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政府管理弊端与改革策略.doc

时间:2019-05-14 05:0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公平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政府管理弊端与改革策略.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公平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政府管理弊端与改革策略.doc》。

第一篇:教育公平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政府管理弊端与改革策略.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教育公平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政府管理弊端与改革策略

作者:兰君毅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23期

[摘要]职业教育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转轨时期,发展高职教育对于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保障社会公平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当前政府管理模式对高职教育的影响方面分析成因,围绕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政府应从角色定位、转变职能、政策执行、工作流程再造与管理方式改进、机制与手段创新等方面出发,深化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政府管理改革策略

[作者简介]兰君毅(1967-),女,广西百色人,壮族,百色职业学院迎评办副主任,讲师,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语文教学。(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5-0023-03

综观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政府管理模式弊端凸显,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高职教育行政管理模式”遭遇挑战。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已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重要动因。

一、当前政府管理模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影响与成因分析

(一)政府过度管理是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

对高职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直接干预过多或公共服务职能弱化,抑制了高职教育产品市场的发育,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成为阻碍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近几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后劲不足,其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问题日益突出,这与高职教育现行的政府垄断型管理模式相关。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大多是几年来在几所公办中职学校整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效的管理体制尚不成熟,政府的过度管理羁绊了这些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公共财政投入弱化,教育投入渠道过窄

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从发展初期开始,就存在先天性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投资却停滞不前,使其成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最弱势群体。这些地区高职院校的财政来源多以学费为主,长期运行在无保障机制的轨道上。为应对财政困难,这

些院校只能向银行、教职工借贷,以填补资金缺口,但这又使院校陷入债务危机。这种过度依赖学费收入和不断积累的债务,迫使院校不得不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急促的扩张规模增加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运作的不稳定性,生均办学指标日趋下降,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三)资源整合利用乏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基础能力薄弱

一是资源配置政策偏移,办学优质资源紧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自身的供给能力弱,普遍存在实习实训设备不足、实训基地匮乏、办学特色不甚鲜明等问题。由于缺乏合适的机制与制度安排,国家优惠政策落实不力,教育资源缺乏优化配置,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政府在支配稀缺的高职教育资源时,往往以“示范性”“精品化”为基准,将优质资源更多地投入城市和“名院”上,“弱势群体院校”无法享受基本的公共职业教育服务,这成为整个教育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这种有失公平的资源配置方式,激化了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加剧了不同经济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的差距。

二是政府监管低效,资源整合利用乏力。盲目扩张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非常突出,院校之间存在投入不足与重复投资并存、职业教育资源匮乏与资源分散的状态并存的现象。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缺失。专业师资缺乏,专业教师素质不高,专业结构矛盾突出,“双师型”教师和新兴学科专业教师匮乏,教师培训提高渠道不畅等系列问题已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政府治理能力不高,发展质量缺乏内涵

在管理方式上,新的政府工具和管理方式还比较缺乏,政府教育统筹力度不够。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职工培训,基本上是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资源不能共享,矛盾突出。同时,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高职院校与产业、行业、企业缺乏良性互动和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未能有效促进社会融合,发展质量缺乏内涵。职业教育功能的缺失,致使多数边缘化人群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而在教育体系内部,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的衔接沟通不畅,弊端重重,改革迎新势在必行。

(五)政府服务职能滞后,调控导向能力弱化,职业院校招生难度大

政府的责任在于培育成熟的社会,然而在高职招生问题上,政府未能形成相应的调控导向机制,政府对高职招生的引导能力过度弱化。长期以来,人们的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造成职校普遍招生困难。处于区位劣势明显、基础薄弱、办学水平落后的高职院校更是缺乏吸引力,当地生源、优质师资大量向城市或名校流动,更不用说吸引外地资源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加剧了这类无优势院校的衰败。从招生政策上看,高职教育也正面临着不公平的待

遇,高职院校是高考的最后一批录取,普通高校大面积扩招后所留的生源有限,更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急剧下降。生源竞争激烈造成高职教育的资源浪费和市场失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根本无法招满计划生源,基本处于边缘化状态。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颇,职能定位不够明确,决策制度不尽完善,缺乏有效运行机制,缺乏与院校、社会的有效互动,政策执行不力等。因此,高职教育亟待改革与创新。

二、政府管理改革策略

职业教育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转轨时期,更是凸显高职教育独特的社会功能,即全面开发高技能人才资源和保障教育公平。那么,在教育公平政策的背景下,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政府角色应如何合理定位?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策略何在?笔者认为,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优先发展,构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公平发展的新格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政策。优先发展、保障公平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有效治理模式,因此,应坚持优先发展战略,正确认识政府改革的动因与约束条件,下大力气推进职业教育立法,完善高职教育法律体系,确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在政策法规制定中,强调权利平等和社会公平,关注弱势高职院校的利益表达,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政策、财政倾斜,积极构建区域均衡、城乡均衡、类型均衡、校际均衡、人群均衡的公平的现代高职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理顺政府的角色定位与职能体系,简政放权,深化改革,探求放松管理和强化管理之间的平衡关系,找准政府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地位,由“统治理念”向“治理理念”和“责任理念”转变。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管理科学、举措有力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构建公平、合理、高效、务实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治理体系,完善政府公共治理制度,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政府应当主要运用立法、拨款、规划、评估、信息服务、政策指导、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高职教育进行宏观管理。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布和实施为契机,紧紧围绕区域经济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重大目标、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强化高职教育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把发展高职教育列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并进行科学谋划,制定战略规划。狠抓规划的落实,突出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功能,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三)加快政府工作流程再造与管理方式改进,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保障

一是落实政府责任,改革教育预算机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按照公共财政体制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经费、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国家公共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投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监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完善配套政策,合理配置优质资源。

二是制定宏观政策,引进市场机制,支持和推动社会力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举办高职教育。引入政府、院校、学习者及用人单位成本分担机制,为构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多元化、多渠道投入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设置和调整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布局。以名企、名校的优质资源为依托,探索组建校企、校校、校政人才培养合作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形成高职教育集团化、课程精品化、教学网络化、实训企业化、教师专业化的高职教育协作共享平台,在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下,使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并使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和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一线人才方面发挥作用。

(四)加强公共服务协调机制与方式创新,引导与推动校企合作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强化政府主导职能,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并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或政策。建立本区域技能型人才需求数据库,提供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规格、类型、数量等信息。

提升政策的执行力,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增强院校、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搭建平台,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政府部门联动机制,促进地方政府、企业、院校之间的定期沟通、协商。通过立法颁规,明确教育、劳动、人事、发展与改革、经济、贸易、科技、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院校、企业的权责利,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此外,由政府牵头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提供公共服务,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五)厘清政府与院校关系,激发办学活力,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1.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扩大院校办学自主权。调整政府与院校的关系,赋予院校办学自主权,减少政府直接干预高职院校微观活动的行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避免院校在政府压力下的行为扭曲,以适应特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

政府要加强执行监督,缩小政府权力任意扩张的空间。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推广成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主要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运行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优化结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和高校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的责任,建立多元化多角度评价人才发展潜质的测评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个体发展相协调。

2.加强监管,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政府要指导高职院校在“精”“新”“特”上下工夫,加强对重点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教育管理部门应聚焦国家战略,聚焦产业化,聚焦创新基地,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专业目录服务平台,指导、检查和预警区域专业设置。完善创新就业创业教育的管理政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基地及相应的实训平台给予财政扶持,建立健全有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监测体系。

二是注重提升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同时,突破人才引进、人才高地建设等方面的瓶颈,要更多地依靠市场、社会、经济来解决,政府要为人才集聚创造更好的条件。制定相应政策,多种形式吸引优秀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增加师资培训经费,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

三是加强执法检查和教育督导工作。政府在坚持权力下放的同时,重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应建立有效问责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企业用人行为。加强监管,跟踪学校的发展与变革过程,监督学校办学行为以及校长权力的运用,保障职业院校正确的办学方向。

(六)强化政策与舆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1.实施招生改革,拓展高职教育发展平台。加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招生政策的设计,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拓宽职校生继续学习通道,推进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沟通,应放开升学比例,大力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创造机会让中职生、高职生学习深造,打造“立交桥”式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

2.强化社会舆论宣传导向,提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地方政府要切实提高政府治理水平,通过舆论宣传,在舆论导向上进行扶持。广泛宣传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倡导和树立正确的现代职业教育观、人才观,提高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

增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强化激励政策导向,努力改善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提高职业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可借鉴国外经验,根据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将高职院校的教师编入国家公务员,确保教师真正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稳定的职业保障,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可以预见,随着《纲要》的发布和实施,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定能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逐步走向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人力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EB/OL].,2009-06-05

第二篇:“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分

【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加深,教育模式也变得更加现代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强有力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改革的策略,希望为当下旅游管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些许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 高校旅游管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23-02

旅游行业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对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行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更加现代化专业化的培养模式也逐渐走?M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课堂,如何将教学课程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培养出更多旅游行业的高素质人才是本文所探究的重点。

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当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应用

1.教学模式多样化,有利于现代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是创新,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旅游产业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1]。“互联网+教育”使得学生学习的渠道和模式更加多元化,有利于学生了解当下信息技术发展,并结合专业知识开拓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提升,同时“互联网+教育”也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线下和线上的交流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对于互联网产业同旅游行业的结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未来旅游行业发展与突破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将同更具有科技性和创新性的课程技术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下最新的技术手段,对未来旅游行业现代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有一定益处的。

2.“互联网+教育”使得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关系发生变化

作为使用新媒体的活跃群体,大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快,他们使用互联网的各种多媒体平台来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告别了只用书本学习的枯燥年代。网络发展的突飞猛进使得网络全面覆盖随时使用变成了可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获取新信息。手机、平板电脑、学习机的使用使得很多学生告别了传统的学习媒介“书本”。

二、“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固化,缺少创新

当下许多高校对于“互联网+教育”的认识还处于初始阶段,对于互联网的运用更多是在查阅资料和考试形式方面的,当下我国旅游院校的教学水平虽高,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相对较低。许多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对“理论+实践”的环节并未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使学生对日新月异的旅游业发展和学术研究业态缺乏了解。

2.对学生自主学习,适应新型教育模式的能力提出挑战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学生摄取的信息量变大,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扩展。区别于传统课堂,在相对松散的课程学习环境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的吸取从以课堂为主的单向学习模式转向更为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学生要更快地接受和适应这种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新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技术与专业知识的不断融合对于学生接受大数据的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更好更快地适应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多样化教学是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旅游管理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1.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转变

新课程改革试图构建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努力为课堂增添活力,互联网+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展示学科魅力的舞台[2]。建立在线答疑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平台上在线或留言询问,这种有针对性的问答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对旅游管理课堂进行创新改革,随着虚拟现实技术日趋成熟,当下课程建设可以将学科内容同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起来。旅游管理专业的许多课程更偏向于实践,因此可以利用VR技术模拟例如酒店场景、世界各地旅游景区场景、航空场景、会展场景等等,即节省实地考察费用又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2.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应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次,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多媒体平台进行教育课程改革,如在微信、微博等app上建立学习的平台,设定每日的学习任务,设立奖励机制,对于完成情况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设立排名系统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为枯燥的学习增添一定的趣味性。同时公众号可推送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相关消息与小知识,让学生在轻松阅读的环境下拓展一定的知识层面。另外,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适应性,应开设不同的课程以实现因材施教。例如,可将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分为酒店服务礼仪、航空服务礼仪、导游服务礼仪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体验不同课程的同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把控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从而做到有针对性的跟踪辅导。

参考文献:

[1]杨彦锋.互联网技术成为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的主要驱动因素[J].旅游学刊,2012,(9):7-8.[2]张立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14-117.通讯作者:徐哲俊,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第三篇:基于“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学模式改革策略研究

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学模式改革策略研

摘 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享受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效与便捷?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渗透进各行各业,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知?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中职学校要积极的转变教学方向,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有效加强中职学校的教学效率,将互联网与中职教育充分结合在一起,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对学生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中职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255-01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中职学校要积极改革教学模式,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创建的有利条件,全面提高中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效率,实现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优化,中职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有效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互联网+的教育中来。

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校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校没有完全意识到,互联网+教育产生的积极价值与意义,进而影响了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导致中职学校教育始终无法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不能获取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学校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忽视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带来的优势。

2.教师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因素,因为中职教师专业素质决定了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质量。但是,现阶段有些中职教师还无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自身运用互联网开展教学的水平不足,无法紧跟时代发展,不能为学生提供依托于互联网信息的多元化教育平台,导致中职教学改革模式无法顺利开展。

3.学生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模式改革始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改革中心,围绕学生建立起依托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但是有些中职学生受自身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限制,对互联网+教育认识不足,始终带有抵触情绪,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响应缺乏热情,导致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无法获取预期的良好效果。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1.加强校园网络硬件设施建设

互联网+教育带来的优势,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育存在的不足,不仅可以提高对学生教学效率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学资源。比如,互联网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优化分类,为教师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可以让教师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开展专业技术的教学。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互联网设备建设,为教师提供优秀的硬件设施,比如,利用校园网平台或者是电子白板、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开展形象生动、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学生展开交流,以及对学生的习题进行修改等活动,借助校园互联网设备完成网络信息组织,有效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教学。

2.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

随着互联网+教育概念的提出,我国中职学校对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果仅借助单一的辅助教学工具,已经无法在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创建完善的教学资源平台。比如,将教育资源置于网络平台,随时随地供学生学生下载、浏览、使用,同时还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优化,让学生可以更加丰富的选择优质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可以直观生动了解抽象复杂的专业知识。

3.加强中职教师培训

中职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因为中职教师决定了中?学校的教育质量,所以,为了加强互联网+教育的质量,学校要依据教师教学能力、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对教师开展分层培训的模式,有效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平台、资源整合分类等多种技能的培训,同时学校还要结合互联网教学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以保证教师对互联网教育开展主动性与积极性,让教师成为互联网+教育的改革核心,提高学校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有效通过加强教师互联网信息技术教育,以加快互联网+教育的改革步伐,为学校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创建完善的教育保障。

4.整合互联网资源信息技术与各专业学科

中职学校在推动中职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重视专业学科与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与专业学科的整合优化,提高中职信息化教育水平,在整合优化过程中的,教师要从专业学科的特点出发,比如,中职车工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教师在整合优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虚拟场景的创建,便于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问题存在的原因?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专业学科的整合优化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互联网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更要重视运用目的与结果,科学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分析相关信息,以实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本文主要叙述的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育教学的模式的改革措施,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中职学校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中职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的素质的提升,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有效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依据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互联网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努力为社会输送优秀全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探究中职电子信息教学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3(2):314-315.[2]刘俊先.浅析如何提高中职电子实训教学的实效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2(9):188-189.[3]陆凤娇.中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职教通讯,2013,18(13):71-72.

第四篇: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法律高职教育的调整与适应

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法律高职教育的调整与适应

摘 要 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法律职业院校应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适合各类法律职业资格准入的人才。实现这一目标,法律职业院校必须从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整合与调整专业、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教师队伍等方面着力探索。

关键词 高职院校;法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司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5-0040-03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在2014年初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这是我国法治建设和发展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国家要求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对于执法、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法律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作为承担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法律职业院校,应顺势而为、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司法人才。

一、法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

法律职业院校必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基层和法律服务第一线,坚定内涵发展之路,多主体、多渠道地开展法律服务。当前,法律职业院校通常以为所在地区以及全国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为目标;以“法律知识、法律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并重”为教学模式的定位;以“与公安司法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合作、实行警学结合”为实践教学的形式。

在我国近几年来法律人才过剩,大量法学专业人才择业难、就业难的情况下,如何做好法律人才与市场对接,与岗位需求对接,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自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后,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生源较之以前大为紧缩,随着总体高中生源的逐年减少,近年生源明显不足,招生质量难以保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努力保障学生基本质量,从2008年开始,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将涉警专业列为提前批次录取专业,并实行学校全员参与招生的办法,现已取得良好效果。2015年,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已经开始初步探索实行自主招生考试,共有200余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报到入学。

二、法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式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法律职业院校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不是法学学术研究,而是偏重培养符合司法行政机关实际需要的辅助型技术类专业人员,如司法机关中的行政人员、律师助理、公证员助理等。同时,依法治国离不开高素质的法治队伍,在保障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作为政法类人才的培养摇篮,法律职业教育还需要始终坚持内涵发展,专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人才培养职业化为目标,形成以实务教育和实践教学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要实现上述目标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科学论证并精心研究设计各专业和各门课程计划中的教学安排,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有机结合和统一。对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项目、内容、方法程序等作出科学安排,按照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把法律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传授与基本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进行考试考核方法改革,采取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加大法律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

二是培养依法治国新形势下各行业所需法律职业人才。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为我国法律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就业途径。这就需要法律职业院校在原有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行业对接。目前,吉林省监狱戒毒系统在面向行业院校有关专业招录人民警察时有一定的政策倾斜,这既满足了基层一线需要,也提高了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将进一步争取省司法厅、监狱管理局、人社厅、公务员局等上级机关的政策支持,扩大监狱人民警察、戒毒机关人民警察、司法警察、社区矫正人民警察、司法助理等司法行业内更多的职业岗位面向学校招录人员的规模,进一步拓通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使毕业生就业更加直接和便捷。

三是加强对教学研究特别是对直接为司法行业提供智力支持的教学、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如,对于一部分在入职司法警官院校岗位前只有基层司法工作经验而没有教育工作经历的人员,建议重点进行《教育学》《职业教育学》《学校管理学》《法律职业专题》和相关教育法规的培训,对于从司法行业外调入司法警官教育岗位而没有法律背景的,重点进行《法理学》《宪法学》《中外司法体制比较学专题》《依法治国专题》《法律教育学》《法律职业专题》的培训。

(二)专业的整合与调整

专业整合与调整首要问题是处理好专业建设和专业设置与发展规模的关系问题。随着试点改革的推进,相关专业要做到及时调整和完善,进而进行专业建设、专业规模调整及专业群的建设。这需要做好有关调研,确定社会对具体专业人才的需求,如执行类公务员的需求,升学情况、司法鉴定机构对人才的要求情况等。

法律职业院校应组织市场人才需求调查,围绕需求在未来五年内全力建设好已有国家级或者省部级重点专业,同时整合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做强有市场需求但办学条件薄弱的法律专业。撤销没有市场需求的专业,根据市场调研论证申报新增专业,确定专业调整、整合、优化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建设的完善与调整

当前,高职法律课程体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课程教育与职业类型严重脱节,课程针对性不足;法律职业教育课程没有建立起成熟的教学模式;法律职业课程缺乏宏观建设统筹与整体课程配置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课程结构不合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实践教学缺乏创新,专业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学校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等。

职业院校要继续深入学习研究法律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在教师中树立科学的法律高职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进一步明确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学目标。各类专业课课程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和探索,打造既区别于技术类高职、也区别于法学本科的法律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鼓励编写具有法律高职特色的实务型、高水平的特色教材。

(四)教师队伍建设

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任用,学校中层干部中,45岁以下的占20%。为更加有力地促进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建立了院长全面负责,教学副院长主管,教务处牵头,各系部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系。配齐了校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用制度管人。按照“择优选拔、重点培养、动态管理”的原则,确定高层次人才后备人选,设立专项培养经费,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参加高级研修班和到省内外访学等多种办法培养中青年优秀教师。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并且深入人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积极推行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为了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学校每年寒暑假期都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行业基层单位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培训和顶岗锻炼,专业课教师每年都有2~4个月时间到司法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实践调研。学校积极引导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相关认证类培训。

第五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智慧党建”的策略与行动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智慧党建”的策略与行动

摘 要: 本文遵循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结合当今信息时代特点,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背景,阐述了“智慧党建”的提出、构成及特点,高职院校“智慧党建”组织架构,以“智慧党建”推进高职院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智慧党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努力探索在新时期新阶段新任务面前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有效途径。

关键词:智慧党建 高职院校 三严三实 行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333-01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是持续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抓手。在信息技术高速度发展的今天,在高职院校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过程中,“智慧党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智慧党建”的提出、构成及特点

1.“智慧党建”的提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以互联网思维、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推进党建工作智慧化,不断扩大智慧手段在党建领域的应用,是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智慧党建”应运而生。“智慧党建”可定义为具有介入性、互动性功能的智能化数字党建管理应用,在理念上表现为实时感知基层党建动态、促进党组织和党员彼此之间的协同运作和互联互通,并对党建工作全过程进行智能分析,从而构建出精细化、动态化的管理服务的全新的党建工作模式。

2.“智慧党建”的构成。“智慧党建”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决策化、安全性等五要素;战略框架主要包括实时化的价值传播系统、感知化的组织活动系统、智能化的电子党务系统、立体化的远程教育系统、互联化的公共服务系统、回应化的网络问政系统等五部分;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实时的物联感知、全面的互联互通、整合的智能分析、科学的扁平管理等。

3.“智慧党建”的特点。“智慧党建”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并以高速全光网络为依托,构建起党建发展智慧环境。“智慧党建”能够对党的组织活动、党务管理、网络问政、公众服务等各种工作需要做出智能响应,具有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新任务要求的崭新的基本功能,在整合党建资源、拓展党建阵地、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党的影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高职院校“智慧党建”组织架构

1.“智慧党建”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智慧党建”为高职院校党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为充分发挥“智慧党建”特点,在组织架构上建立学院党委、总支部(直属党支部)、党支部“三层级”,在作用发挥方面打造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两平台”,在工作内容上设立智慧资讯、智慧管理、智慧学习、智慧服务等“四模块”,同时嵌入学院党校等内容,建立覆盖全院的立体党建工作网络。根据党建工作需要,依托“互联网+”理念,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信息交互、实时监控、远程管理”等作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党组织管理、党员干部管理、党务工作管理、组织生活督导、学习教育培训、网上互动交流、信息公开发布等全面整合,形成一个能够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服务、为群众服务等提供支持的综合平台,为高职学院党建工作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群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

2.“智慧党建”的基本构成和主要内容。高职院校“智慧党建”基本构成方式和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信息发布平台,主要包括:计算机网页、手机等个人客户端、自助终端等;二是党务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资讯公开、组织管理、党员管理、干部管理、学习考核、党校建设等;三是基础数据平台,主要包括:信息发布平台、规章制度检索、党务日常办公、智能匹配引擎等。此外,为加强“智慧党建”容量,还应包括党建工作管理智能服务接口、第三方业务集成等。

三、以“智慧党建”推进高职院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1.发布学习材料,自学交流时时处处可进行。利用“智慧党建”资讯公开平台,按工作需要发布“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材料等,组织党员干部运用计算机、手机等终端开展自学。同时,以网上信息交互系统为基础,开展网上学习交流。在交流中,“智慧党建”中的“签到” “学习情况”等管理功能使党组织能够对每位党员干部的每一时刻自学状态、自学进度、参加学习交流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系统对党员干部自学情况加以评价指导。同时,“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信息等发布也可通过“智慧党建”系统实时发布,向各级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及时公开。

2.在线讲好党课,收看党课时时处处可实现。利用“智慧党建”录播系统,主讲人在全院党员或支部讲党课可以实现异地收看,以现场听课地点为主课堂、其它听课地点为分课堂,开展党课网络现场直播。同时,对于无法到课堂听讲者,还可由党员干部根据个人实际选择计算机或手机等不同终端自助,在不同地点收看党课,大大增强了党课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此外,党课还可进行无时段限制点播,即将党课录取后,编辑并全部汇编入“党课网络资源库”,置于“智慧党建”系统中,党员干部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多次、重复听取党课进行学习。

3.网络在线研讨,学习交互时时处处可参与。在线下真实环境中的学习研讨基础上,根据组织离校党员干部参与研讨等工作需要,依托“智慧党建”形成线上虚拟学习研讨社区,从各自终端位置同时、异地加入到真实环境下的学习研讨中来。此外,在线下专题研讨基本结束后,党员干部仍然可通过登陆“智慧党建”线上学习研讨社区,继续就开放的专题发表个人见解、发布个人体会文章、发声表态,其他党员干部仍然可以对此时发布的研讨情况进行评议。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研讨,使各专题研讨更深入、更透彻、更有成效。

4.网上公示清单,查改成效时时处处可监督。在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前,通过“智慧党建”的电子意见信箱、意见及反馈专栏等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并可在系统协助下,由相关人员及时将意见和建议汇总并转发至责任人。在“问题导向、立行立改”工作中,党员干部通过“智慧党建”资讯公开等平台公示个人所列问题清单,在现实工作中对照清单进行整改,并根据进度在进行销号式管理并在网上清单中标注,详细说明整改时间、进度等,接受广大师生监督指正。

四、在“智慧党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工作。“智慧党建”由计算机及网络支撑运行,计算机及网络的系统维护、资源管理和管理督导,需要有良好的组织领导。一要确定由党委统一领导全部工作,树立“智慧党建”观念;二要确定专门人员做好计算机及网络的技术支持,保证系统稳定性、安全性;三要建立激励保障机制、考评机制和党务人员培训制度、岗位责任制等;四要结合基层党组织实际做好“智慧党建”顶层设计,并扎实做好递进式实施,充分发挥其特点,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

2.加强网络实时监管。在线学习、研讨和管理中,党员干部的参与信息与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安全性和时效性等是保证“智慧党建”成效的重要前提。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信息来源广泛、内容广泛,同时由于使用者之间的自由交流等,也使网络学习系统中的信息更为复杂。因此,在开展“智慧党建”时,必须高度重视对信息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取精去粕,做好扬弃,打造良好的“智慧党建”信息环境。

3.做好系统顶层设计。网络学习、研讨和管理等环境与过程必须与基层党组织工作实际相符合、与使用者的个体特征相匹配,才有利于“智慧党建”目标的实现,产生最佳效果。因此,须结合本单位党建工作实际,针对开展“智慧党建”的基层党组织特点和使用者的先前经验、参与动机、元认知能力等个性特征,进行优化设计,不断进行系统开发和完善,逐步提高“智慧党建”在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发挥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成效,有力推动工作。

4.开展必要学习培训。“智慧党建”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工作者和使用者都须对以上技术有所了解并掌握相关操作。因此,工作者须进行相对系统的学习培训,使用者须进行必要培训,同时,工作者和使用者个人也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主动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自学,达到能够熟练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顺利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工作的程度,为“智慧党建”作用发挥提供有力保障。

当今时代被称之为信息时代,“互联网+”推动着各个领域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我们要根据新时期新阶段新任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将互联网加入到党建工作中来,利用互联网平台及信息通信技术等,建立符合党建工作需要的科学的“智慧党建”,遵循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范琴红“.智慧党建”系统的构建途径.当代电力文化,2015(8).[2]夏行 方永军.网络环境下“智慧党建”的理论模型构建及实现路径.领导科学,2011(34).[3]夏行.论“智慧党建”的“江北实验”及其发展战略构想.领导科学,2013(7).[4]黄宇翔.时代呼唤“智慧”选择――“互联网+党建”的杭州战略.杭州,2016(1).作者简介:魏玉书(1974-),女,汉族,辽宁锦州人,副教授,大学本科学历,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基层党建、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控制工程,工作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下载教育公平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政府管理弊端与改革策略.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公平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政府管理弊端与改革策略.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