量的城市环境的追求进入了其政策目标中,而弱势群体的需要和要求却未在其视野中,以致政府的城市管理政策符合了一部分人的需要却形成对另一部分人的限制。为完成政府的行政目标,城管部门必须把弱势群体作为了其执法对象,矛盾出现在了城管和弱势群体之间,在穷人与富人之间的一种矛盾则被隐藏。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是政府政策的不完善导致了如今城管与百姓的矛盾。贫富不均是影响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角度来说,解决贫富不均问题比城管每天上街吆喝更能有效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因此在政府把提高城市公共环境纳入重要政策目标时,应该更多的考虑的是如何解决贫富不均问题。如果此问题解决好了,穷人就不用每天与城管大玩躲猫猫,也会像富人一样对生活质量提出要求。
解决贫富不均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提高城市公共环境又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目标,结合目前情况,我认为政府应该改变政策。
1. 以公用而非商用的形式给穷人提供用地,不能让房地产开发商蚕食穷人的生存空间。
2. 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政府在某一路段划定临时摆摊场所。
不管如何,城管和政府所做的在长远看来都是有利于人民的。我们不能片面的看待他们的工作,应该多走进他们的工作,了解他们的工作,只有得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工作才能顺利展开,提高城市公共环境就指日可待。
同时,在我实践期间,我深刻感受到了城管工作的艰难和不容易。我一个姐姐听说我在城管那坐社会实践就问我,你不怕出门被人打吗。在跟车时,又不理解城管工作的市民追着城管的车骂。身为城管,工作很没成就感,跟别提在于商贩的拉扯中受的皮外伤了。
这次实践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当一名执法人员真的好难好累,我不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只有认真学习,提高自身水平,才能选择跟好的工作。
第四篇:关于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
关于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政协新河县委员会
红枣是我县传统优势果品,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红枣产业,对于促进我县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县政协组织力量,在有关部门、乡镇和农户的配合下,通过填表统计、查阅资料、走访座谈和实地查看等形式, 对我县红枣生产、销售及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红枣栽培历史悠久,主栽品种为婆枣,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年前就已落户新河。现主要集中在我县西沙河一带,共涉及全县五个乡镇三十多个村。
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县红枣得以较快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达
8.3万亩,占经济林总面积的73%以上,其中苏章、毛家庄、北杜、沙里王、西边等村种植面积均在2000亩以上。红枣年产量达2000多万公斤,产值4000多万元。二是市场较大。产品销往广东、福建、吉林、辽宁、山东、深圳等省市以及河北栾城、沧州等地区。三是红枣品质较好。新河土质沙性等独特的地理条件,加上枣农们的科学栽培和精心管理,使新河红枣具有较好的品质。据有关部门测定,我县红枣口感酸甜、酥脆,含糖量高达21%,Fe、Ve等维生素含量300mg/100g,可食率90%,制干率50%,干食、鲜食俱佳。四是美誉度较高。新河红枣多次荣获红枣展评奖牌,1998年被评为河北省八大名枣之一,1999年被河北省认定为河北名优产品,1999年被定为邢台市名牌农产品,2000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优质产品奖,2006年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枣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被评为银奖,2007年在第五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二等奖。新河县红枣种植区域在河北省首批全面通过果品无公害生产环境认定,红枣产品为无公害果品。
二、发展前景
经调研发现,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1、巨大的市场机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药补不如食补”的观念和做法正深入人心并日益流行,既适宜于鲜食、初加工、深加工等不同用途又是药食同源绝佳食品的枣,无疑将会得到人们的青睐,-1-
这就给红枣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广阔市场。一是国内市场需求趋增。新疆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李疆等专家通过运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数预测,得出2010年前后红枣的需求年均增长8%。按2009年需求量311万吨计算,2010年需求量将最少增加24.88万吨。二是国际市场前景看好。中国红枣年出口量稳定在1万吨以上,约占全国红枣总产的0〃5%,占到国际红枣产品贸易额的98%以上,其中红枣(主要为干枣)和红枣加工品各占一半左右,主要出口到港澳、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占出品总量的80%-90%,此外为欧美及澳洲等地华人居住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消费者没看过、没吃过、没听说过中国鲜枣。因此,红枣还有着很大的市场拓展空间,这就为我县红枣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空间。
2、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枣树是耐干旱、适应性很强的果树品种,种植枣树既可以促进生态建设,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据调查了解,红枣的亩收入是粮食作物的2至5倍,最高可达10倍之多。今年毛家庄村,有的户亩收入就达到了11000元,是粮食作物(最多亩收入1000元)收入的11倍。如枣粮间作,收入将更加可观。
3、产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受管理、水利等因素影响,我县50%的枣林产量徘徊在500至1500斤/亩,只有苏章、毛家庄等少数几个村的枣林亩产量能达到2000至4000斤/亩。如管理技术、水利条件等到位,全县红枣产量至少可增加2000多万斤。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县仍有四、五万亩沙荒地和盐碱地,这些土地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如全部用来发展枣树,红枣总产量又能如新章、申庄等村将好地都种上了枣树。由此可见,我县红枣产业规模扩展空间仍然很大。
4、增值空间较大。一方面,我县红枣往往受管理、气候、提前采摘等因素影响,品质良莠不齐,仍出现果实个小、果形不正、果面不光洁、着色不良等问题。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采取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方法,可大大提升果品品质,提高果品价格。目前,我县鲜枣价格在每公斤2至3元左右,而在北京、大连等地零售价高达每公斤30至40元,在香港每公斤364元,在美国一个红枣1美元。就是我县的市场售价,一级枣与三级枣的价格也增加2000多万斤。利用土质较好的耕地种植枣树,其效益更为明显。
相差2至3倍。另一方面,现在我县红枣产品多是粗包装销售,附加值较低。经过分类,精包装以及深加工的,附加值可进一步提高。如我县苏章村的枣农将同样的枣进行较为精细的包装后,售价提高了2倍之多;山东乐陵特级“金丝小枣” 批发价每公斤不到6元,通货(未分级)批发价不到2元,而将其加工成阿胶枣,每公斤能卖到194元,最高可卖到316元。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县红枣产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产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产业认识不足,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大。调查中发现,我县大部分枣农对红枣产业认识不到位,没有把红枣作为一种产业来看待,投入精力和资金不足。枣林管理相对粗放;管理技术尚不规范,沙王和南杜等村的枣农对一些常规技术仍然没有全面掌握;有些枣农舍不得增加投入,没有达到无公害生产、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要求。枣农对有关红枣的市场信息不很了解,处于只知种,不懂销的状态,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缺乏开拓市场胆识和动力。
2、产业化程度低。对照农业产业化的标准及发展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我县红枣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一是虽有分散的、简单的初级加工,但没有系列化的深加工龙头企业。二是虽有一定种植规模,但尚未形成规范的红枣生产基地。三是虽然有了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但仍未达到专业化生产的标准。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3、品牌培育滞后。培育地方自主品牌的意识不强,我县红枣今年刚刚注册了商标,其品牌效应和带动力还很弱,产品营销主动性不强。
4、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一是我县部分行政村交通状况较差,只有三轮车和拖拉机能够通行,大多数枣园没有田间生产道路。制约了新科技的应用,影响生产效率和红枣产量,南杜、沙王村的枣,因交通不便,就比相隔只有三里的毛庄村的枣价少0.2元。二是水利条件差。我县枣林大都种植在保水性差的沙土地上,且有一半以上不能浇灌,降水较少的年份减产15—50%。
大力发展我县红枣产业,就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立足红枣传统产业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基地规划和建设,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坚持因地制宜、园区带动、点面结合、规模发展,改进红枣栽培模式,运用市场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构筑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商一体化,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的红枣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力促我县红枣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新河婆枣”品牌,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大力营造发展红枣产业的浓厚氛围,使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红枣基地建设对于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激发农民种植红枣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农产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和红枣交易会等机会,大力宣传新河红枣,积极推销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注重培育和打造“新河婆枣”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红枣营销的主动性。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乡际间的村路和枣园道路建设,切实解决交通运输问题。修建扬水设施,引水上岗,增打机井,改善水利条件,解决枣树灌溉难题。三是要大力兴建烘干房,建设高质量的冷库和气调库,延长红枣贮藏期。
3、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和流通组织,提高红枣产业化程度。一是通过政策调控、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形成连片种植,实现苗木嫁接化、栽植矮密化、施肥有机化、修剪精细化、病虫防治综合化、采后处理机械化、分档化、产品绿色化等统一管理。二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增加市场开拓能力。充分利用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35亿元资金,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产业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积极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引进、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销售和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枣汁、枣酒、枣茶、蜜枣、脆枣、阿胶枣等产品,增加附加值,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我县红枣产业做大作强。三是支持和引导有关部门、红枣生产区联合建立协会和服务组织,发挥他们在组织生产、市场信息和流通方面的作用,完善红枣产业流通体系建设,推动红枣产业整体效益提高。
4、加强现代科技的应用,推行标准化生产。一是要选取一些专业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和生产单位进修学习及参观考察,以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二是积极组建培训班,深入农村尤其是一些种枣大村进行技术培训,使
枣农充分掌握和应用实用技术。三是要积极争取上级科研单位的支持,将我县红枣生产中的抗旱、防裂防腐和防治病虫害等技术难题列入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提高红枣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四是研究制定并尽快出台《红枣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使标准化生产有章可循;加强示范园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枣农的标准化生产意识与水平,让红枣标准化栽培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5、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要树立“兴枣富农”的战略思想,把红枣产业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是乡、村各级领导都要建立任期目标制,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一项指标列入议事日程。二是计划、财政、扶贫、科技、金融、保险等部门,要紧密配合,通力协作,人、财、物、技配套输入,形成合力,综合作用于红枣产业发展上。特别是县财政应拿出一定财力予以扶持,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金融支持为补充的投资机制。三是红枣种植乡都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村,抓典型、树样板,总结经验,辐射推广,加快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步伐,使我县红枣产业的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篇:关于英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调查报万2
关于英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英山境内已查明的中药材1181种。其中植物类208科,1061种;动物类30科,80种;矿物类30种;菌生类10种。其资源分布广泛,遍及全县境内各个乡村,是华中地区著名的药材资源宝库。
一、英山中医药材发展的基本现状
经过实地调查统计,英山现有药材种植面积2.5万亩左右,其中,苍术8300亩、茯苓3500亩、当归1000亩、天麻2000亩、小红枝1200亩,桔梗、天麻、杜仲、柴胡、灵芝、夏枯草、菊花等各类药材总计8000亩,年产野生及种植药材2830万公斤;药材从业种植户21602户;从事药材经营人员2700人;专业药材种植合作社22个;年销售近千万元的药材加工生产企业9家。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
近几年来,英山中药材产业保持了健康,良性发展的势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资源型向加工型转变。县内现有湖北辰美药业有限公司和湖北百辰药业有限公司两家骨干药企,尽管目前的加工层次较低,但是在提升原料的附加值上已走出了标志性的重要一步;二是工贸混合型企业承担了药材种植与销售的产业重任。现有的湖北宏图中药材有限公司、吉利中药材有限公司、华林药业等十几家公司,分别成为英山苍术、茯苓、当归、红枝、柴胡、白芨的产业牵头者和组织者,是名副其实的行业带头人;三是标准化种植的模式与产业政策同步接轨。现有种植面积最大的宏图公司苍术基地通过了国家行业协会GAP认证,是湖北省三大认证品种药材基地之一;四是大宗道地苍术产量高居全国榜首。现有的苍术和茯苓被全国药材行业公认为全国第一大县;五是重点药材有效物含量全国稀有。英山苍术所含挥发油含量是北苍、矛苍的一倍以上,比周边的徽苍、川苍高出0.5-0.8个百分点,是全国最稀有的道地药材。英山的茯苓所含的进出物(主要指多糖)高出全国平均值的0.6-0.9,是全国药市的抢手货。由此可见英山传统的中药材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但是,近年来,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特别是大宗药材增幅缓慢、精深加工块头过小,生物提取技术不足等方面的难题。因此,如何让英山中医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已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必须共同观注的重点。
二、英山中药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华中地区药材生产的大县中,英山是名副其实的药材资源宝库,近年来,我县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与本县资源拥有量和产业集聚度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初加工、精加工和生物提取板块上,与邻县蔪春相比更是存在巨大的差距。目前英山拥有的正真医药企业仅为湖北辰美中药材有限公司和湖北北辰药材有限公司两家,而这两家企业的起点较低,产品主要以中药饮片为主,其科技含量和利润空间均不足以带动英山整个行业的发展。其次是宏图中药材有限公司、吉利中药材有限公司和华林药业等几家药材粗加工企业,从厂房的布局和外观上看,类似于小型药企,但是从生产的属性上分析,仍然是当地药材进入流通渠道的一个搬运站。由此可见,英山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缺少科技含量,缺少大型药企作为支撑。但是从产业发展的格局来看,一批有市场、适宜当地种植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产业规模,对推动英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概括起来,制约英山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1、政府缺乏管理引导机构。在中药材产业的宏观引导上缺乏科学规划,发展项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市场信息不灵;在布局确定种植规模品种上,没有兼顾规模效益、长远效益和近期效益;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集群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机构管理引导。
2、产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没有一家销售过亿元的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资源整合能力也较弱。英山县规模较大的英山县吉利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的销售近3500万元;全省规模较大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湖北金新农中药饮片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额5600万元;出口销售历史较长的英山县宏业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012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全县中药生产经销企业中都是原料中药材或中药饮片生产经销企业,一家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太小。中药材种植主要是农户零散种植,千亩以上连片面积屈指可数,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3、工业发展基础薄弱。英山目前最大的药生产企业为湖北辰美中药材有限公司,根据调查发现,该公司主要生产中药饮片,是一个代工企业,大部份药材来自外调,对本地资源的消化有限。因此,难以在实质上支撑当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产品的深加工板块,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支撑体系不健全。一是中药材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据调查,目前全县从事中药材生产技术推广的不到巴东的1/5。二是中药材生产加工体系不健全。中药材生产、加工缺乏统一规范的模式,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三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主要由大户、专业合作社提供,不能与国外大市场有效接轨。
5、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与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交通使得地区相比,英山县在科研、教育、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不利于吸引人才。目前企业普遍反映,技术工人、专业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6、产品研发无团队。产品研发是人才、资金、技术的集合,三者缺一不可。英山目前规模以上的药业公司没有一家具备上述条件。因此,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科技部门必须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只有政府介入,科技部门牵头,利用行政资源和科研院所合作的社会资源,才能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药材产品开发的难题。
7、品牌创建无意识。英山药材走向市场的法宝、靠的是道地与品质,但是道地药材品质虽然优良,却没有一家药企能把品牌叫响,更没有一家公司打响企业品牌,特别是调查走访中,英山药材行业带头人对品牌建设基本没有意识。
8、发展资金招商引资不够。目前,国内许多地方纷纷加大财政投入,推进中药工业园区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英山县的财力不足。从投资环境看,通化、浏阳等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了比较良好的中药产业发展平台,拥有众多医药企业,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投融资政策,英山县在日趋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中面临不利形势。企业普遍反映,资金短缺、周转艰难。
总之,制约英山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是多方面的,在此不可全面叙述,但是以上八个方面的问题表现最为明显。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上述问题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对英山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全县中药材资源的主产区,重点企业进行了大量详实的调研,掌握了较为清晰的一手资料,尽管对每一大宗产品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但是清楚地认识到过去几年行政统计的数据水份过人,不能代表英山中药材整个行业的现状。真正挤干水份后,我们发现在大宗中药材中茯苓实际种植为500万窖,年干货总产量为350万公斤,折成面积约为3500亩左右;苍术种植面积为8300亩,成品苍术年产量为400吨;天麻种植面积为2000亩;其余各类较为大宗的常见药材包括香附子、小红枝、当归、杜仲等品种规模均千亩以下。而发展潜力巨大的石斛野生种苗基地仅为30亩。由此可见,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应在2.5万亩左右,占比不到茶叶面积的七分之一,但是该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高于其它经济作物,由此说明,该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基于英山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围绕做强做优英山药材产业的总体要求,按照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基本思路,结合县委、县政府“五城同创”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英山药材资源的自然禀赋和后发优势,今后三至五年,建议英山以中药材精深加工为产业方向,以提升附加值为产业重点,以做粗做长产业链为目标,重点以巩固基础、规范机制、培植特色、做强品牌的着力点,力争把英山中药材产业打造成年产值过10亿元的产业巨人,成为英山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支柱。为此,我们对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展的方向
1、以种植为基础,形成资源优势。英山地处大别山腹地,气候温润、季风明显,境内高中低山群峰错落,土壤略偏酸性、有机物含量丰富,局部小气候复杂,是药材种植的理想之地。自古以来,人民群众有种植药材的习惯,特别是近年来,在产业带头人的推动下,部份农民通过种植药材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农民对这一产业有着深厚的情感。英山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条件、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但是多年以来,自主自发式的生产形式,使药材产业出现广而全、杂而乱的局面,药材品种多、规模小、在行业中难成主角,是英山药材产业面临的现状。因此,在未来几年,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由行业带头人对英山的药材产业按照地形、地貌、气候、土壤以及各类药材适宜的生长条件进行通盘布局。力争在短期内实现道地大宗药材的生产总量翻一番的目标,把英山药材资源打造成在规模上称霸、在品质上称雄、在市场上拥有定价权的产业巨头。
2、以特色为重点,形成拳头产业。英山中药材品质以道地而著名,特别是苍术、茯苓、石斛产品以其独有的理化指标而闻名全国。目前,英山的苍术年产量成品为400吨,茯苓成品产量为350万公斤,在全国药材市场中雄居全国第一大县称号。宗坤石斛基地作为全国野生石斛的育苗基地,虽然面积仅有30亩,但已成为华中乃至全国野生育种的第一大户。从英山的自然条件生产能力上分析,上述产量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其增长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因此未来几年,政府必须在特色药材的发展上适度放宽对茯苓生产的限制,加大对苍术、石斛生产的支持力度,力争把特色产品打造成全国药材市场上的拳头产业。
3、以工业为龙头,推进中药材产业精深加工的进程。中药材工业品生产在英山药材产业中是最薄弱的环节,现有的几家企业,大多以初加工为主体,真正可称之为药企和具有制药生产能力的仅为湖北辰美中药材有限公司和湖北北辰中药材有限公司两家,而北辰公司至今发展的方向尚未明确。辰美公司从目前的产品结构来看是以饮片生产为主,属于中医药生产的初级阶段。因此,英山的医药生产企业尚处在起步的萌芽状态。但是目前辰美公司借助英山中药材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初具规模的厂房条件优势,正在进行资产重组,准备与上市企业中国药材总公司合并。该举措成功实施后,公司在资金、技术、人才上将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同时在经营方向上可依托大公司大集团的实力,重点向英山大宗药材的深加工和生物提取上拓展。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未来几年,企业在立足饮片生产的同时,以茯苓的保鲜储藏,超细微粉生产、多糖提取、和药食同源旅游产品开发为重点,率先打响英山中药材深加工、精加工的第一战役。为此,政府在近期内要积极配合辰美公司的并购工作,为其创造和营造有利的并购条件,争取把大药企拉进英山、落户英山。为工业兴药、龙头带动积蓄能量。
4、以旅游产业为依托,推动药食同源产品健康发展。近年来,英山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现已成为富民强县推销英山的重点产业和靓丽名片。全县各行各业都在向旅游资源聚集靠拢。但是,中药材资源作为英山的特产、土产、名产却迟迟未能搭上这一产业发展的顺风车。究其原因,一是行业内领军人物的思维认识不足;二是旅游景点与中药产销售的对接渠道不通畅;三是产品研发与包装滞后。所以,最好的资源未能与最有前景的产业实现对接。其实可与旅游对接的中药材产品很多,具体可分为四大类型:一是特产、土产、名产礼品类。其中包括天麻、薏米、当归、灵芝、白合等十几个产品;二是药食同源与药膳保健类。其中包括天麻、苍术、茯苓、槐山、薏米、灵芝等十多合品种的保健茶、保健酒、保健菜等;三是具有特定疗效的医药旅游纪念品。包括苍术艾叶儿童肚痛护脐贴、茯苓超微粉降压茶、苍术驱邪正气香囊,灵芝养颜袋泡茶等十几个产品;四是生态药材种植体验园等均可与依托英山的旅游资源,推动当地药材同步发展。因此,未来几年需要政府和科技部门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引导。
5、以工业新城为旗帜,筑牢产业招商的平台。
五城同创为英山各个产业的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平台。特别是中药材产业可依托资源的优势,吸引大药企来英山落户投资。但是工业新城只是招商平台的有利环境之一,关键还要在产业的上游筑牢基础,只有英山拿出几个具有市场统治力的重点药材资源,才能在引风筑巢的过程中抢得先机,才能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如果真正把苍术第一大县、茯苓第一大县、石斛繁育保种第一大县的品牌叫响,基础筑牢,相关产业的药企自然不请自到。因此,在未来几年,政府在工业新城招商引资的进程中应认真考虑英山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制订出明确的产业规划。
(二)、配套措施
一是要健全完善管理机构政策机制。明确全县药材管理机构,界定其职能职责,要做到领导重视,有政策措施扶持,有部门管理引导。
二是要制定中长期发展技术路线图。依托省科技厅,联合省中医药研究院、省中医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结合英山产业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药材产业技术路线图,为县委政府产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参谋和指导方向。
三是要加快中药材基地规范化建设。继续抓好英山地道药材GAP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茯苓、苍术、桔梗等品种GAP种植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制定、完成茯苓、桔梗SOP,争取茯苓、桔梗通过国家GAP认证。力争3-5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亩平收入达到5000元,种植环节年产值达3.5亿元。
四是要推进精深加工及产业化进程。以湖北金新龙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湖北中药材有限公司、武汉健民药业集团等为载体,重点在中药饮片加工、中药中间体提取、中成药加工、免煎中药等方面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培植3+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的龙头企业,形成10亿元的产业规模,推进英山向中药材产业经济效益强县跨越。
五是要引导培植发民生物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引进生物医药企业,保健食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铁皮石斛等濒危珍稀中药材的野生转家种等产业开发,开展利用桔梗、茯苓、葛根等药材品种的保健食品开发,形成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实现规范化、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